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复习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笔记一、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二、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P3)(1)代谢活力强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
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2)繁殖快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是其他生物不能比的。
以二裂法繁殖的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3)种类多,分类广目前已经确定的种类为10万种左右,每年正以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至多也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数的10%。
(4)适应性强,易变异由于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微生物很容易变异。
变异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形状,诸如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三、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
四、食品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2)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3种方式:即微生物菌体的应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酶的应用。
六、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螺旋体等。
七、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4部分。
八、细胞壁的功能:(1)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2)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3)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4)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并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考试重点
食品微生物学考试重点食品微生物1.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繁殖快,个体长不大(3)种类繁多,分布广泛(4)适应性强,易变异(5)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链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状(杆菌-长杆菌、短杆菌)、螺旋状(弧菌,螺菌)3.细菌个体大小用微米(μm)表示,球菌的个体大小用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的大小用宽度×长度表示4.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5.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6.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利用细菌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壁内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再经番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7.原核生物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真核生物的沉降系数是70S,细胞质中核糖体是80S。
8.糖被: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细胞壁表面形成的一层厚度不定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
9.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芽孢抗热性强的原因①芽孢中含有独特的DPA-Ca。
Ca2+与DP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一定的耐热凝胶。
11.芽胞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因为芽胞具有以下特点:①.芽孢的自由水含量很低,代谢活动几乎停止,是一休眠体。
②.芽孢壁厚而致密。
a.可阻止细胞质吸水膨胀。
b.热和化学试剂不易渗透进去起作用。
③.芽孢内含有以Ca2+盐形式存在的2.6—吡啶二羧酸(DPA).④.芽孢中酶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营养细胞中相应酶的小。
12.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食品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选择:细菌个体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旋菌:弧菌螺旋菌革兰氏染色: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微生物营养化学物质元素组成: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类微生物培养基:水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营养物质吸收方式: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1)假根2)吸器3)附着胞4)附着枝5)菌核6)菌索7)菌丝束8)匍匐菌丝9)捕捉菌丝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2)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菌株解除反馈调节3)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引起传染的主要因素:(1)侵袭力(2)病毒(3)超敏反应(4)侵入数量与侵入途径(5)变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先天具备,个体差异小,可遗传2)对抗原无特异性作用3)无免疫记忆性4)免疫作用发生迅速而广泛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2)记忆性3)耐受性酵母菌的特点:①多数为单细胞:②主要以出芽的形式进行繁殖,可能形成假菌丝结构;③可以厌氧发酵糖类产生乙醇:④细胞壁含有甘露聚糖;⑤多在含糖量较高的偏酸性环境中生活。
微生物的纯培养:①稀释倒平板法②涂布倒平板法③平板划线分离法④稀释摇管法⑤单细胞分离稀释法⑥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法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灭菌-消毒-防腐-杀菌食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水中-空气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目的基因的制备-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重组体的筛选名词解释:酵母菌:能发酵糖类,以芽殖或者裂殖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
霉菌:指在固体营养基质上生长,能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丝状真菌。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专门研究微生物与视频之间想换关系的一门科学。
食品微生物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的种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1. 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2.繁殖快,个体长不大3.物种多,分布广,食谱杂4.适应性强,易变异5. 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安东·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食品微生物学: 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与食品工业关系的一门学科。
食品微生物学的任务: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有害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及防止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菌(bacteria):是一类个体微小、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基本形态分为: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其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较少。
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程序:丹麦医生革兰细菌涂片→草酸铵结晶紫初染→鲁哥氏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番红复染⏹染色结果:兰紫色——G+菌红色——G-菌革兰氏染色的机理质粒: 一种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和表达的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环状DNA分子)⏹糖被: 某些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覆盖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类型:(1) 微荚膜: <0.2um(2) 荚膜:有明显的边缘。
(3) 粘液层:没有明显的边缘(4) 菌胶团:菌体连为一体。
⏹糖被主要功能有:①保护菌体→→②贮藏养料。
③表面吸附作用。
④作为透性屏障。
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⑥堆积代谢产物。
糖被与生产实践的关系鉴定菌种提取葡聚糖—“代血浆”胞外多糖:黄原胶用于石油开采菌胶团用于处理污水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高度折光,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结构
二、放线菌 1. 个体形态:丝状体。 2. 个体构造:三种类型的菌丝(营养菌丝、气 生菌丝、孢子丝)。 3. 繁殖方式:分生孢子、孢囊孢子、菌丝片段。 菌落形态: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
状,上有一薄层彩色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 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
4、常见类群(了解)
三、真菌
1、营养体结构 无隔菌丝、有隔菌丝。 2、繁殖体
A、菌种特性 B、接种龄: 以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延滞期短。 C、接种量:发酵工业上通常采用种子:发酵培养基=1:10 D、培养基成分:一般要求发酵培养基的成分或种子培养基
的成分尽量接近,且应适当丰富些。
3、延滞期出现原因
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缺乏足够的能量
和必需的生长因子。
“种子”老化(即处于非对数生长期)
四、霉菌
根霉、毛霉、青霉及曲霉个体结构特征。(课
堂及实验部分结合起来)。
五、病毒
1、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 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 的遗传因子。 2、基本特点
(1)个体微小:10~300nm (2)无细胞结构:蛋白质+核酸(DNA或RNA) (3)高度寄生性:在细胞内表现为生命, 在细胞外为无生命的大分子 的复合物。 (4)特殊的抵抗力:不能被抗生素所杀灭,但可以被干扰素,以及 一般的甲醛、紫外线所杀灭。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种类多、分布广 这些特点给人类生活及生产带来的不利及有利影响,如何利用它?
