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

合集下载

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

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

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越王勾践青铜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它铸造精工、花纹优美,虽曾深埋地下24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光泽耀目,令人叹为观止。

50多年前,笔者亲历了这把剑的发掘过程。

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何时何地发现的1965年冬季发掘江陵望山1号墓,这是座中型的土坑木椁墓。

挖完墓坑的填土后,笔者负责清理椁室的头箱,再清理椁室。

这座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

在内棺雕花板的竹席上,人骨架的头部左侧有1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骨架的上下均有玉瑗和玉环等玉器,左侧有把套在黑漆鞘里的青铜剑和1件铜削,右侧有1件漆木弓和4件铜镞。

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将棺内文物取出。

清洗剑鞘后拔出青铜剑,我们发现它制作精美,确实名不虚传。

这把青铜剑的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11道圆圈;圆茎中空,茎长8.4厘米。

剑格宽5厘米,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精美花纹。

剑身长47.3厘米。

两面满饰黑色菱形图案,刃薄而锋利。

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8字鸟篆铭文,其中6字为“越王××自作用剑”,另2字按以往在剑上发现的铭文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当时在考古工地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壮教授认为,此剑另外二字是“邵滑”,而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载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故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由于在场的考古人员并不认同,而这二字的释读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于是,即将此剑的8字铭文进行临摹、拓片和照相,方壮先生遂将这些资料和自己的看法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于省吾、荣庚、商承祚、徐中舒、罗福颐、苏秉琦、王振铎、胡厚宣、顾铁符、朱芳圃等十几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

不久,收到这些专家的40多封回信,对方先生的初步意见或赞同,或不赞同,或需再斟定,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1966年,唐兰先生的两次复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此剑为越王勾践之剑。

陈梦家的复信也明确指出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列国君王为一把吴越名剑, 不惜连年征战,《越绝书》: 湛卢之剑去之如水,行秦 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 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秦 王闻而求,不得,兴师击楚, 曰:‘与我湛卢之剑,还师去 汝。’楚王不与。⋯⋯欧冶子、 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 作为铁剑三枚:一日龙渊,二 日泰阿,三日工布。毕成,风 胡子奏之楚王。 ⋯⋯晋郑王闻而 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 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 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 於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 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 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 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
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 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江 苏邳县大墩子发现的一把环 形短剑,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青铜戈
从公元前 21世纪起,中国进 入青铜时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出土的青铜戈,是目前出土年代最 早的青铜兵器。但二里头文化和早 商遗址中都没有出土过青铜剑。 直到商代晚期,青铜剑才问 世。由于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我国南北各地的青铜剑风格各异, 精彩纷呈,逐渐形成了中原式、巴 蜀式、滇式、吴越式等几大谱系。
铸剑的条件
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 巧,火齐得,剖刑(型)而莫邪己。
子〃强国》 ——《 荀
吴、粤(越)之金锡,此材 之美者也。 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 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考工记〃叙》
吴越铸剑工艺代表东周时期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
《越绝书》外传《宝剑》: 昔者,越王句践有宝剑五,闻於 天下。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 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日 湛卢,二日纯钩,三日胜邪,四日 鱼肠,五日巨阙。吴王阖庐之时, 得其胜邪、鱼肠、湛卢。
春秋时期的官员都有佩 剑,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地处 西陲的秦国:《史记〃秦本 纪》记载,秦简公六年(公 元前409年)‚令吏初带 剑‛。张守节《正义》解释 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 王派申舟聘于齐国。途经宋 国时,申舟被杀害,‚楚子 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 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 金银错狩猎纹镜上的武士纹样 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 围宋。‛

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

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

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是指制作越王勾践剑所采用的一系列独特的冶炼和加工技术。

这把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具有非常高的工艺水平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关于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的详细介绍:1.原料选择:制造越王勾践剑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和锡,通过选择优质的铜和锡,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获得所需的合金成分。

2.冶炼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越王勾践剑的制造采用了高温熔炼、低温浇注等冶炼技术,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3.模具制作:制造越王勾践剑需要使用模具来形成剑身和剑柄的形状。

