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思考题整理 答案全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一、基础知识整理1.被清代学者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作品是(《》),作者是()。
2.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是(《》),作者是()。
3.“初唐四杰”指的是()()()和()。
4.“吴中四士”指的是()()()和()。
5.“文章四友”指的是()()()和()。
6.有“斗酒学士”之称的初唐诗人是(),他的代表作是《()》。
7.初唐上官体的代表诗人是()。
8.卢照邻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骆宾王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
9.近体格律诗在()和()手中得以定型。
10.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是《()》和(《》)三十八首。
答案: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5、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崔融6、王绩《野望》7、上官仪8、《长安古意》《狱中咏蝉》9、宋之问、沈佺期10、《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二、背诵篇目1.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墨客。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论选读(⾃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说明:此科⽬,是本⼈汉语⾔⽂学专业⾃考的最后⼀科,已经顺利的⾼分通过。
在此,⼗分感谢那些在⽂库⾥⾯提供资料的朋友。
我曾在⽂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
为此,通过⾃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分答案,仅供参考。
此⽂献所有内容全部为本⼈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分抱歉。
准备此⽂献的⽬的,主要是回馈⽂库,再者为那些⾃考线的同学提供⼀点点的帮助。
祝⼤家考试顺利。
第⼀章先秦⽂学理论1、简述先秦⽂学理论概况。
答:⾸先,先秦⽂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出来,散⽂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们对⽂学本⾝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化领导出现了“诸⼦横议,百家争鸣”的⽣局⾯,学术思想⼗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
2、《尚书·舜典》关于“诗⾔志”的⼀段⽂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诗⾔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的内⼼思想感情活动。
把⼈“藏在⼼⾥”的志意、意念⽤语⾔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三⽅⾯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种和谐统⼀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格。
⽂学史上的意义:朱⾃清先⽣指出“诗⾔志”是中国古诗论“开⼭的纲领”,说明这⼀理论在中国⽂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文学思考题、如何理解“秦世不文,” 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十五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随之消歇。
《汉书?艺文志》载秦有杂赋九篇,歌诗八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
但或毁于嬴政焚书坑儒,或尽于项羽咸阳之火,皆不传于后世。
今所得者,唯秦世君臣诏令奏议之文与称颂功德的刻石之文。
故《文心雕龙?诠释》云“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不独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2、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一、汉诗: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二、汉赋:京都田猎大赋咏物抒情小赋三、两汉史传散文:《史记》《汉书》四、两汉诸子散文:政论散文学术散文两汉社会概况(政治思想):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1)汉初思想:黄老思想成为汉初主要的统治思想。
(萧规曹随) 2、思想2)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思想的统一文学基本态势: 1 巨丽之美 2 进取精神 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4 从浪漫到现实5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比方说古诗十九首的产生3、两汉经学对两汉文学有何影响,汉初儒生通过注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 以当时流行的隶书为五经作传,称为“今文经学”) 以汉以前的文字(古籀zhòu文,即大篆)为五经写的传,称为“古文经学”。
22、经学兴盛,文学沦为经学附庸。
4、汉赋产生的原因有那些,一、汉赋的渊源1)汉赋在结构上常用假设人物对话应答组成文章,楚辞中的《卜居》《渔父》已用此形式。
2)汉赋的用韵与铺陈的表现手法受《诗经》影响;3)汉赋继承了《诗经》(远源)到《楚辞》(近源)的颂美讽谏精神 (散体大赋);4)汉赋抒写文人士子的个人哀怨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骚体赋),这同样是从《诗经.小雅》到楚辞中的重要内容;5)汉赋的铺张扬厉承之于先秦纵横家恣肆驰骋之文。
古代文学全部习题及参考答案(2)
