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戏曲发展的社会原因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代戏曲发展和清代戏曲发展两个阶段。
明代戏曲发展阶段:
明代戏曲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来,这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
1.南戏:南戏以杭州为中心,以“越剧”为代表。
越剧因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2.北戏: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
京剧综合了元杂剧、明明杂剧和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清代戏曲发展阶段:
清代戏曲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
1.南戏:越剧继续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南方戏曲剧种之一。
2.北戏:京剧在清朝得到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代表,演员进一步完善了唱腔、表演和化妆的技巧。
3.其他剧种: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例如山东的豫剧、河北的晋剧、浙江的绍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过程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涌现,各个剧种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谈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
浅谈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鼎盛于唐宋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期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
唐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戏曲艺术鼎盛的时期。
当时,宫廷中有专门的戏曲班子,演员们大多是皇室、贵族或文人,他们的演出水平非常高。
唐代以后的宋代,戏曲演出逐渐走出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宋代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时期,当时有众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戏曲剧目种类繁多,演出形式多样,有杂剧、过戏、扇子戏等。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唐宋时期是戏曲艺术的鼎盛期,但随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戏曲艺术进入了衰落期。
明清时期,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戏曲艺术逐渐得到复兴,成为文人雅士的消遣之一。
明代的文戏以杨派为主,清代则以越剧为主。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大量涌现,作品数量较多,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由于大量剧目扩大了市场需求,演员们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舞台艺术有时过于炫技,剧情内容也有所偏离,使得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剧作家和演员的辛勤创作和专业演绎。
戏曲剧作家是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传统故事和历史题材为基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剧本,如《长生殿》、《西华山》、《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在剧情、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彰显了古代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
演员的专业演绎也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演员们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演技和艺术修养,使得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需求。
戏曲艺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大力支持,这使得戏曲演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传。
在宋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民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之一。
这种社会需求使得戏曲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 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 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戏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湘剧等。
这些剧种在演出形式和特点上各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戏曲名家,如李时中、曹雪芹等,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背景、主要剧种、演出形式、名家、代表作品、影响、地位、繁荣。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中国的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吸收了各地戏曲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民俗气息。
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名家辈出,代表作品层出不穷,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演员表演、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
各种戏曲剧种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众多的剧种。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有的强调唱功,有的重视表现力,有的追求舞蹈技巧,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题材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各种名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代表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戏曲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这些名家在戏曲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戏曲艺术的发展背景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段繁荣的发展阶段。
