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闲情偶寄——从造物观看李渔的美学思想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of Engineering ArtsFrom Creation Research Li Yu’s AestheticIdeologyCandidate: Li SuyuSupervisor: Prof.Chen JiangfengMajor: Design Art studyingSchool of art design institute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 P.R.ChinaMay 2012摘要处于明末清初的李渔,是一位集小说、戏曲、美学等领域丰硕成果于一身的生活艺术大师,其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一书记录了其涉及的众多创作领域。
他笔下的美学以日常造物为基础,充满生活智慧。
可以说,李渔的生活就是一部造物美学史。
本文从分析《闲情偶寄》入手,对李渔的整个生活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李渔戏曲美学、园林美学、居室美学和服饰美学等。
绪论部分梳理了《闲情偶寄》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肯定前人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笔者的研究思路。
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论文第一部分着重研究了李渔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经历,这是形成李渔丰富而独特的造物美学思想的原因。
同时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和《闲情偶寄》的创作背景与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论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李渔造物美学的具体内容。
在这一部分,本文依次阐述了李渔在实践中积累的戏曲创作理论,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的园林设计,人居和谐、俭朴实用的居室美学,形式功能并重的家具造物,文化内涵丰富的服饰美学,情趣艺术的饮食美学、高层次生活态度的养生美学。
论文第三部分对李渔的三座著名造园活动———伊园、芥子园、层园,进行具体分析。
造园观美学——解读《闲情偶寄》
11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工艺美术 shanghai art & crafts
造园观美学——解读《闲情偶寄》
An Analysis of Aesthetics in the Landscape View
刘逸瑾
Today,construction business has realiz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it is a pity that after spending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there are still completed buildings that are voted "ugliest buildings" in a public voluntary poll. Li yu's“Xian Qing Ou Ji”demonstrates unique aesthetic in the flat everyday world,the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alyzes "Xian Qing Ou Ji" from three aspects:"nonlegendary"aesthetics,daily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endowing new meaning.
李渔《闲情偶寄》:女性的“美”与“媚”
李渔《闲情偶寄》:女性的“美”与“媚”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是专门介绍如何美化女性,如何提升女性魅力的美学著作。
李渔了解女性,自谓“湖上笠翁原非蠢物,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己”。
他爱美,把美当作人生极高的价值追求。
子都是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
《孟子·告子》写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李渔爱美人,因此他喜欢孟子的这句话,天下人都知道子都长得漂亮,如果不知道子都长得美,那是没有眼睛的人。
即人皆有爱美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犹如“食色,性也”,他认为,爱美色是男子的天性。
他知道什么的女子对男子是有吸引力的,在《态度》篇中,他道出了女性拥有“足以移人”的魅力的来源——“态度”。
在李渔看来,一个有魅力的女子,貌美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要有“态度”,即媚态。
仅仅貌美的女子,对于男性来说魅力有限。
再漂亮的女子,不管是作为妻还是妾,如果男女日日相处,基于轻薄男子喜新厌旧的本性,他也会“审美疲劳”。
而有媚态的女子则不同,她在男子眼中有“日日新,又日新”的魅力,“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
这样有媚态的美貌女子才可以称作“尤物”,她能让男子动心倾倒,钟情爱慕,令人思之难忘,“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
女子仅仅貌美还不能称为尤物,因为绢帛做的美女玩偶,纸上画的美人画像,其貌比活生生的女子要美十倍,却从来没有男子为她们而害相思病,就是因为她们身上没有“媚态”。
可见,这“态度”二字,便是“木”美人与活美人的分界线,是假美女与真尤物的分界线。
媚态“不特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
”有媚态的女子总是魅力四射,这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因此,李渔极力渲染“媚态“对于女子远远大于美色的重要性,他发现,“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
一个有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一个有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一倍当两倍也”。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作者简介:涂靖章,女,1988,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涂红艳,女,1969,垫江县城北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摘要:李渔的《闲情偶寄》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生活美学等有相通之处。
全书八部,其《词曲部》和《演习部》历来是大家研究重点,但其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往往让人忽略,本文主要是对《闲情偶寄》中与日常生活审美思想想通的生活美学思想做一些阐述,以便丰富其文本的全面研究价值,为现代社会所用。