古代文学全部习题及参考答案(2)总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简述文学史及其主体、核心;2、简答文学本身发展变化所包括的九个方面;3、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三古、七段”说;4、20世纪文学史著作代表作及其作者。
二、参考答案:1、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有三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文学史以文学创作为主体,此外还有“两翼”:一翼是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另一翼是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文学传媒。
文学史的核心虽然是文学作品,文学史著作要围绕作品阐述,但它不可能把作品所有原文都写进去,只能采用部分引用或间接转述的方式。
因而,我们学习时,要以史为纲、为主线,将文学史中提及的作品尽量用力钻研,这就离不开作品选。
2、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即作家)的发展变化;二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是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是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是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是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是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是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是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这九个方面,在文学史中虽都涉及,但也有轻重,因而我们学习文学史,也应分清其中的主次。
3、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
我们这套《中国文学史》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因为沿用文学史编写者的传统做法,没加“古代”二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历来众说不一。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总绪论》中提出了“三古、七段”说,这说法体现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
三古:指上古(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近古(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等三个时期。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17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双专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一.熟读《谏逐客书》、《过秦论》、二.名词解释《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前239年左右。
在砸去败家学说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5),八览(8),六论(6)和序文。
《吕氏春秋》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包括诸多短小精炼,文风平实畅达,是十分优秀的散文。
如《重己》。
另一个突出的文学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四.论述题1.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答案: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1)是善于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文中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2.贾谊和《过秦论》(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答案:思想内容:《过秦论》(上)重点分析了秦朝从兴盛迅速转为衰败进而灭亡的原因,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
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古代文论思考题
古代文论复习思考题:1论孔子的诗歌功能观。
2“诗可以怨”与古代“怨诗”及“怨文学”之创作。
3从古代诗歌创作实况看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4“事父”、“事君”说与儒家的文学功用观。
5“文质彬彬”说的作品论意义。
6“思无邪”说的意义当代价值。
7 “尽善尽美”说的当代价值。
8孔子文论的当代意义。
9孟子“知人论世”说的理论价值。
10论“知言养气”说。
11“以意逆志”说的方法论意义。
13孟子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14《毛诗序》的诗歌功用观。
15论“化下”与“刺上”。
16从“化下”说看诗歌的教育功能。
17从“刺上”说看诗的批判功能。
18从“发乎情,民之性”看古代诗歌创作的抒情本质。
19评“止乎礼义”。
20《毛诗序》诗歌创作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1评《毛诗序》的诗歌本质论。
22王充论文学真实性的理论价值。
23王充的文学功用论。
24王充文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5论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26论曹丕的文章“不朽之盛事”说27论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8论曹丕的文学批评思想29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论。
30评陆机《文赋》的艺术想象论。
