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
越王勾践剑
列国君王为一把吴越名剑, 不惜连年征战,《越绝书》: 湛卢之剑去之如水,行秦 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 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秦 王闻而求,不得,兴师击楚, 曰:‘与我湛卢之剑,还师去 汝。’楚王不与。⋯⋯欧冶子、 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 作为铁剑三枚:一日龙渊,二 日泰阿,三日工布。毕成,风 胡子奏之楚王。 ⋯⋯晋郑王闻而 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 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 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 於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 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 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 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
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 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江 苏邳县大墩子发现的一把环 形短剑,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青铜戈
从公元前 21世纪起,中国进 入青铜时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出土的青铜戈,是目前出土年代最 早的青铜兵器。但二里头文化和早 商遗址中都没有出土过青铜剑。 直到商代晚期,青铜剑才问 世。由于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我国南北各地的青铜剑风格各异, 精彩纷呈,逐渐形成了中原式、巴 蜀式、滇式、吴越式等几大谱系。
铸剑的条件
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 巧,火齐得,剖刑(型)而莫邪己。
子〃强国》 ——《 荀
吴、粤(越)之金锡,此材 之美者也。 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 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考工记〃叙》
吴越铸剑工艺代表东周时期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
《越绝书》外传《宝剑》: 昔者,越王句践有宝剑五,闻於 天下。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 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日 湛卢,二日纯钩,三日胜邪,四日 鱼肠,五日巨阙。吴王阖庐之时, 得其胜邪、鱼肠、湛卢。
春秋时期的官员都有佩 剑,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地处 西陲的秦国:《史记〃秦本 纪》记载,秦简公六年(公 元前409年)‚令吏初带 剑‛。张守节《正义》解释 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 王派申舟聘于齐国。途经宋 国时,申舟被杀害,‚楚子 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 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 金银错狩猎纹镜上的武士纹样 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 围宋。‛
越王勾践剑的故事
约为 8 O % ——8 3 %、 含锡 量约 为
套 ,椁 室 四 周 用 一 种 质 地 细 密
郭沫若参 与破译八字铭文
1 9 6 5年 1 2 月 某 一 天 的 傍
的 白色黏 土、考古 学界 称之 为
白 膏 泥 的 填 塞 ,其 下 部 采 用 的
还 是 经 过 人 工 淘 洗 过 的 白 膏
晚 , 湖北 江 陵 望 山一 号 楚墓 正在
字, 它们 是 “ 越 王 自作 用 剑 ” 。 而 中 间代
楚国和 吴越 曾战事频繁 ,楚 国曾俘 虏 了越王 勾践 ,很有可 能当时的楚王将 此剑 以战利品 赏给 了臣子。 而还有一种
开,赫然发现在 内棺 尸首骨架的 左侧 ,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 内的
青 铜 剑 。 当考 古 人 员将 剑从 剑 鞘 中抽 出
经过 夯实的填土等 原 因,使 该
墓 的墓 室 几 乎 成 了 一 个 密 闭 的 空 间 ,这 么 多的 密 封 层 基 本 上 隔 绝 了墓 室与 外界 之 间 的 空 气交 换 。 现 代 科 学研 究 表 明 :在 完全 隔绝 氧 气的 条 件 下 , 即使 在 中性 或 微 酸 性 的 水 中, 钢 铁 都 不会 生 锈 的 。 这是 越 王 勾践 剑
这 把 令 人 炫 目的 青 铜 剑 长 5 5 _ 7厘 米, 柄长 8 . 4厘 米 , 剑宽 4 . 6厘 米 。 剑 首 外
越王勾践剑的故事
越王勾践剑设计(中华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设计(中华第一剑)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cm,柄长8.4cm,剑宽4.6cm,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mm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图1)。
图1一、宝剑历史20世纪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
中国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
经过勘测,发现这里的地下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1965年12月,工作人员在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
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春秋越王勾践剑才运抵北京作短期展出二、设计特征春秋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剑长55.7cm,柄长8.4cm,剑宽 4.6cm,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mm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图2)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图21.炫技的剑首设计这把剑剑首的内部刻着11道细密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铭,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青铜剑
