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洋节“低龄化”,教育当反思

洋节“低龄化”,教育当反思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庆祝活动,但同时也出现了洋节“低龄化”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参与和了解这些洋节,其庆祝方式也越来越“时尚”和“潮流”。
洋节“低龄化”的现象是很难避免的,它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首先,在经济领域方面,洋节已成为商家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契机,各种销售促销、广告宣传等都在强化人们对洋节的认知和热爱。
其次,在文化方面,新的文化元素和理念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涌现,人们对于新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加快了洋节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人们追求多元文化的意识也促使着洋节的“低龄化”。
然而,洋节“低龄化”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反思。
首先,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多地参与洋节甚至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虽然世界各国的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借鉴是必然的,但当我们太过热衷于洋节时,就会忽视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尊重并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和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
其次,洋节“低龄化”现象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孩子们往往会过度关注洋节本身,而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和联系。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精神和情感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们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情感,以避免因洋节狂热导致孤立和情感上的空虚。
最后,洋节“低龄化”也会带来一些行为上的问题。
孩子们在庆祝洋节时,如果追求过分、过于浮华的花费,家庭财务开支可能会过度紧张。
大量的花费和消费性活动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应引导孩子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财务,以一种和谐、健康、充实的方式度过洋节。
综上所述,洋节“低龄化”现象在今天的社会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们,以适度、健康的方式享受洋节。
这不仅要有家庭的支持和实践,更需要学校、社区等教育机构的帮助和引导,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洋节的欢庆中,更全面地认识和体验文化,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中国人不过洋人节的看法

中国人不过洋人节的看法
在中国,洋人节是指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中国的普及和庆祝。
对于中国人来说,洋人节的看法因人而异。
有些人认为洋人节是一种机会,可以体验异国风情、增加与世界交流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洋人节的传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利于维护本土文化的特色。
一方面,支持洋人节的人认为庆祝洋人节能够丰富中国人的生活体验。
中国的开放与改革使得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接受洋人节并愿意庆祝。
他们认为通过参与洋人节的庆祝活动,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交流的渠道。
此外,洋人节也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激活了经济。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洋人节的传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他们认为庆祝洋人节可能会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被忽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
有人担心洋人节庆祝活动的商业化倾向,会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消解和商业利益的侵蚀。
中国人对于洋人节的看法存在差异。
尽管有人支持洋人节的庆祝活动,认为可以增进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丰富中国人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有人担心洋人节的传播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
平衡传统和现代、民族与国际的关系,是对待洋人节的一种思考方式。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既传承本土文化,又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
“洋节”受追捧是缺乏文化自信-

“洋节”受追捧是缺乏文化自信?今年的万圣节,又是占据道德高地的某些人对国人过“洋节”口诛笔伐的日子,其中,不乏上纲上线到“国人崇洋媚外”的论调。
媒体惜学者之口批判万圣节更使得大众忧心忡忡――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传统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年一度的口诛笔伐,无非是“民族传统沦丧论”的滥用。
它夸大了“洋节”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事先预设立场,将其与传统节日看成完全冲突的关系,其实是只见一束而不见森林的短视。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这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热衷此道的人大都以凑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目的无非是趁此机会与亲朋好友相聚,释放压力。
更何况,洋节受追捧并不代表传统节日遇冷。
举个例子,时逢中秋、春节,情侣间免不了为了在谁家过节进行一番讨论。
因为人们对传统节日往往非常重视,单位、学校还专门放假。
而万圣节之类的洋节,则大都是两个人的世界,节日的意义早巳被年轻人模糊化,演变成了一场疯狂聚会和轰轰烈烈的Party.至于节日本身,早已经被娱乐化和空心化。
空心化的节日也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节日了,它很难拥有传统文化那些丰富的内涵.最终必定会演变成商家盈利和博眼球的噱头。
其实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讲,万圣节之类的“洋节”绝非坏事,它既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可引入异域文化,扩大国民视野,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而且,对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万圣节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市场的“洋节”就成了商家的炒作对象,国人有需要自然要顺势推波助澜,反过来,商家的造势活动又会营造这样一个“洋节”的氯围。