31评陆机《文赋》的艺术灵感论32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快乐观。
33评刘勰的“神思”观。
34评刘勰的“神用象通”说。
35评刘勰的“半折心始”说。
36评刘勰的“意象”观37评刘勰的“神思”培养观38评钟嵘的“滋味”说。
39评钟嵘的诗歌功用论。
40评钟嵘的诗歌创作论。
41评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说42钟嵘定品第的得与失43钟嵘与孔子“诗可以怨”之比较44评钟嵘的“诗之为技”说45评“诗无达诂”46评“发愤著书”说。
47评儒家诗学的“美刺”说。
48谈谈你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看法。
49论“诗可以怨”的当代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文学思考题、如何理解“秦世不文,” 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十五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随之消歇。
《汉书?艺文志》载秦有杂赋九篇,歌诗八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
但或毁于嬴政焚书坑儒,或尽于项羽咸阳之火,皆不传于后世。
今所得者,唯秦世君臣诏令奏议之文与称颂功德的刻石之文。
故《文心雕龙?诠释》云“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不独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2、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一、汉诗: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二、汉赋:京都田猎大赋咏物抒情小赋三、两汉史传散文:《史记》《汉书》四、两汉诸子散文:政论散文学术散文两汉社会概况(政治思想):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1)汉初思想:黄老思想成为汉初主要的统治思想。
(萧规曹随) 2、思想2)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思想的统一文学基本态势: 1 巨丽之美 2 进取精神 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4 从浪漫到现实5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比方说古诗十九首的产生3、两汉经学对两汉文学有何影响,汉初儒生通过注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 以当时流行的隶书为五经作传,称为“今文经学”) 以汉以前的文字(古籀zhòu文,即大篆)为五经写的传,称为“古文经学”。
22、经学兴盛,文学沦为经学附庸。
4、汉赋产生的原因有那些,一、汉赋的渊源1)汉赋在结构上常用假设人物对话应答组成文章,楚辞中的《卜居》《渔父》已用此形式。
2)汉赋的用韵与铺陈的表现手法受《诗经》影响;3)汉赋继承了《诗经》(远源)到《楚辞》(近源)的颂美讽谏精神 (散体大赋);4)汉赋抒写文人士子的个人哀怨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骚体赋),这同样是从《诗经.小雅》到楚辞中的重要内容;5)汉赋的铺张扬厉承之于先秦纵横家恣肆驰骋之文。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文言文小说、散文、论著及其他文学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学种类繁多、深厚、优美的结晶。
2、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什么?
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活动为基础,以对古代文
学作品形态、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变革、传播与发展进行研究为
主体,贯穿从古代儒释道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变迁、文学流变、文学家风貌等各方面的文学史研究。
3、汉朝的文学有何特征?
汉朝的文学特征是实事求是、简洁工整、清婉优美,楚辞、汉赋大行
其道,后来有多言七言的新模式;比如屈原的《离骚》,展现了一种
复杂的心理和一种崇高的观点,象征一种时代的生活气息。
4、宋代文学有哪些特点?
宋代文学特点是诗词、文言文、名言佳句盛行,文风宁静秀丽、庄重
典雅,文学精品众多。
宋代诗歌活跃,黄庭坚、苏轼等人代表,建立
了以赋为主的宋词体系;散文方面,李清照的四大名楼、尹洙、苏辙
的三礼楼,均被称作成语宝库。
5、唐宋文学发展趋势有哪些?
唐宋文学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两点特征上:一是文人以商业文明和开
拓思想为主导、文体内涵丰富极大地发展。
二是对《诗经》、《楚辞》两部古典巨著弊病审慎改良,为中国唐宋诗歌确立新的格局和文化特色。
古代文学思考题
古代文学思考题古代文学思考题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1、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如何论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结合具体神话谈谈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惕之情。
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
通过锲而不舍的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厚生爱民意识:女娲、后羿、龙凤等神话主人公给人类带来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延续。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关怀备至。
春神主日月之神,他们的本质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反抗意识: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对命运的抗争。
他们征服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邢天即使断首也要对天帝大舞干戚。
象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3、试述中国神话的特色及其演变。
