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外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外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外传播史读书笔记【篇一:《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的三大板块分别是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传播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探索新闻传播,就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上去架构整个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无疑是当前学科内水平颇高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们学习新闻史大有裨益。

整本书并不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而是将历史关联通过内在逻辑串联在一起,让人在读的时候既通俗易懂又深感新闻传播的有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外文史根底,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对我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都颇为受益的。

李彬老师的书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这本书也一样,没有用一些艰深晦涩的词以及故作高深的专业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距离感。

并且他常常采用诙谐有趣的例证让其理论更生动形象,这就避免了很多历史书枯燥无味的缺憾。

其次是本书内容全面,开始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时就知道本书涵盖内容的全面,也确实如此,本书虽然是新闻传播学的书,但兼顾文学、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读完不禁在心中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的史学观。

本书内容虽多,但由于其通俗有趣,因而读起来倒不是很困难,并且由于其中大量的观点和知识通过历史的主线汇聚,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聚沙成塔的快感,因而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

由于这是一本关于新闻史的书,因而其历史观是非常突出的,以历史的主线关联新闻的发展,使得历史的演化同当前新闻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让从公元1500年以来的新闻演化、技术背景,内在逻辑同当前新闻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层次的结合,架构出一个全面的全球新闻传播全景,对历史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参见意义。

不过在读完本书后,也还是有一些觉得不满足的地方。

本书在阐释新闻事业发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关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没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比较,即使是在提到中国的地方,也仅仅浮光掠影般带过,既没有太多中国对于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又没有建立一种与西方新闻发展的联系,因而缺乏东西方之间的沟通。

国际传播培训班感想

国际传播培训班感想

首先,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国际传播成为了连接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国际传播从业者,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其次,培训内容丰富多样。

培训班邀请了众多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解了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实践技巧和新媒体传播等课程。

这些课程让我对国际传播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国际传播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善于运用跨文化沟通技巧,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以更好地传递信息。

2. 新媒体传播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传播效果。

3. 国际传播需要注重内容创新。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内容,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

4. 国际传播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受众的需求和反馈,积极回应,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国际传播需要团队协作。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团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传播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足,如跨文化沟通能力、新媒体传播技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国际传播培训班让我受益良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传播从业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领航》对国际传播的启发

《领航》对国际传播的启发

《领航》对国际传播的启发
《领航》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其中蕴含着对国际传播的启发。

本书提供了许多思考,以及对跨文化沟通和全球互联网的影响的洞察力。

首先,本书强调了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
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构建有效国际传播的关键。

书中提到了文化差异
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例子,这使我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增进文化意识
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全球互联网对国际传播的巨大影响。

互联网
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极大
地拓宽了我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途径,对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信息过载和假
新闻的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和评估互联网上的信息,以确保我们从中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内容。

最后,本书还强调了国际传播的核心原则,即互惠互利和平等对待。

国际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理
解和支持。

只有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国际传播才能实现真正的合
作和共赢。

总之,《领航》对国际传播的启发在于强调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互联网的影响,以及国际传播的核心原则。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国际交
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并通过加强跨文化理解和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合
作去推动国际传播的发展。

国际传播心得

国际传播心得

国际传播心得国际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传播已成为各个国家相互交流、合作、竞争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通过传播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但同时,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的筛选和歪曲、传播的不对称和文化的冲突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

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第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语言、宗教、价值观等,这种多样性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因此,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在进行国际营销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第二,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国际传播需要进行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包括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民间组织间合作等。

例如,许多跨国企业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行业务拓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遵循国际规则和社会责任。

国际传播需要遵循国际规则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进行跨境广告时,需要遵循当地的广告法规和道德规范,不得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维护公平竞争和社会正义。

同时,也需要关注和回应当地社会的关切和需求,承担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并为当地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国际传播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同时也要遵循国际规则和社会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国际传播》第七章[24页]

