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_2017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第5课时备考策略上—关注各类文本的“特殊性”, “特色”的就是重点考查的现代文阅读Ⅰ涉及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各类文本,它所考查的题型,既有共性题型,又有特色题型。
共性题型上一课时已讲;特色题型包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科普文的语言、说明技巧,访谈的技巧和内容,新闻的语言和技巧,传记的形象和技巧,等等。
下面分文体系统知识,精讲特色考法。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5)科普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科普文阅读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法]法布尔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
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
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
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
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
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山。
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
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
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
我们常常看到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
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
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程时留下的痕迹。
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0)新闻阅读(Word版,含答案)

新闻阅读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
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
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
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
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
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
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努力加油,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⑴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⑵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⑶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⑷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⑸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
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
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完整word版)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高考语文(江苏)二轮专题训练:专题7实用类文本阅读1筛选信息要准确、全面

第七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筛选信息要准确、全面[目标解说]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导致答偏了。
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
【真题回做】(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节选自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及答案(经典版)

江苏省高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 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 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 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 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 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参考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2008年】“侯银匠”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参考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纯朴的嗜血者”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逵,在理智上则否定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守敬”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参考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根据文章容,请概括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2009】“上善若水”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异类”16、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参考答案: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画家黄永厚”16、根据文章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参考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2010】“溜索”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6分)参考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谈静”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参考答案:⑴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⑵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⑶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参考答案:⑴“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欲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⑵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的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2011】“这是你的战争!”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4分)提示:问答的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①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容;②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做铺垫。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4分)提示: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自己爱国的心情。
参考答案: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为表现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理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3、孟弗之于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分)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
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
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学生形象:同是高材生,四年级的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陋;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对话情景: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提示:(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深刻寓意:雪: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姓学生的沉重心情。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心的淡淡的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印,隐喻坚贞的人格。
“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提示: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