关键词:《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一:西方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国文本《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顾名思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当中作审美的观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是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正如费舍斯通在《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说的“如果我们来检讨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界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①那样,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已经界限模糊。
现代社会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日常生活越来越符号化、形式化和艺术化。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领域,橱窗或者衣着的研究,美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艺术哲学的范围,美学得到了新的生长。
中国文本中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思想,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出现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将生活情趣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相同的是都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进行审美观照,不同的是在李渔更集中体现在生活情趣体验上,包括起居、饮食和器玩等的审美体验中,文笔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喜好,对其中的日常审美篇章进行研究以便服务于我们的现代生活。
二:《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任何时代,人都要生活,想生活得好就需要生活美学作支撑,可以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方方面面都是日常生活的美化学说,本文以《闲情偶寄·饮馔篇》为契机,通过对生活美学观念的分析,来谈谈李渔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
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
李渔 的《 闲情偶寄》 是一部 内容厚实 、 力戒 陈言 、 追求独创
的书 , 正如他在《 闲情偶寄》 的卷首《 凡例》 中所言 :不佞半世操 “ 觚, 不攘他人二字 。 空疏 自 者有之 , 愧 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
美感 。李渔也强调女性服装要没有束缚感 ,裙制 之精粗 , “ 惟视
折纹之多寡。 多则行走 自如 , 折 无缠身碍足之患 , 折少则往来局 促, 有拘挛桎梏之形 ; 折多则湘纹易动 , 无风亦似飘飘 , 折少则 胶柱难移 , 有态亦同木强 。” 李渔指出这样的制裙特点 , 裙不 仅实用而且也美观。 他的对美的审视是建立在合理的层面上的。 李渔对女性着装进行 了一番 比较健康而独 到的评 价: 妇 “ 人之衣 , 不贵精而贵洁 , 不贵丽而贵雅 , 不贵与家相称 , 而贵与 貌相宜 。”5 的这种观点打破 了有些人 的虚荣之心 , 他 现代社
配, 才值得稍低徊 。就是天姿风韵都有 了, 只算得半个 , 也 那半 个还要看他 的内才。” 这 与封建士大夫只重视女性长相的美 的观点是迥然不 同的, 李渔 的对女性审美 的观点是具有长效性
和建 设 性 的 , 今 天 看来 都 是 很 前 沿 的 。 在
能酷 肖远 山, 尽如新 月 , 亦须稍带月形 , 略存 山意 , 或弯其上 而 不 弯其下, 或细其外而不细其 中, 皆可 自施人力。” 女性 内美
的身份地位气质是否对立 , 统统套在身上。李渔是批评了一类
穿衣不注意身份 、 地位 、 气质而盲 目追求华美服饰的人 。
二 、 渔 很 看 重 女 性 的 内在 美 , 为 女 性 内在 的 美 使 女 性 的 美 李 认 更富 有 神 韵 相对 于外 表 的 美 , 渔 更注 重 女 性 内 在 的美 :吾 谓 相 人之 李 “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在明末清初闲赏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渔寄情于《闲情偶寄》,向世人展示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同时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
本文尝试运用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内感外射的审美心理交流系统的相关原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解读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颐养部》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关键词:李渔审美审美心理交流系统在近些年的李渔研究中,《闲情偶寄》是个热门话题,但多集中于对他戏曲、小说理论的研究,且多是从文学理论和创作理论的角度,鲜有美学角度的分析。
综合学界中林语堂、黄强、杜书瀛、杨岚等学者对《闲情偶寄》的各种研究,发现似乎总有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闲情偶寄》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本文试图以《闲情偶寄·颐养部》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美学原理与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李渔在晚明生活了25年,近他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
在闲赏的晚明社会影响下,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加之他自己年轻时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以及之后随着他人生的种种悲剧的发生,使得他越来越参透生活的真谛,越来越关注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应发挥的能量。
《闲情偶寄》就是他的主体性能量的爆发,道出了他几乎所有的人生体验。
特别是《颐养部》,由于他的家学渊源,对医药之道颇熟,但是在该部中他写的不仅仅是医药之方,而是以人文的观点来体察生活、体察生命,得出处世及生存之道。
一、“时”、“度”与“和”通观《颐养部》行乐、止忧等六篇,几乎都与“时”和“度”有关。
所谓“时”,即时机,“度”是限度。
李渔强调做人做事要讲时机、讲限度,进一步言之便是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在《行乐》篇中,李渔认为行乐要分季节,“随时行乐”,合时宜地行乐。
从《闲情偶寄》中的戏曲语言论看李渔尚俗的美学观
从《闲情偶寄》中的戏曲语言论看李渔尚俗的美学观作者:王晓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8期【摘要】李渔在他的戏剧理论的代表作《闲情偶寄》中对于戏曲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观点,其中对于戏曲语言的论述,是从观众的角度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崇尚戏曲的通俗化,只有这样戏曲才能植根于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戏曲李渔美学观通俗戏曲艺术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蕴含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戏曲作为民间意识形态折射的一种俗文化现象,产生于勾栏瓦肆之中,作者多为落魄文人,表现着民间百姓现实生活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其中既包括肯定现实秩序的正统观念,也有否定现实秩序的异质因素。
