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和全球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的形成机理

一,气压带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另外,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是呈带状分布,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它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由热力(热能分布不均)和动力(地球自转偏向力)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下,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到两极的温度梯度,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结果使低纬度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以至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称之为赤道低压;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以至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称之为极地高压。二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随之发生作用,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这样,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1个赤道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极地高压带。

①赤道低压带:从全球全年来说,赤道带纬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表获得热能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小,气压低,赤道及其附近形成赤道低压带。②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带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高空空气密度大,气压梯度指向两极,空气便向南北方向分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在副热带纬度上空转为纬圈环流。赤道带上空不断有空气质量来补充,结果使副热带上空空气密度大,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于是不断有空气下沉,所以南北半球副热带纬度(约30°)近地面形成高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③副极地低压带:两极区域地表气温很低,空气冷却堆积,密度大,形成极地高压区。而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有空气流向高纬,与极地高压带流来的空气,在副极地纬度(约60°)辐合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小,形成低气压带,即副极地低压带。④极地高压区:两极区域地表常年温度很低,近地面空气与冷却地表相接触,空气冷

却收缩密度大,加之副极地低压带高空流向极地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即极地高压区。最后还有由于受海陆分布与海陆热力差异以及季节变化影响,所以在地面上常常形成若干个闭合的高压区或低压区,其中大陆上的高低气压区因冬夏季节转换而有变化,例如夏季大陆受热,气温升高,形成低压;冬季大陆冷却气温低,形成高压。

二,风带(大气环流)

地球上不同规模的空气运动,总称大气环流。其中以行星风形成的大气环流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其次是季风环流。

行星风系:由于地球表面热能分布不均,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引起大尺度的、有规律的空气运动,称为行星风系。上述七个气压带的存在,支配着气流运动,并在全球大致成为三圈环流,形成有规律的风带。

风带产生原因就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热带环流:赤道带近地面不断有上升空气,赤道带高空空气密集,气压梯度指向两极。但赤道上空空气离开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过程中,便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至南北纬约30°高空,气流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即自西向东运动,这就是副热带高空西风带。在这个纬度带上空不断有下沉气流,所以近地面低空是高压带,这就是前述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在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气压梯度指向极地和赤道。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本应吹北风,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而向右偏转,变成东北风;由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本应吹南风,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而向左偏转,所以吹东南风。北半球的东北风、南半球的东南风,风向稳定,称为信风。信风在赤道带偏转成偏东气流,称为赤道东风带。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带辐合上升,从而对赤道带低空不断上升的空气质量进行补充。这样,构成低纬度高低空的热带闭合环流。30°~60°——中纬环流:如前所述,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气压梯度指向赤道,一部分空气流向赤道,以补充赤道上升空气质量,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气压梯度也分别指向南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在北半球,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气流本应吹南风,但受地球自转影响向右偏转,变成西南风,最后以偏西气流为主,称为盛行西风;在南半球,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本来吹北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变成西北风,最后以偏西气流为主,称为盛行西风。这样南北半球中纬度范围内低空各有一个盛行西风带。60°~90°——高纬环流:目前一般认为,高纬度环流与中纬度环流有联系。北半球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原是北风,南半球吹南风,但极地自转偏向力最大,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结果成为偏东气流,称为极地东风;它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的气流(盛行

西风),在副极地纬度带辐合上升,这就是前面讲的副极地低压带形成的原理。但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气流有偏南风或偏北风分速,空气暖而轻,便滑行在由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空气之上,并在极地上空冷却下沉,以补充极地流出的空气质量,从而在高纬度形成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忽略海陆因素等对风带影响),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由于风向稳定了,通常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副极地低压带运动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成为盛行西风。由极地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这样就形成了以上6个风带。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三,全球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气候的地域分异,尤其是大气温度在全球的分布是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的渊源,决定其他地理要素的地带性变化。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所谓纬度地带性就是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由于地球的椭球形状,以及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太阳辐射对地球上各纬度的加热不均,决定了全球热量的分布随纬度变化的总趋势,即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而高纬度地区较少。这样,地表就产生了呈纬度地带性的热力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而高纬度地区较低,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由此在地球表面产生了不同的热量带或温度带。根据热力分异规律,可以将地球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划分为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和寒带5个热量带。

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 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