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3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地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地国力..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地表现.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地诗歌地发展.(表现为: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地素材,皆可入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咏怀诗.咏史诗.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地地位.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世纪下半期文坛上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四杰”反对华而不实地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诗地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他们地诗带有强烈地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地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地大唐盛气.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地贡献.3、陈子昂地《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地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首所作,这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地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地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地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地边塞诗.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他地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地特色“风骨”与“兴寄”.但是他地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地古拙之处.再加上受了玄学地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地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地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地盛唐气象.盛唐地风骨: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地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地道路上,显示了强烈地自信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地追求功名地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地光彩.盛唐地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地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地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地标志.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地异同.()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王维地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地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地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地直觉印象,将禅地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地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地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地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地特点.()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地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地精髓,他地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地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地诗境是冲淡明秀地.、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地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地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地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地联系.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地心境.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地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地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地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地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地生命力,产生丰富地新变.出现诗到元和变新.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地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出现了以下地新编特征.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地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怪奇幽僻.、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地主要特色.自成一家,成就很高.清净幽美地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地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地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地面貌.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地影响.它吸收了陶渊明地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地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地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地独特风格.多是他为官时候写地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地向往此为吏隐.他笔下地诗折射了他萧瑟地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高雅闲淡自成一家.”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地主要特色.他们地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地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地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地感受.他们还有大量地山水诗,大多写地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地影响使得诗歌地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地意象并且反复使用.10、简述新乐府运动地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地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地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地作用,强调以自创地新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地.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地“美刺比兴”、“因事立题”地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地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地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地,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地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地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地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地社会原因.、怎样理解元白诗歌地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地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地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分析柳宗元地山水诗地主要特色.善于表现孤峭高洁地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地痛苦.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如《渔翁》《江雪》、谈谈你对“郊寒岛瘦”地理解.