越王勾践剑铭,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青铜剑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
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为历代传颂的吴越名剑之一。
制作背景“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
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
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
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
剑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近战短兵器。
它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构成。
剑身修长,两面都有利刃,顶端收聚成锋;剑柄则较短,用于手握。
由于在格斗中其功能以推刺为主,故又称为“直兵”。
湛庐宝剑一事当然只是传说,但“越王剑”本身却是名不虚传。
解放后中国考古工作者曾经连续发掘出越王州句、勾践和吴王夫差、吴王太子佩剑,使我们得以重睹“越王剑”这一中国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
“越王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
全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
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处)两面也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
中间靠近剑格外,镌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
剑的古写体,而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越王勾践。
【五代十国】越王勾践剑简介 世人要仿制它就要攻破五大难题
【五代十国】越王勾践剑简介世人要仿制它就要攻破五大难题【五代十国】越王勾践剑简介世人要仿制它就要攻破五大难题越王勾践剑介绍越王勾践有一把风流兵刃――越王勾践剑。
此剑寒气逼人、坚硬极其,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准确精致,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当世之人喻为“天下第一剑”。
出土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盼山一号墓发掘出,留存较完整,剑长55.7厘米,发掘出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坚硬。
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致,雕饰最严处仅0.1毫米。
将近剑格处为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夫差)自乍(并作)用剑”八字。
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
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自轻就是加着这把剑举兵攻灭吴,逼使夫差自尽。
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一雪前耻。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荆门市漳河水库渠。
挖掘出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拔刀挥剑,寒光耀目,而且不无破损,刃厚坚硬,20余层纸一划而溃。
这把剑还是越王勾践剑。
关于仿制越王勾践剑遇到的“五大难题”难题一:相同成分的韧度在同一剑上就是怎样合叶?这把利器上的铜锡配比,特别是剑锋与剑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精确的量化数据,这直接关系到宝剑的色泽、气味等。
许光国事后告诉记者,难度其实并不算太大,但需要反复实验,与真剑对比,“很费时间,没人愿意干”。
难题二: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如何铸成?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春秋时代先人是如何能掌握此技术的?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项技术一直被仿制者们用车床工艺替代着,许光国说道“现代气息太淡了”,他的同心圆间隔最轻的只有0.1毫米,这都就是凭双手生产出的,几十次、上百次地改变方法和模具,终于修得正果。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2019-10-18尘封的绝世宝剑1965年12⽉,湖北省江陵县望⼭的⼀座楚国贵族墓出⼟了⼀柄精美绝伦的绝世宝剑。
据说,当这把历经千年的古剑被⼈们从⿊⾊漆⽊的剑鞘中拔出时,依然寒光耀⽬。
考古队员试其锋芒,稍⼀⽤⼒,便将21层⽩纸划破。
这柄古剑长55.6厘⽶,宽4.6厘⽶,柄长8.4厘⽶。
剑⾝饰满⿊⾊菱形暗纹,纹饰华美。
剑格镶嵌有蓝⾊琉璃和绿松⽯。
剑⾸向外翻卷作圆箍状,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圆圈。
古剑⼯艺之精良,绝⾮当时楚国铸造技术所能成就。
那么,这把寒光闪闪、刃薄锋利的古剑到底是谁的呢?打开问号的“钥匙”很快找到了,在⼀⾯剑格处,铭有两⾏鸟篆⽂,共8个字。
这种古⽂字⼜称“鸟⾍⽂”,是篆书的变体,没有扎实的⽂化功底根本甭想解读。
考古⼯作者初步解读出剑铭中的6个字为“越王”、“⾃乍(作)⽤剑”。
照此推理,此剑定为越王所有。
但越国⾃公元前510年称王起,⾄公元前334年被楚国所灭,先后有9位越王。
这柄古剑⼜该是哪⼀位越王所“⾃乍”呢?考古学家、古⽂字学家经过两个多⽉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意向终于趋于⼀致,公认铭⽂为:“越王勾践,⾃作⽤剑。
”⼀对仇敌之刃1983年11⽉23⽇,离勾践剑出⼟地仅两千⽶的江陵县马⼭五号墓同样出⼟了⼀件绝世青铜⽭。
这把青铜⽭长29.5厘⽶,⽭⾝饰有⿊⾊“⽶”字⼏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
⽭峰中线起脊,两⾯脊上均设有放⾎槽,放⾎槽后端各铸有⼀个兽头。
这⼀件绝世神兵利器究竟属于何⼈呢?考古⼯作者同样在⽭⾝上发现基部有两⾏8字错⾦铭⽂。
这次解读毫不费劲,“吴王夫差,⾃乍(作)⽤(最后⼀字尚未定论)。
”专家考证,此⽭为吴王夫差所有。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那可是⼀对冤家对头。
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勾践与他有着杀⽗之仇。
当年,夫差的⽗亲攻打越国被勾践率兵击败,死于回国途中。
夫差继位后,牢记⽗亲遗训,⽴志向勾践复仇,厉兵秣马,终于在3年后击败了越国,迫使勾践来吴国当⼈质。
越王勾践剑,炫酷的千年国宝
