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_桑塔格《论摄影》(我的读书摘记)

合集下载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语录收集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语录收集

一、在柏拉图的洞穴里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照片实际上是被捕捉到的经验,而相机则是处于如饥似渴状态的意识伸出的最佳手臂。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

摄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现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段,它们是现实的缩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获取。

绘画或散文描述只能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解释,照片则可被当成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透明性。

在决定一张照片的外观,在取某一底片而舍另一底片时,摄影师总会把标准强加在他们的拍摄对象身上。

相机确实抓住现实,而不只是解释现实……这种摄影式记录的消极性——以及无所不在——正是摄影的“信息”,摄影的侵略性。

从一开始,摄影就意味着捕捉数目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

摄影是随着摄影的工业化才取得其艺术地位的。

由于工业化为摄影师的工作提供了社会用途,因此,对这些用途的反应也加强了摄影作为艺术的自觉性。

摄影如同所有大众艺术形式,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作艺术来实践的。

它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力工具。

拍摄是核实实验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也即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适合拍摄的对象,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

拍照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慢性窥淫癖的关系,它消除所有事件的意义差别。

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

就像窥淫癖一样,拍照至少是一种缄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继续下去的方式。

拍照就是对事件本身、对维持现状不变(至少维持至拍到一张“好”照片)感兴趣,就是与只要可以使某一对象变得有趣和值得一拍的无论什么事情配合——包括另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只要有趣就行了。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现在是怀旧的时代,而照片积极地推广怀旧。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摄影,一门用光线和影像记录世界的艺术。

最近,我沉浸于几本摄影书籍之中,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摄影道路上的探索之旅。

《论摄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作者苏珊·桑塔格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摄影的本质和意义。

她指出,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按下快门,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截取和选择。

每一张照片都是摄影师主观意志的体现,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这让我明白了,在拍摄时,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盲目地捕捉画面。

书中还提到,摄影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在过去,我们通过文字和绘画来了解远方的事物,而现在,照片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给我们。

然而,这种直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人们往往会过于依赖照片所呈现的表面,而忽略了背后的真实和复杂性。

这让我在欣赏摄影作品时,更加注重去思考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信息。

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是《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摄影指南,从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到拍摄技巧和构图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关于相机的知识,让我对这个工具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

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相机适用于不同的拍摄场景和需求,比如单反相机适合专业摄影,而微单相机则更便于携带和日常拍摄。

同时,对于镜头的选择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了广角镜头能够拍摄广阔的风景,长焦镜头可以捕捉远处的细节。

在拍摄技巧方面,书中强调了光线的重要性。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能够塑造物体的形态,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学会观察光线的方向、强度和色彩,能够让我们在拍摄时更好地把握时机,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运用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来控制景深和曝光,从而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

构图是摄影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运用对称构图来营造平衡和稳定的感觉,用三分法构图来突出主体,以及利用引导线构图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合理的构图能够让作品更加有条理,吸引观众的目光,传达出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主题。

推荐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书

推荐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书

推荐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书《推荐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书——〈论摄影〉》在众多关于摄影艺术的书籍中,有一本堪称经典之作,那就是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每一位摄影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不应错过的佳作。

摄影,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形式,似乎已经变得太过寻常,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深远影响。

而《论摄影》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摄影艺术的全新大门。

苏珊·桑塔格在书中不仅仅是在谈论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更是深入探讨了摄影与现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潜在的问题。

在书中,桑塔格指出摄影具有记录现实的强大能力。

相机的镜头仿佛是我们的眼睛的延伸,能够捕捉到瞬间的美好、悲伤、荒诞和真实。

摄影作品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能够回顾过去的时光,感受岁月的变迁。

然而,这种记录的真实性又是相对的。

因为摄影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对现实进行了选择和裁剪,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并非完全客观的现实,而是经过主观干预的结果。

摄影与艺术的关系也是书中探讨的重要话题。

摄影作品究竟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桑塔格认为,摄影可以是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摄影作品都能称之为艺术。

艺术需要有创作者的独特视角、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有些摄影作品仅仅是对表象的复制,而真正的艺术摄影则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深刻的思考。

同时,《论摄影》还探讨了摄影对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摄影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广告宣传到新闻报道,从个人纪念到社交媒体,摄影无处不在。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过度的图像泛滥也可能导致我们的审美疲劳和对现实的麻木。

除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论摄影》的写作风格也值得称赞。

桑塔格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力量。

论摄影 桑塔格读后感

论摄影 桑塔格读后感

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篇一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摄影,这玩意儿,咱说实在的,到底是个啥?读完桑塔格的《论摄影》,我这脑袋瓜里那是一团乱麻,又好像有那么点清晰。

