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⑶世界格局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级 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 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 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级格局的 瓦解,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1、英法关系
⑹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英法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⑺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⑻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1986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2、法德关系
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⑵一战前,法德矛盾尖锐,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 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 终打败德国。 ⑶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⑷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 法国灭亡 ⑸二战后,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 ⑹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 体化进程。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第一章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重点问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微观探究的局限性⏹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的概念⏹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第二节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方法的含义⏹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经典方法的含义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理论的多方功能⏹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保罗·施罗德;兰克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含义⏹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第四节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未刊档案史料⏹已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第二章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重点问题⏹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教学大纲《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是研究现代国际社会和国家间关系发展过程与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为历史学专业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提高课。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考察重要国际组织的运作规范和重要作用,研究主要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掌握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能够正确分析不同时期国际格局和主要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特点。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分析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组以及不同时期的重大国际事件、重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主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战后国际关系。
(四) 教学时数54学时(五)教学方式主要进行课堂讲授,视情况组织一定的课堂讨论,课后观看《二十世纪世界大事记(10集光碟)》影视资料,择机座谈听取对教学的意见和研习讨论。
二本文第—讲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教学要点: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影响2、《和平法令》、《布列斯特和约》、《拉巴洛条约》的内容及意义3、早期中苏关系及“悬案”问题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苏俄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策略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方针3、《布列斯特和约》4、苏俄对华宣言与《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第二节和平共处外交和《拉巴诺条约》1、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2、戛纳会议和热那亚会议3、《拉巴洛条约》及其意义4、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第二讲二三十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和崩溃教学要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质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问题3、《道威斯计划》、《洛加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的调整4、日本侵华与华盛顿体系的崩溃5、慕尼黑会议与凡尔赛体系的崩溃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及其实质2、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评价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凡尔赛体系的调整1、《道威斯计划》与德国经济地位的改善2、《洛加诺公约》与德国政治地位的提高3、欧洲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第三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1、“九一八事变”与华盛顿体系的崩溃2、德国毁约扩张与凡尔赛体系的崩溃3、慕尼黑会议与德国称霸欧洲第三讲三十年代的大国外交教学要点:1、法西斯国家德日意的外交战略2、苏联的远东和欧洲外交3、绥靖政策及其在美英法的不同体现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1、纳粹德国的战前外交2、日本的北进南进战略3、意大利的联德扩张外交第二节苏联的战前外交1、稳定东方的远东政策2、《苏日中立条约》3、由集体安全转向图谋自保的欧洲外交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节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外交1、绥靖政策的出现、蔓延、顶峰和终结2、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影响3、美国日“不承认主义”和“中立政策”4、由扶弱抑强到绥靖“不干涉”的英国外交5、丧失欧陆霸权追随英国的法国外交第四讲法西斯同盟和反法西斯联盟教学要点:1、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特点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特点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德意日政治同盟的形成2、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形成3、法西斯同盟的特点第二节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战前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失败2、英美同盟的形成和加强3、英美苏同盟的形成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5、反法西斯联盟的特点第五讲战后国际新秩序和新格局的形成教学要点:1、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及其分析2、战后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2、联合国的建立3、布莱顿森林体系的建立4、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结第二节国际新格局的形成1、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2、战后初期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第六章战后美苏、美俄关系教学要点:1、战后初期美苏全面“冷战”僵持2、50年代——70年代美苏的对抗争霸3、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4、90年代美苏关系的新发展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1、美国对苏发动“冷战”2、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方针3、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交手第二节五六十年代的美苏抗争1、美国调整对苏联的政策2、赫鲁晓夫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美方针3、美苏之间的两场危机第三节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1、美国战略的大调整2、苏联的进攻性战略和扩张攻势3、美苏战略态势的易位第四节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1、里根政府对苏政策的重新调整2、苏联的困境和战略退却3、美苏关系的全面和解第五节美俄关系的新发展1、美俄关系的“蜜月”时期2、美俄关系的调整与变化第七章战后中苏、中美关系教学要点:1、战后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2、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战后中苏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亲密关系2、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对抗3、中苏关系的正常化4、中苏边界问题的由来与解决第二节战后中美关系1、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蒋关系2、50--60年代中关血与火的较量和对抗3、70~8