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精)
鲁迅《伤逝》赏析

六、关于悲剧结局 (一)客观原因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
强大的封建势力仍是旧时社会的主宰,不被 认同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处处遭受着社会的迫 害。
2、经济来源的丧失
(二)主观原因
两人思想目标的局限性。 从子君的角度来看,她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 将别的人生意义全部疏忽了,没有经济独立的意 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空虚、狭隘、 怯弱、庸俗。
《伤逝》
—— 鲁迅
一、鲁迅唯一一篇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 小说 。 二、讲述的是“五四”时期的爱情故事,但却是 个爱情悲剧。 三、悲情缱绻的忏悔录,表达了男主人公涓生对 已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深深忏悔之情。
四、故事概要
涓生和子君勇敢的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 教的束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但婚后因社 会各方面的迫害,两人婚姻破灭。子君忧郁而 死,涓生一生悔恨。
从涓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困境中为“救自 己”而残忍的抛弃子君,这种自私与软弱注定 了他要为此忏悔一生。 正因为两人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 了悲剧的发生。
这篇小说的创作,形象地告诫了青年人: 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社会联 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 可能在严酷环境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
五、பைடு நூலகம்于人物 (一)子君
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 ,是五四时 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 但她只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没有经济独 立的意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狭隘 庸俗。
(二)涓生
是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具有反封建 思想、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现代知识分 子形象。 但困境中却是个极端的自私和软弱的人, 为 了“救出自己”,残忍将子君抛弃。
谢谢观赏
《伤逝》

其他划分方式
按时间:春天—爱情之花的萌发 秋天—爱情之花的枯萎 冬天—爱情之花的凋零 回到春天
按涓生和子君恋爱七个变化过程,即:
相知—相爱—蜜月—生厌—厌倦—厌恶—摆脱
1、恋爱时幸福甜蜜(细腻心理) 2、同居时的矛盾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1)振作----找回翅膀,自谋生
路 (2)反思与推卸责任 (3)逃避责任----生活窘迫,逃 进图书馆 (4)责怪与分手
3、男女两性关系平衡项目的失衡
人物 构成要素
男
强 (职业与技能)
女
弱 (家庭主妇)
经济势能启蒙者)
强 (高端自我定位)
弱 (被启蒙者)
弱 (寻求爱人的定位)
情感势能
强 (独立分离程高)
弱 (独立分离程度低)
4.个人原因:性格弱点和缺陷。
婚后的空虚、狭隘、 怯弱、庸俗— 涓生的自私与软弱 个性解放思想(子君是从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 上,涓生是从为我的极端意义上)
伤悼逝去的子君,伤悼逝去的时光与岁月!哀悼真挚 的爱情、婚姻.
手记是对一段生活的回顾和总结。它采用第一人称的 写法,便于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便于倾泄奔腾的感 情,能够高度真实的表现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
说,创作于20年代初,收录于《彷徨》中。
(三)故事情节
同居后的子君
忙碌又空虚---忙着操持家务琐事;以前只有爱情的目标 , 达到了这目标后,没有生活的目标了。因此生 活变得很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又脆弱---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回 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虚 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鲁迅的《伤逝》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伤逝》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描述了一位名叫陈子昂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反对封建道德和尚权统治的斗争中,因为沉溺于性爱和矛盾心理而遭受痛苦和良心的谴责,最终导致了自杀的悲剧结局。
文章以回忆的形式展开,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了陈子昂的人物形象、他的境遇和心路历程,深刻揭露了封建传统和官僚主义的黑暗面,倡导了民主自由和人性解放的思想。
作者以透彻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青年文人在一次邂逅中,因为花丛中的女子锁住了他的心灵,使他逐渐沉溺于感官世界,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矛盾,导致他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最终选择轻生。
文章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压抑,指出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批判了世俗崇拜和物质欲望的错误。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铿锵有力,鲜明地表达了鲁迅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展现了他对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追求。
鲁迅《伤逝》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鲁迅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
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
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
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
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
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
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
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十月九号启。
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添了些谣言,去报告了局长的。
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青年时期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小时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后来他前往日本留学,并受到西方文 化和思想的熏陶。
文学成就
鲁迅以其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打 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揭示社会问题,对中国现 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逝》概述
《伤逝》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短篇小说以一个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切入点,生动地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主题深沉且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 语
欢迎来到《伤逝》-鲁迅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鲁迅的简介、《伤逝》 的概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文学风格和主题,以及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位伟大作家的世界吧!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伍豪,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 文化评论家、革命家。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而闻名,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鲁迅以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社会改革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改 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创新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 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新的 可能性。
思想引导
鲁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人,激励了他们对 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 考。
文学风格和主题
《伤逝》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而闻名于世。鲁迅通过作品呈现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 的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实主义
《伤逝》以其真实细腻的描 写和贴近生活的人物刻画, 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鲁迅《伤逝》(精)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 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 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 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 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 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
三、《伤逝》解读
❖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鲁迅《伤逝》原⽂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君,为⾃⼰。
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年了。
事情⼜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只有这⼀间屋。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深夜中独⾃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君同居以前⼀般,过去⼀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搬出,在吉兆胡同创⽴了满怀希望的⼩⼩的家庭。
不但如此。
在⼀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听到⽪鞋的⾼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的圆脸,苍⽩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的裙。
她⼜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上的⼀房⼀房的紫⽩的藤花。
然⽽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君却决不再来了,⽽且永远,永远地!…… ⼦君不在我这破屋⾥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百⽆聊赖中,顺⼿抓过⼀本书来,科学也好,⽂学也好,横竖什么都⼀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觉得,已经翻了⼗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只是⽿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门外⼀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君的,⽽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我憎恶那不像⼦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我憎恶那太像⼦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东西! 莫⾮她翻了车么?莫⾮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去看她,然⽽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步响于⼀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的家⾥⼤约并未受⽓;我的⼼宁帖了,默默地相视⽚时之后,破屋⾥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平等,谈伊孛⽣,谈泰⼽尔,谈雪莱……。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亲人和朋友的离世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逝去的人们在他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他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
同时,他也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会在转瞬间消失,这种无常的感受令人感到无奈和悲伤。
通过阅读《伤逝》,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对逝去的人们的深切怀念和思念。
这篇散文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逝去的人们的深切怀念和思念。
总的来说,鲁迅的《伤逝》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对逝去的人们表达了深切的怀念
和思念。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也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
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鲁迅《伤逝》

