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1、微生物定义:形态微笑、数量众多、结构简单。

2、三大类微生物:(1)非细胞型微生物:仅含有一种RNA或DNA,包括病毒、朊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用细线次旋支衣”,包括细菌、线粒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称粘肽,肽聚糖为细菌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键为抗生素作用部位。

(2)细胞膜: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繁殖)(3)细胞质(4)核质2、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在医学意义:PG和头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发挥抗菌作用;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磷霉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3、质粒由闭合环状双链DNA构成,具有自我复制,是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有耐药性R质粒、编码性菌毛F质粒。

异染颗粒用于细菌鉴别诊断。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荚膜具有粘附宿主细胞核抗吞噬等致病作用,具有侵袭力。

(2)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是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

(4)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

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

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指标。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1、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并向不同平面分裂而形成细菌排列方式的不同。

细菌的分裂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代时。

2、热源质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如脂多糖。

3、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

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第四节消毒与灭菌1、消毒:杀灭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杀灭芽胞2、灭菌:指杀灭所有微生物,“一锅端”3、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1)巴氏消毒法:加热62℃30分钟、71.7℃15~30秒。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1.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检验方法与指标的一门学科。

2.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1)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1ml 或1cm2(表面积)]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3)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3.ICMSF取样方案:A.三级法用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B.二级法用做致病菌。

根据食品危害程度和指标严重程度划分。

4.美国FDA取样方案P69自已画图5.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

要准确区分。

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样.6.食品常用的采样方法:(1)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器。

(2)半固体食品: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

(3)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4)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快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器(5)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可取表层样品;若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深部样品。

7.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集的样品再进行分取、粉碎以及混匀等过程。

制备的方法可以根据被检食品的性状和检验要求,采取剪碎振摇法、捣碎均质法、胃蠕动均质法、研磨法等。

8.检样处理:25+225做成一个均匀的1:10的10倍递增稀释液。

9.菌落总数的测定:自已画示意图菌落总数检验程序水样做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到灭菌平皿内每个平皿内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适量琼脂(36+-1)摄氏度(24+-1)h菌落计数报告10.大肠菌群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1)检样的处理(2)初发酵(3)分离培养(4)证实实验(5)报告:查MPN表11.致病菌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1)沙门氏菌的检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A.增菌: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生物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食品科学的原理,专注于研究食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功能、相互作用、代谢过程和食品品质的变化。

2.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研究氨基酸的组成、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酶活性等。

- 碳水化合物:探讨单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脂质:研究脂肪酸、甘油、磷脂、固醇等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 核酸:分析核苷酸组成、DNA和RNA的结构,以及它们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生物化学反应:- 探索酶促反应的机理、动力学和调控。

- 研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和调控因子。

- 分析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代谢途径:-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等。

- 脂质代谢:包括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氧化。

- 氨基酸代谢:涉及氨基酸的合成、分解和转化。

- 核酸代谢:包括DNA和RNA的合成、修复和降解。

(4)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如抗氧化剂、抗炎剂、益生元等。

- 分析这些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5)食品加工与营养:- 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如加热、冷却、压力处理等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 探讨食品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二、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化学组成上,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分析。

- 生物化学家开始关注酶的作用和食品腐败的过程。

2.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研究重点转向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 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如色谱、电泳、光谱分析等。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第八单元细菌检验基础知识8.1 细菌的分类微生物的种类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类。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经典的传统分类法,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

8.2 细菌的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与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8.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2 细菌的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μm);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养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3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8.2.2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染色标本检验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及荚膜、鞭毛、芽孢等。

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

同一科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相同,如芽孢杆菌科细菌全是G+,肠杆菌科细菌全是G-。

大多数病原性球菌属于G+,大多数病原性杆菌属于G-,病原性弧菌是G-。

8.3 细菌的生理学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8.3.1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1 细菌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核酸和维生素等。

(1)水分:占细菌质量75%-85%,芽孢约40%,细菌繁殖体内主要是游离水,芽孢内主要是结合水。

(2)固形成分:占菌体质量15%-25%,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

在固形成分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90%-97%,其他元素占3%-10%。

2 细菌的物理性状(1)带电现象:G+等电点低,均为pI 2-3;G-等电点高,约为pI 4-5。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微生物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微生物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讲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微生物的新知识,例如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微生物的应用领域等。