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4、90年代中美关系中的斗争与合作第八章战后美欧日关系教学要点:1、西欧的复兴与美欧关系2、美国占领日本和日本重新崛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欧洲的重振与发展1、美国的援助和西欧的重新复兴2、欧洲的一体化进程3、美国同欧洲的关系4、冷战后欧洲新格局第二节美国占领日本和日本重返国际社会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2、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和日本重返国际社会3、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第九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教学要点:1、第三世界的兴起2、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3、冷战后的第三世界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的召开2、第三世界的兴起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第二节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1、南北关系的实质与矛盾表现2、南北谈判3、南南合作第三节冷战后第三世界的机遇与挑战1、冷战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2、冷战后第三世界面临的困难三、参考书目: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国际政治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二、课程教育目标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专业的主干课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版《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学生: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学位必修课程)学期: 2014年春季上课时间:教室:教师:辅导时间:课程内容:本课程集中讲授1945年至2010年的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重点是美苏冷战的发生、进行与结束以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变,以帮助学生掌握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并为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和有关国家的对外政策打下基础。
课程结构和组织:●本教学计划根据教科书的五章将课程分为五个单元,另外加课程介绍和总结,共为36课时(不包括考试时间):* 课程介绍 1课时第一章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1945-1955) 8课时第二章冷战的进行(1955-1980)8课时第三章冷战的结束(1980-1991)6课时第四章冷战后初期(1991-2000)6 课时第五章跨入21世纪之后(2000-2010)6课时课程总结 1课时●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讲授过程中组织适当的讨论。
●在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有关章节的基础上,本课程的讲授将突出重点。
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应按时出席。
●所有学生都应认真完成布置的阅读作业。
●所有学生都应认真参加两次考试。
成绩考核:●课堂表现、阅读情况和两次考试都是核定最后成绩的依据。
●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学生都必须为缺课或缺考事先亲自向教师提出申请并获得同意。
擅自缺课或缺考者,其最后成绩将会受到影响。
教材:朱明权, 《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年主要参考书:●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国际关系史纲要
除了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世界政策”外,德国在其余的大部分时期的外交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这样的外交传统——一项东西贯通的外交政策。
定义二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一门学科。
三、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 。
《国际关系史》导言
一、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
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
新兴: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较晚。
跨学科: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的联系与区别
定义一
国际关系史,指的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以国家(即主权)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把具有国际性质的非国家(即非主权)行为体的发展变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4.俄罗斯与海陆扩张
广袤无垠的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处于东西方的结合部。作为一种文明,俄罗斯具有东西混杂的特点。
彼得大帝是斯拉夫扩张主义的奠基人,他被后来的俄罗斯人当作民族英雄和近代俄国的缔造者来称颂、讴歌,他因而也为俄罗斯树立起一个致富致强的传统——陆路蚕食加水域开拓,构成了从彼得大帝起的一贯政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重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提纲
第一章、十七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三十年战争——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从1618年到1648年,欧洲地区展开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国家之众多、战争过程之惨烈、战争持续时间之久、产生影响之深远,从而被看做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篇之作。
这场战争具有三重性质:第一,它是一场德意志内部及其整个欧洲的宗教战争,是基督教世界里的旧教——天主教和信教各教派之间争夺宗教影响力的战争;第二,它是一场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国家体制之争,是德意志内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派和以各邦诸侯为主的邦联派争夺权力的斗争;第三,它还是整个欧洲地区各国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涉及德国、丹麦、瑞典、法国等,尤其以主宰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主宰法国的波旁王朝之间的王朝斗争形式引人注目。
一、背景1、宗教纷争:是、但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外衣(《泰》182;《钱》63)A、三十年政治首先是一场宗教纷争·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的宗教性质·战争阵营:新教联盟和旧教联盟·战争阵营: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的参战B、权势惊人的教会·政治上·教会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组织,人数众多,是欧洲政治地图中权势最大的一个群体·教会也是各国统治者的重要支撑:神圣罗马帝国国名的由来以及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会更是现实政治中的重要力量:七大选侯、黎塞留、马扎然、塔列朗、第一等级·经济上·赎罪券(短信)、庞大的教产等·思想文化上·因此文艺复兴的矛头所向就是教会,但丁的《神曲》以及拉伯雷的《巨人传》都是例子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95条论纲(95 Theses)·宗教改革的基本原则:平民化、大众化、简单化·宗教改革造成并强化了德国的分裂: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合约;新教联盟和旧教联盟的建立。
2、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三个观察视角(《泰》191;《钱》67号)·名称当中复数的含义;1789个主权实体;三个阶层(the three Estates);Romantic Roads ;wuppertal 城堡·选帝制:七大选侯(the seven Electors),以及和英国、法国等中央集权的比较·帝国雷根斯堡议会(Regensburg);华伦斯坦在丹麦战争后的命运3、大国争夺: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争夺(《钱》57)·哈布斯堡家族和波旁家族之争的时代特征·黑色双头鹰——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波旁家族——内外兼困中的家族二、战争(钱64)1、波西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0)·波西米亚之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含义·宗教宽容及其1609年《大诏书》·波西米亚新国王史蒂利亚的斐迪南和德意志的新皇帝斐迪南一世·1618年5月掷出窗外事件·1619年8月,波西米亚起义,腓特烈任波西米亚国王。
西政 胡茹葵老师 国际关系史 大纲
