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一、国际关系史:1、国际关系史/王绳祖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2004。
2、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方连庆, 王炳元, 刘金质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时殷弘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二、国际关系理论:1、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楚树龙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杨曼苏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 何宗强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美)肯尼思·W.汤普森(Kenneth W.Thompson)著;梅仁,王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三、国际关系资料:1、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22、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专著]:1945-1980/何春超,张季良,张志编.—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6(1996重印)3、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1996重印)三、对外关系:1、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Warren L.Cohen)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二分册/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959)4、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袁胜育等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国际关系史第一章现代历史世界背景
诺斯与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 起》
中心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 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安排和确立 产权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一种激励效应。
人口说
波斯坦,拉杜里,哈切尔等新人口论者 波斯坦模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包括土 地、人口、工资、物价、地租等,其中起决 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口因素,人口是历史发展 的动力。 有限的农业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 要,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与下降。
奥斯曼帝国
1299年由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 。 16世纪中叶达到全盛时期。 地跨欧、亚、非三大陆。 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萨菲帝国
由波斯人建立 。 1502年由沙·伊斯梅尔一世建立 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为国教 最杰出的统治者是阿拔斯一世,他建立火炮 部队,使波斯军队现代化 。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
背景:晚清帝国衰落,无力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和冲击;缺乏长远思考,没有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 展的新型周边关系。 类型:
琉球型——放弃型 越南型——举棋不定 朝鲜型——强化宗主权
影响: 消极影响:助长了列强对中国及其属国的侵吞和蚕 食;加剧了中国和东亚社会的危机;边缘化,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积极影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统治;推进外交 近代化。
马基雅弗利 (Niccolò Machiavelli) (1461-1527)
独裁者钟情的书
英王查尔斯五世对《君主论》“爱不释手”。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一直珍藏着一部《君主 论》的手抄本。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遭 暗杀时,随身都带着一部《君主论》。普鲁士国王 弗里德里希一直把《君主论》作为自己每天睡前的 必读书。曾经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最终在滑铁 卢折戟沉沙,而人们在打扫战场时,在他的用车中 发现了一部写满批注的法文本《君主论》。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一、三十年战争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神圣罗马帝国战胜斐南二世战胜波西米亚起义军腓特烈一世;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英国、荷兰、丹麦于1625年结成同盟,1629年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丹麦;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签订《布拉格合约》神圣罗马帝国战胜瑞典;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法国、荷兰、瑞典结盟,瑞、法联军战胜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三世;二、《维斯特伐利亚合约》1、内容①欧洲领土的调整:瑞典占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法国获得阿尔萨斯;②帝国宗教关系: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③德意志国家体制:承认德意志各帮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以及扩大的领土;④确立国家主权:瑞士、荷兰独立;2、意义①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②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③积极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④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⑤实践上肯定了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⑥立了条约必须遵循,对违约国可实行集体制裁的条例;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伦,是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⑧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三、资产阶级革命1、两次内战:第一次(1642—1646);第二次(1646—1649);2、克伦威尔;3、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四、英荷战争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英国于1651年10月9日颁布了新的航海条例,即《扩大商船队和奖励英国本国航运条例》,荷兰拒绝承认,1652年爆发战争,荷兰战败于1654年4月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并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条例》,《威斯敏斯特条约》的签订是荷兰衰落的开始;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法国站在荷兰一方参战,荷兰战胜,两国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了《布雷达条约》;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4、三次英荷战争的意义: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商业霸权与海上优势逐渐转移到英国的手中,英国开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宝座。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在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顾和复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事件和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一些关键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各个社会开始形成联系,并发展出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同盟,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都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战争,以及近代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开始。
2. 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即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 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竞争和冲突的系统。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依赖国际组织或合作。
2. 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国际法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争端。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华中师大 国际关系史
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华中师大(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是一门研究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至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国家、领土争端与边界问题、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交往等等。
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国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为我们研究国际关系提供参考。
其次,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
通过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文化交换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各国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及各种资源和力量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进而指导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国际关系史还能够为我们解读历史上的大事件和重大冲突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战争、冲突、合作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规律,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思考路径。
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史学功底,还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
