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较大小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较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能初步掌握大小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掌握数数字之间的比较以及字母的比较。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小的概念、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难点:比较大小时的符号“<”、“>”及“=”的使用。
【教学准备】实物物品、图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两个实物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写出结果。
例:丝绸和棉花,哪个更轻?吊坠和耳环,哪个更小?对比之后,教师强调把大小的结果表达出来,并引出比较大小的概念。
二、大小的概念教师出示数字,要求学生手指比大小,再请学生介绍一下数字的大小。
例:11、16、19、23、30。
三、数字大小比较方法1.相邻数比较大小。
根据最高位进行比较。
例:45、46比较,哪个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4”比“3”大,能得出:45<46。
2. 比较大小时将数线段分割相应数量的等分段,然后相应的分别按区间号数比较。
例:20和13比较,哪个大?教师图示0-20的数线,分成4份,每份表示5,然后将20和13数映射到数线上,20在第4份的第1格,13在第3份的第3格,教师问学生:哪个数线段大?第4段与第3段。
还教师问:20在第4段第几格?答:1。
13在第3段第几格?答:3。
答案:20>13。
四、字母大小比较教师出示字母,让学生自己体验并发现字母大小比较规律。
例:A、B、C、D、E、F、G、H、I、J。
五、完成作业请同学自己做邻居数学辅导本P5-P8的练习。
【注意事项】本节课以生动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当中学懂“比较大小”的概念,发现和掌握数字和字母的比较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第一单元第3课《比 较》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第3课《比较》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比较知识,初步了解大小关系。
2.能够正确标识物品大小关系。
3.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语境的大小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基本的比较知识,初步了解大小关系。
难点:正确选择符合语境的大小词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老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
2.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物品的大小,如“大、小”等,并让学生比对模拟比较。
2. 新知讲解与练习1.出示图片或物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模仿老师说出大小。
2.老师提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个大一些?”并引导学生回答,突出“大”、“小”等词汇。
3.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如“哪个是最小的?”)。
4.老师演示“比”字的用法,引导学生做练习,如“小鸟比老鹰小”等。
5.老师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派生出新的比较词汇(如“一般、更、最”等)。
3. 实践运用1.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个不同大小的图形、数学运算、物品、人等。
2.学生分组,找出班内大小关系最明显的兄弟姐妹,将他们排列在“大小顺序”的榜单上。
3.给学生一张比较单词卡片,让他们按大小关系排序。
四、教学评估1.老师收集学生的听说读写记录,评估他们的英语能力。
2.老师通过让学生互相测试,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
3.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哪个是最小的?”),让学生回答。
五、教学反思本课堂语言质量较高,学生参与积极度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也得到了增强。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大小》教案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大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大小概念,并能够比较数的大小关系;2. 能够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3. 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2. 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3. 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比较大小》教学课件;2. 小组活动所需的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回忆物品的大小关系。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两个物品哪个更大、哪个更小呢?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观察物品的大小、用手比划等方法判断物品的大小关系。
Step 2:比较大小的符号表示(10分钟)1. 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大于:数A比数B大,用“>”表示;小于:数A比数B小,用“<”表示;等于:数A与数B相等,用“=”表示。
2. 利用课件上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3:数的大小比较(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一些数的大小关系,并帮助学生归纳数的大小规律。
2. 通过课件上的例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为每个小组发放小组讨论卡片。
2. 在课件上展示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并告知学生他们需要在小组内讨论,寻找答案,然后派代表上台回答。
3. 当一个小组的回答出现错误时,其他小组有机会进行抢答。
抢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4. 比赛结束后,教师以奖励分数的形式评判小组活动的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总结。
Step 5: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带上上课所学到的知识。
2. 教师在讲解完后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批改,并讲解正确答案。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结束课堂内容后,布置相应作业,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比较大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比较》说课课件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有4只,有3
3.比较大小。
一一对应比较 ,比 多 ,比 少,也就是说5○3,或者3○5。 4.“<”是( ),“>”是( ),它们的开口对着( )数。“=” 是( ),表示两个数相等。5.开口对着大数,尖部对着小数,两个数字 相等用( )连接。
6.在○里填上“>”“<”或“=”。1○7
4○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第三课《 比 较》。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 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用演示与 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样多”。其中演示应用了蜜 蜂采蜜这个情境,生动地展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同 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讨。
(三)、巩固新知1.指点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点学生按课堂活动第1题做 游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 小?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
七、课堂练习 1.数一数哪个多,哪个少。
