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2023师范最坑的3个专业有哪些
2023师范最坑的3个专业有哪些师范最坑的是哪3个专业一、师范最坑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都属于师范类,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能当老师的,教育技术学,听名字就知道,主要是从事课程研发,教学研发的,一般毕业后都是去教育局,学校科研岗等岗位就职,而且不是一毕业就能去,需要积累经验,就业需求比较少,甚至不如考个公务员强了,所以不建议孩子选择,别为难自己。
二、师范最坑的是教育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方向是研究教育策略,培养教育领域人才的,也是辅导员啊,教务处这些有需求,还是偏向于行政和咨询管理等岗位的,所以毕业很容易找不到工作,不然也只能去考公,或者从事教育图书策划编辑工作,孩子辛辛苦苦考600分,真心不建议选这个。
三、师范最坑的是学前教育专业这个可以当老师,但是就是起点比较低,可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但是如果考到600多分了都,大可以选一些热门行业去学,就业也是很吃香的,选这个就比较屈才了,幼师考取资格证门槛也不高,而且很多大专生也可以也会去选择的专业,毕业也可以教学,所以不推荐。
师范包括哪些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汉语言文学、法语、德语、英语、物理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心理学、历史学等。
汉语言师范专业通过该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坚实宽厚的文史哲基础知识和理论,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和汉语及汉语史知识,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古籍阅读能力和外语能力。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最吃香的师范类专业1.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中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在就业的选择上选择余地较多,不仅可以从事教育行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而且还可以在党政机关,互联网、报刊宣传、影视文化、新闻出版社等各类行业工作,总体来说该专业就业面较广,就业率也不错。
《教育技术学》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教育技术学》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1 师范类成人教育《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难以维持。
师范类成人学生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教学问题,期望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以往教学中,学习目标是由教师给定的,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得不到很好的维持。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原因在于:一是师范类成人学生参加成人函授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多数是为了获得文凭,为晋升职务和职称贮备条件,对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本身兴趣较低;二是教师授课一般采取讲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中没有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
(3)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简单记忆上。
教育技术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提高绩效。
然而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师范类成人学生类别、专业和学习需求等各方面差异,全部采取同样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教学脱离了学习者的教学实践,学习者的学习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层面,并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2 师范类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师范类成人具有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教学工作经验,这种经验本身成为他们进行学习的资源和脚手架,能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但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目标的确定往往是为了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时,希望自己的独立学习活动得到尊重,对学习和教学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更加注意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对教学问题的评价和对比,更加注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
3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3.1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概念界定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论述,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定义为: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提供若干备选学习目标,学生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喜好、知识、能力水平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主体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目标评价学习成果。
中国教育十大怪6——职业教育遭冷落,大学成了香饽饽
中国教育十大怪6——职业教育遭冷落,大学成了香饽饽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成才渠道的多样性。
国外也有句名言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表明了成功的路远不止一条。
而在现在的中国,我们却很荣幸地看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烈景象。
挤过去的,锣鼓相庆;掉下河的,灰心丧气。
与这条“高考之桥”的热闹火爆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职业教育门可罗雀的冷清。
当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应接不暇地接受各界采访时,高考失利的学子正在高职和复读之间矛盾地徘徊。
在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眼里,上职业学校是最无奈的选择,也是没有出路的选择。
上大学是几乎所有家长学生的梦想。
然而随着九十年代中期大学扩招的进行,大学的门槛越降越低,相应的是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越降越低。
“毕业即失业”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甚至连教育部都发出倡议,希望大学生转变认识,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
在大学生找工作异常困难的今天,另一种问题也突现出来:长三角、珠三角相继出现“技工荒”,年薪十万招不到一个合适的物流人才。
江苏无锡所做的调查显示:“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无锡的技术人员缺口达上万人。
如果说“大学重要的是大师,不是大楼”,那么职业学校则“重要的是经验,不是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的学术定向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
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各种人才的通力合作,需要一大批精通某项技能的“专才”做好具体的工作,而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局、总结理论、筹划未来的通才毕竟是少数。
一个企业不可能都是指手划脚的人,更多的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埋首苦干。
一个国家可以缺少总统,却不能缺少清洁工。
只有在普通劳动者足以胜任各种行业需要时,社会精英才有产生的土壤,才能破土而出。
我们原来提倡时传祥精神,倡导“工作无贵贱”。
从本质上说,这个社会既需要有人实践操作,有人总结理论,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自1993年“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个春秋。
这十年以来,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教育技术学也正一步一步地误入歧途。
