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全面版
![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28e50fee06eff9aff80723.png)
想象再现:
渔梁争渡图:薄暮时分,江水苍茫,汉江水面 暮霭沉沉。远处群山隐隐,晚钟悠悠。渔梁渡 头,挤满了大小船只和熙来攘往的行人。
夜归鹿门图:山路蜿蜒,月悬夜空,“我”踏 着小径,轻攀石门,看月色朦胧,听松涛阵阵 ,不知不觉来到昔日庞德公栖隐的山林。
联想类比:
住宅四周十多亩地,栖身草舍有八九间。 明榆月树松柳间照树,遮清掩泉后石檐上,流桃。树——李王树维罗《列山堂居前秋。
4、前四句与后四句的联系:
两幅图景,江边和山中,渔梁争渡的热闹 喧哗与鹿门隐居的宁静寂寥,一动一静,从日 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 时空流转中,实质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 隐逸道路的写照。
孟浩然名片
姓名 孟浩然(689-740)名浩 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
简历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 成就 著有 《孟浩然集》
抓意象:
第一组:山寺 钟声 渔梁渡头 (热闹喧哗)
第二组:月光 烟树 岩扉 松径 (宁静寂寥)
扣字词:
争:描写了日落黄昏,山寺晚钟悠悠,人们 在渔梁渡头争渡回家的热闹、纷扰景象;
开:山路上,夜月悬空,依稀望见朦胧的 影,好一派淡雅、清幽、空明的山林景色
析手法:
对比:两幅图景,一动一静,两种归途, 两种生活。
的洒脱情怀。
2、五、六句之间的联系:
“忽到”二字写诗人徜徉山路,陶醉其间, 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忘我自得之情。
3、七、八句之间的联系: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 径。诗人悠然自得,与山林为伴,以明月为友 ,心灵也应似山般幽静,月般空明吧。
此时的“幽人”即隐逸之士,既指隐居鹿 门以采药为生的庞德公,也指诗人自身。
村落远远依稀可见,炊烟轻柔随风飘散。 独狗坐在幽深篁里巷,低弹低琴吠复叫长,啸鸡。在林深树人顶不时知时,打明鸣月。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3af7e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2.png)
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情感表达
诗歌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如对自 然的敬畏、对友情的渴望、对家乡 的思念等,这些情感通过诗歌得以 淋漓尽致地表达。
想象丰富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创造出奇幻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03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鹿门山景色的描绘Biblioteka 010203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
原文呈现
《夜归鹿门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 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三十二句,描 述了诗人夜晚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充 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想象力。
注释
鹿门,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境内;歌 ,古代一种诗体,多用于抒情或叙事 。
逐句解读,理解诗意
“夜归鹿门歌,山风忽远忽近闻。”
01
诗人夜晚归家,远近的山风传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
诗人在夜归途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描绘寂静的夜色和独行的身影来 表达。
尽管归途充满艰辛和孤独,但诗人依 然充满期待和向往,通过描绘远方的 灯光和温暖的家园来表达这种情感。
内心忐忑
面对黑暗和未知,诗人内心充满忐忑 和不安,通过描绘夜色的幽深和神秘 来表达这种情感。
审美体验与感受分享
自然之美
通过欣赏鹿门山的自然景色,感 受大自然的神秘、宁静和优美, 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围。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02
月光洒在花林上,仿佛铺了一层薄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
出月夜的静美。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03
诗人回到家门前,风吹动竹子发出声响,让他误以为是故友来
访,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诗歌风格与特点分析
情感表达
诗歌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如对自 然的敬畏、对友情的渴望、对家乡 的思念等,这些情感通过诗歌得以 淋漓尽致地表达。
想象丰富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创造出奇幻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03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鹿门山景色的描绘Biblioteka 010203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
原文呈现
《夜归鹿门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 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三十二句,描 述了诗人夜晚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充 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想象力。
注释
鹿门,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境内;歌 ,古代一种诗体,多用于抒情或叙事 。
逐句解读,理解诗意
“夜归鹿门歌,山风忽远忽近闻。”
01
诗人夜晚归家,远近的山风传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
诗人在夜归途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描绘寂静的夜色和独行的身影来 表达。
尽管归途充满艰辛和孤独,但诗人依 然充满期待和向往,通过描绘远方的 灯光和温暖的家园来表达这种情感。
内心忐忑
面对黑暗和未知,诗人内心充满忐忑 和不安,通过描绘夜色的幽深和神秘 来表达这种情感。
审美体验与感受分享
自然之美
通过欣赏鹿门山的自然景色,感 受大自然的神秘、宁静和优美, 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围。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02
月光洒在花林上,仿佛铺了一层薄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
出月夜的静美。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03
诗人回到家门前,风吹动竹子发出声响,让他误以为是故友来
访,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诗歌风格与特点分析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全面版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b121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a.png)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 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 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 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写作者 自己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静景 寂静
在这样寂静的环境里,诗人表现出了欣喜、 沉醉、迷恋的神情,写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 喜爱。
诗中所写:从日落 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 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 世俗到寂寥自然的 隐逸道路。
把握诗歌的意境
诗中首先描绘了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 来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的动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 叶扁舟飘然归向鹿门。接着又描绘了一幅 朦胧的山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 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 得格外寂寥幽静,让诗人陶醉了。
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
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 倦。来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
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 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
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 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 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 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 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写作者 自己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静景 寂静
在这样寂静的环境里,诗人表现出了欣喜、 沉醉、迷恋的神情,写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 喜爱。
诗中所写:从日落 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 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 世俗到寂寥自然的 隐逸道路。
把握诗歌的意境
诗中首先描绘了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 来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的动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 叶扁舟飘然归向鹿门。接着又描绘了一幅 朦胧的山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 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 得格外寂寥幽静,让诗人陶醉了。