“热衷于过洋节,是背离自己的文化信仰”“洋节受热捧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说这样似是而非话的人只是在哗众取宠,因为没有具体对象,没有具体事件,所以只能空对空的释放文化雾霾。
如果我们要彻底抵抗来自西方的节日文化,那何不拒绝西红柿、玉米……排斥手机、电脑……打碎电灯,发誓不再蹂上水泥地,并且拒绝学习外语……一切建立在庸人自扰层面的抵御西方文化的论调,本身就是得不偿失,即便传统文化守住了,恐怕也将自闭于世界。
国人过洋节引言 -回复

国人过洋节引言-回复国人过洋节引言: 海外的节日庆祝活动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都喜欢参与其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过洋节?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如何更好地举办和参与洋节庆祝活动?第一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过洋节?首先,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日益增长。
洋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新奇和刺激,成为他们表达个人品味、彰显时尚态度的途径之一。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深了人们对洋节的关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和参与海外节日的庆祝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使得参与洋节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和普及,激发了国人过洋节的热情。
第二步: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首先,海外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体验。
通过参与海外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国人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增长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补充和借鉴,丰富了中国整体文化。
其次,海外节日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商家利用这一机会推出与节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人们追求特殊体验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餐饮业、服装业和旅游业在洋节期间会迎来高峰,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
第三步:如何更好地举办和参与洋节庆祝活动?首先,主办方应该重视文化的本质和传统的保持。
在举办洋节庆祝活动时,主办方应该注意将外来节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保持一定的本土特色。
例如,在外国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其次,人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
参与洋节庆祝活动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应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
要警惕盲目追求时尚和消费的偏差,以免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和浪费。
最后,人们应该注重庆祝活动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你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过洋节.08装饰2班尹萌霞doc

你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过洋节08装饰2班尹萌霞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尤其是年轻人乐此不疲。
而我们在接受这些西方文化的时候,是否遗弃了些什么呢!在中国,圣诞节首先是商家的节日。
从小商品市场到大型商场,从小酒吧到大酒店,都摩拳擦掌地准备着大捞一笔。
酒吧老板们坦言,对酒吧来说,一年有两个节日,一个是情人节,另一个就是平安夜。
凑巧的是,这两个节都是“洋节”,特别是情人节,基本也是在美国大行其道的节日。
而这两个节日对酒吧老板来说又上演着不同的角色,情人节是“过小年”,平安夜是“过大年”。
在中国,过洋节大概基本还是年轻人的专利。
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到一个聚众疯玩的借口,找到一个快乐的理由而已。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企业一窝蜂似的涌向发展中的中国,在开拓自己市场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好的经营策略,众所周知,节假日是黄金的消费阶段,所以商家对节日的观点是多多益善,毕竟是刺激消费,中国的节日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借洋节发洋财吧!假如他们真的知道那个节日的内涵,他们至少会想想:基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存在象征意义上的不同。
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都是信仰基督教当中的一个教派天主教人的节日。
一些透过节日赚钱的商家想借机可以理解,但作为非基督、天主教徒的个人那是因为凑热、崇洋!这不是绝对。
因为,当你不理解这些节日的概念,你只是通过类似的形式,就会显得肤浅。
现代年轻中国人如此喜欢过洋节,说明这部份人的心灵就象孤魂野鬼,没有文化归属感,尚未找到心灵上赖以寄托的根源,他们无所推崇、百无聊赖,有不幸的一面,也有精神病者般的无需顾忌、失去标准、没有感觉、自得其乐幸福。
大多数人对外国人的节日都是一种盲从,看别人过的热闹,自己如不跟上好像就落伍了.其实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外国的节日有外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不能把传统的东西扔掉.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没有几个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对“洋节”的看法

对“洋节”的看法我国古代一千多年来,置办年货、除夕守岁、拜新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古代厚重的文化氛围的感情黯淡了.。
当然,现在的我们是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吃喝玩乐,简单的生活,我们向往时尚、活力、激情。
.圣诞节被谁追捧着呢?我们这些年轻人,以一种玩乐的心态去看待外国的节日,为了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为了给自己多一个节日。
上初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
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反倒渐渐冷淡。
“洋节”盛行于国土,土节却遭受“遇冷”,这是为什么呢?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它带给我们什么?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现在这与时俱进的社会就是这样,外国的文化传到中国是不能改变的,这些外国风俗是通过国家之间的交流渗透来的。