4、微生物培养设备
好氧培养设备:实验室(摇瓶、培养皿、斜面)、工业生产(发酵罐) 供氧的途径?防污染的机理? 厌氧培养设备:实验室(厌氧罐、手套箱)、工业生产 固体厌氧与液体厌氧,固体好氧与液体好氧?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学复习笔记
革兰氏阴性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埃希氏菌(E. coli)常考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变形杆菌属(Proteus),欧文氏菌属(Erwinia)革兰氏阳性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乳酸乳杆菌(L. lactis)乳酸杆菌属(Lactoba 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 coc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微球菌属(Micro 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 coccus)嗜热链球菌(Strep.thermophilus)热解糖梭菌(Cl.thermosaccharolyticum)肉毒梭菌(Cl.botulinum)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梭菌属(Clostridium)真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啤酒酵母(S. cerevisiae)假丝酵母属(Candida)热带假丝酵母(C. tropicalis)红酵母属(Rhodotorula)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根霉属(Rhizopus):黑根霉(R. nigricans)、米根霉(R. oryzae)毛霉属(Mucor)曲霉属(Aspergillus):灰绿曲霉(A.glaucus)、匍匐曲霉(A.repens)、烟曲霉(A.fumigatus)黄曲霉(A.flavus)、米曲霉(A.oryzae)青霉属(Penicillium)食品的保藏嗜冷菌(Psychrophile)指在0~20 ℃下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 ℃的微生物。
海水或极冷地区。
适(耐)冷菌(Psychrotroph)0~7 ℃能够生长。
7~10d内产生可见菌落的微生物。
嗜中温菌(43 ℃)、产碱杆菌、假单孢菌、链球菌引起冷藏食品变质兼性适冷菌(eurypsychrotroph):6~10d 形成菌落43 ℃生长、阴沟肠细菌专性适冷菌(stenopsychrotroph):5d~形成菌落40 ℃不生长、霉实假单胞菌脂质固化理论(lipid solidification)低温下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增加有使脂质保持液态和流动态的作用,从而使膜的功能得以继续发挥。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
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
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三元界: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大小以直径表示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
大小:长度×宽度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食品微生物重点知识总结考研期末
绪论1、什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不⻅见或看不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广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讨论微⽣生物的多样性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5、什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什么?答: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他们可分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主要贡献集中在下列列三个⽅方⾯面(1)《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了“⾃自然发⽣生”学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柯赫法则:(1)在所有病例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菌;(2)把这种病菌从病体中分离出来,并完成纯培养;(3)将纯菌接种给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应的疾病;(4)在接种纯菌⽽而致病的动物身上,仍能取得同种病菌,并仍能在体外实现纯培养。
【总结报告】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巴斯德: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曲颈瓶实验)⑵免疫学——预防接种。
(鸡霍乱病)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复制的组装DNA在细胞质中游离DNA在膜包围的核中,只有一个核仁只有一个染色体多于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是双拷贝(双倍体)DNA与类组蛋白连系DNA与组蛋白连系含有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称为质粒只在酵母中发现质粒在mRNA中没有发现内含子所有基因中都发现内含子细胞分裂以二等分裂方式,只有无性繁殖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遗传信息传递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发生遗传信息交换发生在有性繁殖过程,减数分裂导致产生单倍体细胞(配子),它们能融合。
细胞的组装质膜含有hopanoids、脂多糖和磷壁酸质膜含有固醇能量代谢与细胞质膜连系多数情况在线粒体中发生光合作用与细胞质中膜系统和泡囊连系藻类和植物细胞中存在叶绿体蛋白质合成和寻靶作用与内膜、粗糙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相连系有膜的泡囊如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有微管骨架存在由一根蛋白鞭毛丝构成鞭毛鞭毛有9+2微管排列的复杂结构核糖体——70S 核糖体——80S(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是70S)肽聚糖的细胞壁(只有真细菌有,古细菌中是不同的多多糖的细胞壁,一般或者是纤维素或者是几丁质聚体)原核生物:一、名词解释: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食品微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微生物?(一)定义:泛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具体地说: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二)微生物的分类地位(三) 微生物的共同生物学特性:1.体积小、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1)、法国的巴斯德的重要贡献:A.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如图):B.免疫学方面用预防接种防病治病。
C.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
D.巴斯德消毒法、解决家蚕软化病问题等其他贡献。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1864年巴斯德在法国国家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工作。
