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的质量和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水源保护区划分1.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的地理位置、水质特点以及周围环境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2. 核心保护区是水源地的最严格保护区域,严禁任何形式的污染活动。
3. 缓冲保护区是核心保护区的外围区域,对各类污染活动设置限制、监控和管理措施。
4. 一般保护区是在缓冲保护区外的区域,对于水源保护区外的分散式污染源,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三、水源保护管理责任1. 建立水源保护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和权限。
2. 水源地政府负责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管。
3. 水源地管理机构要加强与工商、城管、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水源保护设施建设1. 在核心保护区和缓冲保护区建立相应的监测设施和防护设施,包括水质监测站、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
2. 定期对水质监测站进行运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污染物排放和管理1. 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和缓冲保护区内排放或转移危险废物、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2. 对一般保护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域,要严格控制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3. 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域内进行采矿、爆破等破坏性工程活动。
六、农业污染防控1.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控制,采取合理农业措施,如耕地整治、农田防渗等。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3. 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和环境污染。
七、工业企业污染防控1. 对于已在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2. 对新建工业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对水源的污染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八、社会宣传和教育1. 加强对公众的水源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 制作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使广大公众了解水源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水源保护工作。
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
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饮用水的问题日益突显。
而一直以来,水源地保护及管理一直都是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及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水源地是非常必要的。
一、饮用水水源地的定义及特点饮用水水源地,是指生产饮用水的来源,与人们的健康、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
饮用水水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饮用水水源地特点具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生活用水的范畴,涉及到人们的健康、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等方面。
第二,水源地的规划和管理需要考虑水的生态条件和水环境保护措施,因此比其他区域的基础设施通常都要求更高。
第三,水源地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水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受到周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协调治理。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必要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必要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迅猛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饮用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水资源的总量固定,水质也受到污染和破坏,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管理,将很难满足人们对饮用水的需求。
2. 生态需求。
饮用水水源地是一个环境敏感区域,因此需要进行全面协调治理,保护水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水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社会,水的质量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水源受到污染或损坏,就会导致循环生态系统的紊乱和永久性损失。
3. 经济利益。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于当地人的经济利益也非常重要。
保护水源地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为当地人带来利益。
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的措施1. 评估和监测。
对水源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排查潜在的水质危害,早发现、早预警和早治理水源地特有的问题,保证水质安全和水量充足。
2. 划定保护区。
在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划定保护区,对违法的采、挖、破、毁、排的活动进行制止,防止污染物进入水源地,严禁未经许可的污染性工业,化肥和农药等使用。
农村饮用水源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农村饮用水源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当前,饮用水源污染和水量不足是农村饮用水源中两个主要问题,不仅对农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此列出了农村饮用水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饮水保护对策。
标签:农村饮用水;存在问题;保护措施农村用水虽说量小,但用水点分布较分散,因而水源自净能力较差,而农村饮水净化处理装备上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
并且,农村农业、养殖业和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也给农村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村水源存在问题,并积极制定对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水量不足首先,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欠缺供水设备,或是供水设备较为落后,难以从河流、山泉坑塘中直接获取饮用水源,因而造成农村饮用水量不足;其次,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饮用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并且农村种植业及养殖业等产业的大力发展也增加了农村对水源的需求量;最后,是农村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受污染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农村水源污染面积逐渐扩大,一些水域被迫停止供应水源。
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地区饮用水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二)污染严重现阶段,还有很多农村尚未建立水源保護和管理体系,在水源质量安全检测上也缺少具体对策。
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产生的农药污染,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各种废物、废水等,均能够导致水源污染。
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周围水源中有超过一半以上都已经受到了污染。
水污染中含有的金属元素对人体危害较大,主要重金属污染为氟、砷、钾等。
若氟的含量超出标准值,居民长期饮用可能会出现氟斑牙,并且还会影响机体内骨质密度,出现骨质疏松;若砷的含量超出标准值,可引起砷中毒,造成机体内脏器官发生癌变;若长期饮用苦咸水可影响人体胃肠功能,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二、农村饮用水管理措施建议(一)政府加强饮水安全管制饮用水与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直接联系,并且具有一定跟人利益属性。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范本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的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
第三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供应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和取水工程的保护区域。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第六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原则是科学规划、严格限制、管护并重。
第七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目标是保护水源地的水质,确保供水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范围包括水源地内的取水工程、水源地周边禁止或限制的活动等。
第九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依法制定,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确保有效实施。
第十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应当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与调整第十一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当依据水质状况、水量状况、水源地环境和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划定范围。