清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
清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在其统治下存在着一些政治问题,但也确立了一段文化与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将从文化与艺术两个方面,探讨清朝时期的繁荣。
一、文化的繁荣清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文化的传承:清朝继续沿袭传统的汉字文化,推崇经学,保留了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稳定了国家的文化传统。
同时,清朝还进行了对古籍文化的整理与保护,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 文学的繁荣:清朝时期,文学作品持续涌现,尤其是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
《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问世,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彰显了清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3. 理学传统的延续:清朝时期,理学继续是主导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
清代学者程颐、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对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风气的繁荣:清朝时期,自由开放的海派文化在商业城市如上海得以发展。
通过与外国商人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表达与精神追求。
二、艺术的繁荣清朝时期,艺术领域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书画艺术的发展:清代书画以实景为主,追求写实和技巧的并重。
其中,石涛、郎世宁等画家在山水画领域有重要贡献。
同时,取景花鸟和人物画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些作品在艺术表达和技巧上达到了新高度。
2. 宫廷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繁荣:清朝的宫廷文化十分重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皇家专门设立了工艺机构,推动了金属制品、玉器、瓷器等工艺美术品的制作。
同时,皇家园林建设中的建筑、雕刻、园林艺术等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3. 戏曲的兴起:清朝时期,京剧正式形成并成为主要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经过多年的发展,汇聚了歌唱、舞蹈、表演、化妆等艺术元素,成为一个多样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
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然而,在全球戏曲文化中,中国戏曲普遍被认为是晚熟的代表,与欧洲、日本等戏曲文化相比,发展速度较慢,艺术成熟度也相对较低。
这一现象成为了戏曲领域内的共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就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进行新的探论。
首先,中国戏曲晚熟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文化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尊重长辈、祖先、礼仪和传统风俗。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戏曲的文化传承方式,使得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历史上更多的是通过口头传唱和师徒教学的方式逐渐流传至今。
这种方式虽然传承有序,但却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戏曲艺术的消费需求。
因此,中国戏曲的发展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这使得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缓慢晚熟。
其次,中国戏曲晚熟与现代时代的历史背景有关。
中国戏曲曾处于辉煌时期,在清代、民国时期被大量改编和演出,并取得诸多成就。
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历史性事件的冲击,随之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这也让中国戏曲陷入低谷。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戏曲被批判为“封建余毒”,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促进了中国戏曲晚熟的现象。
再次,中国戏曲晚熟与国家政策有关。
中国在20世纪以来,多次推出了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但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活跃、政策实施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使得中国戏曲的创作、表演受到了政策的束缚。
此外,政府对戏曲的审查制度也让中国戏曲的主题和表现选择受到了限制。
虽然在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政策,却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戏曲晚熟现象的问题。
最后,中国戏曲晚熟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
中国戏曲虽然被誉为世界四大戏曲之一,但在电影、电视等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下,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仍受到了挑战。
同时,中国戏曲在表演效果、创作理念、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多重问题,这也限制了中国戏曲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五章-清代中后期的戏曲
于多曲体结构形式。板式音乐则以一首乐曲为基调,运用
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变化以实现旋律变化,属于单曲
体结构形式。
2,曲牌音乐的曲词主要是长短句,而板式音乐曲词基
本格式是七字句或十字句,句式虽比较固定单调,但节奏
整齐,易于背诵。如《戏凤》:
生 好一个伶俐酒家女
贴 一见官宝心中想,
言谈吐语甚聪明。
此人定是不良人。
南昆、北戈、东柳、西柳和皮黄腔构成了我国的 各地地方剧种的主要声腔。就其音乐结构而言,又可 分成两种结构形式:一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包括高腔 和柳子腔;一是板式变化的结构,包括梆子腔和皮黄 腔。
联套结构和板式音乐结构的区别
1, 联套结构是把许多乐曲按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织
为整套乐曲,主要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