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
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 倦。来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
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 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
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 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 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上课课件(11张PPT)
![《夜归鹿门歌》上课课件(1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162e5c9b89680202d8254f.png)
自长栖开归向争昼 来寂隐烟鹿江渡已 去寥处树门村喧昏 。,。,。,。,
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注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 释 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
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头 传来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声。
安宁僻静 杂乱喧闹
将悠然的钟声与世俗的喧嚣作对比,将世人回家的归 心似箭与作者归鹿门的潇洒超脱作对比,表现出诗人 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洒脱的胸怀。
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 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25到3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 流,以求进身之机。 37岁,结识李白。 40岁,到长安参加科举,不中,同年与王维结交。后又隐居。 52岁,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 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释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题
孟浩然四十岁赶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
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是歌咏
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 归 鹿 门孟 歌浩
然
惟岩忽鹿余人渔山 有扉到门亦随梁寺 幽松庞月乘沙渡钟 人径公照舟岸头鸣
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注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 释 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
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头 传来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声。
安宁僻静 杂乱喧闹
将悠然的钟声与世俗的喧嚣作对比,将世人回家的归 心似箭与作者归鹿门的潇洒超脱作对比,表现出诗人 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洒脱的胸怀。
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 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25到3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 流,以求进身之机。 37岁,结识李白。 40岁,到长安参加科举,不中,同年与王维结交。后又隐居。 52岁,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 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释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题
孟浩然四十岁赶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
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是歌咏
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 归 鹿 门孟 歌浩
然
惟岩忽鹿余人渔山 有扉到门亦随梁寺 幽松庞月乘沙渡钟 人径公照舟岸头鸣
《夜归鹿门歌》课件
![《夜归鹿门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21b35310661ed9ad51f370.png)
隐逸圣地——鹿门山
明确单元要求
置身诗境: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
的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 受。
缘景明情: 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
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 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 ——缘景明情
朗读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自主欣赏提示
请同学们置身诗境把这首诗再读一读,思考:
1、诗作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2、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找出两个场景中
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个场景。
1、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2、行走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月亮 皎洁清冷
烟树 树影朦胧 岩扉 幽深僻静 松径 清静寂寥
幽深寂静 宁静优美
3、行走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如何? 通过第6句中哪一个字可以看出?结合 诗句分析。
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 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 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 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 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襄阳有鹿门山,汉末著 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 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夜 归鹿门歌》就是此时所写。
《夜归鹿门歌》优秀PPT教学课件
![《夜归鹿门歌》优秀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8a0bc6c8d376eeaeaa31fe.png)
为父母者,其心都是相似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的好,吃的好,快乐,开心。只不过我们自己强加定义的幸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我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父母,一边拿着手机,一遍心不在焉的回答着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还会表现不耐烦。回老家,更是看到很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无理取闹”变现的极其厌烦,恨不得孩子一整天都睡觉不吵不闹。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 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 境。
诗中对比的手法
①前两句,“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 环境的清幽,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 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 门”,在对比中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 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 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 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
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
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 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 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迢荒流清
递城水川
嵩临如带
高古有长
归
下渡意薄
,,,, 王 嵩
归落暮车 来日禽马
维
山
且满相去
作
闭秋与闲
关山还闲
。。。。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 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 那样从容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 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
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是专门留给孩子的,专门用心放下手里的一切去好好陪陪孩子的。 我们都太忙了,手机里的朋友圈还没有浏览一遍呢,刚出的新剧还没看完呢。新的项目要上线,必须加班加班。周末还要和老朋友聚会呢,带着孩子多不方便。我们感叹,时间咋都不够用呢。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 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 境。
诗中对比的手法
①前两句,“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 环境的清幽,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 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 门”,在对比中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 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 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 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
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
