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下_

合集下载

君子论

君子论

1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周易·兑卦》译文:湖泽之水相互交融,君子像朋友那样互相讲所不明之理。

2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周易·困卦》译文:湖泽之水干涸,君子要想达成愿望一定要有巨大的牺牲。

3君子以虛受人,不以色親人,不以辭盡人。

《礼记·表记》译文:君子以谦虚的态度接纳别人,不用表面姿态来表示对人亲近,不用言辞送人做人情。

4果行育德,類族辨物。

《周易·象传》译文: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以同类聚集成族的大同精神去辨别万物的差异。

5不盡利以遺民。

《礼记·坊记》译文:对利益不独占而让出余利与他人分享。

6慎其所以與人者。

《礼记·礼器》译文:对于用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无不谨慎的。

7君子勤禮,小人盡力。

《左传·成公十三年》译文:有德行的人对待这些准则总是很勤谨,老百姓也是尽力而为。

8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礼记·中庸》译文:君子的优点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显。

9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礼记·仲尼燕居》译文:君子遇事必要使事物得到治理。

10治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诗·小雅·角弓》译文:君子有美道以得声誉,则小人也乐意与他交往而沾光。

11慎戒不失色於人。

《礼记·表记》译文:做人端庄严肃谨慎不在人前失态。

12雖自卑而民敬之尊之。

《礼记·表记》译文:君子虽然谦卑自下但民众去尊敬他。

13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礼记·仲尼燕居》译文:没有道理的事不妄动,没有节制的事不去做。

14不虐幼賤畏於天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译文:不欺凌幼小和卑贱之人是由于畏惧上天的原因。

15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周易·系辞下》译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不等待机会的错失。

16遠小人,不恶而嚴。

《周易·遯卦》译文:君子因此远避小人,不表现出对小人的憎恶而又保持自己的尊严。

17審禮,不可誣以奸詐。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书五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五部著作,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大学》1.1 内容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阐述了人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该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并相应地影响天下的重要性。

1.2 主要思想•始于明道:人们应该首先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从此追求真理。

•志道存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正义与善良,并注重内心修养。

•务本达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为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须的道德要求。

二. 《中庸》2.1 内容概述《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该书主张平衡、稳定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敬天爱人:凡事都应恭敬地顺应天命,并关心他人。

•思行合一:合理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正确行动,以实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 《论语》3.1 内容概述《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才干的人。

3.2 主要思想•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温故而知新:重视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君子克己: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树立榜样。

四. 《孟子》4.1 内容概述《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该书主要围绕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要遵循自然法则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性善不败: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水火争讼:通过以柔克刚、善意沟通来解决矛盾和争议。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周易》与《论语》的君子观及其比较的开题报告

《周易》与《论语》的君子观及其比较的开题报告

《周易》与《论语》的君子观及其比较的开题报告题目:《周易》与《论语》的君子观及其比较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周易》和《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意义。

其中,《周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华智慧的集大成者”,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而《论语》则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智慧之光”,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本研究旨在探讨《周易》和《论语》中的君子观,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异同点及其理论价值,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也对推动人类文明和道德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1. 研究内容本文将分别从《周易》与《论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君子观及其比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3. 研究步骤⑴文献查阅,收集相关资料;⑵对《周易》和《论语》中的君子观进行分析归纳;⑶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⑷总结得出论点和结论;⑸撰写论文。

三、预期目标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⑴探讨《周易》与《论语》的君子观,分析其内涵和特征;⑵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点,寻找其理论共同点和独特之处;⑶从中找出对培育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有益的思想和理念;⑷明确论点和得出结论。

四、参考文献1. 《周易》2. 《论语》3. 朱熹:《周易本义》4. 王船山:《永慕堂集》5. 荀子:《荀子》6. 林钦:《论语说》7. 魏源:《海国图志》8. 黄宗羲:《明儒学案》。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本课所学经文】《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章首)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一:至精)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二:至变)《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三:至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章中四:极深而研几)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章末)【李守力解读诠释】《系辞上传》第十章讲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之“辞、变、象、占”,整个章节首尾呼应,中间四段阐述圣人四种《易》道。

