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读书笔记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我从大一开始就反复看这本书。
一般来说,国关史题是从一战后开始的,即1919年的巴黎和会开始的,一战及以前不用看,当然也有如北大是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的,时间跨度接近400年,而复旦是从1919年开始的,时间跨度只有90年。
这点上,考复旦的同学准备量要小很多!但是1919年之前的史实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威尔逊的“十四点”,他虽然在1919年之前的,但这是美国20世纪第一次试图按自己意愿塑造国际秩序的重大努力(其他两次分别是二战和冷战结束之时,代表人物分别为罗斯福杜鲁门和老布什)!<<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本书你需要看的只有五章:第七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八章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第十章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第十一章法西斯侵略扩张和各国的对策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及唐贤兴老师做的前言(相当不错的)这么多章东西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明白了这个主线,你就知道怎么看这本书了。
A把整个逻辑理清楚,比如德国的赔偿问题的几个重大事件: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胡佛缓债宣言,洛桑会议--不了了之你只要把这个线索理清楚了,我觉得碰到德国的赔偿问题,你就可以游刃有余了B 理完逻辑后,你再对每个事件有个大概印象即可,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你要知道每个事件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比如为什么会有道威斯计划,它和鲁尔危机有什么关系.我们红宝书编写组的同学对于每个事件的描述很详细,但是对相关事件的联系就相对弱了些,这里值得改进.第三,你千万不要去背什么杨格计划规定德国要赔偿多少马克,分几年付清之类的,你只要知道它减少了德国赔偿数即可了,考试的时候你根本就用不到这种数据的,你背它干吗!C 不过你单看这本书是不够的,比如如何看待赔款问题,如何看待集体安全问题,如何看待国际联盟的成与败(复旦07年的大题)为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么短命,而二战后的安排相对稳定.你即使对史实很了解,但不能很好地回答这类问题,你怎么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而不是其他的事!考国关,史实固然重要,但这种开放性问题区分度更大,高手可以很容易得高分,普通人只能得低分.希望你们这方面要注意.我也是跨系考的,我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我只好去旁听他们的课.D 这本书总的来说占的比例不是特别大,但是比较好拿分,尤其是有了他们的课堂笔记后.另外我们的笔记中基本上用最简洁的内容,理了一遍整个逻辑,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五讲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加富尔是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并 且是自由派领导人,支持“自上而下”的 统一方式,同时善于拉拢、利用民主派。
出任撒丁王国首相,他个人关于意大利 统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统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加富尔统一意大利的思想 (1)利用民主派 (2)结盟政策 他所推崇的结盟政策包括两个含义: • 1)与意大利其他邦结盟; • 2)与大国(特别是法国)结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苏黎世和约》 时间:
1859年11月10日,法、撒、奥三国在瑞士苏黎世正式订立和 约,即《苏黎世和约》
内容
• 1、奥地利保有威尼斯,将伦巴底割让给法国,由法国将伦巴 底转交撒丁王国;
• 2、撒丁王国负担一部分伦巴底——威尼斯过去所欠的公债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四、对中意大利的归并 (一)撒丁王国归并中意大利的背景 •1、撒丁王国为兼并所做的努力 •2、法国的压力与撒丁王国初次兼并的失败 (二)《都灵条约》的签订与撒丁王国归并 中意大利的实现 • • 1、撒丁王国结盟政策的调整 2、《都灵条约》的签订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统一之前意大利的状况
2、经济状况
• 撒丁王国、伦巴底和托斯堪纳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
•
其余各邦——落后的农业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意大利统一的背景
(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1、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的原因 2、意大利统一运动途径的争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注意就其统一方式进行比较)
2、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调整与瓦解 3、探讨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近现代国关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崛起962-1806):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政治组合。
公元962天主教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包括近代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1806年奥地利皇帝被1282-1919):欧洲史上枝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家族。
主要分支在奥,亦称奥地利家世纪初,该家族主教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
统治时期从1282年至一战结束,欧洲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二、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一)背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多重矛盾:(二)原因:神圣罗马帝国镇压波西米亚新教起义,1526联合趋向,鲁道夫二世暂做让步,给捷克非天主教徒以信仰自由以及选举自己“信仰保护人”的权利。
新教徒组织了武装。
1617年,斐迪南继任,违背“大诏书”,推行天主教反改革运动,激化矛盾。
新教徒于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起义,国王逃跑,其亲信被扔出窗外,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此事件震惊欧洲各国宫廷,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大造舆论,决定武力征服捷克)(三)过程:德意志教派之争→权利&领土争夺,法瑞丹麦、新教VS神圣罗马帝国(西、奥、天主教)历经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最后法国胜。
(四)影响:签《威约》,破除中世纪以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体,确立主权平等&独立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德死伤三成人,固定分裂,延缓统一。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一)内容:1、德意志诸侯国均有主权&宣战&媾和权,限皇权;荷兰、瑞士独立出神圣罗马帝国2、法国得阿尔萨斯(除斯特拉斯堡)、洛林等;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北海沿岸重要港口3、路德教与卡尔文教权利相同,天主教与新教法官数相同(二)影响:2、实践早期国际准则:主权国为外交主体、欧洲现代国际法秩序原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3、创立并确认“条约须遵守、对违约方集体制裁”原则,是近代意义的首个条约4、承认新、旧教权利相同,打破教皇神权统治的世界主权论,标志德国向天主教君主国家转变5、结束三十年战争,建立欧洲均势格局,确立主权平等和独立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6、划时代事件,近代国关史和欧洲外交史开端,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一)法国:1701-1713)参战。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一、填空选择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pdf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二、“三十年战争“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一、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第三节法国争夺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一、《比利牛斯条约》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三、奥土战争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第四节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一、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二、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三、七年战争四、两次俄土战争第二章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一、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第二节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二、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三、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第三节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一、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三、拿破仑对外政策评价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二、《神圣同盟条约》三、《四国同盟条约》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湦时代)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危机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三、东方问题的凸现第四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一、1848年欧洲革命二、克里米亚战争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撒、奥战争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第二节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二、丹麦战争三、普奥战争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第三节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一、1873年三皇联盟二、东方问题的再起与俄土战争三、1879年德奥同盟四、1881年三皇同盟五、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第四节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第五章美日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斗争第一节欧洲列强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二、列强角逐中近东三、列强入侵亚洲第二节美国的崛起一、门罗主义(1823).