作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本身包括两个方面:艺人的舞台表演和文人的剧本创作。
戏曲艺术一方面认同官方意识形态,大讲忠孝节义,提倡“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而另一方面,又竭力渲染打家劫舍、荒诞不经的绿林寇盗、才子佳人、神仙鬼怪,伤风败俗,屡被官禁,表现出“雅”与“俗”的矛盾斗争。
作为一门通俗艺术,戏曲以演出成功为价值实现形式,因此要具有舞台性,要适合作为观众最主要构成群体的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所以既要通俗,但又不能粗俗。
一李渔活动于明清之交,无意仕途,专门从事剧本、小说、诗文的创作,是位著名的戏曲、小说作家。
他带领家庭戏班四处演出谋生,积累了丰富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戏剧理论,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戏曲理论家。
他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涉及剧本创作、人物塑造、戏剧语言、戏剧功能等,他的戏剧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最高水平。
针对戏曲中雅俗的矛盾,李渔提出自己的媚俗的戏剧美学观,最主要的特点是:他认为戏剧是文学、舞台、观众三位一体组成的综合艺术。
他的戏剧观念,认为戏剧就是三者结合而成的艺术整体。
李渔《闲情偶寄》:苍松翠柏有古趣?论世抒怀有幽情
李渔《闲情偶寄》:苍松翠柏有古趣论世抒怀有幽情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是一个草木的世界,但其中有道德智慧的生命观照,从而成为士人趣赏花木、寄托幽怀的所在。
在《松柏》一文中,他借写松柏而论世抒怀,不写种植而直接发论抒感,可谓不落窠臼,另辟新境。
“苍松古柏”,美其老也。
人们历来以松柏的苍老为美,“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最符合传统文人追求“古、雅、韵”的审美情趣。
徐悲鸿松柏双鹤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品“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则贵老而贱幼。
”所有的花草竹木,都是在幼小的时候最可珍爱,只有松、柏和梅三者,反而是以老为贵,以幼为贱。
正如人之作文,“惟理足可以载道,气盛可以达词”,松、柏与梅都是耐寒之物,只有久经风霜的老树,才能养成浩然之正气,凛然之傲骨,这一特性和中国文人的理想人格不谋而合,因此而“美其老也”。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过一篇著名的《秦松赋》,描绘泰山古松“不知此生,历几朝暮”,“遥而望之,苍苍然,郁郁然,…俨五老之古装,恍四皓之伟步”,观其“盘根错节,雪饱霜经,繁针刺干,雾护云蒸,皴肤带瘿,败甲含腥”之古老之貌,“当必瑶池之花数谢,蓬莱之水三清,始得此苍柯森落,古鬣蓬蓬,直枝百尺,斜影千层,霞侵纹起,日照斑生,貌与石而并古,色比黛而同青”。
创造了一个久经风霜而又清标独举、特立不移的古松形象。
“迨夫南雁去,朔风威,坚冰合,冷霰霏,锦残芳歇,蕙折兰摧…尔乃清标独耸,大盖孤垂,意挺挺而自若,似无喜而无悲。
”赞美古松具有亘古今而不坠的自然之美,象征着坚忍不拔、大义凛然的人格之美。
松柏耐寒长青的自然特征,使人联想到儒家的道德操守和君子秉性,人们历来把松柏称为“君子树”。
基于松柏的实际用途, 古人又常常赋予其“栋梁材”的意象。
松柏木质坚硬,生长缓慢,破土之初难免雪压霜欺,给人以才子不遇、英雄落难的联想;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隆冬季节,众草枯萎万木凋零,惟松柏生机盎然。
它根含冰而弥固,枝负雪而更新,堪称树中强者,岁寒始见贞洁,大类有道君子,所以,古人常以“岁寒”比喻乱世,松柏比喻君子。
《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思想探析
《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思想探析作者:徐顺智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期摘要:以《闲情偶寄》中《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观念加以归纳分析,其中既有李渔诸多设计的自我陈述,又有其作为设计亲历者对于当时设计现象的批评与评价,本文主要对其美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在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和设计美学研究领域里,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清代的李渔家居设计的美学思想为我们勾画一幅诗意栖居的美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諧共处的家居环境提供启迪,并论述李渔家具设计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倾向以及现在设计师的素质。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09-02李渔,生于(1611)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1680)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
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
李渔61岁时(公元1671年)总结自己一生众多美学理论观点形成《闲情偶寄》专著,它后被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
李渔的《闲情偶寄》共六卷,其中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等8部。
李渔在《与龚芝麓大宗伯》书信中他写道:“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
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
他年赍志以没,俾造物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
”足以看出李渔很看重这本著作,我们阅读《闲情偶寄》的根本起点是理解好这一点。
李渔在书的开篇,写出了本书的宗旨:有四个目的“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
《清儒学案》谓其:“凡说经必征诸实,宁凿毋陋。
囊括百家,立言胥关于人心世道。
”清代文人唐镜海谓王夫之:“先生之著书也,大抵为人心之衰,世道之递,学术之不明也,激而不尽其所欲言,婉而不失其所言谘,斯其为有道之君子乎?”根其本的主旨是崇尚俭朴、规正风俗以警惕人心;其核心是崇尚俭朴。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摘要:《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
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
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