微生物的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可以根据微生物的遗传特征、代谢类型、细胞结构等因素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分裂繁殖、发酵繁殖和出芽繁殖等。

这些繁殖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微生物,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合成营养物质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发酵、制药、医疗、环保等领域。

例如,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酿造酒、生产洗涤剂等。

这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微生物,从而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总结起来,微生物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和理
解也在不断加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复习资料绪论食品卫生: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等特性,建立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确定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特点:1.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广:食品种类多,各地区有各地区的特色,分布不同,在食品来源、加工、运输等都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数量巨大。

2.涉及学科多样: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还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工艺学、发酵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兽医学方面的知识等。

根据不同的食品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采取的检验方法也不同。

3.实用性及应用性强:本学科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验,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活动规律,识别有益的、腐败的、致病的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保藏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服务,同时控制腐败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而引起的病害,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

4.采用标准化:在食品的卫生质量标准中,有明确的微生物学标准。

必须达到法规规定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的具体规定,这是法定的检验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任务:1、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特性2、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3、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保藏的关系4、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5、研究各类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标准;为生产出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

20食品301微生物复习题一、选择题1.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用以下哪种培养基进行分离() [单选题] *A. 7.5%氯化钠肉汤B. 脑心浸出液肉汤C. Baird-Parker琼脂(正确答案)D. 兔血浆15.下列哪种微生物属于致病菌()。

[单选题] *A. 沙门氏菌(正确答案)B. 酵母菌C. 大肠菌群D. 根霉菌2. 沙门氏菌检测中()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单选题] *A. BS琼脂B. HE琼脂(正确答案)C. XLD琼脂D.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13.根据食品卫生要求,或对样品污染程度的估计,一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个稀释度作()平皿。

[单选题] *A.4个B.3个C.2个(正确答案)D.1个14.检测大肠菌群,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不会用到的试剂为() [单选题] *A、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陈肉汤B、煌绿乳糖胆盐肉汤C、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正确答案)D、磷酸盐缓冲液3.食品检测菌落总数时用的培养基是() [单选题] *A.平板计数琼脂(正确答案)B.乳平板计数琼脂C.马铃薯葡萄糖琼脂D.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4.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 [单选题] *A.取镜安放B.对光、观察C.清洁收镜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1.每个平板上均要倾倒两次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第一次倾倒15~20mL,必须等待凝固后再倾倒约(),覆盖平板表层,翻转平板。

[单选题] *A.3 ~ 5mLB.2 ~4mLC.4~ 5mLD.3~ 4mL(正确答案)12.称重取样以()为单位报告。

[单选题] *A.CFU/mLB.CFU/cm3C.CFU/cm2D.CFU/g(正确答案)5.革兰氏染色可用到以下哪些器具、试剂: ()①番红②酒精灯③接种环④接种针⑤孔雀绿⑥碘液⑦无水乙醇⑧95%乙醇 [单选题] *A.①②③⑤⑦B.B.①②③⑥⑧(正确答案)C.①②③⑥⑦D.D.①②④⑤⑧6.细菌需要染色观察的原因() [单选题] *A.细菌个体小,比较透明(正确答案)B.细菌的细胞结构简单C.细菌的形态多样D.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9.某食品作菌落总数测定时,若10-1菌落多不可计,10-2平均菌落数为164CFU,10-3的平均菌落数为20CFU,则该样品应报告菌落总数是()。

微生物笔记

微生物笔记

细菌的生理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细菌的物理性状菌体半透明、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半透性、渗透压自养型细菌(光能,化能)异养型细菌(光能,化能-腐生菌,寄生菌)水: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氮源:来源于氨基酸、蛋白质等,合成菌体成分。

碳源:来源于糖类,提供能量。

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等。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系统1.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2.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3.基团转移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充足的营养: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合适的酸碱度(pH):多数7.2-7.6(霍乱弧菌8.4-9.2,结核分枝杆菌6.5-6.8)适宜的温度:对细菌生长速度影响最大(嗜冷10-20,嗜温20-40,嗜热50-60)必要的气体环境:多数需氧,分为专性需氧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氧做受氢体)微需氧菌(5%-6%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兼性厌氧菌(人动物大多数病原菌)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脆弱拟杆菌。

