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On Org n a d Hit r v l p n fCh n s l c l y i i n so y De eo me to i e e Fo k Vo a i t
zHA 0 Me t
( col f t, azo o e a Cl g , azo 3 00,hn ) Sho o s L nhuC mm  ̄i oee Lnhu7 02 C ia Ar l l
Ab ta t S rcl p a i g,C i e e a ce t r o l o ai l p id a d d v lp d fo Ha z p o sr c : t t s e k n i y h n s n i n t f o k v c l y mu t l n e eo e m o i r - a f t i e r
艺术形式的发 展过程 。从远 古时期的 劳动号子到唐诗 、 宋词、 曲、 元 明清 的民歌 以及 戏 曲、 唱 艺术 , 种 民族音 乐 说 各 体 系都 离不开声 乐。
关键 词 :中国; 民族声乐; 历史起源
中图分类号 : 0 J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 0 ) - 1 3 1 4 452 60 1 - 0 5 0 420
歌, 基本上是北方民歌 , 流行范 围大约在陕西、 山西、
河南 、 山东、 湖北的北部和四川 的东部 ; 雅” “ 一般是
这为音乐 的产 生准备 了条件 。音乐 ( 原始声 乐) 与
始, 但已经有 了固定音 高 , 出现 了简单 的音阶 , 并 节 奏较 明显和突出。
人的劳动密不可分 , 据刘安《 淮南子》 中记载 :今举 “
大木者 , 呼舆 论 , 亦 应 之。此 其 于 举 大 木 善 前 后 矣。这可以说是 中国最早有史记载的“ ” 劳动号子” 。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第一篇:民族声乐中的语言艺术一、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1. 引言1.1 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中国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密不可分,两者在演唱方式、音乐元素、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

传统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戏曲、民歌、器乐、说唱等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通过传承和演绎,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质融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民族声乐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它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元素,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声乐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体系,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声乐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通过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对丰富当代音乐生态和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音乐的内涵,还能够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提升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它在丰富音乐形式、拓展音乐风格、推动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民族声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9篇)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9篇)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9篇)第一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及对策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极为厚重。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突围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乐发展史浅析中国⾳乐发展史 中国⾳乐史是中国⾳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编带⼤家学习⼀下中国的⾳乐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七千余年的新⽯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可置疑地告诉⼈们,当时的⼈类已经具备对乐⾳的审美能⼒。

远古的⾳乐⽂化根据古代⽂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族中的所谓“三⼈操⽜尾,投⾜以歌⼋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春秋》所记涂⼭⽒之⼥所作的“候⼈歌”。

这⾸歌的歌词仅只“候⼈兮猗”⼀句,⽽只有“候⼈”⼆字有实意。

这便是⾳乐的萌芽,是⼀种孕⽽未化的语⾔。

【⼆】夏、商时期 中国⾳乐史图册夏商两代是奴⾪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族乐舞为⽒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为对征服⾃然的⼈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造福⼈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夏》。

夏桀⽆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蠖》。

商代巫风盛⾏,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主所豢养,在⾏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乐为职业的⼈。

奴⾪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以乐舞来放纵⾃⾝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暴露了奴⾪主的残酷统治,⽽在客观上也反映出⽣产⼒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使⾳乐⽂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鳄鱼⽪蒙制的鼍⿎。

