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部大国争霸的历史

合集下载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专题十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重点精华】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进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大国强国的争霸”。

其演化过程为:欧洲中心→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

其基本表现类型为: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三是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斗争。

(一)一战前的国际关系1.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与争夺(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过程:①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对外扩张;②17世纪,英、法、荷对外扩张;③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结果:英国成了最大的殖民国家,开始了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不平等的国家关系。

2.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表现:形成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三国协约(英、法、俄)。

(4)影响:两大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最终导致一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5.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影响:(1)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德、俄、奥匈、土耳其四大帝国瓦解。

(3)欧亚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4)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如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等,构成该体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近现代国关史笔记

近现代国关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崛起962-1806):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政治组合。

公元962天主教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包括近代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1806年奥地利皇帝被1282-1919):欧洲史上枝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家族。

主要分支在奥,亦称奥地利家世纪初,该家族主教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

统治时期从1282年至一战结束,欧洲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二、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一)背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多重矛盾:(二)原因:神圣罗马帝国镇压波西米亚新教起义,1526联合趋向,鲁道夫二世暂做让步,给捷克非天主教徒以信仰自由以及选举自己“信仰保护人”的权利。

新教徒组织了武装。

1617年,斐迪南继任,违背“大诏书”,推行天主教反改革运动,激化矛盾。

新教徒于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起义,国王逃跑,其亲信被扔出窗外,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此事件震惊欧洲各国宫廷,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大造舆论,决定武力征服捷克)(三)过程:德意志教派之争→权利&领土争夺,法瑞丹麦、新教VS神圣罗马帝国(西、奥、天主教)历经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最后法国胜。

(四)影响:签《威约》,破除中世纪以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体,确立主权平等&独立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德死伤三成人,固定分裂,延缓统一。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一)内容:1、德意志诸侯国均有主权&宣战&媾和权,限皇权;荷兰、瑞士独立出神圣罗马帝国2、法国得阿尔萨斯(除斯特拉斯堡)、洛林等;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北海沿岸重要港口3、路德教与卡尔文教权利相同,天主教与新教法官数相同(二)影响:2、实践早期国际准则:主权国为外交主体、欧洲现代国际法秩序原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3、创立并确认“条约须遵守、对违约方集体制裁”原则,是近代意义的首个条约4、承认新、旧教权利相同,打破教皇神权统治的世界主权论,标志德国向天主教君主国家转变5、结束三十年战争,建立欧洲均势格局,确立主权平等和独立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6、划时代事件,近代国关史和欧洲外交史开端,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一)法国:1701-1713)参战。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承载着国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密的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与国际关系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内忧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问题的多发和政权的腐败。

外患则来自于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尤其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领土丧失的增多,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彻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也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更平等的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与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合作的重要体现。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时期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新中国的成立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国际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讲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世界-精选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英布战争(1899-1902)
1、准备——与德国共同瓜分葡萄牙非洲殖民地的骗局
2、战争及其结果
1899年10月,德兰士瓦、奥兰治对英开战; 1902 年 5 月,《韦雷尼京条约》。南非成了英国殖民地。 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
3、对英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迫使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寻求结盟的伙伴。英日 同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日本的崛起与日俄战争
(一)时代背景:日本的崛起与早期侵略扩张 (二)日俄战争(1904-1905)及日本的扩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时代背维新
1854年,日本在列强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国后,引发民族危机,致使幕府 统治垮台,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这个时期,夺取殖民地斗 争的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二节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 一、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主要竞争对手:英、法 二、列强在中近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三、列强在远东的角逐——主要竞争对手:英、俄、德
近东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3、评价
(1)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 战争;
(2)对美国的影响:
• A. 后起的美帝国主义加入了世界大国争霸的行列; • B. 扩张主义者在美国国会中的地位加强起来,促使美国
进一步走向扩张;
• C. 占领了菲律宾这一太平洋基地,为美国实现“太平洋 帝国”美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美西战争(1898)
1、战时国际环境
欧洲大陆各国的普遍指责、德国政府名义上的中立、 英国的偏袒

高中历史近代国际关系梳理

高中历史近代国际关系梳理

高中历史近代国际关系梳理近代国际关系梳理自从人类社会走向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

本文将围绕近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和主要事件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

一、殖民时代前夜近代国际关系的梳理,应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时期开始。

在15世纪至18世纪的这一时期,欧洲列强通过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彼此间产生了许多均衡和不平衡的国际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基于殖民主义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斗争。

巴西的发现、美洲的大发现和穿越印度洋航线的开辟等,都标志着欧洲列强开始扩张海外殖民地。

二、近代国际关系的初现近代国际关系的真正走向舞台中心,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方欧洲。

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这主要得益于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西亚和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之间的“君主联盟”。

此外,战争和和平会议也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拿破仑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同时也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帝国主义和殖民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盛行和殖民体系的形成,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竞相扩张殖民地,并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被殖民地的主权和资源。

