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应用福利经济学-孙月平
年提取当年支付。
其中,保险基金的预测一般是根据上年度实际开支总额,加上本年度预计增支的总额求得。
提取比率则是根据预测需求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确定的。
此种筹集方式一般要使提取总额略大于预测支付总额,使支付之后略有节余。
这种筹集方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可依需求增长及时调整征税比例保持收■应用福利经济学l 334付平衡,也可以避免长期筹集方式所遇到的物价上涨造成的基金贬值危险。
其缺点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必要的储备积累,随着社会保险成员结构变化和需求水平的增长,提取比率亦会不断上升,使企业、个人和国家的负担加重,甚至出现支付危机。
(2 )预筹积累式。
这是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即首先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长期的宏观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将其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投保期间。
其特点就是“先提后用”,从社会劳动者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必须依法定期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
与此同时,劳动者所在单位或雇主亦必须依法为所属职工定期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
二者合一,经几十年后,形成一笔可观的保险基金,待劳动者需要享受时,逐期或一次性给付。
此种方式的优点是在较长时期上分散劳动危险损失,提取比率稳定,个人或企业负担较小,在支付期间每年仍留有相当数量的储备积累基金,使社会保险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矗缺点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难以保值。
而且,此种方式需要对基金开支进行长期预算和科学管理,涉及的因素多,专业性很强,在实施上有相当的难度。
由于纯粹的预提积累方式其影响制约因素众多且多变,特别是几十年内物价波动使基金面临贬值危险,迄今世界上尚无采取单一的积累方式的先例。
(3 )部分积累式。
即将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形式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式,保证当前开支需要;另一部分采取预筹积累式,满足将来开支需求的不断增长,因此又可称之为“混合式”的基金筹集。
福利经济学课件
福利经济学课件福利经济学课件第一部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500字)1. 福利经济学概述-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其关注点是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 福利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效率与公平:福利经济学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经济效率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社会公平则关注资源的公正分配。
- 改善经济状况的工具: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工具,如税收、补贴、政策等,以改善经济状况。
- 社会选择与公共选择:福利经济学研究集体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800字)1. 消费者理论- 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福利经济学研究消费者如何在现有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 需求曲线和收入曲线:福利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收入曲线研究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福利经济学通过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产品价格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2. 生产者理论- 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福利经济学研究生产者如何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分析生产成本的变化。
-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福利经济学通过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来分析生产者的决策。
3. 市场均衡分析-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福利经济学通过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曲线来分析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 福利效果:福利经济学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来评估市场均衡的福利效果。
第三部分:福利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 (700字)1. 福利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福利经济学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福利改善措施的实施。
2. 福利经济学在政策领域的应用- 税收政策: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不同税收政策的效果和福利影响,来提出税收改革的建议。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中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①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从另一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认为,“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
①①庇古:《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文版,第733页。
②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陈彪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04页。
做好医院“保健医生”是内部审计的职责
3 拓宽内 、 部审计范围,充分 发挥内审 作 审计应根据政府招标采购制度, 对库存物资定 断防微杜渐, 最终达到提供平价优质的医疗服 用.随着单位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 期盘点, 内 审计其是否做到账账相符、 账物相符; 务的根本目的。 审必须扩大 自身的审计范围, 要履行对医院经 有无财产物资的浪费和损失现象; 审计医疗设 ( 作者单位: 石家庄市中 心医 院)
联系, 可以通过外音性的基本理论来进行社会 的社会成本。 社会责任会计对外部不经济的披 除此之外, 经济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
责任 会计的 效用分析。
露和反映有利于促进企业履行应承担的社会 措施, 如政府使用税收和补贴政策、 鼓励企业 ( 外部性理论概述. 部性是指某一经 责任,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目 合并、 一) 外 明确财产权等等, 将这些措施与社会责 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 标。 任会计配合使用, 互相渗透, 更能达到优化资 非市场性影响, 非市场性是指一种活动所产生 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 假定某企业的生 源配置、 实现社会公平的目 标。 综上所述, 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有利于促 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而 产经营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 C p