原定和他辩论的有名的自然发生论者F.A.Pouchet撤销了辩论。
“生命来自生命”,即生源论(Biogenesis)取得了胜利。
(2)、德国的柯赫的重要贡献:A.发现了许多病原菌:如炭疽病菌、结核病菌、链球菌和霍乱弧菌等。
B.提出“柯赫原则”。
C.发明了固体培养法和培养基配制法(如图)。
D.创造了细菌染色法,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色方法。
(二)微生物与食品、人类的关系:1.食品生产中利用的微生物:(1)发酵微生物;(2)微生物酶及其酶制剂的应用;(3)微生物菌体。
2.致使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
3.危害食品生产、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现代的生物学观点认为整个生物界首先要区分为: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细胞型生物:一切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等。
真核生物:霉菌、酵母菌、原生动物、植物、动物。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单位组成,为70S(30S和50S) 80S(40S和60S)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一)细菌的个体形态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1. 球菌(1)单球菌:分裂后的细胞分散而单独存在的球菌,如尿素微球菌(Micrococcus ureae)(2)双球菌:分裂后两个球菌成对排列的为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3)链球菌:分裂是沿一个平面进行,分裂后细胞排列成链状,如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4)四联球菌:分裂是沿两个相垂直的平面进行分裂,分裂后每四个细胞在一起呈田字形,如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5)八叠球菌:按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进行分裂后,每八个球菌在一起成立方体形,如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ureae)(6)葡萄球菌:分裂面不规则,多个球菌聚在一起,像一串串葡萄。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菌落总数计数法:微生物学要考食品微生物学定义: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隶属于应用微生物学范畴,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等与食品有关的部分内容,同时又渗透了生物化学、免疫学、机械学和化学工程的有关内容。
特点:范围广、学科多、应用性强。
研究对象:与食品生产、贮藏、流通、消费等环节相关的各类微生物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病毒、朊病毒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性、免疫学特性及生态学特点等生命活动规律--识别、检验、控制微生物2.研究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污染途径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控制污染的方法。
3.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及其现象4.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为人类制造发酵食品5.研究如何控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保藏方法)。
6.研究如何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生毒素,防止食物中毒与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食品安全问题7.研究如何采用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检验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食品污染分为物理性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盐类的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如由微生物、寄生虫、虫卯和昆虫等引起的污染)。
污染来源:1.土壤--微生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丰富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维生素、矿物质--适宜的生长环境:接近中性的PH2.水--水是食品重要的微生物污染源3.空气--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4.人与动植物--人体及各种动植物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5.生产工具与食品用具6.原料与辅料污染的控制一、防止原料的污染二、加强食品企业卫生管理三、加强食品的卫生检测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关于动、植物组织本身固有特性的参数(一)营养组成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微生物对营养素的需求霉菌<G-<酵母菌<G+(二)pH值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酵母菌和霉菌:5--6;大多数细菌:6.5--7.5;放线菌:7.5--8.0 pH值在4.5以下,称为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称为非酸性食品pH值范围< pH值4.5 > pH值4.5适应生长的霉菌、酵母细菌微生物类群菌(三)含水量水分活度是指在相同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食品的水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之比值最低a w:大多数细菌:0.9;酵母:0.88:;霉菌:0.8 当食品的水分活度与环境的相对湿度平衡时,此时食品的水分活度为aw=RH/100 或RH=100×aw式中:RH 表示相对湿度(四)氧化还原电位(Eh)氧化能力强的物质,Eh值较高;还原能力强的物质Eh值较低氧分压高时,Eh值高氧分压低时,Eh值低pH值高时,Eh值低pH值低时,Eh值高(五)抗菌成分丁香丁香酸大蒜蒜素鸡蛋溶菌酶、伴清蛋白牛乳乳铁蛋白、胶固素、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乳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过氧化氢)(六)生物组织结构种皮、外皮、外壳、皮毛外在因素1.贮藏温度2.环境相对湿度3.环境中的气体及浓度食品的防腐保藏巴氏杀菌:采用较低温度杀死食品中所有病原菌和多数腐败菌的营养体,并尽可能减少食品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损失的措施。
食品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2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1 原核微生物类菌体:鞭毛:着生在细菌体表波曲长丝状的蛋白质附属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孢:有些细菌当生长到一定时期繁殖速度下降,细胞原生质浓缩,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孢子。
荚膜:在细菌细胞壁外的具有一定外形的粘性多糖类物质。
荚膜:细菌在其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该物质具有一定的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菌胶团:多个荚膜融合在一起,里面含有多个菌体的结构。
