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 (1)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 (1)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王巧荣(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摘 要]伙伴关系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依据冷战后的外交战略目标及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与不同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建立了形式不同的伙伴关系,或明确宣告中国与他方就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已达成共识。

伙伴关系外交是以合作为目的的新型外交,伙伴间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它不针对第三者。

它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并对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伙伴关系外交;集团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6)02-0053-09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伙伴关系外交相当活跃。

中国依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与相关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伙伴关系。

这些寻求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为中国及伙伴方带来了较大的利益。

在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活跃时期,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与大国(俄罗斯、美国等)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建立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等方面,而且主要从双边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从中国外交战略的层面进行研究的相对少。

这一时期,研究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或涉及这一问题的学者大多对这一政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少了很多,特别是在中美、中日、中俄大国关系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相关研究对伙伴关系外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如,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伙伴’战略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1]本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的特点及原因,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进行评析。

20世纪80—90年代中外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中外关系

• 3.实行对外开放 • (1)“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 策 • (2)中国对外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 放和从沿海向内地的全面开放
•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三件 大事之一。在考虑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 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并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且获得了 巨大成功。“一国两制”也是最终解决台 湾问题的指导方针
• • • •
(三)大国外交 1.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3.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 伴关系” • 4.中法及欧盟“全面伙伴关系”
• 三、港、澳回归祖国与解决台湾问题的努 力 • (一)港、澳回归祖国与20世纪中外关系的 终结 • 1.香港回归 • 2.澳门回归
• 二 、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中苏关系的 正常化 • (一)中美关系的发展 • 1.双方高层互访频繁 • 2.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1)贸易方面。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 《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给予对方最 惠国待遇
• (2)科技方面 • (3)军事方面 • (4)文化教育方面
• 2.国际原因 • 苏联由于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 争以后,内外矛盾加剧,国力下降。 • 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以后,国内外处 境有所改变。 • 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西 欧与日本崛起,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已 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 求。
• • • •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外交思想 的形成 中国新时期在外交上进行了“两个重要转变”: 一是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指 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 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 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和理论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和理论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和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国际关系日益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国际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体系,各国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演进分析。

这篇文章将从历史和理论两方面结合分析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历史演进1. 初期历史从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就已经开始。

不同的城邦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和拉锯,争夺领土和贸易。

到了中世纪,欧洲诸国开始形成一个封建体系,神权和贵族统治,开启了“国家”概念的渐渐兴起。

随着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形成的时代已经来临。

2. 近代历史18世纪,随着欧洲文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欧洲列强开始进入殖民时代,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与此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地利益,欧洲列强开始形成了同盟关系。

而这种同盟关系最终也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当代历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两个超级大国。

他们之间的武器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分化。

而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全球化趋势也在这个时期加速,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二、理论研究1. 经济现实主义经济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利益。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国家通常会通过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运作等方式互相交流。

而战争则被认为是作为一个次要的手段,以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为前提。

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即剥削和被剥削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地区资源的暴力争夺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因此,阶级斗争理论侧重于人民间的和平、民主和公平。

3.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则认为,国际关系的推动力来自于个体的自由和民主。

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立的个体,应该享有自由和尊重。

国家会通过遵守国际规则和法律,实现这个理念。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国际合作被视为一种促进自由和平等的力量。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韩西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韩西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情况与新特点韩西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认识这些变化,是我们能否做到“与时俱进”的关键,本文将对此作一概略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通俗地讲,是指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内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和密切,在资源开发、配置以及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应用方面,国际的分工和协作达到高层次水平。

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越来越大。

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全球经济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分解、分离的整体。

这种趋势、进程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迅速扩大。

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6年基本实现了保护贸易自由化的措施,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更大规模的流动。

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前两部协议将对信息市场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直到促进作用。

金融服务协议要求各国和各地区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同等对待本国和外国公司等。

1997年各国间实现商品及服务贸易额合计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6.6万亿美元。

这样,从货物到投资的各项服务的世界贸易自由化在有效地展开,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越来越不成为障碍。

目前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已达1万亿美元以上。

第三.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

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近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30万家左右。