《国际传播》第七章[24页]
第七章
国际传播的内容
本章知识结构及要点
Key
◇ 国际传播信息的种类 新闻类信息 广告类信息 娱乐类信息 知识类信息
◇ 国际传播信息的性质 各种信息形态的糅合
Ⅰ 国际新闻传播信息的种类
一、新闻类信息
跨国界的新闻信息通常被称为国际新闻,表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1、在稿源上,国际新闻以西方为中心。 2、在主题、题材或报道议程上,国际新闻大多涉及政治、经济主 题,且多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密切相关。 3、在体裁上,国际新闻以一般性通讯或简讯为主,新闻特写和评 论偏少。 4、在报道倾向上,基于特定的报道议题和框架的设置,国际新闻 对发达国家的报道相对中性,而对第三世界的新闻报道相对负面和 “消极”。
Ⅰ 国际新闻传播信息的种类
三、娱乐类信息
大众文化信息中,以娱乐类信息居多。主要表现形式有电影、电视 剧、音乐、戏剧、动漫产品和电脑游戏等。
娱乐信息的国际传播基本上遵循了大众文化国际传播的模式—— “示范—认同”模式。该模式贯穿全球娱乐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 费三个环节的始终。
在经济全球化的商品逻辑支配下,国际传播的娱乐信息制造出一种 快乐、舒适的世界图像,并在世界范围不同的地域和语境内得到了 共享——广泛的认同、崇拜甚或依赖。
二、广告类信息
在经济、政治全球化时代,资本、商品、服务及权力的全球流动刺 激和搅动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在与经济、政治有关的跨国界信息中,广告信息最为突出。这种跨 国广告信息通常被称为国际广告(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在一般意义上,广告分为产品(服务)广告和形象(信誉)广告两 类。前者以产品促销为目的,广告符号的表征较为具体;后者以树 立信誉为旨归,广告符号的表征较为抽象。国际广告同样包括这两 类广告。

简论中华文化之国际传播

简论中华文化之国际传播

简论中华文化之国际传播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文化、多语言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跨语言交际成为主流的交际方式。

文化—精神作为“社会发展之起源”,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文化传播于遥远的空间、观念距离,文化的流失与变形,甚至于危机就成为文化之存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因为传播有传播的“游戏规则”,传播之策略研究是传播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跨文化传播尤显突出。

比如肯德基进入中国要卖豆浆,而进入印度则会卖咖喱。

换言之,传播中的文化是否会演变为一种“新”的文化,起码蕴涵了新的“要素”?传播之本意是带来某种易于传播之目的的母文化的异文化,其结果却面临是否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的选择。

包括两种文化相遇时彼此自然的相互影响,都成为传播中的文化要面对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答案亦是颇多。

国内的观点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民族主义的危机论、自由主义的普遍价值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论。

其中,前两派观点的对立与冲突是颇为激烈的。

简言之,中华文化之国际传播面临一个悖论:传播,还是传承?少林寺作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可谓声名远播。

当然,无论是今天的少林寺,还是它的当家住持释永信,都从未离开过各种评价的漩涡。

显然,少林寺的国1/ 8际名望与释永信出家少林俨然是两条并行的线索。

漩涡的核心就是:少林寺可谓“传播有道”,那么传承是否亦“有道”?少林寺或者可以算做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彼此攻击对方的当代“标本”。

溯本求源,释永信的一些观点,将从一个侧面揭示其中的玄妙,不妨借用释永信著作《我心我佛——释永信方丈禅语录》中的一个章节名称“入世禅机”,来总揽这些观点。

保守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保守有人诟病少林寺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模式,认为千年古刹一改传统佛教庙宇的清静,过于“入世”,“寺将不寺”。

也有人称之为“创新”,换言之,现代的宗教存在模式必将不同以往,变化是必然的。

处于争议中的释永信表现得非常平静,在他看来,这种争议是没有存在的前提的。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读书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读书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写在前面(书中内容提要及读书感想):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全球的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日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书以历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外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做出梳理,全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外国新闻传播的起源及外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对象,意义,基本方法。

对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进程进行叙述,并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较为明晰的整理出人类在不同阶段里新闻信息传播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挑选了在全球新闻传播发展进程中既具有特点,又在当今世界新闻传媒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以它们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发展体系向读者展示多姿多彩的传媒业概况。

第三部分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模式及发展。

本书依托几个体制,社会形态对新闻传播事业进行描述,凸显出不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历史是对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情的总结,其中囊括经济,政治,文化。