2.数一数,比பைடு நூலகம்比。 有3只,有4只,有3朵。蜜蜂和花的数量同样多。3=3,“=”是( 只,比多。 4>3读作4大于3。 大于号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1.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 大小。 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主题为《比一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数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概念,并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数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概念,并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数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概念,并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比较。
难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天平、卡片等。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教具(尺子、天平、卡片等)展示生活中的比较实例,如:比较铅笔的长度、比较苹果的重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例题1:比较两组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进行比较。
讲解例题2:比较两组苹果的重量,巩固比较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比较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内容:数的大小:>数的长短:>数的高矮:>数的轻重:>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数的大小,并填上“大于”、“小于”、“等于”:① 3和5;② 7和7;③ 2和4。
(2)小明和小华的铅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谁的铅笔更长?请说明理由。
西师大版数学(2024)一年级上册1.2. 比较课件(共28张PPT)
1.0~9的认识
2.比较
课时目标
1.(数感)通过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实物的数学,了解“ 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增强对数字的直观感受和 理解,建立良好的数感。
2.(抽象思维)从具体的物体表象中抽象出大小关系,培养 抽象思维。
3.(符号意识)理解“>”“<”“=”的意义,并能正确运 用。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大小的比较无处不在。
比较
1.比较数的大小
探究新知
看看图中都有什么?各有多少?
3
4
3
探究新知
一只蜜蜂采一朵花,花朵够不够呢?
3
4
3
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3
3
探究新知
怎样才能知道花朵够不够呢?
3只蜜蜂: 3朵花:
探究新知
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会了通过 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直观 地看出谁多谁少。还认识了三种新 的符号“>”“<”和“=”学会了用 符号比较数之间的大小,还能用多种 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 哪些收获?
写一写
巩固拓展
巩固拓展
1、可以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6和 9,对着摆一摆,就可以比较出大小。
2、通过9的分解式知道:9可以分成6和 3,所以9比6大。
3、数数法:从1开始数,先数到6,再接 着数到9,可知9在6后面,所以9大于6。
巩固拓展
0 1 2 3 4
0
4
1
5
2
6
7
8
9
巩固拓展
小明给小红1颗糖。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6)-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用“大于”、“小于”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2.能识别在小学一年级范围内的数值大小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数值大小比较教学重点1.加强学生“大于”、“小于”的概念理解2.通过实例演示加强学生对于数值大小的掌握教学难点学生识别“=”的概念理解教学素材1.教师准备有关实物或图形的材料,如水果、蔬菜、运动器材等2.教师准备有关数学计算的材料,如简单的算式表、简单的数学游戏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些实物或图形,让学生组成两排,让学生分辨哪一排多,哪一排少,并询问学生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大小比较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小于号、大于号表示两排物品的大小关系,并问学生有没有出现过相等的情况,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概念。
通过游戏巩固“大于”、“小于”概念(15分钟)•教师使用自制的数学小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队伍,通过角逐比赛进行集体协作,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大小比较的概念。
•游戏内容不限,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游戏,譬如跑步比赛、打篮球比赛、找朋友连连看等。
用实例加深大家对于概念的掌握(20分钟)•教师找一些实例,譬如两个数字,两个物品等,放在教室前面,邀请同学上来比较,用大小符号进行比较,可以让两个学生站在示意的大于、小于符号之间来展示比较关系。
结束语(5分钟)•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学会如何大小比较,有没有还有问题没有搞懂,总结课上重点难点,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请同学们认真复习。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内的一些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比较,作为课后的家庭作业,以便对于数值大小比较的概念多一些训练。
第一单元第3课《比 较》大单元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西师大版)
比较学习目标1.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正确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的工整的书写与区别,能用正确的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课前准备:符号卡片、圆、三角形、课件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美丽的春天到了,花园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瞧,谁飞来了?2.现在数数这些小动物的只数和花的朵数,填在书上。
3.请小朋友从学具中拿出3朵花,3只蜜蜂,4只蜻蜓,分类放在桌上。
4.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2种物品,比一比这两种物品谁多,同桌可以相互合作。
(花与蜜蜂,花与蜻蜓、蜻蜓与蜜蜂)5.展示:用投影仪展示不用的摆法(分类或一对一),说一说你的想法。
(花和蜜蜂一样多`````)6.大家觉得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呢?(一对一地摆)揭示课题:一对一的摆法很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多少。
二、探索新知1.认识同样多(1)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摆一摆花和蜜蜂,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操作,回答:一只蜜蜂对着一朵鲜花,刚好对完,没有多余的,所以蜜蜂和花朵同样多。
)(2)介绍:蜜蜂的只数是3,花的朵数也是3,3和3同样多,我们说“3等于3”,可以用式子“3=3”表示,中间这个符号“=”叫等号。
我们用“=”把同样多的两边连接起来。
(学生跟读“3等于3”,)教师板书: 3=3:等号(3)小结:蜜蜂和花同样多,3等于3。
(4)先摆5个圆,再一个对一个摆同样多的三角形圆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怎样表示(圆和三角形同样多,5=5)(5)你还能再说些几等于几的式子吗?两个同学一组,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
生汇报时说明怎样摆的,再用等号表示。
2.比较多与少(1)动手操作:一个对一个地摆蜻蜓和蜜蜂。
你发现了什么?(一个蜻蜓对着一个蜜蜂摆,蜻蜓还多出来了一个,蜻蜓比蜜蜂多,蜜蜂比蜻蜓少。
2022年西师大版一上《比一比》教案精品
上学了第2课时比一比⏹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页,第6页,分辨物体的“长短、轻重、大小、多少”⏹教学提示教科书只出现了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4组比较,没有出现“同样长、同样大、同样多、同样重”的比较。