中国民族声乐的百年回望——论民族声乐发展的核心问题

中国民族声乐的百年回望——论民族声乐发展的核心问题
收稿 日期 :2 0 0 9—0 8—1 5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声乐美学思想 , 以此来建构 自己的 并
作 者简介 :黄小惠(9 4一) 女 , 16 , 四川 宜宾人,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音 乐教育及川南民间音 乐研 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4 l
宜宾学 院学报
20 年 9期 09
民 声乐审美 族 理论。 正如古代声乐论著《 乐记》 所云:凡音者, 的真、 美作出回答。声乐艺术作为一个生命体, “ 善、 它的生存活力 它对环境的 适应能 力。 在声乐演唱中 必须反映时代的审 美 生人心 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在传统声乐艺术中, 声、 来自 ” 字、
摘要 : 民族声乐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 继承戏 曲、 在 曲艺、 传统声乐艺术的精 华、 借鉴吸收 了西洋科 学的发 声方法的基础上, 融汇贯通, 形成 了具 有
民族神韵 为大众喜爱的新的艺术体 系。 关键词 : 民族声 乐; 继承; 借鉴 ; 融合
中 图分 类号 :66 2 J1.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3 5 2 0 )9— 1 3— 2 17 —5 6 (0 9 0 0 1 0
术。具有科学性、 民族性、 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声乐艺 了民族声乐艺术特有的“ 韵味” 和美学风格。著名歌唱家李谷一 术, 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演唱体系¨ , ]并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和欢 在演唱《 故乡是北京》 时创造性运用了“ 滑音”“ 、颤音”“ 、波音” 、
迎, 也逐步成熟而走向 世界。回 顾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 “ 抖腔”“ 、顿腔”“ 、挫腔” 等多种润腔技巧, 因此, 那富含浓郁京 “ 土洋之争”“ 、唱法之分” 还是对“ 千人一声” 现象等问题的争论 剧味的旋律至今还让人回 味无穷。 与研究, 都与是否正确处理好“ 继承”“ 、借鉴”“ 、融合” 证统 的辨 ( 继承传统唱法的咬字吐字 二) 关系有 都跟音乐文化的“ 西关系”“ 关系”“ 俗关 关, 中 、新旧 、雅 中国 传统声乐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字正腔圆”“ “ 、依字 系” 等等纠结在一起, 都是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探索和思考。 行腔” 族声乐的审美要求。 是民 在许多传统著名论著中对民 族 对传统声乐的继承 唱法的咬字、 吐字都有精辟论述。明代 昆腔大师魏良辅在他的 中国 传统 声乐艺术有着灿烂的历史, 其历史绵延之久长、 《 律》 形 曲 里说:曲有三绝, “ 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一绝、 板正为一 式内容之丰富、 文化 内涵之深刻, 在世界声 乐史上也是罕见 绝。把“ ” 字清” 列为“ 三绝” 之首, 是有道理的。它既符合传统声 的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 民族声乐从传统 民歌、 曲艺、 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要求, 也是构成民族声乐美的重要条件。民族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博大世界中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辉。

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凝聚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的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年的时代,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对最初的民歌的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刺羊,无血。

”(《易经》之《归妹上六》),又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这些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屈原创作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类似于歌曲艺术的说唱艺术都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帝尧时代就有了较完整的歌曲。

当时的歌唱还不能准确地称其为艺术形式,直到进入封建社会后,它才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据《列子·汤问》中对一名歌手的演唱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形象地显示出高超的演唱技术。

此外,该书中还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好歌手,尽管在这些记载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们的演唱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歌唱已经开始上升到对理论的探索,出现了有关歌唱的许多论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的《曲律》;明朝万历年间,沈绥的《度曲须知》;清朝乾隆年间,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等。

但是,这个歌唱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研究的歌唱不尽相同,从这些有关音乐的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曲艺、戏曲和民歌。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从元代声乐论著《唱论》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

从元代声乐论著《唱论》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

从元代声乐论著《唱论》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
《唱论》是元代声乐论著,全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唱论》。

其中的“唱论”部分是关于声乐的论述,主要讲述了汉唐以来声乐的发展和传承,是研究中国声乐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唱论》认为,汉唐时期的声乐受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和音乐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唐代盛行的声乐曲调称为“乐府”,是一种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声乐逐渐演化为宋代的“宫商”,并在元代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元代声乐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承袭汉唐声乐的传统,并将其与当时的音乐形式相结合;二是学习蒙古族和西亚地区的音乐,并将其融合到中原音乐中;三是开创新的声乐形式,如“词调曲”和“南乐”。

在传承方面,《唱论》认为,传承声乐需要通过后人的学习和传授,而这一过程必须深入人心,不能仅仅是技能的传授。

此外,《唱论》还强调了声乐演唱者的道德修养和演唱技巧的训练。

总的来说,《唱论》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提出了重要的思考和倡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策略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虽然已有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采取创新策略来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一、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1. 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教材、教师、设施等方面。