先儒于此章众说纷纭,似乎未能契合圣意。

为了说理方便,笔者将本章分为章首、章中一至精、章中二至变、章中三至神、章中四极深、章末共六个段落。

一、简述先儒之解读韩康伯、孔颖达、来知德以及今之金景芳、吕绍纲都说“章中历陈其三事”,即“至精”、“至变”、“至神”。

来知德以为至精为“尚辞”之事,至变为“尚变、尚象”之事,至神为“尚占”之事。

诸儒皆把章中四深几与章末合成一段。

金、吕认为“四焉”算不上圣人之道,于是将章首删除。

以上皆不明圣人之意也。

今出土帛书《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与传本相同,可证今本文字无缺无增,金、吕删经,尤不可取。

苏轼以章中一至精为“筮占之类”,章中二至变为“历术之类”。

程颐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辞,谓以言求理者,则存意于辞也;以动者尚其变,动则变也,顺变而动,乃合道也;制器作事,当体乎象;卜筮吉凶,当考乎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

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

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

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作者:王闻聪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

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

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

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

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

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

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

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

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附答案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附答案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附答案版)综合性研究——君子自强不息一、知识总结一)《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意为君子应该像天道一样坚毅不拔、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二)名言包括《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论语》的“士不可以不___,任重而道远”、“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三)诗词名句有___的“___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的“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的“千磨万击还坚劲,___东西南北风”、___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___用的“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___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人物故事包括___闻鸡起舞、___断齑画粥、___刺股勤学、___好学的故事和___读书。

二、改写一)《周易》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像天道一样坚毅不拔、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二)名言中,有《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论语》的“士不可以不___,任重而道远”、“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三)诗词名句有___的“___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的“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的“千磨万击还坚劲,___东西南北风”、___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___用的“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___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人物故事中,有___闻鸡起舞、___断齑画粥、___刺股勤学、___好学的故事和______读书。

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上_

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上_

第18卷第2期1998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V心1.18No.2Jun.1998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叶口J刁冈提要本文是对历史上两部儒学著作《论语》和《周易》之君子观以及由君子观而引发出来的几个问题的详论。

全文共三节。

第一节,经比较和分析发现孔子的“君子”一词有三种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

其中,职位君子用之稀少,已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对于后两者,孔子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在此,特别提出了孔子并非如后儒所想象中的那样是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希望君子有治世之功。

第二节,《周易》卦艾辞中的“君子’,既指职位君子又指德位君子但重在后者;德位君子重中正、自强、谦虚和知机,目的均为得吉无咎而非自满自足之道德独立体。

第三节首先探讨了“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认为世袭制下的职位君子是君子之古义而生的产物,孔子的君子观即以德能之有无来指称君子是从孔子改革既存社会的理想出发的,目的是以贤才制代替世袭制,从而使君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周易》作者有可能受孔子影响接受了以德来定位君子的思想,这是两书最大的共同点,但《周易》不可能产生政治舞台故而没有出现政能君子。

其次是探讨了君子观阐述的角度问题,孔子从现实角度出发,既把君子定位在平民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又使其君子观成为现实人生的指向标并具有批判精神;《周易》的角度是效法天德天道即法天。

法天的基础既是天之无德不具无道不备又是“分合”的宇宙循环论,方法是“应”天和“感”天,目的是染有功利色彩的得吉。

阐述角度的差别是两书在君子问题上的重大不同。

最后是探讨《周易》之《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的问题。

针对历史上的或全为孔子所作或部分为孔子所作的观点,分别给予或详或略的驳斥,指出非为孔子所作但有可能受其思想影响。

君子问题与《论语》和《周易》结合紧密,以此立题,或可把握原始儒学之真义,也是对现代儒学的曲折驳议。

君子

君子

一.《论语》中君子含义的演变《论语》中道德人格的等级是“圣人—君子—小人”孔子把君子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君子在古代有多种意指,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形:“有专以德言者”,“有兼德与位言之者”,“又有专以人君言者”君子含义的演变过程:贵族—有德的贵族—尊贵且有德的人—有德的人—有德但不尊贵的人君子的这几种含义不是自始并存的,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

