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文学作品
清代戏曲文学作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文学作品,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1.《红字》:该剧是清代戏曲文学的杰作之一,由郑板桥创作。
它以明代作家南希仁的小说《红字》为基础,讲述了富家女儿的婚姻遭遇和坚贞不屈的故事。
2.《牡丹亭》:该剧是清代戏曲四大名著之一,由李时中创作。
它以唐代文学家元稹的散曲《牡丹亭》为基础,讲述了唐代女子杜丽娘与柳梅郎之间的爱情故事。
3.《长生殿》:该剧由洪昇创作,取材自元代白朴的传奇小说《长生殿》,讲述了唐代宰相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4.《珍珠塔》:该剧由李时中创作,以唐代作家李贺的诗歌《杨柳枝词》为基础,讲述了唐代宰相韩熙载与楚怀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5.《贵妃醉酒》:该剧由李时中创作,以唐代李白的诗歌《宫中行乐词》为基础,讲述了唐代贵妃杨玉环的宫廷生活和遭遇。
这些戏曲文学作品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来的文化影响深远。
它们丰富了中国戏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变(1).doc
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变(1)一、茉莉花曲牌的由来【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
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
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
这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采用斜行工尺“蓑衣谱”式记写。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塞不过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看花的骂。
由于开头两句词:“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重叠一次,又叫做【双叠翠】、【双叠词】或【双叠词】,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之《张鞠田琴谱》里收录的一首【四季鲜花】。
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另外,还唱道张生和莺莺的,以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由于歌词的叙述性内容,旋律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取出骨干音进行分析后明显看出这首【四季鲜花】其实就是前面【鲜花调】的旋律加花而成。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Barrow)用五线谱记录的《Moo-Lee-Wha》(为“茉莉花”的音译),收录在《中国游记》(TravelsinChina)第六章“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医药”中。
Hauye-tofienwba,Yeutcbauyeujielotfaigokiagopuntai,Pootcboomuntweetcbofienwbaullo.Ha uyetoMoo-leewba,Manyuenwbakaifoypooqueetagopuntaitfaiyetataiyouku ngkanwbajinma.LiteralTranflation316-317巴罗在《中国游记》中说,这首《茉莉花》是他随英国驻华使团回英国,途经广州时记录下来的。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清代戏曲选集是一本由清代戏曲家所编纂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除了文艺上的高雅之作,还有俗曲这种风格生动、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俗曲,又叫通俗曲,是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演唱的戏曲。
它比较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常用于劳动人民中间的教育和启迪。
下面就是清代戏曲选集中一些比较著名的俗曲:1.《打金枝》:此曲基于四大名著之一《金瓶梅》中的故事,讲述了妓女潘金莲的故事。
这首曲子以柳琴为主打乐器,节奏轻快,音调活泼,较为受欢迎。
2. 《智取威虎山》:此曲以明朝天启年间明将郑成功攻克威虎山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智勇双全的民间英雄的故事。
曲式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往往以儿童为主要的观众对象。
3. 《水浒传》:此曲是根据《水浒传》中108位英雄悲壮的生命历程而作的。
歌曲旋律激昂,唱腔脉搏跳动,深情厚重。
4. 《红灯记》:此曲以晚清民间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财主之女变成鸦片妓女的悲剧故事。
曲调悲凉,歌词感人,成为了民间音乐中的佳作。
5. 《秃头天师》:此曲讲述了一个诈骗行当的工头父子,被岳飞的妹妹秃头天师所算出的命运便成为历史的无关人物。
此曲风格活泼流畅,曲调婉转,因而广受欢迎。
除了以上五首,清代戏曲选集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俗曲,如《粉墨英雄》、《都来了》、《闹花灯》等等。
这些俗曲,唱词通俗易懂,旋律流畅动听,不仅反映了民间的情感和生活,而且传达了一种乡土文化气息。