特色:形式上的零散、缺乏完整周密的体系内容上强烈的现实性,是上古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先民的利益和愿望的真实流露。
艺术上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胆采用幻想、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
演变:神话的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
古代神话经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道人形的过程,正统的史家和儒家将办人半兽抹灭。
如司马迁言: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此外,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
神话的宗教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西王母操不死之药等。
神话转变为仙话,人物经历修炼、服药、升天不死。
第二章《诗经》1\试述《诗经》分类和内容。
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古代文学含思考题答案
• 古代文学的思考题答案 • 什么是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 你如何评价古代文学的价值?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古 代 文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与 特 点 02 古 代 文 学 的 重 要 作 品 与 作 者 03 古 代 文 学 的 思 想 内 涵 与 价 值 观 念 04 古 代 文 学 的 艺 术 表 现 与 技 巧 05 思 考 题 答 案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点:具有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注 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强调文字的优美和 韵律感
风格:多样化的文 学形式,如诗歌、 散文、小说等,各 具特色,反映了不 同历史时期和地域 的文化特点
代表作品:如《诗 经》、《楚辞》、 《唐诗宋词》等,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意义
对后世影响:古代 文学对后世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世界文学宝库 做出了重要贡献
叙事技巧:古代文学在叙事上注重情节的紧凑与生动,通过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加 引人入胜。
•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增强读者的感受力。 •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的共鸣。 •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 排比:通过多个相似句子的排列,增强语势,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表达相同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 反复: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强调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引起读者的注意。 •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句子结构紧凑、连贯。 •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 • 设问: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 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 9、《文赋》(晋·陆机) 10、《诗品》(梁·钟嵘)11、《诗品序》(梁·钟嵘) 12、《文心雕龙》(梁·刘勰) 13、《沧浪诗话》(宋·严羽) 14、《闲情偶记》(清·李渔) 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 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 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 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24、《原诗》(清·叶燮) 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 27、《文选序》(梁·萧统) 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 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 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 33、《淮南子》(汉·刘安) 34、《词源》(元·张炎) 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37、《论文偶记》(清·刘大櫆) 38、《诗式》(唐·皎然) 39、《答李翊书》(唐·韩愈) 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 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 43、《上人书》(宋·王安石) 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45、《论词》(宋·李清照) 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 47、《论诗诗》(宋·陆游) 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 49、《曲律》(明·王骥德) 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 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禛) 