君子含义变化的轨迹可以这样简单地描述:贵族—有德的贵族—尊贵且有德的人—有德的人—有德但不尊贵的人。

仅仅从“君子有德”看不出君子含义的变化,但把“君子有德而无位”和“小人有位而无德”对照起来,就可以看出《论语》中君子含义的巨大变化了。

当君子仅仅以德性来衡量时,君子小人之分和贵族庶人之分就分属于两种衡量体系。

君子“以德言”暗示君子的衡量标准完全只依据德性,不顾及世袭的身份和职位,因而有世袭身份和官职的人也可以是小人。

比如,“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求备焉”[1]347。

这儿的小人肯定有某种官职地位,但从道德上言还是小人。

当小人不是指庶人和民时,君子也不指贵族了;当小人可以指显贵时,君子也可以指平民了。

这就是君子含义由位至德的演变。

《论语》中君子和君子德性的新内涵:1.君子以内在德性为依归2.君子是具有充分自我意识和道德自觉的独立个人3.君子德性以天命为基础。

4.君子德性以人心为基础。

5.君子根据内心认同的仁义行事6.君子成德,责无旁贷7.君子对幸福安康的喜爱不能僭越对德性的追求8.君子是欢愉的二.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 此词虽然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其涵义却因时因人有着不断的变化。

“君子”最早而且最正式的定义出现在东汉的《白虎通义》。

其文曰: “或称君子者何? 道德之称。

君子为言, 群也; 子者, 丈夫之通称也。

故《孝经》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儒家思想的名言名句

儒家思想的名言名句

儒家思想的名言名句1.孔子的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 易 概 说

周 易 概 说

周易概说林忠军一、《周易》释名古代对“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

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

“易”字也有二义:①是指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

“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有说“易”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从《周易》内容看,包含着变化的思想: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

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

《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注释《周易》的《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

《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

故“易”有变化之义。

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

按照古书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见刘大钧《周易概论》Pl-4)。

二、《周易》书名辨异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

《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

《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

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关于君⼦的名⾔(释义)古⼈关于君⼦的名⾔1、⼦⽈:“君⼦周⽽不⽐,⼩⼈⽐⽽不周。

”-----《论语·为政》孔⼦说:“君⼦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论语·⾥仁》孔⼦说:“君⼦所思是德⾏,⼩⼈所思是有利可图;君⼦⼼中想的是法,⼩⼈⼼中想的是侥幸。

”3、⼦⽈:“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孔⼦说:“君⼦明⽩⼤义,⼩⼈只知道⼩利。

”孔⼦说:“君⼦不应该像器具⼀样,作⽤仅限于某⼀⽅⾯,应多才多艺。

”5、⼦⽈:“君⼦坦荡荡,⼩⼈长戚戚。

”-----《论语·述⽽》孔⼦说:“君⼦⼼胸宽⼴,⼩⼈经常忧愁。

”6、⼦⽈:“君⼦成⼈之美,不成⼈之恶;⼩⼈反是。

”----《论语·颜渊》孔⼦说:“君⼦通常成全他⼈的好事,不破坏别⼈的事,⽽⼩⼈却与之完全相反。

”7、⼦⽈:“君⼦和⽽不同,⼩⼈同⽽不和。

“----《论语·⼦路》孔⼦说:“君⼦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容易附和别⼈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平和相处。

”8、⼦⽈:“君⼦泰⽽不骄,⼩⼈骄⽽不泰。

”----《论语·⼦路》孔⼦说:“君⼦泰然⾃若⽽不骄傲,⼩⼈骄傲⽽不泰然⾃若。

”9、⼦⽈:“君⼦⽽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仁者也!”----《论语·宪问》孔⼦说:“君⼦中没有仁德的⼈是有的,⽽⼩⼈中有仁德的⼈是没有的。

”10、⼦⽈:“君⼦上达,⼩⼈下达。

”----《论语·宪问》孔⼦说:“君⼦向上,通达仁义;⼩⼈向下,追求名利。

”11、⼦⽈:“君⼦固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孔⼦说:“君⼦穷困时尚能安守,⼩⼈穷困了就不约束⾃⼰⽽胡作⾮为了。

