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1、微生物定义:形态微笑、数量众多、结构简单。

2、三大类微生物:(1)非细胞型微生物:仅含有一种RNA或DNA,包括病毒、朊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用细线次旋支衣”,包括细菌、线粒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称粘肽,肽聚糖为细菌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键为抗生素作用部位。

(2)细胞膜: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繁殖)(3)细胞质(4)核质2、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在医学意义:PG和头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发挥抗菌作用;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磷霉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3、质粒由闭合环状双链DNA构成,具有自我复制,是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有耐药性R质粒、编码性菌毛F质粒。

异染颗粒用于细菌鉴别诊断。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荚膜具有粘附宿主细胞核抗吞噬等致病作用,具有侵袭力。

(2)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是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

(4)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

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

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指标。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1、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并向不同平面分裂而形成细菌排列方式的不同。

细菌的分裂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代时。

2、热源质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如脂多糖。

3、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

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第四节消毒与灭菌1、消毒:杀灭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杀灭芽胞2、灭菌:指杀灭所有微生物,“一锅端”3、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1)巴氏消毒法:加热62℃30分钟、71.7℃15~30秒。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1.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检验方法与指标的一门学科。

2.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1)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1ml 或1cm2(表面积)]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3)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3.ICMSF取样方案:A.三级法用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B.二级法用做致病菌。

根据食品危害程度和指标严重程度划分。

4.美国FDA取样方案P69自已画图5.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

要准确区分。

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样.6.食品常用的采样方法:(1)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器。

(2)半固体食品: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

(3)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4)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快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器(5)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可取表层样品;若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深部样品。

7.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集的样品再进行分取、粉碎以及混匀等过程。

制备的方法可以根据被检食品的性状和检验要求,采取剪碎振摇法、捣碎均质法、胃蠕动均质法、研磨法等。

8.检样处理:25+225做成一个均匀的1:10的10倍递增稀释液。

9.菌落总数的测定:自已画示意图菌落总数检验程序水样做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到灭菌平皿内每个平皿内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适量琼脂(36+-1)摄氏度(24+-1)h菌落计数报告10.大肠菌群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1)检样的处理(2)初发酵(3)分离培养(4)证实实验(5)报告:查MPN表11.致病菌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1)沙门氏菌的检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A.增菌: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生物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食品科学的原理,专注于研究食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功能、相互作用、代谢过程和食品品质的变化。

2.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研究氨基酸的组成、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酶活性等。

- 碳水化合物:探讨单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脂质:研究脂肪酸、甘油、磷脂、固醇等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 核酸:分析核苷酸组成、DNA和RNA的结构,以及它们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生物化学反应:- 探索酶促反应的机理、动力学和调控。

- 研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和调控因子。

- 分析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代谢途径:-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等。

- 脂质代谢:包括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氧化。

- 氨基酸代谢:涉及氨基酸的合成、分解和转化。

- 核酸代谢:包括DNA和RNA的合成、修复和降解。

(4)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如抗氧化剂、抗炎剂、益生元等。

- 分析这些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5)食品加工与营养:- 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如加热、冷却、压力处理等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 探讨食品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二、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化学组成上,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分析。

- 生物化学家开始关注酶的作用和食品腐败的过程。

2.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研究重点转向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 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如色谱、电泳、光谱分析等。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第八单元细菌检验基础知识8.1 细菌的分类微生物的种类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类。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经典的传统分类法,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

8.2 细菌的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与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8.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2 细菌的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μm);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养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3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8.2.2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染色标本检验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及荚膜、鞭毛、芽孢等。

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

同一科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相同,如芽孢杆菌科细菌全是G+,肠杆菌科细菌全是G-。

大多数病原性球菌属于G+,大多数病原性杆菌属于G-,病原性弧菌是G-。

8.3 细菌的生理学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8.3.1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1 细菌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核酸和维生素等。

(1)水分:占细菌质量75%-85%,芽孢约40%,细菌繁殖体内主要是游离水,芽孢内主要是结合水。

(2)固形成分:占菌体质量15%-25%,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

在固形成分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90%-97%,其他元素占3%-10%。

2 细菌的物理性状(1)带电现象:G+等电点低,均为pI 2-3;G-等电点高,约为pI 4-5。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微生物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讲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微生物的新知识,例如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微生物的应用领域等。