第十二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当注重实际需要,合理布局,确保覆盖相应范围的饮用水供应。
第十三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范围应当经过公告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四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调整应当经过科学评估,确保不影响水源地水质和水量。
第十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调整应当及时公告公示,并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
第十六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需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范围不得小于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
第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的工作机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三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活动第十九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影响水源地水质和水量的活动。
第二十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一)储存、生产、存放、销售危险化学品的场所;(二)非法排放污水或废弃物的活动;(三)非法建设、掘井或堵塞水源地的活动;(四)恶性犯罪行为及其他可能危及水源地的活动。
保护水源地的措施
保护水源地的措施保护水源地的措施旨在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维持水源地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确保水质安全,以下是几个关键的保护措施:1. 设立保护区与缓冲带:划定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严禁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任何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活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和有害物质排放。
设立缓冲区,种植防护林带,以减少面源污染和土壤侵蚀。
2. 污染源治理:对水源地周边的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进行严格监管,清理、整顿、关闭对水源有潜在威胁的工厂和养殖场,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严禁非法排污。
3.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保护水源涵养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提高水源地的自我净化能力。
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防治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4. 立法与制度建设:制定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法规和管理制度,完善水源地保护规划,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强化执法力度,定期对水源地进行环境监测,公开水质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5.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提高居民、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保意识,倡导节水、减排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鼓励公众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6. 科技支撑与监测预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水源地环境监测,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提前预警风险。
推广先进的水源保护技术,研发更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
7.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滥用。
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
9.推广节水技术:通过推广节水灌溉、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技术,减少对水源地的需求压力。
通过以上多维度、全方位的措施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水源地,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源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嘿,各位看官,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份重量级的方案——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
这可是关系到咱们的“水缸”安全啊,咱们可得好好聊聊。
咱们得明确一下目标。
专项整治的主要目标是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提高水源地环境保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下面,咱们就开始部分,一点一点地剖析这个方案。
一、开展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1.1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水源地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水源类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地周边污染源、水源地水质状况等。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手段,全面掌握水源地环境现状。
二、制定水源地环境保护措施2.1加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调整根据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合理调整水源保护区范围,确保水源保护区划设科学、合理。
2.2治理水源地周边污染源对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进行排查,采取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搬迁等措施,减少污染源排放,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2.3提高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质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位,提高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
2.4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监管,确保法规落实。
三、实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3.1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恢复水源地生态环境,提高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
3.2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针对水源地周边污染源,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源地水质。
3.3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
四、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4.1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4.2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水源地环境保护队伍,提高水源地环境保护水平。
五、建立健全水源地环境保护长效机制5.1建立水源地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形成 治理工作的合力。
整治目标
1 2
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
通过专项整治工作,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质 量,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监管 和管理,推动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化。
3
03 对水源地进行评估
根据监测数据对水源地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 题和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水源地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监管,禁止在保护区内及周边从事污染活 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加强过程管理
对保护区及周边的工业企业、农业活动等实施严格监管,防止废水 、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
08
保障措施与建议
政策保障措施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制定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 确各方责任,强化执法力度,确保专项整治工作 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包 括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排污收费等方面,引 导各方积极参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等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健康,需要采 取措施加以解决。
指导思想和原则
01 坚持科学治理
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指导,加强科技创新和成 果转化,提高治理效果。
02 坚持依法治理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对违法行为 的打击力度,推动治理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环境保护工作指标
考核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管 理、设施建设、日常监测等方面是否