”12、⼦⽈:“君⼦求诸⼰,⼩⼈求诸⼈。

”------《论语·卫灵公》孔⼦说:“君⼦严格要求⾃⼰,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找原因,⽽不是怨天尤⼈。

第5-1节《论语》十二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第5-1节《论语》十二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第5课《论语》十二章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生平经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论语》的说理方式4.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论语》十二章说理特点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知识点01关键语句【即学即练1】找出下面章节语句的理解重点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重点: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知识点02论证特点【即学即练2】分析选文说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明确而详细。

②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运用整句散句,语言整饬,朗朗上口,简洁明确,言简意赅。

③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④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说理深化。

⑤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所以在理解论语中的语句说理特点时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手法是用什么写的问题。

内容相对简单具体,手法相对丰富而有共性,如从词、句、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概括。

知识点03 辨析评判【即学即练3】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答案: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解析: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的不同,理解上就比较容易,表达上就先概括,后分析,最后作结。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内容摘要】《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内涵。

本文试图从《易传·说卦》谈起,对《周易》的仁义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下流行的厚黑哲学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字】仁义厚黑正文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周易》长期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是包罗万象、囊括了天地、人间所有知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

清朝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总篆官纪晓岚曾对《周易》作总评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所以说,《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推求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来弄明白社会人生各种问题的。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下》)按照《系辞》的观点,《易》卦自创始之日起,就有许多道德的含义。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定天下之疑。

”(《系辞上》)《周易》既然有这么大的功效,所以“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系辞上》)一、《周易》的仁义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是中国上古时代道德范畴的用语。

“仁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帮助;义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互相负责。

”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同学派又按各自的立场对仁义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例如儒家把仁解释为“亲爱”(《礼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墨家则把仁解释为“兼爱”。

但在民间,人们仍按其本意来理解它们。

《周易》则是在原初比较广泛的道德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传·说卦》)无论我们个人的生活,或在社会生活中,天地阴阳之变,都要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在义之中表现“理”,就是理于义。

“穷理”,穷什么理呢?穷道德之理,穷那个“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的那个理。

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下_

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下_

第18卷第3期1998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VOI.18No3SeP.1998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叶岗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己经处于逐渐淘汰之列。

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君子又有德位君子。

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位君子的身份,两者实在难以明分。

也可以说,有德也已逐步化为《周易》之君子的内在标准。

故此,综合《论语》和《周易》这一方面的情况来看,德位是两书衡量君子的必要之义,虽然在这两书中还都拖有职位君子的尾巴。

参照先秦典藉,我们认为职位君子是“君子”的古义所生发出来的唯一指称,而以德或以政能来指称君子,是《论语》和《周易》所极力推崇的新型君子。

有关君子一词的古义,《诗经·君子于役》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这里的君子是妻对夫的指称:《尚书·酒谐》曰:“越庶伯君子”,《诗经。

伐檀》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两例中的君子却指有职位的贵族。

汉代的《白虎通·号》演绎君子的古义说:“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可见,君子确为能群的男子,而词义重心则在“君”字。

《汉书·刑法志》进一步解释说:“从之成群,斯为君矣。

”因此,能群之君,即为有地位的上层男子,也就是贵族。

《说文解字》训“君”为“尊”,非为本义,而为引申义。

我们知道,周代以来的贵族职位基本上是世袭制。

父为贵族,子相应地也就为贵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教与君子性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教与君子性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教与君子性情刘美红【摘要】《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

“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5【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诗可以怨【作者】刘美红【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督劝弟子学《诗》时所说的一段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显然,孔子在这里对学《诗》的基本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

“兴”一般认为是一种“托他物以言志”的修辞手法。

《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引汉代郑司农(郑众)言:“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言:“兴,引譬连类。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作为文学技巧或手法的“兴”实出于一种营造氛围,引发想象,增强感染力的动机。