鲁迅小说集—《伤逝》解析《伤逝》主要内容: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追求恋爱和婚姻自主。
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他们在一起同居了一段时间,有短暂的幸福。
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子君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但他们的爱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
最后子君死了,涓生只能伤逝。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伤逝鲁迅》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是《伤逝》文末涓生所说的话,字字都透露着他的忏悔。
而他的忏悔不仅仅是对于自己旧日错误的悔恨,过多的恐怕是对错误无法挽回的哀叹。
鲁迅对个人的痛苦非常敏感。
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吃人的本性,而且已经吃过了,想吐也吐不出来,要洗也洗不干净,这叫忏悔,是对人性之罪无以挽回的痛苦。
五四时代本是一个人文主义高扬的时代,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是那个时代的共鸣。
然而,鲁迅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等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这是鲁迅对这个时代共鸣的一种穿透,他包容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
在小说《伤逝》中,鲁迅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鲁迅同时大量吸收并引用了西方文学中所广发采用的象征和隐喻的技巧,在《伤逝》中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子君喜欢养宠物,而她养的小狗本身却又是成为了子君类女性的象征。
她们敢于从生养自己的牢笼般的封建家庭的枷锁中脱身,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最终却仍然避免不了成为被从新豢养的宠物,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和独立存在的价值。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能既看到现实,又不被现实所束缚,他从理想出发来批评中国,他的生命与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
而回到文章本身,《伤逝》则主要表现了梦的破灭,第二次清醒的孤独和失败,自己的努力和努力的失败,自己的呐喊和呐喊的误会。
鲁迅把传统看成鬼魂,阴魂不散的,鲁迅反对传统,反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是自杀自亡式的。
在反传统,告别旧时代的同时也在清理自己。
鲁迅的知识分子传统是失落的,《伤逝》是个惨痛的悲剧,展开了生命力的无情、同情心的缺乏。
中国人的悲剧与悲剧的仪式分不开,悲剧是人们上演的历史态度和仪式,悲剧可以没有价值,但是悲惨是有价值的。
鲁迅——《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

