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

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

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通俗的讲:佛教的基本教义之核心就是一个“苦”字,即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从出生到死,就离不开苦。

佛教说,人生有八种苦,人们都好象浸溺在痛苦的海洋里,真所谓“苦海无边”。

释迪牟尼和他的高僧门徒,把佛教思想当做一只大海里的船,称为“慈航”,把人们从苦海里救出来,叫做“普渡众生”。

人们要领悟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脱离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即“脱离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即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怎样才能通过“慈航”“超登彼岸”呢?那就要信仰佛教,皈依释教,刻苦修行。

怎样修行呢?要求教徒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不能有“七情六欲”,虔诚的信仰,佛经所述的“一切皆空”、“无我”、“无常”及“因果报应”┅┅等等的观点。

(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代表克制“情欲”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代表“心情”的化身,猪八戒就是代表“欲念”的化身)这就叫做“修行”。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好,也许一时间大彻大悟,便可以“立地成佛”对佛教教义”苦”的误解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

第十九章佛教思想

第十九章佛教思想


慧远宣扬报应学说,说福、祸、赏、罚是 人自然的言行所致,人们如果要摆脱报应 之苦,就必须无视、放弃现实在斗争,追 求涅槃的精神世界。这比“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上天赏罚”的迷信思想 更加巧妙。他住卢山东灵寺三十年,为东 晋佛学领袖,不出寺门,但广交权贵,送 客是跡不过“虎溪”,以出世的方式而入 世,信奉净土宗,和130多个士大夫结成 《莲杜》,取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意。谢灵 运欲参加,遭拒绝。邀请陶渊明,陶拒绝, 又表示不为“五斗米折腰”,意即对佛、 道都不参加。
道谛——达到涅槃的手段和方法。 长乐我静,超脱轮迴,永离苦海”,从此“超凡
达到涅槃(圆寂——圆满沉寂),即“可不生不死, 入圣”,达到彼岸世界,跳出三界、六凡,成为
终生之佛。
⑤要达涅槃,必须破二执

我执——对自己作用认识太执著,应认自
己为虚假。

法执——对外界事物和道理的执著。也是
片面的。

⑥破执就必须知道事物的起源,即缘起说。认为 世界的本体是佛性(真如、心、理),它是一种 不生不灭,安然长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实 体,是实有,是妙有,而各种法(物质与精神) 又称名、色,都是真如本体变来的。因缘(条件) 和合而成宇宙万法——法,法是假有,似有,即 以虚假的方式存在,因缘就是地、风、水、火。 人也是四大和合而成,不过是内四大:骨肉 (地)、津液(水)、气息(火)、筋脉(风), 还有五蕴(阴):色、受、想、行、识。四大五 蕴和合而成,也是假有,“于无我中取我相”, “我即非我,我即无我”,这是佛教的本体论, 也就是说“我是假的,受苦的不是我”,所以要 “破我执”;宇宙万物是假的——“破法执”。
天 人 阿修罗 地狱 饿鬼 畜生
六凡道 三恶道
③六道处于川流不息的轮迴之中,叫六道轮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其核心教义包括“四正谛”,也被称为“四圣谛”或“四大真谛”。

该教义是佛教修行的基石,通过理解和实践四正谛,信徒可以获得解脱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四正谛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索广兴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正谛:苦谛苦谛是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

佛教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存在都与痛苦有关,无论是生老病死、分离或是无法满足欲望的焦虑。

苦谛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我们存在的基本特征。

苦谛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痛苦,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通过观察和体验苦难,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培养出自我反思和慈悲的品质。

第二正谛:集谛集谛是指痛苦的起因和根源。

佛教认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贪心和妄念。

我们对于外物的执着和对于自我存在的执念,是我们经历苦难的根源。

集谛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消除痛苦的起因。

通过减少欲望、超越贪心,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当我们摆脱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我们能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第三正谛:灭谛灭谛是指消除痛苦的可能性。

佛教强调通过戒律、定力和智慧来达到痛苦的解脱。

戒律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负面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定力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和冥想,智慧则是培养洞察力和正确认知的能力。

通过修行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摆脱痛苦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和平与解脱。

通过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妄念,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四正谛:道谛道谛是指达到解脱和智慧的方法和路径。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信徒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超越人类凡俗的境界。

道谛包括八正道,即正确的观点、意念、言辞、行为、生活、努力、思维和冥想。

通过追求道谛,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八正道的修行能够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使我们与我们自己、他人和整个宇宙建立起和谐共融的关系。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

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

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

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

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

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

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一)三界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 (二)六道(又名六趣)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

