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
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
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
过去中国亦曾用过“岩溶地貌”一词。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文/梁以墀)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参考资料:重庆一中地理教研组
丹霞地貌和卡斯特地貌上面已經介紹的差不多了。
我簡單補充一下其他的:
3:河流地貌。
廣泛發育於河流經過的地區,對於流經不同的地質地貌河流地貌也會呈現不同的面貌。
它的動力來源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一樣,主要是水力侵蝕作用。
河流兩岸經常呈現的是U型河谷以及V型河谷。
視乎流經的岩層岩石堅硬程度。
如雄偉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就是典型的V型河谷發育地貌。
至於U型河流地貌則隨處可見,主要發育于平原以及丘陵地帶。
河流地貌中還有常見的是河心洲和河岸灘塗地貌,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組成部份。
4:凍土地貌。
主要發育于高原山地以及兩極嚴寒地區。
由於溫度很低所以土壤中的水分都凝結成冰,故稱凍土。
植被難以在這種地貌中生長。
冬天土壤堅硬,夏天溫度升高冰塊融化容易形成沼澤型的土壤層。
這也是爲什麽在凍土上施工難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5:黃土地貌。
主要發育于我國的黃土高原。
原因是植被破壞環境惡化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受到雨水的嚴重侵蝕,呈現千溝萬壑的形態。
黃河河水正是因為流經了黃土高原它的含沙量才異常增加起來。
6:海岸地貌。
發育于沿海地帶。
受到波浪侵蝕作用不同。
又分為丘陵海岸地貌和平原海岸地貌。
具體的資料請查閱專業資料書籍。
7:火山地貌。
主要有錐形火山、盾形火山、瑪珥火山三種火山地貌。
景觀各異。
形成機制與當地的火山地質構造有很大關係。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三种地貌都是水成地貌。
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石英砂岩地貌——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独一无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下三叠统厚层白云质灰层,是溶洞形成的物质基础,该区最著名的黄龙洞和九天洞,均发育与三叠系灰岩中,该区地层为连续沉积,厚度大,且间夹有若干层抗化学侵蚀能力较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粉砂岩等夹层,有利于多层结构的岩溶洞穴地貌的形成。
(2)地台型共轭垂直节理。
为洞穴地貌的形成开笔了道路。
渗入地下的酸性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将断层缓慢溶蚀。
就是以这种蚂蚁肯骨头的精神,顽强地在灰岩中开凿出迂回曲折的洞穴地貌景观。
(3)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形成了该区溶洞的多层式结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不平,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村庄多数位于山脚山坡下或灾害点下游,滑坡、崩塌十分发育;2、岩石裸露的山区。
由于植被退化,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岩石碎裂,山体(危岩)崩塌较发育; 3、各类采矿区。
露天采石场不规范的开采方式,给崩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井下开采,由于地压影响和废碴、尾矿的随处堆放,常造成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4、大、中型水库的环山渠道。
由于渠道开挖时,破坏了山体的完整性,加上部分渠道年久失修,遇上连续降雨,土层水份饱和,塌岸、渗漏、溃决等,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及下游的公路、村庄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倚山而建的各类建筑物。
由于在山脚或山坡修建房屋,人为地促使山体边坡破坏,或在岩体断裂面上修建各类建筑物,加大主动岩体的重量,从而人为地引起滑坡的发生;6、是城镇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原城镇建设大多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房屋密集,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常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