日本学者松本雅明便说:“兴本来不外乎是在本文之前的气氛象征。

……它是由即兴、韵律、联想等引出主文的,不是繁杂的道理,而是直观性的、即兴的,并且不外乎朴素自然的表现法。

”黑格尔说:“普遍的和理性的东西必须和一种具体的感性现象融为一体才行。

”然而,这些都只是就“兴”的客观效果而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周易定乾坤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周易定乾坤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周易定乾坤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儒家治国的传统,而至宋朝,更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在读书人心目中,《论语》的分量可见一斑。

而与之相对的,有那么一本书,它的价值远在《论语》之上,它就是《周易》——一部同时被儒家和道家两家视为经典的著作。

《周易》,也就是《易经》,通篇讲的是六十四个卦象,三百八十四个爻(yao)。

本身是一本很枯燥的书,其中包含的智慧却令人折服。

网上有人曾发帖说《周易》不适合年轻人看,在于思想过于深邃、语句难以理解等原因,与此同时,即便到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单纯地将《周易》视为算命工具,因此认为《周易》是迷信。

为纠正大家的认知,笔者决定写上几篇文章弘扬《周易》的智慧。

《周易》到底该怎么定义,我们该如何去读它?1. 可以将《周易》视为预测学的著作。

预测分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即考量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进行后事的预知;另一种是狭义的,即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作为预测工具进行演算。

对于广义的预测,我认为值得所有人借鉴。

所谓“天道有常”,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乌云遮天暗示着下雨,蚂蚁成群表明附近有好吃的……对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些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习惯便可以很好地总结并归纳出来,而有些却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才能获得知识。

通过阅读《周易》,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加速我们对于事物发展的理解。

因为《周易》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形象的图形将不少哲理给描述出来了。

狭义的《周易》主要指的是八字、六爻、奇门遁甲等一系列演算工具。

这里我不反对这些演算工具,不少学说合情合理,准确度也相当高。

不过我此刻在头条网上谈《周易》,更多地还是侧重于《周易》的智慧。

因此,学习《周易》为的是将眼光放长远些。

2. 读《周易》为的是修身养性。

笔者讲究风轻云淡,而《周易》正是培养这种态度的基础。

不同于现在电视中播放的各类宫斗戏,《周易》教会我们“利万物而不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后习题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后习题

中国古代礼仪课后习题(便携背诵版)1.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

A、语言B、心理C、地域D、文化答案:D2. 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C、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答案:A3.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

()答案:√4.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答案:×1.下列选项中,哪国的文化属于原生文明?()A、日本B、中国C、朝鲜D、韩国答案:B2.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名绛B、字忠清C、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D、生于清末答案:D3.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答案:√4.《国史大纲》的作者是()。

A、高尔基B、顾炎武C、钱穆D、胡适答案:C2.“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之口。

A、朱自清B、严复C、胡适D、梁启超答案:C3.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答案:×4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

()答案:√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

()A、南京大学B、清华大学C、北京大学D、南开大学答案:B2.世称“安定先生”的是()。

A、胡适B、胡修C、胡瑗D、胡讷答案:C3.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

()答案:√4.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答案:X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