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上层建筑,例如本书提到的新闻传播与发展,常道,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可见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形态,例如我国的大唐时期,经济发达则政治开明,文化呈现大繁荣姿态,而文化也对政治经济起到一定的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变革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的影响,拿近代前期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来举例,国人一直向西方学习,思索强国御辱的方法,不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救亡图存中改良各个政策,最终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反观欧洲革命,均是从一.新闻传播起源综述1.1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活动1.1.1语言的出现1.1.2口语传播1.1.3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1.2文字的出现与手写新闻传播1.2.1文字的产生1.2.2手写新闻传播1.3印刷术的发明与印刷新闻传播的早期发展1.3.1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1.3.2印刷新闻传播的早期发展第二章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2.1西欧专制王权型传播事业模式--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2.2贵族分封型传播事业模式--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2.3殖民地型传播事业模式- -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封建社会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生存时间漫长。

南京大学《国际传播》

南京大学《国际传播》

• 种文化的不自信,是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创 伤,往往是无意识的。洋人已走,如有人 崇洋媚外,就是此理。更重要的是,后殖 民心态严重主宰媒体传播策略。 • 第四节 传播与文化的冲突 • 冷战结束以后,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一 华约解体,美国政治学家S.亨廷顿提出: 新时代世界的最大冲突是文化或文明之间 的冲突,而不是意识形态冲突、政治冲突、 军事冲突,文化价值观、宗教、民族文化 传统之间的冲突将是世界不稳定的最
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基本动力
• 第一节 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扩张 • a 资本的“元生产”,生产要素的输出 。 • b 跨国巨头的力量凌驾于国家之上,国家成 为前者的牟利工具 • c资本的扩张必然带来文化和消费观念的扩 张。 • d资本力量向文化和无意识领域渗透。
• •
第二节 传播技术的国际化 a 国际传播本身需要强大的技术、资金、 智力实力, 网络传播改变了什么?它的 巨大优势和显著特点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它的最大优势是绕过了国家、民族、宗 教、意识形态的巨大束缚,实现了“点 对点”的自由交流。有形的国家边境和 无形的国家“电子边疆”——民族的政 治和文化认同是新型国防的重要内容。 b 国际传媒(包括国际网络公司)本身 就是强势资本 。
• 1、数字标准:年营业额、固定资产净值、 年净利润,全球覆盖率(硬实力); • 2、管理标准: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管理架 构的创新性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软实 力); • 3、影响力标准:行业(媒体同行、报道领 域)的标杆作用,对社会公众尤其是精英 人群的影响力(软实力)。
• 第三节 五大国际传媒巨头分析 • 一、“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 1996年,特纳和时代华纳合并;2002年与 美国在线购并完成时市值达3000亿美元。 它的成立,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网络媒体内 容提供商和全球最大的传统媒体的整合。 • 旗下所辖:24家杂志(含《Time》、 《People》、《Sports illustrated》)HBO (全球最大的收费电视频道)、CNN、全 球最大剧场国内公司(美国外有1000多 家)、世界第2大书籍出版(Time Life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

《国际传播》课程笔记第一章如何理解国际传播1.1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现象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交流现象,具有以下详细特点:- 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 多语言性:传播内容往往需要翻译和适应不同的语言,这增加了国际传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 传播渠道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 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1.2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国际传播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信息采集:涉及新闻采集、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信息处理:包括编辑、校对、翻译、格式化等,使信息适合特定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 信息分发: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卫星电视、网络平台、印刷媒体等,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

- 信息接收与解读:受众接收到信息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对信息进行解读。

- 反馈与互动:受众的反馈通过不同的方式返回给传播者,如收视率、点击率、评论等,传播者据此调整传播策略。

1.3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国际传播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其详细作用包括:- 信息传播: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传递知识和信息。

- 形象塑造:国家通过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声誉和软实力。

- 文化输出: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的国际传播,推广本国文化。

- 政策宣传:政府利用国际传播手段,宣传其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支持和理解。

1.4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目标国际传播作为追求的目标,具体包括:- 增进国际理解:通过传播活动,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推动全球治理:通过国际传播,促进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问题的解决。

- 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1.5 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衡量指标国际传播的衡量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传播力:评估一个国家或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如媒体的国际受众数量。