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

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业/业力/善业/恶业/业因/业缘/业障/业报(花报/果报)/共业/不共业(各人别业)/缘起/空从无始以来,由于最初的无明(不能分辨对错好坏),而做了错事坏事,“天地间、冥冥之中”就记录下这一笔账。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1.佛教来源于印度,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是一个尊重自然和平等的宗教。

2.佛教信仰重要的是福报和破灭苦难,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自由和解脱。

3.佛教的核心观点是四谛,即赞叹苦谛、起因谛、离苦谛、道谛。

4.佛教并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它强调人类的自我造成和自我救赎。

5.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念佛、观想、布施、清净等。

6.佛教不推崇物质财富,而注重内在的心灵修养和正道行为。

7.佛教的经典包括《大智度论》、《金刚经》、《心经》等,是了解佛教和修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8.佛教场所一般为佛堂和寺庙,佛像、佛诞和佛教节日都是佛教信徒们常常参与的活动。

9.佛教尊重生命和宽容,强调慈悲和平等,不说谎害人,不杀生,不淫犯。

10.佛教是一种温和宽容的宗教,其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化解个人的苦恼,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佛教观点讲解:人生的目标及怎样实现

佛教观点讲解:人生的目标及怎样实现

佛教观点讲解:人生的目标及怎样实现
佛教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富贵健康安乐,就是要使自己比别人过得好。以照所作所得及人的打压他人的本性来看,要实现人生的目标,做到两点即可。其一,不招损害:不害所有人,无论善恶友敌,不损害他们的尊严及利益。做到敬顺,不逆争,不打淫盗骗、不说人错对、不说己对错、不告状、不多取要、不生气怨恨报仇、不显能压低人,不纠正他人。其二,只招福:不帮救自己的竞争者及仇敌。不帮助、不救那些不尊敬自己或在自己之上或终有可能在自己之上的人,让自己的竞争者受灾而自然淘汰。只对那些与自己的工作事业无关或终身不能在自己之上的人给予尽量多的帮助。
பைடு நூலகம்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

佛教死亡观探析佛教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的宗教,对于死亡和生死问题也有其独特的观点。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一个人世间存在的自然现象。

而且,佛教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观念来理解死亡,即“轮回转世”,即一个人在死后会重生到另一个生命形态,直到最终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的态度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接受、平静、无常和解脱。

佛教教义主张人应接受死亡,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

佛教律之一提到:“无论贵贱圣凡,人皆须相临终。

” 佛教倡导人们在面临死亡时不要抗拒,而是要接受并从中领悟生命的无常。

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自然规律的一环。

通过接受死亡,一个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认为人在面临死亡时应保持平静。

佛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冥想,以使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是摆脱人生痛苦和追求解脱的必要条件。

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内心平静能够帮助一个人从容面对死亡,并更好地投入到下一生命的旅程中。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生命也不例外。

佛教律中有一句名言:“常住我心,一切都是无常。

”佛教认为,人们常常陷入对事物的执着和依恋,而无常的觉悟则是解脱的前提。

人们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减少对物质和世俗的追求,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

只有领悟到生命的无常,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净化心灵,解脱自己的苦难和痛苦。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解脱的境界时,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了永恒的解脱。

佛教对于死亡不仅是接受和面对,更是一种通向解脱的过程。

佛教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接受死亡、保持平静、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性,并通过修行获得解脱。

佛教的死亡观不仅是对死亡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探索。

佛教的死亡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面对死亡的方法,并为人们追求解脱和内心平静提供了指引。

佛教观点:人身、思想意识、富贵平安健康

佛教观点:人身、思想意识、富贵平安健康

佛教观点:人身、思想意识、富贵平安健康
@人生气时就会使坏,结果惹他人生气使坏而让自己得祸;人高兴时就会做好事,结果让他人高兴做好事而自己就会得福。

所以人必须强迫自己高兴喜欢人而不生气不厌烦人。

@人活着时,生气勃勃,穿着整齐,注意卫生,不传播细菌于人,他人就喜欢给好,自己就会得福;人死时,表情姿势僵硬、颜色紫黑吓死人,还有剧毒尸体微虫爬出,人们不得不焚烧掩埋,避受其害。

其实身体任何时候都有病毒,无论死活,都应避免互相接触。

除非为了生育不得不性交。

@人身体有两方面功用:作恶邪之事和作善正之事,但人的基本目标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富贵平安健康。

根本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那么为什么却有两种福祸后果完全不同的思想言语行为,那是因为人有迷惑与清醒的两种精神意识状态。