质粒:细菌细胞中核以外的遗传物质(环状DNA分子)附加体:附着在染色体上的质粒。
革兰氏染色法:中间体(间体):1伞毛(菌毛):细菌表面生的、短而细、多而直的毛蛋白质附属物,不同于鞭毛,它不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胞囊:某些细菌在细胞外面沉积的数层保护膜。
3黏液:在细菌细胞壁外的薄而易扩散且容易消失的粘性多糖类物质。
2真核微生物锁状联合:菌丝体:菌丝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细丝,大多透明无色。
菌丝有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3 病毒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之。
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不引起寄主细胞的裂解,而是将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与其进行同步复制,并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细胞,这类噬菌体称之。
包涵体: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细胞产生病症。
类病毒分子质量小,仅为最小RNA病毒的十分之一,约1万u。
溶原现象:温和噬菌体与细菌的寄生关系称溶源性关系或溶源现象。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
原噬菌体:在溶源细胞内的噬菌体核酸溶源细胞的复愈:溶源细胞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变成为非溶源细胞的现象,称为溶源细胞的复愈或非溶源化。
1全抗原:即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细菌、病毒、毒素、血清、酪蛋白、卵蛋白、花粉蛋白等2完全抗原:是指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若与蛋白质结合即可成为完全抗原的物质。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重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检测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重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检测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差异。
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的反应。
1.糖代谢测定(1)糖发酵试验: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鉴别细菌。
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有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解氢酶,可将其分解为CO2和H2,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
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但无解氢酶。
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表示。
伤寒杆菌及一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表示。
(2)VP试验: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
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阳性。
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VP阴性。
(3)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中性产物,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呈酸性pH<5.4,指示剂甲基红呈红色,称甲基红试验阳性。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成氨,由此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2.蛋白质代谢测定(1)吲哚试验:含有色氨酸酶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可分解色氨酸生成吲哚,若加入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与吲哚结合,形成玫瑰吲哚,呈红色,称吲哚试验阳性。
(2)硫化氢试验:变形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等能分解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生成硫化氢。
在有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存在时,则生成黑色硫化铅或硫化亚铁,可借以鉴别细菌。
3.尿素分解试验变形杆菌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培养基呈碱性,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呈红色,由此区别于沙门氏菌。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品微⽣物学》复习资料⼤学《⾷品微⽣物学》课程复习资料超全总复习⼀⼀、名词解释题1.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物线粒体膜上的,由⼀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传递体。
2.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乳酸外,还产⽣⼄醇、⼄酸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3.噬菌斑有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为噬菌斑。
4.PHB聚-β-羟丁酸,是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溶于氯仿,可⽤尼罗蓝或苏丹⿊染⾊,具有贮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量低、抗屈性强的休眠构造。
6.单细胞蛋⽩是由蛋⽩质、脂肪、碳⽔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素和⽆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7.包涵体始体通过⼆分裂可在细胞内繁殖成⼀个微菌落,即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8.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复制能⼒的⼩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即cccDNA。
9.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过长,营养缺乏,代谢的排泄物浓度积累过⾼等使细胞衰⽼⽽引起的异常形态。
10.菌落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物)细胞或⼀⼩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会迅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colony)。
11.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
12.真核微⽣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物。
13.寄⽣⼀种⽣物寄居在另⼀种⽣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简答题①酵母是单细胞微⽣物。