一
、
设立 独立的内 部审 计机构. 者内 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收费价 或 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出发, 认真履行审 些单位尚未
没有或很少开展经济责任制 计监督职责, 同时, 通过内部审计还要为医院 审机构的设置不是出于医院自身经营管理的 格等方面的审计, 而是迫于某些因素, 如上级部门的硬性 和对医院内 领导提供可靠、 真实、 准确的经济活动监督信 需要, 控制度的评价, 审计方法仍采用简 不得不建的情况还较为普遍, 从而导致 单的手工核对。 息. 为领导决策服务。 因此。 只有使医院内部审 要求,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
《福利经济学 》课件
2 环境污染
它研究如何使用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等方法 来减少环境污染。
3 医疗保健
利用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医疗保健领域可以 更好地组织和设计保险计划。
4 社会公平
福利经济学可以通过公平的税制和福利机制 来增强社会公正感。
福利经济学的局限性和争议
经济可行性
一些人认为政府的福利计划、 补贴、转移支付等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探讨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福利经济学的定义
人类幸福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经济 政策来促进人类的幸福、健康 和福利。
贫困
它探究如何使用资源和工具来 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标准。
就业
福利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和 社会保障政策,从而降低失业 率。
福利经济学在设计和评估社会计 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福 利、教育和医疗保障。
最低工资
它探究了最低工资标准的实现, 确保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生 活水平。
自由市场
福利经济学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相互依存,以促进公共和私人部 门之间的合作。
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 交通拥堵
福利经济学可以分析如何通过道路定价等政 策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市场干预
一些人担心政策制定者干预市 场过多可能会导致跨领域风险。
难以权衡
一些人认为福利经济学试图权 衡效率和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总结和要点
概念与原则
福利经济学分析福利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方法和原则。
实践与应用
福利经济学培训学生了解社会偏好、制度变更、公平、效率、市场失调和政治环境的宏观经 济学方法。
财富分配
它还研究如何缩小财富不平等, 提高物质和社会条件的公平性。
福利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第一节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效劳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拟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响,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局部才是经济福利●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根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拟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根底上,以防止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拟关系问题。
其主要要点如下: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拟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 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 “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怎
样”,属价值判断,有对错之分,有主观性和阶级性。
价与判断的学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 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是增加还是减少社会福利作出判断)
PPT文档演模板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几个相关概念
l 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l 福利: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
Hale Waihona Puke PPT文档演模板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1、福利
–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l 个人福利
– 是指—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 “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 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3、《福利经济学》,方福前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福利经济学》,庇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5、《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 主编,贺晓波,王艺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6、《应用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孙月平等编,经 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伯格森、萨缪尔森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社会福利的改善不仅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也受 到收入分配的影响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强调是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 函数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l 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 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基础,规范分析往往要用到实证 分析。
福利经济学第一章(1)
2020/8/15
教材
《福利经济学》,王桂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7年
参考书
1、《福利经济学》,(澳)黄有光著,周建明等译,北京中 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
2、《福利经济学》,姚明霞,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 3、《福利经济学》,方福前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科
福利经济学的含义
黄有光: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 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 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 下的社会福利。
Ng Y.-K 1983. Welfare Economic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 2nd edition. Macmillan.
