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思考题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思考题

古代文学思考题

一、如何评论柳永词的“俗”柳永为宋词带来生动活泼的新风格、新气象,赢得不少称许,却也因其词作,往往流露市井小民的新声与人间俗事的情味,显得不够文雅端正,不符合文人士子的文学观点与审美品位,给人以“浅近鄙俗”的印象。

自宋代以来,即屡次遭受词论者之微词,乃至“俗”似乎成为柳永词的标志。

柳永词的“俗”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内容俗a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定风波》一词。

这首词表现的是思妇的闺怨,全词以思妇的口吻写成,表现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与悔恨。

并通过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b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驻马听》。

这首词将失恋女子苦闷、犹豫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配合着哀婉动人心声曲调演唱,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c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如《迷仙引》。

在这首词中,柳永对自小流落风尘的少女表示由衷的惋惜,并代为她们表达了“永弃却,烟花伴侣”的希翼和渴望有人“与花为主”、“携手同归去”的理想。

2 语言俗柳永在词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的文人词那样更多地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市井俚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定风波》中:“芳心是事可可”、“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等等。

柳永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而市民化的俚语更是柳词的一大特色。

柳词大量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语言风格。

柳词以俗为美的语言风格,重新焕发了以俗文学起步的词的青春,使词重新回到市民文学的怀抱。

这给后世的词曲家和小说加以莫大的启示,使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后期主流3 因慢词体式而造成的柳词“俗”柳永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我国史上第一人大量创作慢词的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论选读(⾃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说明:此科⽬,是本⼈汉语⾔⽂学专业⾃考的最后⼀科,已经顺利的⾼分通过。

在此,⼗分感谢那些在⽂库⾥⾯提供资料的朋友。

我曾在⽂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

为此,通过⾃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分答案,仅供参考。

此⽂献所有内容全部为本⼈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分抱歉。

准备此⽂献的⽬的,主要是回馈⽂库,再者为那些⾃考线的同学提供⼀点点的帮助。

祝⼤家考试顺利。

第⼀章先秦⽂学理论1、简述先秦⽂学理论概况。

答:⾸先,先秦⽂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出来,散⽂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们对⽂学本⾝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化领导出现了“诸⼦横议,百家争鸣”的⽣局⾯,学术思想⼗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

2、《尚书·舜典》关于“诗⾔志”的⼀段⽂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诗⾔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的内⼼思想感情活动。

把⼈“藏在⼼⾥”的志意、意念⽤语⾔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三⽅⾯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种和谐统⼀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格。

⽂学史上的意义:朱⾃清先⽣指出“诗⾔志”是中国古诗论“开⼭的纲领”,说明这⼀理论在中国⽂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整理后答案BYME 秦汉文学思考题、如何理解“秦世不文,” 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十五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随之消歇。

《汉书?艺文志》载秦有杂赋九篇,歌诗八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

但或毁于嬴政焚书坑儒,或尽于项羽咸阳之火,皆不传于后世。

今所得者,唯秦世君臣诏令奏议之文与称颂功德的刻石之文。

故《文心雕龙?诠释》云“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不独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2、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一、汉诗: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二、汉赋:京都田猎大赋咏物抒情小赋三、两汉史传散文:《史记》《汉书》四、两汉诸子散文:政论散文学术散文两汉社会概况(政治思想):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1)汉初思想:黄老思想成为汉初主要的统治思想。

(萧规曹随) 2、思想2)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思想的统一文学基本态势: 1 巨丽之美 2 进取精神 3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4 从浪漫到现实5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比方说古诗十九首的产生3、两汉经学对两汉文学有何影响,汉初儒生通过注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 以当时流行的隶书为五经作传,称为“今文经学”) 以汉以前的文字(古籀zhòu文,即大篆)为五经写的传,称为“古文经学”。