有机物做受氢体)(有氧会产生过氧化物,超氧离子毒害细菌)少数需要二氧化碳(CO2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O2参与氧化)渗透压: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binary fission)核质体DNA的复制和分裂、形成横隔膜、子细胞分裂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20-30min)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生长一般指群体生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菌数对数为纵坐标迟缓期(lag phase)代谢活跃,分裂迟缓对数期(log phase)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用)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芽胞,外毒素,抗生素等产生)衰退期(decline phase)活菌数急剧减少(营养缺乏,毒性产物积累增多)细菌的分解代谢: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尿素酶试验、硫化氢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细菌检验基础知识8.1 细菌的分类微生物的种类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类。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经典的传统分类法,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

8.2 细菌的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细菌形态与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及超微结构。

细菌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8.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2 细菌的大小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μm);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养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3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8.2.2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染色标本检验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及荚膜、鞭毛、芽孢等。

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

同一科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相同,如芽孢杆菌科细菌全是G+,肠杆菌科细菌全是G-。

大多数病原性球菌属于G+,大多数病原性杆菌属于G-,病原性弧菌是G-。

8.3 细菌的生理学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8.3.1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1 细菌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核酸和维生素等。

(1)水分:占细菌质量75%-85%,芽孢约40%,细菌繁殖体内主要是游离水,芽孢内主要是结合水。

(2)固形成分:占菌体质量15%-25%,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

在固形成分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90%-97%,其他元素占3%-10%。

2 细菌的物理性状(1)带电现象:G+等电点低,均为pI 2-3;G-等电点高,约为pI 4-5。

(2)多相胶体:细菌原生质中具有多种蛋白质,其成分结构各不相同,为多相胶体。

(3)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菌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因而细菌代谢活跃,繁殖速度很快。

(4)布朗运动:无鞭毛的细菌在溶液中,因受到分散酶分子的撞击,发生不移动位臵的颤动,叫做布朗运动。

(5)细菌的光学性质:细菌菌体呈半透明状态,光线照射菌体时,一部分光被吸收,一部分光发生散射,所以细菌悬液呈现混浊现象。

(6)渗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渗透性,可允许水分透过,但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8.3.2 细菌的代谢和生化反应细菌为了生长繁殖,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作为能源和基本原料,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这些生化过程称为细菌的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过程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其产物(1)细菌对糖类的分解代谢过程:多糖→单糖→丙酮酸。

(2)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蛋白质→蛋白月示→蛋白胨→多肽→氨基酸。

2 细菌的合成代谢及其产物(1)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均有强烈毒性,尤以外毒素为甚。

内毒素(耐热):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其毒性存在于脂类A部分,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游离出来。

外毒素(不耐热):是蛋白质,在细菌生活过程中即可释放出菌体。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阳性菌,但也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某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如产气荚膜梭菌的卵磷脂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2)热原质(耐高温):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一些革兰氏阳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需在250℃经45min高温下干烤才能破坏。

(3)色素: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充足、温度适宜或暴露阳光)能产生各种颜色的色素。

产生的色素有的能溶于水而扩散至周围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色色素,可使培养基和菌落呈黄绿色到蓝绿色),另一些色素为脂溶性不溶于水仅使菌落本身有色(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使菌体本身有色)。

(4)抗生素:主要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抗生物质,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

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由细菌产生的较少,只有多黏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和由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杆菌肽)等少数几种。

(5)细胞素:某些细菌种、株间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与抗生素不同,其抗菌范围狭窄,仅对产生与细胞素的菌株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抑杀作用。

由于其具有特异性,已用于细菌种内的分型。

(6)维生素:是细菌必需的生长因子,有些细菌能自己合成,除供菌体本身所需外,也能分泌至菌体外。

人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维生素B6、B12、K2等,可供人体所需。

8.4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8.4.1 细菌培养的用途1 细菌的鉴定和研究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研究细菌的形态、代谢活动、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及致病力等,并且对细菌进行鉴定。

2 细菌学检验细菌培养应用于食品和环境等样品的细菌学检验,以评价食品或环境的卫生情况。

3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或带菌者体内(代谢物)的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其种属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作出确切的病原学诊断,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8.4.2 细菌培养所需的条件1 培养基按其用途可分为六大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特殊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

2 细菌培养的其他条件(1)合适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在pH7.2-7.6之间,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可在碱性pH8.4-9.2环境中生长。

许多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因分解糖类而产酸,影响了本身的生长,因此有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等缓冲剂,防止溶液pH值波动过大。