劳务是否具有效用,只需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 ,而并不需要评论这个欲望是好是坏。
效用的测量有两种方法
– 一是基数效用,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每个人 都可以给出他自己对不同物品的效用函数。
– 这是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 的基础。
– 二是序数效用,认为效用是不可以具体量化的,但可以分 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
1、福利
–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
– 是指—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 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 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 旧福利经济学中: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 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
– 并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 由效用构成的。
Samuelson:是一门关于组织活动的最佳途径 ,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福利经济学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一)福利1、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
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
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
(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背景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
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
学院平台课课程简介-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平台课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课程编号: 22029901 总学时: 42 学分: 3课程性质: 经济学院(含财会学院)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另一方面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因此,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原理;所谓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要坚持其科学的成分,舍弃其过时的结论。
先修课程: 无参考书目:1.《政治经济学》罗清和、鲁志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课程编号: 22029902 总学时: 54 学分: 3课程性质: 经济学院(含财会学院)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内容:本课程是经济学院所有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涵盖需求、供给与市场价格的形成,消费者行为,企业和生产者行为,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寡头企业行为和博弈,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市场效率与失灵等。
这些内容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只有掌握这两门课的知识才能为分专业之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是市场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下如何作出经济决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围绕这一主线进行。
应用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科学。
2福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20年代福利经济学出现了以效益主义为主的伦理道德传统;70年代边际主义革命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20世纪20年代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30年代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帕累托经济学);20世纪5、60年代收到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影响;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经济学出现了想效用主义和基数理论的回归趋势。
3应用福利经济学的①研究方法:实务精神(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互为基础、协调互补、融为一体)②研究内容:个人经济活动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必须的条件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条件,对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和市场机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4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心理的满足,是商品和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则:随着消费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会增加,但随着个人消费的某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剩余:人们不愿意失去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支付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生产者的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6帕累托法则:在一种经济状况之下,如果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每个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情况达到最有状况。
7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8帕累托最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和生产在内的帕累托全面最优。
9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①交换的边际条件:分析已经生产出来的不同数量的最终产品在经济中的个人之间如何进行分配,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人来说是相同的。
福利经济理论课件
福利经济理论课件福利经济理论课件第一节:福利经济理论概述1.福利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分配资源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为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助推社会进步和公平发展2.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效用理论:个体决策行为与福利最大化的关系- 公共物品理论: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特征的公共物品对福利的影响-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个体理性假设-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个体理性行为是福利经济学分析的基础2.信息对称假设- 市场各参与方对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是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3.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 个体的效用函数描述了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 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第三节: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1.效用函数的量化- 辅助工具:边际效用和间接效用函数- 量化方法:偏好调查和实证分析2.效用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 最大化效用和福利是个体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调整资源配置以实现福利最大化3.市场失灵的分析方法- 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第四节:福利经济学中的政策应用1.资源分配政策- 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 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2.市场监管政策- 保护消费者权益- 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3.环境保护政策- 调整环境税收和排放标准- 鼓励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使用第五节:福利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1.福利经济学的局限性- 假设的限制性:福利经济学的结论依赖于合理的假设- 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难以用统一的福利标准来衡量2.福利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和跨国经济合作的复杂性- 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带来的社会变革结语: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然而,福利经济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和限制,需要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深化其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福利经济学课件(PPT 124页)
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 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差异曲线来帮助发展了个体
经济学领域。
帕累托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
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
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帕累托指数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MRX ASYMRX BSY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研究两种既定数量的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假定:两种要素L、K
两个生产者C、D 工具 :埃奇沃斯盒状图
C和D各有一组等产量曲线 图中任意一点存在:
LC + LD= L KC+ KD= K
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L的数量,垂直高度表示K的数量。
1)性质 由生产的契约曲线可以推导出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
2)边际转换率 当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
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
如果设产出X的变动量为△X,产出Y的变动量 为△Y,则它们的比率的绝对值△Y/△X可以衡量 1单位X商品转换为Y商品的比率。该比率的极限则 定义为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MRT,
2、完全竞争经济中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1)、假设条件
①完全竞争经济在一些假定条件下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 ②一般均衡状态要求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恰 好相等。 ③设这一组均衡价格为Px,Py,…,Pl,Pk,…。式中, Px,Py … 分别表示商品X, Y…的均衡价格;Pl,Pk…分别表示要素L,K…的价格。 ④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均是价格的接受 者,它们将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中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①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从另一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认为,“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
