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童年》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一、看图片,描绘高尔基二、读名言,感受高尔基1、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2、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世界上没有一匹这样的马,它可以驮着你逃开你自己。
5、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6、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从名言中,你感受到高尔基了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读轶事,谈谈高尔基1、因祸得福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
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
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
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
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高尔基因说:“你说话算数?”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是的。
”高尔基因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非常不情愿地答应了。
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2、吼退老板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
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的时间读书。
店老板不允许他读书,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才能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
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
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
童年名著导读知识点整理
童年名著导读知识点整理一、《小王子》1. 简介:《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童话小说,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2. 内容概述:小王子是一个来自小行星的男孩,他离开自己的星球,踏上了寻找真爱和友谊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奇特的生物和人物,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小王子渐渐成长并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主题:友谊、爱、成长和人生的意义。
4. 知名台词:- “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清楚。
”- “责任重于天。
”- “你看不见我的玫瑰,是因为她太重要,不能用眼睛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二、《安徒生童话》1. 简介:《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系列童话故事集。
2. 内容概述:《安徒生童话》包含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
这些故事通过寓言和幻想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勇敢和爱的力量等主题。
3. 主题:人性、爱、勇气和希望。
4. 知名故事:- 《丑小鸭》:讲述了一个被排斥的小鸭子最终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价值。
- 《海的女儿》:讲述了一个人类的小姑娘和一个海王子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爱的力量。
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 简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一部奇幻小说,被认为是西方童话文学的经典之作。
2. 内容概述:小女孩爱丽丝掉进了一个充满奇幻和荒诞的世界,她遇到了各种古怪的角色,如白兔、疯帽子、红心皇后等。
通过与这些角色的互动,她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冒险,最终找到了回家的方法。
3. 主题:成长、想象力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4. 知名台词:- “我可以变得比昨天更聪明吗?”- “有时候,你必须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才能实现它们。
”四、《格林童话》1. 简介:《格林童话》是德国兄弟格林(Jacob Grimm和Wilhelm Grimm)收集整理的一系列民间故事和传说。
童年名著导读课程设计
童年名著导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选童年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特征及主题思想;2. 了解作者背景,认识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 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品味语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就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2. 通过对名著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和责任感;3. 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童年名著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乐于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童年》为例,选取该名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和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品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及其创作《童年》的背景,把握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童年》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及其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3.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并探讨成长、亲情、友情等主题思想,认识其现实意义。
5. 文学鉴赏:学习并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作品背景介绍,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课时:情节梳理,分析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第四课时: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现实意义;第五课时:文学鉴赏,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童年》中小学名著导读 必考 经典
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
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
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
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 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 ,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 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但也因为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 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
彩,使人在黑暗中看到
,在邪恶中看到
到
,在悲剧的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感受到
。
的色 ,在冷酷无情中看
4、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
三部曲是《童年》 、《 __________》、《 __________》。
5、《童年》中塑造了 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
5.外祖父所招的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 ,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
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
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6.《童年》的主题
基本主题:阿廖沙的成长;还有一个主题是: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7.轻松闯关