增强对各个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为世界文化繁荣做贡献。
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义,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也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洋节”盛行于国土,土节却遭受“遇冷”这主要是体现在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身上,而且由于广大青少年的狂热表现,由此影响并带动了一部分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
快要过圣诞节了,我感觉到在部分青少年人群中,圣诞节的地位甚至高于我们最传统、最本位的春节的地位了。
这让我们很是心寒。
我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本民族最本位的传统,那么这个民族是最为可悲的。
我记得高中班主任给我讲过怎么一个故事:日本老师带领一批小学生到北京参观,当日本小朋友看到北京古老宏伟的建筑时,被深深吸引并由此对古老文明且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崇敬感,日本老师一看不好,随即把学生们带到了公路边,要求学生们看看在中国有多少量汽车是日本生产的,结果几分钟的时间,行驶过去的汽车有许多是日本品牌,就是这样一个引导,刚才对中国还崇慕有加的日本学生就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他们的看法为何会迅速转变不言而喻。
过洋节

1、过洋节,能体验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节日的氛围,能更加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了解西方人的历史,更能很好的和世界接轨,使得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2。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传统节日缺少对应时代潮流变化,而且还逐渐丢失自己的一些文化习俗和底蕴,同时还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动。
3、洋节日在节日氛围上很好,也很环保,没有燃放鞭炮等污染环境的行为,而且洋节日提供了和朋友快乐相聚的机会,而中国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封闭起来和家人度过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西方节日,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国的节日,讲究传统的老礼,对于时下的年轻人,那是提不起精神的,就像京剧和周杰伦一样,你没见过那位年轻人迷恋京剧象迷恋周杰伦一样的吧?西方的文化没有我国的悠久,所以他们节日就像洋快餐一样,来得快,在加上奸商的宣传,那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和追捧的。
2、我觉得也不是忽略了中国的节日,其实传统节日也是过的,只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注重的是一家团圆,大家往往都是在家里吃顿饭就算过节了;而外国的节日往往讲究的都是一大群人一起在外面,到街上狂欢度过.现在的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没有办法和同龄人一起玩,外国的一些节日就正好应了这些人的心理,所以感觉上就是过西方节日多过中国的节日而且我个人认为,西方的节日真的比中国的节日多很多,这也符合年轻人好玩的心理3、人活着是要以快乐为主,但快乐的方式有很多,所以人们想尝试更多的快乐充实自己,填满心里的那份寄托。
没有尝试新鲜的快乐,所以就比较重视其它没享受过得快乐!我就是这样想的!你说是不是。
2、节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
中国节日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节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减变化。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诸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等,每个时期都有所变化。
中国人过洋节浅析

中国人过洋节浅析作者:陈小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汁原味的西方过节方式已经被中国人改良成中国风味了。
我们正以成熟和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并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国度里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中国人过洋节多元化我们向来把文化视为符号的表达。
人类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符号不断的进行“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等。
节日文化可以说是这种符号中的翘楚,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所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人民热热衷于用节日来宣扬本国的传统文化。
洋节,是我们对国外一些节日的通称,这个名词对当代的中国来说,当然不会觉得陌生。
中国人过洋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当时过的人很少,只局限于海外归国者,那时侯,中国大多数人对过洋节不赞同,认为过洋节是崇洋媚外,会受到别人的指责。
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对外国的节日特别的崇尚,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正常的事,而且对有些洋节日的热情甚至大大超过了国外,其中以年轻人的热情最为丰沛。
我们把这些节日当作是感情(亲情、友情、爱情)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
有调查表明在过洋节方式上,男(50%)女(53.6%)双方都主张“与朋友娱乐”,其次是“送礼物”,女性(35.7%)高于男性(28.6%),再次是“与家人团聚”,女性(28.6%)仍高出男性。
还有19.0%的男性和7.1%的女性认为过洋节的最佳方式是“外出旅游”。
由此看来,过洋节的男女都以娱乐为重,男性偏向游玩,女性则喜欢“送礼物”这种过洋节方式。
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与西方的“洋节”亲密接触,并纷纷庆祝这些节日。
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何中国人会过“洋节”?下面将从文化融合、商业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来探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一、文化融合促使“洋节”在中国流行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历史上就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随着中国的开放与交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成了中国人热衷过的“洋节”。
通过庆祝这些外来节日,中国人逐渐接触、了解和融入了更多西方文化元素,使得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更多的交流和融合。
二、商业推动带动中国人过“洋节”商业化是“洋节”在中国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商家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节日,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激发中国消费者购买欲望。