国际传播:重点整理

国际传播:重点整理

国际传播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在传统媒体主导传播过程的情况下,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的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国际传播主体也经历了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国际传播主体的特征一、传播主体的性质不同政府通过媒体进行传播时,它既是传播者也是把关人,这是其他任何国际传播主体不具备的特性二、传播主体的影响力不同三、传播主体利用媒体的程度不同政府高于媒体对媒体具有控制和管理的权力,媒体对政府具有依赖性:媒体无不希望获得来自政府的权威信息,并借此显示自己的权威四、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不同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特点:(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传播行为的控制者)一、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政府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政府是国家权力、国家意志的几种体现,是国家对外传播法定的“代言人”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尤为如此,政府的权威性决定了政府对核心信息的独占性,它可以通过自己掌握、控制的信息渠道获得有关事件全面、准确的消息。

二、作为信息控制者的政府(主体的权威性、信息的独占性、媒体的被动性、巨大的影响力)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职责:一、维护国家信息主权二、树立良好的国际传播形象三、将其他传播主体的行为纳入国家利益轨道四、积极采用新技术,保证国际传播的质量五、加强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合作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变化: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二、信息控制方式的改变企业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特点:特点:1、企业传播是以赢利为目标的2、企业传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3、企业传播具有很强的选择性4、企业传播较少意识形态色彩从企业参与国际传播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分:跨国企业(国际传播活动是经常性的和持续性的)和非跨国企业(国际传播行为带有偶发性和阶段性)从企业属性的角度可将企业划分为媒体企业和非媒体企业(也分跨国和非跨国)非跨国媒体企业:1、他们既是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具有市场取向和赢利诉求,同事也是公共信息的载体。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传播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篇1:传播学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术著作进行概念陈述的“常规”,在纸质媒体上,用第一人称与读者进行一次了特殊的对话: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本书探讨的重点是经济和政治框架下的国际传播以及它与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一、传播与帝国传播对于在广阔的空间上建立和保持权力是至关重要的。

从波斯、希拉、罗马到大不列颠帝国,无处不见的强大传播网络不仅可以强制性的树立帝国的权威,而且还为帝国赖于生存的贸易和商业服务。

的确,帝国的疆土范围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衡量“传播效果的指标”。

传播网络和传播技术发展对于分散的政府机构、军事战争和商业贸易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除了官方正式的传播系统外,还存在着由商人和旅行者构成的非正式的传播网络。

传播的媒介发展则从美索不达米亚泥制的写字板,到古埃及和希拉的纸草书卷,再到罗马帝国出现的羊皮纸。

到了8世纪,纸张取代了羊皮纸,由中国传入伊斯兰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

同样指从中国,印刷术开始逐渐扩散到欧洲。

15世纪度登报的活字排版印刷术,使得传播的方式有了一个彻底的变革。

截至16世纪早期,欧洲的各种主要语种都出现了数以千册的圣经印刷本。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容许非拉丁文的圣经版本出现,它严重削弱了牧师、犹太法学家以及政治、文化精英阶层的权威。

一些新的语种成为在全世界的欧洲殖民地内传播的主要语言,全世界范围内移植欧洲的传播体系,只会削弱被殖民化国家的本土语言和文化。

殖民地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带给欧洲丰厚的利润。

在此基础上,爆发了西欧的工业革命,有力的推动了传播的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关于国际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持续而可靠的信息和数据,而且,帝国本身也需要持续的信息源,来维持其政治联盟的和军事安全。

由于工业化产生了移民浪潮,更加促使人们关心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新闻,形成了关注国际的大气候。

1840年,统一了世界邮资标准。

二、电报的发展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报的使用,帝国的传播体系得以在全世界蔓延。

国际传播与文化知识总结

国际传播与文化知识总结

国际传播与文化知识总结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传播与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和深入。

这不仅影响着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国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借助各种现代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将一个国家的新闻、观点、文化产品等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种传播不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迅速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动态。

在国际传播中,语言是首要的工具。

英语作为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语言就不重要,各国都在努力推广本国语言,以增强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比如,中国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技术的发展也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一段视频、一篇短文,瞬间就能传遍全球。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新闻容易迅速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文化在国际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艺术、价值观、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形式在国际上传播。

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观众,通过电影,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得以传播。

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从而传播了日本的文化。

在国际传播中,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

尊重他国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

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不能丢失自己的文化根脉。

国际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其政治和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表现。

国际传播笔记doc

国际传播笔记doc

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福特纳(Forever. R. S.)著;刘利群译,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 书名原文: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第1章国际传播简介国际传播的特点目的性国际传播既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即传播既可以有意地跨越国界,也可无意地超越国界进行。