微生物的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可以根据微生物的遗传特征、代谢类型、细胞结构等因素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分裂繁殖、发酵繁殖和出芽繁殖等。

这些繁殖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微生物,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合成营养物质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发酵、制药、医疗、环保等领域。

例如,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酿造酒、生产洗涤剂等。

这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微生物,从而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总结起来,微生物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和理
解也在不断加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资料绪论食品卫生: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等特性,建立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确定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特点:1.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广:食品种类多,各地区有各地区的特色,分布不同,在食品来源、加工、运输等都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数量巨大。

2.涉及学科多样: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还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工艺学、发酵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兽医学方面的知识等。

根据不同的食品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采取的检验方法也不同。

3.实用性及应用性强:本学科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验,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活动规律,识别有益的、腐败的、致病的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服务,同时控制腐败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

4.采用标准化:在食品的卫生质量标准中,有明确的微生物学标准。

必须达到法规规定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的具体规定,这是法定的检验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任务:1、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特性2、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3、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4、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5、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标准;为生产出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一、选择题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用以下哪种培养基进行分离() [单选题] *A. 7.5%氯化钠肉汤B. 脑心浸出液肉汤C. Baird-Parker琼脂(正确答案)D. 兔血浆15.下列哪种微生物属于致病菌()。

[单选题] *A. 沙门氏菌(正确答案)B. 酵母菌C. 大肠菌群D. 根霉菌2. 沙门氏菌检测中()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单选题] *A. BS琼脂B. HE琼脂(正确答案)C. XLD琼脂D.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13.根据食品卫生要求,或对样品污染程度的估计,一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个稀释度作()平皿。

[单选题] *A.4个B.3个C.2个(正确答案)D.1个14.检测大肠菌群,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不会用到的试剂为() [单选题] *A、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陈肉汤B、煌绿乳糖胆盐肉汤C、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正确答案)D、磷酸盐缓冲液3.食品检测菌落总数时用的培养基是() [单选题] *A.平板计数琼脂(正确答案)B.乳平板计数琼脂C.马铃薯葡萄糖琼脂D.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4.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 [单选题] *A.取镜安放B.对光、观察C.清洁收镜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1.每个平板上均要倾倒两次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第一次倾倒15~20mL,必须等待凝固后再倾倒约(),覆盖平板表层,翻转平板。

[单选题] *A.3 ~ 5mLB.2 ~4mLC.4~ 5mLD.3~ 4mL(正确答案)12.称重取样以()为单位报告。

[单选题] *A.CFU/mLB.CFU/cm3C.CFU/cm2D.CFU/g(正确答案)5.革兰氏染色可用到以下哪些器具、试剂: ()①番红②酒精灯③接种环④接种针⑤孔雀绿⑥碘液⑦无水乙醇⑧95%乙醇 [单选题] *A.①②③⑤⑦B.B.①②③⑥⑧(正确答案)C.①②③⑥⑦D.D.①②④⑤⑧6.细菌需要染色观察的原因() [单选题] *A.细菌个体小,比较透明(正确答案)B.细菌的细胞结构简单C.细菌的形态多样D.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9.某食品作菌落总数测定时,若10-1菌落多不可计,10-2平均菌落数为164CFU,10-3的平均菌落数为20CFU,则该样品应报告菌落总数是()。

微生物笔记

微生物笔记

细菌的生理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细菌的物理性状菌体半透明、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半透性、渗透压自养型细菌(光能,化能)异养型细菌(光能,化能-腐生菌,寄生菌)水: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氮源:来源于氨基酸、蛋白质等,合成菌体成分。

碳源:来源于糖类,提供能量。

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等。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系统1.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2.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3.基团转移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充足的营养: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合适的酸碱度(pH):多数7.2-7.6(霍乱弧菌8.4-9.2,结核分枝杆菌6.5-6.8)适宜的温度:对细菌生长速度影响最大(嗜冷10-20,嗜温20-40,嗜热50-60)必要的气体环境:多数需氧,分为专性需氧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氧做受氢体)微需氧菌(5%-6%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兼性厌氧菌(人动物大多数病原菌)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脆弱拟杆菌。