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地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郊寒岛瘦”、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地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地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地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地美学追求.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地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地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地艺术领域.、分析杜牧诗风地“俊爽”特点.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追求高绝地精神趣味与峭拔地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地独特风格.、晚唐怨刺诗风地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地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地愤慨.、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地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地《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地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地“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其词地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地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花间集》地作品具有明显地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地“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地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地“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地.两者地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南唐诗坛地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地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地主旋律.而《花间集》地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地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地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地主题不同.)、试比较温韦词作地异同.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地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地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地想象;韦庄地词则多对人物地情态心理作直接地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情深语秀.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地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地〈菩萨蛮〉、韦庄地〈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地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地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地士大夫之词地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地实用要求,他地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地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地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地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地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地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地一大特色,也是词地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地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地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地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地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地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地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地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地难以言状地心绪,转化成可感地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地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地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地手法,造成了含蓄地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地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地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地手法表现出来.注重文辞声律地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地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地风味.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地风格,江南地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地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地是常见地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地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地传统,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地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地加工,以疏淡为美.、怎样理解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工是为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服务地,故其所颂之词娱乐成分居多,脂粉气颇重.多为闺怨,伤春之作,不能反映当时地社会现状.五代十国时期,词只不过是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地娱乐工具,多为谄媚之作,阿谀奉承之词,并无深刻地思想见地.李煜前期身在皇家,个人生活奢侈富饶无虑,遂有无病呻吟之感,又由于长于妇人之手,与宫女接触较多,所以作词不免深闺幽怨、风花雪月;后期国破家亡,遭遇重大变故,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尤其是身份地位由帝王变为阶下囚,心理上遭受巨大地创伤,从而眼界始广阔,作品中抒发出人类普遍地命运之叹、家国之悲,遂而意义变深远,有士大夫地情怀、分析中唐古文运动地背景.唐代古文地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地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地矛盾与危机,有强烈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以韩愈为代表地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地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地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地骈文相对而言地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地古代散文为号召地,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从古文自身发展地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地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地作家,在更广阔地范围内和更高级地层次上推动了古文地发展.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地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地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地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地影响.、韩愈为文主张“气盛言宜”,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韩愈如何在古文创作中实现这一主张.“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地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地影响,强调作家地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这一主张,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地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地“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地“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地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地主要特色.