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备课
精编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教学设计(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设计《1.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蛋壳、书若干。
学生材料:每组A4纸4-5张、双面胶1卷、剪刀1把、直尺1把、书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1.出示一张A4的复印纸和一本科学课书,问: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本课本呢?注意要保证课本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提问:为什么现在一张纸可以承受一本书的重量?3.揭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折形状》。
(板书课题)二、认识四种基本图形1.谈话:说到形状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你们认识吗?说说看。
小结: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台体、球体等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2.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3.说说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课本16页下半页内容)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折形状(1)谈话: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下面我们就借助这张纸来进行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间的关系。
这张纸可以折成圆柱型纸筒,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2)谈话: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好不好?(教师展示四种形状)(3)小组讨论回答:折纸筒需要什么材料?怎么折?折时注意什么?a、应为相同材料的纸,如A4纸,单层,且纸张大小相同(不变量),纸的形状不同(变量)b、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小组内所折的纸筒高度应该一样c、纸筒上下两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2. 学习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3. 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较为熟悉,有利于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学会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活动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形状和结构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稳定性,总结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尝试创造稳定性的结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各种形状与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形状的识别、几何图形的构成、结构的设计与搭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形状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仍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学会用几何图形进行设计和搭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形状的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
2.难点:复杂形状和结构的认识,设计与搭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各种形状和结构。
2.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和结构的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同形状的卡片或模型,用于实践活动。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形状和结构的应用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特点和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触摸和感受这些形状。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应的形状卡片或模型,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识别和命名这些形状。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4课时)1.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哪种承受力大些,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承受力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承受力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蛋壳实验时力度的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鸡蛋壳、双面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身边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及作用1.谈话:(播放课件:快乐谷水上乐园)同学们,你们知道屏幕上的建筑在哪里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建筑都有哪些形状呢?谁来说说?师板书生说的形状。
讲述:同学们说得好。
这些不同的形状在构成建筑物时,主要起什么作用呢?它们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说明它们很……?2.师:这些形状用立体图可以怎么表示呢?(稍停,让生思考)是不是可以这样表示呢?(课件展示:三棱柱、四棱柱、多棱柱、圆柱体)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1.谈话: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形状与承受力2.预测师: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大小一样吗?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说说你的理由。
3.组织分工、设计对比实验(1)师:(指各形状)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要想真正说服自己和别人,怎么办?师:老师给你们提供彩色纸折形状、用沙子做重物。
请你们先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怎么做?既然是对比实验,要怎么设计比起来才公平?折形状时要注意什么?放重物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展示)(2)学生发表意见、师补充。
师:各小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设计方案?生小组汇报,师演示。
师:如果每个组都做这么多种形状,时间不够,怎么办?师:(展示实验记录单)你们每组选择两种最想研究的形状作承受力大小的对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讨不同物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形状与结构对物体功能的影响;二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形状与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形状与结构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形状与结构对物体功能的影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形状与结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物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形状与结构对物体功能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形状与结构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形状与结构,探讨形状与结构对物体功能的影响。
3.实验: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与物体形状、结构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形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和结构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形状和结构的概念理解不深,对一些复杂的结构特点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2.难点:对一些复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以便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以便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形状和结构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结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亲身体验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30页)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东海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教案序号:课题:1、抵抗弯曲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苏教版科学五下形状与结构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与构造单元剖析本单元教课内容波及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有:科学研究1、知道科学研究是为认识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睁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研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采集到的事实凭证为基础,凭证的采集能够有察看、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猜想或推断与经研究证明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4、知道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需要研究者之间互相合作、沟通与分享。
5、会依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聆听尊敬其余同学的不一样看法和评论并反省和改良自己的研究。
科学知识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色。
2、能依据特色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资料的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发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着重凭证。
3、愿意合作与沟通。
4、认识科学是不停发展的。
5、喜爱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良生活。
6、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怀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2、搭支架3、建桥梁4、造房子单元教课看法图:本单元试验科学内试验内容资料备注容1折形状1、研究物体形状与 1 、大小差不多的蒙受力的关系纸、胶水蛋壳2搭支架1、研究不一样支架的1、吸管、大头针坚固性2、吸管、大头针、2、搭建坚固、蒙受剪刀、透明胶、细线等力大的高塔3建桥梁1、比较三座桥的承1、硬纸板、粗绳、受力筷子、书、透明胶、2、西瓜皮、水果刀、2、建瓜皮桥重物4造房子1、造一座房子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1、折形状课程标准: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色。
知道在科学研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采集到的事实凭证为基础,凭证的采集能够有察看、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课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件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睁开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蒙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备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备课单元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单元中心概念:结构就是能够承受一定外力的构造。
任何能够抵御外力并保持自身形状和大小的构造都是结构。
一个结构必须要能够支持自身的重量以及重物的重量。
一个牢固的结构要求材料结实、构建连接物质量好、构建的形状及构件组成的整体方法好。
构建形状和整体造型不同,结构的承受力也不同。
折痕数量越多承受力越大,弯曲程度越大承受力越大。
建筑设计不仅是外形设计,更要进行结构设计。
教学建议:1、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2、根据活动内容确定好活动形式,设计好活动过程;3、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4、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且动手之前先动脑;5、活动要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资料课件
07
思考题:如何理解形状与结构的关系?
