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1.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引言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21古诗三首》公开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含义;2.能够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能够简单描述诗中描写的事物或情景;4.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安排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21古诗三首》中的《秋思》、《夜泊牛渚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文。

通过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1.朗读分析法:通过老师诵读和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氛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寓意;2.情感体验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3.图文展示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中描绘的事物或情景;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利用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学习《秋思》1.老师朗读《秋思》,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组欣赏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生朗读《秋思》,讨论诗歌中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夜泊牛渚溪》1.老师朗读《夜泊牛渚溪》,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想象自己夜晚泊船的情景。

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图文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老师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诗作背景。

2.学生体验诗中怀友离别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学习朗读、背诵《21.古诗词三首》;•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2. 教学准备•课件或教学PPT;•学生课本《21.古诗词三首》。

3.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铺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与本课的主题做联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的朗诵录音或展示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Step 3:分组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朗读。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学生应尽量多角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2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同时,展示和鼓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音乐等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次,分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

学生在小组中的探索和学习时间可以更充裕,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资料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最后,展示和分享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五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五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我针对教授古诗词的三节课进行的反思案。

教学反思一:课程目标和设计1.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诗词的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核心内容:首先,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

然后,分析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最后,通过具体的诗词例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巩固与拓展:通过学生欣赏名家古诗词的赏析和自己的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概念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诗词的概念和背景。

(2)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赏析法:通过学生欣赏经典古诗词的诗句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呈现: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诗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个人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词,通过个别辅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外出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展览或诗词比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三:教学效果和改进1.效果:通过这三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改进:(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具体、更有代表性。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对比教学法: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第21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第21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思念主题的表达方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最喜欢《长相思》中的哪句诗句?为什么?”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总之,今天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为目标,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5.拓展阅读:了解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相思》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相思》,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朗读、分析、联想等)理解古诗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长相思》,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拓展阅读,了解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增进学生对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认识,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符合新教材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让学生了解《长相思》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例如:讲解《长相思》的词牌结构,使学生明白其音乐性与节奏感。
2.教学难点
-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需要教师引导。
-例如:如何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分析等思维方式,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最后,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本次课后作业较为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误区,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举例:《惠崇春江晚景》中,要分析苏轼如何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春江晚景,体会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3)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举例:《所见》中,通过对比手法分析袁枚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韵律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平仄、韵脚掌握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举例:通过对比《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平仄韵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美。
(2)诗词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意境的把握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在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可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3)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指导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诗词选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

这些诗词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内容优美,富有哲理和情感,适合学生欣赏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秋夕课文内容:《秋夕》这首诗描写的是杜牧农家的生活情景,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思索。

通过《秋夕》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农家生活的朴素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丰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杜牧笔下的秋夜美景。

然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感情。

###2.登鹳雀楼课文内容:《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长安登高远眺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学生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诗词朗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风光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感情,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价值观。

###3.江城子课文内容:《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江城美景的描绘和对乡愁的感慨。

学生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西湖的景色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江城美景的壮丽和苏轼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四、教学反思通过《21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古诗词作品,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理解和欣赏。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和背景不太了解,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对古代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诗词的创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意义、结构和韵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朗读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2.音频:准备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提高朗读的准确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杜甫的《绝句》。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会注重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此外,我还会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优美的诗词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朗读并理解《古诗词三首》;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赏析。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含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词氛围,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2. 学习诗词(15分钟)逐句解读三首诗词,深入讨论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听读朗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4. 集体赏析(15分钟)共同欣赏诗词,展示学生的朗诵成果,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5.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就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诗词赏析或个人感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古诗词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古诗词三首》的朗读作业;2.完成诗词的赏析心得。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3.诗词赏析心得的深度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解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这一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以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三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现代生活和古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词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王翰和李白,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军行》,《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欣赏: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将这三首古诗词朗读给家长听,并背诵下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传承。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三首》,本课时教学重点是《题西林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主题,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教师先示范诵读《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吸收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接着,教师结合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词句等方面,向学生解释《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组合,完成《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教师在旁边监督和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得以思维碰撞、交流分享。

4. 总结(10分钟)
展开全班讨论,“你们对《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领悟?”
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新课、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关注度和兴趣,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
导学生自驱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14)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15)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寂静,清新,幽雅山村生活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1.板书课题2.题解:(出示课件16)“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板书:对(出示课件24)“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教师范读。

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枫桥夜泊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江枫、渔火---半夜钟对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出示课件27)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长相思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

(出示课件31)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出示课件32)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六、再读《长相思》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八、交流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菩萨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长相思身在征途心眷故园心系祖国教学反思: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