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2.3《耳和听觉》练习题1 浙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含答案):2.3耳和听觉(1)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含答案):2.3耳和听觉(1)

第3节耳和听觉1.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 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 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2.假设跟你家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放音响或引吭高歌,为了减少这些声音对你学习、休息的影响,以下采取的方法没有用的是( )。

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门、窗翻开,让空气加快流动 D.将门、窗关上后再把棉毯挂在窗上3.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4.患中耳炎很可能导致耳聋,其原因是( )。

A.听觉感受器受损伤 B.听神经受伤C.鼓膜和听小骨受伤 D.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损伤5.大剧场的四周墙壁要修得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C.为了装饰剧场,美观漂亮 D.为了增大音量6.声音从水中发出,再经空气传入人耳,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不能判断二、填空题1.乐音的三个根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声音是发声体而产生的。

钢琴、吉它、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一样。

也可以从它们的__________分钟。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___高,这是因为同学说话的声带振动比拟__________的缘故。

4.减少噪声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散拓展噪声是否可以利用?请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

第3节耳和听觉一、1.A 2.c 3.D 4.B 5.B 6. C二、1.音调、音色响度 2.振动音色3.音调(或频率) 快4.在声源处减弱耷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发散拓展可以除草、发电,制冷、除虫、克敌等,第3节耳和听觉(1)一、选择题1.属于听觉感受器的是 ( )A.耳蜗 B.鼓膜 C.前庭和半规管D.昕小骨2.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在于 ( )A.听小骨 B.听神经 C.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3.中耳包括 ( )A.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 B.耳蜗、前庭和半规管C.耳廓、耳道和鼓膜 D.鼓室、听小骨、耳蜗4.鼻、咽、喉受病菌感染时,病菌可能通过哪个构造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 )A.外耳道 B.鼻泪管 C.咽鼓管 D.半规管5.容易晕车、晕船的是因为什么过敏 ( )A.前庭、耳蜗 B.前庭、半规管C.耳蜗、半规管 D.听小骨、鼓膜6.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 )A.鼓膜 B.内耳 C.位听神经 D.大脑皮层二、填空题7.耳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觉两个方面。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1)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1)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2.3 耳和听觉(1)对应学生用书P52—P531.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C)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D.饼干太干了2.猫自高处跳下时,头后仰;一着地,头便前倾。

猫的这些姿势变化是(C)A.耳蜗受到刺激引起的B.鼓膜受到刺激引起的C.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的D.听小骨受到刺激引起的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B)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4.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A)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C.外耳道→中耳→内耳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5.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

那么发病的可能部位是(A)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C.中耳 D.内耳6.长期使用耳机可能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C)A.外耳道 B.鼓膜C.耳蜗 D.咽鼓管7.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应该(D)A.站着不动其他什么都不干B.迅速闭嘴C.张口,同时双手堵耳D.闭嘴,同时双手堵耳8.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

下列有关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第8题)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B.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9.艺术家有时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

梵高有一幅画叫做《自己的伤兵》,描绘的是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后画的。

科学《耳和听觉(一)》试题(浙教版七年级下).doc

科学《耳和听觉(一)》试题(浙教版七年级下).doc

1.下列关于耳的各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B.耳廓的作用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入脑部【解析】选A。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并不是为了产生声波而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2.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A.外耳道内B.鼓膜内C.鼓室内D.耳蜗内【解析】选D。

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的听觉感受器。

3.(·宁夏中考)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不小心戳穿某结构导致耳聋。

该结构可能是( ) A.耳廓B.咽鼓管C.鼓膜D.半规管【解析】选C。

“戳穿”应该可以理解成一张“膜”之类的东西被“戳穿”,而这些结构中只有鼓膜是一张膜。

4.乘车时闭着眼睛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情况,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鼓膜B.前庭和半规管C.听小骨D.大脑【解析】选B。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而这些结构中只有前庭和半规管存在于内耳中。

5.由于_________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而且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答案:双耳1.人的听觉产生于( )A.听觉感受器B.耳蜗C.鼓膜D.听觉中枢【解析】选D。

任何人的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2.鼻﹑咽﹑喉受细菌感染时,病菌可能通过哪个结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A.半规管B.咽鼓管C.外耳道D.耳廓【解析】选B。

因为咽鼓管连通咽部与鼓室。

3.某人失聪后,经医生检查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病变的部位是(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内耳C.鼓膜D.中耳【解析】选A。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耳先接受刺激,由听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中形成听觉。