频道国际传播既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有的,公共传播是指大众可以接收到的传播。

传输技术在国际传播系统中,信息的传播渠道可以是无线电菠、电线电缆,或者是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

内容形式国际传播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娱乐、公共事务和由国际广播机构传播的新闻节目;由国际电讯机构如美联社或路透社传送的新闻原始稿;由国际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公司提供的计算机数据和软件;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传送的声讯和电报业务;通过军事频率为诸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样的组织传送的加密信息;以及使馆之间交换的外交信息等。

文化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强国可以通过国际传播系统将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新闻价值、社会道德和政治经济理念)强加给比较落后的国家。

国家间的争议在于有些国家试图保护其自以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或博大精深的)习俗及交流方式,有些国家则认为这些习惯不利于跨文化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交流的权利。

政治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际传播都带有政治色彩。

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也可以隐含有政治色彩,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际传播与政治历史1835-1932年:国际会议期该时期是国际传播技术发展的初期:电报(1837年)、海底电缆(1866年)、电话( 1876年)、无线电(1897年)和广播(1907年)纷纷出现。

1933一1969年:政治化和宣传时期国际传播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以一些国家公开成立国际宣传机关为开端。

1970年至今:多元复杂期政治化与宣传时期实际上永远不会结束。

但是在第三阶段,新的传播科技的应用和许多脱离欧洲殖民地而独立的新兴国家的出现,使得国际传播的环境更趋复杂。

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读后感

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读后感

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读后感一开头,我就被它带着回顾了国际传播的老祖宗时期。

那时候的国际传播就像是小孩子在咿呀学语,简单又质朴。

人们可能就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简单的符号来传达信息,比如说一个部落的人想告诉另一个部落哪里有水源,就画个波浪线之类的,特原始,但这就是国际传播的小芽芽啊。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是小芽芽长成了大树,国际传播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特别是当国家开始形成,有了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后,国际传播就像是一个被打扮起来的小姑娘,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目的。

国家之间互相派遣使者,使者就像是带着本国特产的推销员,一边推销自己国家的好东西,一边把本国的文化、政治理念啥的传播出去。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使者得多厉害,得能说会道,还得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毕竟可能走到半路就被野兽或者敌人给截胡了。

再往后看,印刷术的发明简直就是给国际传播装上了火箭助推器。

书、报纸这些东西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各个国家。

这时候的国际传播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每个国家都拿着自己的文化成果来参加。

不过呢,也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在这个派对上成为主角的。

那些强国就像是派对上的土豪,声音特别大,而弱国就只能在角落里小声嘀咕。

这就有点不公平了,但是这也是那个时代国际传播的现实情况。

到了现代,我的天呐,国际传播就像变成了一个超级大杂烩。

互联网这个大怪物出现了,它把全世界都拉进了一个大群聊里。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群聊里说话,国家也不例外。

现在的国际传播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更动听。

社交媒体上各种信息乱飞,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有时候是传播正能量的小天使,有时候又变成了传播谣言的小恶魔。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国际传播的流变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的河道一直在变。

以前是国家主导,现在民间力量也不容小觑。

比如说一些网红,他们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粉丝,他们随便发个视频,可能就把自己国家的某个小角落、小文化传播出去了。

这就像是每个普通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广播电台,虽然功率不大,但架不住数量多啊。

《从形象到战略:中国国际传播观察新视角》读书笔记模板

《从形象到战略:中国国际传播观察新视角》读书笔记模板
从形象到战略:中国国际传播 观察新视角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实践
全球
国际
文章
话语
方向
世界
战略
传播
国际 传播
对话
传播
国际
事件
中国
可能

本书精选《对外传播》杂志精品栏目《圆桌论坛》的20余篇关于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 文章,从20余个视角,集纳总共60余位传播学知名专家学者的讨论和见解,这些文章能够切中当下和未来国际传 播方向和重点的优势,兼顾了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价值和探索方向,对国 际传播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探索都具有宝贵价值。
第二编中国话语与中国故事:回到中国与理解中国
在变局中回到自我: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未来五年 中国:何以“故事”以及如何“故事”——关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故事的 对话 从“妇女节”到“女神节”:新话语、新传播与新叙事 道德意义与话语价值:国际传播视野中的消除贫困问题 科技中国与中国科技:实力、话语及其多元认知 全球借鉴与本土提升:中国动画影片国际传播的新思考——基于《哪吒之魔 童降世》的讨论 生活日常的全球化与国际传播产业化路径的探索——关于李子柒现象的讨论 小切口、巧叙事:宏大主题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可能
平视世界与世界的平视: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国民心态 国际传播中的媒体倾向、新闻反转与事实真相——以英国埃塞克斯集装箱事 件报道为例 真相之辩:国际舆论的生成与构造——以“新疆棉花”事件为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从形象到战略:中国国际传播观察新视角》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国际传播微课堂心得体会