22、经学兴盛,文学沦为经学附庸。

4、汉赋产生的原因有那些,一、汉赋的渊源1)汉赋在结构上常用假设人物对话应答组成文章,楚辞中的《卜居》《渔父》已用此形式。

2)汉赋的用韵与铺陈的表现手法受《诗经》影响;3)汉赋继承了《诗经》(远源)到《楚辞》(近源)的颂美讽谏精神 (散体大赋);4)汉赋抒写文人士子的个人哀怨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骚体赋),这同样是从《诗经.小雅》到楚辞中的重要内容;5)汉赋的铺张扬厉承之于先秦纵横家恣肆驰骋之文。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秦汉文学绪论一、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一、熟读《谏逐客书》、《过秦论》、《论贵粟疏》二、了解李斯、陆贾、贾谊、晁错、董仲舒、桓宽、刘向、王充、王符的散文代表作。

三、名词解释《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四、论述题1.结合作品,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2.结合作品,分析贾谊和《过秦论》(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章汉代辞赋一、熟读并背诵《归田赋》,泛读《鵩鸟赋》、《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刺世疾邪赋》二、了解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赵壹的汉赋代表作品。

三、名词解释汉赋、骚体赋、“七体”、汉大赋、抒情小赋、“劝百讽一”、汉赋四大家四、简答题1. 简析《七发》的艺术成就。

2. 简析《子虚赋》与《上林赋》的艺术成就。

3. 简述张衡《归田赋》的文学史意义。

4. 简述汉赋的发展阶段、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

第三章汉代史传文学一、熟读《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苏武传》二、名词解释“史汉”、本纪、世家、列传、互见法、李陵之祸三、简答题1. 司马迁生平中哪些事件对他写作《史记》产生了重要影响?2. 简述《史记》的风格特征?3. 《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4. 简述《汉书》的成书和体例。

四、论述题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塑造人物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2.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背诵《有所思》、《上邪》、《陌上桑》、《战城南》、《长歌行》、《十五从军征》,熟读《东门行》、《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焦仲卿妻》、《上山采靡芜》。

二、名词解释:乐府、两汉乐府诗、《乐府诗集》三、简答题1.《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哪几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哪几类中?2.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四、论述题1. 结合作品谈谈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2.《汉书·艺文志》评述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古文思考题

古文思考题

文学名词:1、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在初唐诗坛,能摆脱齐粱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创作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追求着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诸方面均有新的开拓,成为初唐诗风演变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4、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样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

历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七言歌行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真正被之管弦、播于乐章的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大量的还是作为诗篇流行于世。

古代文学 思考题

古代文学 思考题

2.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词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义。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

期待着曾经的旧好再回来,可最后只有那归来的燕子似乎曾见过!“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

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3.欣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词高远的意境。

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让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4.欣赏欧阳修《踏莎行》设身处地的抒情手法。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之作,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像中家室的离愁,婉转达意,使诗词含蓄有味。

作者不直写自己思念家室,而从对方着笔,设身处地的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便使感情更进一层。

将深沉的离愁婉转细腻地表现出来。

5.理解“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词的多层含义。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VIP专享】古代文学思考题

【VIP专享】古代文学思考题

古代文学思考题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1、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如何论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结合具体神话谈谈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惕之情。

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

通过锲而不舍的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厚生爱民意识:女娲、后羿、龙凤等神话主人公给人类带来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延续。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关怀备至。

春神主日月之神,他们的本质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反抗意识: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对命运的抗争。

他们征服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邢天即使断首也要对天帝大舞干戚。

象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3、试述中国神话的特色及其演变。

特色:形式上的零散、缺乏完整周密的体系内容上强烈的现实性,是上古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先民的利益和愿望的真实流露。

艺术上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胆采用幻想、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

演变:神话的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

古代神话经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道人形的过程,正统的史家和儒家将办人半兽抹灭。

如司马迁言: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此外,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