当人清醒时,知道作善必得福,作恶必得祸,所以只作善而不作恶,而且会真正地得到富贵平安健康;当人迷糊时,认为作恶也许会得福、也许不会得祸,结果肯定得不到想要的富贵平安健康,还得失去相当于所做罪恶价值的富贵平安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基本观点一、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

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

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

他当太子时,有享不尽安乐富贵,但这些他都不留恋,而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一次在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

释迦牟尼25岁时(一说是19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柴,但没有获得成就。

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

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

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

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

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

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49年,80岁时去世。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无经典,他去世以后,弟子们集结他说过的教法,这便是现存的佛经。

二、基本教义(1)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

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

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

(2)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

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

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

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

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

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

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3)空的法则: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

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

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

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

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的存在,这形式,这现象,可以被我们利用,我们可以假借现象追求本质上的东西,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佛家用词是:以假修真。

(4)无我法则:从空的法则,佛陀又推理出无我原则。

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没有我的存在。

如果有我,就可以自我主宰,我要怎样就怎样,我要不病、不死,我要入地、我要飞天,我要一口喝干大海,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无法把握自己。

我们只是某种意识和元素的因缘合成,因缘一散,我们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讲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称呼而已。

由此可知,诸法无我。

无我,也就无主宰。

自我尚且不能主宰,如何主宰别人,可见,这世间也没有主宰者。

(5)联系法则:从因缘的法则,佛陀又推出联系的法则,认为,这世界,是相互因缘、相互因果、相互联系的,就如一张互动的网,牵起一角,就动了全部。

佛陀说,不能只看见树木,而没有看见森林。

从此意义上,则人与人、社会与社会,需要同舟共济,需要互助,应该共荣。

(6)命自我立法则:从因缘的法则,我们还可以看到命自我立法则,即自己命运自己把握。

既然事物由因缘合和产生,那么,改变因缘,结果也就会相应改变。

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为了改变因缘。

创造好因,创造好缘,就会改造因缘,改造命运。

佛陀反对算命,因为,因缘是随时可以改变的,那么,何来固定结果的命运可言。

三、宗教观一般来说,作为宗教,都有一个主宰者,但佛教没有。

据佛教,佛陀不是主宰者,不是万能者,也不是救世主,他无法直接给人降福,也无法直接给人惩罚。

如果烧香纯粹就是为了求佛保佑他升官发财,或什么的,那么是无法实现的。

烧香、献花,只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陀的敬意以及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如果佛陀万能,凭他的慈悲,早已把他的弟子超升,何必要弟子苦苦修行,因此,佛陀无法为你的升坠全权负责。

据佛教,主宰命运的还是自己,是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

自己造什么因,便有什么果。

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

记得天主教说,主救自救者。

佛陀能救的也是自救者。

有个故事说,观音菩萨挂念珠,人问念谁?观音菩萨回答说:念观音菩萨。

为什么?求人不如求己嘛,这就叫各人吃饭各人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那么,信佛干什么,佛陀说,他只是个导师,只是个引路人,给迷路人方向,具体的道路。

他又说,他只是个医生,给病人灵丹妙药,但是,如你不睁开眼睛,不迈开步子,或只迈开步子,不继续走下去,那么,不能走出迷途,不能到达目标,信徒自己不吃药,不能康复。

他曾有个比喻说:一根木头,在河流中,怎样才能顺利地流到海里呢?那必须,不搁浅在两岸,不沉入水底,不被人中途捞走,那样,才能流到海里。

佛法的作用,就是教你那棵木头如何能不搁两岸,如何能不沉入水底,如何能不被人捞走,而终入大海。

四、信仰观一般宗教,强调绝对的信仰,但佛教没有,佛教反对盲目信仰,盲目的崇拜。

强调正信、理信、智信。

不反对起疑、存疑。

禅宗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佛陀要求他的弟子,要去疑问佛陀,检验佛陀。

他说:疑问我,检验我,学习我,只有那样,你才知道,我是否是个智慧的觉者,如你发现我确是个智慧的觉者,你来信仰我。

佛陀又说:你应该用你的眼晴和耳朵来疑问我,看我做了些什么,听我说了些什么,据此,你可以检验出我的精神是否纯洁,当你发现,我是纯洁的,那么,你接受我。

他还说:聪明人试金,用火烧、刀砍,你们应检验我的话,不要因为尊敬我就没有疑问地接受。

佛教的这种允许疑问教主、检验教主的风格,可以说是相当包容、民主的。

在佛教中,教主被摆在第二,摆在第一位的是教义,所以佛陀临终教诲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五、世界观佛教认为:宇宙,从时间上看,无始无终,空间上看,无边无际。