符合相关要求。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饮用水的安全性与水源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若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将严重危害饮用者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水源地都遭到了破坏,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在治理上存在漏洞,导致经过检测发现饮用水存在严重不达标的现象,说明水源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同时,由于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做好饮用水水源环境防护措施。
尤其是一些工厂污水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农业污染等,使饮用水水源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为减少饮用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才能保障人们饮水的安全。
2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2.1存在重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但各种新闻中经常报道一些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及大量违章建筑现象,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部分居民居住在水源保护区内,生活垃圾、污水随意乱扔、排放,从而严重污染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备用水源,面对突发事件很难应对。
2.2没有建立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我国一些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没有很好的普及对水源地环境保护及检测知识,从而大大降低了水源地污染检测的’质量。
一些地区并没有建立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从而难以发挥环境监测的效用,并且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对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缺乏认识。
也有部分地区没有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而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方式,对于饮用水水源环境的监测工作只是表面功夫,在保护措施上缺乏针对性。
2.3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虽然我国目前对饮用水水资源环境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制度,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对于水源环境的保护问题一些单位没有引起重视,因而在水源保护工作中没有制定合理的措施,而导致执行力度不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发文字号】[89]环管字201号【发布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卫生部(已撤销)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9.07.10【实施日期】1989.07.10【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部门规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以[89]环管字201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用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一、严格环境执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部分摘录: 第二十一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网箱养殖、投饵式养殖、旅游、游泳、垂钓;(三)停泊与保护水源无关的船舶;(四)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二十二条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一)设置排污口;(二)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三)贮存、堆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四)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五)冲洗船舶甲板,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生活污水等船舶污染物;(六)使用含磷洗涤剂、农药和化肥。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二十三条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二)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三)运输剧毒物品、危险废物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四)其他法律、法规禁止污染水体的行为。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
二、加强污染控制加强保护区内尤其是库区周边土地保护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增种植,现有的种植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并逐步退出,全面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地表生态系统,增加土壤水土保持能力。
二级保护区内的农田种植,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推广科学种植。
充分利用现有沟、塘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集蓄与再利用设施,有效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净化农田退水及地表径流。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切实防治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总则1. 规定目的:本管理规定的制定,旨在加强和规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确保水源安全,促进环境保护和健康发展。
2. 法律依据:本管理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污染源排放管理1. 污染源登记与准入:对于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应按照污染源登记管理制度进行登记,并经核准才能投产运营。
2. 污染源监测与评估: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确保污染源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 污染源报告与公示:污染源排放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关部门报告污染源排放情况,并通过公示方式公开排放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三、生活污水处理1. 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确保污水经过规范处理后方可排放。
2.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处理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处理技术,确保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不对饮用水水源造成污染。
3. 生活污水治理责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不得随意排放或倾倒污水。
四、工业废水排放管理1. 工业废水准入与排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要求,经过准入审批后方可排放废水,并通过定期监测确保排放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不对饮用水水源造成污染。
3. 工业废水处理责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应履行工业废水处理的责任,定期检查维护处理设备,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 农药使用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应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禁止使用有毒或高毒农药,并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意识和技术水平。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三条术语定义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指为保护饮用水水源而设立的区域,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水源保护区。
2.污染物:指对饮用水水源具有潜在或实际危害的物质或因素。
第二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管理第四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根据饮用水水源的特点,结合地理、水文、生态等因素综合确定。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应经相关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示。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设立管理机构,负责区域内的污染防治工作。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并按照规定履行职责。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第三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第六条禁止污染行为1.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进行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废水排放、垃圾倾倒等。
2.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设置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
第七条污染物排放限制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单位等应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城镇和农村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确保排放达标。
第八条灾害防治措施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防洪、防旱等灾害防治工作。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重要水系应进行必要的疏浚和清理,确保水源的正常供给。
