19-20版: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创新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4《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设计(共1课时)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反思、总结,提高历史素养。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两极格局的演变。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极格局的结束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两极格局结束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两极格局的结束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4.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个角度审视两极格局的演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两极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的演变过程,提高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结束。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两极格局的结束》完美课件部编版1
•
5.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 与宗教 信仰并 无直接 关联的 民间歌 谣、韵 语唱词 等。俗 诗的起 从理论 上讲, 当与圣 诗不相 上下, 同样以 人类语 言能力 的发生 为前提 。
•
6.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 和形式 却各具 特色, 相互之 间既有 影响作 用,又 明显地 属于不 同的思 维和文 化的产 物。
民主改革
内因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政府制定正确经济战略
引进技术
外因 美国扶持和朝鲜战争的机遇
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与中国、 韩国屡有外交纷争;对外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 力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
合作探究四:日本崛起的影响
材料五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
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
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
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
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格局,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不结盟运动会议
铁 托
•
3.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 功能, 它将书 信和电 话融为 一体, 而且更 为便捷 。不过 ,同书 信姗姗 来迟相 比,手 机将等 待的美 好期望 一扫而 空。等 待和期 盼趋于 消失。 手机在 扫荡了 书信的 同时, 也扫荡 了书信 的特有 抒情, 扫荡了 埋伏在 书信中 的品味 和生活 风格。
亨利四世就曾提出过建立欧洲联邦的计划。近代欧
洲历史上众多学者,如伏尔泰、康德、雨果等也都
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
教学设计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目标】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2、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3、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4、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议充分利用教材引言中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或者利用探究主要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对于本目重点把握美国里根政府对苏政策和具体措施,将其强硬和主动进攻的特点和态势分析到位。
苏联戈尔巴乔夫之争后的思想、策略也需要为学生分析清楚其原因、内容。
在讲述美苏关系缓和时,可重点为学生提供“中导条约”的相关内容,以此为例分析此阶段双方关系缓和的方式及其国际局势的影响。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⑴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⑵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所谓新“遏制政策”就是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力量。
⑶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
⑷意识形态: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⑴背景:①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⑵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3、美苏缓和:①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第四单元4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4)意识形态措施 ①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 “__美_国__之_音____”等电台活动,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 (1)提出者:戈尔巴乔夫。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 ①签订“__中__导_条__约_____”,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与合作取得进展。
2.表现 (1)东欧剧变 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加上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的“和 平演变”策略。 ②1989 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 正式并入联邦德国。___德_国__重_新__统_一________,成为冷战结束的重 要标志之一。
(2)苏联解体 ①1991 年 12 月,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格鲁吉亚 外的原苏联 11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__阿__拉_木__图_____签署了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 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___两__极_对__峙____格局宣告结束。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①体现了冷战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体现了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根据上述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 战的。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 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 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 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美苏争霸的启示 (1)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缓和就成了它们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 的可行方法。美苏两国签订的“__限__制_战__略_武__器_协__议_____”和“中 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 (2)美国长期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奉行专制主义、侵 略扩张政策的“邪恶势力”,成为对社会主义认识严重歪曲的 思想根源。
《两极格局结束》课件
苏联解体的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全球领先 推行单边主义,干预他国内政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多个力量中心崛起
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加强
一超: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强: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实力不断增强 格局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格局 影响:一超多强的格局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和平发展: 两极格局结束,中 国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为 世界和平与发展作
出贡献。
竞争:经济、科技、军事等领 域竞争激烈
合作:在反恐、气候变化、全 球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
相互依存:经济、文化等方面 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与争夺成为冷战时期的主要特征 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峙和核武器竞赛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进一步巩固了两极格局的地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冷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 面的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大阵营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峙。
印度:崛起中的大国,寻求地区霸权地 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升:两极格局 结束,中国的国 际地位得到提升, 成为世界多极化 的坚定支持者和
积极推动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两极格局结束,中 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际影响 力扩大:两极格 局结束,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不断 扩大,在国际事 务中的发言权和 影响力不断提升。
4.4《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选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三册[人教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四节两极格局的结束(第4课时)【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重点: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结合某些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回忆必修2有关第七单元“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的内容然后指出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走上解体。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后,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具体说,美国采用两手对苏联加以反击:一是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政权,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为此,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课堂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的结束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 以实力求和平” 与“ 新思维”:美国的“ 以 实力求和平”、苏联的 “ 新思维”、美苏关系的 “ 缓和”。 2.冷战的结束:东欧剧 变、德国统一、苏联解 体。 3.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 来的启示:争霸给世界 和平带来了重大威胁、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 际关系的发展。