有机物做受氢体)(有氧会产生过氧化物,超氧离子毒害细菌)少数需要二氧化碳(CO2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O2参与氧化)渗透压: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binary fission)核质体DNA的复制和分裂、形成横隔膜、子细胞分裂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20-30min)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生长一般指群体生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菌数对数为纵坐标迟缓期(lag phase)代谢活跃,分裂迟缓对数期(log phase)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用)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芽胞,外毒素,抗生素等产生)衰退期(decline phase)活菌数急剧减少(营养缺乏,毒性产物积累增多)细菌的分解代谢: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尿素酶试验、硫化氢试验。

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

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

1、酱油的酿造是利用()降解蛋白质。

(2.0)A、毛霉B、曲霉C、芽孢杆菌D、酵母菌正确答案: B2、对于厌氧菌正常生长影响关系最大的物理化学条件是()。

(2.0)A、 pH值B、渗透压C、氧化还原电势D、水分活度正确答案: C3、()不是基因重组方式。

(2.0)A、转化B、转导C、接合D、诱变正确答案: D4、对低温保藏菌种来说,()保藏时间最长。

(2.0)A、0℃B、 -20℃C、 -70℃D、-196℃正确答案: D5、微生物五大共性的基础是()。

(2.0)A、体积小,比表面积大B、吸收多,转化快C、生长旺,繁殖快D、适应性强,易变异E、种类多,分布广正确答案: A6、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主要是()。

(2.0)A、胞外酶B、胞内酶C、连接酶D、异构酶正确答案: A7、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缺少的化学成分是()。

(2.0)A、肽聚糖B、磷壁酸C、类脂质D、蛋白质正确答案: B8、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是()。

(2.0)A、酵母菌B、霉菌菌丝C、乳酸菌D、霉菌孢子正确答案: D9、下列属于真菌毒素的是()。

(2.0)A、黄曲霉毒素B、志贺氏菌毒素C、葡萄球菌肠毒素D、肉毒毒素正确答案: A10、显微镜观察效果除了放大倍数外,还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

(2.0)A、分辨率与反差B、分辨率与光源C、光源与反差D、入射光角度与分辨率正确答案: A11、某株大肠杆菌与野生型菌株相比,不能合成赖氨酸,则此菌株称之为()。

(2.0)A、营养缺陷型B、抗性突变株C、原养型D、营养敏感型正确答案: A12、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

(2.0)A、随意性B、可代替性C、高度专一性D、适应性正确答案: C13、产生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主要是()。

(2.0)A、霉菌B、细菌C、酵母菌D、 A和B正确答案: D14、病毒以()方式进行增殖。

(2.0)A、二分裂法B、复制方式C、出芽D、形成孢子正确答案: B15、酵母的繁殖以()方式为主。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检验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资料绪论食品卫生: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等特性,建立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确定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特点:1.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广:食品种类多,各地区有各地区的特色,分布不同,在食品来源、加工、运输等都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数量巨大。

2.涉及学科多样: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还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工艺学、发酵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兽医学方面的知识等。

根据不同的食品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采取的检验方法也不同。

3.实用性及应用性强:本学科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验,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活动规律,识别有益的、腐败的、致病的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服务,同时控制腐败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

4.采用标准化:在食品的卫生质量标准中,有明确的微生物学标准。

必须达到法规规定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的具体规定,这是法定的检验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任务:1、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特性2、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3、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4、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5、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标准;为生产出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微生物学笔记(武汉大学)3