2002年,曾在北大BBS出现过并由多家教育技术站点转载的檄文《炮轰教育技术:我的一张大字报》,文中言辞激烈,猛烈抨击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中某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个人感***彩浓厚且不甚系统。
教育技术学步入怪圈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文意在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教育技术学十年以来出现的各种“怪状”罗列出来,在争论中促进教育技术的反思和发展。
估计本文公诸于众之后,会有许多人视之为“异端邪说”,不论有何种评论,也尽在笔者意料之中。
特别声明:本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但作者无意全盘否定教育技术学的成果,也无意否定专家的研究成果,只是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就事论事。
如果被认为是胡说八道,业界人士尽可一笑置之或无情批判。
一、学科定义:全盘西化在我国教育科学里,完全照搬它国定义而且如此字斟句酌而且争论不休的,恐怕只有教育技术学一家。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界,AECT的定义被视为“至尊”,尤其是AECT‟94定义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被视为“红宝书”,以至于AECT‟94定义成为研究的起点,论文中引用的不计其数。
然而,据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赵勇称,AECT的定义在美国教育界也鲜为人知,并对国内教育技术界如此热衷于AECT定义而且争论不休表示不理解。
当业界对AECT…94定义仍津津乐道的时候,传来AECT‟2004(或称2005)定义出现的消息。
这又引发了对AECT 2004定义研究的热潮,这里引用华南师大焦建利博士翻译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有人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叫好,有人为加入“符合伦理道德的”鼓掌,也有人迷惑,也有人批评。
教育现象“十大怪”
教育现象“十大怪”教育话题03-01 17:46一:大手反需小手拽为了促进公民遵守交通意识的提高,某校曾开展过“大手牵小手”的活动,过马路的时候,让孩子走在前面牵着大人的手,防止家长闯红灯。
按常理,应该是大人教育孩子,而不是孩子教育大人。
一个民族,理应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但是,这样的一个强法总是让人心里酸酸的。
而且,在家长的绝对强势目前,孩子的这种“教育”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但愿,现在的小手们变成大手的时候,能走在前面牵着小手。
二:自误儿孙却因爱爱孩子的感情是相似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各的不同。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能像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样把孩子爱得一塌糊涂:因为爱孩子,家长们可以把他们牢牢锁进各种各样的补课班里,从而剥夺孩子生活的快乐;因为爱孩子,家长们让孩子坐自己的小车上小学,或自己用自行车驮着他们上下学,从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因为爱孩子,家长们一点家务都不让孩子去做,从而剥夺他们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满怀爱心地坑害孩子,这就是我们当今很多家长正在不遗余力去做的事情。
三:急功近利“短、平、快”教育跟种田相似,是需要过程和耐心的,揠苗助长或是利用现代科技人工催熟,那结果不是戕害生命就是收获低劣。
看看我们的教育吧,一些人好大喜功,大搞大跃进式的“教育”,生生造出了“短、平、快”的热闹景象:“短”者,目力短视也,只顾眼前政绩,只顾当前小名小利,违背教育规律,不管教育的真正需求和长远发展;“平”者,质量平庸也,只管完成任务、完成进度,至于质量如何,靠文字或气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快者,速战速决也,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呜呼!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是短命的教育。
四:校园兴起“做买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开始具有一种经营和交易的味道。
钱可以买文凭,钱可以买论文,钱可以买尊严……于是,一些文人变成了商人,为了学校,也为了自己。
有的老师也沾上商气,打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主意。
学校的上空本应飘荡着清雅的书香,可是,当我们路过某些校园的时候,依稀可以闻到,升腾而起的是透着腐味的铜臭。
教育技术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涉及学科外部。
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地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
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存在差异,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
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
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
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
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知,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教育现象“十大怪”
教育现象“十大怪”一:大手反需小手拽为了促进公民遵守交通意识的提高,某校曾开展过“大手牵小手”的活动,过马路的时候,让孩子走在前面牵着大人的手,防止家长闯红灯。
按常理,应该是大人教育孩子,而不是孩子教育大人。
一个民族,理应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但是,这样的一个强法总是让人心里酸酸的。
而且,在家长的绝对强势目前,孩子的这种“教育”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但愿,现在的小手们变成大手的时候,能走在前面牵着小手。
二:自误儿孙却因爱爱孩子的感情是相似的,但爱的方式却各有各的不同。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能像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样把孩子爱得一塌糊涂:因为爱孩子,家长们可以把他们牢牢锁进各种各样的补课班里,从而剥夺孩子生活的快乐;因为爱孩子,家长们让孩子坐自己的小车上小学,或自己用自行车驮着他们上下学,从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因为爱孩子,家长们一点家务都不让孩子去做,从而剥夺他们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满怀爱心地坑害孩子,这就是我们当今很多家长正在不遗余力去做的事情。
三:急功近利“短、平、快”教育跟种田相似,是需要过程和耐心的,揠苗助长或是利用现代科技人工催熟,那结果不是戕害生命就是收获低劣。
看看我们的教育吧,一些人好大喜功,大搞大跃进式的“教育”,生生造出了“短、平、快”的热闹景象:“短”者,目力短视也,只顾眼前政绩,只顾当前小名小利,违背教育规律,不管教育的真正需求和长远发展;“平”者,质量平庸也,只管完成任务、完成进度,至于质量如何,靠文字或气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快者,速战速决也,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呜呼!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是短命的教育。
四:校园兴起“做买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开始具有一种经营和交易的味道。
钱可以买文凭,钱可以买论文,钱可以买尊严……于是,一些文人变成了商人,为了学校,也为了自己。
有的老师也沾上商气,打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主意。
学校的上空本应飘荡着清雅的书香,可是,当我们路过某些校园的时候,依稀可以闻到,升腾而起的是透着腐味的铜臭。
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与应对策略教育是一个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
然而,教育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的十大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挑战一:教育资源不平衡分布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良好,教师素质高,但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
应对策略:1. 资源调配: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先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提升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
2. 梯次推进: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逐步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重点支持基础薄弱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挑战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当前,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身心健康问题等。