神话的宗教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西王母操不死之药等。

神话转变为仙话,人物经历修炼、服药、升天不死。

第二章《诗经》1\试述《诗经》分类和内容。

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一、周民族史诗,勾勒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地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地国力..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地表现.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地诗歌地发展.(表现为: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地素材,皆可入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咏怀诗.咏史诗.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地地位.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世纪下半期文坛上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四杰”反对华而不实地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诗地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他们地诗带有强烈地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地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地大唐盛气.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地贡献.3、陈子昂地《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地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首所作,这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地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地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地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地边塞诗.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他地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地特色“风骨”与“兴寄”.但是他地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地古拙之处.再加上受了玄学地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地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地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地盛唐气象.盛唐地风骨: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地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地道路上,显示了强烈地自信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地追求功名地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地光彩.盛唐地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地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地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地标志.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地异同.()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王维地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地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地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地直觉印象,将禅地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地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地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地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地特点.()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地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地精髓,他地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地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地诗境是冲淡明秀地.、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地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地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地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地联系.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地心境.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地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地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地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地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地生命力,产生丰富地新变.出现诗到元和变新.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地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出现了以下地新编特征.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地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怪奇幽僻.、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地主要特色.自成一家,成就很高.清净幽美地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地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地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地面貌.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地影响.它吸收了陶渊明地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地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地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地独特风格.多是他为官时候写地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地向往此为吏隐.他笔下地诗折射了他萧瑟地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高雅闲淡自成一家.”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地主要特色.他们地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地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地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地感受.他们还有大量地山水诗,大多写地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地影响使得诗歌地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地意象并且反复使用.10、简述新乐府运动地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地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地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地作用,强调以自创地新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地.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地“美刺比兴”、“因事立题”地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地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地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地,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地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地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地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地社会原因.、怎样理解元白诗歌地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地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地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分析柳宗元地山水诗地主要特色.善于表现孤峭高洁地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地痛苦.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如《渔翁》《江雪》、谈谈你对“郊寒岛瘦”地理解.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地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郊寒岛瘦”、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地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地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地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地美学追求.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地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地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地艺术领域.、分析杜牧诗风地“俊爽”特点.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追求高绝地精神趣味与峭拔地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地独特风格.、晚唐怨刺诗风地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地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地愤慨.、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地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地《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地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地“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其词地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地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花间集》地作品具有明显地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地“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地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地“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地.两者地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南唐诗坛地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地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地主旋律.