山水有灵性,凄神寒骨,幽清孤绝.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地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宋诗与唐诗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地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地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地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地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地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地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地细致深刻、技巧语言地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试论宋词繁荣地原因.一、歌舞升平地世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地风气,当时持酒听歌, 浅斟低唱, 是官僚、士大夫司空见惯地消遣娱乐和交际方式.反过来看, 这种浪漫生活, 又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文人, 并刺激着他们地创作灵感, 对词这种歌唱文学热情而自觉地进行创作.如晏几道地词“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正是当时士大夫生活地真实反映.二,特殊地社会心理宋建国以前, 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地战乱和动荡,宋朝建立后面对沧桑巨变, 由乱到治地社会环境, 使宋人很珍惜, 也很兴奋, 在这种特殊心理下, 词这种适合享乐生活需要地歌唱文体广被喜爱, 也是宋词发展繁荣地原因之一.三、士举制度地影响宋代重文轻武地统治思想和政策, 形成畸形地文人政治和庞大地知识分子队伍, 他们是宋代文化繁荣地生力军, 也是宋词繁荣地作者群体.四、经济地发展和市井地繁荣宋统一后,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地社会环境.可以说, 都市地繁荣和市井阶层为宋词提供了最适宜地土壤和读者群.五、文体观念地偏差宋人对待诗、文、词地创作态度是偏颇地,将词视为“诗余”、“小道”,比起诗、文这样历史悠久地“旧家世阀”, 显得“体卑”而没有“身份”, 所谓“诗庄而词媚”.宋人这种文艺观念地偏差, 恰恰歪打正着, 促成了词地发展和繁荣.六、道统理学地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礼教走向完善地朝代, 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地经学一变而与佛、道合流.特别是理学及其所宣扬地“存天理, 灭人欲”地思想, 使宋人受到地压抑太深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过于正统了, 物极必反, 在非正式场合下, 他们追求浪漫、自由和解放, 从而以一种压迫下被扭曲地激情, 去从事词地创作.可以说, 道统理学对思想地禁锢, 使宋词得到了“不虞之誉”.七、诗文革新地反面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针对宋初诗文受晚唐五代余风影响, 风气浮靡轻艳地现状, 而产生地一场求新、求变地文学革命.但负面效应是:误导宋人形成过于关注现实地诗、文观念, 强化了他们本就有地文体观念地偏差.八、前朝废主降臣流风余韵地影响宋开国之初, 来自五代十国地一些擅作歌词地废主降臣, 带来了他们特定命运下地伤痕文学,.如,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这种贵族化地东西,演变成世风和潮流, 得到全面地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正是宋代特定地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 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特殊地社会心理、文人地艺术观念及艺术趣味.城市文明, 给士人带来了风流旖旎地生活情致和创作激情.宋代既是和平地、又是衰世时代形势, 促发了宋人既是颓废地、又是忧患地时代意识.习惯地遵守着礼教、而又偷偷地反叛着它地文化伦理态度, 使宋人词地笔触伸向了人类灵魂和情感世界地隐蔽处, 最终, 词成为宋文苑中格外夺目地奇葩.、晏殊、欧阳修词创作有哪些异同?都是婉约派地花间词人欧阳修地词处在词风欲变未变之际;他地词中约有四分之三地作品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内容地,所用词调也多以小令为主,深受南唐词地影响;但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时,较之南唐词有了很大地进步.晏殊词地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地艺术成就.、柳永对宋词地重大创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倾全力创作慢词,词地容量空前扩展,展现社会生活地能力遂得以提高.第二,将词地审美格调由“雅”转为“俗”,由士大夫地闲情雅致转向市民地世俗情调.第三,集中描写北宋繁华地城市生活,这也是以往传统词作中所没有地.音乐上:第一,旧曲新翻.第二,自创新调.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地词人.他现存首词,用了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都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题材上:羁旅词;艳词俗词;咏怀词;都市词.手法上:铺叙;用典;俗语.、试述北宋诗文革新地过程、特点和意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地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地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说明:此科目,是本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的最后一科,已经顺利的高分通过。
在此,十分感那些在文库里面提供资料的朋友。
我曾在文库找寻找关于此科的有关资料,但是甚少,特别是适合准备自考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
为此,通过自学为此科的课后习题整理出一分答案,仅供参考。
此文献所有容全部为本人键盘敲打,存在个别错字,十分抱歉。
准备此文献的目的,主要是回馈文库,再者为那些自考线的同学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先文学理论1、简述先文学理论概况。
答:首先,先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至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
其次,先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再次,在先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思考题1、唐诗为什么能取得空前地繁荣?社会原因:a.经济基础:盛世地国力..政治环境:大一统;文教政策;政治宽容.思想潮流:儒家,道教,佛教.文学自身原因:内容:丰富抒情,最无拘无束、最真切热烈地表现.风格,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形式和体裁,其完备和成熟,直接得益于六朝以来地诗歌地发展.(表现为:作家作品众多、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地素材,皆可入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史诗.民生诗.咏怀诗.咏史诗.形式体裁完备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风格流派众多)2、试评述“初唐四杰”在诗史上地地位.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世纪下半期文坛上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上有许多共同倾向,故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更高.“四杰”反对华而不实地绮靡文风提倡真实情感.内容上有较大开拓,由宫廷到市井由台阁至江山塞漠.诗地风格虽在语言形式“不脱齐梁之体”但在风骨上已明显不同于六朝.他们地诗带有强烈地热情和幻想,愤懑和牢骚,表现了不甘心憔悴与圣代地兀傲之气,反映了齐梁所没有地大唐盛气.总之,“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做出功不可没地贡献.3、陈子昂地《感遇》组诗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他怎样地诗歌主张?《感遇》模仿阮籍《咏怀》首所作,这首诗非一时之作,主旨不尽相同,有地针砭时政,感慨国事,有地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最值得注意地是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性地边塞诗.这些诗歌意境浑厚,语言老成,体现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特色,他还特别善用比兴.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风骨”与“兴寄”.他地诗歌主张是: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地特色“风骨”与“兴寄”.但是他地文章由于太过于讲究务实反浮华而视文章为“薄技”,才韵未足,质过于文地古拙之处.再加上受了玄学地影响,过于老庄化,显得枯燥乏味.、怎样理解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地特点?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地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地盛唐气象.盛唐地风骨:诗人们能够从观察宇宙历史发展规律地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地道路上,显示了强烈地自信和铮铮傲骨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地追求功名地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地光彩.盛唐地声律完备:是指律诗体裁地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致.古体与律诗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地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地标志.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地异同.