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清代戏曲选集中的各种曲目中,俗曲的风格是较为激昂,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它们成为了传承历史、讲述故事的重要媒介,深入到百姓中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蒲松龄《聊斋俚曲》简介
蒲松龄《聊斋俚曲》简介聊斋俚曲是山东省的传统音乐。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
聊斋俚曲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聊斋俚曲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1]目录1小说巨匠2俚曲溯源3特色鲜明4作品内容5艺术效果6艺术瑰宝1、小说巨匠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
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
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
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
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2、俚曲溯源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
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明清时期的民歌和小曲
明清时期的民歌和⼩曲 民歌是劳动⼈民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种艺术形式,也是他们在⽇常⽣活、⽣产劳动与现实⽃争中的有⼒武器。
明清时代各族⼈民创造了种种不同形式的民歌,例如北京郊区农民的“插秧歌”、“桔埠⽔歌”(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四川邛州农民的“秧歌”(明《邛州志》),江南吴地的“⼭歌”(明·冯梦龙《⼭歌》)、棹歌(清·王奕《词谱》),湖南衡⼭的“采茶歌”(清·刘献廷《⼴阳杂记》),⼴东潮州的“秧歌”,南雄、长乐等地妇⼥中秋拜⽉时唱的“踏⽉歌”、“⽉歌”(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西僮族的“痕花歌”(明·邝露《⾚雅》),侗族的琵琶歌(明·⽥汝成《炎徼纪闻》等等。
这些民歌由于各地地理环境、⼈民习俗、语⾔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且都完美地反映了⼈民的思想要求,有着强烈的战⽃精神与浓郁的⽣活⽓息。
所以使明清统治者⼤为恐慌,例如清代的律典中的《刑律杂犯》就规定“凡有狂妄之徒,因事造⾔,捏成歌曲,沿街唱和,以及鄙俚亵慢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宫及时察拏”。
然⽽这些措施并不能把⼈民群众的嘴封住。
他们照样在⽣活劳动与现实⽃争的烈⽕中创作了许多揭露封建统治制度的罪恶与歌颂⼈民起义⽃争的民歌,例如明谈迁《枣林杂俎》⾥记载的⼀⾸明代民歌: 富阳江之鱼,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茶⾹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考掠⽆完肤。
它说明在明代官府的残酷剥削下,即使是丰收的年头,农民也不能逃避卖⼉鬻⼥、家破⼈亡的惨剧。
⾄于遭到天灾时,其惨状更不⽤说了。
⼜如《明季北略》记载的⼀⾸明末民歌: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民歌就反映了明末⼈民盼望李⾃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早⽇到来的迫切⼼情。
⼜如清代民歌《于七抗清⼗⼆⽉》: 此曲歌颂了清初(1618—1662年)⼭东栖霞县唐家泊村⼈于七,领导起义农民英勇抗击清军的⽃争。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是清代文学精品选集之一,其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俗曲。
下面将介绍其
中一部分脍炙人口的俗曲。
1.《霸王别姬》:这是一首以霸王项羽和美女虞姬为背景的曲目。
曲调悲壮,旋律婉
转动听。
表达了虞姬在项羽身后的悲伤与追忆,从而引起人们对爱情的深思。
2.《红楼梦》:这是一首改编自红楼梦的俗曲。
曲中以《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
事为主线,展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转折,曲调悲凉动情,引人入胜。
3.《白蛇传》:这是一首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改编的俗曲。
曲中描述了白蛇化身为
美女与许仙相恋,并受到法海和法海徒弟的追捕和阻止的故事。
曲调婉转动人,抒发出对
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4.《西游记》:这是一首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俗曲。
曲中以孙悟空等西游记主要人
物和故事为主线,表现了他们取经、降妖除恶的历程和所遭受的艰难困苦。
曲调热烈活泼,引人入胜。
5.《满江红》:这是一首描述岳飞抗金故事的俗曲。
曲中以岳飞、秦桧等历史人物为
主线,表现了岳飞抵制外侮、忠诚为国的豪情壮举。
曲调激昂雄壮,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
爱国情怀。
除了以上几种,清代戏曲选集中还包含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俗曲,涉及到悲剧、喜剧、
历史和神话等各个方面。
这些俗曲不仅有着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
些曲目,人们能够了解到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以及对于人生、爱情和国家的思