越王勾践剑,炫酷的千年国宝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考古人员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经研究人员考证,此剑即为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漳河水库(今属荆门市)开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配合工程进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工程范围内发现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四号墓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较大型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
而且时逢冬季严寒,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考古工作者们顶风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了田野间的发掘工作,共计出土文物2000余件。
望山沙冢楚墓的发掘,是湖北境内采用科学方法对楚墓进行的首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这次发掘中最惊人的收获是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
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
说起越王勾践剑,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说过吧,但是见过此剑真实面目的人并不多,能够亲眼看到真品的人则更少。
那么这把传说仍然异常锋利的剑究竟如何呢?越王勾践剑,青铜制造,春秋时期,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百兵之祖文物宝剑越王勾践剑
百兵之祖文物宝剑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
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1]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
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越军大败。
在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后,越国的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
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他任用贤臣,发展生产,东山再起。
用了9年时间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
“鸠浅”就是这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
而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
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越王勾践剑》 龙泉宝剑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龙泉宝剑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精美。
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其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
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学者郭沫若赞同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的意见,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
而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
后者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
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
据《拾遗记》记载:“越
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越王勾践剑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
当时的宝剑鉴定大家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大吃一惊,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由于勾践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
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但一无所得。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有着“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鲜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时,并没有人发现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践剑”。
起因这事儿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
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没想到挖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
人们认为这次发现的异样土层下面,很可能藏着一座古墓。
望山一号楚墓内部景象(图:《江陵望山沙冢楚墓》)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勘测,发现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
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人们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当保管员将宝剑从剑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
这把宝剑寒气逼人,虽历经2400余年仍纹饰清晰精美,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剑,不料手指碰到剑刃上,竟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误认邵滑剑如此锋利之剑,是用作何处?剑的主人又是谁?一时不得而知。
随后,考古专家在近剑格处发现两行八字鸟篆铭文,字体怪异。
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工作的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与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对这件青铜剑的八字铭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剑上的铭文是用“鸟虫书”所书写的。