如果耳的结构没有受伤,则应该是听神经或大脑中对应形成听觉的部位有问题。

4.猫和狗的听觉很灵敏,耳朵能转动,是为了( )A.能把声音放得更大B.能更加集中注意力C.能更多地收集声波D.以上说法均不够确切【解析】选C。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2.3耳和听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2.3耳和听觉

2.3 耳和听觉一、单选题1.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

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

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D.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2.《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能发出145分贝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声波具有能量C.“145dB”是指产生声音的音调D.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3.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4.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B.前庭和半规管C.半规管和鼓膜D.鼓膜和听小骨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3 耳和听觉 同步测试(1)C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3 耳和听觉 同步测试(1)C卷(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3 耳和听觉同步测试(1)C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当我们坐着睡觉时,头部下垂后会立即醒来。

接受头部下垂这个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 . 鼓膜上B . 半规管内C . 耳蜗内D . 鼓室内【考点】2. (2分)中耳的组成()。

A . 耳郭和外耳道B .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C . 耳蜗和听小骨D . 鼓膜、鼓室和听小骨【考点】3. (2分)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A .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 . 保持身体的平衡C . 减少噪音D . 防止呕吐【考点】4. (2分)(2012·绍兴) 你听到铃声走进教室.这个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所在的器官是()A . 眼B . 口C . 耳D . 脚【考点】5. (2分) (2019七下·温州期中) 听觉形成过程中,下列结构没有发生振动的是()A . 鼓膜B . 听小骨C . 耳蜗内的液体D . 听神经【考点】6. (2分) (2020七下·柯桥期末) 小科在学习《耳和听觉》这一节时做了一些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 . 耳是听觉器官,所以在耳中产生听觉B .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C . 人们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声音三要素D . 优美的音乐在一定时候也会成为噪声【考点】7. (2分)在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是()A . 鼓膜、听小骨B . 听觉中枢、耳蜗C . 耳蜗、大脑皮层D . 角膜、视觉中枢【考点】8. (2分)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A . 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面的声音B . 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C . 音叉放耳朵附近,听振动音叉的声音D . 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考点】9. (2分)产生听觉的结构是()A . 鼓膜B . 大脑皮层C . 耳蜗D . 听小骨【考点】二、填空题 (共3题;共11分)10. (3分) (2019七下·温州期中) 请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回答:(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前庭、________有关。

2-3耳和听觉(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2-3耳和听觉(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解析】一、单选题1.(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答案】A【解析】A.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

故A符合题意;BC.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是由声源决定的,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故BC不符合题意;D.士兵的听力是士兵自身的一种能力,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故D 不符合题意。

2.(2022·山东临沂·一模)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Hz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答案】D【解析】A.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错误;B.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据的单位是dB(分贝),故C错误;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D正确。

3.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这种耳机发出的是超声波信号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答案】B【解析】人耳听到声音是经过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最后传到大脑才听到声音,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所以耳机发出的不是超声波信号,故B错误;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这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听力障碍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故C正确;听力健全的人使用这款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声听到声音,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 正确,符合题意的只有B,故选B.4.关于骨导式助听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骨导式助听器中声音传播速度会更快B.助听器必须紧贴在颌骨上,才能带动颅骨振动,听到声音C.骨导式助听器的制造原理是利用头骨、颌骨能传声效果较好的原理制成的.D.利用骨导式助听器能听到超声波【答案】D【解析】骨导式助听器利用头骨、颌骨传声,固体传播声音速度会更快,效果更好;超声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人无法听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8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C.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是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发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蜡烛“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众在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时,能分辨处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响度不同D.次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耳不能直接听到10 . 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根据看到的发令枪冒出的烟,而不是根据听到枪声开始计时的,这是由于()A.烟容易看清B.枪声听不清C.烟比枪声先从发令枪中发出D.光速大于声音传播的速度11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m/s,且温度越高传播越快B.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C.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成语“震耳欲聋”从科学角度是指声音音调高12 . 图中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音调相同B.音色相同C.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响度相同13 . 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14 . 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我学会了 (共6题;共22分)1. (1分)旅客坐在火车或汽车上时,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准确辨别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

【考点】2. (10分)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跑出教室,直奔食堂。

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了馒头的温热…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________ ]________ 的折射,成像在了[________ ]________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________ ]________ 的振动,刺激了[________ ]________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________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________ 形成的。