本文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观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
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
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
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
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
居所叠有假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
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讲“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
笔者拟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
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感觉。
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
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休闲美学思想
性所原有 ,不能强之使无耳”。 在李渔 的思
想 中 ,他 对 主 体 性 的 强 调 ,指 涉 的是 每 一 独 立
存在 的个体 ,他认 为 ,个体 的创作活动始终使 自我 心 灵 处 于 一 种 极 其 自由的 状 态 ,所 以他 主 张 “ 自为一家 ,云所欲 云而止”。[ 5 】 他还把文 学活动 的意义定位于文学外在价值 的弃置和 自 我价值 的凸显 。在 《 词曲部 》中,李渔论及朝
明清 之 际 ,在 程 朱 理 学 的观 念 进 一 步 影 响 人 们
的价值 观的背景下 ,李贽 、李 渔等一批 进步的
以贯 之 的 审 美 文 化 观 念 ,从 艺术 和美 学 的 角
思想家积极 冲破程朱理 学的束缚 ,他们强调个
性 自由发展 , 抨击道学的伪善 , 批判礼教纲常 , 主张 “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追求 物质
与 “ 闲”的结合 ,是 劳动与休憩 的结合 ,也是
文化传统观念 中的休闲美学有重要的启发。 李渔 的休 闲美学思想 的形成不仅仅是他 自 身 审美 文化追求 的表现 ,同时更有着重要 的文 化语 境方面的影响。首先 ,李渔休 闲美学思想 的形 成与明清时期 江南地 区的社会文化背景有 着深 刻的联系。在 中国明清 时期 ,江南地 区得 天独 厚 的地 理 优 势 和历 史 积 淀 促 进 了手 工 业 和
浅析李渔 闲情偶寄 中的休闲美学思想
王
卉
5 1 0 0 0 6)
广 东 广州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李渔的 《 闲情偶寄》突破 了传统 美学以诗词 曲赋 为正统研 究对 象的重道轻器厚 古薄今
的美学观念,在 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 中孕 育着深刻 的休 闲美学思想。李渔休 闲美学具有 以人 为本 ,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的休闲美学思想王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内容摘要]:本文以《闲情偶寄》为切入点,探求李渔休闲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认为在四百年前的李渔休闲美学具有两大特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主体与存在价值;“寓乐于用”,淡化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追求平民化的休闲旨趣。
这对反观当下“生活审美化”现状,促进大众休闲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闲情偶寄》;休闲美学;生活审美化一“休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休”在《康熙字典》中,为“喜善也庆也”,[1]意即“吉庆、欢乐”的意思,强调人倚木而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闲”有娴静的含义,指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休”与“闲”的结合,是劳动与休憩的结合,也是物质生命活动与精神生命活动的融合。
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优雅的审美生存方式。
[3]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的儒、道、释各家思想,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休闲理念。
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4]无一不表达出休闲的意识和意境,以及思想家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此重提李渔,因为李渔唤醒了我们对于“休闲”的记忆,一部《闲情偶寄》以一以贯之的美学观,广泛涉及各种艺术与生活现象的美学问题。
笔者认为,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研究范围,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对休闲生活加以观照和提炼,以审美的眼光来关注以往很少专门提及的吃喝玩乐等休闲活动。
这对于以诗词曲赋为正统研究对象、重道轻器、厚古薄今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他指出:“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状态——休闲感并非仅仅是外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闲暇时间的必然产物。
它首先应当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灵状态……” [5]休闲为人们重视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 flow )或“心醉神迷”(ecstasy) 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闲情偶寄李渔
闲情偶寄李渔李渔,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曾以《闲情偶寄》一书成为文坛佼佼者。
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思想深刻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以“闲情偶寄李渔”为标题,将聚焦于探讨李渔的文学风格、作品主题和影响,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首先,说到李渔的文学风格,不得不提到他的情感描写。
李渔的文字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
他擅长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与人物产生共鸣。
例如,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樱花雨,洒落在心头,仿佛舞动的粉红蝴蝶,轻拂过一湖清泉;细雨绵绵,淅淅沥沥,落在佛寺的荷塘里,泛起圈圈涟漪。
”这段文字展现了李渔细腻的情感描写能力,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细雨绵绵的美妙。
其次,李渔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
他不仅写自然景物,还写人生百态。