我们需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获得对国际关系的多方面、全面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决策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当前的国际关系制定更明智的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专业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研究国际关系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以发挥我们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一、了解世界历史现状1、了解战争演变历史:作为广义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进而理解现今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紧张关系,从而更深入了解世界形势。
2、探寻国际关系演变历史: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人更进一步探究国际关系的演变历史,如何分析并理解当今世界中存在的大国间的战略关系,以及各国之间的博弈关系,等等,均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洞悉制定政策的历史渊源1、理解决策的历史背景:有了对国际关系史的良好认识,可以帮助分析决策之后可能发生的历史局面,及其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
2、考察国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掌握了国际关系史,就能够对怎样的行为具有民族精神的支持,及拒绝或诅咒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标准,可以有效促进各国在国际间尊重、平等相处。
三、完善相互了解的水平1、提高外交交流的效率:通过深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现存的世界架构,从而有效提高外交交流过程中的效率和成效。
2、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认知: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有助于在国际上更好地了解彼此,协调发展关系。
四、增强未来发展前瞻性1、培养战略眼光:学习国际关系史能够让我们从未来的角度中看待当今的社会背景,培养出高效的战略思维,预判性有关后果,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2、丰富外交技巧: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运用其中的经验教训,使用外交语言进行更轻松有效的交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朝着和达成共识的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学习国际关系史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世界历史演变,洞悉历史背景,探究实现目标的历史渊源,完善彼此的认知,增强未来的发展思维,提升外交技巧,为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新世界做准备。
国际关系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
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专题 六 国际关系史
中日关系小专题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西汉时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国王“汉倭奴国 王”金印;2隋唐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唐朝高僧鉴真六 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先进文化;明朝时,日本倭寇骚 扰中国沿海。 二近代: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制造 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三现代: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修改 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历史
中俄(苏)关系小专题
一侵华:清朝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近代沙俄陆续各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60年代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收 回伊犁;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雅尔塔会议上,英 美苏三国背着中国签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二友好协助: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帮助建 立中国共产党,又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2、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力支持 3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进 行大力援助。 4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11年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中国远征军》 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是 因为( ) A A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B中国军队作战 勇敢 C受到了英国邀请D 中缅两国关系很好
中美关系小专题
近代:1侵略中国: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 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1942年,二战中中、美等26个国家签署《联 合国家宣言》互相援助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3扶蒋反共与长期对立:解放战争期间,扶持蒋介石打内 战;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包围封锁的政策。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6现状: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合作表现在两国2001上海举 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矛盾表现美国 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认识: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 利益;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合作共赢。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希腊民主制度或者说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了伯里克利那里是比较成熟的。
4、还有一次小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叫“克利斯提尼改革”。
他的改革有两个具体内容:一个是实行村舍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舍,相当于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有点像现在的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就是谁对哪个公职人员有意见,要揭发他,就写在一个陶片上,交上去,哪个人该放逐就根据这个。
二、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
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
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第一篇:《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阅读书目[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2].(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13].(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黄其祥等译.直面全球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16].(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19].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20].胡莹.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2].(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阅读期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德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学习网站第二篇: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三十年战争:1618年,新教联盟公开起义反对哈布斯堡王室。
三十年战争由此爆发。
在战争爆发之初,它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以宗教因素为起因的,但是很快就发展成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厮杀的一场实力较量。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乌得勒支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大战的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
它们主要是《乌得勒支和约》,《赖斯塔得和约》与《尼斯塔得和约》。
1713年,英国和法国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了和约。
主要内容:各国承认波旁王室的菲利浦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这一战略要地,并获得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
英国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和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
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
和约的签订使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大大增强。
法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
《乌得勒支和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是第一次实践。
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进一步发展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北方大战:18世纪初,曾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称雄一时的瑞典王国已开始衰落。
但是,它在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还有相当的影响。
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
彼得乘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进而将俄国主要兵力投入北方大战战场。
在瑞典军队的败退中,俄军迅速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各省,占领里加并进逼芬兰。
彼得大帝创建的俄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并不断向瑞典炮击。
国际关系史
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 德国分裂,德军解散。 • 决定联合国代替国联,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拥有否决权。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
• 乔治 克里孟梭(时任法国首相) • 复仇,最大限度削弱德国(二战原因之一) • 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凡尔赛-华盛顿 形成
巴黎和会
• 1919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 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形成战后帝国 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 1912-1922在美国召开,巴黎和会的继续。 • 签订《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 英国 光荣孤立政策 • 1902 英日同盟 • 1904英法 • 1907英俄同盟