形状与结构的关系:形状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是形状的内在支撑。
不同形状的结构特点:圆形结构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结构具有坚固性等。
形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形状影响结构的受力分布,结构决定形状的稳定性。
实际应用:建筑设计、工程制造等领域中,形状与结构的关系至关重要。
形状与结构的关系:探讨形状与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形状与结构的分类:介绍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类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形状与结构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形状和结构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桥梁、建筑、车辆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形状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特性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特性及其应用,掌握形状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形状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特性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与结构的特性及其应用,掌握形状与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探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以及学习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的承重要求,提高他们对形状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以及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掌握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认识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形状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
2.难点: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主动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以及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拱形和三角形结构的实验器材。
3.相关建筑结构的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足球、篮球、碗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它们的承重能力有影响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2.1 抵挡曲折【教课目的】1、经过对“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大小的实验研究,认识增添纸条的抗曲折能力,认识横梁立着安置的道理。
2、在研究中学会辨别与控制变量收集和记录数据,并能利用曲线图和数据剖析和解说。
【教课准备】1 、学生实验资料:长、宽相同,厚度不一样的纸条,相同大小的铁垫圈、实验记录表、画曲线图的格子纸,木片(竹片)、尺子。
b5E2RGbCAP2、教师示范资料:各种矩形梁的实物模型(图片)。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1、出示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边,假如在上边放一个重物会如何?2、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察看纸条怎么样了?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它不曲折呢?拉近盒子的距离行吗?加支撑物呢?p1EanqFDPw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1、推断增添纸的厚度,会不会增添它的抗曲折能力,如何查验我们的假定?2、出示 1 号、 2 号纸条,商讨实验方法。
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曲折程度怎样保持相同?如何表示抗曲折能力的大小?DXDiTa9E3d3、学生疏组实验,家世巡视指导。
(1)提示:纸的厚度用粘在一同的张数表示。
(2)先展望后实测。
4、报告沟通,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
5、指引展望 3 号纸能够放几个垫圈,沟通如何展望。
6、实测 3 号、 4 号纸的抗曲折能力。
7、报告沟通。
三、绘制折线图并剖析1、出示统计图: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大家把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RTCrpUDGiT2、学生绘制折线图。
3、展现与沟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4、小结: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添纸的厚度能明显提升纸的抵挡曲折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质1、像纸这样的薄形资料抵挡曲折的能力较差,假如要提升资料的抗曲折能力,应当怎么做?2、在建筑中为何要采纳厚度很大的横梁?3、赏识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实立着放的仍是横着放的?可否用今日学的知识来解说此中的道理呢?5PCzVD7HxA4、课件演示后,请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如何折尺子不简单曲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8课)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8课)1.抵抗弯曲【教材简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教材设计先引导学生从形状和结构的角度看建筑物,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柱子和横梁或类似柱子和横梁的结构。
柱子和横梁起到承受的压力的作用,柱子下面是顶实的,横梁下面许多部分是空的,相比较横梁更容易发生弯曲和断裂,所以本课的研究主要围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展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横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长方形横截面的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这个活动是前面活动结论的应用,期待学生能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大胆猜测,说明猜测理由,并用简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关键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解释“薄板形材料改变形状是通过减小宽度增加厚度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断裂。
学生基本了解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能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2.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形状与结构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希望以后大家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各种物体,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所学的知识。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识别最基本的四种物体的形状来探究物体不同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从而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且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亲自做是关键。
环节一:看一看
教师活动1
教师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些照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
教师播放幻灯片。(照片包括不同形状的电杆、房子的柱子、桌子腿、椅子腿等)
看后教师提问:这些物体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一个共同的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吗?(支撑重量)
教师谈话:这些物体在日常生活中都起到支撑总量的作用,那么,它们所能支撑的重物的重量相同吗?你觉得它们的支撑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 -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关系
难点:用纸折出不同的柱形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形状与结构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的制作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备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1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用推理和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2、培养和巩固学生的探究技能: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各种矩形梁的图片;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教学过程:一、置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谁来说说纸承受拉伸的能力如何?承受弯曲的能力如何?(师演示)薄的纸承受拉伸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它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纸要是厚一些,抵抗弯曲的能力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二、探究过程:1、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谈话并演示:出示卡纸条,这是一张厚点的纸条,把它放在两本书中间,看来它不容易弯曲了。
给它压上垫圈会怎样?以弯曲程度看它能承重多少个垫圈?(2)推测:如果增加卡纸的厚度,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猜想一下,厚度增加一倍,抗弯曲能力是多少?厚度增加两倍、三倍呢?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3)研讨:·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弯曲程度怎样保持一样?·怎样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4)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我们最多使用了多少个垫圈?图中竖行一格表示几个垫圈合适?我们用的最厚的纸是几张?一张纸厚用横行几个表示合适?(5)小组汇报,全班小结。
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6)谈话:人们在建造房屋时,除了用柱子外,还用了横梁,横梁厚度很大,在重压下不容易弯曲。
2、研究横梁的安放方法(1)观察:观察教室顶上的梁,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平放的,还是立着放的?(2)提问: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呢?怎样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3)请同学们用手折一折自己的尺子,看怎样折尺子不容易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展开的思路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桥的模型,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要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促进儿童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
1.了解一些常见的结构,知道物体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2.能说明结构上的力的作用,知道力有使物体产生形变的作用;
3.知道不同形状结构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改变形状结构可以改变承受力的大小;
4.能设计、制作桥的模型,能够对桥模型的结构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加深对设计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5.经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6.通过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桥梁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7.通过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感受形状结构的美;
8.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物体结构,分析受力状况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第一课、第二课的内容有: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研究横梁是平放还是立放,认识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这些内容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
2.在原《自然》低段教材中有“搭纸桥”“捆支架”两课,通过实验认识“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和“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本单
元作为高年级《科学》课教材,也有这两方面的认识。
比较一下,两者在要求上、编排上有哪些不同?