在《闲情偶寄》中,他以诗意的文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常以诗化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融入作品中,给予作品更加深邃的内涵。
例如,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生如游,人生如梦。
生活中,我们不断面临着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
面对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这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这段文字表达了李渔对人生选择和思考的观点,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
李渔的作品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文字情感细腻真实,给后世作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
同时,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使后世作家在创作中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他的作品也提醒着我们,文学应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并带给读者思考和感悟。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从李渔身上学到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观察力和细节描写能力。
李渔擅长观察生活细节,将这些观察和体验转化为文字,给予读者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提升自己的观察力,进而将观察到的事物以独特的视角写出来。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主张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主张
李渔是清朝初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著作《闲情偶寄》被认为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李渔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创作和美学理论的主张,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1. 调和性情:李渔认为,创作者应该让自己的性情得到充分的舒展和抒发,以此来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创作者的性情应该是天真、自然、纯粹的,而不能掺杂任何杂念。
2. 注重细节:李渔认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以此来达到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3. 模仿与创新:李渔认为,创作者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此来达到艺术创作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模仿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创作者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水平。
4. 注重形式:李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非常重要,应该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设计,以此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5. 主张趣味性:李渔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注重趣味性,以此来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
他提倡创作者应该将自己的创作意图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以此来达到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这些主张反映了李渔在文艺创作和美学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和美学。
李渔在书中不仅关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还关注居室、器玩、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强调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李渔的闲情偶寄并非逃避现实的托词,而是对生活深度思考的结果。
他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享受当下的闲暇时光。
在李渔看来,想要超越庸常的生活,关键是要有一颗爱美的心,要在当下去发现领略生活的美好。
总之,《闲情偶寄》主要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本书既展示了中国古人生活意识中的精神热力,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
第32卷第3期2019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2No.3May.2019收稿日期:2018-12-19作者简介:张国栋(1993-),男,河北省邯郸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元明清小说。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张国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
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闲情美学;生活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9)03-0057-04李渔的《闲情偶寄》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喜爱,作品一改中国传统文学严肃的题材和文笔,将琐碎的“生活”搬进书本,以闲趣的风格将生活之美展现出来,将身心充分融入到生活和自然乐趣之中,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无甚功用,且部分内容趣味低俗,但仍然无法阻挡这部作品对广大读者的影响,很多学者对《闲情偶寄》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重点阐述何为闲情、李渔思想的成因以及李渔对个人生活价值的肯定等问题。
一、闲情的内涵《闲情偶寄》最突出的字眼便是“闲情”。
闲情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享受生活的艺术。
对于文人来说,闲情是构筑其心灵自由必须的心理时空,正是有了闲情雅致,文人阶层才能脱离世俗的纷扰而创作出优雅的作品,显示其饱满的艺术人生[1](9)。
因此,闲情不是无用之闲,恰恰相反,闲情乃有用之闲。
(一)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闲”,这种“闲”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超越,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平衡。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