应对策略:1.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课程设置,减少重复内容和枯燥繁琐的学习任务,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
2. 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减轻学业压力。
3.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挑战三: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对策略:1. 提高薪资待遇:提高教师的薪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2. 职业培训与提升: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3. 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实行启发式的管理方式。
挑战四:新技术的应用与教育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新技术与教育有效结合,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是教育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应对策略:1. 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应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平台,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新技术。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07-14我国教育技术经过⼏⼗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的“制⾼点”,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为教育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长远规划,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与隐患。
笔者作为⼀名普通的教育⼯作者,在本⽂中就⽬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谈⼏点个⼈看法。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登陆我国开始,迄今已发展了近70年,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的贡献。
但是,我国教育技术还存在以下⼏个主要问题。
1.软、硬件建设不同步重硬件、轻软件,忽视教师培训,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直存在的⼀个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出现过⼀哄⽽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到了90年代,教育信息化成为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中⼩学有各类计算机设备⼆百多万台,有将近6000所学校建⽴了校园⽹,从此可以看出,教育硬件建设已有较⼤的发展。
但软件建设却没能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成为开展教育技术⼯作的瓶颈。
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个重⼤决策问题。
2.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现代教学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常规教学媒体的购置,譬如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等;其次是指各种教学系统,譬如语⾔实验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络教室、校园⽹等。
各级各类学校经过四五年的努⼒,现代教学环境都⼤⼤得到了改善,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校⼤多建有各种教学系统。
这些靠⼤量资⾦投⼊建设起来的系统中,有许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有⼀部分甚⾄是为达标、“装门⾯”⽽建成的,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如校园⽹,这⼏年⼤部分中学、⼤学投⼊很多资⾦建了校园⽹,但真正⽤起来的、发挥效益的却不多,浪费⾮常严重。
3.引进有余,吸收不⾜我们在引进国外⼀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法的时候,往往是不加改造地就⽤起来,⽽不考虑历史⽂化差异。
当前教育七大怪相
当前教育七大怪相教育是中国社会的痛点,尤其是在大城市,无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还是社会精英,都在为如何替下一代铺好路操心。
虽然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极为重要,人们还是普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把教育视为通向更好生活的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
但是教育圈也是个挺奇怪的圈子,教师、学生、行政主管、家长构成的教育群体,为了学生这个核心,可谓煞费苦心,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屈,汇成了教育圈的众生百态图,存在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相。
怪相1:老师们“不务正业”谁都知道,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
可是,如今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地位逐渐被取代,很多学校已不知道什么才是工作中心,什么才是工作重点了。
除了备课、上课、自习辅导、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外,教师还有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表册,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应接不暇的各种各样培训,频频召开的各种会议,一波接一波的点赞投票……这一切都是工作重点,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很多老师说:“上课、辅导、教学活动都不怕,就怕迎验搞检查。
”老师无休无止的被折腾,学校被迫“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不管不顾,将大量时间荒废在非教学工作上,老师和学校开始“不务正业”。
怪相2:干得越多,拿得越少相对于其他编制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年终奖、车补等额外补贴,而教师的工资自2019年起,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教龄补贴四部分组成。
其中能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岗位工资,主要由教师的职称所确定,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职称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收入。
打个比方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能力,同样的成绩,只是职称不同,往往相差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严重影响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同时职称终生制,会一辈子享受相应职称的待遇。
所以很多人把评上高级教师作为职业的终极目标,一旦评上就没有追求,就会千方百计要求少教课或者不教课,去往相应处室或实验室等清闲岗位坐等退休。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我写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现状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会接触到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和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他们可能会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的教学需求时,却往往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大多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机会。
2. 学校资源匮乏,缺乏实践平台。
一些学校可能由于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设施,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3. 学生自身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操作不够重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实践操作的热情和动力。