所谓鸟虫书,又称虫书、鸟虫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南方诸国的一种文字。
经分析,“钺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亲自监工并佩戴的。
至于“钺王”后面的两个字人,按过去剑上发现铭文的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方壮猷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并认为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
据此,他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中国古代出土的十大稀世宝剑,埋藏千年,剑出惊天下
中国古代出土的十大稀世宝剑,埋藏千年,剑出惊天下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且独特的地位。
剑,至尊至贵,乃短兵之祖。
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
今天,让我们盘点一下出土的古代宝剑,看一看这些埋藏在地下千年的宝剑!一、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了一把寒光凛凛的宝剑,这把剑已经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了,却依然完好如初!越王勾践剑这把青铜剑剑长55.7厘米,剑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总重875克,剑身上遍布黑色菱形的几何暗花纹,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个字,在剑格的正面还用蓝色琉璃,反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精美的花纹,剑柄又用丝绳缠缚。
经研究人员考证,此剑应为越王勾践的自用剑。
专家测试其锋利程度,用二十几张A4纸叠在一起,然后拿剑划过,轻松划破了26张A4纸。
二、越王州勾剑——存世最多的宝剑州勾青铜剑存世较多,目前发现的共存有11把。
越王州勾剑州勾,勾践之重孙,不寿之子,公元前448年至前412年在位。
1973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藤店一号墓出土了一把剑,剑长56.2厘米,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略同,剑脊两旁近格处各有一排错金鸟篆铭文,释文为:“越王州勾”和“自作用剑”。
三、吴王光青铜剑吴王光剑现存两把,1964年在山西原平出土了一把青铜剑,剑首圆形,茎圆柱形,中间两条凸棱,脊断面菱形。
剑格两面有兽面纹。
剑身两侧饰火焰纹。
近剑格处有铭文,自己剥蚀,大体可辨为两行八字:“攻吴王光自作用剑”。
吴王光青铜剑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
四、燕王职剑1997年7月,淄博临淄区龙贯村村民韩如水在该村东面淄河滩承包的河滩上取土时发现了一柄古剑,历经岁月,宝剑如同一根绿色的铜棒,韩如水放下铁锹,用手一点一点地把沙土挖去,这就是闻名天下的燕王剑。
越王勾践剑的背景知识
越王勾践剑的背景知识。
1965年冬天,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士了一把青铜剑。
专家通过对剑身8个鸟篆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越王勾践剑,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质料搭配来看,都无疑是我国青铜兵器罕见的珍品。
而且,这把宝剑在古墓中“埋藏”了两千多年,被发现时却依然锋利比剑身也不见锈迹,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为了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希望在越王勾践剑所含的金属成分上找到答案。
经过化验取证,人们得知宝剑的含铜量为80%-83%,含锡量为16%-17%,宝剑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等铸成的。
同时,宝剑剑身上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度可与现代磨床相媲美。
除此之外,因为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这样可使宝剑足够结实,不易折断;刃部含锡较多,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主要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项工艺也没有那么简单。
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十分不易提取。
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1857℃。
所以,越王勾践剑不但不易腐蚀,而且也耐高温。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剑鞘内,有剑鞘的保护,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千年不锈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把越王勾践自用的宝剑,为什么会出现在一座楚墓之中呢?常见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越王勾践的宝剑可能是作为陪嫁品流入楚国的。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楚越两国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两国曾互为盟友,楚昭王还曾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妻,生下了楚惠王。
因此,勾践这把珍贵的青铜剑有可能是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随勾践的女儿到了楚国,直至现代,被人发现。
第二种,这把宝剑也可能是楚军的战利品。
在楚威王之前,楚国和越国的关系还很亲密,可之后两国的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发生战争,最后楚国竟然把越国灭掉了。
越王勾践剑