模具由泥土制成,通过雕刻和塑形,形成剑身和剑柄的形状。

4.浇注技术:浇注是将熔化的金属液体倒入模具中,形成剑的形状。

越王勾践剑的浇注技术非常高超,能够确保金属液体准确地填充模具,并形成完美的剑形。

5.加工和磨削:浇注完成后,需要对剑身进行加工和磨削,以去除表面瑕疵和多余的材料。

加工和磨削技术对于确保剑身的锋利度和光洁度非常重要。

6.装饰工艺:越王勾践剑的装饰工艺非常精美,采用了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

这些工艺使得剑身具有独特的图案和纹饰,增添了剑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7.韧性处理:为了提高剑身的韧性和强度,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特殊的韧性处理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确保剑身在受到冲击时不易断裂或弯曲。

总的来说,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是一种独特的冶炼和加工技术,涵盖了原料选择、模具制作、浇注技术、加工和磨削、装饰工艺以及韧性处理等多个方面。

这种工艺使得越王勾践剑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历史趣谈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历史趣谈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导语: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年的钟表匠,真的破解了这些谜团?他仿制的越王勾践剑与真正的千年古剑是否完全一致?这把剑是采用现代高科技,还是一些失传的古代铸造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高仿越王勾践剑”的制作者许光国。

一把古剑
今年60岁的许光国出生于工艺世家,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对工艺品更是喜爱有加。

越王勾践剑出土后,作为荆州市民间工艺师的他是仰慕者之一。

“说仿制剑,不得不说仿制剑的真品———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

”说起真的越王勾践剑,许光国的语气中充满了文学色彩。

“2400多年前,杰出的铸剑能手欧冶子望着手中的青铜宝剑,就像是捧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眼中却有闪闪泪光,这把剑就是越王勾践剑。

你想啊,一个古人制造出如此精美的东西,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许光国对这把剑的历史熟记于心。

许光国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

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一雪前耻。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荆门市漳河水库渠。

挖掘出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

这把剑还是越王勾践剑。

生活常识分享。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中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悠远的华夏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年代,这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本文要向读者详细介绍的,是声名赫赫的宝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作为犀利的战争武器和无上的艺术瑰宝,湛庐、纯钧、巨阙、鱼肠、龙渊、太阿……,这些东周青铜宝剑的美名深深地融入历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剑文化”精神理念的发祥源头。

它们传奇的故事与不朽的声名,依然被后人所传诵与追摹。

汉代以后,随着冶金工艺的进步,钢刀铁剑逐步取代青铜剑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那些价值连城、锋可敌国的青铜利刃、王者之剑,在历史的风烟里悄然隐没了两千多年以后,随着考古学家小铲子的轻轻翻动,再次从地平线下走进我们寻觅的视野。

与典籍的记载和古史传说相印证,诉说着我们祖先那曾经的辉煌、那深沉的呼吸和强烈的脉搏……云梦泽畔藏神剑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称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雄踞南方的第一大国楚国的国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隆冬,江陵(今荆州古城)地区漳河水库的渠道修建工程开工,目的是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系统,使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布整片平原。

开始的阶段,一切都很顺利。

然而,当水渠延伸到楚国都城——郢都故址纪南城西北7km处时,灌溉工程的挖掘却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工程进行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的江陵县境内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发现大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一号墓是一座较大型的战国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而且时逢冬季严寒,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然而,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磁力在吸引着考古人员,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打扰那些已沉睡两千多年的古人了……。

古代冶金三绝阅读题答案

古代冶金三绝阅读题答案

古代冶金三绝阅读题答案麦保红①金属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古今中外的冶金史上都出现过不少名匠。

遗憾的是他们许多精湛的技艺久已失传,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使科学家们去刨根究底。

下面请看古代冶金的三绝,它们为什么能令人拍案叫绝呢?②“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

”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楚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践自用剑,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这把青铜古剑全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剑身有8个错金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③这把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400多年,科学家鉴定后大吃一惊,原来这口剑不是由单一的锡青铜铸成,而是成分不同的复合铜件。

剑脊和剑刃含锡量分别为10%和20%左右,这样一来就使脊部比一般青铜柔而坚,具有足够的韧性,保证在格斗中经得起撞击而不致折断;刃部质硬而挺,刃口锋利,能洞穿铠甲,其锋不摧。