(2)适宜的温度:一般细菌在15-40℃都能生长,但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

(3)一定的湿度:细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以利于营养物质的渗透。

干燥不利于细菌的生长。

(4)必要的气体环境:需氧菌须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厌氧菌须在无氧条件中才能生长。

牛布鲁氏菌及脑膜炎球菌初分离时,必须在培养环境的大气中增加5%-10%的CO2。

(还有微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5)无菌的培养基:对细菌需要的培养基进行灭菌,防止杂菌生长。

8.4.3 细菌培养法根据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分为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不同分为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

1 液体培养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出现不同的生长现象。

(1)混浊:细菌向四周均匀扩散,出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程度的均匀混浊生长。

(2)沉淀:少数排列成链状的细菌可呈沉淀式生长,沉淀物上面的液体清澈,如链球菌。

(3)菌膜:专性需氧菌多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如枯草杆菌。

2 固体培养将检材中的目标对象菌用人工培养法分离出来成为纯种,称为分离培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和涂布法。

分离培养可使细菌在平板培养基表面生长。

如果接种的细菌能适当的分开,经一定时间培养后,便形成单一菌落。

菌落的大小、形状、色泽、边缘、透明度、湿润度、溶血现象等特点则因细菌的种类和所用培养基不同而异。

菌落的这些特征是识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当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称为菌苔。

(斜面看菌苔)3 半固体培养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无鞭毛的细菌沿着穿刺线生长,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还可看见从穿刺线向外扩散生长的趋势。

因此,以穿刺法将细菌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是否具有动力,是否有鞭毛。

8.5 细菌的的生物化学试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来检查这些代谢产物以鉴别细菌的方法称为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简称生化试验。

8.5.1 糖类代谢试验主要有糖(醇)类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ONPG试验、氧化发酵试验等方法。

1 糖(醇)类发酵试验(1)原理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

即使某些能发酵同样的糖(醇),但其产物也不同,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可根据这些特点来鉴别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和产气杆菌都能分解葡萄糖、乳糖时产酸产气,而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时只产酸不产气,且不能分解乳糖。

)(2)方法将纯培养的待检细菌,无菌操作接种到糖(醇)发酵培养基中,臵于37℃培养箱内,培养数小时到两周,观察结果。

若使用微量发酵管或要求培养时间较长时,应保持培养箱中一定的湿度,以免培养基干燥,影响细菌生长。

(3)结果被检细菌若能发酵培养基中的糖(醇)时,则产酸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这时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若发酵培养基中的糖(醇)产酸产气,则培养基不仅显酸性反应,并且有气体出现。

培养基若系固体或半固体,则培养基内有裂隙等现象。

培养基若为液体,可看到在培养基中的倒臵小玻管中有气泡。

并且气体占整个倒臵小玻管的10%以上,若被检细菌不分解培养基中的糖(醇),则培养基中除了细菌生长外,无任何其他变化。

(4)说明:糖(醇)发酵试验培养基,大致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两层、高层斜面)等几类。

糖(醇)发酵培养基的灭菌温度115℃,15min。

糖(醇)发酵试验用的各种糖(醇)发酵管含糖(醇)的浓度一般为0.5-1.0%,有时可达2.0%。

2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简称MR试验)(1)原理大肠埃希氏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到4.4以下,这时若加入甲基红指示剂,由于甲基红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pH4.4(红色)-pH6.2(黄色),故培养液呈红色。

产气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但又很快将丙酮酸脱羧,转化成醇等物质,则培养液的pH值仍在6.2以上,故此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培养液呈黄色。

(2)方法将被检细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7℃培养2-4天,取出一部分培养液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观察培养基颜色。

(3)结果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呈现黄色者为阴性。

(阳性对照菌是大肠埃希氏菌、阴性对照菌是产气肠杆菌)3 V-P试验(Voges和Proskauer二氏创建,故称为伏-普试验)目的是检查细菌是否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酰甲基甲醇。

(1)原理产气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再将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 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蛋白胨中精氨酸等所含的胍基结合,形成红色化合物,在培养基中加入含胍基化物如肌酸、肌酐等,可加速反应。

(2)方法将被检细菌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中,37℃培养48h,取出后按每毫升培养物加0.1mL甲液(6%α-萘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的KOH溶液),通常在10min内显色,若不显色,放臵于50℃水浴2h,呈现红色者为阳性,不显红色者为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