国宝名称:越王勾践剑出土时间:1965年12月出土地址:湖北省江陵市望山一号楚墓出土国宝现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举世闻名的兵器类国宝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在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靠近剑格的地方则有两行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虽在地下埋藏二千四百多年,但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其铸造精良,纹饰流畅,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时期,就具有相当高的金属冶炼工艺和防蚀技术水平,被中外专家视为我国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宝,更列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千古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很多人为之震惊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它的千年不锈之谜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浪潮,多年来,研究人员不断地对其精湛工艺进行了多方面的考究与探索后,终于解开了越王勾践剑那千年不锈之谜。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会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则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它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
宝剑锈蚀途径其实,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①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②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③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但是,从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可以看出,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
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甚好。
越王勾践剑
解密: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剑有几个秘至今未解一是:该剑不是 通常的两种或三种元素铜锡铅还含有多种微量 稀有元素。比如:经测试分析,发现青铜剑的 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这种用铬酸盐 处理器表,以增强青铜或其他有色金属的防腐 抗锈能力的先进工艺,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 1950年才发明,并列为专利。关于在兵器上镀 铬的具体工艺和方法,今天我们已无法确 知。 二是:该剑表面满布菱形花纹,这种菱形 纹充满立体感,但既非铸成,又非刻划,也没 有打磨的痕迹,花纹可视而不可触,和器表金 相组织融为一体,这种隐现花纹形成的工艺方 法也成为先秦时期的谜团之一。三是:剑首的 这十一个同心圆,经过测算每个圆不到一毫米, 它有着明显的手工制作的痕迹:圆并非正圆, 而是稍扁,用现代的方法只能用车床车出正圆, 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样的圆圈。
•
原因一: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原因二: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 原因三:受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 气的含量少
天下第一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 究员周俊萍曾说,即使在冶 金工艺发达的今天,要想完 全复制越王勾践剑也是基本 不可能的,所以此剑有天下 第一剑之称
The end
谢谢大家
•
越王勾践 剑通高55.7厘 米,宽4.6厘米, 柄长8.4厘米, 重875克。剑 上用鸟篆铭文 刻了八个字.专 家通过对剑身 八个鸟篆铭文 的解读,证明 此剑就是传说 中的越王勾践 思考:上面是哪八个大字? 剑。
寒 光 闪 闪 紫 电 青 霜
越 王 勾 践 剑 的 制 作 工 艺
越王勾践剑格部的范铸技术
宝剑一出,谁与争王勾践共拥有五把青铜宝 剑,分别是: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相传为 铸剑大师欧冶子手制。皆为华夏千古名剑。当时的著名 宝剑鉴赏家薛烛曾这样描绘越王勾践的“纯钧”剑: “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越王勾践卧心尝胆,蓉始 出。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 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
神秘的越王勾践剑
神秘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荆州市望山一号楚墓,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巧。
剑长55.7 cm,柄长8.4 cm,剑宽4.6 cm,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剑柄上铸有间隔只有0.2 mm的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那么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反面镶有绿松石。
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这把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君主勾践所佩之剑,是与干将、莫邪齐名的欧冶子所铸。
古剑在墓中已经被水浸泡了2400余年,居然毫无锈蚀,且仍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人们做过这样的实验:将20多层复印纸叠放,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是国家一级文物,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科学家利用质子X荧光分析,在剑身菱形纹饰中发现除青铜成分之外,还含5%左右的硫,同时出土的另一把剑也发现了同样的硫成分。
金属的外表硫化技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创造的,如今仍广泛使用于使钢铁外表光滑。
越王勾践剑身剑中的硫成分到底来源于铸造时的硫化方法,还是外表氧化层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目前尚不能确定。
又经扫描电镜分析,还发现剑内有一层厚约70微米的致密细晶外表层,其金属结晶的致密程度要比剑体高上百倍,锡的含量也要高达35%,而剑体的锡含量一般为19%左右。
据估计,古代的铸剑工欧冶子用特殊的工艺对铜剑外表进展了富锡处理,使被处理的外表含锡量高,耐腐蚀。
而考古人员那么认为,该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里,随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还采用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好。
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内几乎是密闭空间。