探究点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从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 提示:本质 :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识 :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全力发展; 要抵制和 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
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 7 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 里姆林宫发表电视讲话,宣读了他的辞职声明。 12 月 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确认苏联 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主体停止存在。这标志着具 有近 70 年波澜壮阔历史的苏联解体了。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 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美国 :布什政府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通过提供经济援助,试图 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苏联 :经济改革不能扭转经济下滑颓势 ;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 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种危机全面爆发。 2.经过 (1)东欧剧变 :由于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加上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的 “和平演变”策略,1989 年发生了东欧剧变,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 党地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03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苏联 的实力下降, (1)背景: 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
(2)政策:新“ 遏制 ”政策。
(3)军事措施 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 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 ①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 组织 ,资助电台活动。
在诸项启示中,建议教师特别关注与本选修课主题密切 相关的一项,即冷战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的影响。在此分 析中可结合本章各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可补充能够 对学生认知和情感产生震撼的材料, 如“ 1988 年联合国发表 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 50 亿人 将有 40 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如果以广岛原子弹 轰炸的死亡人数来计算,那么当时所存核武器的杀伤力可消 灭整个地球人类 50 次。有关专家把核战争可能对气象产生 的恶劣后果看得尤为严重。
1.演变过程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 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 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 90 年代随着苏联 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2.主要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线 比较分明和稳定。 (2)在两极世界中,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 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遏制。
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 世界和平 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 非洲 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 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给人类 生存环境 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 义。 5.冷战虽然结束,但 冷战 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 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4《两极格局的结束》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两极格局的总结性文章。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下一节课的开始,我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让他们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过程、影响和结束等。然后,我会强调两极格局对世界和我国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在新时代下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最后,我会提醒学生,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将能够:
1.掌握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及其结束的过程;
2.理解两极格局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两极格局结束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4.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在两极格局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课件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学思之窗
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4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两国随后都 制成威力更大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拥有世界核 弹总量7万枚的98%,它们都可以将对手毁灭十几次。 1975年,苏联生产的坦克比美国多3倍,军用飞机多1倍,导 弹多3倍,军用舰艇多2倍。在这一年,苏联军费达到1140亿 美元,美国为800亿美元。 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 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③1988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签署“中导条约”
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
①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 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②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 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慎、考验和渐变”,寻求“同莫斯科 合作的可能性”,在对苏联的改革表 示支持的同时,又不断向苏联施压, 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争 霸结束。
知 识 拓 展
二、冷战的结束 1.东欧剧变(1989—1990年) (1)概况
(2)实质 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 变化。
(3)原因
①东欧国家的改革失败,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③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参考答案
谢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意识形态: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 ◆称苏联为“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 “十字军讨伐”。
资料回放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 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 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 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 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2.苏联解体(1991年) (1)原因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白板、教学挂图、历史文献资料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等。
3.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网络历史文献、在线历史讨论区、历史知识问答平台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史料实证法等。
1.论述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二战后美苏两大国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世界秩序的不同理解和利益冲突。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冷战对抗,以及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站队和竞争。
2.分析题: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和过程。
答案: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包括苏联解体、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剧变、冷战结束等。过程主要包括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的解体,以及随后冷战结束。
简短介绍两极格局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两极格局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两极格局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极格局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们对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发展、结束以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了两极格局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此外,学生们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探讨了两极格局结束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两极格局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课件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1981年,里根当选 为美国总统推行“里根 主义”与苏联进行新的 一轮军备竞赛
美国总统 里根(1981-1988)
苏联的mx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 以“人道19的85、年民上主台的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 社会主义,提倡所谓
“民主化”和“公 开 性”。
(2)苏联的’新思维” 提出:戈尔巴乔夫 内容:强调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 1987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双方交流合作发展
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有关中程导弹的条约
『
最一
后九
一八
批九
中年
程十
导月
弹,
销美
毁 完 毕 』 文 件 。
、 苏 代 表 签 署
2.特点
苏联继续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 缓和方式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相对的有限缓和)
的发展壮大感到 重大调整
放弃霸权主义
恐惧
政策
国家 50年代后期— 60年代中期—70 80年代
60年代初
年代末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 权主义企图控 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 同中国改善
酿成边境冲突
关系
原因:对外扩张 原因:全面
收缩
三、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 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小结