()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王维地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地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地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地直觉印象,将禅地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地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地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出现在孟浩然诗里地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地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地特点.()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地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地精髓,他地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地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地诗境是冲淡明秀地.、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地诗风?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地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地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地联系.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说中唐又是唐诗另一繁荣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出现内忧外患,这大大改变了诗人们地心境.中唐诗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到贞元前期四十年间,大量诗歌表达孤寂地心境,诗风清雅高逸,称为“大历诗风”.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地中兴局面,一批士人积极地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强烈地现实关怀,诗歌也呈现出旺盛地生命力,产生丰富地新变.出现诗到元和变新.元和诗歌是继盛唐以来第二个创作高潮,前人所说所说地中唐诗歌就是以元和诗歌为代表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竞为新变.出现了以下地新编特征.对社会自觉思考,希望能够维护中央统一,振兴儒学,挽救时政.重人工讲锻炼追求创新与变化,艺术变现为“惟陈言务去”对语言、体裁、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地开拓,在审美上通俗直露.怪奇幽僻.、分析韦应物山水田园诗地主要特色.自成一家,成就很高.清净幽美地山水意象传达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地思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为山水田园诗地创作开创了极富个性地面貌.受到孟浩然陶渊明王维地影响.它吸收了陶渊明地寄至味于淡泊,也吸收了妄为描写山水地风神,但是精神和生活地差异使他作品呈现出萧疏散淡地独特风格.多是他为官时候写地山水之乐寄托了对归隐地向往此为吏隐.他笔下地诗折射了他萧瑟地心境,以萧瑟情调来表达高情远意.“高雅闲淡自成一家.”9、评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地主要特色.他们地诗歌主要应酬唱和以及日常生活地感受,由于身经丧乱,多流露出萧瑟落寞地情绪,最擅长歌咏赠友惜别、思乡怀亲地感受.他们还有大量地山水诗,大多写地是娴雅恬静,韵味悠长,语言也很工巧.就不足来看:视野狭窄,多琐碎之事多幽怨纤细之感少刚健昂扬之气;多用近体构思工质细腻尤其是七律但是由于精神面貌地影响使得诗歌地格局不高;多萧瑟齐梁地意象并且反复使用.10、简述新乐府运动地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地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地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地作用,强调以自创地新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地.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地“美刺比兴”、“因事立题”地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地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地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地,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地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地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地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地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地社会原因.、怎样理解元白诗歌地通俗化倾向?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地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地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分析柳宗元地山水诗地主要特色.善于表现孤峭高洁地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地痛苦.苏东坡评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如《渔翁》《江雪》、谈谈你对“郊寒岛瘦”地理解.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地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郊寒岛瘦”、怎样理解韩孟诗派“奇”地特色?在审美取向上,追求雄奇怪异.“韩孟诗派”追求对内心感受怨怼之情地审美宣泄,因此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正平和、典雅圆融地审美趣味,倾向于奇绝怪异地美学追求.由于心胸不够开阔,这些诗人地具体创作,往往有可以求其尚怪之处,但是他们在审美趣味上地鲜明追求,还是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地艺术领域.、分析杜牧诗风地“俊爽”特点.杜牧兼善众体,诗歌内容丰富.追求高绝地精神趣味与峭拔地气势,在艺术上则能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豪爽俊逸、清丽明快地独特风格.、晚唐怨刺诗风地代表诗人有谁?艺术特色是什么?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这类诗人或抒发乱世地感慨,或讥弹怨刺表达对时事地愤慨.、花间词与南唐词有何异同之处?花间词是花间词派地作品,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地《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地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地“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其词地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地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花间集》地作品具有明显地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地“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南唐诗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地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主要写男女恋情,起源于民间地“小调”,文小、质轻、径狭、境隐,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地.两者地表现形式和选材不同.南唐诗坛地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地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地主旋律.而《花间集》地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地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地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地主题不同.)、试比较温韦词作地异同.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挚.温庭筠地词华美浓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地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地想象;韦庄地词则多对人物地情态心理作直接地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地情感,情深语秀.