A、陆游B、范仲淹C、杜甫D、王之涣答案:B2.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

()A、自我价值观B、个人发展C、天下D、家庭答案:C3.《正气歌》出自()之口。

A、李白B、文天祥C、杜牧D、王安石答案:B 4.《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

()答案:√1.()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

A、精神B、历史C、文化D、礼俗答案:C2.《文化领土论》中“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划分的领土”。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那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乱因素:又可使下层百姓由于积极有为而跻身于贵族阶层,从而输入新的政治血液;同时,
这还可打击一部分“素餐尸位”无德无能的世袭制贵族,为政治改革清除障碍。出于这一政
治设想,孔子虽然保留了君子之旧名,但却赋予了其新质。这个新质便是以德位和政能有无
来指称君子。
《周易》分《易》和《易传》两部分,相传周公作《易》和孔子作《易传》,均不可信,
取决于外在社会地位的又一明证;其次,所谓“君子儒”,细推文义,可知“儒”是“君子”
的先在规定性。那么,我们紧接着要问的是:何谓“儒”?《说文解字》云:“儒,柔也,
术士之称。”在甲骨文中,“儒”是以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表示的。可见,在殷代,儒是一种
相礼服丧的术士,专门操办红白喜事,这种术士在举行祭祀仪式前需要斋戒沐浴。知礼是这
也难确考为何人,但我们可以首先地说,作为使《易》脱离了纯粹的盆占书进而成为哲学书
的转被点的《易传》十翼,产生年代当在战国未西汉初。此点详论,有待于本节第三部分。
而我们知道,生活于战国未西汉初的《易传》作者,不可能不知圣王孔子,不可能不知由孔
子开创的儒学之义。在儒学之义里面,君子问题至为关键。因此,《周易》在以德位来指称
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
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
“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己经
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
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可见,君子确为能群的男子,而词义重心则在“君”字。《汉
书·刑法志》进一步解释说:“从之成群,斯为君矣。”因此,能群之君,即为有地位的上层
男子,也就是贵族。《说文解字》训“君”为“尊”,非为本义,而为引申义。
我们知道,周代以来的贵族职位基本上是世袭制。父为贵族,子相应地也就为贵族。一
君子又有德位君子。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位
君子的身份,两者实在难以明分。也可以说,有德也已逐步化为《周易》之君子的内在标准。
故此,综合《论语》和《周易》这一方面的情况来看,德位是两书衡量君子的必要之义,虽
然在这两书中还都拖有职位君子的尾巴。
参照先秦典藉,我们认为职位君子是“君子”的古义所生发出来的唯一指称,而以德或
度即现实的角度来改造先周的贵族化的君子观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孔子从改革现实社会的角度出发,把君子主要定位在平民阶层。我们己经知道,
孔r君r观的核·亡的一j通德和政治能力,这种标准一旦确立以后,贵族社会那种以尊卑定贵
践的}时代便宣告结束;普通民众虽无政治地位,但却可以通过道德修养和能力培养而成为君
望他的弟子们通过先具备君子之德和君子之能尔后因人制宜地出仕以参与政治;他也同样希
望己符合他的君子标准的学生通过在野的“贤者”、“善人”、“学者”乃至“仁者”和“成人”
等名个品级的个人身份在社会上施加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个别一般的学生他则期以
不做沉靡一气的“小人”而在社会上能奉行正确的方法谋食养口以成好“民”。因此,出于
各种现实的和理想的考虑,孔子所设立的君子标准也就比较宽泛,并未完全不容于世,也未
必没有为学生们或其它人从现实生活而加予考虑和设计的意图。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
子的教育方针除“有教无类”以外,就是“因材施教”和“举一反三”。这里的“因材施教”
就是根据受教者的察赋、性格、才能等各种客观条件加以分别的教育;所谓“举一反三”就
以政能来指称君子,是《论语》和《周易》所极力推崇的新型君子。
有关君子一词的古义,《诗经·君子于役》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这里的君子是
妻对夫的指称:《尚书·酒谐》曰:“越庶伯君子”,《诗经。伐檀》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两例中的君子却指有职位的贵族。汉代的《白虎通·号》演绎君子的古义说:“君之为言
之义,《易传》也就不可能述及到政治并进而讨论政能君子。虽然有人会说《易传》之德位
君子也可开析出政能君子,比如第二节讨论到的君子的中正之德、乾乾之德、谦虚之德和知
机之德,君子要立德从德,并且长久维护己德,势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包括一定的政
治能力。此话诚然不错。但是,我们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诸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仅仅
识分子,有可能成为君子。
其次,孔子的君子观成为一种现实人生的指向标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我们知道,孔
子的君子观在道德方面是以仁、礼、义为核心并辅以各种具体的道德修养而构筑起来的;在
政治能力方面所包括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有许多层次。严格说来,孔子在这两方面所设立的
标准都是相当宽泛的,并无狭隘单一和苛刻严峻的标准。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他
即是使历史进入升平世的正常状态。”(8)我们进一步想说的是,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在此过
渡阶段,孔子不希望出现战争,而属意于和平过渡。实现和平过渡的关键,即是要进行政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18卷
改革:政治改革之根本,乃在于政治组织制度之改革。在春秋,改革政治组织制度,即是要
取消贵族地位的世袭制,而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贤才制,这样,既可消弥由于政治权力之不均而造成的动
所继承的周代文化十分丰富,他所设立的新观念都是在通过各种旧观念互相之间的选择和比
较乃至重新诊释而加以确立的,而旧观念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各种解释,
故此,孔子所确立的旧观念也就必然带有旧解释的痕迹,这一点,我们只要从孔子从各个方
面对“仁”的解释就可把握。然而,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二方面。孔子固然希
是孔子在教学时往往指其一端,让弟子以类相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果。故此,《论语》里
才有“樊迟三问仁”而所闻均不同的现象,也会有孔子的弟子分别问政而所获均不同的现象。
这些,都是从孔子为学生从现实人生的角度加以考虑而出发的。因此,针对《论语》,我们
如果拿它当作严整的哲学书去读,可能会很失望,实际上,孔子所发挥的哲理,大都是从现
是为了说明君子如何与自然各界处理好关系并维护其自身的存在和壮大,《周易》中的德之
运用没有政治舞台,也不可能有政治舞台。强调君子之德,并以德来指称新型君子,这是《论
语》和《周易》之君子观的最主要的共同点。
第二,关于阐述君子观的角度问题
孔子在阐述君子观时,内心挟裹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主要是从社会的和政治的角
个人,无论其德行如何,才干如何,有无威望,有无贡献,只要其出生于贵族之门,从一落
地开始,便天然注定是高人一等的贵族。这种世袭制所产生的影响,在春秋之际也一直存在。
宗法制下的这一政治组织机制显然阻碍了沦为下层的“庶人”和“民”的积极向上,也不利
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更容易导致由于权力的天然不均和天然缺丧而产生的社会动乱,形成血
流漂柞、篡轼不己、生民涂炭、天下无道的乱世。
孔子既圣且王,既有改造天下人心的圣人胸次,又有拯救天下无道的王者志向。他的政
治思想总则是《春秋》中的“三世之说”,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是乱世,但在
孔子看来,生活在乱世中的人们仍然有走出乱世的希望。他治理乱世的总纲是“拨乱世,返
之正”。当代公羊学专家对此解释说:“所谓拨乱世,即是结束历史的混乱状态;所谓返之正,
J性并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这对于提高平民的地位并从而推动宗法制贵族社会向官
僚地l社介演