你说,摄影是记录真实?可也许这所谓的真实也是经过摄影师精心挑选和加工的,就像美颜相机里的我们,看似真实,其实都是假的“真实”。

也许摄影就是个大骗局,让我们误以为看到的就是全部,可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

桑塔格说摄影是一种占有,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点绝,但又好像有点道理。

我们咔嚓一下,就觉得把那一刻占为己有了,可真的占有了吗?也许只是满足了我们的占有欲,然后把照片扔在相册里再也不看。

我自己也喜欢拍照,出去玩的时候,看到好看的风景,就忍不住掏出手机来一张。

可有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为了记录这美景,还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一下?这可能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摄影到底是艺术还是技术?我觉得这问题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头疼。

它需要技术,可光有技术能拍出好照片吗?好像也不能。

但没有技术,估计连清晰的画面都保证不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摄影的看法那是又混乱又纠结,可能摄影本身就是这么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吧!你觉得呢?篇二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摄影,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读完桑塔格的《论摄影》,我真是满脑子问号。

说摄影能定格瞬间,可那瞬间真能被定格吗?也许只是一种幻觉。

就像我们看着老照片,觉得能回到过去,可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照片里的人笑得多灿烂,可当时他们真的那么开心吗?也许拍完照就哭了呢。

桑塔格还说摄影能揭示真相,哎呀,我可不信!现在的照片,P 得亲妈都不认识,这能叫真相?说不定摄影就是个制造假象的工具,让我们活在一个虚幻的美好世界里。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为啥那么痴迷于拍照?是为了留下回忆,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能都有吧。

出去玩,不拍几张照片,好像就白去了。

可拍完了,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去回味那些照片里的故事呢?摄影到底是让人更了解世界,还是让人更远离真实?这真不好说。

也许我们通过照片看到了远方的美景,可那和亲身去感受能一样吗?说不定照片反而让我们变得懒惰,不愿意亲自去探索。

摄影的哲学本质———《论摄影》读书笔记

摄影的哲学本质———《论摄影》读书笔记

摄影的哲学本质———《论摄影》读书笔记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批评的经典。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知点燃了多少在摄影迷途中的探索者的心灵之光,同时也因为其飘忽不定的思维模式令人难以真正把握其中的神秘内核。

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一部分,我曾给两位研究生邱晨和朱杰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周以一个章节的精读,加上反复的讨论交流,结合文本的翻译,试图对这本经典之作的阅读有一个突破。

然而结果并非如预料中的理想,一些明白无误的解读却无法通过适当的形态加以表述,一些自以为浅显的观念思维有时却成为绕不过去的障碍。

正如邱晨读后的一段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整个阅读的艰辛:“一本薄薄的、装帧简单到只有黑白线条和文字的小书,却令我读得无比辛苦,如同一帧隽永的黑白照片,看似简单的黑白两色却勾勒出深沉的经典。

”然而我们没有放弃。

在纪念苏珊·桑塔格去世的日子里,整理出这样一篇文字,寄托我们的思念。

《论摄影》的第一章为《柏拉图的洞穴》,苏珊·桑塔格一上来就说:“人类冥顽不灵地流连在柏拉图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亘古不变的习惯沉浸在纯粹的理念影像中沾沾自喜。

”什么是洞穴?什么又是柏拉图的洞穴?邱晨说:看完第一章,我似乎已经听到了我的自信心崩塌的声音。

当人类还处于衣食无着的原始阶段,就已经聪明地会将所见所感刻划在洞穴的石壁上,方便了后人研究老祖宗的生活,当然他们当时也许并未想到这么长远。

但后人不同,他们更聪明,发明了摄影术,一切记录都更方便了,他们也会知道这些记录对历史的价值。

于是“几乎万事万物都被摄制下来”,在真实的世界中,人类构造了一个真实的,但又是虚构的世界———柏拉图的洞穴,这是一种滑稽的感觉,我们一方面在现实中生活,体验着真实,一方面又急切地想用一种虚假的载体宣告自己的体验。

定格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理解了,备份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拥有了。

朱杰则说:我们人类本来是顽固地流连在柏拉图的理念洞穴之中,然而摄影打破了这种沉浸的状态,摄影给了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方式,它吸引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

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感《论摄影》一书是由美国作家兼批评家桑塔格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加以扩展和修改得出的产物。

全书并没有枯燥乏味地解释摄影理论和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是在不经意间以与自身对话的形式阐释了摄影的本质。

读完该书,笔者对书中关于摄影的真实性与欺骗性的辩证统一的观点颇感兴趣,从而想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看法与观点。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