二、美国内战三、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第三节日本的崛起一、日本的“开国与明治维新二、在亚洲的侵略活动第四节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美国的扩张二、英国的扩张三、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第六章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二、英法协定三、英俄协定第二节一战前的国际危机与局部战争一、列强的军备竞赛和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三、波斯尼亚危机四、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列强的力量对比和矛盾激化二、萨拉热窝事件三、七月危机第四节大战期间的战争与外交斗争一、交战国争取盟邦的斗争二、战争的推进和交战国的和平攻势三、远东局势四、美国的参战第五节俄国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一、十月革命与《布列斯特和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结:性质及影响第七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一、战争对各协约国力量的影响二、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第二节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列强在和会上的争夺二、《凡尔赛和约》三、国际制度的实验:国际联盟的建立四、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矛盾五、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第三节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二、《四国条约》三、《五国海军条》四、《九国公约》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第八章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第一节德国赔款问题一、列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分歧二、鲁尔危机.三、《道威斯计划》四、《杨格计划》五、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第二节欧洲安全问题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二、《洛迦诺公约》三、国际联盟的裁军活动四、《非战公约》五、《伦敦海军公约》第三节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的发展一、苏俄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二、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三、《拉巴洛协定》四、苏俄对华政策与1924年《中苏协定》五、资本主义国家承认苏联的高潮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第一节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二、北非地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三、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第二节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一、中国反帝革命运动二、朝鲜民族解放斗争三、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第三节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斗争一、墨西哥维护国家资源的斗争二、美国武装干涉尼加拉瓜三、泛美会议第十章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第十一章法西斯侵略扩张加深与各国的对策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回车一中胡留成重点知识::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四、重要的国际条约五、重要的国际组织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重点识记::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加快了战争爆发)2、一战经过(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3)、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5)、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一、东亚封贡体系1、名词解释:从西汉武帝时代直到晚清,由于中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居于中心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
这一地区性国际秩序以华夷观念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朝贡和接受中国册封,故称之为“东亚封贡体系”。
其特点是单极性、差序性、封闭性。
二、穆斯林世界1、名词解释: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古代国际关系体系。
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2、特点(名词解释最好答上):(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2)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三、欧洲秩序1、名词解释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2、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宗教、外交的主要特点(1)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
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各王国之间战争不断。
(2)16世纪前后,英、法等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明显的进步,这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
(3)14世纪以来罗马教廷权威的下降。
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使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落空;内有诸多王国对教权的抗争以及16世纪的多个国家的宗教改革;外有14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代表的穆斯林世界的冲击。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13404班严泽川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中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归纳
【中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归纳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一、二战前国际关系二、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词条20-4021、神圣同盟(1815)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
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
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堂笔记