在试验中,用手握剑轻轻一挥,竟把叠在一起的多层白纸截断,真可谓天长地久,宝刀不老。

④含锡量大于20%后,青铜就会变脆,塑性和韧性极度恶化,而古剑的锋锷正确地利用了这个极限量。

2000多年前的铸剑师在造剑时如何调整各种元素的成分,最后达到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无疑一个极大的谜,也是一绝。

⑤铁是一种易锈蚀的金属,因此保留下来的古铁器要比古青铜器少得多。

在印度德里郊外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古老的铁塔,名叫奎塔勃,它实际上就是一根巨大的神秘铁柱。

铁柱高7米多,底部直径约半米,略带锥度,到顶部缩至30厘米,柱冠直径再次增大,仿佛托着一叠花饼。

整个铁柱估计重量为6吨。

这根古铁柱放置在露天,经历了1500年的风风雨雨,奇怪的是至今丝毫没有生锈,柱身上镌刻的字迹、笔划清晰如新。

⑥这一奇迹从20世纪初就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他们试图用现代科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一些学者认为铁柱的成分合理,与现代耐候钢所含的元素大同小异。

从有关的资料看,奎塔勃铁柱几乎是钝铁,它是用一种古老的锻造工艺制成的。

首先,把铁矿石直接放在巨大的木炭炉内,用脚踏风箱吹风加热,矿石并不熔化,而是得到疏松的海绵状铁块,然后再用手工锻打,挤出大部分渣子。

历史趣谈远古之谜 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历史趣谈远古之谜 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远古之谜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导语: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 7厘米,宽4 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
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当时有记载说:“拔剑出鞘,寒光闪闪。

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为什么不锈呢?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比如说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处理”这个结论,简单地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

学者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经过硫化铜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但后来许多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和个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后发现,
生活常识分享。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近年来,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北京科技报于2004年4月28日刊登的文章《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也主要阐述了此种说法。

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曾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

其次,出土至今45年(201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后德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24年前,他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学会主编的学术性刊物《江汉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

当时,他认为已经将问题基本上说清楚了。

但由于《江汉考古》是一本学术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创刊号,发行量不多,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或不了解他的这篇小文章。

现在看到许多媒体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报道离事实越来越远,他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再次澄清。

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这已经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

从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看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

从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看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

从越王勾践剑铸造⼯艺看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欢迎点击上⽅蓝字免⼀、绪论根据我国考古研究显⽰,春秋时期青铜剑已经拥有了⾮常精美的外形和复杂的铸造⼯艺,体现了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巅峰,在春秋各个诸侯国中,越国和吴国的铸剑技术处在当时时代的尖端,古籍中就曾明确提到过“吴越之⾦锡,此材之美者也”。

⽽最能体现当年铸剑技术巅峰的莫过于闻名中外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出⼟于20世纪60年代,其出⼟墓葬位于我国湖北省江陵市,此剑是该墓葬约600件陪葬器物中的⼀具。

勾践剑剑⾝刻有鸟⾍书铭⽂“钺王鸠浅”和“⾃乍⽤鐱”,经学者唐兰考证意即“越王勾践,⾃作⽤剑”。

⾃此,这柄青铜剑作为我国⽂物中传世之宝,⼀直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

⼆、越王勾践剑的铸造⼯艺由于⽣产技术的局限性,在春秋时期,要铸成⼀把剑,要⽐铸成其它兵器付出更多的⼈⼒物⼒,⽽要铸成有特殊⼯艺的宝剑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剑成了当时⼈们⾝份地位的象征,甚⾄皇家也将其当成显⽰天道威仪的符号。

随着社会各阶层对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在春秋晚期,铸剑的技术已有了相当⾼的造诣。

众多学者对越王勾践剑的铸造⼯艺进⾏了深⼊研究。

该青铜剑通⾼55.7厘⽶,剑⾝长45.6厘⽶,剑格宽5厘⽶,剑柄长8.4厘⽶,重875克。

从它全部的装饰来看,剑⾝以⿊⾊菱形⼏何暗格花纹为主,剑格还⽤蓝⾊琉璃和绿松⽯构成了特殊的装饰,剑与剑鞘完全融合,没有⼀丝缝隙;剑⾸内部刻着同⼼圆圈,圆圈有多道,且纹理⾮常细致;剑柄⽤丝缚之,且丝缚⽅式与同期所出铜剑相⽐有明显不同。

