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二战的后果,并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后果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态势。
冷战导致了分裂的欧洲和东西方的世界对立,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
苏联在战后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这种对立局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因此发生重大变革。
二、经济后果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然而,正是通过战争促使了各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美国作为战争的赢家,成为了经济的新霸主,取代了英国的地位。
同时,亚洲和欧洲的一些经济体也逐渐崛起,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三、军事后果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敌败国进行了彻底的军事清算,使得战败国的军备和军队实力受到严格限制。
战后的军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军备竞赛,形成了核武器威慑力量。
这种平衡不仅影响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后果二战结束后,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和促进。
美国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影响了全球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同时,二战后出现了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各国的外交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人们对和平和民主价值的追求更加强烈,二战的惨痛教训也让人们更加警觉对冲突和战争的威胁。
综上所述,二战的后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各国努力维持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是我们在二战后的世界中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迅速进入了一段新的历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时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秩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秩序的演变可以说是从联合国的成立开始的。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全球的国际合作和和平。
它由51个国家组成,现在已经发展到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可以起到促进和平、安全、创造繁荣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许多国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从而避免战争和破坏。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期间,世界处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裂和紧张状态。
这导致了许多世界事务的改变,如联合国的作用和功能。
冷战期间,联合国重点在于维护和平和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对立,联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承担这种角色。
此外,在冷战期间,许多国家加入了美国和苏联的阵营之一。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分裂和紧张,以至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宣称,国际政治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因为世界充满了敌对和压迫的力量。
三、21世纪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了,并且合作、交流和平衡在各个国家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深入合作和交流进行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
这样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国际秩序的演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参与者,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秩序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调整。
尽管国际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联合国等重要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和平、安全和发展会持续加强。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二战后世界格局概述
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的政治多元化、民主 化理念——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题评说】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 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 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 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 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 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出 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 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第二次:①国际格局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 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 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 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 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 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 体系。 ②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 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 位。
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马歇尔 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 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 会,故选B项。“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A项错误;北约组织是美 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 故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1
【考题例证】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 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 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社会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 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 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 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称之为苏联集 团。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
• 二战后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峙的实质是 () • A美苏争霸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社会制度对立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美苏争霸
• 第一阶段:50中期--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 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 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 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二战时的同盟 关系变成二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 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 格局。
• • • •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 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刻,在苏联的雅尔 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 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 问题,达成若干协议,会后根据会议中的协议, 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 ◆基础:美苏均势 •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战发全球局势剧变
二战发全球局势剧变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它给全球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二战爆发后全球局势的剧变,并探讨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战争爆发与全球局势的剧变1.1 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参战国家二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包括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意大利法西斯党上台以及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行动。
这使得全球局势从相对和平转向紧张和动荡。
主要参战国家包括盟军(英国、美国、苏联等)与轴心国(纳粹德国、日本、意大利等)。
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引发了全球局势的巨大变革。
1.2 全球局势的分化与博弈二战爆发后,世界分为盟军与轴心国两大阵营,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影响体系。
盟军国家通过军事合作、战略布局和物资援助等手段,相互支持,形成了合作与协调的局面。
轴心国则对外扩张,试图通过势力范围扩大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二战对全球局势的影响2.1 战争对军事实力的重构二战中,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
例如,火力更强大的火炮、飞机与舰船;更先进的通信和情报系统等都使参战国家有能力控制更广阔的领土和资源。
同时,二战也促使各国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军事建设,军队规模和军备水平大幅提升。
这对全球军事实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盟军力量迅速超过轴心国。
2.2 战争对经济格局的冲击二战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
城市被摧毁、工厂被轰炸,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破坏。
然而,战争也刺激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调整与技术的进步。
美国借助战争机遇,崛起为经济强国,取代了欧洲国家的地位。
同时,苏联在战争中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社会主义模式的韧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局势中的地位。
2.3 战争对国际秩序的改变二战结束后,全球秩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成立,试图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此外,二战也引发了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高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战争。
这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全球政治版图的根本重塑。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维国际象棋盘” ◆ “三维国际象棋盘”
---约瑟夫 奈 约瑟夫·奈 约瑟夫
单极----多极结构论” 由一个全球性超 多极结构论” ◆ “单极 多极结构论 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 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
---亨廷顿 亨廷顿
什么是“极”?两极之“极”和多极之“极”含义是否 什么是“ 两极之“ 和多极之“ 相同? 相同?