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

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一层薄雾。

1、影像与经验桑塔格在书中谈到过“摄影从被创造之初便有着这样的承诺:通过把一切经验转化为影像,而使一切经验民主化。

”而这个承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世界中越来越得以显现。

拍摄方式的不断简化使得人们将相机作为记录生活的最佳工具,因为影像的留存远比我们脑中残留的记忆片段要清晰和远久些。

但是,在这个光注重于用相机来记录的时代,其照片背后的经验本身的价值却被不断淡化。

“我们见过鬼,但没有发抖;我们站在王族面前,但不必暴露自己”这便是我们透过三英寸的镜头观看到的世界,以图像的形式取代了经验,以视觉取代了其他观感。

即使照片本身的还原度再高,其存在形式与所给予的体验本身就隐含欺骗,如全家福。

早前我们为庆祝团圆而拍摄全家福,但随着其记录意义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一纸全家福的意义却大过了团圆本身。

人们拿着一张人头遍布的照片对他人介绍家族的人丁兴旺,却没有人愿意去了解甚至连被拍者自身都淡忘了这照片中人们的情感交流与亲疏关系。

而对于旅游更是如此。

对“现代人”来说,出门旅游却不带相机是件极为不自然的事。

人们背着相机寻找风景,以便用相机占有这片风景。

而实际上,人们用拍照取代了经历,用照片取代了风景。

一趟旅途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大量影像的产出,或山水,或人物。

论摄影经典语录

论摄影经典语录

论摄影经典语录《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经典语录有:1、理解与爱恋关系相反,爱恋关系侧重外表,理解侧重实际运作。

而实际运作在时间里发生,因而必须在时间里解释。

只有叙述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理解。

不在拍摄毕业照时现身是青春期反叛的一种姿态。

2、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

3、摄影对世界的认识之局限,在于尽管它能够激起良心,但它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伦理认识或政治认识。

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

4、社会悲惨鼓舞这些生活舒适者,使他们有了拍照的迫切感,而这是最温柔的捕食行为——以便记录一个隐蔽的现实,即是说,对他们而言隐蔽的现实。

5、我爱的摄影,正如同我爱的电影因为它们都能留下烟火冷暖的一瞬间6、摄影把绘画从忠实表现的苦差中解放出来,使绘画可以追求最高的目标:抽象。

7、看邪恶影像如同看色情影像。

拍摄下来的暴行画面带来的震撼,随着反复观看而消失,如同第一次看色情电影感到的吃惊和困惑,随着看得更多而消失。

使我们义愤和悲伤的那种禁忌感,并不比制约何谓淫猥的定义的那种禁忌感更强烈。

而两者在近年来都受到严峻的考验。

在首批纳粹集中营照片公开时,这些影像绝无陈腐感。

8、拍照是凝固现实的一种方式。

你不能拥有现实,但你可以拥有影像――就像你不能拥有现在,但可以拥有过去。

9、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

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10、绘画或散文描述只能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解释,照片则可被当成是一种严格地选择的透明性。

可是,尽管真确性的假设赋予照片权威性、兴趣性、诱惑性,但摄影师所做的工作也普遍要受制于艺术与真实性之间那种通常是可疑的关系。

11、阶级是最高深的神秘:富人和有权势者的耗之不尽的魅力,穷人和被社会遗弃者的谜似的堕落。

《论摄影》与其他读书笔记

《论摄影》与其他读书笔记

《论摄影》与其他读书笔记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是一本好书。

谈论“一本好书”乃至于摄影“理论”在屋脊或许是一个很不讨好的话题,这在我刚刚已经体会到了:因为我摄影方面读书比较晚,于是读到《论摄影》后很想看看屋脊是否已经有高人在前面谈论过,一搜还真的搜出了不少有关的主题,不过除了几个转载,真的讨论起来,大多一副很瞧不起的口气,或者就是看不懂。

某个屋脊名人甚至认为这样的书就是莫名其妙的词汇毫无意义的堆砌,如果你打算“搞理论”或者做高深的“文青”或许是入门必读但与摄影就……但它确实是一本好书。

我在这里打算建个楼做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摄影方面的读书体会,摘抄自己觉得有道理的字句。

大家如果有同感,看过就算了,不用投票或留言;如果觉得我的话或我抄别人的话不对、很值得探讨,那么就探讨一下,放炸弹亦可;如果觉得不值得为此浪费时间那就忽略它。

好,就从《论摄影》开始。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论摄影》出版于1970年代初期,那时候摄影的器材、技术、观念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也由于那时候的世界形势比较重视意识形态之类大大小小的“现实”,与纪实摄影有关的观念与技巧其实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以,对于摄影(这一行为)与影像、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的探讨,很多在今天依然具有“革命性”。