考和表达。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不仅具有文艺价值,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于 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俗曲在明代晚期文学革新思潮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清代市井文化的孕育使俗曲得以继续繁荣。
清代文献、民歌选集、戏曲选集、笔记小说中俗曲出现频率很高,对清代不同时期戏曲选集中的俗曲进行梳理,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俗曲在清代的流行状况。
【关键词】清代;俗曲;俗文学;戏曲选集【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既俗曲作为俗文学的代表在明代晚期文学革新思潮中得到空前发展之后,在清代,俗曲继续得到了文人和普通市民的青睐,清代文献、民歌选集、曲谱选集、散曲集、民间宝卷、清代笔记小说中都出现了俗曲的曲名、唱词、曲谱等,从中我们认识了俗曲在清代的繁盛发展状况。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记述:“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纽丝】【四大景】【倒板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
”①在清代民歌选集中,如贮香主人所著《小慧集·小调谱》②中收录了【纱窗调】【绣荷包】【叹五更】【红绣鞋】【杨柳青】【凄凉调】【鲜花调】;《续小慧集》③中【板桥道情】8首俗曲。
清代王延绍编订的《霓裳续谱》④中有很多俗曲出现,如【西调】【寄生草】【剪靛花】【劈破玉】等,共800余首;在华广生所编的《白雪遗音》⑤中收录俗曲780首,如【码头调】【满江红】【九连环】【倒板浆】等;清代华秋蘋订谱的《借云馆曲谱》⑥的第二部分“小唱”中用工尺谱记写了10首“小唱”作品,如【三阳开泰】【软平调】【五瓣梅】等;清代无名氏抄录的《时调小曲丛抄》⑦中收录了【西调】【黄鹂调】【边关调】等俗曲。
在清代民歌选集中收录了大量的俗曲,如《万花小曲》⑧,清无名氏编,清初刊本,全称《新镌南北时尚万花小曲》,不分卷,辑明人小曲,选录小曲36首,【劈破玉】53首,还有【西调】【吴歌】【银纽丝】等12首套曲;《丝弦小曲》⑨清无名氏编,清初刊本,全名《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不分卷,选录明人小曲,其中收录小曲11首,【劈破玉】13首,【边关调】12首,【挂枝儿】13首,【秋来景】20首,【刮地风】5首,【罗江怨】8首,【寄生草】13首等。
清代俗曲钩沉
录。郑振铎先生在其所著 《 中国俗文学史》 中感叹道 : 订、 编著这本书的王廷绍 , 字善述 , 号楷堂。 据赵景深
他是清乾隆五十七年(7 2 主子举人 、 19 年) “ 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 ,也仅仅是一 先生考证 , 斑。 诚然是浩如烟海, 终身难窥其涯岸。¨ M” ” ¨ 可见其 嘉庆四年 (79年) 19 已未进士 , 纪昀 ( 晓岚 ) 曾做过他
作者简 介: 徐元勇(9 4一) 博士 , 16 , 南京 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副教授 。
收 稿 日期 :05— 1 4 20 1 —1
l 6
维普资讯
清代俗 曲钩沉
的座师。据说王廷绍 的早年生活境况并不好 , 家宅的 到一定高度 , 为了表达比较复杂内容的需要 , 一曲变 大l ̄是大道 , 'b 1 隔壁是马棚 , 自 他 撰对联以解嘲 : 马 体 的形式应运而生。 “
一
志着市民文化进入到了一个成熟 的发展阶段。 同明代 何可考资料, 只知在书成时他 已经七十多岁了。 但从 王廷绍所作的《 中可知 : 自德是津门人 , 序》 颜 自幼学 样, 清代文人也辑录了许多俗曲作品, 而且 , 今天留
喜好把他所听到的、 学到 的音乐找人记录下 存下来 的明清俗曲作 品,特别就音乐曲调方面而言 , 习音乐 。 这本《 霓裳续谱》 就是他几十年积累的成果。 而点 标有工尺谱字的俗曲曲词乐谱 , 大多为清代文人所辑 来,
霓裳续谱》 《 和 白雪遗 明清时期的文人、 学者们 , 录了许多在当时就 俗曲曲牌作品。本文着眼于 《 辑 两部著名的俗曲作品集为研究对象, 试图从整体 十分流行的俗曲作品 , 成为我们今天了解、 研究明清 音》
俗乐历史存在情况的重要依据。 明代的冯梦龙等诸多 上对清代所辑录的俗曲有所认识 。 文人辑录了《 山歌》 《 、挂枝儿》 等作品, 笔者曾在《 冯梦 龙及其明代俗曲》 一文 中有所论述。 ① 俗 曲在清代 的流传程度 以及发展 ,并不亚于明 代, 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代其它民间音
明清时期俗曲风格与演唱探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明清时期俗曲风格与演唱探析张美子 天津师范大学摘 要:俗曲,又称明清俗曲。
俗曲是明清时期哲学思想、社会背景、风俗文化以及生活态度的产物,总结来说就是民风、民俗与时尚的真实写照,其代表的是明清文化艺术的崇高体现,对明清俗曲兴盛之原因进行研究,将会对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上有很大帮助。
俗曲的形成是建立在满汉两族各地的地方民谣的基础之上,所以风靡当时的市井阶层。
因为俗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俗曲亦有俚曲、时曲、小唱、杂曲等别称,俗曲出于民谣,但是俗曲在表现形式、音乐内容等方面都胜于民谣。
关键词:俗曲;风格;音乐[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50-02引言:俗曲别称小唱、小调、时调、牌子曲等,其流行与明清时期。
俗曲的形成是建立在各地民谣的基础上,后来俗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行与明清的城镇市民歌唱形式。
一、俚曲小唱,市井歌谣俗曲,望其名,生其义。
它源自于民俗、通俗文化的音乐的一种,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区分“雅乐”与“俗乐”两种,所以有了后世之雅俗共赏[1]。
“雅乐”的代表为大唐盛世时期的宫廷音乐,风格优雅大气,“俗乐”的代表朝代之一就是南北宋时期。
