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合集下载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精心整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
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那么你们喜欢关于伯牙的历史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俞伯牙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历史趣谈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趣谈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导语: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中秋节那天,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

由于风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风浪的平息。

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美丽迷人。

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

优美的琴声,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

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

随后,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两人随即结为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生活常识分享。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又是什么样的故事?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也便于一路游山玩水,探访知音.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忽遇大雨如注,风急浪涌.他便命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这一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风止雨停之后,天空现出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望着这迷人的景色,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俞伯牙顿觉惊讶.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人在弹琴的时候,如果突然断了弦,就表明有人偷听或者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他想到,若是在城郭村庄,尚可能有聪明好学,略知音律的人偷听他弹琴.而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莫不是仇家索命或者盗贼谋财来了吧.忙命令仆人上岸,到芦苇丛中或者树阴深处搜寻.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难道你没听说过‘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吗?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樵夫进船舱拜见俞伯牙之前,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蓑衣,放下了柴刀、尖担,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但俞伯牙看着这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还是有几分怠慢.又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古代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要樵夫理解音乐意境.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立即站起来,紧紧抓住樵夫的双手,连声说,“先生大才雅趣,失敬,失敬.”同时命仆人摆设酒宴,款待知音.席间,两人互通了姓名.樵夫名叫钟子期,就住在此去不远的集贤村.俞伯牙主动提出结拜为兄弟,日后生死不负.二人谈兴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俞伯牙意犹未尽,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钟子期推辞说:“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早晚侍奉.”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他说;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小弟岂不成了一个轻诺寡信之人.”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忠信诚恳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俞伯牙.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找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歌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于是,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这个故事虽然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但却寄予了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因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表达朋友情谊的集体原型意象.。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你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吗,不妨来了解一下,丰富自己的知识。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

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

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优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优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优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 1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断绝.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俞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古时有俞伯牙摔琴以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啦!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妙极啦!这琴声宛如奔腾不系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钟子期)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在弹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横批:高山流水
上联:钟子期听曲解心志
下联: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馮夢龍俞伯牙是楚國人,但在晉國做大官。

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

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

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

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準,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

這人就是鐘子期。

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

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鐘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

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鐘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

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鐘子期了。

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

還結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鐘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

誰知鐘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

”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

”隨後在鐘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供参考借鉴!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氏人,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

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顺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待公事办完后,伯牙张着风帆,乘着大船,准备返回晋国。

不到一天,就到了汉阳江口。

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风暴雨,船只不能前进,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

没等多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的月亮越发明亮。

伯牙在船舱中,一个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就叫童子在炉内焚香,准备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摆好,伯牙开始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伯牙感到吃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船住所在什么地方?”船头回答:“就停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但没有人家。

”伯牙说:“是荒山了。

若是在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琴声,所以琴声忽变,弦即会断。

这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听琴之人?哦,说不定有仇家差来的刺客!”然后叫上左右:“到处去检查一番吧!”这时,岸边传来话音:“船中大人,不必见疑。

小人并非强盗之流,只不过是一樵夫。

因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风暴雨,就躲在山崖下。

突然听到您优雅的琴声,所以停下来听听。

”伯牙大笑说:“山中打柴的,也敢称‘听琴’二字!左右,让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的话可不对哦,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会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

走出舱门,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听琴,可知我刚才所弹何曲?”那人说:“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刚才大人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

伯牙听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请到舱中小憩!”樵夫被引进舱中坐下。

伯牙问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对答如流。

伯牙犹恐他是记问之学,又继续试他,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叫伯牙的琴师,他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而他的知音好友则是名叫钟子期的瑶池宫乐师。

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识于瑶池宫,二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成为知音好友。

伯牙和钟子期常常一起琴酒相伴,畅谈音乐人生。

他们深信音乐是心灵的交流,是超越言语的情感表达。

他们的琴音相和,意趣相投,深受彼此的赏识与喜爱。

然而,有一天,钟子期突然去世了,伯牙非常悲痛,他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失去了知音好友,也失去了灵感。

伯牙因为思念钟子期,便离开了瑶池宫,开始四处游历,想要寻找新的知音。

他来到了齐国的陈留城,希望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陈留城,伯牙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子期。

子期是钟子期的儿子,他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对伯牙的琴艺十分钦佩。

伯牙和子期成为了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弹琴论道,畅谈音乐人生。

然而,伯牙却发现子期对音乐的理解和钟子期有所不同,他觉得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伯牙开始觉得失望,他觉得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

一天,伯牙和子期一起登上了一座高山,俯瞰着陈留城。

伯牙情不自禁地拿起琴来弹奏,他的琴音悠扬动听,如泣如诉。

而子期却没有表现出对伯牙琴音的欣赏,他只是默默地听着,没有任何反应。

伯牙感到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伯牙的琴弦断裂了,琴身也摔得支离破碎。

子期见状,忙上前去帮忙,他拾起了琴身和琴弦,放在一起,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拨弄起来。

伯牙听到了这个声音,他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个声音竟然和钟子期的琴音如出一辙,如同钟子期的精神附体一般。

伯牙终于明白了,他找到了新的知音,这个知音就是钟子期的儿子子期。

虽然子期的琴艺还不够纯熟,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却是深刻的,他继承了父亲钟子期的音乐天赋和情感。

伯牙为自己的狭隘和固执感到羞愧,他明白了知音不一定要琴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俞伯牙与他的知音钟子期在西陵峡听琴时,起了一场不愉快的误会。

一天,钟子期约
伯牙去听琴,约定好在西陵峡碧水亭相会。

银子山上有一洞,名叫凝碧,碧水亭下有一潭,名叫明瑟。

伯牙忘了约会,独自来到明瑟潭边。

不料,钟子期等候了许久,误认为伯牙不
来了,便匆匆而去。

伯牙琢磨着:钟子期这么忙,竟然不来?或许他在凝碧洞现学去了。

伯牙来到凝碧洞,在那里听到了钟子期的琴声,琴声那么慷慨激昂,明显表达着他对伯牙
的不满。

这时,伯牙也开始弹琴,他的琴声反映了他内心的悲哀,表达了他为失去钟子期
平淡无奇的友情而感叹。

钟子期在洞口听到伯牙的琴声,被感动了,放下琴走进去,他们
相见,相视而泪下,再一起合奏琴音,这时洞里的鸟儿、动物都凑了过来听,可惜这场演
奏是一次告别演奏,伯牙摔琴,友情为之结束,定格在了这场演奏,而俗话说俞伯牙摔琴
谢知友,应用广泛,成为一个历史典故。

这则典故说明了: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系的,如果只有一方撑起友情这架子,
长久来看也是走不远的。

这件事在古今中外都发生过,道理也是相通的。

没了友情的人生
无异于无味的水逆,所以,我们要时刻珍惜身边可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