它属于⾼等微⽣物的真菌类。
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相同的酶和代谢途经。
酵母⽆害,容易⽣长,空⽓中、⼟壤中、⽔中、动物体内都存在酵母。
有氧⽓或者⽆氧⽓都能⽣存。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参考题与部分参考答案
⾷品微⽣物学复习参考题与部分参考答案⾷品微⽣物学复习参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有的噬菌体侵⼊寄主细胞后,其核酸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2. 中间体------由细菌细胞膜陷形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称为中间体。
3.⾼压蒸汽灭菌-----指利⽤⾼压蒸汽杀灭待灭菌物体外的微⽣物的灭菌⽅法。
4. 烈性噬菌体------进⼊细胞后,能改变宿主细胞的性质,⼤量形成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裂解死亡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兰⽒染⾊------由丹麦科学家Gram发明的⼀种经验染⾊法,通过⾰兰⽒染⾊可将细菌鉴别为⾰兰⽒阳性菌和⾰兰⽒阴性菌。
6. ⽣长因⼦------有的微⽣物在基本培养基上⽣长极差或不能⽣长,需要补充⼀些微量有机物才能正常⽣长,这些微⽣物⽣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称为⽣长因⼦。
7.培养基-----是⼈⼯配制的适合微⽣物⽣长繁殖或积累代产物的营养基质。
8. ⽣长曲线-------在分批培养中,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的对数或⽣长速率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长曲线。
9.接合孢⼦-------是接合菌的有性孢⼦,由菌丝发育形成的配⼦囊结合形成。
10.病毒粒⼦------成熟的具有侵袭⼒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粒⼦。
11. 原核------仅由⼀条DNA分⼦组成,没有核仁、核膜,形态可变的细菌细胞核称为原核。
12. 次⽣菌丝------指担⼦菌的两条初⽣菌丝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
1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14. 担孢⼦------是担⼦菌的有性孢⼦,由双核菌丝顶端细胞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
15. 合成培养基------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和化学成分完全清楚,组成成分精确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
16. 鞭⽑-------由细菌细胞伸出的细长、波曲、⽑发状的丝状结构称为鞭⽑。
17.菌落------微⽣物在培养基表⾯⽣长繁殖时,常以母细胞为中⼼聚集在⼀起,形成⼀个⾁眼可见的、具有⼀定形态结构的微⽣物群体,称为菌落。
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一些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微生物的分类:食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酵母菌和病毒等不同类型。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污染源之一。
2.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微生物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pH 值和营养物质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控制这些条件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微生物的生长。
3. 食品微生物的影响:某些食品微生物可以导致食物变质、腐败和食物中毒。
常见的食品中毒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有一些常用的控制措施可以采取。
例如,合理的加工和储存条件、适当的食品处理方法以及定期的卫生检查等。
5. 食品微生物学的检测方法:确保食品无菌和质量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PCR技术和质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鉴定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学科,对于食品生产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和应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质量的安全。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生物界的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0.2-10微米之间,有的甚至更小,如某些病毒直径仅为20-300纳米。
(2)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种类超过10万种,且新的种类仍在不断被发现。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3)繁殖速度快: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例如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4)适应能力强: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低氧、酸性、碱性等条件。
(5)变异性强:微生物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性是微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6)分布广泛: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人体内外以及各种生物体上。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与展望1. 微生物学发展史(1)初创阶段(17世纪-19世纪):1676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4年,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存在的微生物繁殖而来。
(2)奠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赫提出了细菌学的基本原则,埃弗里等人发现了抗生素,并建立了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技术。
(3)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微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传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进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 微生物学展望(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探索未知的微生物资源,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
(2)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3)微生物与环境: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阴性菌
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常考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变形杆菌属(Proteus),
