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展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敏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才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拟、分析^p 、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才能,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二、猜想、探究1、大胆猜想。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例如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老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老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好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让学生猜想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46=〔〕×54□×0=〔〕×〔〕a×8=〔〕×a3、学习乘法结合律。

〔1〕老师出例如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b.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方法;c.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a.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b.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b.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学中的概念与公式;c.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和耐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a.创设情境: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如:小明要在超市买3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那么小明要支付多少钱?b.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乘法运算,若改变乘法因子的位置,结果会有什么变化?c.导入乘法交换律: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发现乘法交换律(15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一些乘法算式,如:2×3、4×5、6×8等,让学生通过列举和交流,发现乘法交换律的规律。

b.总结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表达形式。

3.运用乘法交换律(15分钟)a.练习题演示: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运用乘法交换律的练习题,如:4×6×8=8×4×6,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变化规律。

b.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完成一定数量的乘法交换律练习题,并相互核对答案。

c.检查与讲解:请几组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和纠正。

4.引入乘法结合律(10分钟)a.给出一个类似于“情境”问题:小亮需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花费3小时,第二个任务花费4小时,他一共用了多少小时?b.引导学生思考:若将两个任务合并为一个任务,花费的时间会有什么变化?c.导入乘法结合律: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5.发现乘法结合律(15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一些乘法算式,如:2×3×4、5×6×7等,让学生通过列举和交流,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_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_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引导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教学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新知作铺垫)二、引导探究,总结规律1、教学乘法交换律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乘法究竟有没有交换律这个规律呢?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同桌讨论交流、举例因为2×4=8 因为5×6=304×2=8 6×5=30所以2×4=4×2 所以5×6=6×5(引导学生表达完整,理清思维)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你能不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呢?(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师:你能想办法只用一个算式就把这样的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指名说板书:a×b=b×a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学生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概括,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习乘法结合律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乘法交换律,真了不起,下面请大家计算一组题:出示:A B(46×25)×2 46×(25 ×2)(37×15)×4 37×(15×4)73×14×5 73×(14×5)(68×35)×2 68×(35×2)同桌比赛,左边的同学做A组,右边的同学做看B组,看谁做得快。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28+320=320+ ;(27+138)+62=27+(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出示: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

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

(略)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口诀。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乘法的哪些性质?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四、练习运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

2.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导入、探究、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反思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六、运用游戏深化理解(1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如“乘法接力”,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师指学生列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板书.
36×640×736 ×(640×7)
(数目较大可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同样方法求出中巴车每周运送乘客多少人。

20×960×720×(960×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后小组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来验证一下我们说的对不对。

学生交流。

谁能用语言来概括一下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
学生交流: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

师: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好吗?就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试一试。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a·b·c=a·(b·c)
(二)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运算中还有其他规律吗?
学生交流(加法运算中有交换律,我猜乘法中也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例来验证一下吗?
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

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并具备了一定的乘法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于简便计算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8.反思总结,提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在乘法运算定律学习中的成长。
1.学生在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观察不仔细、归纳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能够正确地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内容2.1 乘法交换律- 介绍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原理;- 提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巩固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乘法结合律- 介绍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 提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巩固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研究。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 教师讲解:通过简明扼要地解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例题演示: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会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题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意识;- 练巩固:提供一系列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本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并要求口头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练题评价:通过批改学生完成的练题,评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能力;- 综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解题思路,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课件;- 练题和答案;-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6. 教学时长本教学设计预计需要2个课时来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进行例题演示,展开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进行实际操作练,进行口头回答问题,进行教学评价。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举例解释:
-通过具体的数字例子(如2×3=3×2),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强调无论因数的位置如何变化,积都保持不变。
-通过三个数相乘的例子(如2×3×4=2×(3×4)),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即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都是相同的。
-练习一些简便计算题目,如12×25,通过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其转化为3×4×25或3×(4×25),简化计算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概念。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两个运算律在简化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起到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12×25,展示如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从而得到答案30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乘法题目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概念性知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PPT、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相关内容,了解乘法的基本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律。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和计算,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学生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4.学生能够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示例。

2.准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练习题。

3.寻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便学生能够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你有5个包裹,每个包裹里有3块巧克力。

你有几块巧克力?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先数包裹,再数巧克力,或者先数巧克力,再数包裹。

通过对比两种思考方式的结果,引入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讲解:向学生介绍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并给出几个示例进行说明。

例如,3×4=4×3,2×5×3=3×5×2等。

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交换因数的位置不改变乘积的结果。

3.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乘法交换律的练习题。

例如,5×6=?,4×7=?等。

并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应用乘法交换律来解答问题的。

4.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你需要买3个包裹,每个包裹里有5块巧克力,再买2个相同的包裹。

你一共要买多少块巧克力?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来得出结果:先将每个包裹里的巧克力数相加,再乘以包裹的个数,或者先将包裹的个数相加,再乘以每个包裹里的巧克力数。

通过对比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引入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5.讲解:向学生介绍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并给出几个示例进行说明。

例如,2×(3×4)=(2×3)×4,3×(4×5)=(3×4)×5等。

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无论括号是如何分配,乘积的结果都不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内容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

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学情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2.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

师: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相似的,有的问题对本节课没有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以便有次序地开展后续的探究。

【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提示】教学中,要利用好主题图中的丰富信息,结合问题解决,呈现学习材料。

二、自主探究,发现定律1.整理问题,明确研究任务。

师:看来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

大家提的问题基本是如下几个:(1)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参加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挖坑、种树的比抬水、浇树的多多少人?2.探究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乘法交换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1.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运算,如:2×3=6,3×2=6,让学生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2.探索乘法交换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如:2×3=3×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交换律,如:4×5=5×4,6×7=7×6。

3.探索乘法结合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结合律,如:(2×3)×4=2×(3×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结合律,如:(5×2)×3=5×(2×3),(4×6)×2=4×(6×2)。

4.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如:2×3×4,4×5×6,7×8×9。

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5.练习与巩固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从课堂中查找、探索信息的技能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下面的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169+478=478+169(637+65)+35=637+(65+35)你能说一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呢?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是否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开始我们的新课吧。

师:为保护环境,我们学校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充分发言)师:根据学生回答并作引导,汇总下学生提出的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师: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应该怎样列式呢?师:板书4×25和25×4二、探究新知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概括规律:a、总结定律: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使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水平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水平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1、①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能够放多少个鸡蛋?②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观察 5×6=30(个) 6×5=30(个)(6×12)×8=576(户) 6×(12×8)=576(户)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6×5 (6×12)×8 =6×(12×8)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每人自己出题验证②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①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②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宁安市东京城镇小学齐玉霞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2.口算:5×2 36×4 25×4 102×3 125×8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吗?
5○10=10○5 (15○4)○3=15○(4○3)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春天到了,山青了,水绿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这天到野外去植树。

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你打算如何做?
(2)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用红色突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指学生列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 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7)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

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用课件强调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小组内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列示计算。

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即:
(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把你想到的式子写下来拿到小组里交流,小组成员通过观察、比较这些算式,看看能发现什么?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8)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9)完成教材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4.让学生看教材34—35页内容,画出重要的语句,填写空白。

5.比较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看看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先填空,再看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5×16=16×□
5×(14×9) =(5×□)×□
6×13×5 =13×(□×□ )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三个数的积吗?
4 5 34 5 11 12 10 25 2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1)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3)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

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

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