微生物学笔记(武汉大学)3
E2是一种DNA内切酶,能切断细胞DNA,而colicin E3是一种核酸酶,能在16SrRNA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从而使核糖体失活。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3) 3)被降解, 转导失败,在选择平板上无菌落形成。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感染受体菌后,其染色体会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上,从而使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例如λ噬菌体,其插入位点的二侧分别是gal和bio基因;
但该缺陷噬菌体没有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感染受体细胞后,通过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局限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主要区别:
1) 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而完全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
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染色体上
很多细菌能产生能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的因子(细菌蛋白),被称为细菌素,以和抗生素相区别。抗生素一般具有较广的抗菌谱。此外,抗生素一般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代谢过程而产生),而细菌素一般是直接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的蛋白质、及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例如大肠杆菌(E.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1. 定义:食品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方法,对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产品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改造的技术领域。

2. 范围: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克隆、基因转移等技术,对食品生物的遗传特性进行改造。

- 细胞工程:利用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进行细胞水平的操作和改造。

- 蛋白质工程:设计和改造蛋白质,提高其功能性和稳定性。

- 酶工程:研究和应用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提高酶的效率和稳定性。

-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3. 特点:- 科学性:基于严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 创新性:不断推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

- 安全性:关注食品安全,确保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

- 环保性: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传统食品生物技术与现代食品生物技术1. 传统食品生物技术:传统食品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自然发酵、选种育种、食品加工等基于经验的技术。

这些技术历史悠久,但通常生产效率较低,产品品质不稳定。

2. 现代食品生物技术: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高新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高效性:能够大幅度提高食品生产效率。

- 精确性:能够精确改造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 可控性: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

3. 差异与发展:- 技术层面:传统技术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现代技术依赖于科学原理和精确操作。

- 效率层面:现代技术能够实现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产量和效率。

- 品质层面:现代技术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三、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1. 食品原料改良:- 基因工程: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抗虫、高产的新品种。

- 细胞工程:通过细胞培养和筛选,获得优质的食品原料。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2、微生物的共性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四、微生物学科发展推动了人类进步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什么就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1、)●个体微小(<0.1mm),借助显微镜观察形体;●结构直观:直观多细胞,单细胞或非胞●低等:演化地位高。

二、微生物的共性1、体积小,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一定体积的物体,划分成越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的总表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比值越大。

●优点:提供更多非常大的稀释面,排出面和互换面。

●体积小、表面积小就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2、稀释多、转变慢●原因:表面积/体积比值小●例举:乳糖发酵细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3、生长旺、繁殖快●原因:稀释多、转变慢●简述:大肠杆菌●利弊:有益--工业发酵、理论研究材料培养;有害--病原微生物、霉腐微生物4、适应性强、易变异●适应环境弱原因:体积小、表面积小;有效率的新陈代谢调控机制(诱导酶)●极端微生物(extrememicroorganism)●易变异原因:结构简单、单倍体、巨大交换面●利弊:有益---育种(青霉素),有害---耐药性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广:土壤、空气、海洋、人体肠道●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新陈代谢类型多(2)新陈代谢产物种类多样(3)微生物的种数多●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新陈代谢类型多微生物特有: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能力;多种新增产能方式: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膜光合作用、王念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各种厌氧菌的新增产能途径生物固氮促进作用;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等)能力;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甾体化合物等);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独有的产卵方式(病毒、类病毒、肮病毒的激活、细胞分裂)2)新陈代谢产物种类多样含氮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类糖类贱气性新陈代谢产物:酒精、乳酸、甘油、丙酮丁醇;糖类不好气性新陈代谢产物: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微生物多糖:黄原胶、右旋糖苷;微生物酶类:蛋白酶、淀粉酶、酯肪酶、工具酶;--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生物碱3)微生物的种类多●目前比较确实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种、新属、新科、新纲陆续被发现。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笔记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笔记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笔记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1、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根据。

2、能够推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的情况,为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根据.。

3、能够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与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4、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缺失。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质量监测的重要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1、生产环境的检验:车间用水、空气、地面、墙壁等中的微生物检验。

2、原辅料的检验:包含食用动物、谷物、添加剂等一切原辅材料的检验。

3、食品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检验:包含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检验、加工工具、运输车辆、包装材料的检验等。

4、食品成品的检验:要的是对出厂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检验。

菌落总数的概念:食品检样通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与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mL(g)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total colony number):通过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对被检样品单位重量、容积、面积的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进行计数,所得到的所有嗜中温的、需氧与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总数。