商家们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期间推出各种特殊商品和服务,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这种商业推动使得过“洋节”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国际交流加深中国人过“洋节”的程度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旅游和工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接触更加频繁。
这些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节日更加熟悉和喜爱,也更愿意在国内庆祝这些节日。
同时,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来华工作和生活,与中国人一起庆祝节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过“洋节”的进程。
四、文化平等与多元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人过“洋节”还受到了文化平等与多元主义理念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得到尊重与发扬。
中国人过“洋节”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节日中,西方节日在中国庆祝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取代,而是多了一个可以一同庆祝的节日,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从而推动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

像圣诞节、情人节、平安夜、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节日,在西方具有普遍性,所以波及到中国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人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随大溜!
5、过洋节是世界文化大同的前奏
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随着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的进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个人价值和商业价值,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的文化,在不经意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进行着微妙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向世界文化的大同靠近,就像在美国的唐人街华人过春节一样!全球的各种族正在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同化其他的种族,以求全球文化的最终大同!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转)219.146.109.* 1楼
圣诞节到了,我也想对中国人过洋节说说自己的见解,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洋节是商业渗透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企业一窝蜂似的涌向发展中的中国,在开拓自己市场的同时,也需要一些好的经营策略,众所周知,节假日是黄金的消费阶段,所以商家对节日的观点是多多益善,毕竟是刺激消费,中国的节日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借洋节发洋财吧!
其实道理很简单,简单得就像是大海,保住了自身的海水,再去容纳百川的同时使自己不断的壮大,这才是真正的法则!
我的综合看法
其实我个人并不反对过洋节,毕竟你不能独树一帜,排斥大家都接受的东西。再者说,文化大同并没什么不好,它只是一种文化优势互补的方式而已,但我想,有些西方的文化在被接纳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保留自己文化特色,我不希望再听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申请注册和抢占,难道自己的就不好吗?
2、洋节是国人精神生活贫乏的表现
中国人自古就是好事,喜欢热闹,恨不得每天都生活在满街红灯笼的世界里,自己的传统节日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也就只能把一些外国的节日拿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那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从文化交流、商业推动和社交需求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文化交流1. 世界的缩小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人民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节日。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只代表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然而“洋节”则代表了外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交流的扩展使得中国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2. 文化多元化的追求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众多地域文化的国家,追求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共识。
过“洋节”就成为了体现多元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
通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中国人可以体验到独特的西方文化,增加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共存。
二、商业推动1. 商业化的推广“洋节”作为一个商业机遇被广泛推广和利用。
各大商场、超市、餐厅和咖啡店等商家会借机举办促销活动,通过特别的装饰和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
这些商业推动使得“洋节”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满足市场需求除了商家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愿意通过购买礼物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来庆祝“洋节”。
他们认为过“洋节”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内容。
商家看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引导中国人过“洋节”,也因此带动了市场的发展。
三、社交需求1. 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国内外的人士之间有诸多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通过过“洋节”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与外国朋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过圣诞节可以与外国朋友互送礼物,过情人节可以表达浪漫与爱意。
这种亲近与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
我们为什么会热衷于洋节_我们为什么要过洋节?