最为奇特的是剑体毫⽆锈蚀,并且⾮常锋利,考古队员对其进⾏测试,⼆⼗余层纸张竟可⼀划⽽破。

越王勾践剑出⼟之⽇与其铸成之期相⽐,已⾜有⼀千多年了,如是普通的宝剑,早已锈迹斑斑了,但令⼈不解的是,勾践剑出⼟后,剑⾯光滑明亮,仿佛昨⽇才铸成⼀样,为解开这⼀谜团,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复旦⼤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众多国外专家共同合作对勾践剑进⾏了详细的检测和研究。

越王勾践剑工艺手法

越王勾践剑工艺手法

越王勾践剑是一种春秋晚期越国的青铜器,因其历经2500多年仍然完好无损而备受世人瞩目。

据研究表明,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主要是因为其采用了先进的硫化处理工艺。

此外,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为铜和锡,而其表面则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这也是其能够保持千年不锈的重要原因之一,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采用了青铜铸造技术,并经过了制模、制范、焙烧、熔铸、机械加工等多个环节的精细加工。

同时,越王勾践剑还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如菱形纹、铭文、同心圆首以及嵌玻璃和嵌松石等,这些装饰手法不仅增加了越王勾践剑的美感,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剑身的作用。

总之,越王勾践剑的工艺手法是非常精湛的,它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硫化处理、青铜铸造、装饰手法等等,从而保证了其能够历经2500多年仍然完好无损。

对于古钱币表面“水银古”现象的初步研究

对于古钱币表面“水银古”现象的初步研究

对于古钱币表面“水银古”现象的初步研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韩潇指导教师陈刚摘要: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统一国家铸币权-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货币改革这一段时间内铸造的钱币,其表面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现象——无锈蚀、漆黑、有光泽、仿佛涂有一层水银——这种现象被称为“水银古”。

我们对六枚表面“水银古”现象的古钱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EDS)和光电子能谱分析(XPS),了解其合金成份、表面成分、表面元素化合价。

“水银古”现象并非由于钱币的合金成份导致,而是钱币表面含有S元素。

S元素以Cu2S态存在于钱币表面,故钱币表面呈现黑色。

钱币表面的Cu2S 应是通过人工在高温下使硫磺与铜直接作用而生成的。

换言之,古钱币“水银古”现象可能是当时对钱币表面进行纯硫化处理的结果。

而对钱币进行纯硫化处理的目的是增加伪造的难度。

关键词:中国古钱币、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硫化处理技术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113B.C.-14A.D., the coins surface of that time has some special phenomenon, which shows no rustiness but appears inky-black, and in which the coin has sufficient luster as if spread a layer of mercury. And this special phenomenon is defined as “shui yin gu”. We have made analysis of the six ancient coins which have the special phenome non with EDS and XPS, realizing their ingredients of alloy and surface and the valences of elements on the surface. The phenomenon is not resulted in the alloy’s components of the coin, but in the element S on the surface of these special coins. The element S exis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in as Cu2S, so the surface appears black. The Cu2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ins generat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sulfur and Cu in high temperature. In other words, the phenomenon of “ shui yin gu”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the vulcanization of the surface of coin. What’s more, the procedure of the vulcanization is aim to add difficulty of manufacture, preventing from fabrication.Keywords: Chinese ancient coin、metal surface disposure、vulcanization引言在一些出土的古钱币表面,有时存在一种特殊现象——钱币表面没有锈蚀、呈漆黑色、有光泽、仿佛涂有一层水银——这种现象被称为“水银古”(图1)。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天下第一剑

层白纸划破。

所以,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的美誉。

“勾践剑作为非常珍贵的文物,我们一般不会轻易地触碰它。

另外,为了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它一般长期在展厅陈列,难得有机会能较长时间拿出来作科学研究。

”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东说。

1983年出生的江旭东,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博物馆做了一名“文物医生”。

借第二季《国家宝藏》录制、播出的契机,江旭东给勾践剑来了一次“通身体检”。

距离上一次对勾践剑的无损 20世纪60年代,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

政府为了缓解干旱灾情,决定修两条水渠来灌溉农田。

没想到阴差阳错下竟挖出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室。

从这座墓室中共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柄带着剑鞘的铜剑。

随后的考古研究证明,这柄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勾践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

