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地理第四节海陆变迁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本节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层次原因和过程的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等,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海南岛的变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

3.案例分析: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多样性。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教学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教学课件
◎◎ ◎
◎ ◎ ◎
新课讲解- 04 火山与地震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 施是正确的?
新课讲解- 04 火山与地震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 ( A B E F)
A 躲进厕所里(楼房)
B 钻到床下或桌子下面
C 立即跑下楼
D 从窗户跳下去
E 远离窗户或玻璃家具
裂谷和海洋
新课讲解- 03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张裂运动的运用: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2.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 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

非洲板块
课讲解- 03 板块构造学说
高山
板块1
板块2
新课讲解- 03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的运用: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教学课件
目录
1 课堂导入 2 新课讲解 3 课堂练习 4 课堂小结
一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世界上最大的煤田 南极洲
课堂导入
煤是树木埋于地下经 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
南寒带 天寒地冻
终年积雪 寸草不生
课堂导入
南极为什么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二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01 地表形态变化
陆地变海洋 海平面的升降
新课讲解-温故知新
地球上海陆 分布轮廓图
地球上的海 陆分布自古 以来就是这 样的吗?
太 ③

A 北美洲
F

④ 北冰洋
B

欧洲

D
西

洲 洋
C 亚洲
② 印度洋

平 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ppt教学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变迁ppt教学课件
• 现代桑科田学这发种现海,陆在的大变洪更灾,之比前喻,世地事球变上化或很许大真。的 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 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由于火山或地震,这片 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
新课讲授
一、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变迁的证据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了什么问题?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 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二、大陆漂移假说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他认为在两 亿年前,地球上只有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才分裂成几 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他 最早是根据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特征开始研究的。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吻合。
有关猜想的内容和证据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第 一,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洋两 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 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 盖。
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 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 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对现 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 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学说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火山与地震
分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 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
随堂演练
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C)
A.大陆内部 B.陆地和海洋之间 C.板块交界地带 D.岩层褶皱、断裂地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例题3: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第四节:海陆变迁
云 南 石 林
云南石林是两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过地壳运 动、风雨侵蚀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
一、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
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 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 些 信 息 又 说 明 了 什 么 ?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证据一:轮廓相吻合 证据二:古地层分布
证据三: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证据四: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大西洋两岸同纬度地 带有相同生物分布
海牛和鸵鸟都 没有远涉大洋 的能力,都不 会飞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一、六大板块
观察六大板 块分别包括 哪些陆地和 海洋?
二、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 火山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A B
C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布分开,同时许多生物学家发现大西洋 两岸的生物特别是古生物有相当近的血 培根就注 缘关系。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培根 培根 意到墨卡托地图上美洲和非洲大西洋海 岸线十分吻合,这不应该是偶然的,有 人甚至指出了南半球各大陆可按地层拼 成一整块(冈瓦纳古陆)。在这种科学 背景中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自已 的观察并结合搜集的材料在1912年提出 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在大陆漂移学说的 基础上, 基础上,地质学家 勒比雄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 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 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 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两板块的分离运动会形成海洋
两板块的挤压作用会形成山脉与高原
四、火山与地震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活动:1、想一想,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解释。
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 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 松巴哇岛,东经118.00° 松巴哇岛,东经118.00°,南纬 8.25°,海拔2850 8.25°,海拔2850 米,是一座复合 型火山。 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一次大喷发 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一次大喷发 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是世界 日持续到7月中旬,是世界 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 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 发,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 ,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 这次火山爆发,喷入空中的火山灰 安第斯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 这次火山爆发,喷入空中的火山灰 安第斯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 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 和碎石估计为170万吨。当烟雾消 和碎石估计为170万吨。当烟雾消 南部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为安 散以后,可看到坦博拉火山已“喷 南部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为安 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减为 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 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减为 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 2850米 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 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 2850米。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 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 米之外,都能听到。估计有 米之外,都能听到。估计有60000 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 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 人丧生。有学者考证坦博拉火山 人丧生。有学者考证坦博拉火山 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 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 1815年大喷发前一沉睡了5000年。 1815年大喷发前一沉睡了5000年。 多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安第 印尼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共 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有500多座,其中活的有170多。 500多座,其中活的有170多。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4.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碰撞挤压处,__地__壳____隆起抬升,形成高大的 山脉。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两大山系,即横亘于亚欧大陆的 阿__尔__卑__斯__—__喜__马__拉__雅__山__系_和纵贯美洲西海岸的___科__迪__勒__拉__山__系_____。板 块 张裂 处,地壳断裂,多形成__张__裂____和__海__洋___,如__东__非___大裂谷 、__红___海。
5.有人预言:若干万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你认为可能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可能。由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向运动, 欧洲与非洲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地中海将不断缩小,最终慢慢消失。而 红海两侧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彼此远离,红海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 新的大洋。
3.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是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及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 其中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__魏__格__纳____提出。 2.主要内容:_“__泛__大__陆__”_于两亿年前破裂,“碎块”经__漂__移____,于距 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火山与地震
1.世界上的_火__山______、_地__震____,大多集中在_板__块__交__界___地带。全球 有两大火山地震带,_环__太__平__洋____火山地震带和_地__中__海__—__喜_马__拉__雅__火 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_太__平__洋____板块和___美__洲___板块、亚__欧____ 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___亚__欧___板块和 ___印__度__洋___板块、___非__洲____板块交界处。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变化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叫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 表,叫____。 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 而成的高地。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是 和 ,其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 【合作探究】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 理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学生关注人类应该如何 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魏格纳的事迹, 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
地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填海造陆
开山采石
海陆变化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自 然 因 素
}
人类活动
------ 人为因素
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
• 合作探究: 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你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大陆漂移假说
谁能讲述魏格 纳提出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
学习重点与难点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 震带的分布为本节教学重点。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 象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法选用
•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 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 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读下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充满好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认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从而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如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4 海陆变迁 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 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 C.在陆内部
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欧__亚__板__块___ ② __非__洲__板__块___ ③ _美__洲__板__块____ ④ _南__极__洲__板__块__ ⑤ _太__平__洋__板__块__ ⑥ 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及大洋板块内部张裂示意图
地震来了怎么办?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
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 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 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 护住胸口。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 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A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ABEG)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请同学们在课本P43划出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并把它们写在P44图中 对应的位置
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日本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 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
•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地球表面的 :
• A.板块内部
• B. 板块交界地带
B
• C.板块的上部
• D.板块的深处
•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表面岩石圈的大板块有:
• A.10个
B.8个
C
C. 6个
D.4个
•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
A. 板块与板块交汇的地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第四节海陆变迁课件湘教版 .

