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践教学思想成功实施的范例_南通学院_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_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08

作者简介:蔡燕(1963-),女,江苏启东人,南通大学档案馆助理馆员;张祝平(1955-),男,上海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蒋玲(1954-),女,江苏无锡人,南通大学档案馆正科级科员。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D/2006/01/051)2008年6月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un.2008第24卷第2期

JournalofNantong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sEdition)Vol.24,No.2

张謇实践教学思想成功实施的范例

———南通学院《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的研究

燕,张祝平,蒋

(南通大学档案馆,江苏南通226007)

要:南通大学档案馆所藏南通学院1949年《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全面、详尽、客观、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

7月至9月新中国建立之前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纺织院校南通学院纺织科

教学实习的情况,为南通学院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物和范例,对研究民国年间中国高等纺织教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南通学院;《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研究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90(2008)02-0059-05

一、引言

南通能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纺织基地,与其最早开展高等纺织教育是分不开的。南通的高等纺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1912年

4月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创建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9月更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其后又经历了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纺织印染业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南通学院纺科校友、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解放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达33年之久的陈维稷所说:“南通学院纺织科是我国纺织教育的先

驱,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11

自1912年至1950年,纺织工程系共毕业33届,染化工程系共10届,总计1124人,学生遍布全国和亚、非、美洲,在中国支撑起纺织技术的大半江山。

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支柱,他们中有纺工部副部长陈维稷、何正璋,纺工部顾问任理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著名纺织工程专家傅道伸,中国工程院士姚穆、梅自强、吴慰祖,曾任江苏省副省长、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绪武,青岛市副市长的施稼声以及在全国各地和东南亚、非洲各国及美国的纺织厂长、重要的技术专家等。

南通学院纺织科之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秉承了张謇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张謇先

生倡导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2]99

、“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行。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

哉?”[2]189

,“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2]101

和“以实践为主要”等教育理念,“真才造就,实学研攻”[3]

培养了生产、建设、管

理和服务一线具有综合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张謇非常重视纺织专门学校实习工场的建设,民国二十八年刊印的《南通学院概况》这样记载:“(学校)由张謇于民国元年创立于唐闸,为国内首创的纺织学校,开办时困于经费,绌于人才,初无校舍,借用资生铁厂,名纺织染传习所,二年建校于大生纱厂之南,定名纺织专门学校,三年向国外定购机器,设纺纱、

机织两实习工场。”[4]建校之初,百业待兴,困难重重,但张謇在

第三年就向外国购买最新式的机器设立了实习工场,

・59

可见他对实习教育十分重视。“学校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1916年增设丝织、电气工程及机械等课。1913年着手筹建实习场地,1914年实习工场落成,1915年向英国订购的纺织机器运到,即行安装供学生实习。1919年、1920年又先后添置纺机、染色整理机、织机和金工实习机器,开设染色实习所、针织实习所、金工实习工场,实习条件基本完备。”[5]张謇不仅开设了这些实习场所以供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而且还在民国四年制定《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对教学工作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其中第十章《实习》共有49条,分“棉纺部”、“机织部”、“手机部”、“染色部”四部,并分别做出规定,如“染色部”:[6]17第六十八条实习学生应着实习服,服同工服

第六十九条实习应按教授次序先试直接染料,次硫化,再次盐基。他如漂白、丝光、印花等亦须依次实习第七十五条特别染成之纱,须置日光中数日以验其变色与否。实习时由教员标明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等)每次组长应具报告送教员鉴核用俟刊布,若遇变色之纱,仍由教员研究务期得善良之结果而后已

第七十七条在实习无论何事(加煤挑水等)学生应亲自为之,不得另雇小工。既实习后学生须随时清洁用具、灭熄火炉、扫除废物,方可外出。出后锁门,责在组长张謇之子张孝若以及后人继承发扬了张謇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民国二十八年刊《南通学院概况》记载当时校舍情况是这样的:“院本部(略)唐闸分部:计有楼房82间,平房135间,共217间,南部为宿舍,北部为膳堂厨房,中间为大礼堂、图书馆、办公室及教室等,东西两部则为纺纱实习室、机织实习室、手织机实习室、染印实习室、金工实习室、理化实验室等。”[4]学校的用房有相当的部分被用作实习场所。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张孝若制订《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规程》第八章为《实习场规》,共四十八条分纺纱部、力织机部、手织机部、染色部、金工部、针织部六部。其中纺纱部有这样的规定[7]:

第五十一条学生在实习时间随带小册一本记录各种机器出数折耗成分开停时间运转速皮及其它机器方面与管理方面之心得

第五十二条每组纺完之后由组长权其重量缴呈教授不得私取出所并随时收集同学记录编辑完毕送请教授鉴核然后印布以资研究

第五十三条试验格令数目自由组长填写于表中并将已试验过棉条细纱分别置于抽屉中不得乱掷第五十四条每机每组所出之废花应分别置于桶中不得混以油花或夹杂物凡擦手揩机须用纱头不能任用废花

第五十五条开机之先由组长更换应用之齿轮并视察有无障碍然后开机

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出学校,走向工厂,走向社会,南通学院开设了工业经济、工厂管理、工厂设计、工厂建筑等课程,1931年至1936年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性的教材:

染色学张迭生1931

理论实用力织机学蒋乃镛1933

实用纺织机械学姚兆康1934

实用机织学傅道伸1934

纺织工厂管理学邓禹声1934

棉纺并线学唐孟雄1935

染织管理学诸楚卿1936

染织机械概论诸楚卿1936

染织论丛诸费卿1936

染化手册返院染化系诸费卿1936

学院还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工厂建设,先后选择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管理较为科学规范、员工整体素质较高的校外工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使之成为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除了大生企业工厂以外,在上海,无锡等地都有实习工厂。就现存的材料可看出南通学院纺科实践教学的规定和校内的规模,而对于毕业生是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到工厂去实习的,又取得了怎样的实习成果我们以往并无感性认识且语焉不详,而如今南通大学档案馆2005年所征集到的南通学院纺科1949年《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全面、详尽、客观、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7月至9月新中国建立之前南通学院纺织科教学实习的情况。

二、《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研究

南通大学档案馆注重档案校史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提高馆藏质量,通过广泛宣传,征集到一批具有历史实物价值的珍贵的档案文献,其中2005年由南通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曹成生先生捐赠的南通学院纺科1949年《振新纺织厂实习报告》就是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精品历史档案文献。无锡振新纺织厂是1907年由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等7人集资27万两白银,在无锡西门太堡墩开办的纺织厂。也是中国著名的老纺织企业,至于大生企业学校毕业生如何去无锡纺织厂实习的,笔者以为与南通学院纺科教授黄君吉去振新纺织厂当厂长有关,《南通学院纺织科1950年毕业纪念刊》中的《三十九年来本科发展之经过》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十四年诸先生于七月间内行,复请黄君吉先生代,抗战胜务后,专科教师多为经济部罗致,课程之维持,黄先生煞费苦心,未几黄先生去锡,就振新纱厂厂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