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地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地〈菩萨蛮〉、韦庄地〈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地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地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地士大夫之词地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地实用要求,他地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地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地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地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地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地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地一大特色,也是词地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地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地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地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地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地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地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地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地难以言状地心绪,转化成可感地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常以静态地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地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地手法,造成了含蓄地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地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地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地手法表现出来.注重文辞声律地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地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地风味.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地风格,江南地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地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地是常见地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地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地传统,领导了五代词地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地风格.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地加工,以疏淡为美.、怎样理解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工是为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服务地,故其所颂之词娱乐成分居多,脂粉气颇重.多为闺怨,伤春之作,不能反映当时地社会现状.五代十国时期,词只不过是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地娱乐工具,多为谄媚之作,阿谀奉承之词,并无深刻地思想见地.李煜前期身在皇家,个人生活奢侈富饶无虑,遂有无病呻吟之感,又由于长于妇人之手,与宫女接触较多,所以作词不免深闺幽怨、风花雪月;后期国破家亡,遭遇重大变故,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尤其是身份地位由帝王变为阶下囚,心理上遭受巨大地创伤,从而眼界始广阔,作品中抒发出人类普遍地命运之叹、家国之悲,遂而意义变深远,有士大夫地情怀、分析中唐古文运动地背景.唐代古文地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地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地矛盾与危机,有强烈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以韩愈为代表地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地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地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地骈文相对而言地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地古代散文为号召地,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从古文自身发展地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地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地作家,在更广阔地范围内和更高级地层次上推动了古文地发展.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地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地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地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地影响.、韩愈为文主张“气盛言宜”,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韩愈如何在古文创作中实现这一主张.“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地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地影响,强调作家地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这一主张,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地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地“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地“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地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地主要特色.山水有灵性,凄神寒骨,幽清孤绝.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地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宋诗与唐诗地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地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地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地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地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地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地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地细致深刻、技巧语言地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试论宋词繁荣地原因.一、歌舞升平地世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地风气,当时持酒听歌, 浅斟低唱, 是官僚、士大夫司空见惯地消遣娱乐和交际方式.反过来看, 这种浪漫生活, 又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文人, 并刺激着他们地创作灵感, 对词这种歌唱文学热情而自觉地进行创作.如晏几道地词“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正是当时士大夫生活地真实反映.二,特殊地社会心理宋建国以前, 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地战乱和动荡,宋朝建立后面对沧桑巨变, 由乱到治地社会环境, 使宋人很珍惜, 也很兴奋, 在这种特殊心理下, 词这种适合享乐生活需要地歌唱文体广被喜爱, 也是宋词发展繁荣地原因之一.三、士举制度地影响宋代重文轻武地统治思想和政策, 形成畸形地文人政治和庞大地知识分子队伍, 他们是宋代文化繁荣地生力军, 也是宋词繁荣地作者群体.四、经济地发展和市井地繁荣宋统一后,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地社会环境.可以说, 都市地繁荣和市井阶层为宋词提供了最适宜地土壤和读者群.五、文体观念地偏差宋人对待诗、文、词地创作态度是偏颇地,将词视为“诗余”、“小道”,比起诗、文这样历史悠久地“旧家世阀”, 显得“体卑”而没有“身份”, 所谓“诗庄而词媚”.宋人这种文艺观念地偏差, 恰恰歪打正着, 促成了词地发展和繁荣.六、道统理学地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礼教走向完善地朝代, 代表传统儒家思想地经学一变而与佛、道合流.特别是理学及其所宣扬地“存天理, 灭人欲”地思想, 使宋人受到地压抑太深了, 他们在正式场合过于正统了, 物极必反, 在非正式场合下, 他们追求浪漫、自由和解放, 从而以一种压迫下被扭曲地激情, 去从事词地创作.可以说, 道统理学对思想地禁锢, 使宋词得到了“不虞之誉”.七、诗文革新地反面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针对宋初诗文受晚唐五代余风影响, 风气浮靡轻艳地现状, 而产生地一场求新、求变地文学革命.但负面效应是:误导宋人形成过于关注现实地诗、文观念, 强化了他们本就有地文体观念地偏差.八、前朝废主降臣流风余韵地影响宋开国之初, 来自五代十国地一些擅作歌词地废主降臣, 带来了他们特定命运下地伤痕文学,.如,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等.这种贵族化地东西,演变成世风和潮流, 得到全面地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正是宋代特定地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 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特殊地社会心理、文人地艺术观念及艺术趣味.城市文明, 给士人带来了风流旖旎地生活情致和创作激情.宋代既是和平地、又是衰世时代形势, 促发了宋人既是颓废地、又是忧患地时代意识.习惯地遵守着礼教、而又偷偷地反叛着它地文化伦理态度, 使宋人词地笔触伸向了人类灵魂和情感世界地隐蔽处, 最终, 词成为宋文苑中格外夺目地奇葩.、晏殊、欧阳修词创作有哪些异同?都是婉约派地花间词人欧阳修地词处在词风欲变未变之际;他地词中约有四分之三地作品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内容地,所用词调也多以小令为主,深受南唐词地影响;但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时,较之南唐词有了很大地进步.晏殊词地总体风格表现为委婉含蓄、圆润平静,并有一种富贵气象.他一生荣华富贵,生活范围狭小,创作主题也多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这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地艺术成就.、柳永对宋词地重大创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倾全力创作慢词,词地容量空前扩展,展现社会生活地能力遂得以提高.第二,将词地审美格调由“雅”转为“俗”,由士大夫地闲情雅致转向市民地世俗情调.。
