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有关《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三】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
16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季特点,理解选材以小见大的特点。
2、把握文章感情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深厚感情。
课前预习1、预习并熟读课文,做旁批圈点。
圈点旁批小提示:可以标注出优美词句,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或者划出关键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
圈点要求:①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②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③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④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2、熟识本课生字词,为下列加点字词标注拼音。
辟.邪()鲜yú八卦.()篱笆..()鸡枞.()择.菜()扳.尖()缅.桂花()绿釉.()密匝匝..()菌.子()ɡuǎ妇德熙.()饱涨.()孟夏草木长.()着.比丘尼装()chì红若园巷.()着.地()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云南省,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昆明。
这是一个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鲜花常开、四季如春的地方,素有“春城”之称。
这座温婉的城市曾经给很多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跟她有关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作品典雅与质朴相融,娓娓道来,态度亲切,如话家常,不矜持作态。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七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三、目标展示四、板块设计板块一:速读,知大意板块二:朗读,悟情感板块三:品读,赏语言五、板块教学板块一:速读,知大意首先进入第一个板块,请三分钟时间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板块一疑问。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昆明的雨》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 朗读并且补 充批注。
是他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
培养学生 筛选信息的能 力;有助于理 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预习,积累生字新词。
1.给加初 字注音
八卦( ) 绿釉(
)辟邪
(
) 鲜腴( ) 密匝匝
(
)气闷(
)
晕倒( ) 饱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课题 16.昆明的雨 课时 2 课时 主备
副备
1、积累生字新词;
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
目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标
4、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
难点: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哪些描写雨的诗文?(学生 师问生答。
自由抢答)
由雨的诗文引 出本文的课 题,既丰富了 学生的诗文积 累,又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明确目标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
明确目标。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培养学生搜集 信息的能力; 有助于理解课 文内容。
质朴、自然,饱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美
学价值。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 7 年,
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
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 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 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1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或阐发哲,或写景抒情,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以自然流畅的布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本文语言风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3.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背景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坤宁这幅画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画的?(2)画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3)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4)作者在文末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5)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是怎样抒发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的。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生字词注音(学生交换评改):卦(g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xié)鲜腴(yú)篱笆(lí ba)吆唤(yāo huàn)密匝匝(zā)2.词义检测——抢答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三、初探文本,感受意蕴1.问题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补充内容参考: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语文八上《16昆明的雨》[江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江海宁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重点:1.通过默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冲和平淡、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导入(出示汪曾祺图片)江苏高邮有一位作家汪曾祺,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充满诗意。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感受这份诗意吧!2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青头菌.(jùn)辟邪..(bìxié)鲜腴.(y ú)篱笆..(líbā) 鸡(zōng) 黄焖.(mèn)鸡乍.(zhà)一看深褐(hè)草茎.(jīng)择.(zhái)净扳.尖(bān) 炽.红(chì)缅.(miǎn)桂花绿釉.(yòu)密匝匝.(zā)花骨.(gū)朵三、整体感知1.用文中的话回答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相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3)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特点的理解。
(2)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昆明降雨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资料,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降雨情景。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激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降雨情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认读。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编小故事或造句。
4. 探究昆明降雨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昆明降雨资料,共同分析昆明降雨的特点。
(3)教师总结昆明降雨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单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难点)2.解读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