三、衰落过程中的杂剧和传奇作家:
(一)唐英(1683-1754) ,字俊公,号叔子,汉军 正白旗,有戏曲集《古柏堂传奇》,其创作特点有:
1,较多取材于中下层社会,甚至有一部分是从当时的 地方戏曲改编而成,如《天缘债》(一名《张古董》, 改自乱弹《张古董借妻》)、《双钉案》、《面缸笑》 、《十字坡》、《梅龙镇》(此四种均改自梆子腔)等 ,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的《张骨董借妻》、《钓金龟》。 这在清代戏曲家中不多见。
第五章 清代中后期的戏曲 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清中叶的文人戏曲创作
一、存在的问题
1、脱离现实 题材多文人掌故和仕女掌故,如 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 、张坚《玉燕堂四种曲》 ;或写古人逸事以写不平之感,如蒋士铨《藏园九 种》;或翻案补恨,如周乐清《补天石传奇》、胡 云壑《后一捧雪》等,或借历史宣扬封建道德,如 夏纶《新曲六种》(《无瑕璧》、《杏花村》、《 瑞筠图》、《广寒梯》、《花萼吟》、《南阳乐》 )。
京剧的调研报告
京剧的调研报告京剧调研报告引言: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表演特点、影响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始于清代,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起初,京剧只是皇家宫廷的娱乐,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特别是在20世纪初,京剧逐渐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国粹”。
二、京剧的表演特点1.唱念做打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其中,唱是主要的表演方式,以清脆高亢的腔调吟唱剧中的经典台词;念是指京剧特有的念白,通过声音的升降抑扬,凸显角色的情绪;做则是动作表演,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打指的是表演中的武打动作,以激烈的招式和精湛的技巧展示角色之间的斗争。
2.脸谱的使用京剧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会使用脸谱,脸谱的颜色和图案不同代表不同的角色,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观众可以立刻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3.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道具京剧的服装和道具都非常讲究,文字绣花、丝绸面料的使用以及独特的风格设计,让演员身上的服装更加华丽、亮丽,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京剧的影响力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海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其次,京剧的传统艺术精神和技巧对其他戏曲形式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为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四、京剧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京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京剧的表演艺术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增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京剧中的演员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卓越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最后,京剧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京剧的历史和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入内涵。
结论:通过对京剧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清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
清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它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经历了从盛极而衰到走向覆灭的过程。
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清朝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和社会进步,这些变迁和进步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清代文化变迁1、思想文化中的百花齐放在清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颇有文化修养,他们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得非常迅速。
另一方面,清代文化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诸如“史学派”、“经世派”、“学案派”等学术流派都成为了清代文化思想的代表。
这些思想的出现,以及皇帝主持的各种学术活动,使得清代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2、文化产业大迈步清代文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书籍、图画、诗歌、戏剧等文化产物都在清代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中,戏曲这一文化艺术形态最为发达。
清代的戏曲艺术家有很高的审美标准和表演技巧,他们不断强化表演技巧,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和改变,从而使得清代戏曲艺术更加魅力十足。
3、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清代社会中不仅存在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还兴起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理论学说。
其中,东陵书院、梨园子弟学堂、琉璃塔、单元诗、女楷等都代表了清代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
这些文化艺术形态的出现,可以说是清代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多样性的象征。
二、清代社会进步1、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清代,中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技创新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热点,不断涌现出新的发明和创新。