1 .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 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 .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外部 原因
高中历史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教学建议】重点:80 年代的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极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突破方法:1可用列表的方式,从时期、特点、大事等方面对美苏争霸的过程进行总结。
2结合美苏两国与我国外交关系发展变化的实际,理解美苏争霸攻守态势的变化。
3结合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有关事例,理解冷战思维的影响。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20 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是什么 ?如何认识导致东西方冷战结束的原因 ?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后一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八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 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 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 以实力求和平”。
(3)实施:军事上: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 灵活反应战略”,意识形态上: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 字军讨伐”。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1)背景:20 世纪80 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改革。
(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的缓和:(1)1987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 中导条约”。
(2)19851988 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 个双边协议。
学案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特别提醒]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1989年上台的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向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引发各种危机爆发。
(3)苏联放松对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策略。
2.过程(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宣告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别关注]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知识点拨]冷战的积极意义(1)客观上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原创2: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缓和与紧张
东
政治局势
政治多极化
欧
两
巨
极
和和平平与与动动荡荡
变
格
苏
局
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联
结
解
束
区域集团化
体
经济形势
经济多极化
全球一体化
THANKS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1991年“8•19”事件时的红场
1991年,俄乌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 体。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 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独联体扩大,是国家联合组织, 不是国家,苏联完全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 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 给叶利钦。苏联历史结束。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4)意识形态措施: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支持反共 政党,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 (主要原因) 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 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 戈尔巴乔夫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 利者”
3.美苏缓和:“中导条约” 美苏双边协议 此时期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原创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 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 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 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 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苏 联 解 体
4.苏联解体 (1)经过 ①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②1991年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 在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 解体。
签 订 中 导 条 约
二、冷战的结束 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 (1)使苏联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2)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3)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冷 战 的 结 束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 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 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 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 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 (1)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 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 (2)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 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 (3)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 的国家,因而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 都会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19-20版: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创新设计)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 1.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
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 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
平的巨大威胁。 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2.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 2.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24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2.简述东西方冷战结束的背景及过程。 提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对苏联实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并进一步提出战略防御计划。这些政策对苏联都形成强硬的进攻态势,此外还伴随 着意识形态宣传大战。苏联方面因前一段的争霸使经济不堪重负,所以戈尔巴乔夫 执政后提出“新思维”。 里根政府之后的布什政府,对苏联的政策更加隐蔽,支持苏联国内改革,并以提 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 苏联内部的经济改革造成国内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政治改革则削弱和 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使社会危机全面爆发。 在东欧地区,由于苏联放松控制和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使东欧各国 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最终也走向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对峙 格局的结束。
20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2.两极格局演变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在美国一 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 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 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 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互相遏制。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 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案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知识梳理】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20世纪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1)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2)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a.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计划”。
该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b.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3.苏联的“新思维”(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4.美苏缓和: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这是个销毁部分核武器的协议。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2.过程(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a.原因:苏联放松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经过: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c.结果: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
(2)苏联解体(1991年)a.内部原因: 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战略。
c.过程:“”事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建立 ,苏联至此完全解体。
d.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独联体建立,国家解体。
e.影响: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1)美苏激烈对抗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的威胁,也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甚至战争灾难。
19-20版: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创新设计)
1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 了 解 美 苏 冷 战 局 面 形 成 的 主 1.重点:雅尔塔体系的概念,美国的强大