教材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开拓视野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高质量教材。

由于民族声乐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的设施和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2. 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音乐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他们对声乐的认知水平较低,既不了解传统的民族声乐技法,也缺乏对当代声乐发展的理解。

由于音乐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3. 教学方法陈旧当前的民族声乐教育过于注重传统的技法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够重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策略1. 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对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制定高质量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加大对教师培养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校应加大对设施和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艺术素养。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创造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

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结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创新策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在全面提高民族声乐教育的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的声乐人才,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二、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50—60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美声唱法的教学和传播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 展机遇。首先,一批如周小燕、张权等优秀的歌唱家纷纷回国, 投入到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中去,他们不但活跃在中国的舞 台上,还为中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 为中国美声唱法演唱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次,作曲家们继续 尝试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和西洋唱法创作声乐作品,并吸取了中 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些因素,创作出了一批更加适合中国人演唱 的美声作品。再次,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 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歌系和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进 一步发展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 和物质的基础。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的政策都开始出现极左的倾向,并逐渐影响其后美声唱法的 发展。
5、郎毓秀(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周淑安、外 籍声乐教授苏石林等主修声乐。1937年赴 比利时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1941 年回国。三十年代起,她就活跃在中国乐坛 之上,著名的《天伦歌》就是由她首先唱开 的。40年代她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等 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曾赴朝鲜、瑞士、意大 利、法国等国访问演出,深得好评。郎毓秀 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晰,行腔委婉, 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提示歌曲的 内容,表达不同的艺术风格。她还长期向戏 曲艺人潜心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 法做出了努力。30多年来,郎毓秀除了培养 出一批歌唱人才之外,还从事有关音乐专业 的编译工作,将西方声乐理论系统地引入中 国。
3、黄友葵(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第一章:引言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音乐风格。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声乐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一、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现状2.1少数民族声乐的类型和特点少数民族声乐是指由中国各少数民族所创作、演唱、表演的民族性歌曲、器乐曲和舞蹈音乐等曲目,其形式多样,但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如独特的曲调、音阶、节奏、韵律和歌词,深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生活和情感。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和汉族声乐的风格不同。

它们通常采用独特的节奏、调式、唱法等风格。

在音乐节奏方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通常采用比汉族音乐更快的节奏,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活泼和热情。

少数民族声乐的唱法也非常独特,如膈音、呼嗨、高音、低音等唱法技巧,这些唱法不同于汉族的传统唱法,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声音艺术。

2.2少数民族声乐的地位和影响少数民族声乐是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之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价值,被视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少数民族声乐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3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出形式和场合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出形式包括音乐会、晚会、文艺演出等,也会在民族节庆、婚庆、祭祀等传统场合中展现出来。

在这些场合中,少数民族声乐能够充分表达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弘扬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统。

2.4 少数民族声乐的起源和传统少数民族声乐的起源和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曾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9年文档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9年文档

浅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对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九四九年,建立了我国高等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声乐、戏剧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

当时,列为中专的声乐、戏曲专业教育,也于八十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自七十年代末期,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目前为止,我国拥有三十多所高等艺术院校,一百二十多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办学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以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昂首挺胸的跨入国际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独唱音乐会、吴碧霞亚洲巡回独唱音乐会、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谐之声”独唱音乐会等等,走向了各国。

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化大众化的精品栏目“同一首歌”、“中华情”、“梨园春”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类国际声乐比赛上,也经常能看到我国青年声乐才俊摘金夺银的消息,还有一些歌唱家成为外国专业艺术团体的主要演员和职业演员。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声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此乐观,审视我们的声乐教育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我们现代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还不足百年,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需确立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二十年代我国创立了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体系。

历经几代声乐艺术教育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及辛勤探索,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已基本形成体系。

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的标准发展的很不均衡,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如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能否在国际上获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作品而自傲,而对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足,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