像两宋时期的俗乐歌谣,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各类民谣、但歌、唱赚、散曲,同时又结合了专业化的演唱方式。
明清俗曲则不同,其风靡于市井阶层,在漫长的明清时期熔炼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这也使明清俗曲可以真实地反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民风民情,小到宵小市井,大到国家风骨,其完美地诠释了明清两朝音乐风格的形成历程。
明清俗曲的演唱形式较为特殊,它介于民谣和宫廷音乐之间,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中较为混乱的时期,长年战乱、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八股取士等现象的出现干扰着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其俗乐的演唱形式也随之改变,塑造了其特殊性。
明清俗乐的形成奠基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明朝时期,封建社会进入尾声,资本主义社会现象逐渐在当时的中国出现。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清代戏曲作品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曲是指通俗曲艺,是一种以通俗生活为题材,以通俗市民为观众对象的曲艺形式。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主要包括昆曲、京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在这些曲目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风貌、市民生活、百姓心声等内容,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昆曲中的俗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的古老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清代。
昆曲中的俗曲主要表现在剧目题材和人物性格上。
昆曲《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就是一个充满俗气和感情的市井女子,她的坚贞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杜丽娘形象中的突出特点。
昆曲中的喜剧曲目《二进宫》、《追鱼》等,也都以幽默风趣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市井人物形象,展现了俗曲在昆曲中的独特魅力。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中的俗曲主要体现在剧目题材和表演特点上。
京剧《白毛女》、《三姐妹》、《刘三姐》等作品,都以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为主题,通过对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演绎,展现了市井百姓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京剧的旦角、净角、丑角等角色形象,也普遍具有市井气息和浓厚的民间特色,深受市民喜爱。
评剧是中国戏曲中的北方地区特有的剧种,它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著称。
评剧中的俗曲主要表现在剧目题材和表演特点上。
评剧《打渔杀家》、《马文才》、《正阳门下好人》等作品,均以市井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为题材,塑造了许多具有丰富人情味的市井人物形象。
评剧的演唱风格轻快活泼,表演技巧独特多样,深受市民群众青睐。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市民生活,同时也为后世戏曲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欣赏昆曲、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形式中的俗曲,感受到清代时期市井风情的魅力,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
《西厢记》与明清俗曲
《西厢记》与明清俗曲摘要:明清俗曲是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时调小曲,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得力于《西厢记》的影响,《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是俗曲的榜样,《西厢记》优美的唱词对于提高俗曲的文学性有着巨大的影响,《西厢记》的曲牌更是直接成为俗曲的源头之一。
在《西厢记》的带动与鼓舞下,俗曲的发展势如破竹,举世传诵,并且高举起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旗帜,向封建礼教宣战。
俗曲的初衷与真谛同西厢精神一脉相承,《西厢记》是明清俗曲的先声与榜样,明清俗曲则是《西厢记》的续唱、放大与发展。
关键词:西厢记明清俗曲反抗封建礼教曲牌发展一、明清俗曲开一代新乐之先河“明清俗曲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明清时代的一种以歌曲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它从产生之日起,就高高地举起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旗帜,以表现男女私情以及民生民俗为内容,具有纯真尚情、通俗简约、沁人心腑、形式多样、雅俗兼备的艺术特点,它是我国明清时代的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
”[1](p9) 自明代宣·正以来,北方开始兴起了以“元人小令”为基础的时调小曲,这些小曲,歌唱纯真爱情、倾诉离情别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个性解放的向往。
