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免费阅读】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学部在宣院度出大生于新学验材联传极活我开家,弟束生全新传报备乃认了体活奉生生容料系达动委部良展就让部。会体的自工无至真巨做部献由活易。人给员员决传直餐全门我生成一己作患全负大如尤,于不受并,相各和定统点接的体的们活员年”,,校责的下其而刚适不联协关班寝从,将交环同相有新部吃里的一保的,贡安重由刚应法合调的生室身从放流境学关困一工苦,原有证同争献排要有进,分兄好部活长边整在。和在活难而届作耐我则问我学取外1多,:。一入对子弟二门委每做个生使效寝动,定生.计劳们,题院动、感为地为要定大大的部者。员月起学活,大率室找)活地地地地我分地划,要在出学((力(可分大第第第第主(((((①地资受生12312312震同搞创学学欺门之如和定,生部为质质质质国震一,之生部))地)对类体一二三四要)))))新震源论勤继全现生到活按按按在地地对人灾环灾环地的学好新生学骗举间个寝时积会所同大质人方划层层层层表构是不新同中活也一于续心,的—地地地同质质地为作生部害境害境质基提生意活习迷办的别室开极的负学同作的案分级级级级现造指足生时找部产质质质一灾灾质改人工发全及安的问与问环—本为(活选用生:四在运地供活识,不惑专关食长展关大责服学年尽积到”作作过突一适各地害害环造员作扬意时全概题渐题境概生3部拔引命(个一动壳若了部的在适等门系堂,寝注局的务在生用用程发般当种区与发境地快极家的)生念的进的问念的生为将,起财简层下活某活的优干诸这部生应等针广就将室与出安。享活的的的性性注具地渐生系质环性防题溶于的工创活的产答级三跃个组活学信保本部细秀类驱动的和意体质进前统环一委活,,对泛餐其的我发全在受部分打境地治多地入食感作新部地构)。个部织部院息持型动力地专到问灾性都的境工在心的②地质途发年成,寝基大收难发全校,和联着计重造质成P方分质到堂觉理方做和的和上我分力学3质属各题害地有外系特作学体成质环径的环严9面的之员安室于一集问展方学结后合生划要学生大方。念面一环类来形环性种的和质一部统殊选全报院学图境原的生贴员境重:岩中。全的此新同题为位生合勤兄活联,生活学面。个:源式境地地形渐环个输的的分问因境拔学一问危层开会的,的基,清,生学,生检有生方弟部合为创部原分分问质质象进境短入局地生沟很础类题校直题害应问展工服组生类类题灾环表性问暂加部形活于卫洁在的们基活查关活面部无部了造自的活通好,;后力相以题针作生务成地::(害境述地题的以结和动这生卫新综对于部。的部。门微分做一部联果突之,宣我关来质内突地;问。质可渐控构地对的(活。一系的人,一等生生合学此在争安的总举不兄好个计密的然中提传部部的环动发质题环相进制。质社又本部只突释才首点诸做入知校我各取全特之办至弟我良划联论每。高和计境力的灾出境互性;条门优会一版作优发放先,多不校识饮们个形方点,各的部院好联系。述问地,害现问影变件年其推划和良性而生上个块为秀就我方好报讲食决班成面和希类服门学的合生促题质渐)的题响化开工广举的引老形③活专重的一的,作进和地可;过部面,名座,定级传的优望活务开生学兄活进学作。办地起特师象部对点具个团次用发渐域以程分都对作。安开的统信势经动的展寝习弟,同质的殊后效“以,。生引生进类同。要学工体幕队会学好在全展重。息,过的时一室生院与兄,现一的率政上地起的性别时并继生作活后。象定气存校接适方“要从,积我时候些的活校同弟要将,管就质的。的;发及及范续的,动部寝候在各待当面自“整协极们候,由卫工的学院一是环地地生从寝是时地围条作不我内门室许个工时的觉基体助协一的却生生作相的系一我与境质质;(而室本质内件传好法部容,作问环环多地作间相回层提学作年时不活工环关日交开们公2解风年过地达)题境境学活还主一为④点同组关收组高校其的候一部作境部常流展生共经程面决采度给配;问问人生动要要直同。震不时织意餐织我相他努也定主,,门生与实活管过这大内题题口我合同十发依以学动发专见具”院关兄力大能办搞促以活和施部理新比,;一赛生过院学学分扬据来们放人和”,学部弟能多想的好进及密作还取学一赛问”活间学院校突上学都生前建活并生门部够是到活寝全我切,需得院届时题。部的生和后出届院是活议动组寝做门在在做动室院院相加要巨取体间好。工交,学勤的生和默居,,织室好的学不这,安学的关强学大得育:新作流做生问活兄默住并提各的安工生为些在全生相。同院发巨部2一棋的和0到会题部弟在的生及高班水全作会同工丰教的关使兄相展大全x届牌大各x有兄积,的部背重活大生平通。内学作富育全部同弟关的发体年体比致班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地质学--总复习
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的危害种类
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岩溶塌陷区的分布特点(南方岩溶、北方岩溶);矿山采空区地面塌 陷的分布特点
15
5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内部条件:空洞、洞穴围岩状况;岩土体的 外部条件:降水、河湖倒灌、地震、人为活动);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矿山 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岩溶地面塌陷机理:潜蚀作用、真空吸蚀效应……)
土壤盐渍化的定义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壤盐渍化的机理
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水、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 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 性);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双向模式);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 (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
12
3
滑坡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数学力学计算法、长期监测法、非线 性数学法
滑坡的预测预报
时间预报;空间预测
滑坡的防治
滑坡防治的原则;6大类防治方案及其具体工程措施、防治原理
13
4
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沟谷的发育阶段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海水入侵调查的内容及方法手段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防治所基于的两个基本原理;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地下水 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20
9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与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
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
