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合集下载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供大家参阅。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一)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当岩石断裂或地壳发生变动时,会产生地震波并传播到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摇晃。

2. 地震的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由地幔、地核和地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积累。

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发生在火山周围地区。

•盘状地震:发生在地球板块之间的地震,通常伴随着地震带的形成。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基础,而矩震级是以地震破裂面积和滑动位移为基础。

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等所造成破坏程度的评估指标,常用的烈度标准包括麦加利地震烈度表和中国地震烈度表。

5.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影响包括:•地面震动:地震会导致地面的震动和摇晃,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路面破损等现象。

•地震灾害: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地面下沉、海啸等灾害。

•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心理影响:地震的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6. 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虽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损害和减少人员伤亡。

常见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包括:•地震监测: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建筑物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灾害演练和救援准备: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提高民众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

•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名“震旦”,是地球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地壳发生冲击、摩擦、剪切、拉伸等不正常运动,造成的地震波的总称。

二、地震的类型
1. 烈性地震:地震动力比较大,震级达到7级以上的,通常伴随着山体滑坡、河流改道等灾害,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正震:由於地壳的剪切变形,地面的抖动,造成地面波的现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又叫地面波。

3. 副震:地震的主震结束后,仍有较弱的震动,叫作副震。

一般而言,副震的烈度相对主震较弱,但可能伴随着局部灾害,仍应引起警惕。

三、如何防御地震
1. 加强安全意识,积极参加学习地震的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应急技能,如正确安全求生的方法等。

2.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强屋宇的稳定性,如尽量使用抗震素材,如石膏等。

3. 建立多部门、多级次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发布有关地震的情况。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时扫除隐患,预防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
关于地震的资料(一):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
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
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主要资料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不仅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
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km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1]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
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
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
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由
整理]。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学习资料

防震减灾平安知识学习资料防震减灾知识资料一、地震是群灾之首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立和人民生命财产平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宏大的灾难。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

据结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假如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假如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平安,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

1995年1月17日____皈神大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

另外,我国大局部城市的根底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织,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才能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

广阔农村多属土、石构造建筑,抗震才能更差。

据估计,地震假设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程度高得多。

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年邢台地震开场,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究和理论,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兴旺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防震科普知识手抄报资料

防震科普知识手抄报资料

防震科普知识手抄报资料1、不要惊慌失措的往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当大楼倒塌时,很多人在门口死亡了。

怎么回事?如果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砸伤。

如果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2、千万不要走楼梯楼梯与建筑物摇晃的频率不同他们和建筑物的主体部份分别晃动。

楼梯和大楼的结构物发生不断地碰撞,直到楼梯发生构造问题。

人在楼梯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这是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要远离楼梯。

楼梯就像大楼的一样会被损坏。

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倒,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所以,我们应该始终首先检查楼梯的安全,甚至建筑物的其他部份并没有被损坏。

3、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

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

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种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

图一图二图三1猫、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自然地蜷缩起身体。

地震时,如果你不能从门或窗口逃生,你也应该这么做。

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

而且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就可以做到。

靠近一个物体,一个沙发,或一个大件,它仅受到了略微的挤压,但在靠着它旁边的地方留下了一个空间。

2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安全系数最高。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

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

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

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

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则要少得多。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或地下深处发生频繁的地质运动,造成强烈的摇晃
或震动。

地震一般由地震波产生,这些波会在地球内部或地球表面传播,引起震动和破
坏。

地震是由于岩石在地球内部受到应力而发生破裂,释放出弹性势能,导致地球震动。

这种应力可能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地壳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等事件引起。

地震波的
传播速度较快,从地震震中向外传播。

当地震波到达地球表面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造
成房屋、建筑物等结构物的倒塌,导致生命财产损失。

根据地震产生的原因和震源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板块边界地震、地壳内部地震、火
山地震、深海地震等多种类型。

一般来说,地震的规模可以通过测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
振幅和频率来确定,通常使用里氏震级等指标来表示。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发展地震预报技术和防震减灾措施非常重要。

目前,地震预报主要基于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地下监测设备的检测结果。

防震减灾措施
包括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构建地震应急预案,并加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不能完全预防,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防
震减灾和公众教育,来减轻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许多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国开展了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原因、防范措施和灾后救援等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地表晃动的自然现象。

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有地球板块运动、断层活动和火山活动等。

当地球板块发生位移时,就会引发地震。

断层活动也是地震的主要原因,当地壳内部的断层发生滑动时,会释放大量能量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也会导致地震发生。

二、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交通瘫痪、水电通讯中断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可能会导致人员受伤或者被掩埋,道路中断会影响救援和物资运输,交通瘫痪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水电通讯中断会影响灾区救援和灾民救助。

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震减灾措施,比如加固建筑、开展地震演习、建设避难场所等。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采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加固建筑结构,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定期开展地震演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还可以建设地震避难场所,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给灾民,减少伤亡人数。

四、地震灾后救援当地震发生后,需要开展灾后救援工作,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和救护工作。

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等。

救援工作需要按照救援优先顺序进行,首先是救援被困人员,然后是救治受伤人员,最后是疏散灾民和提供生活物资。

在救援工作中,需要注意安全和协调,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和安置。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防范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听起来有点吓人吧?其实,它就是地球内部发生的突然震动。