教学时是否出现,何时出现,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但是一旦出现,一定要有真情实景,用实物说明。
⏹教学目标1.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难点: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准备2个长短差不多的铅笔,2个大小不一的篮球、2个乒乓球、1袋苹果、1袋梨、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天平。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3个圆片、3个小三角形或3根小棒。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如谈话法、情境导入法、游戏法等。
谈话法:小学生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分辨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多少,会有很多好玩的小活动,喜欢吗?游戏法: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情境导入法: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并板书: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设计意图】游戏法引入,孩子学习热情、参与度最高、注意力最集中。
谈话法比较好操作,学生不会乱。
情境导入法容易操作,也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调动生活经验来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的要求。
◆探求新知,掌握分类标准1、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比较出这两位同学谁高谁矮? 与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比较》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基本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将比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概念,包括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且内容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通过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
3.掌握比较物体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较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正确使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教学难点】:1.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2.理解比较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具有初步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的经验,如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等。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数字小的在前面,数字大的在后面;3.通过数学游戏和实例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符号的认识和记忆;2.数字的比较大小方法。
教学难点1.避免学生混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用法;2.用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数字比较大小的幻灯片;2.实例材料:含有数字的图片、声音、实物等;3.数字比较游戏:比较大小的游戏软件或者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比较身高、年龄、鞋子大小、书包重量等,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并且告诉学生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学习符号(1)老师简单介绍大于和小于符号的概念、记忆方法和写法;(2)老师向学生展示两个数字,让学生猜猜哪个数比较大。
学生可以拍手、站起来或者举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大于和小于的符号,把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3)老师通过这个过程慢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于和小于符号,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比较。
3.数字比较(1)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依据经过的符号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数字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字;(2)老师可以放一些实例材料,用鲜明的色彩和声音效果增加学生对数字大小的感知。
4.活动(1)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增加学生对数字比较的理解。
学生可以带来自己的物品进行比较,学习怎样用大小顺序进行排序;(2)教师介绍一些数字比较的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字比较的趣味和挑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大于和小于符号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数字比较大小的技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和排序事物,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2024年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精彩教案2009年修订版比
2024年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精彩教案2009年修订版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主要涉及第四章“比较”的第一、二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比较”概念,掌握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方面的比较方法,并能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天平、大小不同的球、图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不同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和方法。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分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3)解答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分享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2)布置拓展题,提高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比较的概念和方法2. 例题解析3.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1)比较下列物品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并填写表格。
(2)根据比较结果,回答问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学生对比较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较方法。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较(3)-西师大版1. 教学目标1.掌握“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能够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能够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3.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
2. 教学重点1.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描述大小比较;2.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3. 教学难点在数字范围内进行大小比较。