我们为什么会热衷于洋节_我们为什么要过洋节?为什么我们年轻人喜爱洋节?很简洁――因为洋节有的玩,好玩,而且可以玩。
如今的年轻人在概念里没有洋节土节之分,是节就过,逢节必过。
可谓圣诞、元旦一样过,元宵、端午、中秋一个都不能少。
平常大家工作学习都忙劳碌碌,好不简单逮着个节能玩一玩,高兴还来不及,哪还管它是哪儿来的节?正是“节不在大,快乐就好〞。
圣诞节算是年轻人特别喜爱的一个节日了。
这几年每到12月中旬,我MSN上就有人把名字改成“我愿肋下生双翼,一下飞过七八天〞。
掐指算算,这厮就是盼着圣诞节呢。
再过两天,又有人把名字换了“我的圣诞袜子挂好啦!〞,这就是示意四周的伴侣,该送我点儿什么的,就别迟疑啦。
最最简洁的就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缀上一句“圣诞欢乐!〞,这该给的祝愿就趁着即时通讯技术的便利广泛散布了。
圣诞节来到了ZG,种种外来的营销策略也已经被本土的商家们吃了个透,他们都看准了圣诞到新年这一块涂抹着快乐奶油的蛋糕,花样百出的卖点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这样爱玩的年轻人掏出兜里的钱,而你在这个时候也恰恰想对自己好一点。
所以你总可以找出点使你心仪的玩法,而且总能够找到跟你志同道合一起玩的伴侣去吃圣诞大餐,参与圣诞酒会,去唱歌跳舞,去滑雪滑冰,去看场话剧,去享受种种圣诞打折的兴奋。
平安夜你满脸兴奋,因为你最终在一长串劳碌而平凡的日子过后看到了生活令人兴奋的反面。
圣诞节,你很简单看到一大群嘻嘻哈哈的年轻人在必胜客里叫上几个大号Pizz,一边吃一边比拼谁能把28块钱的自助沙拉堆得最为宏伟壮观;在钱柜、麦乐迪,也不乏成批来自四周高档写字楼的大金领加小白领分别涌入大大小小的包房K歌猛唱,无论凤鸣猿啼还是驴叫,尽是拿到话筒不撒手、“HIGH到天亮照死玩〞的家伙;商场里头,小两口拿着计算器认真算计怎么采纳花最少的钱返最多的券,等到午夜之前的最终一个小时优惠幅度最大的时候直冲向观望已久的柜XX。
2022年12月,我一如既往地乘着圣诞之歌的翅膀飞过了七八天之后,圣诞节最终在一片由彩灯圣诞树渲染出的温馨气氛中降落了。
媒介环境下的“洋节热”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2、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旅游 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3、不可再生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或消失就无法恢复, 因此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4、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均匀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较为丰富 的旅游资源,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
媒介环境下的“洋节热”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洋节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 衷于过洋节,诸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这些节日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被 中国人所接受并热衷于庆祝?接下来,本次演示将从媒介环境、社会需求和商业 营销三个角度来分析洋节热的现象。
基本内容
从媒介环境角度来看,洋节热的出现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经济全球化等 因素密不可分。首先,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也随之增强。洋 节的流行成为一种展示文化自信的方式,人们通过过洋节来展示自己对于多元文 化的认同和接纳。其次,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 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洋节的庆祝方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也 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体现。
基本内容
总之,“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 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 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 色和魅力。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洋节热”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庆祝西方节日,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情人节。本次演示 将以东西方情人节为例,深入分析中国“洋节热”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和未来 趋势。
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及为什么热衷于过洋节

中秋节做月饼, 吃月饼, 做手抄报, 诵读诗歌等形式的灵活多,样则更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刻 理解精神实质。 我们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 不仅要大力宣扬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也应该创新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能更好地继承和宣扬传统文化。
“每逢佳节倍 思亲”,在节日里让孩子们通过书信捎去对亲人的祝福。
活动形式要创新。 与洋节日相比, 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 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中国人看淡, 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 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 起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 这与富裕起
面的这些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状况,我们组进行了如下的调查: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关 民间传说多种多样。 这些神话了的传说, 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 是他们对生活更加美好的一 种希冀,一种期盼。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 面对无所改观的现实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 凶趋吉时来运转; 还有一种节日是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纪念; 另外一些节日也不乏对天伦永 乐的憧憬。 就过年来说,她更属于孩子们,过年是孩子们的童话,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 炮,是压岁钱的红包, 是炸丸子锅里飘出的一缕油香, 是一段没有父母呵斥的无拘无束的日 子。