是活的细胞总数。

)食品中菌落总数检验的意义:1、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

2、预测食品耐存放的程度与期限。

3、及时反映食品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为被检食品卫生学评价提供根据。

4、通常认为,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多,则可考虑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菌落总数测定的卫生学意义:1、食品本身的新鲜程度2、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卫生质量3、卫生学指标:务必配合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其他病原菌项目的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定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与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方面的要求,提出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作为食品、水体等是否受过人畜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生物界的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0.2-10微米之间,有的甚至更小,如某些病毒直径仅为20-300纳米。

(2)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种类超过10万种,且新的种类仍在不断被发现。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3)繁殖速度快: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4)适应能力强: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低氧、酸性、碱性等条件。

(5)变异性强:微生物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性是微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6)分布广泛: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人体内外以及各种生物体上。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展望1. 微生物学发展史(1)初创阶段(17世纪-19世纪):1676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4年,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存在的微生物繁殖而来。

(2)奠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赫提出了细菌学的基本原则,埃弗里等人发现了抗生素,并建立了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技术。

(3)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微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传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进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 微生物学展望(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探索未知的微生物资源,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

(2)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3)微生物与环境: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第一章:食品生物技术概述一、食品生物技术的定义食品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食品原料进行改良、加工、保存和检测,以生产出更安全、营养、美味和方便的食品的技术。

二、食品生物技术的分类1. 传统生物技术- 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生产食品,如酸奶、啤酒、酱油等。

- 酶技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改进食品加工过程,如淀粉糖化、蛋白质水解等。

2.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如转基因作物。

- 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繁殖技术,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快速繁殖,如组织培养。

- 酶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克隆和蛋白质工程,生产高活性、特定功能的酶制剂。

- 蛋白质工程技术:设计和改造蛋白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功能,如改良的酶和抗体。

三、食品生物技术的特点1. 安全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利用抗病基因减少农药使用。

- 通过生物检测方法快速识别食品中的病原体和毒素。

2. 营养性- 通过基因工程提高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

- 通过发酵技术增加食品中的益生菌含量,改善肠道健康。

3. 便捷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即食食品,简化食品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 通过生物保鲜技术延长食品货架期,方便消费者储存和使用。

4. 创新性- 利用生物技术创造新型食品,如人造肉、低糖水果等。

-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药和功能性食品,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四、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食品,如酿酒、制酱等。

-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如盐腌、糖渍等,也是早期生物技术的应用。

2. 近现代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揭示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并开始工业化生产酶制剂。

- 20世纪中期,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抗生素的生产。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标准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应具有相应的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确实施检验。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标准〔2002〕〕。

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生,防止人为污染样品。

应在检验过程中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的规定,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引起人和动物非常严重疾病,国家未发现或已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引起任何动物比较严重疾病,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成严重危害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适用范围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重要设备是超净工作台,它可以〕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II级生物安全柜。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紫外线消毒〔臭氧〕空间熏蒸〔如空间被霉菌微生物实验湿热灭菌或常用高压灭菌180℃1h或170℃2h〕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到达灭菌目的。

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外表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重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检测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重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检测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重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检测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差异。

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的反应。

1.糖代谢测定(1)糖发酵试验: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鉴别细菌。

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有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解氢酶,可将其分解为CO2和H2,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

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但无解氢酶。

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表示。

伤寒杆菌及一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表示。

(2)VP试验: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

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阳性。

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VP阴性。

(3)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中性产物,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呈酸性pH<5.4,指示剂甲基红呈红色,称甲基红试验阳性。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成氨,由此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2.蛋白质代谢测定(1)吲哚试验:含有色氨酸酶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可分解色氨酸生成吲哚,若加入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与吲哚结合,形成玫瑰吲哚,呈红色,称吲哚试验阳性。

(2)硫化氢试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等能分解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生成硫化氢。

在有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存在时,则生成黑色硫化铅或硫化亚铁,可借以鉴别细菌。

3.尿素分解试验变形杆菌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培养基呈碱性,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呈红色,由此区别于沙门氏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细菌检验基础知识8.1 细菌的分类微生物的种类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类。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经典的传统分类法,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