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 (1)第二节巴黎和会的举行与欧洲秩序重建 (5)第三节《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7)第二章一战后的苏俄和土耳其问题 (12)第一节苏俄革命的意义与作用 (13)第二节土耳其问题 (14)第三章一战后的远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15)第一节一战后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15)第二节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17)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及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 (21)第一节赔款问题的性质 (21)第二节巴黎和会之后赔款问题的发展 (23)第三节赔款问题的结果与影响 (29)第五章二十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以及凡尔赛体系的衰落 (3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大国政治到制度建设 (31)第二节洛加诺公约与英法矛盾 (35)第三节《非战公约》与和平主义时代 (38)第六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对世界政治的冲击 (41)第一节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1)第二节大危机时代国际关系的恶化 (43)第七章德日修约派的形成及和平危机 (47)第一节德国的毁约扩军 (49)第二节日本侵华与远东秩序的崩溃 (54)第三节慕尼黑协定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55)第八章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与二战的爆发 (58)第一节德—意—日轴心的形成 (59)第二节英法同盟和英法苏谈判的破裂 (67)第三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72)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国际关系 (74)第一节奇怪的战争 (74)第二节德国占领法国与欧洲战场局势的恶化 (78)第三节苏德战争的爆发 (81)第四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参战 (83)第五节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86)第十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8)第一节美英的战略选择 (88)第二节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90)第三节北非战场的转折 (91)第四节战时三国首脑会议 (93)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97)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一、一战爆发的原因11、1980s欧洲新的权力竞争一直在激化威廉二世的外交不如俾斯麦老练Bismarck的外交强硬但很有自律,Bismarckian policy的强硬体现在1864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自律体现在战争未引起英国的反弹,普鲁士的雄心在于崛起而不是称霸,十九世纪,英国采取光荣孤立的政策,做off-shore balancer。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笔记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1871—1918年)第一章1871年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三皇同盟:A、同盟形成过程:①、1872年三皇会晤是德奥俄亲善德第一步;②、1873年亚历三大二世与奥皇缔结兴勃隆协定,同年威廉加入。
B、评价:三皇同盟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
它所反对的是欧洲革命的共和的运动以及所有社会主义的组织。
它与1815年俄奥普三国所缔结的神圣同盟的性质同样反动,因而被称为新的神圣同盟。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1、黑塞哥维那起义:1875年在黑塞哥维那省爆发了基督教居民的起义,它是巴尔干斯拉夫人反对土耳其封建专制的压迫要求的民族解放。
2、安德拉西照会和柏林备忘录:A、安德拉西照会:俄奥为妥善解决巴尔干斯拉夫人起义,由奥地利的安德拉西提出按照1856年巴黎和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对波黑两省实行各种改革:宣布宗教自由,取消包税制度,利用省区税收改革农业等等。
B、柏林备忘录:三皇联盟国家的外交大臣于1876年5月在柏林开会。
三国商议的结果是1876年的《柏林备忘录》。
备忘录要求改善居民的命运而不破坏政治现状。
在这意义上它是安德拉西照会的放大体。
3保加利亚起义及塞土战争:A、保加利亚惨案:当列强拟备忘录时,保加利亚人也起来反抗土耳其。
土耳其非正规军队—巴什不粗克人和塞尔克兹人—用最残酷的手段对付起义人民。
被杀害的约计15000人,而被毁的村镇有79个。
这就是耸人听闻的保加利亚惨案。
B、1876奶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
4、俄土战争和圣斯特法诺和约:A、俄土战争:俄援助塞尔维亚,从而占领保加利亚,1877年俄国对土宣战。
B、1878签订休战条款,即圣斯特法诺和约:①、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面积大于君士坦丁堡会议所规定的。
它隶属于苏丹而由五万俄军占领两年;②、塞尔维亚,门第内哥罗,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塞门二国领土略有扩张;③、波黑两省实施改革;④、罗马尼亚获得多布罗加。
近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安徽省自考《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笔记及部分简答题历史学习类2009-04-20 08:28:35 阅读673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开始地理大发现1487年,迪亚士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抵达印度西岸;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9-1522麦哲伦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一、经济方面:1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寻找更好的通商要道,促使西欧人下定决心开辟新航路2、《马可.波罗行记》的宣传以及对黄金的狂热追逐,使西欧人不惜冒险远涉重洋探寻到东方的航路二、精神方面:1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极力狂热的向海外传播基督教2、人文主义思想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又一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航海技术的进步,2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专制政府的支持对哥伦布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通过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新方式,他们既是资本积累时期的杰出航海家,又是殖民者,具有双重身份。
从此美洲独立文明被打破、中断、灭亡。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大西洋市场是16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而逐步建立的。
1.大量开采贵金属;2.建立种植园;3.贩卖黑人从事奴隶贸易。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并把它作为在东亚的转运贸易中心,以及西班牙人开通了美洲到菲律宾的航路并建立了稳定的商业联系后,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东方市场的框架才基本确立。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地理大发现后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促使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引发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
证实了地圆说。
或者:新航路开辟更深层次的认识:1、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陆地转向海洋,活动范围扩大,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趋向的创造性的举措和突破,这大大改变了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段扩大和丰富起来,逐渐摸清了世界外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整个地球的外形开始在人类的脑海中出现,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全球的目光,是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是走向现代化的最早起步,也是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在这学期中,我们集中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涉猎,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新的感悟。
国际关系是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
国际关系史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又有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的分析以及推行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回顾五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体系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从大陆同盟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路径可供我们借鉴:从国际体系的极数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两极体系—英法奥三极体系—英法俄普奥五极体系—英法俄德奥五极体系(美日具备极的实力,但没有参与国际体系)—美苏体系—中美苏战略三角,直到冷战结束后的美欧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极体系初具雏形,美国军事实力超强,但建立单级霸权体系,困难重重。
从极的产生过程来看,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之争,法国的战略在于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其重点在于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西班牙,同时支持德意志内部的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
其战略是成功的。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则联合欧陆之外的英国,反对法国。
两强争夺的最终结果是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普鲁士也在两强的争夺中崛起起来。
同时,俄罗斯向西扩张,也成为欧陆的主要角色。
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
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年的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第一节苏维埃俄国反帝、反殖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①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推行重新瓜分世界政策必然结果。
