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啦!这个单元我们会学习很多有趣且实用的数学知识。

知识与理解:首先,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个单元的核心数学概念,比如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等。

每节课程我们都会学习到新的知识点,同学们需要认真听讲,理解并记住这些概念。

技能与运用:仅仅掌握数学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我们会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来锻炼大家的数学技能,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数的运算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1. 让学生了解数的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索一个有趣的数学话题——数的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你们知道吗,乘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哦!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加法,比如我们有3个苹果,再加2个,就是3+25个苹果。

那么如果我们有很多个相同的数字相加,比如5次2相加,就可以使用乘法来表示,也就是2乘以5等于多少呢?答案是10。

你们看这就是乘法与加法的一种关系,乘法可以让我们快速计算许多相同的数字相加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这种关系,比如我们买了一些文具,每样文具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买了很多样文具,那么总价是多少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快速计算,像3支笔总价是3乘以笔的单价,这样计算既简单又快捷。

2. 学习简单的组合关系并计算乘法中的简便运算孩子们我们已经开始了解数学中的组合关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乘法中的简便运算。

这些知识点在生活中非常实用,能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索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组合关系,比如我们买零食时,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组合套餐。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组合的知识来快速计算总价,再比如我们在家里放玩具时,学会分类组合可以让我们的玩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组合的概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表格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表格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表格版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的概念和写法。

2. 掌握两位数的数值大小比较。

3. 能够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1. 两位数的概念和写法。

2. 两位数的数值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1. 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笔、纸。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两位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激发研究的动机。

掌握两位数的概念和写法
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两位数,如何写出一个两位数。

并通过例子和练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概念和写法。

掌握两位数的数值大小比较
学生分小组,组内合作进行两位数的数值大小比较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使学生巩固掌握两位数的数值大小比较。

能够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师通过示范和练,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过学生的练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直线、射线和角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明确目标,简化思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明确目标,简化思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组成,认识数的新增概念;2、学习基本算法,掌握加减的计算规则;3、培养观察能力,描写数形的形态特征和数量特征。

二、教学重点1、学会数的分类,进一步认识数的群体;2、学会运用基本算法5以内的加减计算;3、懂得观察数形特征及数量特征。

三、教学难点1、分析群体性质及数量的变化特征;2、转向不规则物体的图形分析和描写。

四、教学内容与教法1、数的认识(1)1~100的数字的组成。

教师说出任意数字,让孩子们认识出这个数字有几个零,几个千位,几个十位和几个个位。

(2)数的群体分类。

将零数、单数和双数、偶数和奇数分别出示给学生。

针对每一类数让学生体验与认识。

(3)给孩子一堆纸牌,当纸牌数目小于10时,让学生一遍一遍数牌;当纸牌数目大于10时,让学生理解一口气数的方法。

2、加减的计算规则(1)3以内的加减法:通过才算减法和无组数加减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单性。

(2)5以内的加减法:利用图形或工具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各种加减题的解决方法。

3、图形的描写和分析(1)几何图形的初步体验: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例,由教师出示让学生自己体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2)几何图形的定向及大小的比较: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定向及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主体参与个体参与:如对数字的认识和加减的计算规则,以联合行动的理念来实施教学。

2、情境调整在前提下调整:比如对图形的描写和分析,可以用直观的感觉和体验来实现。

3、群体合作个人参与:比如通过小组实验及分析小组合理化理念的方式,来快速形成群体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评估1、观察教学过程中的能力;2、评估每一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3、每个学生的个别能力。

六、教学反思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学生,而需要心中有数、掌握教学方法以及了解常见的问题,有自我迭代的思想,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成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亩和平方公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亩和平方公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亩和平方公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够掌握亩和平方公里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农田面积、城市面积等。

教学内容1. 了解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 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并让学生自由讨论。

2. 亩和平方公里的换算- 让学生通过计算方法,掌握亩和平方公里的换算关系。

- 使用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换算关系。

3.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呈现给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使用亩和平方公里的例子,如农田的面积、城市的面积等。

-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换算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呈现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

2. 探究:学生自由讨论亩和平方公里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换算规律。

3. 研究:通过计算方法和练题,让学生掌握亩和平方公里的换算。

4. 拓展:给学生展示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5.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小结:总结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7. 练:布置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温故知新: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与本节课进行对比。

教学资源- 图片或实物:用于呈现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

- 练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亩和平方公里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的理解程度。

- 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换算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对亩和平方公里的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将亩和平方公里的概念与其他面积单位进行比较,拓展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换算关系的认识。

-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亩和平方公里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况和问题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进行相关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换算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1.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地的大小,并询问学生这块地有多大,引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什么是平方千米?2.学习视频教学: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1.板书笔记:按照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进行板书。

2.示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个人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应用1.实际测量: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能够发现身边哪些事物的大小可以用公顷或平方千米来描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结束。

希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相关运算方法。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2《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2《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2《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单位换算。

在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实际的面积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积单位知识,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实际面积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的理解。

2.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实际面积计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意义。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图片资料。

2.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物模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块农田和一座公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等。

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实际的面积计算。

如:一块农田的面积是200公顷,求它的面积换算成平方千米是多少?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操练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学生将学会如何在两个单位间进行换算,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能够准确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注重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 2. 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难点:1. 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关系;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地图,并让学生思考地图上的单位是如何测量的。