协和医院、钟表制造工艺、海外开矿等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地理探险的发展清代时期,地理探险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民间和专业人士都对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们发现并描述了很多中国的自然美景,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北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14世纪-17世纪)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14世纪),当时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和皮影戏。
明代时期,随着宫廷文化的繁荣,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末年,随着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京剧开始在宫廷中兴起,成为宫廷娱乐的一种形式。
2. 清代的发展(17世纪-19世纪)清代是京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倡导下,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康熙时期,京剧主要以"二簧"和"二狮"为代表,形成为了"四大生旦净末"的行当体系。
雍正时期,京剧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戏曲形式。
3. 新旧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京剧开始面临新旧变革的挑战。
西方戏剧和音乐的引入使得京剧的表演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剧目和角色涌现出来。
同时,京剧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4. 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是京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京剧的剧目数量大幅增加,表演技巧不断提高。
京剧演员也开始走出国门,赴外演出,为世界各地观众带来了京剧的魅力。
同时,京剧也逐渐融入了现代戏剧和电影中,形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5. 当代的发展目前,京剧依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京剧剧目丰富多样,演员队伍庞大。
同时,京剧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爱慕。
总结:京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从起源时的宫廷娱乐到如今的国际舞台,京剧向来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京剧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一、戏曲的“变与不变”声腔嬗变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声腔嬗变的表象特征是此消彼长,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促进剧种的新陈代谢。
如果将近代戏曲与古代戏曲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戏曲的发展远远超过之前数百年,无论是剧种的数量还是声腔系统,抑或剧目、表演程式等等。
清代中后期以来的声腔嬗变,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文化,这种文化与昆弋的官方戏曲文化相对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方戏是农耕文明政治道德的一个载体和表征,更是一种农民意识上的政治文化表达,这也是其不同于昆腔的较大的区别之处。
把握住变与不变,对于研究戏曲传播、声腔流变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研究今日和往日之戏曲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皮黄腔对于昆腔的超越明清两代以“传奇”为代表,继承发扬了宋元以来的诸宫调、南戏、杂剧传统,而在形式上更接近南戏。
明初,传奇并不发达,明中期之后,社会经济实力增强,国力强盛,戏曲呈现出蓬勃之势,传奇一跃而上。
四大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均有一定数量的传奇剧目。
传奇自梁辰鱼的《浣纱记》成功以昆腔上演之后,文人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
之后出现了《桃花扇》等经典传奇剧目。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只有昆腔、弋阳腔还在演出,被誉为古音。
花雅之争之后迎来了戏曲声腔大融合、大裂变的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给皮黄腔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更提供了取代昆腔的机会。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日三庆”,这为日后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皮黄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兴起,以昆腔为代表的主流戏曲逐渐衰落。
背后实质是声腔的转变,从“昆腔-皮黄腔”的转变,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变,是民间文化对于宫廷官方文化的胜利,更是审美的转变。
声腔的变化来自于音乐构造的变化,本质是唱法的革新与戏曲的通俗化。
在音乐构成方式上与曲牌体完全不同,戏曲音乐结构的不同,注定了唱词结构的不同。
梆子腔的唱词多采用七字句、十字句,上下对称,诗赞体韵文。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鼎盛时代”。
演出形式逐渐规范化,剧本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表演手法和艺术语言也逐渐成熟。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一、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1、新戏、旧戏并存明代以来,越剧、昆曲、梨园戏等新戏逐渐兴起。
清代,则诞生了京剧、黄梅戏、川剧等民间剧种。
在这些新戏的冲击下,元代盛行的南戏和北曲开始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多种戏曲剧种并存的现象,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题材上的转变在明清时期,戏曲的题材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或唐宋诗文,而是开始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等多个领域。
例如李时中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续集》等剧作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诗词、歌曲以及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表演方式与手法明代初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基本上是“合演式”的,多数演员坐在剧场四周,而不是上台演出。
到了明中期,舞台上的演出方式逐渐盛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