冷战” 冷战 杜鲁门主义1947 ——“冷战”正式开始 杜鲁门主义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 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的征服企图。 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 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 照其自己的方式, 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本 身的命运。 身的命运。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 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 .冷战结束后, 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 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 多极世界” .从某些维度看, 单极世界” 都 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非多极化格局
年广东历史25)约瑟夫•奈教授 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 年指出, (2009年广东历史 )约瑟夫 奈教授 年广东历史 年指出 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 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 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 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 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 ),力量非 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 常分散。 常分散。下列表述同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在二战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经济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雅尔塔体制:苏、美、英,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
这就为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另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世界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政治上形成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同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同部分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军事防御条约等。
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集团建立。
经济上美国独霸: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战后时代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战后时代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二战结束后,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战后时代。
此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对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国家体系重塑: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政权发生了变化。
欧洲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并在战后建立了新的政府体系。
同时,西方国家通过创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2.超级大国崛起: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逐渐崛起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他们通过核武器竞赛和冷战的角力,对全球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逐渐演变为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冷战与区域冲突:二战带来的政治格局分为东西方两个阵营。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区域冲突的挑战。
冷战期间爆发了多次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加剧了全球局势的不稳定。
二、经济影响1.重建与发展:二战后,战争摧毁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
随后,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此时出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货币制度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战后时代,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全球各国纷纷开放市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贸易自由化直接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对巨大不平等问题产生了一定挑战。
3.经济重心转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欧洲转移了世界经济的中心。
战后原子弹和高新技术的崛起加速了美国的崛起。
与此相反,欧洲列强的日渐衰落也是战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文化影响1.全球文明交流:二战之后,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战后时代见证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碰撞,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例如,摇滚乐、电影和文学作品等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形成了现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格局。
2.价值观的转变:二战对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战争的残酷性让人们开始对人权、平等和和平价值更加重视。
世界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形势与影响
世界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形势与影响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些国际组织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二战之后,国际政治形势迅速转变,三大联盟成为主导力量。
然而,联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相悖,导致两边的政治与军事博弈升级。
这段时期的国际形势主要体现在东西方之间的对峙和冷战。
由于联盟国家间的分歧,国际组织和条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联合国成为了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和制定国际法,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维护了国际秩序。
国际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国家间安全等问题也成为了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
二、对于亚洲的影响二战后,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美国等国家在这个时期推动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在东亚地区,日本的经济崛起则对整个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合作加强,渐渐地成为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东南亚等地区,美国的军事干预与霸权主义倾向引起了争议与反对。
三、对于欧洲的影响二战后,欧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在欧洲的许多地区得到了加速。
欧洲共同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严密的贸易联盟,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合作,欧洲国家终于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和争斗,获得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欧洲,二战后的人口流动和移民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欧洲大陆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也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都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
四、对于中东与非洲的影响二战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际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博弈逐渐升级。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大事记
二战后世界的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3.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二战后大事记
二战后世界的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3.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的演变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 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
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表现:美苏的衰落;日本经济的崛起;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核心词: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1.欧共体 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过程:签订《巴黎条约》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 马条约》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 共同体(1967 年)。 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必 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 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在 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的步伐。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 和恢复大国地位。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 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1.演变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 演变趋势
二战改变了国际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原因 力量对比;美苏 欧共体、日本、中国和 对抗 “冷战 政 ” 治 杜鲁门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 多极化
1949年~2013年的世界格局演变历程
1949年~2013年的世界格局演变历程答案参考: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盛顿体系”。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
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爱护和平的国际力量,又从侧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资本主义独大的局面。
扩展: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化之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使人眼花缭乱。
时下美国霸权日趋衰弱,多极化明显,呈现出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四极统治世界的格局。
但综观世界格局之变化,将出现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本世纪之内,基本是美、俄、中、欧四极左右世界局势。
其他国家只是依附于四大极,短期很难出现其它极。
但有一个前提,欧盟各国团结一致,不出现解体之变。
中俄美三国不出现根本变化。
第二阶段,二十二世纪前五十年内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统治世界。
欧盟会因内部争斗倾扎而解体。
俄罗斯逐渐衰弱而被淘汰。
第三阶段,二十二世纪末之前,中美两国左右世界格局。
在中美两国统治世界过程中,竞争导致中国越来越强,而美国会被淘汰出局。
第四阶段,二十三世纪,中国称霸世界。
中国并非追求独霸世界,只是时局将中国推向宝座而已。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变化过程,时间可能有所出入,但大概阶段不会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及实质
(1)目的: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稳定
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冷战的表现: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1)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进而向全世界称霸扩张
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4月到1950年,共有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苏联的扩张 2)、为美国控制西欧用金钱铺平了道路。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49年,在美国的策动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及东欧各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时期的“热战”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
美军舰对进犯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美关系破裂;冷战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美苏争霸中,由60年代的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变成70年代的苏联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
3、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
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A、积极影响:1、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消极影响: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2、美苏两国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涩别国内政。
4、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实战练习:
1.(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2011·广东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011·福建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