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迅速进入了一段新的历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时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秩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秩序的演变可以说是从联合国的成立开始的。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全球的国际合作和和平。
它由51个国家组成,现在已经发展到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可以起到促进和平、安全、创造繁荣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许多国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从而避免战争和破坏。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期间,世界处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裂和紧张状态。
这导致了许多世界事务的改变,如联合国的作用和功能。
冷战期间,联合国重点在于维护和平和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对立,联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承担这种角色。
此外,在冷战期间,许多国家加入了美国和苏联的阵营之一。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分裂和紧张,以至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宣称,国际政治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因为世界充满了敌对和压迫的力量。
三、21世纪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了,并且合作、交流和平衡在各个国家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深入合作和交流进行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
这样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国际秩序的演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参与者,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秩序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调整。
尽管国际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联合国等重要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和平、安全和发展会持续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
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
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世界格局及其演变
同日本:1、战后初期,美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后,日接受了美军的大批订货刺激了经济 的发展 3、为了把日变成反社会主义的据点,美结束占领状态,大力扶植 日经济 4、50年代 初起,日美经济竞争和日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5、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含义: 欧洲: 背景: 杜鲁门主义 表现 冷战政策 表现 马歇尔计划 “北约”的建 北约” 北约 亚洲: 侵朝战争 立 热战政策 侵越战争
讨 论 题:
如何评价两极格局?
战后初期出现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是 美国“冷战”政策的结果。这种格局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 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又在近半 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 国 霸 主 地 位 动 摇
背 景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1967年,欧共体成立;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2、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
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不愿受美国控制,希望与美国 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
经济上: 表现
单元复习
二战后世界格局及其演变 (国际关系)
二战后世界格局及其演变:塔体系建立)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冲 发 展
(美苏争霸)
击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第三世界崛起)
瓦
解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社会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 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 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 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称之为苏联集 团。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
• 二战后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峙的实质是 () • A美苏争霸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社会制度对立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美苏争霸
• 第一阶段:50中期--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 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 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 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二战时的同盟 关系变成二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 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 格局。
• • • •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 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刻,在苏联的雅尔 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 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 问题,达成若干协议,会后根据会议中的协议, 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 ◆基础:美苏均势 •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4.20世纪90S年代至今—— 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
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 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纲要求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基本力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20世纪, 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 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 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 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①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
数武
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指什么?杜目的是什
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②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 是什么?
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中欧
和东欧各国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 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
核心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三、两极格局最终解体——苏东剧变
2、影响: ⑴积极方面: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 俄关系转向对话与缓和,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 显增长。 ⑵消极影响: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必然会导致国际关 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使世界动荡不安。
编辑ppt
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丘吉尔“铁幕”演说 编辑ppt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世界性组织的成立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编辑ppt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值得借鉴的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1、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也是两极 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表现:美苏两国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与美 国差距缩小,政治上离心倾向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地 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增强。
3、主要影响: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彼此相互竞争、相互制 约,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编稳辑pp定t 和发展
编辑ppt
2、事件:
⑴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
⑵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 格局的初步形成
⑶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 施
⑷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 形成
3、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彼此 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编辑ppt
核心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1、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冷战的格局,但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但是直到现在世界格局最终局面仍未形成,世界仍处在多极化演变进程中。
2、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为称霸世界而进行的除战争之外其他一切手段的的对抗。
一部分战后国际关系一、美苏冷战格局形成(1947-1991)1背景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苏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安排战后世界的会议,该会议实质是美苏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的安排。
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②战后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实力膨胀的体现);③苏联实力增强并努力扩大世界影响;④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⑤双方存在猜疑与不信任。
注意:美苏冷战的根源在于两国的超强实力与称霸世界计划的冲突,两国对抗局限于冷战则是因为两国认为双方实力旗鼓相当。
2开始标志及冷战表现①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要求公开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并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就是杜鲁门主义,随即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②表现:A注:济领域的运用,该计划是美国旨在帮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增强抵抗苏联扩张的能力。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与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联系和援助的组织。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是苏联联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机构。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12月,是美国为首的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一直存在至今。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波兰首都华沙,是苏联在军事方面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组织。
该组织一直存在到苏联解体前后。
同时华约的城里也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领土与首都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德国因为美苏冷战分裂,后来,斯大林为打击西方分裂德国的举动封锁西占柏林区,由此导致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
二战后世界格局
⒈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⑴起因:①1958年2月,埃及叙合并,使以色列 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 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开展武装斗争,对以 色列构成了威胁; ③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 阿拉伯国家。 ⑵时间:1967年6月5日----10日。 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约旦与以色列。 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⑸影响: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②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 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⒊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 定》。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 胜利 ⒋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美国: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半岛:内战。 ⒌影响:⑴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 对状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 主义精神;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 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 和平
一、概念 二、背景
三、形成
四、特点
五、影响、评价
一、概念:
雅尔塔体系是指1945年--1991年间 的国际政治格局,得名于1945的雅尔塔 国际会议。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 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 战。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 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新的 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国家 对外战略
积极进攻
第二阶段
具体原因
具体表现
在亚洲和非洲 扩张;1979年 出兵阿富汗
经济实力与美国的 苏联 (勃列日涅夫 Nhomakorabea 差距大为缩小,军 备上赶上了美国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的爆发。同时,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 相互借鉴, 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 、两 极 格 局 的 演 变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根 源 于 世 界 经 济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 20世 纪 50年 代 后 期
起, 世界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 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共同体在很多
果, 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表明
()
A.人 民 群 众 是 实 践 的 主 体
B.主 要 矛 盾 决 定 事 物 发 展 的 方 向
C.量 变 是 质 变 的 前 提 和 必 要 准 备
D.新 事 物 具 有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和 远 大 的 发 展 前 途
参考答案: 1.B 2.D
( 责任编辑: 陈盈)
后, 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0年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争霸中, 双方互有攻
守, 关系时而缓和, 时而剑拔弩张。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