这些跨国公司都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

第四.跨国投资的现象越来越发展。

1970年国际间直接投资数额为400亿美元,1997年已达到4万亿美元。

历史初三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国际关系解析

历史初三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国际关系解析

历史初三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国际关系解析现代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件和现代世界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历史的长河中,国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合作,塑造了我们所处的国际格局。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探讨现代历史中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美苏关系: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极格局时期,称为冷战。

美苏两国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系。

双方之间的对抗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军备竞赛和政治角力。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紧张,但双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与美国的联合国成员国共同抗击纳粹德国,展现了双方在某些领域的合作能力。

然而,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的竞争和对抗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历史的发展。

二、中美关系:合作与竞争中美关系是现代历史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

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中美两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

自那时以来,中美关系逐渐从对抗走向合作,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两国在贸易、教育、文化等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为两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中美关系也存在竞争和摩擦,尤其是在贸易和军事领域。

中美两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既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发展,也对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欧盟和脱欧: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挑战欧盟(European Union)是一个由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欧洲的和平和经济发展。

欧盟的成立促使欧洲国家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一体化,共同制定政策和解决各种共同问题。

然而,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面临着挑战。

英国于2016年举行了脱欧公投,决定退出欧盟。

这一事件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政治震荡和经济不确定性。

欧盟和脱欧之间的关系紧张,也对现代欧洲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亚洲与美国:权力平衡与地缘政治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洲际之一,拥有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摘要】:进去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这久对我国国内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要求越来越高。

而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越发的凸显中国的重要,这就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要。

就现在中国的现状而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仍就处于国际发达国家的较低水平,尽管自1978年以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任然不能满足现在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自从进入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开始。

【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发展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可以称为一门最新鲜、年轻的学科之一,他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伴随着现代新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的动荡使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愈来愈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走向进行试探行的理论综述。

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产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理论研究学科,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状态。

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在美国和西欧开始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虽然在1949年建国,但是那时由于国际局势对中国这个新兴国家非常不利,因此那时基本没有对国际关系有所涉及,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后更是让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的把握处于不利的地位。

改革开放是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产生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在各大高校开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同时建设了中国外交学院,随着这些学院的开设,中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系统的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

开始时,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多数是靠借鉴美国等西欧国家的论文、教材,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

虽然说是借鉴,但是又不能直接拿过来用,由于两种政体之间的隔阂,使得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走上了“中国特色”之路①。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获得了很大好处,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相比较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体现出来的是不成熟显得太年轻。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

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会议 上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国际联盟问题(会议程序;处置 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地;性质和任务) 二、德国的疆界和赔款问题 三、阜姆问题 四、山东问题 五、俄罗斯问题

巴黎和会
顾维钧
(1888—1985)字少 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 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 的外交家之一。
法国大革命
拿 破 仑 战 争 与 欧 洲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在维持了几十年后又被欧洲革 命风暴冲垮了。不过,五强称霸的格局未 发生根本变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成了国际政治中新的主要角 色。它联合英、法、日本等国构筑了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已经越出了欧洲 范围,将远东也纳入到欧洲列强所设定的 国际秩序中来了


英国:尽力维护英国在全世界的利益,重 点在欧洲。(抵制美国;扶德抑法) 法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最大限度削弱 德国)

意大利:控制亚得里亚海,建立在东地中
海的霸权。(宰割战败国弥补战争损失)
日本:保持大战期间夺得的赃物,进而称
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由于帝国主义大国各有自己不同的争霸计 划,并都想在战后分赃中获得最大份额, 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解决战后的问题上发生 矛盾和冲突。于是,“巴黎和会”就成了 他们相互斗争的场所。
萨拉热窝事件
4、雅尔塔体系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战败国德国、亚非民族解放 运动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不断的冲击。席 卷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年经济危机及随之而来的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 底解体。二大战爆发了。战争行将结束时,美英 苏为首的主要战胜国依照战时的蓝图设计了雅尔 塔体系。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家的“冷战”成了 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

高中历史的归纳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地位

高中历史的归纳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地位

高中历史的归纳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地位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地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突显。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归纳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地位的变化,并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可追溯到19世纪。

当时,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不得不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的地位一度很低。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国开始积极抵抗帝国主义,并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发展。

二、冷战时期中国的地位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主导了国际关系。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坚守中立立场。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成为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角力场所。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备受关注,其地位在亚洲和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辉煌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设立,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地缘政治位置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提出倡议并承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六、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和国际秩序的维护。