第二部分:对策提出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帮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1. 加强实践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增加教学实践的比重,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2. 提供实践平台和设施。
学校应该积极争取资源,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设施,包括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支持。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5. 加强实践能力评估。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和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部分:实施措施3. 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教师存在的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中教师存在的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及整改措施导言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高中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中教师存在的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旨在提高高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问题一:缺乏教育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许多高中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来支持教学。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基础培训:许多高校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存在不足,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
2.技术更新慢:一些高中教师对于新兴的教育技术手段缺乏了解,使得他们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3.教育技术理论薄弱:部分高中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了解不深,导致他们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困惑。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高中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整改措施的建议:1.加强教师培训: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间的教育技术分享和交流,加强互相学习。
2.建立教育技术团队:学校可以成立教育技术团队,由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负责对教师进行指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咨询,以帮助教师提高应用水平。
3.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问题二: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内容的脱节在一些高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与学科内容的脱节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科内容不匹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教育技术,而忽视了基本的学科内容的传授。
这使得学生在学科知识上存在薄弱的问题。
2.对学科教学的定位不明确:有些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时没有明确的学科教学目标和定位,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混乱。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内容的脱节问题,以下是一些整改措施的建议:1.教育技术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教师应该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与学科内容相结合,使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内容的有效辅助工具。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
2· 1 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3· 2· 2 积极参与推动两项重点建设: 3· “三通两平台”和“精品课程 2· 3 走出“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 3· 进军
39
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以AECT'94 定义为依据 建立
1.
有中国特色 的理论体系
在总结本国 理论研究和 实践经验基 础上
40
宽带网络校校通
三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两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4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 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42
“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计划:
精品视频公开课 1000门 精品质量共享课 5000门 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年) “电化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高利明。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 及启示。电化教育研究,1995
13
“电化教育期刊和电化教育机构没有改名 为‘教育技术’,是半拉子革命”。
“电教期刊长期以来没有改名的原因,是 不敢为人先的习惯思维作怪”。
30
冯巩:“我就是与潘长江比身高, 与姚明比说相声, 与克林顿比说中国话, 比的就是综合实力。”
31
教育 技术学
信息化 教育学
3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可 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
33
关于改变“教育技术专业”名称问题的4点意见: (一)改名很有必要。 本学科专业,原名“电化教育学”,1998年改名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这个名称,自美 国引进,不适中国水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导 致了研究领域的泛化,培养目标的模糊,管理机 构的混乱,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很是不利,改名 很有必要。
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师生互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但是,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它们々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将有利于更好地应用教育技术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1资源配置方面(1)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级学校在硬件环境的配备上差异较大,硬件资源配备不到位、不均衡。
(2)软件资源不足。
这里所说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能够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主要包括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而设计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通常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或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这种材料大多不是为课程教学专门设计的,虽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帮助,另外也相对较容易得到。
(3)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只有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因而忽视了传统的标本、挂图、模型等资源。
许多学校的硬件资源之所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重要的原因不是缺乏,而是没有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资源来为教学所用。
2教师能力方面(1)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并应用教育技术提倡的“主导一主体”教学思想。