①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状态?如何才能达到最优状态?其二是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①庇古:《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文版,第733页。
②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陈彪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04页。
①参见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3版,第748页。
由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学科。
福利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至于收入均等化是否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福利经济学家们仍然见仁见智,意见不一。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因此,福利经济学把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进行评价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福利经济学提出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纠正这些缺陷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试图利用他们所提出的道德标准和福利理论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
概括地说,福利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所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20年代,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的需要,哲学中的一个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在耶利米·边沁和詹姆斯·穆勒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流行了起来,并成为当时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西方福利经济学也开始形成以效用主义为主的伦理道德传统。
效用主义认为,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在这样做时,人们只考虑他个人的福利,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普遍的福利,或者应该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效用主义反对歪曲个人福利,反对把社会福利仅仅看作是国王、贵族和教会等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利益。
西方经济学中的这一伦理传统到了19世纪70年代边际主义革命时期被很快地丢弃了。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边际主义革命。
革命引入了边际概念,使西方经济学能够很容易地处理增量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形式也变得简洁优美。
结果,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对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代价的论证和说明,整个西方经济学界被吸引到了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上,而伦理方面的问题却被丢在了一边。
因此,虽然边际主义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对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使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是,不可否认,边际主义革命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使西方经济学几乎变成了工程学,所有人都被假定为理性人,所有的西方经济学问题都成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化,至于效用本身有什么性质、个人效用与其他人的效用以及与整个社会的效用有什么关系,则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不去考虑,他们都成了地道的工程师。
这样,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丢掉了伦理学的传统,福利问题不再被关注,西方福利经济学走入了低谷。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
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打破了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沉寂。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重新受到重视,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在此基础上,庇古提出了两个福利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庇古还定量地分析了当时英国社会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税收等。
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MaterialWelfare)问题的。
(2)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
这样的效用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生产能力,如人的健康状况等,它与人的生产能力有关,进而与经济效率有关。
因此,这样的效用概念是客观的。
(3)继承了英国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认为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是可以进行人际间比较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但是,旧福利经济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理论为基础,而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们最为忌讳;等等。
这些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
当时大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经济学分析中要不要规范分析、要不要加入价值判断的问题。
这场争论以罗宾斯的胜利而告终。
罗宾斯(1932)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规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罗宾斯的观点很快流行起来。
不久,约翰·希克斯从帕累托的原始理论中发现了能够使福利经济学避免基数效用的思想——这就是对两个社会状态之间的福利进行比较的思想——并把它加以重新表述,成为了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帕累托标准。
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希克斯和艾伦发展出了帕累托经济学或新福利经济学。
因此,M·布劳格把新福利经济学的流行称为“希克斯——艾伦革命”(Hicks-Allen Revolution)。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
(2)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相对地更具有主观性。
(3)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效用的人际间比较。
(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
(5)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6)伯格森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
那么,为什么帕累托本人没有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福利经济学体系呢?Cirillo(1973)认为,帕累托本人很清楚,他所提出的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它使用序数效用,避开了价值判断问题,但它只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标准,根本不涉及分配问题;而对福利问题的分析必定离不开分配问题。
因此,这一标准对福利研究的意义并不大。
Cirillo认为,帕累托这么想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帕累托一向认为:经济理论只能解决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问题;如果经济学家坚持严格的实证方法而不去分析分配问题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放弃了对福利问题的研究。
因此,所谓的帕累托标准在帕累托本人看来根本没有什么重要之处。
而这一点,西方福利经济学界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认识到。
西方福利经济学在经过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徘徊时期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阿玛蒂亚·森的重要研究成果为起始标志。
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新福利经济学在50、60年代受到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带来的严重质疑。
作为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帕累托标准有一个缺陷,即它只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标准,根本不涉及分配问题。
新福利经济学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提出了其他的福利标准,但是对这些标准的争议较多;另一种是提出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新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试图指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是某些人的利益或效用,还是所有人的利益或效用?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或效用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利益或效用?遗憾的是,阿罗于1951年提出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阿罗所定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即阿罗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重新对古老的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寻找避免悲观的不可能性结论的方法。
“围绕阿罗的结论,福利经济学中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选择理论)已经发展起来了。
”(Jha,1998,p57)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有了重大进展,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导致不可能性结论的原因,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该规则无法揭示出有关人际间效用比较的信息,而阿罗式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集体选择规则,因而不可能性的结果是必然的。
森的研究实际上说明: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的功过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
采用序数效用的新福利经济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揭示了这种缺陷:在缺乏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只使用序数效用提供的信息进行社会排序是不可能的,因为序数效用无法提供相对充分的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而使用基数效用却可以获得人际间比较方面的充分信息,从而可以得出一定的社会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