【考点】3. (3分)艺术家有时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

梵高有一幅画叫做《自己的伤兵》,描绘的是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后画的。

(1)这里的“耳朵”实际上是指耳的哪一部分结构?________。

(2)没有了这只“耳朵”,他的听力将()A . 丧失B . 减弱C . 不变D . 增强【考点】4. (4分)在信息量猛增的今天,手机是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请提出两个与手机相关的物理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回答:(知识点不能重复)例如:问:手机来电话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答: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1)问:________;答:________。

(2)问:________;答: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练习_2.3 耳和听觉科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2 . 某些人会晕船,其主要原因是A.小脑失去平衡B.耳蜗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C.体质衰弱D.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因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3 . 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B.近视眼可配戴凹面镜加以矫正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D.鼻咽部有炎症时可引起中耳炎4 .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5 . 能形成听觉的结构是()A.鼓膜B.耳蜗C.听神经D.大脑6 .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出去了7 . 假如你的住宅在马路边,经常有令人心烦的噪声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下列哪种措施是无效的()A.将门窗关紧B.用一团棉花塞住耳朵C.将马路与住宅间的围墙砌的高些D.将窗子打开,加快空气流通8 .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C.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称为超声波D.声音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9 . 如图所示,图文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光波、无线电波的速度大B.减小声音分散,可增大响度C.声音大小不同是因为音调不同D.空气越稀薄,手机铃声越大10 . 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3 耳和听觉(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测试:2.3 耳和听觉(1)

2.3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耳道2.具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是()A.耳蜗B.前庭C.半规管D.鼓膜3.听觉形成的过程是()A. 声波→外耳→中耳→耳蜗B. 声波→鼓膜→听小骨→听神经C.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D. 声波→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4.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受器官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5.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部位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听神经6.有人乘车、坐船时会晕车、晕船,与此现象有关的结构是()A. 鼓膜B. 听小骨C. 耳蜗D. 前庭和半规管7.听觉感受器位于()A. 半规管B. 前庭C. 耳蜗D. 咽鼓管8.失聪的原因是()A.大脑的听觉中枢受损B.鼓膜受损C.耳蜗受损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9.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

那么发病的可能部位是()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鼓膜C.中耳D.内耳10.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的功能是()A. 收集声波B. 传递声波C. 感受外界刺激D. 感觉位置变化11. 人坐着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

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A.耳蜗、前庭B.前庭、半规管C.半规管、耳蜗D.耳蜗、前庭、半规管12. 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会戳伤外耳道(A)和鼓膜(B)。

中耳(C)的鼓膜损伤会引起神经性耳聋(D)。

上述选项中错误..的是()13.请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问题:(第13题)(1)外界声波经外耳道引起[ ]____振动,经听小骨传递给[ ]____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通过[ ] 传递到大脑的产生听觉。

(2)[ ]__ __和[ ]____中的位觉感受器可感受__ __位置变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练习一、我学会了1.外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

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________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________,从而使________能正常振动。

2.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________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________,使其产生振动。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________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________。

它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________感受器。

当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________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3.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________。

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再听到声音了。

人们把这种状况叫做________。

耳除了听觉以外还有________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________。

4.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________,音调就越________。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________,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________。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________赫之间。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________赫。

把高于________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________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5.声音的强弱叫做________。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________,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距离声源越________,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________。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________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6.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________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防止噪声的________;阻断噪声的________;防止噪声进入________。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3 耳和听觉练习(1) 浙教版

【名师导学】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3 耳和听觉练习(1) 浙教版

2.3耳和听觉(1)点击要点:1.耳是人的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包括)、中耳(包括)、内耳(包括),其中,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形成: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振动,听小骨把放大后传人。

当声音传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形成了听觉。

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的功能。

3.听觉的损失:耳聋和耳聋。

4.: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也不相同。

因此人可凭此判断声源的方位。

课堂讲练:例1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A.耳蜗 B.鼓膜C.听觉中枢 D.半规管巩固训练1人的听觉产生于(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C.听觉中枢 D.鼓膜例2(2011某某)某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巩固训练2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时会立即惊醒。