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

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

尽管在地下深埋了2 400多年,但宝剑不老,依旧光泽耀目,锋芒毕露。

曾在博物馆一睹勾践剑真容的观众说:“即使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宝剑光芒所透出的深深寒意。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天下第一剑选材用料好是不腐的首要因素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诸侯国不断改进和制造大量各式兵器,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路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多铸造近战利器,青铜剑便成为兵器中的翘楚。

据文物工作者回忆,勾践剑出土的时候仍旧锋利无比,考古工作者在捧拿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汇编|秋慈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检测,已过去40余年。

江旭东在几次近距离观察勾践剑后,决定在高倍显微镜下对剑进行通体检测。

他惊喜地观察到剑身、剑刃等部分分布着“树枝晶”。

显微镜将剑身全部区域拍摄成5 000多张显微图片,在机器初步合成后,团队加班加点,人工将图像拼接成一份全景显微大图。

越王勾践剑有多邪门?深埋地下2500年不锈,背后原因科学家都惊叹

越王勾践剑有多邪门?深埋地下2500年不锈,背后原因科学家都惊叹

越王勾践剑有多邪门?深埋地下2500年不锈,
背后原因科学家都惊叹
《越王勾践剑》是中国社会上历史著名的一把凶器,它被发现于1978年,被著名的考古学家章新颜发掘出来,它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曾属于越王勾践(传说中的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的发掘,凸显出其异常的传奇命运,它延续了2500多的年的历史,并且在地下环境中保持完好,不受锈蚀。

此剑乃由紫家贡品炼制,剑身共有119.5厘米,剑身宽3.3厘米,将大刀以14.5厘米为尖端,剑身尖端有一剑字,不明是人手打造或由别人熔炼,全剑表面有许多纹饰,整把武器制作精细,其品质极高。

考古学家的分析表明,剑身由新型紫铜合金制成,合金结构复杂,元素种类繁多,从而使这把剑浸泡在水中或醋中,相当稳定,无论多少年都不会腐蚀,正是凭借此特殊的金属合金结构,越王勾例剑能够深埋于地下2500多年之久,仍然完好无损,让科学家瞠目结舌。

此剑被鉴定为两千五百多岁之久,穿越时光、历史沧桑,它表明了当时中国社会大势所趋,以及当时的金属冶炼水平的高度,是千古珍藏之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发现了越王勾践剑之后,考古学家们加以研究,鉴定其古代复杂的工艺制作技术、紫铜合金的研究技术,以及金属合金产生长期保护效应的原理,并从中获益良多。

这把剑经过2500多年,最终保存完好,让人们从中见证了当时科技发展拔出了什么地步,也给人们提出了把剑更好地保存下去的重要意义。

历史趣谈越王勾践剑技术精湛度大揭秘

历史趣谈越王勾践剑技术精湛度大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越王勾践剑技术精湛度大揭秘导语:越王勾践剑锋利无比,即使沉睡了两千四百多年,越王勾践剑依然永葆生机与锋利。

越王勾践剑作为越王勾践的佩剑,越王勾践剑的故事是什么呢?越王勾践剑锋利无比,即使沉睡了两千四百多年,越王勾践剑依然永葆生机与锋利。

越王勾践剑作为越王勾践的佩剑,越王勾践剑的故事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历史上果真有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也被吴王夫差抓到吴国当奴役。

越王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后,被放回了越国。

勾践一面用绝色佳人笼络迷惑夫差,一面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

越王勾践为了打造最好的宝剑,越王勾践挑选了当时最好的铸剑师郑勤。

郑勤和他的儿子用了四十九天,终于锻造出一对雌雄剑。

铸造成功后,郑勤对儿子说:“我明日将雌剑送给越王,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为了保险起见,你赶紧带着这把雄剑连夜投奔楚国。