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凝聚的过程,春节、中秋、端 午等一些节日, 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 还可以清晰地 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当今,西方文化正以咄咄逼人之态成为成为强势文化时, 我们却不得不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 间捏一把汗。 如圣诞节狂欢的风靡, 再如传统的七夕大有被西方情人节替代的可能, 搞得现 在的年轻人甚至都不愿认祖归宗。 在西方节日面前, 有着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何故如此不堪 一击, 这个话题并不轻松。 于是我们开始问了, 为什么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我们也找到了 传统节日落寞的原因:1: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是令中国节日没落的原因之一。2:现代中国人古怪心态作祟,赶时髦、跟上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得心态使洋节比中 国传统节日更兴盛。4: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 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5:中国广大媒体因各种原因,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作更多宣传报道,使大家对洋节地了 解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清楚。6:洋节日比较丰富多彩、欢快,而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单调、沉闷,因而洋节日更受青年人 喜爱。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作者:————————————————————————————————日期: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一摘要【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洋节热”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文章主要从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洋节热”现象。
“洋节热”首先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的,后来由于受到商业化和青年心理的影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
最后探讨了对“洋节热”应持的态度: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便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又首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是一民族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其自身对身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以心理、道德、精神、价值、思维、审美、艺术等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共有1700多个民俗节日,每个节日具有不同的主题与功能:有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节日;有以纪念为主题的节日;有以庆典为主题的节日;等等。
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节日来讲,我国民俗节日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但是,许多地方对节日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深度。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在不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很好地为经济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传统节日的开发上主要需处理“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关系”和“传统节日与经济的关系”两大关系问题。
曾见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年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即中国的情人节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
以往西方情人节受青睐的花店、西餐厅这一天冷冷清清,甚至有的营业额还不如平时。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时下流行过“洋节”——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作者:————————————————————————————————日期:浅谈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盛行现象姓名:孟鑫学号:2010425009摘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大家过的乐此不彼。
但是,像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被抛之脑后。
而某些国家去在积极的把我们的节日据为己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积淀深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关键词:西方节日盛行原因一、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英语热”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可见,“洋节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2、经济生活的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必然结果。
我对洋节的看法

我对洋节的看法时下⼀些洋节的名字总是往我们的眼球⾥塞,⽐如情⼈节、愚⼈节、狂欢节、圣诞节、母亲节等等,过洋节似乎成为⼀种很时髦的事.或者是⼀种寄托,既然传统节⽇太⽆味,正好洋节填充了空⽩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化,从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各种节⽇都蕴涵着科学的知识和⼈性特点。
如春天要来了,为迎春⽽过春节。
在万物复苏之际,想念已逝的亲⼈⽽过清明节;在丰收季节,为挂念远⽅的亲⼈⽽过中秋节等等。
所有这些节⽇都承载传统⽂化浓缩的精萃,我想⾃⼰的节⽇总⽐那些⾼⿐⼦、蓝眼睛的节⽇要直观得多吧.圣诞节快到了。
每逢过“洋节”总是会有⽀持和反对两种对⽴的声⾳。
反对者们从“⽂化”的⾼度,论述过洋节的危害性,似乎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据我所知,这种对外来⽂化的顽强抵抗,从⼀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当然战果是不怎么辉煌,总是节节败退。
外来的⽂化,包括外来的科技、外来的饮⾷服饰、甚⾄外来的节⽇,都在年复⼀年地悄悄地进村,并不打枪就进来了。
⾯对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对于那些传统⽂化的捍卫者们,总怀有⼀种同情感:他们也不容易啊,这是⼀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他们的顽强精神还是值得表扬的,正如痞⼦王朔⼩说⾥的⼀句话:守得住是光荣,守不住也光荣。