3.在“找拱形”一课中,安排了找塑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的活动,活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让儿童了解一些生物体上的拱形结构有什么科学意义?
4.本单元选取了塔和桥的结构来作研究材料,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塔的研究”“桥的研究”两课在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地位如何?
5.你认为“设计建造我们的桥”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怎样?让学生介绍评价桥的活动有什么意义?怎样教学好这个环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系列实验,掌握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1>增加宽度;<2>增加厚度;<3>改变形状(特殊:拱形、圆顶形、球形)。
2、难点:改变形状,实为减少宽度,增加厚度,理解因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效果大大的多,所以改变形状能大大地增加抗弯曲能力。
四、教学建议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把材料做成“T”“工”“0”等异型形状,用框架结构代替实心横梁,都利用到了抗弯曲能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展开的研究奠定认知的基础。
做好“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实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提供的纸条要长宽相同,只有厚度不同,还要指导学生控制架空的长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弯曲的程度相同。
为了保证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要控制纸条垫起相同的高度,每次实验以纸条弯曲接触到桌面为准。
☆做不同厚度的纸条可以用相同的纸粘贴而成,纸条厚度就用粘在一起的张数表示。
选用的纸不能太薄,太薄的纸自重影响大,它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或几乎不能承受就弯曲了,无法进行对比。
选用0.5左右的卡纸比较合适。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第二课的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各样的形状来试验,而不是教师给他们几种形状去研究。
教材测试记录表中画的几种形
状是列举性的,不是规定性的。
研究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找到哪一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最强,而是发现改变薄形材料的“—”字形形状,都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
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纸不能太薄,只太薄保持不住形状,也就无法研究下去了。
用类似图画纸、牛皮纸那样厚的纸比较合适,容易折叠又比较容易保持住形状。
实验要控制的不变条件是纸的长、宽和厚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
唯一改变的是纸条的形状。
分析塑料瓶各部分的形状包含的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拱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启发学生去观察研究最常见的塑料饮料瓶的形状结构,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塑料瓶的底部一般都不是平的,而是向内凹进去,这样的底部更能承受由上向下的压力。
有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形状,分析起来,几乎都与增大强度有关。
这部分的研究开放性较强,因为瓶子形状的设计还要考虑美观、容易生产、使用方便等方面,所以学生的见解不一定相同。
只要见解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我们更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塔的研究”的研究,物体都有个稳定性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物体的形状结构有益。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采用塑料瓶,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是本课探究过程的全过程。
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物体的形状、结构随处可见,如教室里就可以看见横梁、可以看见课桌椅的木条或扁管(横切面为长方形的铁管),学校里可以看见棚架、房子的结构,等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
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下载我们需要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第7课“桥的研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比较具体深入地研究本地的桥,也可以联合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写“家乡的桥”“桥的变化”“著名的桥”……引导学生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感情。
让孩子设计建造好他们的桥,最后一课“设计建造我们的桥”兴趣性、综合
性很强。
学生们为了完成创造性制作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学习过程包容了自主开放的探究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在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努力运用所学物体形状结构的知识及其它经验;能够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巩固学过的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能够学到动手的技能和技巧。
在交流评价中能够体会到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够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和虚心接受意见诸多品质。
所以,教师要重视上好最后一课,指导孩子们设计建造好他们的桥。
单元课时分配
抵抗弯曲 1课时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课时
拱形的力量 1课时
找拱形 1课时
做框架 1课时
建高塔 1课时
桥的形状和结构 1课时
用纸造一座桥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