来了极大的危害, 也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阻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与其针锋相对, 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演变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演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各个大国的崛起和沉沦、经济体系的重构、贸易互动等都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金本位制度,这轰动全球的事件,也彻底改变了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
本文将探讨这段时间内不同方面的演变。
1.大国崛起和沉沦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的大国力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顺利地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苏联在冷战后解体,德国和日本向全球化进军,而在21世纪初,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所有这些大国的崛起都引发了其周边国家的担忧,特别是在中国等国家崛起之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时,从高速发展到崩溃的苏联也提醒了人们,在各国争夺大国地位时也要注意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平衡。
2.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二战后,美国成为了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但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这种独大的局面也逐渐被打破。
例如,美国在联合国的投票权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挑战,而国际贸易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也在不断地寻求平衡,以维护各国的利益。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问题涉及到跨国企业、跨国组织和跨国民间团体等非政府机构,使得国际治理体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
3.贸易互动一些国际专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多边贸易机制带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到了更为健康的发展。
但是,在近年的贸易争端中,一些保护主义思潮逐渐兴起,成为了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
而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强硬态度,则让贸易互动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更为复杂。
4.东亚政治地位的变化二战以后,东亚一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中国和日本的互动、东亚联盟、以及朝核问题等都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目光。
东亚地区的政治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沉沦,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90年代至今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 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 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 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 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3)向多极 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 总趋势走向缓和,呈现出 缓和与紧张、和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 局 形成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
势;(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
20世纪50 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
年代中期
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 格局最终形成
两极格 局 动摇
20C50年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代后期特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
别是70年
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代,
代以来至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80年代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结束或瓦解
多极化趋势
20C80年代末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 90年代初 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国际关系——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1.含义: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美苏两国居主导地位,因此也叫美苏两极格局。
特点:两大阵营阵线对峙,(其内部矛盾服从于美苏矛盾)形式:冷战(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上割据)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2.建立背景⑴产生根源: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
⑵具体体现:①西欧的衰落:德英法意等国因战争经济受到和很大破坏。
②美国独占鳌头:政治上:英法等西欧国家对美国以马首是瞻。
军事上:拥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等,成为头号军事强国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③苏联空前强大: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军事上:苏军总兵力接近美国,有强大的军事工业,苏军驻扎欧亚各地。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维系机构①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几大国为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国际机构②概况:45年春在旧金山筹划。
10月正式成立,总部在纽约。
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⑤地位: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成立初期,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后来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第三世界兴起后,成为第三世界人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的讲坛。
新时期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联合国和国际联盟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是较为普遍的国际组织。
③都声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④成立之初都被大国所操纵。
不同点:①国联是帝国主义大战的产物,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②国联是英法操纵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初期被美国操纵③国联是凡尔赛体系的维护工具,维护和平是空话,联合国作用从70年代发生变化,逐步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合法讲坛⑵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比较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
国际关系的变迁
国际关系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
一、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化主导。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东西方之间的对抗。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围绕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和冲突。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变迁的重要事件。
二、后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的结束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新时代的开始。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事件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全球化的浪潮涌动而来,国际社会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经济交往的速度,国际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重要议题。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等都是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
三、21世纪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跨国交流更加方便,但也给网络安全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全球化不平衡等问题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也起到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国际关系的变迁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从冷战时期到后冷战时期,再到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
这些变迁不仅改变着国际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发展和安
全。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只有在多边合作和共赢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者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4分) 原因: 明末清初: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1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分)思想上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1分)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壮大(1分);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1分)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 的表现。(6分)
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2分)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 可);(2分) 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2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 基本原则。(10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 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二轮专题: 中外民主思想
中国史: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
世界史:荷兰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 早期启蒙代表:英国思想家洛克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
7.(22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世 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材料一: “(君主)以天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 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 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特点;皇杈高于法律;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
礼法并用、礼刑一体 。(3分)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 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 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 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 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 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点。(4分)
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 和柏林墙的修筑等。(4分)
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中的热战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 1、欧洲的联合 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 2、日本的崛起 改变单纯依靠美国的政策,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 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 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 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 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 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 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的特点。(3分)
原则: 《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主权在民;分权制衡;人权自由平等。(6分) 《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4 分) 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 利的各种限制。(2分)
二轮专题: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 二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同盟关系 逐渐破裂。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 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冷战——两极格局的表现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 1948年,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1949年,美、英、法等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
在Hale Waihona Puke 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
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
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
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
三、后两极格局时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后 1、两极格局的解体 2、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 和平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过程漫长而复杂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 壮大。
29.(12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 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 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和章炳 麟思想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11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和章炳麟 思想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独立宣言》 和《人权宣言》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并分析他们与启 蒙思想之间的关系。(11分)
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1分)、主权在民(1分)、人 民革命权利、(1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分)、私 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思想(1分);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思想指导实践)。(2分)继承了 启蒙思想精神(或者启蒙思想为宣言的制定莫定了理 论甚础)(2分),将它们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确立 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2分)
8.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 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 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25分)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 生什么变化?(2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 什么观点?(2分)
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法治的开始 形成。(2分) 儒家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1分)主张 “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 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