4.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册。
5. 教学过程5.1 活动15.1.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物品,例如两个水果,两个玩具等。
教师指着两个物品,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一个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拿出另外两个物品,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大小的概念。
5.1.2 学生练习学生自由搭配物品进行大小比较,进行练习。
5.2 活动25.2.1 教师引导出示数字1~100的卡片或者放在墙上的数字,例如当出现“24”的数字时,教师会问:•“26”和“29”哪一个更大呢?•“21”和“18”哪一个更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其他数字,重复上述步骤。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数字的范围内加深大小比较的印象。
5.2.2 学生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搭配进行大小比较的实习。
5.3 活动35.3.1 教师引导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比较式,例如:24 < 29教师问学生,这组比较式的意义是什么?这组比较式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比较式理解能力。
5.3.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数字比较式,然后相互检查修改错误的地方。
5.4 活动45.4.1 教师引导将以上几个活动相结合,教师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数值比较,例如:•12+6 > 16-5•28-3 < 36-9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比较的规律。
5.4.2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编写较为复杂的数字比较式,然后进行练习。
5.5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中熟练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通过小学生平时生活中比较大小的例子引出比较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新知
1.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在白板上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3.注重举例说明“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的使用方法。
第三步:巩固练习
1.在黑板上列出一些简单的比较问题,做题过程中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推导并解决问题;
2.课堂练习,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比较大小的抉择,并在纸上用符号报告答案。
第四步:综合应用
老师出示一组大约十个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们听题后想一想,然后做出符号运用,分析选择的原因。
四、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
2.强调学生练习时要认真思考,对错多加思考权以及反复比较达到最终正确答案。
五、板书设计
1.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2.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其含义
六、教学反思
一开始学生不是很明白比较的概念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但随着老师的倾听和引导,更好地理解了比较的概念及其规则。
接下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的引导和练习,强化学生的掌握比较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和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但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反复讲解和练习。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第三节《比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认识10以内的数。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学生能够培养出对数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
2. 学会使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学会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能够准确运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1-10的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对数的大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1. 老师出示一些具有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数量。
-老师拿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有3个苹果,另一个盒子里有5个苹果。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盒子里的苹果更多。
-学生回答后,老师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注意物品的数量多少。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排序,询问学生如何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老师提问学生:当我们有一组数时,如何判断这些数的大小关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判断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数不相等时,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老师出示两个卡片,一个上面写着数字6,另一个上面写着数字9。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6和9哪个数更大?-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发现两个数的个位数不同,数字9比数字6更大。
第二环节:认识比较符号1. 出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释它们的含义。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符号“>”、“<”、“=”,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大于”符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更大。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章节,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概念;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对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计数器、图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展示不同数量的水果、不同长度的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比较数量:展示两组水果,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哪组水果多,哪组水果少。
(2)比较长度:展示两支铅笔,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得出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
(3)运用比较符号:让学生用“>”、“<”、“=”表示比较结果。
(4)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比较数量:数一数,比多少。
2. 比较长度:量一量,比长短。
3. 比较符号:>、<、=4. 语言描述:哪组多,哪组少;哪支长,哪支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的数量,用比较符号表示结果:A. 3个苹果,5个橙子。
B. 8个铅笔,7个橡皮。
(2)比较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比较符号表示结果:A. 1支铅笔,1支钢笔。
B. 1把尺子,1把剪刀。