这种震动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岩层断裂或火山活动引起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地壳里“打架”了。

地震的力量和频率各有不同。

有的轻微得像小猫爪子轻轻抓你,有的则强烈得让整个大楼都在摇晃。

1.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其实挺复杂。

想象一下,地球的外壳就像拼图一样,由不同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时不时地移动、碰撞。

哦,有时候它们会聚在一起,形成山脉。

可它们不总是和平相处,碰到一起时会积聚能量。

最终,能量达到临界点,啪的一声,地震就来了。

1.2 地震的类型地震有几种类型。

首先,构造地震是最常见的,发生在板块边界。

其次是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伴随着火山活动,通常发生在火山附近。

还有一种叫做人为地震,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矿井塌方或大型建筑施工。

各种各样的地震,有的温柔得像一阵微风,有的却狂暴得让人恐惧。

二、地震的测量说到地震,怎么能不提测量呢?科学家用仪器来记录地震的强度和位置。

地震仪就像个“侦探”,能把震动的细节都一一记录下来。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感应地面的震动,输出数据。

这样一来,科学家就能判断地震的震中和震级。

2.1 震中和震级震中就是地震发生的地点。

想象一下,地震的“心脏”就在这里。

而震级则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

常用的有里氏震级。

震级越高,震动就越强烈。

小小的震动可能只有2级,而大到9级的地震,简直可以撼动整个城市,威力无比。

2.2 地震的预警听说过地震预警吗?这可是个神奇的技术。

它通过检测初始震动,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给人们警报。

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关键时刻能让人们迅速反应,躲避危险。

想想吧,短短几秒,你可以找到安全的地方,真是救命的科技。

2.3 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可大可小。

轻微的震动可能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但强烈的地震却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建筑物倒塌、道路裂开、甚至引发海啸。

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

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会涌起一阵不安。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02 地震的产生与类型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的产生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
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
自然现象。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03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图标意义
防震减灾的图标以彩虹、 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 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 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 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 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 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 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 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 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 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之意。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04 地震基本常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谢谢收看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 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 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 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 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 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 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 浑、变色、变味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 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通常将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 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底发出来的隆隆声,由地壳和岩石层状态发生的大规模的振动和震动。

它是由地壳在构造上发生断层滑动或张性变形而产生的,这类变形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大量的振动和震动,从而使构造活动下方的地表有明显的摇晃变化,这就是地震。

二、发生地震的原因
地壳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系统,由于地表下的构造错动的变化,可能会发生构造活动,从而产生震动和振动,形成地震。

其中,以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构造活动,可能会因板块间的摩擦和张性变形而发生极大的震动,从而形成也可能会发生地震。

三、地震的危害
地震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灾害,包括破坏建筑物、掩埋人口和动物、产生海啸、地平移等严重后果。

地震也会破坏农作物,毁坏灌溉系统,造成洪水,并影响能源和交通系统的正常运作,甚至带来核泄漏等辐射灾害。

四、预防地震的措施
1.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推动地震故障预测、科学监测、定量预报、预防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加强对地震的分析研究,尽快确定地震的规律性,掌握地震的走势。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地质灾
害易发区进行定期检查,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3.加强地震安全工程,完善公用设施设计和施工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提高建筑物结构的稳固性,减少地震灾害。

4.加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完善地震预防预案,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宣传教育,提高灾害预防意识。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岩石受力变形和破裂所引起的振动,是从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自然灾害,但是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一、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是由岩石层组成的,岩石层内部随着各种力和能量的变化而发生形变。

地震是在地球表层岩石受到的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并向周围放射能量所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如果地震波到达地面,就会引发地面的震动。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到3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中源地震发生在3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深源地震则发生在300公里深度以上的岩石层内。

地震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分为微震、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

其中微震震级小于2.0级,基本不会被人感觉到;轻微震震级在2.0到2.9级之间;小震震级在3.0到3.9级之间,可能会被人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损失;中震震级在4.0到5.9级之间,会引起轻微破坏;大震震级在6.0到6.9级之间,会引起大面积破坏;特大震震级大于7.0级,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建筑设施的破坏,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伤害和影响。

在地震筑基地区,地震还会引发土壤液化、滑坡、岩层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灾害损失。

四、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兆信号。

这些信息包括地震孕育区的地表变形、地震孕育区内的裂纹状况、地表地形地貌的突发变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气象学指标也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例如出现异常的温度、湿度、风速等。

五、地震应急准备发生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在发生地震前,我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看新闻和向地震局等渠道了解当地的地震情况;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能够保护头部、颈部的地方;以及随身携带应急物资,例如食品、饮水、急救品等。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地震科普知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地震等级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关于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

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

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

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

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

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

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

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

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

但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传来时,千条万条,千万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地震预报消息,只听政府的。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第四部分地震来了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地震同刮风、下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客观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能惊慌,不要盲动。

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

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

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其次,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学校怎样避震:安全提示: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

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

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样避震:安全提示: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

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在避震时,要爬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

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三、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安全提示: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

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当灾害来临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知识,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人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单学习关于自救和互救的知识:一、自救:它要求被埋压人员(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许多少年儿童被埋压,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挺住,临危不乱,化险为夷,终被营救,保住了性命。

二、互救救人的主要方法有: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震科普知识的资料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