古代文论思考题
古代文论复习思考题:1论孔子的诗歌功能观。
2“诗可以怨”与古代“怨诗”及“怨文学”之创作。
3从古代诗歌创作实况看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4“事父”、“事君”说与儒家的文学功用观。
5“文质彬彬”说的作品论意义。
6“思无邪”说的意义当代价值。
7 “尽善尽美”说的当代价值。
8孔子文论的当代意义。
9孟子“知人论世”说的理论价值。
10论“知言养气”说。
11“以意逆志”说的方法论意义。
13孟子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14《毛诗序》的诗歌功用观。
15论“化下”与“刺上”。
16从“化下”说看诗歌的教育功能。
17从“刺上”说看诗的批判功能。
18从“发乎情,民之性”看古代诗歌创作的抒情本质。
19评“止乎礼义”。
20《毛诗序》诗歌创作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1评《毛诗序》的诗歌本质论。
22王充论文学真实性的理论价值。
23王充的文学功用论。
24王充文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5论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26论曹丕的文章“不朽之盛事”说27论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8论曹丕的文学批评思想29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论。
30评陆机《文赋》的艺术想象论。
31评陆机《文赋》的艺术灵感论32评陆机《文赋》的文学创作快乐观。
33评刘勰的“神思”观。
34评刘勰的“神用象通”说。
35评刘勰的“半折心始”说。
36评刘勰的“意象”观37评刘勰的“神思”培养观38评钟嵘的“滋味”说。
39评钟嵘的诗歌功用论。
40评钟嵘的诗歌创作论。
41评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说42钟嵘定品第的得与失43钟嵘与孔子“诗可以怨”之比较44评钟嵘的“诗之为技”说45评“诗无达诂”46评“发愤著书”说。
47评儒家诗学的“美刺”说。
48谈谈你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看法。
49论“诗可以怨”的当代意义。
古代文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关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的自觉”的主要标志是什么?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请就玄学与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1.建安文学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理解建安风骨?3.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4.曹丕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
5.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6.《赠白马王彪》的写作特点。
7.建安散文新变的具体表现。
1.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及其原因。
2.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3.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4.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5.《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1.两晋文学的总体特征。
2.太康“繁缛”诗风的具体表现。
3.陆机诗歌的创作特点及评价。
4.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5.左思风力的具体内容。
6.阮籍与左思诗风的比较。
7.郭璞《游仙诗》的艺术特点。
8.东晋文学的特殊性格及成因。
9.玄言诗的概念、兴起的原因及评价。
1.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2.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内容。
3.陶诗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创新。
4.陶诗平淡自然风格的成因。
5.怎样理解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
6.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什么是元嘉体。
2.晋宋之际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3.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4.陶谢诗风异同比较。
5.鲍照的文学成就。
6.鲍照乐府诗对汉魏古乐府的继承与突破。
7.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齐梁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
2.永明体的概念及意义。
3.永明诗风及代表作家。
4.谢朓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5.大谢体与小谢体的比较。
6.齐梁三大文人集团及其创作活动。
7.宫体诗的概念及评价。
1.南北文学的差异。
2.南北文化交流的途径。
3.庾信前后期诗风的差异。
4.庾信的文学成就。
1.魏晋散文、辞赋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2.南朝骈文、辞赋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3.晋宋史传散文的代表作。
4.北地三书及其作者。
1.古代小说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思考题导论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2、简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先秦文学1、简议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起源观。
2、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分析。
3、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作品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5、《诗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6、《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
7、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8、比较说明《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
9、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10、《庄子》的散文有何艺术成就?第二章秦汉文学1、为什么赋这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3、为什么汉初是散文家活跃的时期,西汉宏文的特点是什么?4、论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成就。
5、《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6、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7、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某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8、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9、试分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何谓魏晋文学中的建安风骨?3、简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简论陶渊明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9、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
10、试赏析《木兰诗》中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11、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1、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2、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1、四杰诗作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研读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2、陈子昂的诗作为什么写得质朴、苍劲、平实、无华?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上简述之。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文言文小说、散文、论著及其他文学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学种类繁多、深厚、优美的结晶。
2、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什么?
古代文学史的来源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活动为基础,以对古代文
学作品形态、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变革、传播与发展进行研究为
主体,贯穿从古代儒释道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变迁、文学流变、文学家风貌等各方面的文学史研究。
3、汉朝的文学有何特征?
汉朝的文学特征是实事求是、简洁工整、清婉优美,楚辞、汉赋大行
其道,后来有多言七言的新模式;比如屈原的《离骚》,展现了一种
复杂的心理和一种崇高的观点,象征一种时代的生活气息。
4、宋代文学有哪些特点?
宋代文学特点是诗词、文言文、名言佳句盛行,文风宁静秀丽、庄重
典雅,文学精品众多。
宋代诗歌活跃,黄庭坚、苏轼等人代表,建立
了以赋为主的宋词体系;散文方面,李清照的四大名楼、尹洙、苏辙
的三礼楼,均被称作成语宝库。
5、唐宋文学发展趋势有哪些?