8.2 细菌的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与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8.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2 细菌的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μm);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养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3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8.2.2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染色标本检验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及荚膜、鞭毛、芽孢等。

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

同一科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相同,如芽孢杆菌科细菌全是G+,肠杆菌科细菌全是G-。

大多数病原性球菌属于G+,大多数病原性杆菌属于G-,病原性弧菌是G-。

8.3 细菌的生理学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8.3.1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1 细菌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核酸和维生素等。

(1)水分:占细菌质量75%-85%,芽孢约40%,细菌繁殖体内主要是游离水,芽孢内主要是结合水。

(2)固形成分:占菌体质量15%-25%,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

在固形成分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90%-97%,其他元素占3%-10%。

2 细菌的物理性状(1)带电现象:G+等电点低,均为pI 2-3;G-等电点高,约为pI 4-5。

(2)多相胶体:细菌原生质中具有多种蛋白质,其成分结构各不相同,为多相胶体。

(3)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菌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因而细菌代谢活跃,繁殖速度很快。

(4)布朗运动:无鞭毛的细菌在溶液中,因受到分散酶分子的撞击,发生不移动位臵的颤动,叫做布朗运动。

(5)细菌的光学性质:细菌菌体呈半透明状态,光线照射菌体时,一部分光被吸收,一部分光发生散射,所以细菌悬液呈现混浊现象。

(6)渗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渗透性,可允许水分透过,但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8.3.2 细菌的代谢和生化反应细菌为了生长繁殖,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作为能源和基本原料,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这些生化过程称为细菌的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过程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其产物(1)细菌对糖类的分解代谢过程:多糖→单糖→丙酮酸。

(2)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蛋白质→蛋白月示→蛋白胨→多肽→氨基酸。

2 细菌的合成代谢及其产物(1)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均有强烈毒性,尤以外毒素为甚。

内毒素(耐热):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其毒性存在于脂类A部分,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游离出来。

外毒素(不耐热):是蛋白质,在细菌生活过程中即可释放出菌体。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阳性菌,但也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某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如产气荚膜梭菌的卵磷脂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2)热原质(耐高温):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一些革兰氏阳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需在250℃经45min高温下干烤才能破坏。

(3)色素: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充足、温度适宜或暴露阳光)能产生各种颜色的色素。

产生的色素有的能溶于水而扩散至周围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色色素,可使培养基和菌落呈黄绿色到蓝绿色),另一些色素为脂溶性不溶于水仅使菌落本身有色(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使菌体本身有色)。

(4)抗生素:主要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抗生物质,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

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由细菌产生的较少,只有多黏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和由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杆菌肽)等少数几种。

(5)细胞素:某些细菌种、株间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与抗生素不同,其抗菌范围狭窄,仅对产生与细胞素的菌株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抑杀作用。

由于其具有特异性,已用于细菌种内的分型。

(6)维生素:是细菌必需的生长因子,有些细菌能自己合成,除供菌体本身所需外,也能分泌至菌体外。

人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维生素B6、B12、K2等,可供人体所需。

8.4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8.4.1 细菌培养的用途1 细菌的鉴定和研究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研究细菌的形态、代谢活动、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及致病力等,并且对细菌进行鉴定。

2 细菌学检验细菌培养应用于食品和环境等样品的细菌学检验,以评价食品或环境的卫生情况。

3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或带菌者体内(代谢物)的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其种属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作出确切的病原学诊断,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8.4.2 细菌培养所需的条件1 培养基按其用途可分为六大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特殊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

2 细菌培养的其他条件(1)合适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在pH7.2-7.6之间,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可在碱性pH8.4-9.2环境中生长。

许多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因分解糖类而产酸,影响了本身的生长,因此有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等缓冲剂,防止溶液pH值波动过大。

(2)适宜的温度:一般细菌在15-40℃都能生长,但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

(3)一定的湿度:细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以利于营养物质的渗透。

干燥不利于细菌的生长。

(4)必要的气体环境:需氧菌须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厌氧菌须在无氧条件中才能生长。