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 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 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 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 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 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崧) 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 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 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 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言志’观念的经验基础在哪里?思想内核是什么?“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最元初的观念。
这一观念,是伴随着巫术歌舞的淡出,在漫长的“献诗陈志”、“教诗明志”、“赋诗言志”的用诗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
追踪“诗言志”观念的积淀过程,可以归纳出先秦“诗言志”观念的思想内核:“诗言志”观念是对先秦丰富多彩的用诗实践的理论概括。
“诗言志”观念中的“志”,和具体诗人的具体情感意向毫无关系。
先秦“诗言志”观念,从来不把诗当作个人的抒情品来看待。
“献诗陈志”,“陈”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族群人的普遍情绪。
(郑玄在《郑志•答张逸问》特别强调过这一点:“作诗者一人而已,其取义则一国之事。
”。
“必是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然后为风雅载之乐章,否则,国史不录其文”。
)“教诗明志”,“明”的是受教人的政治襟怀和政治抱负。
(《国语•楚语》“庄王使士旦付太子箴”里说得很清楚。
)“赋诗言志”,“言”的是国家、家族的立场和意向。
(《左传》记事中有丰富多彩的叙述。
)总而言之,按现代文论理论范畴的分野,“诗言志”是对诗政教价值的判断,不是对诗歌生成的描述。
2、为什么称毛诗派的“言志”理论为“言志新论”?“诗言志”在《毛诗序》中具体展开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派在具体展开“诗言志”的时候,不加批判地沿用先秦“诗言志”旧观念中的某些概念,例如“志”;不加批判地沿袭先秦“诗言志”旧观念中的某些思想,例如“国史吟咏情性”。
在这里能够发现,毛诗派的“言说分野”意识,十分淡薄,虽然毛诗派诗学的理论意向,己经明显地转向从孟子就开始转换了的诗学主题;但对作为先在知识基础的、与“转换了的诗学主题”完全异质的先秦“诗言志”旧观念,却不加批判和清理,就盲目接受下来。
这不足为怪。
两汉诗学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而是经学里的一个分支。
经学以传经为业,鼓励的是“守成”。
何况毛诗派传经时,又有“古训是式”的“依故昔典训而为传”的家法。
不加批判地“沿用”和“沿袭”,应在意料之中。
可以预见,毛诗派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毛诗派对作为先在知识基础的先秦“诗言志”旧观念缺少必要的批评和清理,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但同时更应该予以重视的,是毛诗派在展开“诗言志”的时候,还逼透出一种全新的诗学视野。
“诗者,志之所之也”:诗是人内心深处绽放出来的花朵,但诗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诗是诗人情感意向的投射。
诗人的情感意向(“志”)投射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诗。
诗是诗人能动地反映。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思虑谋画可以是赋诗言志的言说规则,却不是诗歌产生的源头和动力,情感才是孕育诗歌的真正温床。
“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是对情性的回味和咀嚼。
但诗不仅仅具有规范他人行为的力量,诗首先是诗人对情感进行自我规范的结果。
毛诗派诗学中,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全新”的理论意向。
“全新”,是指他们在展开“诗言志”的时候,对诗人的存在有明确的意识,以及他们明确地把诗的生产过程理解为“吟咏情性”的过程。
3、“言志新论”的文论意义何在?这是一次重要的理论视野的转换:从诗的实际功用(孔子诗学的理论视野)、诗的文本阅读(孟子诗学的理论视野),转向诗的创作。
从对诗的价值判断,转向对诗生成的描述。
此次理论视野转换,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意义重大。
对诗人存在的明确意识,进一步强化并发展了从孟子就开始转换了的诗学主题。
把“情动于中”明确地界定为诗歌活动必不可少的起点和动力,预示着诗情的触发、诗情的提炼、诗情的样态、诗情的表现等一系列更深人、更复杂的理论内容将进入中国诗学的视野。
把“形于言”明确地界定为诗歌活动的终点,预示着诗歌语言的构造、诗歌语言活动水平的提高、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区别等一系列更深入、更复杂的理论内容将进入中国诗学的视野。
中国诗学从此开始了带根本性的变化。
此次理论视野转换,对中国诗学理论形态的纯粹化,功绩甚伟。
毛诗派诗学理论视野转换,在中国诗学纯粹“诗学”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打个比方,就象是“陈涉之启汉高”。
遗憾的是,既往的研究,对此皆缺乏自覚的审视。
4、毛诗派是如何规定“风、雅、颂”的?对风雅颂三体,用明晰的理论语言概括各体的特征:“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政有大小,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宗庙者,谓之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风”原本是《毛诗序》中的核心概念:“《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在毛诗派诗学中,“风”的含意很错纵。