比如我们一般认为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纪实或“反映真实”是其根本,但这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苏珊·桑塔格说到,拍摄反映战火中的越南人民那样的照片是“合理”或“真实”的,因为越南战争已经被看作一场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战争;但采用同样的方式与题材来拍摄朝鲜战争,所获得的影像或许就会使人疑惑,因为这场战争,在他们看来用我们的说法是“正义”的。

其实宣传的结果与过程是互相促进的。

回到纪实摄影师个人,他要如何才能保证“真实”?来自阿富汗的影像中,我们看到当地人的面孔,看到当地人的生活,但没有真实,因为每个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其实已经由于他内在的观念进行了取舍:拍摄的对象、取景的角度等等。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

摄影书籍读书笔记摄影,一门用光影定格瞬间、用画面讲述故事的艺术。

在阅读了一系列摄影书籍后,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视觉惊喜和创意灵感的世界。

在《摄影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布鲁斯·巴恩博深入探讨了摄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表达自我、传达情感和观点的方式。

书中提到,构图是摄影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元素,如主体、陪体和背景,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例如,运用对称构图可以营造出一种稳定、庄重的氛围;而运用黄金分割构图法则能使画面更加和谐、富有美感。

《论摄影》则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对摄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在记录现实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照片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也可以是一种虚构的构建。

这让我思考起摄影在当今社会中的多重角色。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照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还是我们希望展现给他人的理想形象?摄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又如何影响着公众的观念和价值观?另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是《人像摄影艺术》。

书中详细介绍了拍摄人像的技巧和方法。

光线的运用在人像摄影中至关重要。

不同的光线角度和强度能够塑造出人物不同的形象和气质。

比如,侧光可以突出人物的轮廓,营造出立体感;而柔和的散射光则能使人物的皮肤看起来更加光滑细腻。

此外,与被拍摄者的沟通和引导也是成功拍摄人像的关键。

只有让被拍摄者放松、自然地展现自己,才能捕捉到最真实、动人的瞬间。

在《风光摄影圣经》中,我学到了如何捕捉大自然的壮美。

为了拍摄出令人震撼的风光作品,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了解拍摄地点的地理环境、天气变化和最佳拍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掌握不同的拍摄技巧,如长曝光、全景拍摄和高动态范围成像(HDR),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展现自然风光的魅力。

比如,通过长曝光可以使流动的水呈现出如丝般柔滑的效果,为画面增添一种宁静、梦幻的氛围。

阅读摄影书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作为“美因文坛女盟主”,“美国公众良心”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生在各个领域笔耕不较,其创作包括:专题论著4部,随笔集4 部,小说6部以及剧本和电影,另有后人整理的演讲集与日记。

其中《论摄影》从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论述了“摄影”这一游走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社会文化与娱乐方式,讨论摄影影像存在的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

该文本自1997年出版至今一直被专研文化批评的专家学者奉为圭臬,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费尔巴哈在其《基督教的本质》的前言中谈到“我们的时代”时说,它'重影像而轻实在,重复本而轻原件,重表现而轻现实,重外表而轻本质”。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

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

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层薄雾。

由此,人们不禁疑虑,当我们谈论“摄影”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苏珊·桑塔格通过自己的论文集—《论摄影》—给出了一个可能的回答。

“这种关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摄影的素材的假设,潜存着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记录式的;第二种态度则是美学式的;前一种态度表明摄影记录的义务,而后一种态度则赋予摄影观看的权利。

尽管第二种态度常常被当做摄影“作为艺术与作为文件的分野”,但这两种态度都是摄影内在逻辑的合法延伸,它们在同一的行为中二分地呈现,摄影在记录世界,也在评价世界。

摄影所创造的视域是关于“美”,“没人透过照片发现丑。

但很多人透过照片发现美”,摄影的这点特性被桑塔格称为“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无疑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自然经验的观看习惯。

照片的“美”不能用自然经验的“美”来比拟,后一种美是有其对立的反面,而前一种则是超然的、悬浮在照片记录的一切经验之上。

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

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
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作者介绍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Biblioteka 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关系美国
文集
现代
照片
文化
视域
桑塔格
世界
意义 摄影
物件
双语版
影像
世界
信条
英雄主义
洞穴
引语
内容摘要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桑塔格深 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 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由此, 谈论摄影亦成为讨论世界的一种方式。
读书笔记
这是《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论摄影(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作者介绍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出生于曼哈顿,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是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 分子之一。其代表作有《恩人》等,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曾获美国图书奖。
目录分析
论摄影
ON PHOTOGRAPH Y
献词 文前 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忧伤的物件 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信条 影像世界 引语选粹
献词 文前 In Plato s Cave America, Seen Through Photographs, Darkly Melancholy Objects The Heroism of Vision Photographic Evangels The Image-World A Brief Anthology of Quotations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消费文化快速发展,影像在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照片随着印刷、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展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苏珊·桑塔格看到摄影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摄影现象进行了美学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解剖。