2. 答案(1)A. < B. >(2)A. < 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比较符号和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西师大版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一)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二)知道以下规律1、加法(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
标题: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3.比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2. 学习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概念。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比较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比较的方法。
4. 游戏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引出比较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比较大小:让学生观察两个实物,如苹果和橘子,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2)比较长短:让学生测量两支铅笔的长度,说出它们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用“长于”、“短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比较高矮:让学生观察两个玩具娃娃,说出它们的高矮关系,引导学生用“高于”、“矮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4)比较轻重:让学生掂量两本书的重量,说出它们的轻重关系,引导学生用“重于”、“轻于”、“等于”等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3. 巩固练习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巩固比较方法。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化知识要点。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物体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质教案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对物体长短、高矮、大小进行比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观察和判断物体长短、高矮、大小。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比较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绳子、卡片、图片等。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绳子、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展示动物园里各种动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长短、高矮、大小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进行比较,以及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比较彼此身高、书本大小等,并记录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法。
6. 巩固拓展出示一些具有挑战性比较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长短、高矮、大小,并用数学符号表示:A. 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子B. 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C. 一本书和一张卡片(2)思考题:在生活中,你还能用比较方法解决哪些问题?2. 答案(1)A. 铅笔 < 尺子;B. 小猫 < 小狗;C. 书 > 卡片(2)答案不唯一,举例:购物时比较价格,选择性价比高商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物体,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成果以图片或文字形式进行展示。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排序和分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具与学具准备4. 小组讨论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我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比较⏹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认识“>”“<”和“=”,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提示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1.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和小棒。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如游戏法导入、主题图导入法等。
游戏法导入: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认识了6个数字宝宝,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宝宝抢读游戏,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机会就是你的。
准备好了吗?师出示数字卡片,生抢读。
师评价学生:数字宝宝说,“小朋友们真能干!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为了奖励你们,我请你们去看蜻蜓和漂亮的花朵,在那里,我们还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呢!”【设计意图】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学生的参与度高,复习效果好。
主题画导入: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学生:想!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12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图中有3只蜜蜂、只蜻蜓和3朵花。
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们听听。
多媒体课件演示:花儿说:“花比蜜蜂多。
”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
”蜻蜓说:“错了,应该是蜻蜓比蜜蜂多。
”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学生:它们在比多少。
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再造现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讨。
探求新知1.教学例1。
学习“同样多”。
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是1只蜜蜂停在1朵花4上,然后蜜蜂飞走,像右图一样定格。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对了。
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
先请一个5 同学把 4 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另一个同学在他摆的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要求摆的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的小圆片同样多。
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
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摆出同样多的小圆片的呢?指名回答。
教师: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的小棒与我拿的小棒同样多。
教师拿出 5 根小棒,学生也拿出 5 根小棒;教师拿出 2 根小棒,学生也拿出 2 根小棒,如此反复几次。
教师:两边的东西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 =”),这个符号叫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
板书:3=3。
教师:请同学们用等号表示 4 和 4 同样多, 和 5 同样多。
学生写出 4=4,5=5后,引导学生读两遍。
【设计意图】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样多”。
其中演示应用了蜜蜂采蜜这个情境,生动地展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同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