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新知1.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例题练习。

3. 拓展在实际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应用场景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4. 巩固布置一道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准备下节课内容的复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较好,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下节课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加深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和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之后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单元通过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积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小面积单位。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样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和平方千米大小的直观认识,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游戏教学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图片。

2.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片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土地,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大小,引发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以及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但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公园的面积是15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是多少?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如:选择正确的面积单位填空、改写面积单位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单位。

–学习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通过练习,能够准确地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展示和实物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辅助工具:量角器、直尺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角的度量单位。

3.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4. 测量角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角的概念和度量单位的理解。

2.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1.测量角的大小时的注意事项。

2.不同角度之间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第一堂课A. 角的概念引入1.讲解角的概念,以日常生活中的角度为例,让学生感受到角的存在。

2.通过展示几何图形中不同角度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B. 角的度量单位介绍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如度、分等。

2.讲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C. 量角器的引入1.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2.让学生亲自尝试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堂课A. 角的度量继续1.继续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学生对角度的理解。

2.进行角度测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测量角度的方法。

B. 角的比较1.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不同角度的大小。

2.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比较来确定角度大小。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概念和度量展开教学,通过生动的示范和实践操作,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还有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练习。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学生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人。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分得相应的份数。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4=44=1,56−26=36=12。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3=912+412=1312。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公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34例1。

【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难点:知道并掌握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请你分别比画一下它们的大小。

【学情预设】学生基本上能用手势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师:大家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几个填空题。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回答。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橡皮面积约4()。

(2)数学书封面面积约5()。

(3)教室面积约60()。

(4)校园面积约2()。

【学情预设】学生对前面三道题都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就是最后一题会觉得有难度。

师:校园面积填平方米肯定是不行的,那我们到底该填什么面积单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板书课题:公顷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

课件出示教材P34例1主题图。

师:看到图片和介绍,你们对公顷有怎样的认识?【学情预设】学生会感受到公顷比平方米大很多,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片很大的土地面积。

师小结: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自学教材P34,思考1公顷有多大,然后举例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2.认识“1公顷”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们能想象一下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的大小,那就是: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等。

2. 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等。

3.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照课本,查漏补缺。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要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协助!直线、射线和角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水平。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一、理解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理解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理解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能够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理解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理解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有。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个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个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1.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若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象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和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空中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味到数学与现实糊口的接洽和作用,增强学生进修数学的兴趣。

4.在进修举动中进一步体味数学与糊口的接洽,造就相互协作进修的能力,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诲。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研究,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的读写方法,为新课做好铺垫。

(2)出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律。

(2)教师讲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尝试读写。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读写经验。

3.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共同分析、讨论。

(3)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读写万以内的数?(2)教师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感。

3.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2.部分学生在数数、识数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数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

2.能够认识数字的大小和大小比较。

3.能够根据拼图图形的数量和大小来辨认数字。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拼图进行数字辨认。

2.能够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数字的读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数字10的读写。

2.数字大小比较。

难点
1.把拼图图形与对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数字10,让学生认识数字10,并让他们大声读出。

2. 讲解新知识
•向学生介绍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巩固学生对数
字10的认识。

3. 拓展练习
•让学生进行数字10的拼图游戏,让他们通过拼图的方式巩固对数字10的辨认。

4. 巩固练习
•让学生互相比较手中数字卡片的大小,然后进行数字大小的排序练习。

5. 温故知新
•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数字,巩固数字的大小比较和读写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数字10的读写,以及数字的大小比较。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写出数字10的中文读音。

2.从家里找一些物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写下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所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单元线与角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复习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的概念。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

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理解垂直、平行的意义,能熟练画垂直和平行线。

巩固认识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量角的度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通过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3、通过复习,了解线与角这些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养成独立探索、交流反思、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教学难点: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量角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卡片、题单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本节课复习内容。

1、(出示情景图)这是一幅路线图,从这幅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知识?预设:线段、相交、钝角。

揭题:同学们真棒,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线与角的相关知识。

(板书)2、出示学习目标,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顾线与角的知识,并明确学习学习任务。

(二)回顾与交流。

1、同学们通过你提前的整理,能否说说这一单元你是分哪些板块梳理的?2、小组交流知识点:出示任务:(1)线与角这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2)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请你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觉得线与角这部分知识在应用中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呢?【设计意图】小组内交流,旨在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计划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3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教材移下来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一个初步认识和感受。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

学会他们之间的换算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可以说这是我们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米,感受1公顷、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绳。

教学方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d㎡平方米㎡)
2、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

(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让学生回忆边长是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

(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师: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3、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师: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完成后,要
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乘10000,或者直接加上四个0;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去掉四个0。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在操场上亲自站一站、看一看、估一估、测一测、围一围、想一想等活动,实际感受、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
2、练一练
(1)、一个长2000米、宽1500米的长方形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48平方千米=()平方米6500公顷=()平方千米42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生生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公顷与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35页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3种方式来认识“1平方千米”:一是以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来表征;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三是借助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的占地面积,间接的帮助学生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即有数理层面的联结,又有直观形象的支撑。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活动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平方分米)
18平方千米=()平方米
9公顷=()平方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00公顷=()平方千米
第3题:一块梯形果园地,上底是300米,下底是500米,高是75米。

这块果园地有多少公顷?
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你们都知道了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学得可真棒,回家后跟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收获,好不好?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