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环境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化学地质方法二.地质环境1.地质环境的内涵: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2.地质环境的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三.环境地质作用1.自然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2.人为地质作用(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四.土壤与土地资源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固定性(2)土地的不可替代性(3)土地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五.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现状:全球水土流失相当严峻,据统计,全球每年有750×108t 的耕地表土流失,其中美国每年流失40×108t,前苏联约23×108t,印度约66×108t,中国约50×108t。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中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每年约16×108t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2)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和土壤结构等。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滥砍乱发、耕地的不合理利用。
(3)水体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②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③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④污染水体2.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总结(西西整理版)
注意:“※”为自添加的内容;“&”为标记为了解的内容;“≠”为标题有争议第一章大陆地形单元:•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正地形• 丘陵: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 平原:相对高差低于100米的平坦地区• 高原:海拔大于600米,表面较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地形低平或呈丘陵状的地区,外形似盆状的地形• 裂谷:伸延上千公里,宽仅30~50km的线形低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海底地形单元:• 大陆架(陆棚):海面以下~200米深的海底平原。
坡度一般小于0.1°•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倾斜明显变陡的地带,平均坡度为4.3°•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约3700米• 海沟:海底的带状深渊• 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和海岭• 洋中脊第二章地壳中最多的元素:O、Si、Al、Fe、Ca、Na、K、Mg、H等九种元素。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造岩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长石、石英。
矿物的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Au, Cu, C)(2)硫化物矿物(FeS, PbS)(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SiO2 , Fe2O3)(4)卤化物类矿物(CaF, NaCl)(5)含氧盐类矿物(硅酸盐CaAl2Si2O8 ,碳酸盐、硫酸盐)※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岩浆岩分类:{ 按产状分{火山岩(喷出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按成份分{ 超基性岩:SiO2 <45%,如橄榄岩、金伯利岩基性岩:SiO2 :45~52%,如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SiO2 :52~66%,如闪长岩、安山岩酸性岩:SiO2 >66%,如花岗岩、流纹岩结晶顺序: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越往左越先结晶)※沉积岩: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形成阶段:{ 风化作用阶段: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产物:碎屑、胶体溶液、真溶液)搬运作用阶段:机械、化学、生物沉积作用阶段:机械、化学、生物固结成岩阶段:压实、胶结、重结晶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化学成分:氧化物成分高,Fe2O3含量高。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环境地质学复习☐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如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等;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如滨海地区大面积填海造陆;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农业上平整的土地、梯田,水库、运河、围海围胡造地等;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如长期大规模强烈开采地下水地区。
第三章1.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一)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
一个面积较大的地质环境系统,当它失稳时,导致某些地段发生地质灾害,其他地段可能只发育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
(1)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2)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可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条件(水土流失)。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3.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的原因是什么?(一)新构造运动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是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发生频率高、种类齐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第一级台阶是青藏高原。
第二级台阶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三级台阶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三)特殊的气候条件我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受大气环流的西风流控制。
由于青藏高原,对西风流的屏障作用,近地的西风流被分为两支,一支绕流向北,一支转向偏南。
(四)人口过多、资源不足第四章1.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区别与联系?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武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
2.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砍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危害: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域下流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
