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舆论特点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
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与公共事件有关的言论、意见、传统等反映公众情绪和舆论倾向的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1.快速性:网络传播的速度快于传统媒体,舆情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2.广泛性:互联网覆盖面广,舆情信息可以迅速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
3.多元性:网络舆情来源多样化,包括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
4.难控性:网络舆情参与者众多,信息传播不受限制,难以准确掌控。
5.情绪化:网络舆情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情绪化的言论和行为。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1.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可能性和影响力。
2.用户参与度的提高:互联网用户参与网络舆情的积极性增强,用户可以通过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参与舆情话题的讨论。
3.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和分歧,这也导致了网络舆情的产生。
4.媒体监督不力:网络舆情往往是传统媒体报道的延伸,如果媒体监督不力,舆情信息可能失去了客观性和可信度。
5.政府管理滞后: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
四、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并进行专业分析和研判。
2.加强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对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进行管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强信息的可信度。
3.建立危机公关机制: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采取公关措施,主动回应舆情,化解危机。
4.加强对涉舆情信息发布者的监管:对恶意散布谣言、煽动情绪的信息发布者进行追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倾听公众意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及社会管理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及社会管理对策研究一、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
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迅速走入人们的生活。
社交媒体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扩大了公共舆论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然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1. 舆论迅速扩散: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直接传递信息和观点的平台,快速扩散了舆论的影响力。
新闻事件以及公共议题在社交媒体上瞬间引发广泛关注,民众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参与讨论。
2. 形成了网络民意:社交媒体成为了民众表达个人观点和发声的渠道,帮助个体汇聚起来形成群体意识。
网络民意经常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 媒体主导转变:传统媒体的信息和话语权逐渐受到社交媒体的挑战。
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自媒体,他们以个人的观点和独特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重新定义了公共舆论的格局。
4.信息真实性难保: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导致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病毒式的传播和用户转发的盲目性,容易导致谣言、假新闻等错误信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社会管理对舆论影响的挑战1. 舆论监管困境:传统媒体的监管相对成熟,但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和舆论进行监管相对困难。
少了传统媒体编辑和审核的环节,社交媒体的内容无法追究责任,容易出现违法违规和虚假信息,社会管理对舆论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2. 舆情管理压力: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表达情感和意见的重要渠道,民众的一言一行更加容易受到扩散和曲解。
如何对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和有效管控,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3. 个人隐私保护:社交媒体便于用户分享个人信息和生活状态,但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社会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管理。
四、有效监管社交媒体1. 完善法规和标准:社会管理需要对社交媒体的运营和内容进行严格监管。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被广泛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动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舆情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和传播信息。
一条消息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种高速度的传播使得网络舆情形势变化莫测,可能引发各种骚乱和社会动荡。
其次,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在信息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虚假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引起公众恐慌和误解。
在网络上,很难判断一条信息的真实性,这给舆情监管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此外,网络舆情往往存在情绪化和偏激化的问题。
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忽略事实和逻辑推理。
这种情绪化和偏激化可能引发言辞激烈的争论和对立,进而导致社会撕裂和社会秩序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和筛选,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其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提高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培养理性和客观的网络言论习惯。
再次,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通过在网络上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减少谣言和误解。
总的来说,网络舆情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传播和舆论表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引导网络舆论,才能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研究
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已经成为了许多人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微信上,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人气的账号往往被认为是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微信意见领袖的观点是否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否存在舆论引导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意见领袖的定义与特点微信意见领袖是指在微信上拥有一定关注度和粉丝群体的个人或机构,他们通过发布内容吸引粉丝,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微信意见领袖通过发布文章、图文、语音、视频等形式,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引领公众舆论。
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他们的粉丝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微信意见领袖的特点主要包括:1. 内容创作能力:微信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内容创作能力,能够发布具有观点、价值观、情感等特点的内容,吸引粉丝的关注并产生共鸣。
2. 情感共鸣:微信意见领袖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抓住共同的情感需求,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进而引发共鸣,形成粉丝群体。
3. 粉丝互动:微信意见领袖与粉丝之间通常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回复评论、私信等方式与粉丝进行互动交流,增加粉丝黏性,并从中获取反馈信息。
4. 影响力扩散:微信意见领袖发布的内容往往能够在粉丝中快速传播开来,形成话题和讨论,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二、微信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行为1. 观点传递:微信意见领袖通过发布观点来引导舆论,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在粉丝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他们的观点和态度。