:兰内_说仃价If人意义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门三千弟子中有那
么多的)、都米自j几卜层社会,并且最受孔子推崇的几个弟子如颜渊、曾哲和子贱等无一例外
地出身平民。在孔子之前,受教育知“六艺”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大兴私学并“有教无
第18卷第3期
1998年9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
VOI.18No3
SeP.1998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
叶岗
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
君子并反复申述君子之德从而表现出与《论语》相类似的君子观时,有可能在此之前己经掌
握并理解了孔子之新型君子观的精义。但是,为什么《周易》会缺失政能君子这一部分的指
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易传》所述之内容必须受制于《易》的客观限制。《易》重在申
述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作为自然诸关系之一端而来对待的,它本身没有述及政治
品级的标准中,孔子思想的主体精神是强烈的对既存社会的批判精神。这里所指的批判是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18卷
广义而言的,有矫正、规范、涵养和扩充等义。己有学者指出,孔子对分别代表周代社会的
宗教信仰、政治制度、道德认识的神、礼、德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超越和改造以服务于他的渐
进式的社会理想‘9)。他主说人事而略说神,尽人事以待天命,使受传统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从
实生活细节中引申出来的,《论语》要求读者在生命中、在生活的细节里去体会、去领悟其
思想内容包括成为君子的议论。然而,孔子的君子观无论怎样宽泛,其下限非常明确,就是
不能成“小人”。这样,他的新型君子观就能对将来可能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学生以及社会
上有起码的“向善之心”的民众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
孔子君子观的上限既是王者,也是圣者。在为一般的君子和王者以及圣者所设立的各种
求。《雍也》篇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条记载在全部《论语》
中显得相当特别,其因在于君子和小人的形容词用法,并且仅此一例,余则皆为名词。首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