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童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
沈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0 课时
一、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检查预习
童稚zhì藐小miǎo 拟nǐ强jiāng 唳lì怡yí砾lì壑hè庞páng
三、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理解下面词语。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
四、问题探究
1、“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2、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3、“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4、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5、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6、“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五、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六、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七、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11 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翻译全文: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一、二”。
四、明确全文主旨:表现了童年的我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请学生讲讲自己曾有过的“物外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背诵;
2.完成翻译作业;
七、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