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思想探析
《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思想探析核心是崇尚俭朴。
“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
奢则贫者难行,而使富贵之家日流于侈,是败坏风俗之书,非扶持名教之书也。
是集惟《演习》、《声容》二种为显者陶情之事,欲俭不能,然亦节去靡费之半,其余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诸部,皆寓节俭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绳墨之外,富有天下者可行,贫无卓锥者亦可行。
”其中在《居室部》中,包括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5个部分,集中论述了窗栏之制、房舍向背、墙壁装饰设计、窗栏设计的艺术原则及各种窗栏图样,等问题,反映了李渔完备成熟具有瞻仰性的家居美学思想。
李渔对窗栏的审美意义作了精彩阐述,其美学思想、文化意识和设计观念对当今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其《居室部》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苏州留园冠云楼借虎丘之山,北京颐和园借玉泉山之塔,通常,这所借之景多为“静景”;而李渔独辟蹊径,借“动景”。
他将一艘游船画舫的窗口“作便面之形”,行于水上,则两岸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人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
千百万幅绝佳山水被扇面窗收取的同时,也没有抹杀园林的湖舫自身的审美属性,本身就是一景,舟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以内视外,是一幅扇面山水图;以外视内,是一幅舟中人物画。
审美主体的视角出发点是湖舫,审美对象是湖舫。
这种借景思想首先在空间上突破局限,以园内与园外相连,延展观赏者的视野,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对曲径通幽之意境的追求。
其次是突破了时间的界限,随着游船的前行,扇面窗中的景物时时变换,小小的扇面窗的空间是有限的,通过它呈现的景物却随时间的流逝而形色各异。
于是画舫与潮水山岸一起构成完整的审美意象,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物象。
李渔不仅拓宽了借景思想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借景的维度。
二、因势利导,雅趣实用李渔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重实用。
李渔认为“制体宜坚”,“坚而后论工拙”在实用、坚固的前提下注重美观是设计的第一位。
李渔讲衣衫之道:《闲情偶寄》中的服饰色彩美学
李渔讲衣衫之道:《闲情偶寄》中的服饰色彩美学色彩是服饰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
服饰的色彩选择及偏好体现了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社会风尚。
关于色彩,古人有着逐渐深入的了解和论述。
最初,《左传》中最先提到“五色”的说法,书中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为六疾”。
“五色”,分别为青、黄、赤、白、黑,对应世界的五种基本原色,金、木、水、火、土。
基于五色,古人有大量的思考,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言“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色不乱,孰为文采”,《吕氏春秋》中写“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
乐之弗乐者,心也”,《虞书・益稷》有言“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以及《淮南子・原道训》中有言“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色彩在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
可以说,色彩赋予了服装以灵魂。
随着色彩的改变,同样的衣服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美感。
这和色彩心理学、服装色彩美学等概念密切相关。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色彩和服饰的描写数不胜数。
屈原《九歌》中写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描写了一个着装清秀潇洒的东君形象。
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描写美貌的秦罗敷下身穿着浅黄色有花纹的裙子,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
秦观《南歌子》中描写少女“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揉蓝衫子杏黄裙。
” 蓝色的衣服、杏黄色的裙子,身着明亮颜色的少女,和诗词下半阙的淡然悠远的意境形成对比,描写出一位漂亮却孤单的少女形象。
色彩赋予服饰以情感情绪,除了诗词作品中的记录和描述,日常生活中,无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在搭配服装时对色彩有着特别的考虑。
色彩搭配是否合宜,是否有审美的效果,都是有着系统的心理学和文化审美原理。
李渔在《衣衫》一文中,就具体讲述了女子衣衫选择时色彩搭配应该注意的要点。
《衣衫》开篇,李渔点明女性服装搭配的基本原则:洁、雅、与貌相宜。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摘要:《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
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
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
本文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整理分析,以
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观
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
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
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
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
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
居所叠有假
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
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讲“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
笔者拟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
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
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感觉。