表演技巧的提高和舞台设计的改进,也为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戏曲的表现手法1、化妆与服装:戏曲中的化妆和服装被视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通过装扮突显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表达出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2、说唱:说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法。
演员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语气,而且还要将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
3、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可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
4、音乐:音乐也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和角色特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5、道具:道具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道具的运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和背景,从而提高表演效果。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杂剧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杂剧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戏曲和杂剧是当时受到广泛欢迎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剧种,而杂剧则是一种与之有所区别的表演艺术。
本文将分别介绍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杂剧,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剧种和表演风格。
1. 京剧京剧是明清时期最为著名且影响最为广泛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地区,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剧本内容来源广泛,从历史故事到文学名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题材。
2.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特色戏曲剧种。
它以粤语为表演语言,曲调婉转悠扬,较为注重唱腔和音乐表现力。
粤剧的题材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风土人情的故事。
3. 相声相声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表演的曲艺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戏曲。
明清时期,相声已经成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以满足人们对于幽默笑料的需求。
二、明清时期的杂剧不同于戏曲,杂剧是一种以滑稽脱俗、幽默搞笑为主题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多次演变,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1. 昆剧昆剧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特色杂剧剧种,以其缜密的表演技艺和精湛的音乐表演而闻名。
昆剧的剧本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生活百态的故事,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2. 评弹评弹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杂剧艺术形式,以弹拨乐器伴奏着说唱、演唱的方式进行表演。
评弹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赢得观众的喜爱。
3. 南京木偶戏南京木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杂剧形式,表演者通过操纵木偶来进行表演。
木偶形象生动,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现实题材的故事,以及时政讽刺等。
三、戏曲与杂剧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杂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戏曲艺术及其影响
清代的戏曲艺术及其影响清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戏曲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
一、戏曲艺术的兴盛清代戏曲艺术属于“杂剧”一类,包括秦腔、昆腔、梆子、川剧等。
这些戏曲形式传播较广,在全中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其中秦腔源于陕西的秦川地区,是清代戏曲中的代表。
它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昂、音调变化丰富,以及表演动作生动活泼、情感深刻。
秦腔作品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奇闻异事为题材,社会意义非常深远,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之一”。
昆腔则源于江苏苏北地区,具有“腔调婉约、动作矫健”的特点。
它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等,这些作品被视为中国戏曲经典之一,对后来的文学、戏曲、电影等创作影响深远。
此外,川剧以四川地区为主,梆子为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主要戏曲形式。
这些戏曲类型各有特色,但共同点是音乐、歌唱、舞蹈、表演等元素的有机结合。
二、戏曲艺术的影响清代的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其一,戏曲艺术成为了清代人民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在没有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情况下,戏曲是当时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之一。
无论是官方庆典,还是百姓庆祝丰收,都离不开戏曲的陪伴。
其二,戏曲艺术在社会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清代,戏曲艺术常常被用于宣传一些思想观念,如反对大规模移民、辞退外国官员等,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其三,戏曲艺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地方特色,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例如秦腔、昆腔、川剧等戏曲形式就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各地风情,逐渐产生了独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三、戏曲艺术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淡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随着传统文化的消亡,没有人来投身于戏曲艺术及其传承。