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选择。

中国的崛起没有给世界带来威胁,相反,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研究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加入侵华行列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迅速进展,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英国首先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美国不甘落后。

(2)美国此时追随英法身后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如英法(根本原因);②致力于西部领土扩张;③致力于解决国内矛盾(南北战争);④致力于拉美的渗透和扩张,无力争锋亚洲。

主要史实:“条约”、“租界”、“帮凶”、“助剿”、入侵台湾。

主要影响:美国追随英法等国共同参与侵华,充当帮凶,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在华的侵略势力迅速增长"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背景:(1)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跃居世界第一,对外加强扩张;(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国无暇东顾,战后欧洲列强严重削弱,相反,美国实力大增,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全球推行“金元外交”,而东亚是其重点之一;(3)中国国内革命运动不断,战争频繁,政局动荡。

主要史实:(1)一战前:①资本输出;②“门户开放”政策;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破坏辛亥革命。

(2)一战爆发后:①美日加强对中国的争夺;②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操纵会议,拒绝中国代表要求;③1921—1922年操纵华盛顿会议通过……不断扩大侵华势力。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推行亲美外交政策,美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主要影响:(1)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2)美、日逐步取代欧洲列强成为侵华最主要国家,加剧中国政局的动荡。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二战结束(1935—1945)———联合中国共同反法西斯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背景:(1)日本法西斯侵略扩大,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日矛盾激化;(2)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不断走向联合,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研究
l.















20
世纪
90
年 代 中 国 全方 位外 交 战 略研究
成 林萍
李正阳

首都 经 济 贸 易 大学 马 克 思 主义 学 院

北京

00 0 7 0


政治



20
世纪

90
年代 中 国全 方 位 外 交 战 略 的 制 定

世 纪 70 年 代 末

邓小 平 对 当 时 世 界 形 势 的 发 展 变 化

做 了 深人 细 致 的 研 究 和 分 析
20
提出
了 和 平 与 发 展 是 时 代 主题 的 崭 新 科 学 结 论

世 纪下 半 时 期 的 时 代 主 题逐 渐 由 战 争 和 革 命转 变 为 和 平 与 发 展
江泽民在总揽国际国内全局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时明确指出要把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同看作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两大关键性问题要把认识清楚这两大问题看作是科学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核心点


卷第 年

20 1 5
9 月
辑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刊 Vo 3 No J o u r n a of M a x s m S ud e S e p e mbe 2 0

深化党际交往
关键词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其演变历程伴随着中国不断崛起的步伐,中国的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封闭的大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1.政治方面:从封闭到开放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封闭”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际关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壁垒。

中国也逐渐开始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安理会,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政府也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派遣了大量的维和部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2.经济方面: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经济秩序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迅速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也快速增长。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还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贸易便利化,例如“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为全球经济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3.文化方面:从传统到现代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就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如太极拳、书法、茶道等文化元素,成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中西文化融合。

此外,中国的娱乐业、电影业、音乐业也在蓬勃发展,通过文化输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结中国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从一个近乎封闭、边缘、传统的国家,到一个开放、中心、现代的新型强国,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重要角色之一,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通过对历史档案的深入挖掘和对不同角度的审视,逐渐展现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全貌,以及各个层面上的各种动态和矛盾。

首先,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以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为特点,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创新。

研究者们借鉴了西方历史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并在这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研究方法。

例如,社会史中的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以及具有批判性的文化史研究,都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研究者们关注了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

从农民、工人、商人到知识分子、妇女和青年等各个社会群体的研究,使我们对于他们的生活状态、观念和行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样重要的是,研究者们还关注了国内外关系、城市化、社会运动等诸多社会问题,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领域。

第三,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对于历史记忆和社会认同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发生了重大改变。

例如,对于晚清时期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评价,以及对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新解读,都为中国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在学术界和公众之间建立了重要的桥梁。

研究者们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等渠道,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研讨。

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以提高社会对于历史的关注和理解。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和领域的拓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研究领域在深化对历史的认知,推动历史学乃至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这也对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十年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一、经济联系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加快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促进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际企业的投资。

九十年代还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世界各国签订了多项贸易协议和经济合作协议。

这种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政治联系九十年代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