国际传播微课堂心得体会

国际传播微课堂心得体会国际传播微课堂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国际传播微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获得了对国际传播的更深入理解,还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通过国际传播微课堂,我对国际传播的概念和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详细解释了国际传播的定义,即指信息、思想、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同时,国际传播还包括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媒体传播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我们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国际传播微课堂给我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国际传播的基本原理,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际传播的实践和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成长。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我获得了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国际传播微课堂让我明白了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连接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通过媒体,我们可以及时获取国际新闻和信息,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

同时,媒体也是各国进行宣传和推广的重要工具。

因此,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媒体资源,是我在这次微课堂中学到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国际传播微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在微课堂上,我发现许多学术材料和案例都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进行的,有时候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花时间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其次,我在团队合作方面还有待改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但是我在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过程中还显得有些拘束和不够灵活。

因此,我希望通过参加更多的团队活动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传播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14级影像传播14302166 严嘉明在书中的篇首,作者就明确地提出了国际传播学的定义,划定了国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同时,她指出国际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那一部分传播现象与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有了对外传播的自主意识和需要,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使这种需要能够得以满足,出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由内向外的传播。

针对目前一波接一波的“中国热”引发的“汉语热”,结合书中对国际传播的主体、控制、手段、受众、效果等分析叙述,下面将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汉语国际传播的现象,探索这一国际传播现象的本质层面及其影响。

书中提及,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动包括两个方面,即由内向外的传播和由外向内的传播。

前者是以我为主体的传播,受众是传播对象国或国际社会,后者是以他国为主体的传播,我为受众;前者主要解决如何适应外部传播环境、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对外来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

而汉语国际传播则属于这当中的前者,即它是一种由内向外的传播,其性质是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

在形式上,国际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大众传播手段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运用很广,如汉语学习的报纸、杂志、书籍,汉语节目的广播、华语电影电视等。

中国的对外传播由单一媒体、单一的表现形式起步,经过几十年发展,最终形成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媒体阵容,具有了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各种手段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

国内专门针对汉语国际传播而开设的大众传媒不胜枚举。

广播方面,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孔子学院,用38种外语向世界各地学员教授汉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学汉语》节目、远程汉语视频教学节目、在部分国家开设的《空中汉语课堂》等,已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华语电影近年来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华语导演用母语、用影视画面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
——14级影像传播14302166 严嘉明在书中的篇首,作者就明确地提出了国际传播学的定义,划定了国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同时,她指出国际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那一部分传播现象与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有了对外传播的自主意识和需要,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使这种需要能够得以满足,出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由内向外的传播。

针对目前一波接一波的“中国热”引发的“汉语热”,结合书中对国际传播的主体、控制、手段、受众、效果等分析叙述,下面将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汉语国际传播的现象,探索这一国际传播现象的本质层面及其影响。

书中提及,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动包括两个方面,即由内向外的传播和由外向内的传播。

前者是以我为主体的传播,受众是传播对象国或国际社会,后者是以他国为主体的传播,我为受众;前者主要解决如何适应外部传播环境、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对外来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

而汉语国际传播则属于这当中的前者,即它是一种由内向外的传播,其性质是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

在形式上,国际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大众传播手段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运用很广,如汉语学习的报纸、杂志、书籍,汉语节目的广播、华语电影电视等。

中国的对外传播由单一媒体、单一的表现形式起步,经过几十年发展,最终形成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媒体阵容,具有了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各种手段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

国内专门针对汉语国际传播而开设的大众传媒不胜枚举。

广播方面,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孔子学院,用38种外语向世界各地学员教授汉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学汉语》节目、远程汉语视频教学节目、在部分国家开设的《空中汉语课堂》等,已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华语电影近年来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华语导演用母语、用影视画面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另外,在海外设立的华文传媒至今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