”第二天早朝,郑勤将锻造好的雌剑先给勾践,勾践十分满意这把剑。

因担心郑勤以后会造出比这更厉害的剑,便下令杀害了郑勤。

郑勤的儿子郑刚为了躲避越王勾践的追杀,他化作渔女逃到了楚国。

逃亡前,郑刚将雄剑埋在了雁荡山中。

到了楚国后,郑刚把冶炼手艺传给了楚国人,这使得楚人的冶炼水平迅速提高。

楚王感激郑刚的贡献,便封他为冶炼吏。

后来,楚王率兵灭了越国,越王勾践用雌剑自刎而死。

楚王得到此剑后,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便赏赐给了一位武官。

这位武官去世后,这把雌剑便成为了他的陪葬品。

而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正是越王勾践让郑勤锻造那把的雌剑。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历史趣闻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 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

历史趣闻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 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导语: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先后出土了数万件青铜兵器,其中有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和礼兵器四大类。

这批兵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在铸造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先后出土了数万件青铜兵器,其中有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和礼兵器四大类。

这批兵器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在铸造工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兵器考古史上一次罕见的发现。

青铜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几柄青铜剑。

这些剑埋在潮湿的俑坑里,历经2000多年不仅表面没有生锈,而且十分锋利。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那柄长剑,专家们曾做过试验,在桌面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地将剑从纸上拉过,一次居然划透了19张纸。

经过科学测定,发现该剑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

而且各种金属的比例掌握得恰到好处,使之秦剑坚硬锋利而富有韧性,它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相比不见得逊色。

越王勾践剑早于秦剑几百年,出土时没有生锈,而且剑身布满了精美的纹饰。

经过科学化验,发现越王勾践剑是采用氧化硫技术处理的。

而秦俑坑铜剑出土时同样没有生锈,经测试发现,秦剑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秦是采用铬盐氧化技术处理的。

铬盐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为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

电子镀铬技术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

它的发明者首推德国人,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

由此,电子镀铬技术便成为德国人的发明专利。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也研制出电子镀铬技术。

不过古代化学镀铬技术的发明,是我国2200年前首创的奇迹,并首先在兵器上取得成功。

后来随着青铜兵器退出战争舞台,青铜兵器表面防锈处理的先进技术也随之失传了。

在当时起过重大作用的这一古代科技成就在历史长河中埋没了二千余年。

尽管由于秦剑的出土,表明秦代曾使用过这一技术,但它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化学方法在兵器上镀铬至今还是一个谜。

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

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

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剑为百兵之王,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

剑分为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根据其柄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圆茎柄剑和扁茎柄剑。

由于其性能适合步战的需要,春秋中期以后,剑被广泛地用于实战,并作为短兵器的代表成为常用的军队装备。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由于水网纵横、林莽丛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战车时,南方大幅度发展了短兵器,今日所见许多著名的宝剑就出土在这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传颂。

为了兴国,越国曾大造兵器。

在吴越青铜剑中,越王剑受到人们的瞩目。

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

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

由于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与此相应,佩剑成为当时社会权力、等级和时尚的标志。

东周之前,对于佩剑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和品德高尚之人。

春秋之际,佩剑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

春秋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制松弛,青铜剑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佩剑逐渐成为当时的时尚,并也用于表明身份等级。

古文献中多有关于宝剑的故事与传说,由此可见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越王勾践剑出土的时候放在棺内人骨架左侧,剑身插在外髹黑漆木胎的剑鞘内,保存完好。

此剑全长557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

剑首呈盘形,剑柄中空呈圆柱形,其茎上残留着当时缠裹丝绳的痕迹,并刻三道戒箍。

剑前锋内敛,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刃口两度弧曲,锋利非常,两从有血槽。

整个剑身布满黑色菱形暗花纹,剑格两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剑身中间两面各有一道微凸的棱。

剑身正面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铸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字迹清晰,阴阳可辨。

剑身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

出土时剑身尚闪烁着炫目的光泽,是件非常难得的文物。

此剑埋于地下2300多年,出土后仍完好如新,毫无锈蚀,寒光闪闪,刃薄锋利,在场的考古、挖掘等专家无不为之叹服。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吴国夫差打败了越国,并俘虏了国君勾践,让他受尽屈辱。

受辱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誓要复仇。

后来,回到越国的勾践重新让国家强大起来,打败夫差报了仇。

历史已经变成云烟,但是越王勾践剑的传说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当时间迈入20世纪60年代,埋藏地下1000多年的勾践剑终于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出现在古老的越国土地上。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埋藏地下千年的宝剑依然剑光四射1965年冬,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宝剑表面的菱形花纹整齐惊艳,刀刃光亮四射,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很多人都认为,这剑的材质和工艺一定有着惊人的秘密。