3.结合实际,试述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遵循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堤防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河、呼、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4、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总量居世界第6位。
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水量很少,按97年人口计算,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是美国人均水资源的1/5,加拿大的1/50,略高于印度。
5、水环境问题。
1、淡水资源短缺;地球上的水是可再生的,总量也是恒定的,但真正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又是有限的。
淡水资源短缺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
3.河川径流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使以河流和湖泊为主的地表水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沼泽湿地缩小,进而导致这些地表水体的环境功能下降。
4.地下水枯竭;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流动速度十分缓慢,自然补给量往往低于抽水量,很容易引起含水层衰竭.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地球上的水文循环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五章1.水资源的涵义和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涵义:可以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特征:1,储量的有限性;2,补给的循环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用途的不可代替性;5,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为什么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水环境问题概述)1,水资源短缺;2,水体污染;3,河川径流量的减少;4,地下水枯竭;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6.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又哪些?主要水体污染源的污染特征?水体污染: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污染源:1,按污染源的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类:可分成点源、线源和面源。
污染特征:一,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1,悬浮物含量高;2,需氧量高;3,PH值变化幅度大;4,温度较高;5,易燃;6,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1,含氮、磷、硫高;2,含有机质多;3,含有大量的合成洗涤剂;4,含有多种微生物,每毫升污水中可含几百万个细菌,病原菌也多。
三,农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1,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2,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四,自然污染源的污染特征:1,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产生毒性,污染水体;2,火山喷发和风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造成水的污染;3,在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潮汐侵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层,使其污染;4,水生生物的一提腐败后引起水体有机污染甚至富营养化。
7.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2,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8.水资源开发会造成哪些负环境效应和正环境效应?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2,地面沉降;3,海水入侵;正环境效应:1,控制土壤返盐;2,调蓄地下库容;3,改善水质。
10.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水资源保护措施?举例说明。
一,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1,大力开发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的全面节水工作;2,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3,多渠道开源充分利用本地水源;4,综合利用,涵养水源;5,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1,地下水应优先用于保证居民用水;2,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大力开展井灌井排、旱涝盐碱综合治理;3,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地下人工调蓄;4,调整和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5,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三,中国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当务之急:1,切实波爱护饮用水水源地;2,优先发展清洁生产技术;3,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
4,严格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污染;5,按流域、区域进行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
第六章1.中国矿产资源如何分类?有哪些战略资源?分类:1,能源资源:矿物燃料和核燃料;2,原料资源:金属原料和非金属原料战略资源:我国的金属业内,稀土、钨、锡、锑向来被称为“四大战略资源”,及钛,焦炭。
2.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2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 3水土流失3.地下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2,破坏水文地质环境: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位下降;3,矿区山体开裂破坏;4,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地震、岩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