唐宋文学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两点特征上:一是文人以商业文明和开
拓思想为主导、文体内涵丰富极大地发展。
二是对《诗经》、《楚辞》两部古典巨著弊病审慎改良,为中国唐宋诗歌确立新的格局和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
《全唐诗》中收录了诗人2200余人,诗歌近5万人。
48900多首一、名词解释1、初盛中晚说: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一书提出的关于唐诗的四阶段分期看法。
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这种说法表明了各阶段的发展态势、阶段特点,并带有对各个时期诗歌成就作出总结评价的意味,比较切实可行,因此后世多予以认同。
2、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刘叉等。
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
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
3、元白诗派: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4、上官体:初唐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宫廷诗风,主要特征是以歌咏宫廷生活,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基本内容,语言艺术上则表现出倾慕齐梁、典丽精工、绮错婉媚的风尚。
5、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以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6、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合称。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在内容上突破了宫体诗的范围,对五言律诗与七言歌行体做出有益探索。
7、张王乐府:张籍、王建,交谊深厚,又都擅长短篇七言乐府歌行,所以人们合称"张王乐府"。
所作七言歌行,或继《诗》、汉魏乐府传统拟作古乐府;或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传统创作新乐府。
古代文学思考题
古代文学思考题古代文学思考题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1、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如何论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结合具体神话谈谈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惕之情。
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
通过锲而不舍的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厚生爱民意识:女娲、后羿、龙凤等神话主人公给人类带来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延续。
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关怀备至。
春神主日月之神,他们的本质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反抗意识: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对命运的抗争。
他们征服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邢天即使断首也要对天帝大舞干戚。
象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3、试述中国神话的特色及其演变。
特色:形式上的零散、缺乏完整周密的体系内容上强烈的现实性,是上古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先民的利益和愿望的真实流露。
艺术上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胆采用幻想、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
演变:神话的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
古代神话经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道人形的过程,正统的史家和儒家将办人半兽抹灭。
如司马迁言: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此外,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
神话的宗教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西王母操不死之药等。
神话转变为仙话,人物经历修炼、服药、升天不死。
第二章《诗经》1\试述《诗经》分类和内容。
中国历史文思考题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题绪论1.试述历史与历史要籍的关系。
2.制定一个你学习本课程的计划。
第一编考古文献1.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具有史料价值?2.简述甲骨文、金文的文字特点。
3.简述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
4.名词解释:二重证据法甲骨文甲骨四堂金文敦煌文书5.翻译:《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利簋》第二编纪传体类1.制作二十六史一览表。
2.为什么纪传体史书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史”?3.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4.试述《后汉书》的特点。
5.试述裴松之的注书特点。
6.名词解释:纪传体司马迁史记三家注班固设馆修史7.试评价秦始皇。
8.试述司马迁的经济9.运用史料对诸葛亮的品格。
10.试述党锢之祸兴起的原因。
11.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三编编年传类1.何谓编年体?其有何优缺点?2.简述《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
3.《资治通鉴》的主要成就有哪些?4.何谓实录?将整个朝代的实录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实录有哪些?5.试分析秦晋淝水之战双方胜败原因。
6.试分析“申诫公侯榜文”所反映的明初社会问题。
7.试分析宋太祖收兵权的社会背景。
8.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四编纪事本末体类1.试比较说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史书体裁各自优缺点。
2.制作历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一览表。
3.试分析建文帝削夺诸藩的原因及影响。
4.试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
5.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五编别史、杂史类1.试述别史杂史的特点。
2.什么是国别体?试举例说明其价值。
3.简述《逸周书》的史学价值。
4.试评述厉王专利。
5.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六编传记、笔记类1.试述学术史的产生与发展。
2.试述《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3.试述《日知录》的史学价值。
4.《世说新语》介评。
5.试述魏晋风度。
6.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七编政书、诏令奏议类1.举例说明典制体的特点。
2.试述杜佑的史学成就。
3.试述马端临的史学成就。
4.试述郑樵的史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
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文坛上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北宋徽宗时期,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主,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江西诗派作家以江西人为多,其师承传授、艺术见解都与黄庭坚有一脉相承之处,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2、诚斋体:诚斋体的基本创作精神在于走出书斋,回归自然。
语言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特色。
3、永嘉“四灵”:“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赵师秀、徐照、翁卷、徐玑。
因四人字号中都有“灵”字,故被称为“永嘉四灵”。
4、贺梅子:罗大经《鹤林玉露》赞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贺铸也因此赢得一个“贺梅子”的雅号。
5、辛派词人: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革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辛词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不少词人与他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
作为一个词派,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极其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憎恨投降妥协,渴望恢复中原;都继承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手法,喜欢借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使词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在词的风格和境界上,都以恣肆粗犷、豪放苍凉为主,多作壮语而不作软语、媚语。