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
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二、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空间之美
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象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房舍第一”开篇就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
勿房舍与人,欲其相称。
” 在古代,很多达官贵人往往通过将自己的房屋装饰得高大空旷来显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李渔认为房屋的空间尺度不应以人的富贵贫贱来划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来规划空间的尺度,例如身高的高矮、身材的胖瘦等。
还应考虑人在空间内的利用率,人在室内空间的感受,过大过小的空间即便装饰得再富丽堂皇也是没有意义的。
李渔谈及窗的取景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
”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窗的主要作用并非让空气保持流通,而是在于取景,从而形成内外两个空间的交流,产生隔而不隔的空间效果。
李渔通过设计窗栏取景,可以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将平常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审美物象,使这种富有空间层次的观感在窗户中得以实现。
这就是中国
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绝妙手法——“借景”。
三、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实用之美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记叙了对中国古代民居室内装修的见解。
如“房屋忌似平原,需有高下之势”。
他主张“因地制宜”之法:地势高的地方要造屋,地势低的地方就建楼,这是一种办法;低的地方就叠石头造假山,高的地方就引水建水池,这是另一种办法。
这段关于园林的“因地制宜”之法,较好地论述了园林艺术创作中自然与人工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他提出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而施人力,而人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人们的居宅、园圃,按常理是“前卑后高”,“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怎么办?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将地势低的变得更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塘凿井。
所以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
李渔的结论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方法,全在于人的灵感发挥,也需要心领神会,这不是单靠别人传授什么方略就可以领悟的。
李渔一再强调居室无论精粗,其功能是遮风避雨,一些雕梁画栋、琼楼玉栏只是美观而没有实用性,是不适宜的。
“因地制宜”的实用性也被李渔贴切地运用到窗栏设计中。
李渔认为窗栏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新而不计其旧也”。
总括制作窗权和栏杆的要点:宜简单不宜繁杂,宜自然不宜雕琢。
出于实用和审美的双向考虑,结果可能是因简洁、自然而产生美,这种美也必然是建立于实用之上的美。
四、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无事不新”的创新之美
李渔书中称“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
现实中他也将“无事不新”的创新理念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谈及到房舍时说道:“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攘一桶,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人其室者,颇饶别致。
”李渔又尝语“予性又不喜雷同,好为娇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
他极力反对抄袭他人作品,强调创作的个性化、不可复制性,否则就失去了设计本源的意义。
从李渔设计的理念、格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人。
李渔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舒适和雅致,就是凭借了自己贵“新”的理念。
居家所需的,只有房屋是不可移动的,此外都应灵活变动。
为什么呢?皆因“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其心,先宜活其眼”。
同一座房屋,把那个房间的家居摆设挪到这个房间,便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房屋都搬迁了。
再进那个房间时,又换了另一番景象,这样不仅是改变了一个房间,而是改变了两个房间。
房屋尚能如此,何况器物呢?李渔认为室内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假如让陈设品像生根一样,终年摆放于同一地方,就会呈现一种腐朽形象。
所以应适当改变一下位置,这样就给室内增添了活气和情趣。
五、小结
综上所述,李渔所极力推崇的美学观念是:独具匠心而别具一格。
他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实用更为深入地进行了研究。
他的思想和心得凝聚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充分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谈到:“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
”李渔的文章,处处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在享受人生的同时,倾入了对人生细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真诚地生活,用心去发现、去感悟,我们就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幸福的真谛。
同样,用心研读感悟,我们也会在前人的如海墨翰里找到极具现代美学意义的金玉良言。
笔者对李
渔的美学观浅析于此,权作引玉之砖,以候指正。
参考文献:
[1][清]李渔著,李树林译.闲情偶寄(白话插图本)[M].重庆出版社,2008.
[2][清]李渔著,杜书派评注.闲情偶寄(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邵琦著.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82.
[4]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李渔造物艺术思想雏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5]万晴川著.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风流道学:李渔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