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 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 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迢荒流清
递城水川
嵩临如带
高古有长
归
下渡意薄
,,,, 王 嵩
归落暮车 来日禽马
维
山
且满相去
作
闭秋与闲
关山还闲
。。。。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 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 那样从容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 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
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是专门留给孩子的,专门用心放下手里的一切去好好陪陪孩子的。 我们都太忙了,手机里的朋友圈还没有浏览一遍呢,刚出的新剧还没看完呢。新的项目要上线,必须加班加班。周末还要和老朋友聚会呢,带着孩子多不方便。我们感叹,时间咋都不够用呢。
选修教材《夜归鹿门歌》课件(31张PPT)
![选修教材《夜归鹿门歌》课件(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d486abb84ae45c3a358c82.png)
自主欣赏
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
时间和空间
2、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 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 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 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 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 5、江边有……
山中有悠然的钟声; 山中有朦胧的月光; 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 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 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 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 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 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 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轶事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 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 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他为人风流倜傥闻 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走仕途,高龄白 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 得非常高雅,他不侍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 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孟浩然
鹿门山: 隐逸圣地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 圣地。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 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 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 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
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 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2. 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此二句,写隐居处 的境况:孤独一人, 与世隔绝,与山林 作伴。表现了隐逸 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夜归鹿门歌-课件
![夜归鹿门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c8095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0.png)
3、“惟有幽人自来去”中“幽人”指 谁?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夜归鹿门歌
[盛唐]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王维、孟浩然、裴迪、 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
人格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要求:必须了然于胸, 以备不时之需!
(一)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2、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 请简述理由。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惟”为“单单;只”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 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 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 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夜归鹿门歌
[盛唐]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王维、孟浩然、裴迪、 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
人格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要求:必须了然于胸, 以备不时之需!
(一)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2、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 请简述理由。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惟”为“单单;只”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 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 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 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课件(20张PPT)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课件(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72b7a1fad6195f302ba647.png)
知识链接一
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
谢灵运(南朝·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
王维、孟浩然、裴迪、 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
知识链接二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 白描(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 ➢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 虚实结合 ➢ 对比 ➢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
品读
唯 岩 忽 鹿 余 人 渔 山 孟夜
有
扉
到
门
亦
随
梁
寺
浩 然
归
幽松庞月乘沙渡钟 鹿
人径公照舟岸头鸣 自长栖开归向争昼 来寂隐烟鹿江渡已
门 歌
去寥处树门村喧昏 。,。,。,。 ,
整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时间顺序 昼已昏——月照 空间顺序 江边——山中
意象: 钟声 渡头 沙岸 江村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赏析:黄昏江景图
➢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 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 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 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 襟怀隐然可见。
知识链接三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解题
庞德公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 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 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 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 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 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优秀课件.
![《夜归鹿门歌》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58e0ff0029bd64783e2ce2.png)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
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课件7:第7课 夜归鹿门歌
![课件7:第7课 夜归鹿门歌](https://img.taocdn.com/s3/m/8469d5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c.png)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一、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湖北襄阳人,盛唐 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 孟”。早年隐居鹿门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一 生未仕。其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的幽静境界,却不时 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风清新自然,质朴明快。
孟浩然故居--鹿门山
意象 特点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恬淡幽美
画面 手法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动静结合
四、缘景明情
思考:颔联暗示了世人和诗人的不同选择,从中 可看出诗人的什么志向?