其次,随着文化发展,年轻人越来越缺乏耐性去欣赏戏曲艺术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清代的音乐戏曲
清代的音乐戏曲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音乐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音乐戏曲经历了繁荣和变革,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皇帝们大力提倡汉文化,并严格限制汉人群众的政治权利,造成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音乐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二、清代音乐戏曲流派及其特点1. 京剧京剧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戏曲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清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注重咬字、听音、动作以及舞蹈等方面的表演,通过人声、器乐和舞蹈的综合运用,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表现出来。
京剧的曲调丰富多样,表达了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民间戏曲,也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重要音乐戏曲之一。
黄梅戏以湖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曲艺和戏曲表演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以细腻、婉转的唱腔为特点,常以乡村生活和爱情故事为题材,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3. 评剧评剧是清代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戏曲形式。
评剧以说唱为主,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节,较少使用舞蹈和器乐。
评剧的旋律曲调独特,整体表现力强,对剧情的把握和角色的刻画非常准确。
三、清代音乐戏曲对后世的影响清代音乐戏曲对于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清代音乐戏曲的各个流派都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为后世的戏曲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清代音乐戏曲对于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舞蹈编排等方面的创新,为后世的舞台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再次,清代音乐戏曲中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演唱技巧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清代是中国音乐戏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流派和作品在戏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小说和戏曲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说的发展与特点1.1 发展背景明代时期,小说逐渐从诗歌和传奇结构的文学形式中独立出来。
小说以其叙事性强、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清代时期,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1.2 创作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这些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注重情节的设置与发展。
小说多以情节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叙事才华。
再次,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道德伦理等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载体。
二、戏曲的发展与特点2.1 发展背景明清时期,在上世纪晚期的小说的影响下,戏曲逐渐成为文艺的主流形式之一。
明代的成就得以传承并丰富发展,清代的戏曲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
2.2 创作特点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首先,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吸引观众,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次,强调动作和表情的艺术表现。
戏曲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准确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再次,多样化的剧种和剧目。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豫剧等,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并让戏曲艺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承和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
各朝代的戏曲艺术与社会意义
各朝代的戏曲艺术与社会意义演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即为其中一种。
在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戏曲艺术风格,并与社会意义相互影响。
在古代,戏曲艺术被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朝代都致力于培养和推广这一艺术形式。
戏曲不仅娱乐民众,也传达了各种社会价值观。
演员们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向观众传递着思想、道德和社会问题。
戏曲艺术在不同朝代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在唐朝,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以“敦煌剧”为代表的敦煌壁画,记录了那个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
敦煌剧的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此外,在唐朝,戏曲艺术也开始了一种名为「变脸」的戏剧形式,演员通过迅速更换面具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和个性,激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唐朝的戏曲艺术不仅娱乐了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开放。
宋朝时,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严谨的演出形式和戏曲剧目的规范化,使得戏曲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艺形式。