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目标是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只能是由以往传统的“人灌”变为“电灌”或“机灌”,投影的大屏幕只相当于普通的黑板。
(2)基础理论缺乏。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因此不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教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方法解决教学问题,难以实现优化学习的目的。
当代教育的怪现象
当代教育的怪现象当代教育的怪现象当代教育的怪现象1.教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研究得最多的往往是不进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多在为研究而研究;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很少却研究,大多只是一个劲地“教”。
教的不研究,研究的不教。
2.师资的配备小学生的培养是最应该关注的,所需要配备的师资应该是最优化的,而小学里的师生比例是沿用几十年前的,比值相当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轻松的,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应该是少些,然而有些大学里的师生比例近于1:2 。
中国最需要教师和资金的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在农村,而投向广大农村的教师和经费跟城市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要教师的地方渴求,不要教师的地方过剩。
很少人用了很多经费,很多人用了很少经费。
3.教材与教学小学生教材在近20年来,一次又一次地改。
这是一种时代的需要,还是一种不成熟的举措?小学教材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些人在玩这样严肃的游戏?每次的修改都不厌其烦说“本次教材的编排是最实用最新颖最……最……最……”而用不了多长时间又要改。
改变是应该的,但是不是周期太短了些?并且参加修订的人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小学一线从事教学的专家,如果有的话也是几个早就离开一线的“理论人员”。
就是几个“饱学之士”也会闹出《悲壮的一幕》之类的笑话。
最得益是印刷厂和书店。
4.制度的失衡最要张扬个性的应该是小学生,而现实最循规蹈矩的是小学生,个性在半军事化的管理下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多被抑制了。
最懂事的应该是大学生吧,而大学生的个性已经“张扬”得让人瞠目结舌了。
小学生成了绵羊,大学生成了小狼。
5.教师的教很多老师都知道不应该为分数而教学,但是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入高一级的学校上学,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家长认为你这个教师无能,没有分数就会导致学校的信誉受到影响……如果没有分数,没有考试也是行不通的——拿什么来衡量一个学生?拿什么来评价一个老师?那什么来评价一所学校?并且,会导致新的腐败,许多平民子弟无法进入高等学府,大学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表演场。
信息技术教育十年的十大事件
信息技术教育十年的十大事件1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
会议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
这三个重要文件不仅指出了当时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明确地制定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号角,开启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纪元。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颁布的重要文件。
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相比,该纲要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出发,制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具体课程内容。
特别是文件中提出了中考和会考的要求,使信息技术得以成为各省市的中考和高中会考科目,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
《纲要》颁布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被列入国家评审教材,先后审定通过了多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作为第一份提出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名称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颁布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正式在国家课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特别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标志着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转型。
这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之不易,来自全国的8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从2002年就开始了标准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广泛吸纳了全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经验,并召开了十多次工作会议。
中国高等教育十年发展之怪现象
第一章:高校扩招一,政策制定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在建议中提出了5点扩招的理由;1,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2,国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3,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4,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5,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后来这份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并且很快制定出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这一消息在经济低迷、企业徘徊、市场疲软、人们预期不定的炎热夏天,对300多万即将进入考场而前途未卜的考生和近千万忧心忡忡的家长来说,无疑像一股扑面而来的凉爽之风,是一令人欣喜万分的大事。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曾经有三次高速发展,但此次发展的增幅之快、数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为前所未有,甚至可谓世界高教发展之最。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即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
继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部地区倾斜。
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分析和改革措施思考
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分析和改革措施思考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教育技术学专业以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内的发展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技术学专业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钻研技术细节,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
2. 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
这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和实践上的薄弱。
3. 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只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这对于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是一个制约。
改革措施思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教育理论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招聘,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实践课程、参与教育教学项目等方式,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