世人黄昏急回村 诗人离家归鹿门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五、课堂小结
黄昏江景图 对 比
月夜山景图
渔梁争渡 尘世生活
归
鹿门隐居 隐居生活
THANKS
感谢各位
@YourName
二、初读感知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眼:归
三、置身诗境
思考:透过文字,想象自己置身诗歌中,找出其 中的主要意象并归纳特点。
意象
山寺 钟鸣 渡头 江村
特点
喧闹繁杂
思考:透过文字,想象自己置身诗歌中,找出其 中的主要意象并归纳特点。
孟浩然
一、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湖北襄阳人,盛唐 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 孟”。早年隐居鹿门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一 生未仕。其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的幽静境界,却不时 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风清新自然,质朴明快。
孟浩然故居--鹿门山
意象 特点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恬淡幽美
画面 手法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动静结合
四、缘景明情
思考:颔联暗示了世人和诗人的不同选择,从中 可看出诗人的什么志向?
世人黄昏急回村 诗人离家归鹿门 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五、课堂小结
黄昏江景图 对 比
月夜山景图
渔梁争渡 尘世生活
归
鹿门隐居 隐居生活
THANKS
感谢各位
@YourName
二、初读感知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眼:归
三、置身诗境
思考:透过文字,想象自己置身诗歌中,找出其 中的主要意象并归纳特点。
意象
山寺 钟鸣 渡头 江村
特点
喧闹繁杂
思考:透过文字,想象自己置身诗歌中,找出其 中的主要意象并归纳特点。
《夜归鹿门歌》精品课件
![《夜归鹿门歌》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328525e2bd960590c677e2.png)
夜归鹿门歌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样心情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
怡然自得的心情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夜归鹿门歌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 超脱与潇洒,幻想和期望, 王诗主要借助自然的景观,寄托归隐 的悠然自得,决心归隐的冲淡平和。
深入探究
夜归鹿门歌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 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夜归鹿门歌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 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夜归鹿门歌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背一 背,体会其表达的情感。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把握
两个场景: 黄昏江边图、月夜山中图 八个意象: 山寺、鸣钟、渡头、江村、 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2、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各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明确:
江边杂乱喧嚣 山中超然僻静
世人回家 我归鹿门
3、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 明确: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对比
表现了诗人恬然洒脱的隐逸情怀。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题曰 “夜归鹿门”,意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 趣。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远离仕途时写的。
正音断句
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疏通句意。 2、教师范读,学生矫正字音与停顿。 3、学生再读课文,把握语速,注意停顿。
导入设计
读读李白的一首诗,你能读出什么?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⑴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⑵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等。 ⑶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⑷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⑸卧松云:隐居。 ⑹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⑺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⑻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⑼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拓展比较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王维的《归嵩山作》在 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明确:
同:两首诗均意境优美恬淡,都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和 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 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 ,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 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 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传世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诗风质 朴明快,清新自然
题意阐释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 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 成了隐逸圣地。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朗读阐释,理解诗意。 2. 品读探究,体会诗句蕴涵
的情致。 3、拓展阅读,提高诗歌鉴
赏能力。
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 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 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 顿、痛苦失望后,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 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 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 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诗意理解
要求:根据诗句内容,描述诗歌所写的内容。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里传出报时的钟声,天色已是黄昏。 渔梁渡口边,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著水边沙岸,向江畔的乡村走去。 我也乘坐着船儿,回到我隐居的鹿门山。 在鹿门山的月光笼罩下,树木烟云朦胧。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久寂静。 只有我这样的隐士,自由自在来来去去。
词句品析
再读课文,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赏析。
明确: “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得好。“争”为“争夺”
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 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与诗人潇洒超脱的襟怀形成鲜明 对比,从而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唯有幽人自来去”中的“惟”用得好。“惟”为“单单;只” 之意。用“惟”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 有山林,一个人独来独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隐逸 超脱的情趣。
而王诗《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 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 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 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 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全诗由安详从容,到凄 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内容总结
“夜归”的“归”途,从日 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江上舟行到鹿门山途,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 然,优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 趣。
诵读内化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要求:进入角色,注意重音、语调和停顿的 处理,把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