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 )A.鼓室和半规管B.前庭和耳蜗C.半规管和耳蜗D.前庭和半规管跟踪练习:一、选择题1.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耳的下列结构中没有随声波振动的是( )A.鼓膜 B.听小骨C.耳蜗内的液体 D.听神经2.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3.(2011某某)用手掌托住耳廓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传递声波C.收集声波 D.感受声波4.构成内耳的结构是( )A.半规管听小骨耳蜗B.鼓膜前庭耳蜗C.半规管前庭耳蜗D.鼓膜前庭耳蜗5.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A.鼓膜 B.听觉中枢C.耳廓 D.听神经6.某人失聪后(丧失听觉能力),经检查耳的结构没有损伤,那么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中耳 B.听神经和听觉中枢C.鼓膜 D.内耳7.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8.放爆竹和礼花时,你若在一旁观看,最好X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3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第1课时) 同步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3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第1课时) 同步练习(I)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3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第1课时)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9题;共11分)1. (1分)“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A . 嗅觉和听觉B . 听觉和视觉C . 触觉和味觉D . 听觉和味觉2. (1分)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 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 . 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 . 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 . 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3. (1分)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 . 鼓膜的振动B . 听小骨的振动C .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 . 神经冲动的传导4. (1分)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 耳蜗和前庭B . 前庭和半规管C . 半规管和鼓膜D . 鼓膜和听小骨5. (1分)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A . 外耳道、虹膜B . 鼓膜、瞳孔C . 耳蜗、视网膜D . 咽鼓管、脉络膜6. (1分)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A . 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B . 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C . 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D . 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7. (1分)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后立即惊醒。

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 . 鼓室和半规管B . 前庭和耳蜗C . 半规管和耳蜗D . 前庭和半规管8. (1分)晕车、晕船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A . 耳蜗B . 前庭、半规管C . 鼓膜、鼓室、听小骨D . 耳蜗、鼓膜9. (3分)外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耳和听觉(1)
点击要点:
1.耳是人的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包括)、中耳(包括)、内耳(包括),其中,
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形成: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振动,听小骨把放大后传人。

当声音传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形成了听觉。

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的功能。

3.听觉的损失:耳聋和耳聋。

4.: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也不相同。

因此人可凭此判断声源的方位。

课堂讲练:
例1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 )
A.耳蜗 B.鼓膜
C.听觉中枢 D.半规管
巩固训练1人的听觉产生于 (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例2某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巩固训练2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时会立即惊醒。

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耳的下列结构中没有随声波振动的是 ( )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内的液体 D.听神经
2.人的听觉形成于 ( )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3.用手掌托住耳廓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传递声波
C.收集声波 D.感受声波
4.构成内耳的结构是 ( )
A.半规管听小骨耳蜗
B.鼓膜前庭耳蜗
C.半规管前庭耳蜗
D.鼓膜前庭耳蜗
5.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
A.鼓膜 B.听觉中枢
C.耳廓 D.听神经
6.某人失聪后(丧失听觉能力),经检查耳的结构没有损伤,那么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中耳 B.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C.鼓膜 D.内耳
7.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8.放爆竹和礼花时,你若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9.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人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10.对某一声音,人的右耳中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强,则可判断( )
A.声源在人的左方
B.右耳先听到声音
C.两耳感受到振动的步调相同
D.两耳同时听到声音
二、填空题
11.下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1)①是;④是;⑤是;它们共同构成了。

(2)⑦内有感受器;⑧内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1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听小骨→内的听觉感受器→→大脑的。

13.耳朵除了有听觉作用外,还具有保持的作用,因为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位于内耳中的。

某同学乘车、乘船时经常发生头晕、恶心,甚至呕吐,这是因为。

三、实验、简答题
14.巨大的声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耳聋。

当遇到声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15.同学们平常肯定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是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像?(提示:可从声音传播到耳内的介质去考虑)
16.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
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的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1.3耳和听觉(1)
【点击要点】
1.听觉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耳蜗、前庭、半规管听小骨耳蜗
2.耳廓鼓膜听小骨振动耳蜗振动大脑位觉
3.传导性神经性
4.双耳效应
【课堂讲练】
例1 A解析:鼓膜能感受声波的刺激,但不能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听觉中枢是产生听觉的地方,而不是产生兴奋的地方;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最终感受刺激,是产生兴奋的结构。

瑰固训练1 C解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遗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应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例2 B解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耳蝻内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位觉感受嚣。

过山车行驶速度变化和左右转动都将刺激位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产生感受。

巩固训练2 D
【跟躁演练】
1.D
2.D
3.C
4.C
5.A
6.B
7.D
8.B 9.B 10.B
11.(1)鼓膜听小骨鼓室中耳 (2)位觉听觉(3)听小骨(4)咽鼓管
12.鼓膜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13.身体平衡前庭和半规管半规管和前庭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过敏
14.应该张开嘴巴,捂住耳朵。

张开嘴巴是使咽鼓管内外气压相等,而捂住耳朵可以阻碍声波的传人,避免鼓膜受损。

15.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由头盖骨和空气传入耳中的,而听录音机里的声音是由空气传人人耳的
16.(1)一只耳朵听时,声音轻,听不清楚控制变量
(2)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