论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唱法的发展
2.2审美方面的特点。
2.2.1音韵美。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声乐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中国近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方面,广泛吸收借鉴了戏曲、民歌、曲艺等韵味醇厚、亲切动人的艺术风格,如上世纪40年代出现的“戏歌唱法”,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和戏曲演唱的行腔韵味;聂耳创作的《大路歌》,则是吸取了号子的曲调。金铁霖教授指出,民族声乐唱法一定要有“味”,说的就是演唱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1.2.2在交流与融合中成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声乐教育者们对欧洲美声学派的技术要求、演唱风格、美学原则及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演唱作品体裁的创新、演唱技巧、声乐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效果等,有了新的理解和启示,打开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新思路,使民族声乐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80年代开始,歌曲创作出现了以《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形成了采用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与和声技术为
1.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在近现代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1.1“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1.1在吸收和借鉴中兴起。“五四”运动后,西方美声唱法及西方教会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重大影响,使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逐渐兴起。郎毓秀、周小燕等一批歌唱家,通过独唱音乐会,将新创作的歌曲纳入教学实践,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黄自、赵元任等一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使民族唱法在声音圆润通畅、声区统一、共鸣腔体打开、音域扩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涌现出了《大江东去》等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
2.1.3歌唱语言的艺术性。我国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8]。金铁霖教授指出,民族声乐唱法要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要求“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郭兰英原是山西梆子演员,孙丽英原是京剧演员,演唱中就充分吸收了中国曲艺、戏曲“字正腔圆”的语言特点而受到群众的喜爱;出身于湖南花鼓戏演员的李谷一、出身于京剧演员的屠洪刚等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多得益于这方面的素养。

民族声乐毕业论文

民族声乐毕业论文

民族声乐毕业论文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更可以让人感受到来自声乐与内心的情感的共鸣。

在民族声乐的表演过程中,声音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声音的表现力决定了民族声乐的情感传达和信息传递的质量。

一、民族声乐概述要想对民族声乐中的声音表现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首先就要对民族声乐的概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民族声乐的概念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在业界认可最广的概念是: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为代表的,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不一样的是在担任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根本上,鉴戒了西欧的美声唱法歌唱理论和特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并且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民族声乐的特点我国民族声乐具备了声和情这两大特色。

从“声”的方面看,演唱者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让自己的声音与歌曲的情感相融合。

从“情”的方面看,民族声乐作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声乐作品来表达情感,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之中,这些演唱者们不仅仅需要对歌曲的曲调和曲式进行很好的把握,还需要结合歌曲的背景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三)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早在我国文明发源之初,劳动人民通过唱歌的方法来增添劳动过程中的乐趣。

随着时间流逝,早期歌曲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的民族声乐。

二十世纪,出现了以萧友梅、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他们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题材与国外一些先进音乐理论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推向国际化。

解放后,音乐创作者们作出一批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如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随着民族声乐发展,还出现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不停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后期更加繁荣,在民族声乐创作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有谷建芬、徐沛东等。

二、声乐表现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作用(一)对于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民族声乐作品最重要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中,随处可见与“情”相关的作品,如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这些情感才是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对于这些情感的表达就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

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

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此前,声乐界对民族声乐技法的局部研究较多。

店铺用现代声乐技术观念审视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给民族声乐技术系统的发展、形成以客观、综合的评述,目的是继承、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启蒙期远古至隋唐,在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歌唱与乐舞、诗歌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在原始社会,民歌引入图腾祭祀及禳灾类的宗教活动,产生了乐舞。

乐舞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活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乐舞。

奴隶社会,乐舞盛行,并已成为宫廷音乐。

相传夏的后代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说明那时的乐舞已有相当规模。

至西周,从黄帝传下来的六部乐舞的规模则更加宏大。

歌唱已不仅仅作为舞蹈的伴唱,六部乐《大武》的第七段,就是一段专门的抒情歌唱,说明歌唱的地位有了提高。

从春秋战国起,诗歌开始盛行,至唐宋诗词的兴起,诗歌主要用于歌唱。

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用于歌唱的民间歌曲。

楚国的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九歌》是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唐宋时期,为诗词谱曲已成为时尚。

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描绘:“清本之调,旗亭四绝,大都即诗为曲,才人一章脱手,乐部即登管弦,居然风雅独绝。