“风”首先是“诗三百”里采录的那些在民间自发传唱的原始诗歌形式,其次是这种诗让他们着迷的可以用来“风天下正人伦”的教化工具性质,最后是同样让他们着迷的用这种诗去化成天下时,表现出的象“风行草偃”那样有力度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5、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谓“情志一也”符合毛诗派的原义吗?为什么?孔颖达对毛诗派诗学理论中新视野、旧观念的对立,佯作不知,试图用一句“情、志一也”轻轻抹过,明显是对毛诗派“情志”观中矛盾的回避,并不符合毛诗派的原义。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
在这里能够发现,毛诗派的“言说分野”意识,十分淡薄,将诗政教价值的判断和诗歌生成的描述混为一谈。
“情”是具体诗人的好恶,总具有鲜明的个人独特性。
而“诗言志”之“志”,“其取义”必是“一国之事”:“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然后为风雅载之乐章。
否则,国史不录其文”。
在毛诗派的诗学理论结构中,“情”、“志”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立的。
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并不是诗学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制造的。
在言说畛域分明的理论中,这种“对立”,并不存的。
讲“用诗”时可以言说“言志”,讲“作诗”时不妨言说缘“情”,缘“情”、“言志”,两不相妨。
令人惋惜的是,经学虽然有凛遵严守的家法,却缺少“言各有畛”的基本意识。
毛诗派用转变了的理论视野展开“诗言志”时,忽视了言说的分野,坚持“古训是式”,不加清理地沿用在旧领域里才适用的概念,不加批判地沿袭在旧领域才有效的思想,人为地制造出“情”、“志”水火相克般的“对立”问题。
为化解“情”、“志”对立,毛诗派制定了一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吟咏情性”的基本原则:“情动于中”虽然是诗歌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但并不是由外物触发的任何情感都能达到“诗言志”的目的。
只有那些“止乎礼义”的情感,才有助于实现“诗言志”的价值目标。
6、毛诗派为什么要用“以一国之事,系一个人本”来定义“风”?“风”原本是《毛诗序》中的核心概念:“《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在毛诗派诗学中,“风”的含意很错纵。
“风”首先是“诗三百”里采录的那些在民间自发传唱的原始诗歌形式,其次是这种诗让他们着迷的可以用来“风天下正人伦”的教化工具性质,最后是同样让他们着迷的用这种诗去化成天下时,表现出的象“风行草偃”那样有力度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风”原是儒家诗学里的概念。
在儒家诗学架构内,“风”有双重意旨:①“风,风也”。
风,是普遍流行于某一地区的民谣。
其间蕴含着该地区人民的普遍情绪和诉求。
故而,刘勰说风乃“志气之符契”。
“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契”是古代商业交易的合同。
简单地说,“志气之符契”,即情绪(气)和诉求(志)可靠的凭据。
②“风,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下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
十五国风,原本以其能“刺上”又能“化下”,才载入“诗三百”的。
故而引申出“风,教也”的引申义。
故而刘勰说,风乃“化感之本原”。
《诗三百》篇目排列,首风,次雅,次颂。
故刘勰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怊怅述情,必始乎风”。
《论语》有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而草偃”。
“风,教也”引申义,导源于此。
“采风”的目的,是拿回去供“天子听政”时研究分析,以捕捉“风”中蕴含的征兆的。
所以在功能上把这一行为称作“献诗陈志”。
7、毛诗派为什么“独重兴体”?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分析后世“兴义罕用”的原因时所作们判断:“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那样切中问题的要害。
说的是自从诗从“言志”(美刺诗道)转向“吟咏情性”,毛诗派推重的“兴”的表现方法就再无用武之地了。
第一,由于毛诗派“古训是式”,凛遵严守家法。
经学“赋比兴”旧义中,有一个“独标兴体”的传统。
在孔子诗学范式里,“兴”是居于中心位置的核心观念,正因为“诗可以兴”,诗才“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才可以“达政专对”、“齐民进德”。
这一范式的“制度化”,就是“毛公述传,独标兴体”。
第二,是由于“兴”体所独有的引譬连类的功能在政教中发挥的功能。
在经学传统里,赋比兴既然并列为“六义”,为什么么不允许“比、赋”和“兴”比肩呢?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也哉!”“兴”那种有话不直说,宛曲“导引远古之言语以摩切(规讽)今所行之事”的方法,既“隐”又“微”,最能体现“主文而谲谏”的“言志”神采,因而受到特别的推重。
独重以“隐”、“微”为特征的兴体,俨然成了经学中诗学的“常规”。
班固《离骚序》就曾以此为据,以屈原“露才扬己,数责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有违“《关睢》哀周道而不伤”为由,拒斥屈骚的创作经验。
这一“常规”,一直到南宋,才被朱熹《诗集传》打破。
1、何谓“六诗”?何谓“六义”?孔颖达的“六诗、六义其实一也”,符合不符合历史真相《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则关系到当时的精神生产。
按《周礼•大司乐》里的说法,当时的精神生产,是以“大祭祀、大饗、大射、大师、大丧”等仪式活动,去实现“致鬼神,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作动物”的文化使命。
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九德之功皆可歌”,“六诗”也应该“皆可歌”。
“六诗”既然皆可歌,“六诗”就必然有各自不同的调性,“赋比兴”就和“风雅颂”一样,都是诗体。
“六诗”即“六种诗体”之间的差别,可能仅在所承担的文化使命的不同上。
《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乐语”就是诗。
太师是按“兴、道、讽、诵、言、语”六项程序来教六诗的。
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