检测答案 一 1.高尔基《在人间》《我的大学》 2.阿廖沙三十腐败与没落 3.妻子 4.被橡木十字架压死的 5. 好事情好事情 6. 外祖母 7.小茨冈好事情 二 C、A、B、D 三 1、①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②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③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2、《童年》的艺术特点。 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严肃、低沉;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于是——就给一幕幕 悲剧场景蒙上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 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 命运的巨大力量。 3、答:猜测:结合前文来看,因为外祖父是在毒打阿廖沙后来安慰阿廖沙的时候给他讲述 自己的发家史的,含有对自己毒打外孙寻找开脱的理由,这一点可以体现出外祖父的虚伪。 结合后文来看,讲述自己的发家经历是为后面把阿廖沙送到人间自己找饭吃作下铺垫,这一 点体现的是外祖父自私的性格。 4、答:因为发家史是那样的艰辛,自己极为珍惜,于是把所有的家业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从而变得自私、贪婪而又专横。
小学六年级名著导读——《童年》
小学六年级名著导读——《童年》《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以塑造一个内心深受贫困和苦难煎熬的童年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俄罗斯上层社会的生活景象。
通过对高尔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的深入叙述,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揭示。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童年》的导读。
一、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童年》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个废柴酒鬼,母亲则是一个慈爱而勤劳的妇女。
家庭环境的贫困和动荡为高尔基的童年注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苦。
小说中揭示的社会环境也是极不公正和残酷的,贫穷的工人阶级被统治者压迫和剥削,形成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平等,给高尔基的童年带来了一系列不幸和挫折。
二、童年阶段的人物形象《童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
阿廖沙是个聪明而敏感的男孩,他对生活和周围的人有着独特的感受力。
虽然成长于贫困的环境中,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艰难。
同时,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阿廖沙的父亲、母亲、叔叔等。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童年时期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寓意和思想内涵《童年》不仅是一部关于作者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呼唤人性光辉和温暖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贫困、苦难、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呼唤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使人们对生活抱有希望和勇气,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通过对阿廖沙的描写,小说中蕴含着勇敢、乐观、坚韧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总之,《童年》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展示了作者童年时期所经历的苦难经历,也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状。
通过对童年时期的生活描写,它反映出了人类生活的残酷和无奈,也象征着美好和幸福的追求。
名著导读《童年》完整版PPT课件-2024鲜版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人文关怀
2024/3/27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文学素养
4
课件内容概述
01
《童年》的背景介绍
02
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03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04
相关思考与讨论
2024/3/27
5
02
《童年》作品概述
2024/3/27
6
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 学者。
2024/3/27
25
07
结语与拓展思考
2024/3/27
26
总结回顾本次导读内容
本次导读介绍了《童年》的背景、 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情节和主题 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深
层含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 生思考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
折。
两个舅舅
他的形象是当时社会黑暗面的缩影,他的自私和贪婪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丑恶。他的存在 加剧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024/3/27
13
04
《童年》艺术特色赏析
2024/3/27
14
独特叙事风格与视角
01
02
03
第一人称叙事
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他 的童年经历,增强了故事 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名著导读《童年》完整版PPT课 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引言 • 《童年》作品概述 • 《童年》人物形象分析 • 《童年》艺术特色赏析 • 《童年》社会意义探讨 • 《童年》跨文化对比研究 • 结语与拓展思考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名著导读:童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名著导读:童年《童年》:在苦难中长大1、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内容及人物: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作品中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
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
整部书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单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名著导读:童年】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上海市中考名著导读《童年》知识点归纳
高尔基《童年》名著导读导读:《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一、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
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
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二、内容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人教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童年》名著导读
阿廖沙 (主人公)
父亲 彼什科夫 母亲 瓦尔瓦拉 继父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 外祖父 卡希林 外祖母 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 大舅舅 米哈伊尔 小舅舅 雅科夫
舅母 纳塔利垭 表哥 雅可布的萨沙
伙伴 茨冈 老匠人 格里戈里 老匠人 格里戈里 保姆 叶夫根尼娅 房客 “好事情”
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 孩子,他能辨别好坏。他具有坚定的,不 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虽然生活在 一个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 里,却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 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他有一颗善良的 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另外,他还具有很 强的求知欲,热爱书籍,更热爱生活。
新课标小学生必读篇目
童年
高尔基/著
新课标小学生必读篇目
童年
高尔基/著
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知道了什么?
这本书 的作者是高 尔基。
我知道这本书 讲的是一个孩子 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 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 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 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 的创始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 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 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
阿廖沙的外祖母叫阿库琳娜·伊万诺夫 娜。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他 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 心。他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 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
阿廖沙的童年 生活怎么样?