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环节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生字注音,解释词语辟邪(bì xié) 鲜腴(yú)晕倒(yūn dǎo) 吆唤(yāo)黄焖鸡(mèn) 密匝匝(zā)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背景链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环节三:默读课文,感知雨的特点活动 1. 这是一篇自读课,以前我们学习自读课的时候都会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后的“阅读提示”,画出关键的信息。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
雨中漫步,走进美丽和诗意——《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设计亮点】亮点有四。
环节清晰新颖:第一步雨中漫步,识文断字;第二步雨中漫步,处处美景;第三步雨中漫步,处处深情;第四步雨中漫步,巧手拾萃。
板书设计独特:“雨”字构图简洁明了,紧扣文本内容,让学生印象深刻。
文体特色鲜明:巧妙引导学生寻找雨的特点,引出雨中的人事景物,顺其自然地在文本里找出物线——雨;情线——思念。
教学用语灵动含情:比如介绍背景,我在第三环节自然引入满怀深情侃侃而谈,让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品味语句体察深情。
整节课设计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较为轻松的掌握字词、理解文体、了解内容、赏析词句,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最后在欣赏美丽照片的环节沉浸到美丽中国的自豪感中。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避邪、鲜腴、篱笆、吆喝”等词语,感受昆明雨的特点。
2.掌握散文的特点和线索,品味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带来的美感。
3.理解作者对昆明恬淡美好生活的珍爱与思念,培养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理念。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讨论【激情导入】(出示PPT1):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这也正是中国梦里最美丽的篇章!是啊,拥有诗情画意的美丽家园,总是让人倍感幸福!在那动荡的年代,昆明有那么一个安静美丽和谐的世界,几十年后依然让汪曾祺魂牵梦绕。
现在,让我们跟着汪曾祺走进《昆明的雨》,回到几十年前的昆明老城,来一趟“雨中漫步”。
(出示PPT2)【教学过程】过渡语:说到汪老,那可是个了不得的文人,学识才气过人呀,跟他交个朋友吧!作者简介(出示PPT3):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背景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浦桥集》,散文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淡而有味”语言;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图时,你能想到那些含有雨字的诗句?(天街...清明时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张志和心中江南的雨纤细轻柔,当人着迷。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中的雨让陆游驰骋沙场,豪情万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苏轼眼中,西湖的雨烟雾冥濛,格外奇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陛下,雨有灵性,雨懂人心。
同学们,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感悟,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汪曾祺,走进他的风俗散文《昆明的雨》,来看看汪曾祺对于雨,有什么感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鲜腴()青头菌()黄焖()鸡草茎()松毛择()净炽()红桂花绿釉()吆喝()花骨()朵密匝匝()
2、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临时合并,在炮火中最终迁到大后方云南成立西南联大,在那里生活了7年,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他的师长沈从文先生,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虽然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但汪曾祺拾取艰难岁月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饶有趣味。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默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昆明的雨还给了作者很多美好回忆,作者想到了哪些景、物、事呢?
明确:
1、第五段明亮的、丰满的、浓郁的,旺盛的
2、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二)继续追问,思考:
为什么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内容多是写的景、事、物、人呢?是否跑题了?明确:
这些景、事、物、人,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昆明雨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景、事、物、人,都是跟雨有关,围绕着“昆明的雨”这一话题展开的。
四、合作探究(一)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不仅有美景、美事、美物,还有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王安忆对他散文的评价。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的文字通俗文雅,他对文字的锻炼、句段的琢磨、全篇的谋局,都隐藏在淡的像云一样的文字里。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正如王安忆评价的一样。
淡如云,平淡但是又饶有兴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汪曾祺的语言。
分组阅读7—10段,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二)体味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
思考:在品味作者直白,如话家常的语言时,字里行间,我们无不能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昆明生活的怀念。
这是因为这样浓郁的怀念之情,才让作者时隔四十年写下了一首小诗来回味昆明的雨,齐读。
围绕情感来写,这也体现了星散神聚。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百味人生》(八年级上册4)中《雨的抒情》一课,也是写雨的散文,试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当堂练笔
今年几场春雨,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天津春天的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这其中有哪些值得让你回味的景、物、事呢?请你也试着用如话家常、淡而有味的语言,写出你对天津春天的喜爱,100字左右。
教师范文:
天津的春天
来天津已有几个春秋,但总来不及感受天津的春天,她就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从我身边旋转着舞裙,欢脱而过。
天津的春天,总是短暂。
但今年的春天,几场春雨,让我也分明地看清了,这春姑娘的模样。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推开走廊的门,一鼻子撞进了海棠的芬芳中,那沁人心脾的清甜瞬间振奋了疲惫的心绪,抬头一看,海棠花原来早已绽放枝头。
欣喜,难以名状。
第二天的晚托管,我决定也带学生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
我在一旁,看着孩子们仔细观赏校园的一花一草,嬉戏笑语间合影留念。
我才恍然察觉,春天,对于我说,还是盛开在你们脸上的笑容。
七、书目推荐
如果你对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还回味无穷,老师给大家推荐汪老的两本著作——《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
附:
雨的抒情
季薇
雨,好像是千万只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
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
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
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
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
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得响。
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
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
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
要不然,
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
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
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
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得替莲池挂上了珠帘。
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
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
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上,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