关键词:传播;现象;美学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消费文化快速发展,影像在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原来以理性主义为特点的语言文化形态,越来越受到感性的视觉文化的挑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改变。

照片随着印刷、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展也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在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时,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为替代语言声音符号文字的直接媒介。

苏珊·桑塔格看到摄影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摄影现象进行了美学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解剖。

她积极地参与了西方对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的革命,其思想的颠覆性,令整个西方知识界为之瞩目。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批评的经典之作,是苏珊·桑塔格的一系列关于摄影随笔和论文的结集。

书中对摄影作为文化现象做了最深入的评论,被认为是一部迄今为止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她所讨论的问题,涉及摄影与知识、权力、历史消费伦理阐释等多方面的关系。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的开篇就以“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为题,论述了摄影对传统认识论的哲学挑战。

“人类还冥顽不灵地呆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一如既往地、乐不可支地咀嚼着真理的幻影。

”什么是洞穴?什么是柏拉图的洞穴?当人类还处于衣食无着的原始阶段,就已经将所见所感刻划在洞穴的石壁上,方便后人研究远祖的生活。

她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方式的标准来松弛我们对图像的依赖性。

No.70 摄影的圣经:《论摄影》

No.70 摄影的圣经:《论摄影》

No.70摄影的圣经:《论摄影》
美国知识精英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不仅将摄影领入哲学、美学、社会学、人伦学、田野考查等领域,而且离开专门的摄影专门知识与技巧,专门探讨摄影的本质及功用,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何确立摄影作品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和地位。

亦试图阐释摄影作为人的灵通与自然连通的一叶扁舟,如何更好的吻接。

开篇句首的“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的影像中陶醉。

”这句在广州南国书香节购书时读的,过目不忘。

也是因为这句与第一页的文字,决定收藏。

这句话当下点燃内心一团郁气,直接反射是想到广州中华广场旁边岔口牛腩箩萝卜小店前的景象,硕大古树被城市油烟薰黑的粗干上,钉了三三两两的钉子。

有的钉子上挂了抹布,其中一钉子上飘着洁净的红布条。

树下,安放一显眼灰斗。

顿时,想以此为背景,拍一组像片,叫“都市烟薰妆”。

可惜,手中无单反相机。

不愿意把沉重的题材,交往轻薄的手机。

读完《论摄影》,我对摄影初识如下:
——采撷还原现实大树的片叶,以最真诚的态度与最逼真的角度;
——摄影的思考想法和立意大于技巧;
——摄影的客观体现,尽量不带拍摄人的立场与情感,摄影的主观体现,让人与环境进入审美高境;
——摄影召唤着内灵,让潜意识的光影无形中与作品和鸣;
——摄影是种结缘,劳力与劳心,学养与技巧,机缘与灵感。

放下书本,余波未息,即兴随笔,见笑!。

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一:谁是苏珊·桑塔格?

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一:谁是苏珊·桑塔格?

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一:谁是苏珊·桑塔格?摄影界有一批这样的著作。

说知道吗咱们都知道。

说买了吗咱们谁家都摆了一本。

说认真看过吗就都不说话了……这事不瞒大家,我也一样。

按说愿意读书学习是很值得点赞的事情,可是买书放在书柜里落土,好比娶了媳妇每天给街坊做饭,真心有点委屈。

所以我想到一个主意,组织个“学习小组”,我先来读一读,咱们再分享。

我力争给您一些帮助,您也给我一些动力,可好?这里首当其冲,就是号称“摄影圣经”,人人都买了人人都看不完的,来自于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严格的说来,《论摄影》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论文合集,书中分为六章,实际上是六篇独立的论文,彼此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论摄影,人人听说过,没几个人读完虽说是陪您读书,但是在进入具体章节之前,我准备先介绍他的作者。

毕竟一本书是作者私人理念和性格的产物,不了解作者,想看懂他/她的书,很难……所以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是:苏珊·桑塔格,她是谁?尽管苏珊·桑塔格(飞哥习惯叫她苏珊大妈)是因为《论摄影》被影友记住,但她不是一位摄影家、或者摄影理论家、或者摄影评论家,或者摄影别的什么玩意儿家。

她最常见的评价是“作家、评论家”,当然,由于她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我更愿意称其为“知识分子”。