第四章法律责任和监督管理第九条法律责任1.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如果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是中国国务院令第613号文件,于2016年发布,自2017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
它是为了保护我国饮用水安全,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而制定的。
该规定总共分为八章四十五条,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管理制度、污染防治措施、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为总则,明确了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涉及的主体:本规定适用于我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立、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标准和程序。
根据不同的水源类型和水质等级,划定了一、二、三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规定了划定程序和要求。
第三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制度。
包括水源地环境保护、水质监测、污染源控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容量控制等管理制度。
第四章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和限制项目。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建设、经营、生产和活动,同时对于确实需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实施的项目,规定了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制度。
第五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建设、水源地生态修复、24小时值班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措施。
第六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度。
明确了有关部门和机构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检查职责和措施,并规定了对于违反规定的处罚和责任追究。
第七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有关部门和机构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情况、水源地质量状况和监测数据等信息。
第八章为附则,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了惩罚性规定,并明确了该规定的生效时间和监督机构。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规,它为保护我国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该规定的实施,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
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了保护饮用水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
该管理规定旨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饮用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一、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指以饮用水源地为中心,设立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旨在维护该地区的水质、水量及生态环境。
根据实际情况,饮用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为饮用水源地的核心区域,严禁一切开发和利用活动。
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区域的周边区域,对其中一些限制性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三级保护区为饮用水源地的外围区域,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和管理。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措施1. 禁止污染源建设: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建设高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以及垃圾填埋场等。
对于已经存在的此类污染源,要严格执行减排措施,确保污染物不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损害。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饮用水源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农业活动对饮用水源的污染,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实施耕地保护和农田水面污染治理等。
3. 监测与评估: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水质、水量和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饮用水源存在的问题,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可靠性。
4. 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府部门和水资源管理机构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标准、监测要求和惩罚措施,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饮用水源。
三、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1. 确保水质安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源对饮用水质的影响,确保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
2. 保护生态环境: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能够有效保护水资源周边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可以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1. 引言近年来,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难题之一。
饮用水作为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其水源地的保护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与治理,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必要之举。
2. 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要性饮用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其水源地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水源地的保护主要包括减少水体污染、河流湖泊的保护、地下水的保护等。
只有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才能确保人们饮用到安全、卫生的水,减少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健康危害。
3.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3.1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应该在对水源地的环境地质、地貌、地形、水文、水质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保障水源地的保护。
3.2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和责任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机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
同时,应该加强与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城乡规划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3.3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措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措施包括:1.减少污染源: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减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污染源;2.加强水质监测:应该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网,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质问题;3.禁止采砂采矿: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采砂采矿等危害水源环境的活动;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水质变差的风险;5.推广科学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改善饮用水水质和水量。
3.4 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应该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完善法律制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保护水源地。
4. 结论饮用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保护水源地显得尤为重要。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一、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都在把清洁的水资源变为带有污染物质的废水,如果这些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重破坏。
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废弃物进入水体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如大气污染,最后可能以酸雨的形式污染水体。
2、农业污染现代农业中为了保证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残留经雨水冲刷进入自然水体,造成了对水的污染。
这种污染一面在杀死害虫的同时杀死了食物链上的其它生物,另一面,这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各种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保护区的居民还不能够完全、合理施用化肥,扩大有机肥施用量,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而造成水源的污染。