此外,该墓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根本为中性。
这样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越王勾践剑的保存。
对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之迷,虽众说纷纭,但古代人民的智慧仍一览无余,对出土了40多年的国宝,如何妥善保管,也许是我们如今考虑的重点。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大家看,这柄剑,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
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
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
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
“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
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
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
迄今为止,越王青铜兵器先后出土已达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践剑的工艺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则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经现代仪器分析测定,勾践剑为青铜铸造,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剑脊的含铜量高,剑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硬度,剑刃含锡量高,剑因此而更为锋利。
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
复合金属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
大家知道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
也许大家在见到越王勾践剑之前,就已听说此剑削铁如泥,这并非夸张之说。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件国宝去削铁,但我们在稿纸上测试时,惊奇的发现提剑轻轻一划,便有数十张纸破开,真可谓名不虚传,不愧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位期间,正值个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春秋晚期。
名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名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阵琦平
【期刊名称】《轻兵器》
【年(卷),期】2005(000)06S
【摘要】中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悠远的华夏
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年代,这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本文要向读者详细介绍的,是声名赫赫的宝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阵琦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28
【相关文献】
1.越王勾践剑装饰图案的设计研究
2.越王勾践剑的门道
3.论菱形几何纹饰在青铜兵器上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蕴意
——以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为例4.越王勾践剑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5.越
王勾践剑文创设计——基于苏州文博文创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王勾践剑——胜者为王
越王勾践剑——胜者为王“生命是一片战场,战士都渴望胜利,因为失败的代价难以忍受……”在博物馆有两把剑,分别代表着胜利与失败,一把属于胜利者――越王勾践,另一把来自于他的一生之敌――吴王夫差。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它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能像刀那样挥砍自如,更不会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
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深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常能看到剑客的形象,漆身吞炭的豫让,孤胆英雄专诸,一诺千金的季札,怒发冲冠的荆轲,视剑为生命的君子从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当利剑出鞘的一瞬,即使是万乘之主也会惊慌失措。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段故事“吴越争霸”,其实夫差并不是天生的失败者,他的父亲被越王勾践杀死,复仇的执念让他发动了第一次吴越战争,在这次辉煌的胜利中,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一代越王匍匐在夫差的脚下,成为一名马夫,三年的奴隶生涯,勾践让夫差彻底松懈,最终得到赦免。
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懒惰,勾践睡在干草堆上,把苦胆悬在头顶,时时品尝。
勾践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在吴王夫差陷入北方战争的时候,他偷袭了吴国的都城,刺出了最致命的一剑,姑苏城下夫差成了战败者,他祈求宽恕,但勾践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利,胜利者可以尽情装饰自己的佩剑,那是属于王者的尊严。
在这柄铜剑上,铸剑师采用了最上乘的材料。
在没有实战价值的地方仔细打磨,剑身用锡金属熨烫出菱形花纹,剑柄镶嵌绿松石,底部的十一个同心圆整齐排列,让两千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
越王勾践吞并了吴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当他手握宝剑,登上诸侯会盟的王座,他知道所有的忍耐都是值得的,千军万马在高呼万岁,一生的死敌已成为冢中枯骨。