1933年,苏珊生于纽约曼哈顿。

她和中国有一点缘分,因为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国北方做皮货生意。

不过这段“中国缘分”其实一点都不浪漫,1938年,小苏珊父亲在中国患肺结核逝世。

虽然没有父亲,但是祖父母和母亲对她的教育十分重视。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小苏珊都在对文学书籍的陶醉中度过。

9岁看《悲惨世界》,10岁迷上爱伦坡和《马丁伊登》,实力诠释了一把什么叫天才。

她的闺蜜和恋人哈丽雅特(苏珊谈恋爱一辈子都不分男女)曾经说,“桑塔格14岁到30岁的日记,差不多就是一厚本阅读清单”。

15岁时,她曾在日记本里列下了这么一份清单:有这么多的书、剧本和故事我得看——以下只是其中一些:《伪币制造者》——纪德《背叛者》——同上《梵蒂冈地窖》——同上《柯里登》——纪德《柏油》——舍伍德·安德烈《心灵之岛》——路德维希·卢因森《圣殿》——威廉·福克纳《伊斯特·沃特斯》——乔治·莫尔《作家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背道而驰》——于斯曼《弟子》——保罗·布尔热《萨宁》——阿尔志跋绥夫《约翰尼上战场》——多尔顿·特兰波《富尔赛世家》——高尔斯华绥《利己主义者》——乔治·梅瑞狄斯《彷徨中的戴安娜》——同上《理查德·法弗尔的考验》——同上但丁、阿尔奥斯托、塔索、提布卢斯、海涅、普希金、兰波、魏尔伦、阿波利奈尔的诗歌,辛格、奥尼尔、卡尔德隆、萧伯纳、海尔曼的剧本……正因为超级阅读能力,小苏珊也享受了神童待遇,她一开始上学就上了三年级,高中毕业才15岁,之后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岁同时考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英语及哲学双硕士学位。

《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

《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

《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提要:其实桑塔格的《论摄影》一如既往的没有什么主题。

像她所有的着作一样,这是一部没有结论的着作《论摄影》的读书笔记3《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着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

它不是一本专业着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

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

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

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

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

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着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着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桑塔格说,摄影是一门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摄影的很大部分目的是为了推广怀旧的行为。

怀旧是一种美丽的行为,所以照片中我们选定的都是那些美丽的、富有感染力的、即将逝去的或者已经逝去的事物。

其实“怀旧”这个词汇已经预示了照片记录的是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的事物。

所以照片总是引领我们走向死亡的幻灭之感。

其实桑塔格的《论摄影》一如既往的没有什么主题。

像她所有的着作一样,这是一部没有结论的着作。

如果非要我框定一个主题的话,我可以投机取巧的说就是与摄影相关的一切,摄影的伦理和道德、摄影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绘画等等。

桑塔格的智慧不在于有高明且深远的结论,而在于行文过程中与自己思想的碰撞,那些闪光的思想的碎片,就如同照片一样,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的影像碎片。

那一张张照片截取的都是现实世界的瞬间,一个个瞬间连接起来会是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么?或者说,一张张照片的集结会还原成我们原来的世界么?似乎不太可能。

论摄影第四章读后感

论摄影第四章读后感

论摄影第四章读后感英文回答:The fourth chapter of "On Photography" by Susan Sontag, "In Plato's Cave," delves into the nature of photography as a representational medium. Sontag argues that photographs, like Plato's shadows on the cave wall, are mere simulacra of reality, and that our perception of them is shaped by the conven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our culture.Sontag begins the chapter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graphy and death. She notes that photographs have a morbid fascination, as they capture a moment in time that is both fleeting and irreversible. This fascination stems from our own mortality, and our desire to preserve what is lost.Sontag then goes on to discuss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She argues that photographs are not objective records of the past, but rather areshaped by the perspectives and ideologies of those who create them.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war photography, which often serves to glorify conflict and obscure its horrors.Sontag concludes the chapter b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photography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She argues that photographs can be both empowering and alienating. On the one hand, they can help us to see ourselves and our world in new way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an also lead us to compare ourselves to others and to feel inadequate.In "In Plato's Cave," Sontag offers a nuanced and provoc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photography. She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photographs are simply objectiv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 and argues that they are instead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objects that are shaped by our own cultural expectations.中文回答:第四章。

论摄影 桑塔格读后感

论摄影 桑塔格读后感

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篇一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摄影,这玩意儿在咱如今的生活里可太常见了!可读完桑塔格的《论摄影》,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我觉得吧,摄影可能有时候就像个“小偷”,偷走了我们瞬间的真实,却又给了我们一种看似永恒的错觉。