3、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又无法转换,最终流入或渗入水体行为。
如:畜禽养殖场、集中式屠宰场、水产养殖场、农村农药化肥施用、集镇生活污水排放、乡镇垃圾散放、加工企业、“农家乐”等等。
大量的生活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置,堆积在保护区,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源地保护区域,从而给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垃圾和污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在农村尚未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机制和设施的情况下,农村面源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4、部分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问题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好,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其使用围日益扩大。
由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部分农民在农田中施入大量化肥,一面造成土壤肥力过剩,有机氮、无机氮比例失调,氮素转化率低,雨期大量肥力流失,给水体造成污染。
另一面造成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劣。
同时化肥在空中的逸失,给空气带来污染。
而农药的大量使用,一是遗洒在空气中对人和其它动物造成危害。
二是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三是促使物种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方案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当前一些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饮用水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特制定本专项整治方案。
二、整治目标通过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和整治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和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
2、清理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和违规建设项目。
3、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设施。
4、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监测。
三、整治范围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范围包括全市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
四、整治任务(一)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以下内容: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情况,是否存在划定不合理或未划定的问题。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情况,包括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
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情况,是否存在违法建设项目和违规开发活动。
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二)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对排查发现的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要立即予以取缔,确保污水不再排入水源地。
对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要依法责令拆除或关闭。
(三)清理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和违规建设项目对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要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对二级保护区内的违规建设项目,要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使用,并予以拆除。
浅析乡镇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乡镇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乡镇地区的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以期从根本上缓解饮用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关键词:乡镇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建议策略1.引言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可谓关系我国民众饮水安全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大部分饮用水源地都位于远离城市的乡镇地区,因此二、乡镇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1、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有关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相较于发达国家相比威慑力略显不足,并未追究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的民事或行政责任,甚至是对其做出刑事制裁。
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污染影响水源地的建设项目只是简单的给予“停业关闭”、“整改罚款”的处置方式,设立的处罚金额并不会对建造者的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这种违反法规的行为屡禁不止。
我国政府虽然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规政策,但是有些关键性概念界定不够明确,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其中的第65条1款中标明的“禁止在饮用水源地周边新建、改建…与水资源保护不相关的建设项目”,其中没有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类别,由此也会给日常监管工作造成较大争议。
2、监管监察力度略显不足为了保证饮用水源质量,很多饮用水源地都位于相对偏僻的地区,乡镇地区由于远离城镇,不利于水利、生态环境等执法部门的日常监管与监察。
大部分地区的执法人力资源有限,无法全面覆盖辖区内的饮用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由此导致部分饮用水源地不同程度出现垂钓、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
由于资金配置限制,很多县、乡(镇)两级人民政府环境监管部门并未配备足够的专业检测仪器,因此能够检测分析的评价因子极为有限,很难在每隔1~2年的时间完成109项地表饮用水源的水质检测工作。
有些乡镇虽然在饮用水源附近安装了在线检测系统,但是由于资金、技术限制,能够监测分析的评价因子数目有限,这也不利于对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全面评估与分析。
饮用水源污染管治方案
饮用水源污染管治方案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水资源的消耗增加,饮用水源的污染愈加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管治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综合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可行的饮用水源污染管治方案。
一、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是预防饮用水源污染的基础和前提。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
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管理机构和保护目标,强化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和管理力度。
2.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周边人员的管理,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周边进行垃圾填埋、化肥农药施用和污水排放等活动。
建立饮用水源地周边的保护区,并对保护区进行严格的管控。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饮用水源地参观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二、加强饮用水源污染物减排除了饮用水源地保护以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管治饮用水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禁止或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对于那些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的行业,要严格控制其产能,采取先进的治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管理。
对于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要严格按照规定对污水进行处理,并加强对运行管理的监督。
同时,对农村地区的污水也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处理,避免其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3. 提倡绿色生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鼓励企业采用低污染、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三、加强饮用水源污染治理除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对已经污染的饮用水源进行治理和修复。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源污染,研发和应用适用的治理技术和设备,如活性炭吸附、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去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一、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