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政治体系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997年,中国回归香港,完成了对香港的主权交接,这被视为中国积极与世界政治秩序接轨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对话与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十年代,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和谈判,如关于人权、环境保护和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三、文化联系九十年代,中国文化也开始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艺术、电影、音乐、体育等领域的作品和艺人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输出。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收和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十年代也是中国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时期。

这使得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加容易交流和了解对方的文化。

中国年轻一代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国外影视作品、音乐和文学作品,使得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活跃。

结语九十年代的中国积极与世界联系,不断扩大开放和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睦邻外交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睦邻外交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睦邻外交[摘要]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睦邻、安邻、富邻”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睦邻外交;成果;深化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突出,总体趋于缓和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机遇。

中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整个中国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历史表明,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睦邻友好、亲仁善邻的民族传统美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将“安定四邦”作为其指导原则,奠定了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首先针对周边国家提出的国际关系原则,构成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核心,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此后,“求同存异”、“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构成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继续坚持睦邻外交政策,从周边人手,排除干扰,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与周边国家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使睦邻外交政策不断深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与1997年十五大重申并发展了我国一贯坚持的睦邻外交政策,把坚持睦邻友好放在重要位置。

十四大报告认为,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十五大报告坚持睦邻友好不改变,对中国与邻国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暂时搁置,求同存异。

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现状和发展

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现状和发展

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现状和发展
苏长和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

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总页数】10页(P)
【作者】苏长和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J], 张天剑
2.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现状 [J], 秦亚青;
3.从国家发展战略到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析[J], 胡智锋; 樊小敏
4.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J], 罗伯特·利珀;倪世雄
5.中西目录学发展现状的历史考察─—兼论当代中国目录学发展能力 [J], 马芝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一…~————————————————————————————————————————————————————————1——————————————————————————————————————一
交已经与经济和安全并列为美国的三大外交政策 目标①。另外,于群专门研究r美国对日本的政 策②。 关于冷战期间美国对苏东的政策:时殷弘的 《激变战略与解放政策》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美国 对苏东的“激变战略”、“解放政策”和“演变而非革 命”政策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具体运

五、后冷战国际关系研究
冷战结束已近lO年,学者们对冷战后的国际 关系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涉及重大 事件,战略探讨,伙伴关系,地缘政治,也涉及一些 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主权问题,安全问题,全球化 过程中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问题,以及国际格局 中的“极”与均势理论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都 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关于“极”的概念,有的学 者认为。“极”的根本问题是霸权,是由若干国家主

时殷弘:《激变战略与解放政策——冷战时期美
国政府对苏联东欧内部状况的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 第3期;《促进苏东变革——从设想到政策(1953一1955)》, 《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美国与苏共二十大》, 《南京大学学报》J996年第3期;《美国与南斯拉夫50年代 初内政改革方向问题》,《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l期; 《苏联东欧内部变化与美国的政策》,《世界历史》1997年第 6期;《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南京大学学报》】998 年第1期。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 成》,《历史研究》1996年第l期;李晓岗:《美国的难民政策 与冷战外交》,《美国研究》J999年第J期。
霜木:《冷战起源刍议——兼论意识形态在国际 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的学术报道“改革
关系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⑤ 开放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年”;关于“无极”的看
法,也可参见叶江:《解读欧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 苏欧关系》,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79—28l页;关于