3. 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增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可以与学校教育实验基地、教育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4. 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可以和其他相关专业如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进行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为了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加实践环节的力度,同时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痛点与解决方案
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痛点与解决方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痛点,这些痛点需要我们找到解决方案,以实现教育技术的更好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痛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痛点分析1. 教育技术的普及度不高虽然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其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度仍然较低。
许多学校仍然没有充分利用教育技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使得教育技术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无法享受到最新的教育资源。
2. 教育技术的成本较高教育技术的成本较高是教育领域普及教育技术的一个难点。
购买设备、维护设备、培训教师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因此他们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技术资源。
3. 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不足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程度不足,是教育技术发展中的另一个痛点。
即使学校使用了一些教育技术工具,但这些工具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解决方案1.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教师是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推动者,提升他们的教育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教育技术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教育技术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互相学习和交流教育技术心得。
2. 加大教育技术投入为了提高教育技术的普及度,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技术的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教育技术的经费支持,学校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教育技术的采购和更新。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教育技术产品,降低教育技术的成本。
3. 加强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为了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学校需要加强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教育技术使用指导方针,将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确保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自1993 年“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个春秋。
这十年以来,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教育技术学也正一步一步地误入歧途。
2002年,曾在北大BBS出现过并由多家教育技术站点转载的檄文《炮轰教育技术:我的一张大字报》,文中言辞激烈,猛烈抨击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中某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个人感*** 彩浓厚且不甚系统。
教育技术学步入怪圈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文意在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教育技术学十年以来出现的各种“怪状”罗列出来,在争论中促进教育技术的反思和发展。
估计本文公诸于众之后,会有许多人视之为“异端邪说”,不论有何种评论,也尽在笔者意料之中。
特别声明:本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但作者无意全盘否定教育技术学的成果,也无意否定专家的研究成果,只是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就事论事。
如果被认为是胡说八道,业界人士尽可一笑置之或无情批判。
一、学科定义:全盘西化在我国教育科学里,完全照搬它国定义而且如此字斟句酌而且争论不休的,恐怕只有教育技术学一家。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界,AECT的定义被视为至尊”尤其是AECT?94定义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被视为红宝书”以至于AECT?94定义成为研究的起点,论文中引用的不计其数。
然而,据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赵勇称,AECT的定义在美国教育界也鲜为人知,并对国内教育技术界如此热衷于AECT 定义而且争论不休表示不理解。
当业界对AECT,94定义仍津津乐道的时候,传来AECT?2004 (或称2005)定义出现的消息。
这又引发了对AECT 2004定义研究的热潮,这里引用华南师大焦建利博士翻译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有人为“ In structio nal Tech no logy (教学技术)改为“ Educatio nal Tech nology(教育技术)叫好,有人为加入“符合伦理道德的”鼓掌,也有人迷惑,也有人批评。
回想当年,AECT?94 定义中把“教育技术”改为“教学技术”,多数国内学者都拍手赞成,然而2004定义中又改回去了,不是对国内对AECT言听计从、亦步亦趋的回掌一击吗?据称连西尔斯承认在AECT?94定义中,把“教育技术”改为“教学技术”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败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全盘照搬一个在美国本土也没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吗?众所周知的一个历史事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国际曾取得领导权,照搬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结果遭遇空前挫折,险些丧送了中国革命。
如今教育技术“全盘西化” 的思路和做法,虽然还远未到“丧送”中国教育技术事业的程度,但是对我国教育技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些年来教育技术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恐怕大多数要“归功于”全盘西化。
笔者无意拒绝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成见,而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技术学(包括其它教育学科)必须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吸纳国际成果,而不能盲目照搬。
当然也有学者试图给教育技术学下定义,但是大都没有跳出AECT 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严重泛化如果要问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话,他恐怕会很流利地答出AECT?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然而如果问他“什么不是教育技术?”,他恐怕就难以回答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技术学当前研究领域严重泛化的现状。
目前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模糊且严重泛化,把“泛化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来研究,使得研究方向非常发散。
某些本来不该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却有人大力研究,本来该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却没有人来研究。
在Molenda 等人撰写的AECT?2004 定义文献《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的含义》,焦建利译)中,对教育技术的领域有比较具体的描述:“当教育工作者执行分析学习需求、制作教育资源和方法,在学习者中应用这些资源和方法,评估结果以及管理这些活动等过程时,他们就是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工作。
一位教师,她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运用互联网作研究撰写一篇论文,那她仅仅是运用了传统的教学的理性技巧。