是啊,在我的⾝边就有不少的朋友说:中国⼈,⾃⼰的节都没过明⽩,还过什么外国节,纯粹是闲的!该好好反思⼀下了:为什么历史上最宽容的时代,反⽽是民族⼤融合⾎统最杂的,也是历史上最强盛的呢?是因为强盛⽽海纳百川,还是因为宽容⽽四海归⼼?其实,中国⼈体验⼀下外国⼈的节⽇,领略⼀下异国⽂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节也很感兴趣。
因此,⼤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温馨过后,⼀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我就看不惯过洋节,我们的青少年现在真的是吃着肯德鸡,喝着可⼝可乐,过着圣诞节长⼤,以后他们还记得我们的农历、我们的传统吗?今年我们还能称是有⼏千年⽂明的古国吗?茕茕⽩兔,东⾛西顾,⾐不如新,⼈不如旧.再过若⼲年,我们的⼦孙可能会把传统的节⽇忘掉,只会过洋节了。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外国节日

节日活动丰富多 彩,如圣诞树、 南瓜灯等
节日商品种类繁 多,如圣诞礼物、 万圣节糖果等
节日商业氛围浓厚
商家大力推广:通过各种促销活动 吸引消费者
社交媒体传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 传播节日信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消费者追求时尚:追求新鲜、时尚 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促进了外国节日在中国的流行
保持理性:在过外国节日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
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与传承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需要不断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 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求的外中
第 二
心国国 章
理节人
需日过
追求新鲜感:尝试新的事物,体验 不同的文化氛围
追求新鲜刺激
社交需求:与朋友、家人一起庆祝, 增进感情,扩大社交圈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寻求刺激:通过庆祝外国节日,寻 找生活中的刺激和乐趣
自我表达:通过庆祝外国节日,表 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寻求情感共鸣
外国节日的庆 祝,有助于增 进中外人民的
友谊和了解
推动经济发展
增加消费:外国节日期间,人们会购买相关商品和服务,促进消费增长 促进旅游:外国节日期间,人们可能会选择出国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外国节日期间,相关行业如零售、餐饮、娱乐等会需要更多的员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升国际形象:外国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和投资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一摘要【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洋节热”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文章主要从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洋节热”现象。
“洋节热”首先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的,后来由于受到商业化和青年心理的影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
最后探讨了对“洋节热”应持的态度: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便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又首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是一民族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其自身对身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以心理、道德、精神、价值、思维、审美、艺术等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我国共有1700多个民俗节日,每个节日具有不同的主题与功能:有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节日;有以纪念为主题的节日;有以庆典为主题的节日;等等。
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节日来讲,我国民俗节日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但是,许多地方对节日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深度。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在不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很好地为经济服务,是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传统节日的开发上主要需处理“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关系”和“传统节日与经济的关系”两大关系问题。
曾见过这样一则报道:某年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即中国的情人节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
以往西方情人节受青睐的花店、西餐厅这一天冷冷清清,甚至有的营业额还不如平时。
虽然有的花店提前一周就进行促销打出了预定鲜花的招牌,但却少有人问津。
商家说,像“七夕”这样的节日,年轻人基本不过,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商机。
人们是重洋节日,轻传统节日啊!二洋节的流行与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热情的递减(一)洋节日在“年轻之中国”越来越流行过“洋节”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他们或多或少会觉得身心疲备,因而需要找个机会放松和发泄,借着过“洋节”的机会。
可以“给自己放个假”找个借口“血拼”,在购物的过程中调整状态,建立自信,圣诞狂欢给他们提供了宣泄口;父亲节、母亲节给了他们向父母说“爱”的机会;情人节属于恋人;感恩节则适用于所有想致谢的人:老师、朋友……总之年轻人在过“洋节”的时候,可以注入自己的独特内涵,从而张扬个性,回应内心世界的情感诉求。
“洋节热”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经济条件也不容忽视,只有在中国大众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精神生活相对自由的前提下,“洋节热”才能顺理成章地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
(二)中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在递减我们对一所学校的约300名中学生做了有关传统节日认知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为:知道洋节日学生远远多于知道传统节日的学生;对洋节日感兴趣的学生也多于对传统节日感兴趣的学生;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内涵来历,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当问他们为什么对洋节日感兴趣时,回答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喜欢,所以我们也跟着喜欢”的占大多数。