凡尔赛---华盛顿格局(1919-1939)
从欧洲的格局走向世界的格局 被称为“最失败的格局” 被联合国代替
巴黎和会
• 伍德罗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十四点原则“(争取 世界霸权)
• 大卫 劳合 乔治(时任英国首相) • 保持英国优势,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国际关系史 Nhomakorabea开端
•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1815) • • • • • 国家观念的形成 来源---30年战争 丹麦出兵、瑞典出兵、法国瑞典出兵、神圣罗马帝国战败 导火索---波西米亚 抛出窗外事件 新教vs天主教
维也纳格局(1915-1914)
欧洲五强(维也纳和会):英国(不希望法、俄干涉内政)、 法国(平等谈判)、俄国、普鲁士(崛起阶段)、奥地利 (不希望各国干涉中欧) (各国争取自身利益) 主办:梅特涅 奥地利外相 均势战略安排 欧洲协调---法国加入---五国同盟---失败 黎塞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⑤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⑥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4、美日关系
①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②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通过内战,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统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较为全面地战胜了封建势力,因此前一阶段较突出的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间的矛盾不再是本阶段的主要矛盾。
本阶段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更重。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等。
第二,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英、法等国发展缓慢,美、德、日等国经济发展迅速,这改变了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局势。
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们之间不断地扩军备战,战争危机加剧。
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局部战争,1914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争霸战争。
在整个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
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俄国转移。
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极大地威胁和冲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因而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结果遭到失败。
但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却先后失败。
第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斗争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埃及“华夫脱”运动等。
这些冲击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一些国家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殖民国家被迫改变统治策略,如英国被迫承认其自治领的内政外交独立自主,国联实行“委任统治”等。
第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其中,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斗争激烈;美国妄图控制世界,欲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由于双方实力均无明显优势,最终相互妥协退让,确立了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出现了和平发展的短暂局面。
2.进入3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意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妄图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英、法、美等国出于种种原因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美、英被迫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行列,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由此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其他矛盾从属于这一主要矛盾。
整个这一时期,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大搞金元外交,逐步参与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逐步代替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二战”后至今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从1945年至5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时期。
“二战”给世界历史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和整个旧殖民主义的衰落。
美国在战争中迅速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垄断资产阶级急于谋求世界霸权,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广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
为此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组成了北约政治军事集团。
与此同时,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东欧、中国、朝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诞生。
194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结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从60年代至70年代,是两大阵营解体与三个世界格局出现时期。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
同时,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裂,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称霸所代替,它们构成第一世界;亚非拉独立国家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构成了第三世界;美、苏两国各自盟国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它们既不同于超级大国,又不同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两者中间,构成第二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3.从80年代至今,是两极格局趋向崩溃,国际关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从60年代至70年代的10年间,世界多极化的局面已经出现,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日本和西欧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增多,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与指挥,要求独立自主,积极与西方发展关系。
第三世界不断发展,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完全崩溃。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问题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欧洲格局或美苏争霸格局。
急剧变化中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革命的巨大推动,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明显。
这一切都说明,在新的国际格局里,不会只有一个中心。
【专题结构】一、英国霸权地位的兴衰:英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在近代史上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其霸权的兴衰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6-18世纪中期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时期。
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向海外发展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
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荷兰、法国及英国也走上殖民扩张的舞台,它们不但取代了西、葡两国的地位,而且互相争夺海上霸权,最后取得胜利的是英国,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有力地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国会颁布《航海条例》,先后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
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从荷兰手中取得纽约殖民地。
而且英国从此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在“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刚一确立,英国就开始了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长期斗争。
战争波及世界各地:在北美、非洲及印度。
法国战败,在印度的势力被英国排挤,在北美,英国夺取了法国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土地。
至此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综上所述,从16世纪末起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
2.18世纪晚期至“一战”前,殖民霸权地位发展和巩固阶段。
18世纪晚期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经济实力,为其霸权地位的稳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世纪初,英国为了打击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野心,多次纠集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最终打败了法国。
在随后的维也纳会议上,竭力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19世纪中期,英法工业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为了同俄国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商品市场,并使其成为其半殖民地,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这场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木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英法在土耳其和世界各地的势力大大加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壮大,霸权政策的推行,英德矛盾日益激烈,英国放弃了长期实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与法国、俄国结为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
并在“一战”中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
3.“一战”至“二战”结束,英国殖民霸权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