”乐舞与诗歌承载了歌唱艺术,也刺激了歌唱技术的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声乐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普及途径、推动因素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阐述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首先要从历史背景说起。

中国传统戏曲、民歌以及其他曲艺形式中都有声乐的表演要素。

在古代社会,戏曲起源于宫廷和寺庙,仅供贵族和神职人员表演。

而民间曲艺则更多是群众自发创作和表演,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增长,对艺术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群众对声乐艺术的需求,普及和发展声乐艺术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声乐艺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教育机构、文化馆和社会组织。

教育机构如音乐学院、文化院校等可以通过开设声乐专业,为有音乐素养和专业追求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声乐教育。

文化馆则可以通过举办声乐培训班、开展声乐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声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

社会组织如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社区文化中心等可以组织声乐演出、评析会、民间歌唱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声乐艺术的实践中来。

推动声乐艺术普及和发展的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部门可以投入资金,鼓励学校、文化馆等机构开设声乐课程,组织声乐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等必要的保障。

其次是专业人才培养。

增加声乐专业的招生计划,加大对声乐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才水平,为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再次是广泛宣传和推广。

无论是通过媒体宣传、群众演出还是社区活动,都要加强对声乐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群众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总之,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和发展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回应群众需求的重要举措。

政府、教育机构、文化馆以及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加大投入和引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声乐艺术在群众中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社会大众也应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和传承声乐艺术,共同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2007-05-27 16:38:32)转载▼—、中国与西方国家声乐的起源关于音乐与唱歌的起源众说纷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远时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鲁迅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文学、艺术、人类语言、音乐和唱歌起源于劳动。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舞蹈、诗歌是出现较早的意识形式,起先是三位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独立的艺术。

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

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要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

“民族声乐”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狭义的讲:它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作品。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

因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把声乐的起源、萌芽、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戏曲、杂剧、诗词、小曲、说唱等纳入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范畴。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

(一)远古原始时期声乐艺术的起源和萌芽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

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论文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论文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论文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与发展论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样化的灿烂文化,尤其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种类更是历久弥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民族声乐流转至今,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深受大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也焕发出新的色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族歌唱家。

创作者紧抓时代脉搏,勇于创新,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新的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及听觉享受。

《千古绝唱》就是一首创新较为成功的作品,在歌曲中穿插着京腔,别有韵味。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发展流程(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方式造就了民族声乐的多姿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稳重。

回顾民族声乐的历史轨迹,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宋朝以后,陆续出现了鼓词、元杂剧、散曲等,成为民族声乐的最主要的形式。

宋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多数以号子、民歌、山歌为主;到了民国时候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相结合,出现了艺术歌曲、新歌剧等形式[1]。

民族声乐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戏曲、民歌、曲艺这三种艺术的结合,是将原来的音乐、歌曲、舞蹈经过不断的演变融合之后,逐步形成了各类民歌、杂剧、戏曲等。

(二)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是在民间小调及说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它将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民歌、语言相融合,并创新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声腔艺术[2]。

不同的地区之间的戏曲声腔艺术是不同的,可以理解为是民族声乐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新的民族声乐形式,进而形成戏曲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在演唱方式、表演模式上也各不相同,继而演变成两种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

民族声乐注重慢慢有所变化,将以往的号子、山歌作为演唱的主要素材;传统戏曲则由舞蹈、歌曲等发展而来,讲究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戏剧声腔艺术,需要说、学、逗、唱样样俱全。