据学者统计,“在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

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0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

目前海外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几十家”。

到二十世纪末,世界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散布形的网状传播结构和特点,使每个人都变成传者和受众,它涵盖了其他传播类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类型,极大地改变了此前的信息传播方式。

汉语传播与网络的结合,对传统汉语传播模式的挑战是空前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汉语教育与传播的时空限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个发展方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六个转变方向中就包括“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的转变”。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汉语国际传播
带来了变化和机遇。

教学方式和资源形态都呈现出与先进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国内外以汉语教学为主题的网络平台数量日益增多,全球越来越多的教学机构开始实践远程网络教学,如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尝试开设远程课程;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开发了“可视汉语学习网络系统”;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网络汉语课程等等。

而到了新媒体时代,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崛起之际,语言传播模式也悄然改变,其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和受众的界限,使语言信息传播多向化,任何使用微博的个体都具备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对已有的语言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微环境下的“群体传播”。

在内容上,国外以往对中国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人文学科领域,而目前中国学研究的范围和内涵更广了,并且更加侧重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社会、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

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各类文化交流项目中,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显示出独特优势。

自2010 年起,中国先后同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等国互办“语言年”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11- 2012年,法国汉语年举办了208场汉语主题活动,持续时间长达19个月,有力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往来。

同样,汉语国际传播活动也成为中外“文化年”“文化节”的重要角色。

孔子学院等单位积极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使海外民众深刻感受到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进程也日益加快。

世界各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增长迅速。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文列入当地教学大纲,推进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这在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截至2014年,欧盟和全球61个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汉语在对象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开始向纵深发展。

而在汉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本土人才队伍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步伐明显加快,国际汉语教材资源的本土化建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在意义上,建国五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过程,中国政府的对外传播观念也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本位意识到受众意识的转变过程。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在此背景下,汉语的国际传播也与对政治经济的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

同时,汉语的国际传播所起到的效果,是一种长期效果,不像突发性事件那样通过一两次政府表态或几次问卷调查就可以获得,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做阶段性的调整,其效果就只能是渐进的、积累的。

首先,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团结更多国际友人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国际传播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传播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接受学习一门语言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政治思想。

汉语的国际传播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意义,可以让更多的国外人士认识理解中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在经济上,汉语的国际传播可带来相关文化产业和投资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

语言的国际传播与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一方面,语言的国际传播是以国家发展为前提,是国家实力和
地位的标志,更是世界各国对一国未来的预期的标尺;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如能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使用,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反哺”作用,其作用具有基础性和一定的先导性。

与其他领域相比,其投入产出比之大是令人振奋的,并且持续不断、长期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大国都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

另外,汉语的国际传播也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文化影响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书中提及,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国家影响力,而国家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国际传播,这就使国际传播与国家软实力之间具有了某种因果关系。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与政治经济相比下,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要素。

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具有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两者不可分割。

一个国家的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提升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当其冲的是汉语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汉语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

在受众分析角度来说,书中写到,所谓“与自己相关度最大、最需要影响的那一部分受众”,就是目标受众,这些受众都是与一定的“目标”相对应的。

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体更多的是非华裔的外籍人士,他们往往从零起点开始,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我要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希望用汉语这个工具达到与中国人交流沟通的目的,避免因内在文化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同时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促使他们学习汉语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汉语巨大的、直接的或潜在的交际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汉语国际传播的对象多是成年人,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凸显的是汉语的工具性。

他们没有汉语的语言背景,也对中华文化的内在文化—观念文化不可能有完全的认同。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1- 2014)中指出,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它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进程加速,并同先进教育技术和文化产品相结合;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已进入体系调整转型阶段;汉语国际传播已日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应大力加强相关学科和智库建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快速向世界传播的趋势愈发明朗。

汉语国际传播不是中国一厢情愿地单向输出,而是由世界各国同中国交流的愿望和需求决定的。

如今,汉语国际传播已形成政府牵头、民间积极响应、语言文化交流并重的良好格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布点初具规模,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世界格局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方式已从单向传播转向多元对话。

语言传播基于国家实力,语言传播又助力国家实力。

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预期,并逐渐成为各国与中国共同的事业。

在这项事业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还显得薄弱。

我们期待着学科与事业同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