欧文氏菌属(Erwinia)
革兰氏阳性菌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
乳酸乳杆菌(L. lactis)
乳酸杆菌属(Lactoba cillus)
葡萄球菌属(Staphylo 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微球菌属(Micro coccus)
链球菌属(Strepto coccus)
嗜热链球菌(Strep.thermophilus)
热解糖梭菌(Cl.thermosaccharolyticum)
肉毒梭菌(Cl.botulinum)
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梭菌属(Clostridium)
真菌
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啤酒酵母(S. cerevisiae)
假丝酵母属(Candida)
热带假丝酵母(C. tropicalis)
红酵母属(Rhodotorula)
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
根霉属(Rhizopus):黑根霉(R. nigricans)、米根霉(R. oryzae)
毛霉属(Mucor)
曲霉属(Aspergillus):灰绿曲霉(A.glaucus)、匍匐曲霉(A.repens)、烟曲霉(A.fumigatus)黄曲霉(A.flavus)、米曲霉(A.oryzae)
青霉属(Penicillium)
食品的保藏
嗜冷菌(Psychrophile)指在0~20 ℃下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 ℃的微生物。
海水或极冷地区。
适(耐)冷菌(Psychrotroph)0~7 ℃能够生长。
7~10d内产生可见菌落的微生物。
嗜中温菌(43 ℃)、产碱杆菌、假单孢菌、链球菌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兼性适冷菌(eurypsychrotroph):6~10d 形成菌落43 ℃生长、阴沟肠细菌
专性适冷菌(stenopsychrotroph):5d~形成菌落40 ℃不生长、霉实假单胞菌
脂质固化理论(lipid solidification)低温下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增加有使脂质保持液态和流动态的作用,从而使膜的功能得以继续发挥。
耐热菌(thermodurics):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可以残存,但不能在这些温度下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最耐热的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
其次是链球菌属乳杆菌属
嗜热菌(thermophiles):可以在相对较高的温度残存,并且它们的生长和代谢活性的维持需要高温的那些菌。
例:热网菌:最适生长温度105 ℃、最高生长温度110 ℃
嗜热菌有:古细菌、放线菌、厌氧光合细菌、芽孢菌….
食品中重要的嗜热菌有: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嗜热厌氧菌属
非酶褐变:含还原糖的食品发生的色泽变化。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氨基与羰基反应生成棕色物质
耐盐菌(halotolerant)
嗜盐菌(halophile)
盐杆菌属(Halo bacterium)
盐球菌属(Halo coccus)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酱油(soy sterilization)
F值:在一定基质中,当温度为121 ℃时,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值=(121 ℃)TDT
Z值:
❖引起D值变化10倍所需改变的温度值。
❖D值降低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D值反映的是一种微生物在特定温度下的耐热性
❖Z值反映的是微生物在不同致死温度下的相对耐热性
D值
❖在特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即10 倍减少时间(decimal reduction time)。
❖测定D值的特定加热温度,在右下脚注名,如D80、D95 ,在121 ℃时,D值用D r 表示。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
第四章食品中的微生物
胀罐(胖听)(Swell can)——
热解糖梭菌(Clostrid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属芽孢杆菌科梭菌属——TA菌
平酸(flat sour)——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属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
黑变(硫化氢腐败)——
致黑梭菌(C. nigrificans)
肉类中微生物的类型
1、腐生微生物
细菌: 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埃希氏菌属、产碱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
霉菌: 毛霉属、青霉属、根霉属、曲霉属、枝孢霉属、链格孢霉属、丛梗孢属
酵母: 假丝酵母属、球拟酵母属、红酵母属
2、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炭疽杆菌、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猪丹毒杆菌、李氏特菌、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
腐败(Spoilage)
单细胞蛋白(Sing cell protein, SCP):大规模生产,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富含有蛋白质的微生物细胞。
代时(generation time)
第五章
糖化作用(saccharification)淀粉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或寡糖的过程。
发酵食品(fermented food)
酿制醋(fermend vinegar)以粮食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知趣,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而制成的食醋。
双歧途径
10、写出参与下列食品酿造的微生物种类:
泡菜:三个阶段
(1)微酸阶段
除乳酸菌外,还有: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黏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
优势菌:肠膜明串珠菌
(2)酸化成熟阶段
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发酵乳杆菌
(3)过酸阶段
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
异型乳酸发酵
纳豆菌种:
纳豆菌Bacillus subtilis(natto):G+,好氧,杆状,极易成链,有芽孢,有鞭毛,有夹膜。
腐乳毛霉(mucor)或根霉
豆豉毛霉、曲霉或细菌(其中,米曲霉是重要的微生物。
)
丹贝:天培(Tempeh),
少孢根霉(Rhizopus oligosporus)是主要的微生物,其他:葡支根霉、米根霉、无根根霉。
第六章
5、最近似数测定法(MPN)
6、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
大肠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是典型的大肠杆菌。
另外有: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克雷氏菌属(Klebsiella)产气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8、显微直接计数法(Direct microscope count, DMC)
10、荧光抗体法(FA)(Fluorescence anti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