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想导向

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想导向

唱风 格 来 丰 富文 艺舞 台 ,把 我 国的 传 统 音 乐 文化 精 粹 赋 予 更新 的 色彩 ,使 之 发扬 光 大 。
关键词 : 民族声 乐 发展 思想导向 民族情感 审美习惯
在 声 乐 教 学 中 ,多 数 教 学 是 以 声 乐 技 术 为 主 体 .人 为
地 忽 略 声 乐 本 身 所 表 达 的 人 文 思 想 的 问题 还 相 当 普 遍 .作
的 唱 法 是 某 某 唱 法 。 当 然 我 们 在 接 受 外 来 的 发 声 技 术 的 同 时 .必 须 基 于 我 们 的 民族 语 言 、作 品 风 格 和 音 色 把 握 ,使
之 融 为 一 体 .成 为 我 们 自 己 的 独 特 风 格 。 石 惟 正 教 授 指
要 通 过 学 习 了 解 世 界 文 化 .懂 得 树 立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积 极 努 力 地 去 运 用 音 乐 去 诠 释 人 的 情 感 .丰 富 人 们
得 异 常 的 开 放 和 活 跃 . 也 相 继 出 现 了 对 声 乐 唱 法 分 门 别
《 依 拉 变 奏 曲》 《 门 四 大 碗 茶 》 优 秀 作 品 都 根 植 于 戏 玛 前 等 曲 的土壤 .大胆 的从 戏 曲 中去挖 掘 中华 文化 的深厚 底 蕴 . 无 论 是 从 演 唱 者 的 角 度 还 是 从 欣 赏 者 的 角 度 .使 其 成 为 一 脉 相 承 达 到 了 融 合 和 共 鸣 。 而 究 其 实 质 而 言 . 民 族 性 的 作 品 更 具 有 艺 术 感 染 力 .比 如 外 国 人 唱 中 国 歌 .只 是 一 种 表
的 文 化 生 活 。 如 果 声 乐 教 学 只 一 味 的 追 求 技 术 而 轻 思 想 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族声乐所代表的文化是中国各个区域中所独有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虽然世界文化存在不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民族文化所能够代表的都是最为揭示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本文从民族声乐的定义和内涵出发,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现状的阐述和认识,进而总结和归纳出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声乐;文化;中国;发展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not only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s splendi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culture, becau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uniqu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world, but in general, national culture can represent are most revealing an important witness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The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of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in the modern era, through to explain and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hen summarizes and concludes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Key words: national vocal music; culture; China; development目录引言 (1)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及内涵 (1)(一)中国民族声乐概念的界定 (1)(二)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 (1)二、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1)(一)对原生态唱法的尊重和改革 (1)(二)民族声乐对于其他艺术的借鉴 (2)(三)对于传统民族声乐表演形式的更新 (2)(四)对民族声乐传统诉求的转换 (2)三、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中的积极变化 (2)(一)作品形式的丰富 (2)(二)作品的改编与创作 (3)(三)作品题材的多样化 (3)(四)日臻完善的表演技巧 (3)四、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中的弊端显露 (3)(一)对于市场的过度迎合 (3)(二)对传统继承的忽视 (4)五、中国民族声乐弊端的处理策略浅析 (4)(一)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4)(二)建立有序的声乐文化市场 (4)(三)以主流舆论引导审美取向 (5)总结 (5)参考文献 (5)引言民族声乐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的特有音乐表现形式,而且还能够泛指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声乐,并且这种民族声乐的创作者基本上都是从传统题材中跳脱出来的,因此民族声乐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以及学术意义的。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及内涵(一)中国民族声乐概念的界定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的远古时代,但是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概念的界定却是随着中国近当代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出的,其中有三种最为主要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用中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声乐艺术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族声乐中指向了中国的民族以及声乐,因此在审美取向和演唱方法上呈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国民族声乐;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族声乐包括众多艺术形式,其中有戏曲艺术、曲艺艺术以及民歌等演唱形式。

将这三种观点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可以简单的被认为是中国各民族的声乐作品及表演形式,其中包括民歌、戏曲,说唱以及近现代与当代的创作歌曲及演唱形式。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由于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民族声乐更加突出对于吐字发音的要求,强调每一个字词出现的字正腔圆。

中国民族声乐还尤其注重对于表演者形体的高度要求,并且由于对于韵味的追求,使得中国民族声乐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唱功的锤炼,还需要对于眼神、体态、手势等各个身体部位控制能力很高。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审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民族声乐的内涵相对于西方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加强调精、气、神、韵,强调演唱的即兴性与个体的创造性。