而当问到几个洋节日的来历时,他们更不清楚。
看来,对洋节日更多的年轻人表现的只是一种盲从。
另外,我们也对一些社会人员,主要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做过调查,在回答“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人们轻传统节日,重洋节日的风气”时,他们认为除了社会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以外,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中国的节日注重的是团圆、红火、热闹,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节日,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注重如何吃、怎么吃,人越多越好。
而洋节,往往可以体现个性,有其人性化的寓意,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都以爱心为底蕴,更符合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好多人已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给予了冷落,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对洋节日的热衷,从好的方面讲,说明对外来文化接受非常迅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珍惜不够,这就需要全社会对它的关注以及对它更多的弘扬和挖掘。
三洋节日受到青睐的原因(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
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二)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渐渐热衷于过洋节,而商家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着消费热点。
从以前不为一般人所知到现在已经成为逢之必过的大节,商家近十几年的炒作功不可没,当然他们也受益匪浅。
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这些舶来的节日信息铺天盖地,真是让人想不知道也难。
我个人并不排斥这些节日,百货公司的盛装,拿着糖果袋的圣诞老人,还有层出不穷的打折优惠还是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喜气,毕竟生活是需要点缀与喜悦的。
至于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将自己的祝福送给这些关爱我们的亲人也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吻合。
(三)青年人之间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交往的需要亟待满足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需要亟需满足。
“洋节日”为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方便。
特别是“情人节”更能为青年男女恋爱提供接触的平台。
所以,年轻一代天然喜欢这些洋节日。
当然,也和当今年轻人崇洋猎奇、解脱迷茫、寻找刺激不无关系。
他们把“洋节日”当作排遣寂寞、释放压力、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四)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融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
正如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的那样,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值得上纲上线。
在这一点上,媒体具有正确引导的责任。
只要我们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自信的底气,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和稳定。
外国人不是也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吗?在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值得我们深思。
当美国纽约市的第一高楼帝国大厦首次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红色和黄色彩灯,以此来庆祝中国春节的到来,我们感到了美国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
一种文化只有具备开放和兼容的气魄,才具有生机与活力。
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
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
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
四人们对待洋节日的不同态度(一)有人认为应该全盘抵制洋节日去年,北大、清华等十博士发出了"抵制圣诞节论",引发了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的争论。
抵制洋节的十博士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
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这几位博士很可爱,他们把自己看的忒高明了,把节日文化太意识形态化了。
实际,人们创造的许多节日,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娱乐,娱乐天地和娱乐自己。
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照样吃饺子,吃粽子吗?!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们,见庙烧香,见佛磕头,但他们不会念佛经,更不知道这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不是照样也跪拜得很好玩吗?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的,我们不仍在庆祝“新年”吗?我们尊敬的博士们,干吗非得要求在圣诞节热闹的人都必须知道这节日的来历呢?(二)外国的都是好的,追求时髦新鲜不管好坏统统接受现阶段,经济、社会在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发展,外来文化、节日大量涌入国内,人们开始接受,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盲目的“接受”,为了追求时髦新鲜不管好坏统统接受,并且与我们传统的节日形成对立,感觉中国的节日没什么意思,过洋节才有意思,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五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外来节日(一)“拿来主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二)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来节日不要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