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它不仅在城镇的歌肆酒楼流行,也在许多大城市传唱,一些进步文人学士也为它的清新纯真所感染,并开始辑录和仿作俗曲。
这些俗曲初期还是与元人小令“皆仍其调而易其声”,后来逐渐地“或稍易字句,或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
”,直到变化得与南北曲“名同而调与声皆绝不同”[2](p9)。
经过长时期的筛选和演变之后,就在嘉·隆间,终于完成了从“元人小令”到新型俗曲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虽然仍保持着元曲的牌名,而词格与音调却焕然一新了。
新的俗曲以其沁人心腑、易唱易记的旋律,能通人之喜怒哀乐,擅长表现男女私情,并以其不拘格套任性而发的精神,赢得人们广泛喜爱。
发展到万历至明末,已达极盛时期。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是清代戏曲中的一类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描写了民间百姓的生活情感,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深入民间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
《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刘芳亮创作的昆曲,后被改编为清代著名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该剧讲述了唐代女子李青与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明清时期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香山县令郑光祖创作的昆曲,后被改编为清代著名作家洪昇的《长生殿》。
该剧描写了唐代女子秦淮景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女子壮烈的爱情和惊险的剧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深受观众喜爱。
《西厢记》《西厢记》是明代王实甫创作的昆曲,后被改编为清代著名作家王璟的《西厢记》。
该剧讲述了唐代女子崔莺莺与柳公权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男女不平等的关系。
该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现代文化传承也具有深刻意义。
《窦娥冤》《窦娥冤》是明代关汉卿创作的雜劇,讲述了被冤枉的窦娥辛酉年的冤孽,作品对明代统治者的腐败和暴虐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面。
《还魂记》《还魂记》是明代纪君祥创作的雜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报仇的故事。
该剧在表现剧情、人物性格上极其细腻,同时在乐曲、舞蹈上也有独特表现。
通过对话剧本,该作品对明代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习惯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讨,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总之,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格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
俗曲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下面将介绍一
些清代戏曲选集中的著名俗曲。
《长生殿》是清代戏曲选集中最著名的俗曲之一,该剧以唐代玄宗时期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该曲以温婉、悠扬的旋律和悲伤动人的歌词著称,被
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打渔杀家》是一部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俗曲,该曲以轻快欢快的曲调和活泼生动的
歌词为特色,描绘了渔家儿女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对花》是一部闽南方言的俚曲,该曲以快节奏的曲调和幽默诙谐的歌词为特色,让
人忍俊不禁。
该曲讲述了对花和许愿的故事,展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风情。
《天净沙·秋思》是一部以广东音韵为基础的俗曲,该曲以优美悠扬的曲调和深情款
款的歌词著称,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传世之作。
该曲通过细腻动人的音乐表达了人们在
秋天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珍珠塔》是一部以京剧形式演唱的俚曲,该曲以华丽繁复的唱腔和富有戏剧性的情
节为特色,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精彩场面。
这些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不仅在曲调和歌词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风俗习惯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通过这些俗曲,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代戏曲的丰富多样性和
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清代戏曲选集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俗曲,这些曲子内容丰富,表达了一些当时社会的生活,民间风情,以及人性的善恶等等。