在这些词人中,影响较大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和刘辰翁。
6、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以这些江湖谒客为主的诗人被称为江湖诗派。
7、山谷体:黄庭坚的诗歌以其鲜明的特色而自成一体,被誉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诗想象奇特,音律拗折生新,透出一股兀傲之气,是“山谷体”的典型特色8、话本:受唐代“说话”、俗讲、变文影响和启发;分小说、谈经、讲史、合生四家;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开辟了我国小说的新纪元,明清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就是宋代长篇“讲史”话本的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的戏曲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思考题
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历史之书,亦或者是一本哲学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家、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相对主义__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4、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5、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6、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7、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B.全盘否定C.完全肯定D.批判继承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B.相对主义C.虚无主义D.浪漫主义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5.试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6.简释庄子的“虚静”说。
7.如何理解庄子的“无情”论。
8.简评墨子的“非乐”。
(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一编)第二编思考题1.试评述《淮南子》的主要文艺观念。
2.简述《乐记》的音乐本源论和功能论。
3.谈谈《毛诗序》的主要文艺观点。
4.简析王充的“务实诚”、“疾虚妄”。
5.如何理解曹丕的“文以气为主”?6.简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7.试述陆机的艺术构思论。
8.你是如何理解刘勰的“风骨”的?9.简析刘勰的“神思”。
10.简要分析钟嵘的“情感论”和滋味说。
(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二编)第三编思考题1.简要分析陈子昂的“兴寄”说。
2.如何理解皎然的意境论?3.略述白居易主要的诗歌主张。
4.谈谈你对韩愈“不平则鸣”论的理解。
5.试述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6.试解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7.简述苏轼“虚静”、“物化”、和“传神”的命题8.陆游“工夫在诗外”有何含义?9.试论述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
(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三编)第四编思考题1.简要评述李贽的“童心”说。
2.如何理解汤显祖的“唯情”论?3.试申述袁宏道的性灵说。
4.试论述王夫之的情景说。
5.简要分析叶燮的“理、事、情”。
6.谈谈你对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解。
7.袁枚的“性灵”说有何特色?(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四编)。
[整理]2.庄子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文艺观有些什么不同?答:首先,儒家文艺观是以“诗教”为核心的,强调文学艺术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认识作用,如“兴观群怨”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
就文学艺术的外部关系而言,儒家文艺观认识到了文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活动,不能脱离和超越社会,不能不受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的要求所制约。
但是,儒家对审美和艺术的自身特征缺乏充分的认识,不少情况下甚至忽视、否定和取消这种特征。
道家在这方面则体现了一种强力的姿态。
道家文艺观几乎不提甚至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但却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到文学艺术活动是一种消除了各种外在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种超越了功利的活动。
儒家文艺观肯定了文艺干预政治、批判现实、关心民生、经世致用的一面,是后世的现实主义文艺实践和批评的理论依据;道家文艺观对文艺自身规律的深刻认识则是冲破儒家片面狭隘的功利论有力武器。
其次,儒家处处强调艺术活动中情感的和谐与节制,用社会伦理道德原则来规范情感的活动,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说等。
儒家把艺术活动的情感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受理性制约的情感,而非动物性的宣泄,这是其优越之处,但处处用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常常会导致束缚甚至扼杀人们情感的自由发展。
道家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虽然也具有高度尊重人的理性精神,但却从不主张而且反对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情感,强烈地主张自然无为,“任其性命只情”,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表现、想象的无拘无束的飞跃,通过“心斋”与“坐忘”,达到“游心”与“物化”,“乘物以游心”。
道家美学的这些思想经常成为冲破儒家森严的伦理道德束缚的有力武器,具有一种反叛的批评的力量。
在明中叶以后,终于同个性解放的思想结合起来了。
第三,儒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强调以理节情相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强调“锲而不舍”的人为努力和进取精神,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合乎社会的规范、要求和约定;在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上强调法度,强调人工的美,如“思无邪”说、“文质彬彬”说、“尽善尽美”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十、.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有《才略》、《知音》、《时序》、《程器》、《物色》等,既有批评鉴赏理论,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
(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家受自然感发,但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二、庄子的文学观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1)《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并重。
(2)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点,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来提高想象力。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有三:突发性,兴奋性,暂时性。想象活动遵循思——意——辞的规律进行。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题,这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但都可以写出佳作。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5)通变论。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三、《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见于《知音》篇。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
(4)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四、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
(3)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另有《定势》篇,是着重论述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时序》篇则论述了时代风格,文体论各篇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殊风格。综合来说,刘勰《文心雕龙》建立了相当完备而丰富的风格学理论。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