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
社1993年;周琪:《美国人权外交及有关争论》,《美国研
究》1998年第l期。 ②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年。 ③
张小明:《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语言学
院出版社1994年;《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有限公司1998年;《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
白建才:《美苏冷战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⑥
张盛发:《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 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有关的争论,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冷战起源与 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万 方数据
150
史学理论研究
导世界,2l世纪不是“极”主导的世界。“两极”、“多 极”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今后的世界将向“非极 化”、“无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 能忽视“极”的作用,“极”是客观存在的力量中心. 不能把“极”等同于霸权,中国作为一极使“极”的传 统内涵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还有的学者认为当今 是一种“准多极”的世界⑤。 另外,学者们也开始撰写后冷战国际关系的著 作。如: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的《后冷战国际关
—————————————————————————————————————————————————————————————————————————————————————————————一——————————————————————————~
目标出发对中共和中国革命态度的转变过程。杨 奎松认为,美苏冷战的爆发给中共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历史机遇,使中共得以不战而得到东北的部分地 区和重要的苏联援助,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影 响。张小明认为美国对中苏同盟态度的转变过程. 不仅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以 苏联为核心.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所谓“中国威胁” 的错误估计。孟庆龙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 意识形态最浓,最热衷于进行核讹诈,但始终未把 对华冷战上升为热战的原因(1)。 关于朝鲜战争与冷战的关系:除了上述所说沈 志华的著作对此有所论述之外,张民宪、萧石忠认 为朝鲜问题是导致杜鲁门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之 一。,崔丕、侯文富研究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81/l 号文件,认为该文件的形成使亚洲的冷战完成了向 热战的转变,也引发了美国政府对皿洲战略的论 争②。 英国与冷战的关系:郑启荣、孙洁婉认为1949 —1954年的英国对华政策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和 英美特殊关系的制约下进行的,不能对其评价过 高。李世安则对英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的看法 提出质疑,认为在杜鲁门主义出台之前,英国没有 制定正式的冷战政策.冷战的起源应该从美苏争霸 中去寻找⑧。 另外,霜木提出“冷战”的概念并不能涵盖战后 的世界历史,它只强调r军备竞赛对峙的一面,忽 视_『和平这一时代潮流.是不科学的.应当用“冷和 平”或“核和平”更贴近现实④。
5期。 ②
张民宪、萧石忠:《1943一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
的政策演变》,《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崔丕、侯文 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l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郑启荣、孙沽婉:《试论1949一1954年英国对华政
策的演变及其动因》,《世界历史》1995年第6期;李世安: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准多极”的看法,可参见余正粱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 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五章第l节。 ⑥
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冷战后国际关系》,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 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用。于群通过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 的分析,认为该文件完成了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新 经济防卫政策的制定,成为美国以意识形态为标准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冷战的重要工具。李晓 岗对冷战中的美国难民政策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一 政策始终受到意识形态的指导,而其人道性则受到 强权性所主导⑦。 关于美苏冷战与中国的关系:张盛发撰文论述 _『随着冷战的爆发,斯大林从维护苏联安全的战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 HISTORIOGRAPHY QUARTERLY 200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llyj200102016.aspx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149
四、冷战国际史研究
90年代随着各国档案特别是苏联档案的解密, 以及国际学术界对冷战研究的新成果,我国学者对 冷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并在1999年形成了一个 研究冷战国际史的高潮。主要体现在当年在首都师 范大学召开r‘‘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 并在会议前后发表_r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对冷 战中的一些问题进行r专题论述。 在冷战国际史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 是张小明的《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和《冷战及 其遗产》.前者是我国学者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凯 南遏制思想的专著.后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分 专题讨论r冷战史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 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④。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 林与韩战》和《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通过对朝 鲜战争的研究而对冷战年代中的中国与世界之关 系的专题探讨㈣。白建才的《美苏冷战史》和黄正 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则是冷战通史性著作⑤。 更多的学者集中探讨r以下一些问题。 关于苏联与冷战爆发的关系:张盛发认为,斯 火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必然要导致新的 世界大战的演说是苏联方面进行冷战的信号与举 措之一,冷战是美苏双向的斗争过程,只提美国和 两方发动冷战的证据失之偏颇。叶江认为,斯大林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两个平行市 场理论.这一-理论指导苏联在二战后有限扩展势力 范围,而美国误认为苏联的行动是向全球扩张共产 主义,并用全面遏制的方法与苏联对抗,从而导致 冷战爆发。但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两个 平行市场理论不能完全概括斯大林的国际关系理 论。由于苏联要建立的是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 系完全“异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因此美国 对苏联采取全面遏制的政策是正常的,不存在美国 决策者时苏联意图的误解问题⑧。
系》一书,分专题论述了冷战结束后至1998年的国
际关系。对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也有专书 予以论述⑥。
六、现代国际关系史著作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撰写方面:主要有方连庆

张盛发:《从消极冷漠到积极支持——论1945~
1949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立场和态度》,《世界历史》 1999年第6期;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 影响》,《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 盟的认识与反应》,《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孟庆龙:《艾 森豪威尔政府对华冷战外交探析》,《世界历史》1997年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