《国际关系史》大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多极均势格局(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三十年战争”(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心结构——多极均势格局二、欧洲五强的崛起与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一)欧洲五强的崛起(二)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1.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章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瓦解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一)维也纳会议(二)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二、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三)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三、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一)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二)德意志的统一与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三)美国的加入(四)日本崛起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与国际关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二)俄国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结:性质与影响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战争对各协约国实力的影响(二)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的设想(三)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四)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其内在矛盾三、“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动荡(一)“洛迦诺时代”(二)经济危机与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三)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性质(二)大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一)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三)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与二战结束三、雅尔塔体系与欧洲霸权的终结(一)雅尔塔体系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二)美苏争夺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三)冷战的终结与雅尔体系的瓦解第五章当前影响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一、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恐怖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二)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三)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和挑战(四)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反恐合作二、当代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后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及特征(二)民族主义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三、当代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环境问题对国际的影响(二)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日渐显现。
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一、引言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依据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探讨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核心内容1. 古代国际关系:重点研究古代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重要事件(如古罗马帝国的扩张、汉朝的丝绸之路)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 近代国际关系:重点关注近代历史时期的各国外交政策、国际体系和战争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联合国的成立。
3. 当代国际关系:关注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同时还需要分析近年来兴起的新兴经济体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鼓励他们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及多媒体展示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基本内容,包括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国际关系史的争议性话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使学生了解实际情景下的决策制定和外交博弈。
4. 研究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国际关系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
五、评价体系1. 学术成绩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国际关系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论文评价:评估学生在研究论文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及学术写作水平。
3. 学生展示评价:通过学生做课堂展示、辩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评估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可选项目评价:鼓励学生选择参与国际关系实践项目或参与研究团队,评估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09全书_现当代国际关系史_时殷弘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1.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 的欧洲国际体系
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者德约 “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 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 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英国准备成 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 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 识 含义 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 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 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 际关系史料
1.利奥波德· 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冯·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 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 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 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
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 的首次揭示 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 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 均势与侧翼大国 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理论的多方功能
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 两个优秀范例): 爱德华· 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杰弗里· 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⑴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⑵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⑶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⑷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与邻国的战争。
⑸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⑹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日之间的矛盾。
⑺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⑻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⑼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争霸2、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⑴维也纳体系①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②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③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是,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开会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④特点: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
⑤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9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后来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则表明维也纳体系荡然无存。
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内容包括: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以及国家联盟的建立。
②维护机构:国际联盟③矛盾:对待德国问题,殖民霸权问题(势力范围),欧洲霸权问题。
扭结点:海上霸权问题,国际联盟问题,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问题。
几对主要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主要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④调整:A.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B.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国际政治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二、课程教育目标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整个国际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及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也注意研究国际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
