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难经_与_黄帝内经_关系简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1-23《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成建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2008)03-0223-03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鹊)撰。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 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为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灵枢·脉度第十七》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此与《难经》只是个别文字的差异。其他如二十四难与《灵枢·经脉》、十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十四难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灵枢·九针论》、三十七难与《灵枢·脉度》、四十三难与《灵枢·平人绝谷》、四十七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六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八难与《灵枢·寒热》、六十难与《灵枢·厥病》均为部分或全部相对应。
223
第32卷 第3期2008年5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 RN AL OF SH ANDON G U NIVERSITY OF TC M
V ol.32,No.3
M ay.2008
DOI:10.16294/ ki.1007-659x.2008.03.016
2 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十四难曰:脉来一呼再至,中及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二者相较,显然十四难更为具体一点。又如四十二难除与《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中肠胃长短、受水谷数相一致外,更添入肝、心、脾、肺、肾四藏的形状描述和轻重之数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重量、长短、受水谷数。再如三十一难对三焦的描述也与《灵枢·营卫生会》相一致。
3 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
如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详细的关于太过之脉、不及之脉的论述。其他关格、覆溢(即真脏脉)在《素问》、《灵枢》中也多处有论述。
4 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
如二难“脉有尺寸,何谓也”;四难“脉有阴阳”;五难“脉有轻重”;六难“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九难“何以别知藏府之病邪”;二十五难“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二十六难“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三十二难“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三十八难“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之”;五十二难“藏府发病,根本等不”;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五十六难“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五十七难“泄凡有几,皆有名不”;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七十六难“何谓补泄”;七十八难“针有补泻,何谓也”等,均属此类。这些问题可能不只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可能也是当时《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中的基本理论,概言之,即当时医学的基本理论。
5 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段话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是《难经》对《内经》的发挥,涉及到《灵枢·五十营》、《灵枢·营卫生会》两篇的内容。《灵枢·五十营》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又如,《难经》二十七难到二十九难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对奇经八脉做了集中论述。奇经八脉的内容见诸于《素问》、《灵枢》,这也是《难经》的发挥。
6 不见于《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
如三十六难提出“命门学说”,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又如四十四难提出七冲门的概念,也为《内经》所不载。
总之,虽然《难经》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难经》中所说“《经》言”的《经》也应该是《黄帝内经》,有如下几点理由:其一,《难经》作于东汉中期,其时《黄帝内经》并未亡佚,《难经》中34处“《经》言”有19处可在今《素问》、
224
2008年5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