这无边无际的含义包括: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边无际。

再小的东西还可以分析下去,此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芥子可纳须弥山是也。

佛教认为,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而已,定义宇宙为三千大千世界。

认为宇宙空间本来就如此存在。

虽然,佛陀对宇宙进行了分析,但是,他反对人们把过多的时间投入这方面的讨论之中。

佛陀认为:了解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作为修行者,当务之急,是修行是解脱。

他比喻说: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不是先去了解箭从什么地方来,谁射的,而是要先拔箭,先治伤、消毒,如果先追究箭的来源,那么,来源尚未查清,人已死了。

佛教把宇宙即三千大千世界作了区分:一方面是凡夫世界,如我们地球;另一方面,是圣者的世界,如西方极乐净土。

当然,凡夫的世界,同样可以产生圣者,居住圣者,而且,西方世界中的圣者无一不是由凡夫世界而来。

六、道德观佛教认为,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结果就是善,反之是恶。

据佛教,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分四种:对自己对他人皆有利,是大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是善;对自己对他人皆不利是大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是恶。

在这道德的实践上最基本的内容是五戒。

五戒即,①不杀生。

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可加害。

不杀生的核心是培养仁慈之心,反对以强凌弱。

②不偷盗,即不予不取。

据说,有人请弘一法师写字,他写好后,把字寄给索取者的同时,把剪下的杂纸条也一同寄还,持戒精严如此。

③不邪淫,即不婚外性关系,包括与动物、意淫等。

④不妄语,即不说假话,不说艳词等,佛教说,说假话,就如逆风举火,烧的是自己,又如朝天吐痰,脏的会是自己。

⑤不饮酒,酒,在佛教中,等同麻醉物。

《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为了饮酒,把邻居家的鹅抓来杀了做小菜,邻居女主人来找鹅时,他骗她说没看见,并在酒意之下非礼了女邻居,因为要喝酒引发了杀、盗、淫、妄。

佛教说,喝酒伤身、伤智、伤财、伤后代。

当然,对五戒,也有破例的时候。

比如,为了当药用,就可饮酒,此是方便法门,另当别论。

佛教道德的宗旨是利他自利,福建省佛教协会前任会长妙湛法师临终遗言:勿忘世上苦人多,这就是佛教道德最典型的表现。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其实,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

佛教道德还表现在佛教的四摄法门中,即①布施:物质的布施,精神的布施,布施是为了去贪心,令人难舍能舍。

②爱语:热心待人,诚恳待人,以慈悲心待人,语如春风,令闻者欢喜。

③利行:遵纪守法,服务社会。

④同事:与大众同甘共苦,互相参与,分享成功,针对出家人,还多提了一条,即六和:身和同住、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口和无诤、见和同解。

一句话,要维护团结和安宁。

经书上说,一次两个僧人吵架,佛陀一见,一言不说就走了,三天三夜不吃饭,这两个僧人,从此再也不吵架了。

七、人生观佛教人生观认为:①人人有佛性,无有差别,人人可以成佛。

曾经,禅宗六祖慧能,去见五祖弘忍大师,大师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要作佛,大师反问他:你这南蛮子还能成佛,慧能说:人有南北,难道佛性也有南北吗?②人的本性是善,只是后天的污染才导致变坏,这与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同。

③人是由地、水、火、风、空、意识等构成,一旦这些元素散离,人体便不存在,但人的业力长存,这业力会影响你来生的品质。

④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场小戏曲,佛教叫作分段生死,不是人一死,就一切结束了。

据因缘法则,人生无法自我把握,苦空无常,苦围绕着人生,人生时时处处与物、与人、与心、与欲望、与自然产生矛盾,佛教列举了八种苦:如生苦,婴儿出生,都是啼哭,没有微笑的,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冤仇苦、求不得苦、莫名其妙的忧心苦。

苦是一种存在,佛陀要我们正视他,而不是逃避他。

佛陀讲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苦的真相,然后,进一步去寻找消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正视苦,只是一个过程,而寻找苦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才更重要。

佛说,苦源于人类的无知,这无知指贪、瞋、痴、疑、傲慢等不健康的心态。

佛陀以为,人有佛性,但是,现在,人的佛性被无知的心态蒙蔽了,就像明镜蒙上灰尘,发不出光。

修行,就是为了扫除这明镜上的灰尘。

神秀说: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去除贪、瞋、痴等,重放镜中光明,让大海的波涛平息下来,使佛性显现,我们就能获得解脱、自由和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