阿廖沙的亲人 们都是什么样
人?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三 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 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 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 民的生活状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课件(共22张PPT)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 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 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 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 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 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还好有慈祥 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护他。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 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 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 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 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 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惊惧不安,还好有慈祥 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护他。
始是父亲开开心心地照料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照料我的人换成了外 祖母,一个很奇特的人。
“你从哪儿过来啊?”我问她。 她回答:“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人怎么能自 己从水上过来呢,真是个小迷糊!” 这真可笑,又是上又是下的,让人糊涂。上面,楼上住的是几个染了
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住了一个卖羊皮的黄皮肤卡尔梅克老头。下楼 梯可以从扶手上滑下去,要是拌倒的话就滚下去,这我一清二楚。可是这 关水什么事?简直都乱套了。
理清第二章人物关系
生病的日子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在这几天内, 我一定是迅速长大了,而且感受到某种特别的东西。就是从那 时候起,我开始满怀不安地关注别人,而且心上的保护膜好像 被撕了下来,我的心开始对一切委屈和伤痛极度敏锐,无论是 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童年》第二章
பைடு நூலகம் 理清第二章人物关系
名著导读 《童年》高尔基
1
作者生平 作品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年),
苏联作家,诞生于诺夫哥罗德市(今高尔基 市)一个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 度过童年。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 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
《童年》名著导读
《童年》名著导读记住其中的(重要人物)、(人物个性)以及其相关(重要经历)!下面,老师为你将全书十三节拟了一个阅读索引。
请你对照原著仔细学习。
【内容精要】1、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文学家。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廖沙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2、《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首页上的一句话是“给我的儿子”。
3、小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着力刻画了阿廖沙、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4、《童年》中所描绘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
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5、作者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
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
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童年》重要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童年》重要知识梳理【作者简介】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作品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它写的是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片段。
小说从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主题思想】作品表现了阿廖沙的成长。
他从一个可爱、弱小、倔强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也流露出对善良、正直的劳苦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主要人物】阿廖沙: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孩子。
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主要事例】1. 痛恨外祖父和两个舅舅虐待小茨冈的行为,同情小茨冈和格里戈里。
2.继父欺负母亲时,用刀子刺继父。
3.为了替外祖母报仇,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4. 为了生存,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给外祖母补贴家用5. 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在学校受到刁难,与继父不和,又回到外祖父已破产的家。
外祖母:是一个果敢、刚强的妇女。
她善良慈爱,默默承受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她勇敢聪明,有一颗博大的心。
她是阿廖沙的启蒙老师,对阿廖沙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她用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影响着周围的人。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这一天,她正跪在那里虔诚地向上帝祷告 外祖父闯了进来,吼道:“上帝来了!老婆子,着火了!”
外祖母喊道“什么?啊!”她“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外祖母大声地指挥着:“叶芙格妮娅,把圣像拿下来!娜塔莉娅, 快给孩子们穿衣服!”(声音坚定而洪亮)
外祖父则只是在那里哀号( 啊,啊,啊着火了!着火了! )
继父
母亲
我并非要讲我自己的故事,而是要讲俄国的老百姓如何 在这样可怕得让人窒息的环境中生活
揭露丑行 铲除罪恶 每当我回想起俄罗斯人令人憎恶的野蛮生活时,不禁扪
心自问,这种丑行值得一提吗?深思熟虑后,我坚信必须要 提,因为它们是根深蒂固的丑恶的真实。时至今日,这种丑 恶仍在苟延残喘。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真实追根溯源,才能将 它从狰狞可耻的生活中,从我们的心灵和记忆的最深处连根 铲除。(p235)
忠厚老实的老 工人格里高利
献身于科学的知 识分子“好事儿”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唤醒沉睡的我 带我从黑暗走向光明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为我编制五彩的生活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唤醒沉睡的我 带我从黑暗走向光明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为我编制五彩的生活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天才出于勤奋。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 被忽视而令人后悔的是时间。
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 双手。
阿廖沙雕像 位于俄罗斯的摩尔曼 斯克,从纪念碑所在的 位置,游客可以欣赏不 冻港的美景,此地迷雾 缭绕,犹如仙境。这是 全俄第二高的大雕塑, 为了纪念二战包围苏联 的士兵而建,气势非常 宏伟,阿廖沙下的火还 是长年不熄灭的火。
名著导读《童年》(人物分析、各章内容)
•
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 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 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 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 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 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 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
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 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 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 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 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 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 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 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 他们的交往热情 讴歌了他们。