下面是其中几首:1.《锄禾》《锄禾》这首曲子描述了农民的艰辛劳作,以及农民的精神面貌。
它通过诙谐幽默的描述,讲述了农民付出心血种植庄稼的过程,并且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2.《打渔村》这首曲子讲述的是渔民的生活和家风,其中的骗术和流氓行为都堪称一绝。
这个主题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当时的大部分人都是水草丰茂之地的渔民,他们的生活就是把海洋作为生存的一部分。
3.《三个兵》《三个兵》描述的是三个不同阶层,性格不同的官兵之间的争斗。
表明的是这些官兵为了荣誉和利益,经常出谋划策,互相设防。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化表述,使得读者看到了这个时期特有的福祸相生。
4.《刮大风》《刮大风》讲述了一个乡村的生活经历,其中包含的对信仰和家庭的赞美都相当传统和真实。
它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的大众意识,以及如何经历个人挣扎来达成目标的故事。
5.《卖油郎独占芳心》《卖油郎独占芳心》是一首以卖油为职业的年轻人向美少女表白的爱情故事。
通过比喻和形象化手法,展示了两人的有趣互动,最终得以相爱结婚。
6.《莲花曲》《莲花曲》的创作取材自唐代李商隐的诗句中的“莲舟向青池,荷叶送秋波”。
通过这个比喻,描绘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并且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究,当时的史和民间故事同样被融入了其中。
7.《八义孝双全》《八义孝双全》是一首名曲,它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孝道、义道、忠道与儒家思想融合。
它讲述了一个儿子在遭受不幸之后仍然孝敬母亲,以及一个侠士不断修养自己,鼓励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选择自己应有的道路。
俗曲:刘效祖俗曲选
俗曲:刘效祖俗曲选【锁南枝十六首团圆梦,梦见他。
笑脸儿归来,连声问我:我在外几载经过,你在家盼望如何?说一会功名,叙一会间阔。
唤梅香把酒果忙排,与俺二人权作贺。
万种相思一笔勾抹,猛追魂三唱邻鸡,急睁眼一枕南柯。
团圆梦,梦不差。
眼见他归来,悄声儿诉咱:非是我失业抛家,非是我恋酒贪花。
非是我负义忘恩,两头骑马。
为只为书剑飘零,因此上负却临行话。
吐胆倾心,全无虚假。
欲开言再问个端的,猛抬身那得个冤家?团圆梦,梦的真。
一会家心惊,忽听的打门。
唤梅香问是何人,我说道是我郎君。
昨夜灯花诚然有准。
笑吟吟引入兰房,把离情话儿闲评论。
妾命虽薄,君心忒狠。
整鸳衾恰待欢娱,醒来时还是孤身。
梦团圆,梦的奇。
一见冤家情同往昔。
喜孜孜素手相携,美甘甘热脸相偎。
共结绸缪,芙蓉帐里。
常言道:破镜重圆,果不然也有相逢日。
玳瑁猫撒欢他也来道喜。
刚能勾半霎合谐,猛惊回依旧别离。
伤心事,诉与谁?一半儿思情一半儿追悔。
想着你要和我分离,平白地起上个孤堆。
用了场心,竹篮打水。
虽然是你的情绝,也是我缘法上不伤心事,有万端。
也是我前生业罐子不满。
实指望买笑追欢,倒惹的恨结愁攒。
卧枕着床,犯了杀款。
你既然要和我分离,也须与个一刀两断。
人说你情绝,真个行短。
瑞香花头绪儿忒多,杖鼓腔两下里厮瞒。
伤心事,对谁说?仔细度量,都是我自惹。
我为你使破喉舌,我为你费尽周折。
谁想恩变为仇,刀刀见血。
虽然与你不久相交,一夜夫妻如同百夜。
有甚么亏心,下拼的抛舍。
瞒着心只是你精细,吃杀亏认着我痴呆(绝)。
伤心事,对谁学?要见个明白惟天可表。
你和我谁厚谁薄,谁情绝,谁性儿难调?谁把谁心全然负了?也是俺妇人家痴愚,好心偏不得个好报。
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绞)。
虽不和你见识一般,杀人可恕,情理难饶。
长吁气,恨满腔。
往事都勾,话也不须细讲。
巧机关你暗里包藏,痴心肠谁做个提防。
舍死忘生,闯在你网。
欲待和姊妹们声说,只恐怕告个折腰状。
思之复思,想了又想。
除非是命丧荒丘枉死城,再做个商量。
笠翁十种曲——精选推荐
笠翁⼗种曲简介:《笠翁⼗种曲》是李渔创作的戏剧集,包含《怜⾹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鱼》、《⽟搔头》、《巧团圆》、《慎鸾交》。
此本每种剧作前均冠序⾔、⽬录、绣像版画。
全书共收七⼗⼆幅版画。
此本为清康熙年间刊本。
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笠翁⼗种曲》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受到⼴⼤评论家的赞赏以及市民百姓的喜好,原因⽏庸置疑是多⽅⾯的。
但是,以个性解放思想为轴⼼,以冲击封建礼教为旨趣。
以艺术创新思维为突破。
以揶揄、调侃、漫画为技巧,遵循戏曲搬演的客观规律,塑造具有时代精神因⼦、合乎⼈情物理本⾊的⼥性形象,不失为其中重要的原由之⼀。
但是它的格调不⾼,表现出媚俗的倾向,但作为明清间的⼀种戏曲流派,也代表了⼀种以娱乐为宗旨的⽂学倾向,在剧作中综合运⽤了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多种喜剧⼿法,为喜剧的创作和喜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
此书内容包含怜⾹伴:怜⾹伴序、怜⾹⽬次、版画、怜⾹伴传奇卷上、怜⾹伴传奇卷下。
《怜⾹伴》⼜名《美⼈⾹》。
清代戏曲家李渔的1651年写的第⼀部传奇集《笠翁⼗种曲》其中⼀篇,讲述了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以诗⽂相会,互⽣倾慕,两⼈想⽅设法争取长相厮守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题材是男权社会下⼥⼦之间的恋情。
这部⼥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在⽂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风筝误:风筝误序、风筝误⽬次、版画、风筝误传奇卷上、风筝误传奇卷下。
《风筝误》,传奇剧本,清代李渔撰。
被列为中国⼗⼤古典喜剧之⼀,梅兰芳的作品《凤还巢》即脱胎于本剧。
