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
——1/2/3/4/8章(LL部分)
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
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
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
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
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
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
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
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
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
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
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
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
“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
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
g)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大会”,把环
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与
解决途径,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文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协议。
h)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会议: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大会(WSSD)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并
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等文件。提出
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并确定了可持续
发展的五大优先领域: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2.环境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型;(4)公共性与稀缺性。
3.环境管理的概念: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主要是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管理目的是在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和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1)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2)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5.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代内和代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指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6.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失衡有三个阶段,即:组分失衡、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7.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8.系统的功能体现为一个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
9.按照评价的层次和性质分类,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
10.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
传教育手段。
11.简述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优势。
一是技术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对政府……、对污染者……
二是持续的刺激作用,……。
12.环境教育的形式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具有三个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
13.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统计调查(收集资料过程)、统计整理(加工资料过程)和统计分析(分析资料过程)。
14.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确立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15.我国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对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对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要求填报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16.我国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明确了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17.我国在1989年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形成了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8.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八个部分,即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各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环境标准、环保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
19.从评价对象的角度,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什么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
后评价:第二十七条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