作为天下最有权力的男人,它的佩剑当然要足够炫酷,才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诸侯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中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悠远的华夏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年代,这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本文要向读者详细介绍的,是声名赫赫的宝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作为犀利的战争武器和无上的艺术瑰宝,湛庐、纯钧、巨阙、鱼肠、龙渊、太阿……,这些东周青铜宝剑的美名深深地融入历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剑文化”精神理念的发祥源头。
它们传奇的故事与不朽的声名,依然被后人所传诵与追摹。
汉代以后,随着冶金工艺的进步,钢刀铁剑逐步取代青铜剑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那些价值连城、锋可敌国的青铜利刃、王者之剑,在历史的风烟里悄然隐没了两千多年以后,随着考古学家小铲子的轻轻翻动,再次从地平线下走进我们寻觅的视野。
与典籍的记载和古史传说相印证,诉说着我们祖先那曾经的辉煌、那深沉的呼吸和强烈的脉搏……云梦泽畔藏神剑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称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雄踞南方的第一大国楚国的国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隆冬,江陵(今荆州古城)地区漳河水库的渠道修建工程开工,目的是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系统,使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布整片平原。
开始的阶段,一切都很顺利。
然而,当水渠延伸到楚国都城——郢都故址纪南城西北7km处时,灌溉工程的挖掘却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工程进行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的江陵县境内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发现大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一号墓是一座较大型的战国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而且时逢冬季严寒,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然而,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磁力在吸引着考古人员,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打扰那些已沉睡两千多年的古人了……。
考古工作者们顶风冒雪、同心协力,1965年12月获得了此次发掘中最惊人的收获——在望山一号墓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手侧,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此剑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
领导现场发掘的谭维四教授如今已年过古稀,当年就是他——这位考古队长亲手将这把稀世名剑捧出墓坑。
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头发花自的谭教授依然非常激动:“当年把宝剑捧出来后,作好准备抽剑出鞘,第一眼最高兴的就是看到这把剑太漂亮了:满身都是花纹,剑柄上还缠有丝绸,剑格上镶嵌有宝石。
宝石在灯光底下一照,绿色的光泽非常吸引人。
大家都禁不住赞叹:“哈——太好了,真是宝贝!”参与这次发掘的滕壬生教授也回忆说:“当时有一个现场的民工,听说墓坑里发现了一把非常漂亮的宝剑,他就从那墓坑里爬上来,把地面上围观宝剑的人群分开,冲进去就来抓,一下子撞到那把剑上,当时就把手划破了。
”这把金光灼灼的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宝剑全长55.6cm,其中剑身长45. 6cm,剑格宽5cm,剑茎长8.4cm,重875g。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剑格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在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剑身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
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书”,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
考古工作者在工作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然而剑铭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却一时难以破译。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只有弄清剑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论。
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大讨论。
讨论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宣、苏秉琦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一开始,学者们各抒己见,方壮猷教授提出剑铭中难以释读的两个字可能是“邵滑”;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教授则指出,宝剑铭文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应为“鸠浅”,即“勾践”二字的通假字。
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一位中国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传奇英雄,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败而不馁、励精图治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所拥有的宝剑达到我国古代名剑的最高颠峰。
那么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会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呢?学术界为此再次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该剑是越女嫁到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史载勾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姬;有人则认为此剑是战国中期楚国灭掉越国后掠夺来的战利品。
根据出土该剑的望山一号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