并且语言、韵味在歌唱中主往往占主导地位。

二、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一)对原生态唱法的尊重和改革中国是一个多数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以及民族传统等,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民族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不同区域的人们在进行民族声乐创作的时候,也会尽最大的可能去保留住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的音乐形式,因此民族声乐呈现出了较多的原生态特点。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中国现代化经济进程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更多的普适性特点,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对于原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并没有以往的那么重视,加上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这种原生态的民族声乐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经过了精致加工的产品。

(二)民族声乐对于其他艺术的借鉴民族声乐在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阻碍、地域阻碍,因此也能够较好的保持住民族声乐的不同特色,但是这种情况到随着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改变。

首先,随着中国艺术高校以及其他高校艺术专业对于民族声乐重视程度的上升,对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西洋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等传入中国,对民族声乐起到了重要的变革作用,将传统民族声乐的受众由普通百姓转移到了更加普遍的社会群体中。

另外,民族声乐的发展还借鉴和吸收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众多元素,一方面,中国戏曲文化和民族声乐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取向,因此两者之间有很多地方可以融会贯通,再加上现代人审美取向的转换,因此对于身体语言的要求更高,这也是传统戏曲艺术的一个强项所在;另一方面,传统戏曲中对于气息的控制和训练方法,也被大量的运用到民族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去。

(三)对于传统民族声乐表演形式的更新目前中国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表演模式,这是由于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时代快速变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因此在现代的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可以看到众多的创新,其中在表演形式上更加趋向于灵活多变,以能够对于观众的喜好进行充分的调整,而在迎合观众的过程中,原本的原生态慢慢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原生态作品的再次创作,使其变得更有舞台性和可看性。

(四)对民族声乐传统诉求的转换在以往民族声乐的表演中,更加倾向于对于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风俗以及习惯进行表达,让这种表达更多的烙印上民族的痕迹,但是在现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中,这种诉求已经发生了转变,更加倾向于对大众口味的迎合以及对于时代特征的追赶,这种转换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是也能够看到民族声乐中所包含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三、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中的积极变化(一)作品形式的丰富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民族声乐在形似上已经进行了丰富的创新。

首先,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以往占据形式的独唱作品慢慢的呈现出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指的是根据演唱者个人的个性和嗓音区域等,进行更加合理的制作,另外,重唱也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丰富作品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运用西洋美声的唱法,对于原有歌曲进行重新的编排和演唱,使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习惯。

(二)作品的改编与创作伴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创作拥有了较好的环境,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的艺术创作者,能够对于作品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

在作品创作中,主要包括改编和原创,在改编作品中主要作品有《兰花花》,在经过改编之后,在叙事上有了更多的可看性,在音域上也更加宽广。

原创作品主要有著名影视作品《大宅门》歌曲的创作,这一类型艺术作品在借鉴了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元素,因此能够带给中国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在以往,中国民族声乐主要承担了娱乐和宣传的责任,因此在题材上主要沿袭了反映民族生活、赞扬党和政府、宣传主流观念,但是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观众审美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多样化的题材,其中包括对于自然事物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期待、以及众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构成的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民族声乐,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交流与娱乐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也出现了较多的娱乐功能,甚至有一些歌曲借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来进行“吐槽”,虽然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声乐,但是也能够看出民族声乐的变化趋势。

(四)日臻完善的表演技巧在以往,民族声乐的流传主要是依靠于民间力量的支撑,民族声乐获得完整的训练体系也是随着中国高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演唱技巧上,不能同日而语。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对于传统戏曲艺术以及其他传统艺术的借鉴,以及西洋美声唱法技巧的传入,使得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不论是在唱腔还是在表演形态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演技巧日益完善。

四、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中的弊端显露(一)对于市场的过度迎合中国民族声乐的生存和发展之所以能够拥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声乐是根植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这种文化背景的存在,能够为中国民族声乐提供稳定的受众,并且中国民族声乐对于原生态的反馈能够吸引到众多的观众,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原生态的表演更是难能可贵,但是在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之下,中国民族声乐为了能够赢得更多的肯定,从演唱、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这种改进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观众,但是中国民族声乐所富含的文化意义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对于市场的过度迎合会带来后期的发展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