一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各主要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一战是世界历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
②十月革命开辟了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促进着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
③一战期间,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强迫人民参加战争,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④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由于出现了苏维埃国家,国际社会不再是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社与资的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
和平法令由列宁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同德奥集团与1918年3月签订的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
波兰、立陶宛等脱离俄国,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俄军退出卡尔斯等地,俄军完全复员。
《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掠夺性的条约,它使苏俄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和平环境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
德国站战败后,同年11月苏俄宣布废除该和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404班严泽川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
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
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
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
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受宗教改革影响大。
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
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
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
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
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3 德意志4 西班牙5 北欧瑞典脱离丹麦独立。
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
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
6、东欧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
1569 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
16 世纪呈上升趋势,17 世纪中期后衰落。
二、“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1 战争起因——宗教改革。
1555 年 9 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1608 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
1609 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
1618 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
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
5 月 23 日,“掷出窗外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2、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 年 10 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
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
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
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
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
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
法国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
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
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
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
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
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行。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用。
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
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第二节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
“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
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
“三十年战争”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 法国。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
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
“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
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
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2、西班牙。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
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
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
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3 荷兰。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
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
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
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4 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5 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6丹麦:支持英王。
7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
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
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
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
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
2、英国参与法西战争,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
共和国初期,英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
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
1659 年 11 月,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3、英国争夺松德海峡三、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
严格执行《航海条例》,取代荷兰在美洲的转口贸易。
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
1667 年 7 月,《布雷达和约》。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
1674 年 2 月,英荷《多佛尔和约》。
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
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实力不断加强。
到 17 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
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
光荣革命,威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③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地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第三节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一、《比利牛斯条约》“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
法国积极联英反西: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接受因法方海上抢掠行为而遭到损失的英国船主的正当要求。
1659 年,法西《比利牛斯条约》。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波旁王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
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
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
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