死时尚不足30岁,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与楚王室关系密切。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吴越春秋剑气寒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
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割据、征战频繁。
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候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
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步战及近战利器——青铜剑便成为兵器中之翘楚。
烟雨江南,吴越之地,自古便是剑气纵横之所在。
这里以精绝的铸剑技术而名闻天下。
在吴、越两国所铸青铜器中,兵器既精且美。
春秋中晚期,随着吴越对外军事扩张的需要,兵器铸造业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繁荣的状态,因此,“吴戈越剑”不仅为时人所艳羡,美名也留传千古,为历代仰慕。
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当时及历史上最杰出的铸剑能手。
吴、越铸造的名贵青铜剑,坚韧锋利,威披天下,声震各诸候国。
史载吴、越两国都是以土著古越族人为主体的国家。
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而称著。
《汉书·高帝纪》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
”《汉书·地理志》又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真是好勇之君和好剑之民。
相传古越人有“断发纹身”的风俗。
断发,就是剪短其发,散覆于头,纹身,即在身上刺染花纹。
纹身习俗在世界许多古代民族中都流行,它的起源和含义比较复杂,但体现勇武,以勇为荣,以武为美,显然是越人纹身的重要意味之一。
当时的吴、越人士喜欢佩剑,好勇斗狠,出过专诸、要离等著名的刺客。
吴越自刎之风盛行,许多大臣不惜自刎死谏君王,吴国的伍子胥和夫差、越国的文种等名人在穷途末路时也是伏剑而死。
越王勾践在战场上与吴王阖阊交战时,还曾使出过让一群死囚阵前自刎,从而惊吓敌军的残酷战术。
这种轻死易发、勇武好斗的精神是越族的天性,越人喜好用剑的传统与其天性有密切联系。
我国的宝剑,主要起源于吴越青铜剑。
而吴越青铜剑,一开始是在吴地发展起来的。
商代中期,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开始传入吴国地区,加上吴越地区富藏铜、锡资源,为土著越人依山鼓铸、逐渐创造出富于地方色彩的青铜宝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青铜剑的制作和使用在吴、越地区发展很快。
吴、越两国地域壤接,民族相同、风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有“同气同俗”之说。
当青铜剑制作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之时,很快也传入了越国。
于是,发端于吴地的青铜剑也就成为吴、越两国的共同财富。
春秋战国之际越王勾践灭吴后,青铜剑的制作技术更在越国达到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颠峰状态。
东周时期的吴越青铜名剑,近年来多有出土。
其中少数传世珍品由于剑上铭有吴王或越王之名,故能明确断定为吴越之剑。
它们不仅剑型相同,而且装饰的方法、铭文的格式也很一致。
因此,吴越之剑自古被典籍并称,赞誉有佳。
著名的先秦手工艺科技著作《周礼·考工记·叙》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即指两国得地之利,吴越地区矿产丰富,盛产高品质锡、铜。
位于安徽南部的铜陵、南陵铜矿(皆属吴越之地),早在商时期即已开采,至今仍然是我国的一大铜矿产地。
那里的矿石含铜品位高,还有与之伴生的金、银等矿床,因此可以铸造出如此精良的宝剑。
进入战国时期后,有关吴越出宝剑的记载更屡见于文献,可谓有口皆碑。
《庄子·刻意篇》说:“夫有千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千越”即吴越,“柙”是藏剑之匣,“不敢用”是说太宝贵了、实在舍不得使用。
当时为求一柄宝剑,诸侯不惜用城池换取或以战争相威胁。
东汉方志史书《越绝书·宝剑篇》载,越王勾践(一说为勾践之父越王允常)拥有巨匠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天地间最好的宝剑:湛卢、纯钧、胜邪、巨阙和鱼肠。
别国诸侯打算用“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交换纯钧剑,但没有得手。
后来湛卢剑落到楚王手里,垂涎三尺的秦王立即发兵击楚,他还放出风声:楚王不交出宝剑,秦国绝不退兵。
结果楚王宁可与秦国开战也决不交出心爱的稀世宝剑。
卧薪尝胆铸春秋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内政动荡之际,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
公元前496年,伐楚获胜回国的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新丧,王子勾践即位、国势未稳之际,大举兴兵伐越。
年轻的越王勾践用奇谋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负伤而死。
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替父报仇,再兴重兵伐越,使越臣服。
越王勾践也沦为吴王夫差的仆役,忍辱负重、历尽磨难,终于被夫差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不忘会稽之耻,“方苦身焦思,置胆于座。
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一面卧薪尝胆,磨剑厉兵,一面在贤大夫范蠡、文种辅佐下改革国政,振兴经济。
经过十余载的励精图治,于公元前482年东山再起,兴兵伐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缢而死。
勾践沿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候于徐州(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
越国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阶段。
《越绝书·宝剑篇》记载,当时的宝剑鉴赏大家薛烛曾这样评论越王勾践的“纯钧”剑:“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
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
”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与薛烛对“纯钧剑”的描述十分吻合,其坚韧锋利足以证明《战国策·赵策》对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的描述并非虚言;其做工之精美绝伦,也足以证明欧冶子的铸剑艺术巧夺天工、旷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