1、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都在把清洁的水资源变为带有污染物质的废水,如果这些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废弃物进入水体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如大气污染,最后可能以酸雨的形式污染水体。
2、农业污染
现代农业中为了保证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残留经雨水冲刷进入自然水体,造成了对水的污染。
这种污染一方面在杀死害虫的同时杀死了食物链上的其它生物,另一方面,这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各种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保护区内的居民还不能够完全、合理施用化肥,扩大有机肥施用量,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而造成水源的污染。
3、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又无法转换,最终流入或渗入水体行为。
如:畜禽养殖场、集中式屠宰场、水产养殖场、农村农药化肥施用、集镇生活污水排放、乡镇垃圾散放、加工企业、“农家乐”等等。
大量的生活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置,堆积在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源地保护区域,从而给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垃圾和污水
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在农村尚未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机制和设施的情况下,农村面源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4、部分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问题
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好,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由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部分农民在农田中施入大量化肥,一方面造成土壤肥力过剩,有机氮、无机氮比例失调,氮素转化率低,雨期大量肥力流失,给水体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造成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劣。
同时化肥在空中的逸失,给空气带来污染。
而农药的大量使用,一是遗洒在空气中对人和其它动物造成危害。
二是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三是促使物种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5、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近年来,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农村畜禽养殖迅速发展,并且其发展规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由于目前各养殖场和养殖户没有合理的处理设施,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没得到有效的处理,均存在污水乱排现象,极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不到位
保护区内全部为农村,存在生活垃圾随地乱倒现象或收集不到位,达不到全部无害化处置要求。
7、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加剧
人为开采土地,造成除草剂、化肥等有害成分的积累,污染水质,并有长期潜在危害。
此外,村民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流现象严重,以致水源的涵养能力下降,水源破坏严重。
8、农村种植和养殖业污染严重
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时,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牲畜的粪便,这些东西经过雨水的冲刷后直接流进河流、水塘、湖泊以及渗透到地下,造成水源污染。
9、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差
由于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随处扔垃圾、堆放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垃圾等现象比较严重,或者随地排放生活、生产废水等,这样以来就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二、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措施
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防护。
严禁破坏水环境及对水源地保护产生危害的活动。
根据水源保护区的防护要求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限期治理生活污染源;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污染防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保护水源的监督监测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拓宽监测领域;强化监测深度;完善监督手段;建立监督制度;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确保保护区内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保障对策,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事故及时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3、加强水源保护区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水源保护区保护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参与保护。
设立各种水源保护区标记,并向全市人民宣传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范围和管理规定,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通过建立信息发布等制度,强化公众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饮水安全的氛围,重点对沿渠、库、湖周围的村民和单位进行水源保护知识、法规的教育,提高全市人民自觉遵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意识。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水资源保护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宣传,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把每年“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多种形式宣传水资源保护建设对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水资源保护建设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保护区隔离防护措施
为分隔人类活动对水源的干扰,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需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如防护林)。
水源地周边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在保护区边界线内外建围网进行物理隔离;水源地周边人口稀少的地区,在其保护区边界线进行生
物隔离,由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树种,达到生物隔离、生态保护的目的。
5、减少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
严禁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染物和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发展工矿企业,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养殖,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治来自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各乡镇要增设水污染处理设备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对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行为严惩,综合使用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手段,防止企业偷排、超标排放等行为。
6、严格执行水源保护措施
建立水质净化监测体系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保护好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特别要采矿、工业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和破坏;同时,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水源浸染,加强对农村污水、垃圾、粪便的处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其次,要做好水污染的源头治理,落实“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应根据水源水质等隋况,采取适宜的水质净化措施;同时加强水质检验,建立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7、加强对水源的调查、分析。
水源监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水源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当地的地质水文情况,通过物探、地勘、检测化验等手段全面了解、充分掌握水源地的水质情况,为水源选择做准备。
8、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
禁止在250以上山坡地开垦种植作物,这是保护水资源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9、鼓励使用农家肥,少用化肥、农药。
减少使用化肥、农药。
这样直接减少化肥、农药对水资源的污染,而且减少生活对水资源的污染。
选择和支持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减少农业对水的污染。
10、加大污染的治理力度。
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在种植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牲畜的粪便,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防治水源的污染;提高污水的治理能力,从根本上对排污区进行治理;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换排污设备,从而减少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的排放,或者是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