元曲的诞生是宋朝戏曲艺术的一次重要变革。
元曲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有别于以往戏曲对英雄主义和历史事件的描述。
元曲以其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对宋朝闭塞社会的人们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戏曲作品,如《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戏曲的流派和类型增多,吸引了更多社会群体的兴趣。
明代京剧的诞生改变了戏曲表演的面貌,京剧将传统的曲艺和杂剧元素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清代戏曲则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剧作家,比如梅兰芳和曹禺。
他们的表演和创作在戏曲艺术的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它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窗口,通过戏曲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结构、道德观念和思想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 市 中 , 除富豪经常聚集观剧外 , 那些属 于“ 贩夫贱 隶” 的下层 市 民, 负贩稍毕 , 也 以饮 茶 听 唱 为 消 遣 。 而且 他们 “ 一 腔 一板 , 均 能 判 别 其 是 非 。 善则 喝 彩 以 报 之 , 不 善 则 扬 声 以辱 之 , 满座千人 , 不约而 同 。 ”
关键词 : 戏剧 史 ; 清代 戏 曲 ; 发展 ; 社会原 因
中图分类号 : J 8 O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5 8 2 X( 2 0 1 4 ) 0 1 —0 0 9 9—0 4
戏曲发展在清代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昆曲发展到极至转衰 , 地 方戏 曲 勃兴 , 闻名 于 世 的京 剧 形 成 ,
论清代戏 曲发展 的社会原 因
张 俊 花
( 天 津 市红桥 区职 工大 学 , 天 津 3 0 0 1 3 1 )
摘 要 : 戏 曲发 展 在 清 代 达 到 了一 个崭 新 的 阶段 。促 使 清代 戏 曲 发 展 的 主 要 社 会 原 因在 于经 济发 展 与 城 市繁
荣, 各 阶 层娱 乐联 谊 的 需 求 , 与戏 曲相 联 的 风俗 习惯 的 形 成 , 政 治 形 势 与 思 想观 念 的 变化 等 。
第 1 6卷
第 1期
Hale Waihona Puke 2 0 1 4年 1 月
天 津职 业院 校联 合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0. 1 Vo 1 .1 6
J a n .2 0 1 4
民不 下 数 万 人 ” 。 @ 二、 宫 廷 戏 剧 与 家庭 戏 班对 戏 曲发 展 的推 进
化, 为 戏 曲 发 展 提供 了 源源 不 断 的后 备 力 量 。像 江 苏 等 人 口稠 密 、 工 商 业较 发达 的地 区 , “ 每 日演 剧 养 活 小
清 代 的 宫 廷 戏 剧 演 出 规模 远 非一 般 民 间演 出可 比 , 而 且 大 大 超 过 了前代 。特 别 是 从 乾 隆年 间 , 直 至 那 拉 氏时 期 , 可 谓 演 无 虚 日。昭 裢 在《 啸亭 续 录 》 卷一《 大戏节戏 》 中记 : “ 乾 隆初 , 纯 皇 帝 以 海 内升 平 , 命 张 文 敏 制 诸 院本 进 呈 , 以各 乐 部 演 习 , 凡 各 节令 皆奏 演 。 ” 清 廷 的演 出 不 仅 频 繁 , 而且依靠 其财力 , 使舞 台布景 、 服装 道 具 、 角色齐全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戏 台是 “ 楼 阁 皆重 檐 , 高可建五丈旗 , 广 可容 数 万 人 , 设 撤之 际, 不 相 胃碍 。 台 左 右 木 假 山 , 高 与 阁齐 , 而 琼树 瑶林 , 蒙络其上 , 剪彩为花 , 缀 珠 为 果 。每设 一 本 , 呈戏之人 , 无虑数百 , 皆服锦绣之衣 ; 逐本易衣 , 而 皆 汉 官 袍 帽 。 其设 戏 之 时 , 暂 施 锦 步 障 于 戏 台阁 上 , 寂无 人声 , 只有 靴 响 。少 焉 , 掇帐 , 则 已 阁 中 山峙 海 涵 ,
致使演员“ 不 以贵官 巨商之延誉 为荣 , 反 以短衣座客之舆论 为辱 , 极意矜慎 , 求 不越矩 。 ” ④戏 曲已深入城市
的各 个 阶层 。
由于演剧 的普遍 , 对戏 曲人 才的需求也 日益增加 , 有些 地区便 出现了专门蓄养“ 雏伶” 的行业 。他们把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1 0
是戏馆林立 , 不 比南 方 都 市 逊 色 。 戏馆的遍及也是城市文化娱乐 、 交 际 生 活 的需 要 。
城市是贵族 、 官僚 、 富商大贾聚居的地方 , 戏 馆 是 他 们 必 不 可 少 的 活 动 场 所 。据 潘 遵 祁 《 西 圃集 》 卷四 载: “ 惟 京 师 为 四方 辐 凑 之 区 , 向有 戏 馆 , 以供 仕 宦 宴 会 , 有 戏 园 以便 商 贾 聚 集 , 不 过 为 联 交 情叙 乡谊 之 助 。 ” 说到“ 联交情叙乡谊” , 各 地 商 人 为 此 在 许 多 城 市 设 立 了会 馆 , 这 些 会 馆 也 是 演 剧 的 重 要 场 所 。如 杨 恩 寿 的《 坦 园 日记 》 , 仅 在 郴 游 日记 中 就有 观 剧 于 湖北 馆 、 苏州馆 、 楚北 馆 、 江 南会 馆 等 。可 见 城 市 演 剧 场 所 的
曲发 展 提 供 了 物质 基 础 。 乾 隆继 位不 久 , 就 指 派 内务 府 扩大 习艺 太 监 的名 额 , 并 从 民 间搜 罗 优 秀 艺 人 侍 于 内廷 。从 乾 隆 十六 年 , 为 皇 太后 庆 寿 的 活 动 中 , 可 以对 当时 的 戏 曲 演 出 规 模 窥 见 一 斑 : “ 中外 巨 僚 纷 集 京 师, 举 行 大 庆 。 自西 华 门至 西 直 门外 之 高 梁 桥 , 十余 里 中 , … …每 数 十步 间一 戏 台 , 南腔北调 , 备 四方之乐 。
倔童妙伎 , 歌扇舞衫 , 后部未歇 , 前部 已迎 。左顾方 惊 , 右顾 复眩 , 游者 如人蓬莱 仙岛 , 在琼 楼玉宇 中 , 听霓
裳曲, 观羽衣舞也 。 ” ①
经济 的发展 , 也使得 官僚地 主得 以“ 园林成 后教 歌舞 , 子弟 两班工按 谱 。 ” ⑦ 进 行挥霍 享乐 同时也促 进
作者简介 : 张俊花( 1 9 6 3一) , 女, 天 津 市人 , 1 9 8 6年 南 开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 现 天 津 市 红 桥 区职 工 大 学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清 代 文 化 方 面 的教 育研 究 。
・
9 9
一
些低价买来 或拐骗来 的少年男 女 , 教 以弹 唱歌舞 , 然 后高价 卖 出。经 济发展 和城市 繁荣俱来 的贫 富分
并 初 步 形成 了系 统 的 戏 曲 理 论 。本 文 就 清 代 戏 曲 发展 的 社 会 原 因 进 行 一 些 探讨 。
一
、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及 城 市 繁 荣 促 进 戏 曲发 展
经过康 熙 、 雍 正时期 的恢 复和生息 , 社会经 济有 了相 当的发展 , 国家 的财力也逐渐充裕起来 , 这就为戏
戏 曲 的发 展 。
此外 , 随 着 城 市 经 济 的发 展 , 戏 曲也 成 为 城 市 生 活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娱 乐 形 式 , 繁 华 的 城 市 也 为 戏 曲发 展 提 供 了 良好 的场 所 。在 经 济 发 达 的繁 华 城 市 中 , 戏 馆遍及 , 歌 舞 不 断 。有 一 篇 戏 馆 赋 描 述 江 南 城 市 演 出 : “ 乃立戏馆 , 乃 集 谐 臣 。平 台暖 日, 大 厦 连 云 。笙 歌 聒 耳 , 竿 木 随 身 。班 班 必 老 , 曲 曲皆新 。 ” ③ 就 连 奉 天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