有人说,剑表面有不锈钢成分,有的说剑经过了硫化处理。

确实,这把剑和当时的青铜器成分有些差别,含铜量稍高。

铜的含量为80%~83%,锡的含量为16%~17%。

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勾践剑没有铜锈的原因之一。

百科探秘28. All Rights Reserved.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墓葬周边的环境。

因为棺木密封,完全隔绝了氧气的存在,金属没有氧气是不会氧化生锈的。

还有,该处地下水酸碱性不大,为中性水。

没有酸或碱的腐蚀,就是漆木器也可以保存较好。

宝剑菱形花纹的秘密“软骨硬皮”工艺先用锡含量高的青铜铸成镂空的网格状,格子上还带有倒钩。

铸造后经过修整,放置模具之中,再次浇铸硬皮。

硬皮就是含铜量高的青铜,在浇铸硬皮时,软骨在微熔化状态下与其相互熔接。

此时,剑表面就出现了变化,菱形花纹就这样产生了。

为什么宝剑没有折断勾践剑应该采用的是二次浇铸的“软骨硬皮”铸造工艺。

大家知道,含铜量高太刚性,锡含量高太柔软。

而“软骨硬皮”铸造工艺克服了武器容易折断或容易弯曲的毛病。

.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
1999年06月23日13:13光明日报
吴、越为春秋诸侯国,地处水纵横的江
浙一带。

由于当时军事的需要,使用了战船、
步兵,发展了轻便的短兵器,剑在战争中日益
显得重要。

因此,吴、越地区制作的青铜剑质
精物美,制剑技术超过中原诸国,深受中原诸
国的重视。

《考工记》、《庄子?刻意》、《战
国策?赵策》对吴、越两国剑师善于制剑均有记
载。

汉《越绝书》还记有:“越王勾践,有宝
剑五。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
获得镌刻有吴、越诸王铭文的铜剑统计有14件,其中吴王剑5件,越王剑包括越王盲姑剑、越王与夷剑、越王朱勾剑、越王勾践剑等9件。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
勾践剑,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

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

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
乍(作)用(剑)”八字。

剑柄、剑格乌黑,
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

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
到1毫米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

从剑身上有规则并向内凹的黑色菱形花纹判断,这种黑色纹饰是在制剑时有意识加工出来的。

经国家批准于1978年将越王勾践剑专程送到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对该剑进行无损伤的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发现剑刃成分为:铜80.3%、锡18.8%、铅0.4%、铁0.4%。

黑色菱形花纹及黑色剑格的成分分析中,除显示锡、铁含量略有增高以外,还有含量不等的硫。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又
对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剑使
用了同一方法测定其表面各部位成分,也得到
了相似的结果。

从而说明我国在战国时期曾用
过一种使青铜器表面发黑的硫化处理技术。


时距今约2500年,是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
化处理技术。

1978年1月17日,又在北京有色金属总院对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纹饰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此黑色纹饰处除含有铜锡合金以外,还含有硫化亚铜(Cu2S)、硫化亚铁及铁锡合
金(FeSn2)。

由于分析所显示的Cu2S衍射峰太
弱,即Cu2S的条件又为古代所无,为了证实Cu 2S存在的可靠性,又用自制的铜锡合金块状样品(其中铜83%,锡12.3%)在四种条件下进行了硫化处理后,洗去样品表面的残留物,再
进行同样的分析,其结果与越王勾践剑表面黑
色纹饰部分及用硫粉与铜粉(硫粉与铜粉重量
比为1:6)作用一个月后分析所得的结果相近。

由此推测,越王勾践剑等表面黑色部位是用硫
粉处理而形成的,其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则可
能是剑身硫化处理后再对其表面进行抛光而留
下黑色菱形纹饰。

从而发现我国古代科技史上
这项重要成果。

近日新闻媒体报道了越王勾践剑在第三次出国展出后受到损伤的消息,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而报道的消息缺少该剑黑色纹饰系何种物质及其形成的内容,仅书此文予以补充。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