要过程。 的表现及影响。
2. 认 识 冷 战 局 面 形 成 的 原 因 和 2.难点: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创新设计》
1.美国的政治野心
① 由罗 ___斯美__福国__:__1领94导3年的4、月符,合罗美斯国福利授益意的他世人界发政表治文与章经,济提秩出序要。建立一个 (1)表现②杜鲁门:1945年12月,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声称美国
人民有必要来领导世界。 (2)基础① ②经 军济 事: 上逐 :步 成确 为立__起 _军__以事__美强__国国__为__中,心拥的有_世_资_界_本_上_主_最_义_强__大_经的济海体军系和。空军,还率先
20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89页) 一、本课测评 1.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述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提示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国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 习惯性称谓。 这个新的国际关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雅尔塔等多个会议上通过一 系列协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及德黑兰会议到1945年2月的 雅尔塔会议和7月的波茨坦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战后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
16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创新设计》
还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 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 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 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来,法国已习惯于一个大国的地位,要求所有的人,首 先是他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史料二 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 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 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2.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1.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2.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八十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美国更多地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3)实施①军事上: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
1983年3月,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以此拖垮苏联。
②意识形态上: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1)背景: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
(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的缓和(1)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1.“星球大战计划”证明了美国通过科技力量装配军事使之更加强大,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优势的地位;苏联经不起这样的拖累,只有从“缓和”到“收缩”走向“崩溃”。
2.“星球大战计划”既是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针对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进行的反击,也是美国在前一阶段的缓和后态度再度强硬、处于攻势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冷战的结束1.背景(1)布什表示支持苏联国内的改革,并通过提供经济援助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并未扭转经济下滑颓势,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2.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对国际局势不利造成亚洲、非洲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方面有利方面缓和成为美苏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的可行方法美苏两国签订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中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3.对人类环境: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1)都是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都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政策有关。
(3)都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探究美苏争霸[史料探究]史料一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后,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政治、经济革命措施,直接触动了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经济利益,并向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美国政府对古巴新政权采取了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试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政权。
美古关系的恶化,特别是美国对古巴政策的强硬,是导致古巴与苏联接近的最重要因素。
史料二史料三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
(2)概述史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别指出它们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3)如果你是史料三中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答案(1)古巴领导人的改革触动了美国利益;美国对古巴新政权的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促使古巴与苏联逐步联合抗衡美国。
(2)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奠定了美苏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使美苏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
阿拉木图会晤意味着苏联已彻底解体,随之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3)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美苏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史论归纳]全面理解美苏争霸1.特点(1)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
(2)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
(3)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的落后。
2.实质(1)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
(2)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3.教训(1)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根源,世界人民应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人又害己。
美苏争霸,不仅给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两国为进行军备竞赛,都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影响了两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探究国际格局的演变[史料探究]史料一史料二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思考(1)柏林墙从修建到拆除反映了国际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德国是怎样实现统一的?(2)根据史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
(3)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答案(1)趋势:两极格局由确立到瓦解。
实现统一: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
[史论归纳]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转为全面收缩的原因(1)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
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
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
(2)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2.两极格局演变的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互相遏制。
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
从对苏战略上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B.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C.带动美国经济发展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答案 A解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在于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2.与“尼克松主义”相比,里根对苏联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A.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主张实行缓和政策C.多种手段遏制苏联D.力求维持既得成果答案 C解析“尼克松主义”以战略收缩为特征,里根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故C项符合题意。
3.东欧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D.东欧剧变的影响答案 A解析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表现之一是放松了对东欧地区的控制。
4.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
图1摄于1961年8月,图2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答案 B解析本题选择的两幅图片都与“柏林墙”相关。
“柏林墙”的修筑反映冷战的加剧和美苏两大国的对峙加强,而“柏林墙”的拆除则推动了德国的重新统一。
5.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出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
”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答案 C解析材料中“反共论调失声”“政治目的的需要”等信息表明作者依然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其余三项中“确认”“束手无策”和“放弃”的表述均与题目材料表达的本意相悖,也与史实不符。
【学思之窗】(教材第102页)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提示(1)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造成局部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甚至是战争灾难。
美苏对抗给人类带来生存环境恶劣的影响,对两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2)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响有: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两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是左右世界局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另一角度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