学习“多些”、“少些”。
教师:刚才我们说 1 只蜜蜂对着 1 朵花,蜜蜂和花就同样多。
如果飞走 1只蜜蜂或是飞来 2 只蜜蜂后,花和蜜蜂还是同样多吗?(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的语言出示“飞走”和“飞来”蜜蜂的图像。
)指名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花的朵数没有变,飞走 1 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少些;如果飞来 2 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多些。
教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多些、少些。
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有 3 只蜜蜂和 3 只蜻蜓,1 只蜜蜂对着 1 只蜻蜓。
教师:这时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后。
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又飞来 1 只蜻蜓,排在原来的 3 只蜻蜓的后面,让学生观察。
教师问:现在还是同样多吗?学生:现在的蜻蜓比蜜蜂多1只。
教师:如果用蜜蜂的只数与蜻蜓比呢?引导学生回答:蜜蜂比蜻蜓少1只。
师介绍:也就是用4与3比,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4比3大,3比4小。
教师介绍大于号:我们用4>3表示4比3大,“〉”是大于号,读作4大于3;用3<4表示3比4小,“<”是小于号,读作3小于4”。
引导学生读两遍。
2.教学例2师引导回忆刚才学了哪些符号。
(“>”“<”“=”)师先示范这些符号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符号.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3页,在例2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些符号。
学生写符号,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评议。
3.教学例3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再在这3个小圆片下摆小圆片,使下排的小圆片比上排多2个。
学生摆小圆片,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你们在下排摆了多少个小圆片?学生:5个。
教师:你能用大于、小于说一说你摆的小圆片吗?学生讨论后回答:5大于3,小于5。
师:请同学们在3和5之间填大于号或小于号。
学生写后,教师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3<5,5〉3,并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别突出在“同样多”的基础上探讨“多些”和“少些”的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较的方法。
巩固新知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第1题做游戏。
“。
“◆ 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分享自己的收获。
在分享中让孩子反思、提升,得到发展。
◆ 布置作业课本第 14 页,第 3 题;15 页 6、7 题。
答案:14 页第三题: 画两个三角形 画 5 个爱心 画 4 个或 5 个笑脸 画4 朵以下的花15 页第 6 题:(1)>< = < (2)1 2 2 115 页第 7 题: 小于 5 的数有 0 1 2 3 4大于 1 的数有 2 3 4 5 大 于 1 小于 5 的数有 2 3 4⏹ 板书设计比较同样多:3=3 4=4 5=5多些: 4>3 5>3少些:3<4 3<5⏹ 教学反思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时,我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问:你想拿哪两种比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
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 >”?有的学生说: 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有的说: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
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
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比较教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手,说一说左手有几个指头,右手有几个指头?学生:左手有5个指头,右手也是5个指头。
教师:模仿老师的样子,把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后,发现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
教师:这样1个手指对着1个手指,刚好对完,我们就说左手的手指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
教师拿出3个茶杯,然后当着学生的面给每个茶杯盖上1个茶杯盖,然后问学生:是茶杯多还是茶杯盖多?学生讨论后回答: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
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茶杯和盖子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所以我知道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
教师: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12页例1的蜜蜂采花图,你认为是蜜蜂多还是花多?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我认为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因为1只蜜蜂对着1朵花,刚好对完,所以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
学生乙:蜜蜂是3只,花也是3朵,3和3同样多。
教师:两个数同样多,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板书:=)这个符号叫做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
教师板书:3=3,引导学生读两遍。
教师:请同学们在上排摆4个小圆片,下排再摆和上排同样多的小圆片。
学生按教师要求操作后,请学生在下面相互看一看,评一评,看谁摆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排的小圆片是不是同样多?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写出4=4。
教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摆小圆片,请同学们在下面摆,要求同学们摆的小圆片和老师摆的小圆片同样多。
师生摆小圆片。
(略)……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观察和操作,通过学生手指的一一对应、茶杯和茶杯盖的一一对应、蜜蜂和花的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含义。
还通过摆、小圆片加深学生对这种比较方法的理解。
而且这个教学设计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广大农村的教学。
◆ 教学资源怎样填写“>”、“<”或“=”在对两个数进行比较时,通常需要用“>”“<”或“=”这些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或相等关系。
确定好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后,怎样正确地填写这些数学符号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首儿歌来帮忙。
“大嘴巴对大数,小嘴巴对小数,两数相等填等于。
”这里,通过形象的语言把“>”称为大嘴巴,把“<”称为小嘴巴。
例如:54 与 36 进行比较,54 是大数,36 是小数,因此“大嘴巴”应对着“54”,即 54>36,再如:16 与 48 比较,16 是小数,48 是大数,所以“小嘴巴”应对着 16,即:16<48,两数相等,如 ○31 31,则填“=”,即:31 31。
◆ 资料链接“>” “<”是谁发明的?一般认为<,>是英国数学家哈利奥特 1631 年开始采用,而他本人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的符号则因应于 1631 年。
托马斯·哈里奥特 Thomas Harriot (1560年 –1621 年),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
他于 1621 年 7 月 2日去世于伦敦。
在自己的《使用分析学》 (Artis Analyticae Praxis)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和“>”符号,但是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 1631 年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