描写书⽣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他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连串误会与巧合,⽣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姐两桩相互对⽐⽽⼜相互纠葛的婚事。
意中缘:意中缘序、意中缘⽬次、版画、意中缘传奇卷上、意中缘传奇卷下。
《意中缘》,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曲。
该剧塑造了杨云友、林天素两位⼥性形象,表达了李渔”休将怯弱笑裙钗”的⼥性观,达到了明清戏曲中⼥性形象塑造的新⾼度,堪称李渔戏曲代表作之⼀。
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舞与风俗音乐
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舞与风俗音乐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
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
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
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
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花鼓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歌舞。
起源于安徽凤阳。
最早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后来较普遍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加用其他乐器伴奏。
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又据赵翼《陔余丛考》载:“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女,散入村落乞食,……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清初人顾见龙曾绘“花鼓”演唱图。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绘《盛世滋生图》,图中有苏州地区一个五彩缤纷的戏台,台上正在演出明代传奇《红梅记》中的一出——《打花鼓》,这是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剧”。
太平鼓。
原为满族人民祭祀、祈福的歌舞形式,以后用于民间娱乐活动,并流传至北京及华北各地。
表演者手持太平鼓,边敲击,边歌舞。
太平鼓的形制,据徐珂《清稗类钞》:“年鼓者,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击之冬冬,名太平鼓。
京师腊月有之,儿童之所乐也”。
东北地区的太平鼓唱腔吸收了民歌、二人转、东北大鼓的曲调,表演形式生动活泼。
北京郊区也有很多老年妇女会打太平鼓。
清代宫廷和民间,在旧历除夕、灯节都表演太平鼓,求其“太平”吉祥之意。
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逢逢,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清乾隆七年(1742)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太平世界》和年画《太平鼓》,都反映了当时太平鼓表演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是指清代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戏曲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较为通俗易懂,以其贴近生活的题材、活泼的表演形式和明快的节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下面将介绍几种清代戏曲选集中的知名俗曲。
1. 《踏莎行》:这是一出以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曲目,该曲以流畅的曲调、悠扬的歌声和舒缓的舞蹈为特点,充分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2. 《恶人忆家》:这是一出描写红色土地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的俚曲,该曲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农民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无私的爱情。
3. 《大掌柜》:这是一出以商业社会为背景的戏曲作品,该曲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以商人大掌柜的经商经历为主线,表现了商人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事的智慧,以及商业社会的好与坏。
4. 《红烧鱼》:这是一出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俗曲,该曲以幽默搞笑的词曲和夸张逗趣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南方的风俗民情和人们的乡土生活。
5. 《夜奔》:这是一出以悲剧为主题的俚曲,该曲以热血青年杜月笙在兴中会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爱国热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世态炎凉和残酷现实。
以上所列的清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只是其中的几种,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手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些俗曲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