•
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 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 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 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 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 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 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 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 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
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 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 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 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 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 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 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 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 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 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 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 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 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 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 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联系一 本通二、三、七)
• 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 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 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 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 人人害怕 。
童年名著导读完善版_2022年学习资料
《童年》内容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 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在 间-ZAI REN JIAN-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土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三部曲-俄 大学-WO DE DA XUE
爱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这句高尔基的-名言,在中国广为流传。这句名言的背后是他成名之前双-重 饥饿:物质的和精神的。高尔基成长的时代,俄罗斯-处于社会大转型,成千上万人“被抛出”原来生活轨道,-流浪在 市边缘,颠沛流离、踯躅于生活最底层。这一时-期,高尔基目睹和经历了太多的残暴、粗鲁、拳头、争执-、斗殴、鞭 、酒疯,但是,依靠精神生活,身处其间的-高尔基,从这个阶层中脱颖出来,不得不说是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奇迹 自于他阅读的嗜好。对于高尔基来说,-阅读更大的障碍是时间的缺乏。一个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0-没有支配自己时 的权力。因为工作时间太长,经常是-14个小时。然而求学欲望非常强烈、意志非常坚韧的高尔-基,却能在14小时 苦力后,仍能够拿率书本人
高尔基名言-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 -现自己底意志。-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生活的情况越限碓,我越感到自 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表子禾
名著导读-《童年》高尔基-在苦难中长大-往于永图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 产阶级作家,也是我国人-民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他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光辉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作为斐声世界-文坛的伟 作家,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贡献是其他作家不能比拟-的。列宁曾对高尔基作过高度评-价,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 -杰出的代表”-高尔基,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童年》【走进作者】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丧父,后来寄居在外祖父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
高尔基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走入社会。
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
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底层的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会的丑恶。
这是他接触过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高尔基憎恨丑恶的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但他还弄不清楚如何变革现实生活,曾经有过苦闷和彷徨。
这是他正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
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尔继而老婆子。
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俄国农场破产,工厂倒闭,大批失业人群找不到正当职业,终于沦落为流浪汉。
高尔基本人就长期生活在他们当中。
高尔基发现流浪汉是一些不平常的人,在他们身上有不少好的品质,远远高出因循守旧、只追求庸俗生活的小市民。
因此,他不少的现实主义作品写的都是关于流浪汉的题材。
《切尔卡什》(1985)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1901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加群众的革命活动。
目睹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作家感到无比的愤慨,在彼得堡文艺工作者反对沙皇的抗议书上签了名,支持工农革命的革命斗争。
当时高尔基已经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于是他为《生活》杂志写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但由于沙皇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生活》杂志只刊出了短片的结尾部分《海燕》。
1960年,布尔什维克党派高尔基出国,宣传俄国革命并筹集资金。
同年高尔基在美国完成了剧本《敌人》和著名长篇小说《母亲》。
《敌人》描写工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工人中已形成了一个有统一斗争目标的战斗集体。
工人斗争已不是自发的运动,而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尔基写过不少政论,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和大国沙文主义。
在这个时期他还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6)。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3)。
三部曲描写了阿廖莎的成长过程。
《童年》写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它走向社会后受尽压迫的生活,《我的大学》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
三部曲再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廖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在苏维埃时期,高尔基创作了一系列揭露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作品。
如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的人们》(1931)等。
1934年,高尔基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会,做了题为《苏联的文学》的报告,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
【搜索背景】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以后、高尔基和许多人一样,开始冷静下来,认证思考革命失败的原因,俄国社会和俄国革命的性质、俄国革命和俄国民主文化心态的关系等。