例如,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就是一种典型案例。

此外,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导致世界大战趋势逐渐增强。

四、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制定了《凡尔赛和约》,旨在重建战后国际秩序。

然而,这个体系未能遏制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冷战的分裂局面。

东西方阵营的对立和相互威胁,使全球国际政治形势持续紧张和动荡。

五、冷战后的国际合作与全球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派 之 间 争 夺 宗 教 影 响 力 的 战 争 ;
基 督 教 世 界 里 的 旧 教 天 主 教 和 新 教 各
德 意 志 内 部 及 其 整 个 欧 洲 的 宗 教 战 争 , 是
这 场 战 争 具 有 三 重 性 质 : 第 一 , 它 是 一 场
——
一、背景
1、宗教纷争: ·权势惊人的教会:政治上;经济上;思想和文化上 ·新教改革的潮流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95条论纲(95 Theses) ;宗教改革的基本原则:平 民化、大众化、简单化 ·宗教改革后的欧洲 ·宗教改革造成并强化了德国的分裂:1555年9月25日奥格斯堡宗教合约;新教 联盟和旧教联盟的建立。
Gustavus Adolphus
Battle of Breitenfeld
4、法国阶段(1635-1648) ①战争准备:路易十三的外交准备 ②战争尾声:各国无力再战;战场僵局;法国国 内王位更替(1642-1643);德意志皇帝更替 (1637年斐迪南三世即位,二世死);西班牙出 现葡萄牙反叛(1640年独立) ③结果:《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丹麦阶段(1625-1629) ①背景:克里斯蒂安四世雄才大略及欲求 ②主要战事:德绍战役(Battle of Dessau Bridge) 卢特战役(Battle of Lutter ) ③结果:《吕贝克合约》(Treaty of Lubeck )
④后续:归还教产敕令(The Edict of Restitution)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部大国争霸的历史
第一章、十七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国际关 系——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的三重性质
• • •
引 人 注 目 。
主 宰 法 国 的 波 旁 王 朝 之 间 的 王 朝 斗 争 形 式
国 等 , 尤 其 以 主 宰 德 国 的 哈 布 斯 堡 王 朝 和
背景图案:帝国雷根斯堡议会
3、两个皇室:哈布斯堡家族与波旁家族的霸权之争
⊙哈布斯堡与波旁:
1、哈布斯堡家族和波旁家族之争的时代特征
2、黑色双头鹰——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左) 3、波旁家族——内外兼困中的家族(右)
二、战事
导 火 索 : 掷 出 窗 外 事 件 案发现场:布拉格市政厅 1、波西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0) ①波西米亚之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含义 ②宗教宽容及其1609年《大诏书》(letter of Majesty) ③新国王史蒂利亚的斐迪南和新皇帝斐迪南一世(Archduke Ferdinand of Styria) ④1618年5月掷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 of Prague) ⑤1619年8月,波西米亚起义,腓特烈任波西米亚国王。 ⑥主要战事:白山战役 (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 、1620、11) ⑦后续:波西米亚大屠杀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国
政治百纳被: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德国(图中的紫色线条是德国的边界线)
Hale Waihona Puke 权势惊人的教会《九十五条论 纲》是马丁路 德于1517年10 月31日张贴在 德国维滕堡城 堡教堂大门上 的辩论提纲, 现在普遍被认 为是新教的宗 教改革运动之 始。
德意志的宗教纷争以及三十年战争进程
2、德国的分裂:检视德国分裂的三个视角
·NATIONS的复数形式之含义;1789个主权实体;三个阶层(the three Estates);皇帝;Romantic Roads ;wuppertal 城堡 ·选帝制:七大选侯(the seven Electors) ·帝国雷根斯堡议会(Regensburg);华伦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在丹麦 战争后的命运
路 易 十 三
《威斯特伐利亚和 约》的签订→→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领土变更 2、宗教规定 3、德意志国家体制
四、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
1、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分水岭 2、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也是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
·参加国家的众多;
·全景式的国际斗争的规模和方式; ·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关系准则,开创了国际法的治理模式,欧洲因此摆脱了蛮 荒之态; 3、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
华伦斯坦被解职
克里斯蒂安四世
今日吕贝克
3、瑞典阶段(1630-1635)
①背景: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Adolphus) 雄才大略及欲求
②主要战事:Battle of Breitenfeld(1631、9);华伦斯坦重被启用; Battle of Lech(1632、3蒂利战死); Battle of Lutzen (1632、11, 古斯塔夫二世死、华伦斯坦败);华伦斯坦被刺(1634、2); ③结果:《布拉格合约》(1635、5)
权 力 的 斗 争 , 涉 及 德 国 、 丹 麦 、 瑞 典 、 法
第 三 , 它 还 是 整 个 欧 洲 地 区 各 国 之 间 争 夺
力 的 斗 争 ;
集 权 派 和 以 各 邦 诸 侯 为 主 的 邦 联 派 争 夺 权
制 之 争 , 是 德 意 志 内 部 以 皇 帝 为 首 的 中 央
第 二 , 它 是 一 场 德 意 志 帝 国 内 部 的 国 家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