牛布鲁氏菌及脑膜炎球菌初分离时,必须在培养环境的大气中增加5%-10%的CO2。

(还有微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5)无菌的培养基:对细菌需要的培养基进行灭菌,防止杂菌生长。

8.4.3 细菌培养法根据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分为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不同分为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

1 液体培养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出现不同的生长现象。

(1)混浊:细菌向四周均匀扩散,出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程度的均匀混浊生长。

(2)沉淀:少数排列成链状的细菌可呈沉淀式生长,沉淀物上面的液体清澈,如链球菌。

(3)菌膜:专性需氧菌多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如枯草杆菌。

2 固体培养将检材中的目标对象菌用人工培养法分离出来成为纯种,称为分离培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和涂布法。

分离培养可使细菌在平板培养基表面生长。

如果接种的细菌能适当的分开,经一定时间培养后,便形成单一菌落。

菌落的大小、形状、色泽、边缘、透明度、湿润度、溶血现象等特点则因细菌的种类和所用培养基不同而异。

菌落的这些特征是识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当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称为菌苔。

(斜面看菌苔)3 半固体培养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无鞭毛的细菌沿着穿刺线生长,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还可看见从穿刺线向外扩散生长的趋势。

因此,以穿刺法将细菌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是否具有动力,是否有鞭毛。

8.5 细菌的的生物化学试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来检查这些代谢产物以鉴别细菌的方法称为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简称生化试验。

8.5.1 糖类代谢试验主要有糖(醇)类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ONPG试验、氧化发酵试验等方法。

1 糖(醇)类发酵试验(1)原理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

即使某些能发酵同样的糖(醇),但其产物也不同,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可根据这些特点来鉴别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和产气杆菌都能分解葡萄糖、乳糖时产酸产气,而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时只产酸不产气,且不能分解乳糖。

)(2)方法将纯培养的待检细菌,无菌操作接种到糖(醇)发酵培养基中,臵于37℃培养箱内,培养数小时到两周,观察结果。

若使用微量发酵管或要求培养时间较长时,应保持培养箱中一定的湿度,以免培养基干燥,影响细菌生长。

(3)结果被检细菌若能发酵培养基中的糖(醇)时,则产酸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这时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若发酵培养基中的糖(醇)产酸产气,则培养基不仅显酸性反应,并且有气体出现。

培养基若系固体或半固体,则培养基内有裂隙等现象。

培养基若为液体,可看到在培养基中的倒臵小玻管中有气泡。

并且气体占整个倒臵小玻管的10%以上,若被检细菌不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则培养基中除了细菌生长外,无任何其他变化。

(4)说明:糖(醇)发酵试验培养基,大致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两层、高层斜面)等几类。

糖(醇)发酵培养基的灭菌温度115℃,15min。

糖(醇)发酵试验用的各种糖(醇)发酵管含糖(醇)的浓度一般为0.5-1.0%,有时可达2.0%。

2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简称MR试验)(1)原理大肠埃希氏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到4.4以下,这时若加入甲基红指示剂,由于甲基红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pH4.4(红色)-pH6.2(黄色),故培养液呈红色。

产气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但又很快将丙酮酸脱羧,转化成醇等物质,则培养液的pH值仍在6.2以上,故此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培养液呈黄色。

(2)方法将被检细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7℃培养2-4天,取出一部分培养液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观察培养基颜色。

(3)结果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呈现黄色者为阴性。

(阳性对照菌是大肠埃希氏菌、阴性对照菌是产气肠杆菌)3 V-P试验(Voges和Proskauer二氏创建,故称为伏-普试验)目的是检查细菌是否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酰甲基甲醇。

(1)原理产气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再将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 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蛋白胨中精氨酸等所含的胍基结合,形成红色化合物,在培养基中加入含胍基化物如肌酸、肌酐等,可加速反应。

(2)方法将被检细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7℃培养48h,取出后按每毫升培养物加0.1mL甲液(6%α-萘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的KOH溶液),通常在10min内显色,若不显色,放臵于50℃水浴2h,呈现红色者为阳性,不显红色者为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