而《花间集》地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地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地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地主题不同.)、试比较温韦词作地异同.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地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地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地想象;韦庄地词则多对人物地情态心理作直接地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情深语秀.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地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地〈菩萨蛮〉、韦庄地〈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地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地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地士大夫之词地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地实用要求,他地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地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地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地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地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地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地一大特色,也是词地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地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地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地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地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地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地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地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地难以言状地心绪,转化成可感地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地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地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地手法,造成了含蓄地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地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地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地手法表现出来.注重文辞声律地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地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地风味.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地风格,江南地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地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地是常见地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地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地传统,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地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地加工,以疏淡为美.、怎样理解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工是为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服务地,故其所颂之词娱乐成分居多,脂粉气颇重.多为闺怨,伤春之作,不能反映当时地社会现状.五代十国时期,词只不过是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地娱乐工具,多为谄媚之作,阿谀奉承之词,并无深刻地思想见地.李煜前期身在皇家,个人生活奢侈富饶无虑,遂有无病呻吟之感,又由于长于妇人之手,与宫女接触较多,所以作词不免深闺幽怨、风花雪月;后期国破家亡,遭遇重大变故,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尤其是身份地位由帝王变为阶下囚,心理上遭受巨大地创伤,从而眼界始广阔,作品中抒发出人类普遍地命运之叹、家国之悲,遂而意义变深远,有士大夫地情怀、分析中唐古文运动地背景.唐代古文地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地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地矛盾与危机,有强烈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以韩愈为代表地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地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地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地骈文相对而言地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地古代散文为号召地,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从古文自身发展地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地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地作家,在更广阔地范围内和更高级地层次上推动了古文地发展.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地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地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地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地影响.、韩愈为文主张“气盛言宜”,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韩愈如何在古文创作中实现这一主张.“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地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地影响,强调作家地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这一主张,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地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地“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地“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地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地主要特色.山水有灵性,凄神寒骨,幽清孤绝.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地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宋诗与唐诗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地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地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地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地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地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地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地细致深刻、技巧语言地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试论宋词繁荣地原因.一、歌舞升平地世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地风气,当时持酒听歌, 浅斟低唱, 是官僚、士大夫司空见惯地消遣娱乐和交际方式.反过来看, 这种浪漫生活, 又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文人, 并刺激着他们地创作灵感, 对词这种歌唱文学热情而自觉地进行创作.如晏几道地词“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正是当时士大夫生活地真实反映.二,特殊地社会心理宋建国以前, 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地战乱和动荡,宋朝建立后面对沧桑巨变, 由乱到治地社会环境, 使宋人很珍惜, 也很兴奋, 在这种特殊心理下, 词这种适合享乐生活需要地歌唱文体广被喜爱, 也是宋词发展繁荣地原因之一.三、士举制度地影响宋代重文轻武地统治思想和政策, 形成畸形地文人政治和庞大地知识分子队伍, 他们是宋代文化繁荣地生力军, 也是宋词繁荣地作者群体.四、经济地发展和市井地繁荣宋统一后,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地社会环境.可以说, 都市地繁荣和市井阶层为宋词提供了最适宜地土壤和读者群.五、文体观念地偏差宋人对待诗、文、词地创作态度是偏颇地,将词视为“诗余”、“小道”,比起诗、文这样历史悠久地“旧家世阀”, 显得“体卑”而没有“身份”, 所谓“诗庄而词媚”.宋人这种文艺观念地偏差, 恰恰歪打正着, 促成了词地发展和繁荣.六、道统理学地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礼教走向完善地朝代, 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地经学一变而与佛、道合流.特别是理学及其所宣扬地“存天理, 灭人欲”地思想, 使宋人受到地压抑太深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过于正统了, 物极必反, 在非正式场合下, 他们追求浪漫、自由和解放, 从而以一种压迫下被扭曲地激情, 去从事词地创作.可以说, 道统理学对思想地禁锢, 使宋词得到了“不虞之誉”.七、诗文革新地反面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针对宋初诗文受晚唐五代余风影响, 风气浮靡轻艳地现状, 而产生地一场求新、求变地文学革命.但负面效应是:误导宋人形成过于关注现实地诗、文观念, 强化了他们本就有地文体观念地偏差.八、前朝废主降臣流风余韵地影响宋开国之初, 来自五代十国地一些擅作歌词地废主降臣, 带来了他们特定命运下地伤痕文学,.如,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这种贵族化地东西,演变成世风和潮流, 得到全面地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正是宋代特定地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 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特殊地社会心理、文人地艺术观念及艺术趣味.城市文明, 给士人带来了风流旖旎地生活情致和创作激情.宋代既是和平地、又是衰世时代形势, 促发了宋人既是颓废地、又是忧患地时代意识.习惯地遵守着礼教、而又偷偷地反叛着它地文化伦理态度, 使宋人词地笔触伸向了人类灵魂和情感世界地隐蔽处, 最终, 词成为宋文苑中格外夺目地奇葩.、晏殊、欧阳修词创作有哪些异同?都是婉约派地花间词人欧阳修地词处在词风欲变未变之际;他地词中约有四分之三地作品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内容地,所用词调也多以小令为主,深受南唐词地影响;但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时,较之南唐词有了很大地进步.晏殊词地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地艺术成就.、柳永对宋词地重大创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倾全力创作慢词,词地容量空前扩展,展现社会生活地能力遂得以提高.第二,将词地审美格调由“雅”转为“俗”,由士大夫地闲情雅致转向市民地世俗情调.。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双专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一.熟读《谏逐客书》、《过秦论》、二.名词解释《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前239年左右。