也许,摄影并不是简单地按下快门,而是在捕捉一种情绪、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

桑塔格说摄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难道我们拿起相机的时候,真的就有了某种权力去定格、去评判、去展示吗?可能是吧,可这权力又是不是一种负担呢?我拍了一朵美丽的花,那这花的美是不是就只存在于我的照片里了?记得有一次,我出去旅游,看到一处绝美的风景,赶紧拿起相机咔咔一顿拍。

可拍完之后,我突然觉得,好像我只是在机械地拍照,而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那风景的美好。

这难道不是摄影的一种悲哀吗?摄影也像是个“魔术师”,能把平凡变得非凡,把丑陋变得美丽。

但这真的是真实的吗?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照片的完美,反而失去了对真实的敬畏。

桑塔格的这本书,让我对摄影又爱又恨。

爱它能记录下美好的瞬间,恨它可能让我们忽略了真实的体验。

哎呀,摄影这东西,可真是让人纠结啊!篇二论摄影桑塔格读后感嘿,你说摄影这事儿,咋就这么让人琢磨不透呢?读完桑塔格的《论摄影》,我算是彻底懵圈了!桑塔格讲摄影是对现实的一种“截取”,这说法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我们拿着一把剪刀,把生活剪成了一个个片段。

可我就想啊,这剪下来的片段,真能代表全部的生活吗?也许能,也许不能。

比如说,我们拍一张笑脸,那这个人就一直是快乐的吗?说不定前一秒还在哭呢!这摄影啊,有时候就像个“骗子”,骗我们以为看到了全部,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我记得我曾经拍过一组贫困山区孩子的照片,当时我觉得自己可伟大了,想着能通过这些照片让更多人关注他们。

可后来我又觉得,我是不是在消费他们的苦难呢?这摄影,到底是在帮助还是在伤害?还有啊,现在到处都是美美的自拍照。

滤镜一加,个个都像明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读书摘记)(我的
林锋
《柏拉图的洞穴》 ■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 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

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 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

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 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一一犹如物象的汇编。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照片,包装着世界,也需要包装。

■书籍仍不属将成组照片付诸发行的十全十美的体系。

■即使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是镜子般地反映现实,他们还是会被趣味及道德感 的无言的规范所驱谴。

■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意在捕捉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

绘画却从来没有 如此宏大的视界。

■如今,摄影几乎已经像性和跳舞一样被视作一种娱乐。

这就意味着,和其他 群众性艺术形式一样,摄影并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

它主要还是一种社 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以及其他团体成员)所取 得的成就。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我的读书摘记)
■由于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

因而,摄影便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之一——旅游业——
相辅相成地发展起来。

■那些丧失了过去的人们似乎是最狂热的摄影者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我总认为摄影是一件下流的事——那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戴
安•阿尔布斯(Diane Arbus)这样写道:"我第一次拍照时,觉得自己堕落了。

"
■一张带来无可置疑的悲惨消息的照片不可能给公众舆论带来打击,除非有着
合适的感情和态度的情境。

■照片不可能创造道德立场,但它们可以强化某种立场——并可以催生某中观点。

■照片的道德内涵其实很脆弱。

可能除了那些恐怖的照片,例如纳粹集中营的
照片,获得道德的参考价值之外,大多数照片都未能保留其情感冲击力。

在1
9 0 0年由于其主题而感人的照片,如今很可能只会是由于它摄于1 9 0 0年而令我们
感动了。

照片的特定质量和倾向在逝去的时光中被概念性的情致所吞噬。

审美距离似乎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在看照片的经验之中,如果不是立即就建立起来的话。

时间终将
为大多数照片,甚至于最业余的照片,在艺术水准上定位。

■摄影术表明,如果我们接受照相机所记录的情形,我们就会了解这个世界。

但这与理
解正好相反,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

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植根于说“不”
的能力。

严格说起来,一个人绝不会通过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东西。

当然,照片填充了我
们关于现在和过去的心象中的空白.................................... 照相机对
现实的反映往往是掩盖多于揭露。

与建立在表面看来如何基础之上的色情关系形成对
照的是,理解是建立在视其功能如何的基础上的。

而功能在时间中起作用,因而也必须
在时间中加以解释。

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会使我们理解。

《由蒙胧的摄影看美国》
■拍摄,进而救赎质朴、平凡以及卑微的东西,也是个体表现的一种巧妙方式。

■在正规的摄影肖像语言中,面对照相机意味着庄重、坦率,意味着揭示被摄者的本质特征。

那也就是为什么正面像更适合纪念照(如结婚照,毕业照等),而对用来贴在广告栏上宣传政治候选人的照片就不那么相宜的原因之所在。

《令人抑郁的对象》
■摄影历来就享有最写实的、因而也是轻而易举的模仿艺术的恶名。

事实上,它是这样一门艺术:它最终完成了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感受力中超现实主义登上大雅之堂这一宏伟的预言,而大多数有来头的候选者则被淘汰出局。