相反,如果她有意识地遵循一个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工作,那么这次她就是在教育技术学领域行事。
”由此看来,在美国教育技术界中,“教育技术”是一种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也包括“观念形态的技术”。
然而,如果这种概念“移植”到中国来,肯定会“水土不服”。
“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这种道理再浅显不过。
如果这样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都成了“教育技术”?这对其它教育学科的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观点。
为教育技术界所津津乐道的系统科学,并不能成为教育技术作为研究泛化技术的理由,因为当前系统科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包括教育学各分支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因此系统科学作为方法论,不能成为教育技术学的“专利”,尽管它更多地运用了系统科学。
而且系统科学在自然科学的作用远比在社会科学的作用大,这是由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系统设计”虽然在理论上看起来精准,但是在实际上对教学提升效果有限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育技术界之所以猜不透其中的玄机,就是被定义宽泛的“技术”定义所蒙蔽。
其实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外延,要远远大于中国原来的电化教育,而且与中国的教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诸多重合的地方,但因为历史渊源不同并没有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美国受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科学主义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上述理论色彩,而中国(解放后)的教育科学体系主要受苏联教育学体系影响,哲学思辨的色彩很浓。
但是笔者也绝没有让电化教育“复辟”的想法。
“电化教育”的确承载不了当前教育技术的内涵,但是“教育技术”也绝非神来之笔,没有大到无所不包、染指本属其它教育学科的程度,毕竟在中国它属于二级学科,而在美国,它是一个宽泛的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到底该研究什么?虽然争论旷日持久,但教育技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其实与其争论“什么是教育技术?”,不如争论“什么不是教育技术?”,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定义“什么是物质”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的一样。
按照“反证法”的逻辑思维,来界定“教育技术”自身。
近来“教育技术学是学科还是领域”之争,其实就反映了教育技术学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的界定还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导致教育技术学关注的领域过于宽泛。
教育技术在如此模糊的定位下,产生“越位”,进而“错位”,明显的表现就是越俎代庖,研究了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应该研究的范畴。
虽然近来已有多位学者对教育技术的越位和错位有所认识,不乏有见地的精彩评论,但是仍未拨云见日,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还是一片混乱。
三、理论功底:薄弱、西化在全盘接受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架构之后,国内教育技术学者“四面出击”,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但是国内教育技术界脱胎于无线电等理工科背景,往往缺乏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教育史、心理学史基础,导致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错误,甚至是知名专家也是如此。
这里无意对专家的错误横加指责,而是要说明教育技术界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历史是如此欠缺,而且恐怕教育技术学人士多数还没有认识到。
比如有业界专家刚提出的“语觉论”认为:“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语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
这对于学过普通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非常荒谬的。
首先,“感知觉”是心理学中“感觉”和“知觉”的简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语觉论”中既然认为“语觉”和“五种感觉”并列,其实是认为“语觉”是一种“感觉”。
其次,感觉是感觉器官(如视觉细胞)的机能,是直接对外部各种刺激反应的。
而“言语”(这里不是写颠倒了,在心理学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则是人脑器官的机能,是对感觉器官传导过来的神经冲动反应并加工的结果。
“言语”(语言机能)不可能是感觉,因为它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但是它有赖于其它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提供的神经冲动。
因此,很显然,“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的观点,在学过普通心理学的人眼里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任何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心理学,而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这里并不是否定“语觉论”本身的研究结果,而是说这个研究成果很遗憾地起了一个在心理学上不可能接受的名字。
事实上这个研究成果是教育技术界中为数很少的实证性研究之一,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但是很遗憾在名称上无法为整个教育界所接受。
另一个例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
这也是一个没有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历史渊源和现实国情的错误论断。
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解放前曾引入中国,但是其影响甚微。
中国解放后的教育学深受前苏联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有很深的影响,中国的教师根本不知道行为主义为何物。
而且中国教育现象也绝非简单地受某个教育思想的影响,而是教育理论、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产生这些现象绝非偶然,只是教育技术专业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普遍缺乏功底的例证。
教育技术学里响当当的人物中,有许多是心理学家,如加涅、斯金纳、布卢姆、布鲁纳等,这些人物反映了美国心理学的风格。
即使在当代美国教育技术学界中,知名人物也有许多是心理学家。
而中国的教育技术界中,有多少是心理学出身?恐怕多是理工科出身,也有教育学、心理学出身的,但是很少。
理论功底的缺失,全盘西化导致在研究上摆脱不了美国心理学偏重认知、偏重行为的窠臼,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理论体系的烙印。
笔者也绝非厚“东”薄“西”。
任何理论体系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理论所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要通晓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不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和教育哲学,就不可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避免犯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四、学科体系:唯我独尊1993 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会议上确立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并定为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
这意味着二级学科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要借鉴一级学科,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一级学科。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二级学科几乎没有从教育学中汲取任何营养,反而“自立门户”,倒越发像一级学科了。
近年来,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产生了一定的“磨擦”,表现为众所周知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之争”、“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之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