课程的主要内容反应该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特点,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历史人物和重大国际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矛盾中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为我国新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继续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加强研究特色,为研究生选拔服务。
教学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联系国际关系相关理论,系统地阐述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内容。
2、强调教学内容向与现实结合,强调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高度概括,很难理解与讲述,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此进行必要的纠误与引导。
3、基本课堂教学为主,避免教师“一言堂”,形成课堂师生互动。
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
3、了解学术动态,让学生处于学习与研究的前沿,激发研究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提高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导论教学要求:了解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对象与特点,掌握国际体系的内涵以及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重点和难点:重点: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演变的基本脉络难点:国际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素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三、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脉络第一章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国际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教学要求:总体上了解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国际形势,掌握几个帝国谋求称霸的基本策略以及为此所展开的称霸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哈布斯堡帝国、路易十四的法国、拿破仑帝国称霸活动以及由此所带了的国际体系的演变难点:哈布斯堡帝国、路易十四的法国、拿破仑帝国称霸所失败的原因分析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一、中世纪国际体系二、意大利国际体系三、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第二节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一、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二、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第三节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显一、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二、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三、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第四节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一、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俄国二、七年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和普鲁士的崛起三、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五节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与维也纳体系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二、拿破仑帝国的称霸行动三、拿破仑帝国败亡与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章19世纪的国际关系及所孕育的基本趋势教学要求:总体上理解自从拿破仑帝国灭亡后世界尤其是欧洲的国际形势,掌握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内战、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各国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理解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重点和难点:重点: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内战、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各国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难点:全球国际关系体系的出现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19世纪的国际关系一、欧洲1848年革命二、美国内战、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国际权势的变更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一、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第三章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教学要求:总体上了解19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时候的国际关系,掌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及所对应的主要外交政策和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和国际趋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及所对应的主要外交政策难点:侧翼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兴盛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一、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二、欧洲的外交堕落和政治病态与两极对抗的急剧升级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极严重后果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权势的兴盛第二节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一、国际联盟的虚幻二、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三、英德协调和英国半面包容的绥靖四、纳粹挑战面前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优势的确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在欧优势的确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东亚太平洋优势的确立第四节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一、国力极端羸弱情况下的苏俄对外政策二、斯大林与苏联国力的剧增三、苏联的内在虚弱和斯大林的外交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权势的兴盛第四章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教学要求:总体上了解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期间美苏之间的冲突过程,掌握美苏冷战的特征、冷战对抗的主要历程重点和难点:重点:美苏冷战的特征、历程难点: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冷战终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冷战的起源和基本特征一、冷战的起源二、冷战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冷战的全球化一、当地力量、全球战略和全球性竞争二、美苏与东亚的革命和拉美的变更三、在中近东和非洲的美苏竞争第三节冷战对抗的历程一、美苏冷战格局的完全形成二、冷战的最高潮三、冷战最高潮过后的两大对抗浪峰第四节苏联的危机和瓦解与冷战的终结一、冷战与苏联的危机二、戈尔巴乔夫的对策与苏联的瓦解三、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第五章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教学要求:了解新兴力量选择自己出路的背景,掌握不同新兴力量寻求崛起的思路重点和难点:重点:不同新兴力量的崛起难点: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德国和日本的选择和命运一、德国的选择与命运:欧洲强国或世界强国二、日本的选择和命运:和平扩张、帝国征服、商业福利第二节中国的选择和命运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历史轨迹二、国际社会中的中国——趋同趋向与造反趋向三、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第三节亚飞民族运动和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一、民族运动与西方统治的瓦解二、第三世界运动的萌发和兴盛第六章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政治教学要求:理解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若干问题,思考时代特征下中国的崛起重点和难点:重点:世界政治的主要问题难点:世界格局与中国崛起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课件等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若干问题一、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变更和稳定二、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三、世界欠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第二节时代特征和中国崛起一、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二、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必要条件四、作业:本课程要求有两次平时作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闭卷考试。
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平时成绩占30%(作业占20%;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出勤情况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大纲执笔人: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