俄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中唤醒。
这一任务是俄国革命者、知识分子包括高尔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
高尔基流亡国外,寓居于一个美丽的意大利小岛卡普里,这里的美景激发出了高尔基的创作热情,他创作的著名的小说《童年》。
在卡普里的日子成了高尔基文学创作道路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高尔基的《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创作动因就是揭露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鞭挞小市民的罪恶灵魂。
《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缩影,他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内容预览】我们的小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痛苦。
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廖沙和他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中。
但母亲很快又离开了。
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
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最亲近的人。
外祖母年轻的时候。
曾经残废的母亲流浪四方,靠织花边的手艺勉强户口。
浪迹四方的她搜集和传唱了很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诗歌。
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到外祖父家不久,阿廖沙看到大人能把白布变成五颜六色的东西觉得很好玩,他在表哥的怂恿下把过节用的白布染成了黑色。
结果喜怒无常的外祖父大动肝火,不顾外祖母的阻拦,把小阿廖沙狠狠打一顿。
一天夜里,突然染坊失火,火势凶猛,无法扑救。
这场大火把染坊化为灰烬。
于是外祖父只好让两个儿子分家分家后,阿廖沙仍然跟着外祖父、外祖母一起过。
外祖父交他认字,外祖母讲童话和故事,读诗给他听。
不久,外祖父买了一所房子,在所有的房客中,阿廖沙最喜欢一个被称为化学家的人。
此人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省上老带着化学试剂的气味。
他落落寡欢,但对阿廖沙却非常和蔼。
他要阿廖沙好好学写字,好把外祖母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记下来。
阿廖沙则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想这位大朋友倾诉。
可是好景不长,其他房客们和外祖父都认为这个勤勉的科学家搞“邪魔鬼道”,最后干脆把他撵走了。
这事气的阿廖沙大叫:“你们全是混蛋!”这以后阿廖沙经常同车夫彼得伯伯一起玩。
彼得伯伯常常给他讲起自己从前的主人——个女地主残酷摧残农奴的故事。
不料,一天彼得伯伯在花园里自刎而死。
原来他时常干些偷窃教堂的勾当,案发后畏罪自杀。
小阿廖沙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阿廖沙的母亲从远方又回到外祖父家中。
他教阿廖沙背诗,学算术。
阿廖沙很聪明,他很讨厌书本上那些不合口法的,枯燥无味的诗。
这时他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歌:“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讨来的都给了彼得罗芙娜,他卖了钱好买牛,在山沟里喝烧酒。
”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嫁时,阿廖沙非常反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嫁给一个破落贵族子弟。
这个纨绔子弟很不成器,转眼之间就在赌场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
阿廖沙同他们一起过。
看到继父喜新厌旧,百般虐待怀孕的母亲,心里十分气愤。
阿廖沙开始正式上学了。
他穿的母亲的皮鞋,而且没有《新约使徒传》这本神学课本,所以屡遭教师白眼。
阿廖沙也想出一些恶作剧来加以报复。
他学习很好,学校却打算开除他。
幸好主教来学校视察,发现他聪慧过人,无所不至,露出欣赏之意,这才保住了他的学籍。
他念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秀学校奖给他好几本书。
在念书期间,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里。
此时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变成了一毛不拔吝啬鬼,同外祖母分开过,就连茶叶也要一片片地平分。
外祖母阿廖沙只好自己养活自己。
阿廖沙放学后就走遍大街小巷捡破烂。
这种街头生活是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他们行动一致,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念完三年学之后,阿廖沙永远离开了学校,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
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阅读导航】丑恶的社会,苦难的人间——《童年》导读《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一部,约19万字左右,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
小说创建于1913年,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与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艰难岁月。
这里根本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财产而争吵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只有外祖母真正关心与爱护阿廖沙,使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
外祖母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位学的热爱,而且使它产生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4年高尔基会俄国后写的自传体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描绘了高尔基少年时代的生活。
他11岁时丧母,外祖父也破产,他被迫自寻生路。
阿廖沙做过鞋垫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人,后来又在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做学徒。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还经常遭到主人的辱骂、谩骂甚至毒打。
这时的阿廖沙已经爱上了读书。
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对英雄业绩的敬仰。
这种精神力量是他抵御了各种不健康的影响,使他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并开始思考人民的命运和人的崇高使命。
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完成了第三部《我的大学》(1922)描绘了他16岁到20岁在喀山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19世纪80年代复杂的政治和思想形式,特别是民粹派思潮对阿廖沙的影响。
同时,高尔基描写正面人物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意图也更加明显。
大学生和由革命情绪的青年组成的秘密小组成为阿廖沙的“社会大学”。
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城市的无产者发生联系。
小说表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错杂曲折的过程。
他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却已经成长为积极探索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
自传体三部曲使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度过的艰难岁月,他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寻找光明的奋斗历程,还可以看到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形象为主体的优秀作品。
二《童年》反映了具有希望的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作者在小说中提到:“回忆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样铅样沉重的丑事,我时时问自己:只得讲这些吗?每一次我都重新怀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真实,它直到今天还没有消失,这是一种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我们一切沉重的可耻的生活中连根儿拔掉,就必须要从根儿了解的真实。
在《童年》中,高尔基已成为一位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一种舒缓的笔调对过去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痛苦和欢乐进行冷静地审视。
可以说温室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童年》都与高尔基前期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区别。
在《童年》中,作者虽以凝练质朴的笔法,揭示出血淋淋的生活画面,并进行深邃的哲理性思考,充满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揭示与批评上,他也为读者塑造出一系列在艰难困苦中仍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新人形象,其中主人公阿廖沙就是这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这无疑又为《童年》这部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抹上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