七年级地理上第四节海陆变迁课件湘教版 .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1、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表形态变化
1.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 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 曾 经 是 一 片 海洋 隆起 __________ , 后 来 由 于 地__________ 抬升 成为高山。珠穆朗玛峰 并__________ ___________界 最高的山峰,平均每年增高 1 厘米多。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边界处地壳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
步步为“赢”:
C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D
E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B
F 南极洲板块
图九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块:
标示火山、地震较少的区域, 标示世界多火山、 地震的地区, 你看出它们各自分布的共同点了吗?
小结: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Description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 提出的, 1.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__________ 该假说认为地球 上 原 先 只 有 一 块 叫 泛大陆 “__________” 的庞大陆地,被叫做 泛大洋 __________” 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
从地图得到的启示
非 南 美 洲 洲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3、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 板块 拼合而成的。 __________ 2. 全 球 主 要 有 六 大 板 块 , 分 别 是 欧亚 板 块 、__________ 美洲 __________ 板块、 非洲 印度洋 板 块 、 __________ 板 块 、 __________ 太平洋 板块、__________ 南极洲 板块。 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主要原因是() C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气候变暖 C.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大量的水土流失 2.[目标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
大陆分布示意图,哪一幅图表示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
ABCD
3.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观点是( D )
A.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印度洋板块属于大洋板块 B.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 C.世界上的火山集中分布在板块内部 D.世界上的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 ◎
◎◎ ◎
◎ ◎ ◎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 正确的?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ABEG
A
B
C
D
E
F
,你应该()
AB
A
B C
达成学习目标3
1.[目标1]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所做的总结,你
联系生活现象,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 学习目标3
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沧海
桑田
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 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 女,自称三次看到东海变成 桑田。
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沧海
桑田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云南石林
1.有人说,岩石圈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曾像煮熟的鸡蛋蛋壳那 样破碎过。形成了一些边缘呈锯齿状的板块。读图,想一想,这 种说法是否合理?
①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 板块,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 美洲板块向西、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 悟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②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球 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
课程 变化之中。 标准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
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学习目标2 根据实例说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世界的海陆变迁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
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假说
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主要观点 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
退出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
火山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你 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2.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5.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达成学习目标1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 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如果你是魏格 纳,你会从哪 些方面进行了 严密的论证呢?
大陆拼合图
证据 1
证据2
生物相似性
证据3
地层相似性
大陆漂移说
主要观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 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 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 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 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 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面积扩大,板块张裂 面积缩小,板块碰撞 板块碰撞挤压 升高,板块碰撞 位于板块内部 位于板块交界处
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
什么内在的关系吗?
板块交界地带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教材P45“活动”,将表格中地震发生地标注在下图上,并说一 说地震与板块分布之间有什么关系?
达成学习目标2
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