在砸去败家学说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5),八览(8),六论(6)和序文。

《吕氏春秋》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包括诸多短小精炼,文风平实畅达,是十分优秀的散文。

如《重己》。

另一个突出的文学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四.论述题1.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答案: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1)是善于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文中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2.贾谊和《过秦论》(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答案:思想内容:《过秦论》(上)重点分析了秦朝从兴盛迅速转为衰败进而灭亡的原因,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论述秦“过”,而一切选材与论证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2)文章的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

古代文论思考题

古代文论思考题

古代文论复习思考题:1论孔子的诗歌功能观。

2“诗可以怨”与古代“怨诗”及“怨文学”之创作。

3从古代诗歌创作实况看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4“事父”、“事君”说与儒家的文学功用观。

5“文质彬彬”说的作品论意义。

6“思无邪”说的意义当代价值。

7 “尽善尽美”说的当代价值。

8孔子文论的当代意义。

9孟子“知人论世”说的理论价值。

10论“知言养气”说。

11“以意逆志”说的方法论意义。

13孟子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14《毛诗序》的诗歌功用观。

15论“化下”与“刺上”。

16从“化下”说看诗歌的教育功能。

17从“刺上”说看诗的批判功能。

18从“发乎情,民之性”看古代诗歌创作的抒情本质。

19评“止乎礼义”。

20《毛诗序》诗歌创作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1评《毛诗序》的诗歌本质论。

22王充论文学真实性的理论价值。

23王充的文学功用论。

24王充文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5论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26论曹丕的文章“不朽之盛事”说27论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8论曹丕的文学批评思想29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论。

30评陆机《文赋》的艺术想象论。

31评陆机《文赋》的艺术灵感论32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快乐观。

33评刘勰的“神思”观。

34评刘勰的“神用象通”说。

35评刘勰的“半折心始”说。

36评刘勰的“意象”观37评刘勰的“神思”培养观38评钟嵘的“滋味”说。

39评钟嵘的诗歌功用论。

40评钟嵘的诗歌创作论。

41评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说42钟嵘定品第的得与失43钟嵘与孔子“诗可以怨”之比较44评钟嵘的“诗之为技”说45评“诗无达诂”46评“发愤著书”说。

47评儒家诗学的“美刺”说。

48谈谈你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看法。

49论“诗可以怨”的当代意义。

古代文学 思考题

古代文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关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的自觉”的主要标志是什么?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请就玄学与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1.建安文学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理解建安风骨?3.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4.曹丕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

5.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6.《赠白马王彪》的写作特点。

7.建安散文新变的具体表现。

1.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及其原因。

2.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3.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4.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5.《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1.两晋文学的总体特征。

2.太康“繁缛”诗风的具体表现。

3.陆机诗歌的创作特点及评价。

4.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5.左思风力的具体内容。

6.阮籍与左思诗风的比较。

7.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点。

8.东晋文学的特殊性格及成因。

9.玄言诗的概念、兴起的原因及评价。

1.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2.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内容。

3.陶诗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创新。

4.陶诗平淡自然风格的成因。

5.怎样理解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

6.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什么是元嘉体。

2.晋宋之际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3.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4.陶谢诗风异同比较。

5.鲍照的文学成就。

6.鲍照乐府诗对汉魏古乐府的继承与突破。

7.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齐梁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

2.永明体的概念及意义。

3.永明诗风及代表作家。

4.谢朓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5.大谢体与小谢体的比较。

6.齐梁三大文人集团及其创作活动。

7.宫体诗的概念及评价。

1.南北文学的差异。

2.南北文化交流的途径。

3.庾信前后期诗风的差异。

4.庾信的文学成就。

1.魏晋散文、辞赋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2.南朝骈文、辞赋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3.晋宋史传散文的代表作。