■然而,说摄影是唯一天生超现实的艺术并不意味着它与正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拥有同样的命运。

情况恰恰相反。

当今的那些有意识地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摄影家们(其中有许多曾经是画家)几乎与十九世纪那批原封不动照搬优美艺术绘画面貌的“图片”摄影家一样微不足道。

■那些一心一意与摄影中被认为是肤浅的现实主义对着干的摄影家们就是那些最仔细地将摄影中的超现实特质传达出来的人。

■超现实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摄影业的精神之中:植根于它创造一个复制的世界, 创造一个二手的、更为狭窄但却比直观现象看起来更富戏剧性的现实。

越不事修饰,越少刻意的雕琢,越平实------------------- 摄影便可能会越具有权威性。

■超现实主义往往会引起意外,导致未经期待的对象出现,美化无序的现实。

还有什么会比一个事实上自我生发,而且是不费吹灰之力地自我生发的客体更加超现实呢?是一个自身的美,令人难以置信的表现,情感的份量很可能被降临其上的意外事件进一步强化的客体吗?正是摄影才最好地表明了如何并置缝纫机和雨伞,它们的偶然相遇被一位伟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称颂为美的集中体现。

■与前民主时代的优美艺术客体不同,摄影似乎并不深受艺术家意图的左右。

毋宁说,它们的存在应归因于摄影家和主题之间若即若离的结合(半奇迹,半意外)一一由一部更为简单、更为自动化的、永不知疲倦的机器,一部任凭风云变幻都能拍出饶有趣味而绝无差错的作品来的机器为中介。

■超现实主义斗士们的错误在于,他们以为超现实是某种非同寻常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心灵方面的事情。

然而它却原来是最具地域性的,最具种族特性的, 阶级界线最敏感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东西。

■超现实主义者们错误地理解了最为残忍地感人的、非理性的、不可同化的、神秘的东西——时间本身。

使得一幅照片超现实的东西乃是其作为来自逝去时代的一则讯息,以及作为它提示社会等级的有形物的不可辩驳的情致。

■摄影总是被社会高位和下层深渊所吸引。

纪实主义者(区别于带照相机的谄媚者)偏
爱后者。

在一个多世纪里,摄影家们一直在受压迫者身边徘徊,出没于暴力发生的现场——以一种惊人的清醒头脑。

社会悲剧驱策着生活无忧无虑的人们去拍照,去从事最为高雅的领先时代之举,以便纪录下遮蔽的现实,即蒙蔽他们的现实。

■怀着好奇心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带着职业作风观察别人的现实,无处不在
的摄影家们忙碌着,似乎这一行为超越了阶级利益,似乎其观点普遍有效似的。

事实上,摄影术的诞生是作为中产阶级有闲者眼光的延伸。

............. 摄影家乃是
独行者武装起来了的变体,他搜索,潜近猎物,梭巡在城市地狱;他又是观淫癖式的散步者,发现城市犹如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的景区。

■摄影被认为是社会记录,是一种基本的中产阶级观念的工具,既热情积极又宽容有限,既充满好奇又漠不关心,人们称之为人文主义——它发现贫民窟是最吸引人的点缀品。

当然,现代摄影家们已经学会了发掘和限定主题。

■职业摄影从一开始就颇具代表性地意味着一种更为宽泛的阶级旅游,大多数摄影家都将社会贫困的概观与名流的肖像或日用商品(最新时尚,广告)或裸体习作结合起来。

■有些摄影家发挥着科学家的作用,有些则发挥着道德家的作用。

这些科学家为世界编制目录,道德家则倾全力于不容质疑的事实。

■摄影的掠夺性方面要点在于摄影与旅游的结合。

■摄影的偶然性证明,万物皆会消亡,照相证据的任意性表明,现实意味深长地不可分类。

现实就统摄在一系列偶然性的框架之中——这是一种永远诱人、极为生动透彻地处理世界的还原方法。

■照片的魅力,它们吸引我们的地方就在于,有时而且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世界的鉴赏式的关系,以及一种对世界全盘接受的关系。

因为这种与世界的鉴赏式的关系通过现代主义者的演绎来反抗传统美学的规范,深刻地影响着审美趣味中矫揉造作标准的提升,尽管有些作为个体的照片有那么疑点重要艺术作品的穿透力和可爱的严肃性,照片的激增终究还是低品位的一个明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