鲁迅——《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导读:本文鲁迅——《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一) “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赏析:他们俩又复习过去的电影了。
我们有时候能够体会到两个人的情景,如果换成我们我们写不出来。
有些事情你能够意会到,但是能够写出来,这就是文学家做的事情。
什么叫文学家呀,文学家就是能够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鲁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呢:“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你会心头一动——对,就是这样的!写得太好了,通过这样的语言,我们百分之百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但是你在扪心自问说:我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无论你语文水平多高,你的人生感悟多少,这个时候你就觉得鲁迅了不起。
鲁迅了不起不是那些人吹嘘的空洞的话、伟大的话,是落实在字里行间的,他就伟大在这些地方。
他对人性把握的是如此的精致,如此的细腻。
一万个学者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万个研究鲁迅的人家起来也不如他。
不如他,没办法,最后恼羞成怒,只好骂他。
《伤逝》中的经典句子赏析(二) “我要明告她,但我还没有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
赏析:但是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
”人有时候就怕太清醒,人有时候就怕太深刻,在困难来临时糊涂一点、简单一点的人有时反而能做出正确的、及时地反应,做出决断。
这个知识分子往往不能成事,为什么呢,知道得太多,反复的自我解剖,看清楚自己的一切虚伪和怯懦,反而就不能正确了。
你现在来分析涓生这个心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很复杂,是吧,说不清楚,连我们也说不清楚。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1 《伤逝》是鲁迅先⽣的⼀部短篇⼩说,也可以说是唯⼀⼀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涓⽣和⼦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爱情⼩说,却以涓⽣和⼦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个悲剧。
读着它,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不再纯真的可伤。
有爱情的⼦君是勇敢的。
期待浪漫,但⽆法⾯对艰苦和琐碎的⽣活,当她的⽬光仅仅局限于⼩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飞鸟,⾯⽬逐渐庸俗,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且终于变成了涓⽣的包袱。
我很悲悯⼦君,爱她的天真痴情,纯洁⽆邪,但爱情不是⼈⽣的唯⼀,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了⾃⼰。
热切的爱和踏实的⽣活。
珍爱⾃⼰,任何时候都不是错误。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2 ⼀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
《伤逝》真实⽽细致的细节,给⼈以强烈的感染⼒,可见作者极⾼的⽂学造诣。
⼩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热恋到分⼿的过程也未发⽣什么重⼤事件,那些家常⾥短,那些“油鸡们”和“叭⼉狗”,那些夫妻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似的眼⾥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当涓⽣向⼦君表达爱慕之时,⼦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传神。
进⽽,将⼦君这⼀整体形象活脱⽽出,娇⼈,可怜,淋漓尽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只是盐和⼲辣椒,⾯粉,半株⽩菜……数句⽩描,将涓⽣那丝异样的空虚和寂寞跃然纸上。
这意味深长的细节给⼈以难以忘怀的铭记。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3 独到的⼈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说陡增艺术魅⼒和思想效果。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鲁迅《伤逝》赏析解:《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赏析鲁迅作品《伤逝》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赏析鲁迅作品《伤逝》相关内容。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鲁迅《伤逝》经典语录

鲁迅《伤逝》经典语录1、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伤逝》2、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份孤寂。
——鲁迅《伤逝》3、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伤逝》4、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5、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的沉重。
——鲁迅《伤逝》6、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
——鲁迅《伤逝》7、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鲁迅《伤逝》8、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门外,早已不能奋飞。
——鲁迅《伤逝》9、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
生活的路还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
——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鲁迅《伤逝》10、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
——鲁迅《伤逝》11、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鲁迅《伤逝》12、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
——鲁迅《伤逝》13、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
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
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鲁迅《伤逝》。
鲁迅的《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鲁迅的《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鲁迅的《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鲁迅的《伤逝》优秀读后感1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
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
鲁迅先生经过涓生的手记说:“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他还没说的话是:感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听说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和他的学生许广平结合的时候,这在某种意义来讲,小说对社会、对先生、对许广平都是个警示。
鲁迅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事实上我一向觉得自我是个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感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靠男人,那便会使自我走向脆弱……其实找对象就和炒股一样,必须分散投资,决不能孤注一掷,并且选择的类型要多样化,不能只关注“基本面”好的绩优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线”,最好能今日买,明天就涨停;所谓“长线是金”,有时候找对一向潜力股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乎想像!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个性、人品等综合起来用数字来表示其水准的话,那找一个60分左右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实惠”,而70分左右的则是“现实”,80分左右的叫“梦想”,85分以上的,就是“梦幻”了~我这一生都在追求“梦想”,但或许最终还是不得不应对“现实”吧。
鲁迅的《伤逝》优秀读后感2读完《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的历史地位》
——严家炎《〈呐喊〉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 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 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 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入苦闷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
北京 喊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投身革命文学论争 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四高 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五四落
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定了不同
的创作面貌。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
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 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经历要点: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 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学地 位。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彷徨》的封面设计是有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 一人”之称陶元庆。橙红底 色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黑色 太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 合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 行,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 们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则 与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 鲁迅曾说,这一“书面实在 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关键问题: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 情况;
2、理解鲁迅小说创作成就。 3、理解《伤逝》悲剧原因及小说人物形
象;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鲁迅,1981-1936,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樟 寿,字豫才,周树人 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 1918年发表《狂人日 记》时署名鲁迅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 大夫家庭,少时正值 “家道中落”,亲历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 困顿” 。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于五四 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 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是 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有时候仍不免 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 他不惮于前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 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 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 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 科学文化知识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