4.北地三书及其作者。

1.古代小说的演变。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文言文小说、散文、论著及其他文学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学种类繁多、深厚、优美的结晶。

2、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什么?
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活动为基础,以对古代文
学作品形态、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变革、传播与发展进行研究为
主体,贯穿从古代儒释道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变迁、文学流变、文学家风貌等各方面的文学史研究。

3、汉朝的文学有何特征?
汉朝的文学特征是实事求是、简洁工整、清婉优美,楚辞、汉赋大行
其道,后来有多言七言的新模式;比如屈原的《离骚》,展现了一种
复杂的心理和一种崇高的观点,象征一种时代的生活气息。

4、宋代文学有哪些特点?
宋代文学特点是诗词、文言文、名言佳句盛行,文风宁静秀丽、庄重
典雅,文学精品众多。

宋代诗歌活跃,黄庭坚、苏轼等人代表,建立
了以赋为主的宋词体系;散文方面,李清照的四大名楼、尹洙、苏辙
的三礼楼,均被称作成语宝库。

5、唐宋文学发展趋势有哪些?
唐宋文学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两点特征上:一是文人以商业文明和开
拓思想为主导、文体内涵丰富极大地发展。

二是对《诗经》、《楚辞》两部古典巨著弊病审慎改良,为中国唐宋诗歌确立新的格局和文化特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整理

绪论及第一章一、基础知识整理1.被清代学者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作品是(《》),作者是()。

2.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是(《》),作者是()。

3.“初唐四杰”指的是()()()和()。

4.“吴中四士”指的是()()()和()。

5.“文章四友”指的是()()()和()。

6.有“斗酒学士”之称的初唐诗人是(),他的代表作是《()》。

7.初唐上官体的代表诗人是()。

8.卢照邻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骆宾王乐府歌行的代表作是《()》。

9.近体格律诗在()和()手中得以定型。

10.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是《()》和(《》)三十八首。

答案: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5、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崔融6、王绩《野望》7、上官仪 8、《长安古意》《狱中咏蝉》9、宋之问、沈佺期10、《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二、背诵篇目1.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大学期末古代文学第二学期思考题

大学期末古代文学第二学期思考题

大学期末古代文学第二学期思考题1、什么是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1)杂剧——我国戏剧艺术成熟标志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它吸收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钟嗣成《录鬼簿》、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臧晋叔《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2)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它主要是在民间俚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自然。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有哪些①结构:一本四折②音乐:每折由属于北方音乐系统的同一宫调下的一套曲牌组成,一韵到底。

③角色:末、旦、净、杂④表演:包含唱、白、科三大要素3、元杂剧有哪些重要的题材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七大题材及若干重要作品:①社会剧②爱情剧(四大爱情戏)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③历史剧马致远《汉宫秋》这是一个帝王的爱情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纪君祥《赵氏孤儿》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也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白朴《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④公案剧包公戏:无名氏《陈州粜米》⑤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⑥神话剧《张生煮海》⑦道德剧《杀狗劝夫》4、解释“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5、解释“铁崖体”(艺术风格)①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②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③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

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④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

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6、什么是散曲散曲有什么特点①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1-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

21-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二、庄子的文学观(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三、《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1)《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

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4)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

六、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七、《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

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

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

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主线,论及艺术构思、风格的形成、风骨的铸造、作品的篇章结构、熔意裁辞以及表现手法与技巧、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

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

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2)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

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点,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

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来提高想象力。

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有三:突发性,兴奋性,暂时性。

想象活动遵循思——意——辞的规律进行。

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题,这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但都可以写出佳作。

(3)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

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

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

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

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勰另有《定势》篇,是着重论述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时序》篇则论述了时代风格,文体论各篇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殊风格。

综合来说,刘勰《文心雕龙》建立了相当完备而丰富的风格学理论。

(4)风骨论。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心雕龙》设有《风骨》专篇。

)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关于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通变论。

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

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

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