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人气的账号可以通过发布观点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关注度,进而对特定议题产生影响。
2. 话题设置:微信意见领袖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话题和角度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他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公众关切度高、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发布相关内容来引导公众的议论和观点。
3. 舆论热点制造:微信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热点来引导公众关注,进而对特定议题产生影响。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惊人。
消息一经发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迅速地被转发和分享,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这种传播速度让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更容易散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信息量大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取海量的信息,新闻、博客、微信公众号、论坛等传媒平台也为自媒体和公众自由发声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使得互联网舆论更加全面和丰富,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获取并参与舆论话题的讨论。
三、社交化互联网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媒体如今已成为推动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转发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使得舆论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
这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是舆论导向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其把控成为当前互联网舆论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个性化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群体或者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好地体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海量信息和社交媒体的背景下,如何把控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维护社会公正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查处和处置,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
二、提高网络素质人们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素质,提高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审核不完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分辨虚假信息和恶意诋毁等负面信息。
同时也要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掌握科学的信息获取方式,形成理性的舆论观。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
微信时代舆论管理问题及对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并且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微信主要依靠朋友圈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因缺乏辨别能力而成为不自觉扩散源头,从而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
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甚至有害政府形象,危及国家安全。
一、微信舆情管理面临的问题1、微信朋友圈较为封闭,与微博、贴吧相比,微信朋友来源多为QQ及手机通讯录,这使得微信好友更具真实性,信息来源更易被信赖。
所以,微信用户的信息交流者偏向于有共同兴趣、相似价值取向的群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被相信。
2、微信用户门槛低,只要一个手机号即可注册成功,这样使得微信群体鱼龙混杂。
并且由于“摇一摇”“扫一扫”微信群“抢红包”等功能的出现,让一些人利用它们更加便捷的添加好友,增加舆论传播广度。
3、在以往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我们只需掌握作为社会公共意见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体,便可通过控制渠道而监管内容。
但微信在传播渠道上是“私密的”,政府从一开始就是缺席的,一条微信的传阅量到底有多大,更是更难监测的,因而对于舆论焦点的研判也变得更加困难。
二、如何做好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1、引导公众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身判断力。
政府要加强引导,多宣传呼吁人们加强自律意识,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绝不传播,还要让微信朋友之间相互监督,及时纠正,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2、主流媒体也要借助微信平台引导舆论,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和新闻,要第一时间进行发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3、政府可以在微信上设立专门的舆情研判公众平台,让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可以发进来,由专人进行回复研判,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效地引导舆论。
4、借助法律手段进行维护,对微信朋友圈中虚假信息发布源头进行调查,对不法分子追究法律责任,并且及时发布辟谣;对于微信运营商进行严格审核,对微信注册实行实名制认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培养良好的习惯。
浅论微信舆情特点与政府应对措施
在 网络 时代 ,要有 网络思 维 ,要主 动进 入 网络 ,要 意识到 【 f I 国主体 人群 已经 在微 信上 发声 ,人 任微 信 』 - ,民意就 在微 信
上, 社 会情 绪也微 信 , 舆论 场也 在微信 上 能 不能有 效引 导, 有 没有 主导能 力 ,直接 反映 为党在新 时代 背景下 的执政 能 力 , 反映着 领 导干部 的 思维方 式 和价值 判 断 ,进 而折 射 党是 不 是和能 不能保 有先进 性 与创 新能 力 。 二 是 ,要转 变思 维方 式 、更 新 价值观 念 。网 民群体 米 社 会各 行各 业 ,代 表 了广泛 的群众 层 次 ,产 生 的舆 情动 向也 是 多种 多样 的 。党政 机关 和领 导 卜部位 及 时改 变一 弥漫 在 网络空 间 的僵 化落后 的观 念和思 维 ,对广大 『 奴 】 民多一 些包 容 ,
受双方 的手 机终 端 上 ,其 他用 户无 法 获知 ,具有 一 定 的隐 蔽 性 ,这 就使 微信 成 为 了一 个 天然 的私 密平 台 ,一 些 在 网络 上 二 受到严 密 监控 的 内容很 可能 会成 为 “ 漏 网之鱼 ” 同时 ,微
可 忽视 的作 用 ,如何 加强对 微信 舆情 的管 控成 为 十分重 要 的
延 到主 流 网站 、微 博 、论坛 乃至 线 下时 ,相关 部 门应 对起 来
1 . 微 信舆 情 内容 的庞杂 丰 富性 。腾 讯公 布 的 2 0 1 6年 上 半年 业绩 报告 中提到 的数 据显 示 ,截 至 2 0 1 6年 6月 3 0日,
微信 和 We C h a t 合 并 月活 跃用 户 数达 8 . 0 6 亿 ,作 为 一个 拥有
新媒体背景下微信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新媒体背景下微信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作者:徐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摘要:当前,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舆论表达的新渠道,并且其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新媒体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利用新媒体完善我国舆论监督机制,对促进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舆论监督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74-02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目前,新媒体成为舆论表达的新渠道,其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微信这一即时通信工具的诞生,用户发布与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网上交流互动更有效,舆论监督已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
如何利用新媒体完善我国舆论监督机制,促进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微信与微信舆论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①微信因其自身拥有智能、便利、不付费、跨平台沟通等特点,迅速被大众所接受,开始从边缘媒介向主流媒介发力,成为民意表达的新渠道。
有关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超6.5亿,微信公众号1100万,每日产生信息300亿条,每日总通话时长2.8亿分钟,一大批微信公众号开始取代微博大V在舆论场中起到重要作用。
②许多事件都是在微信引发而后被公众关注使之成为热点。
比如最近发生的“罗一笑事件”,几乎一夜间,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
文章的作者是深圳媒体人罗尔,声称通过微信转发此文章一次就可以为身患白血病的女儿罗一笑获得一元钱的捐助。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建立网络舆论风险防控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建立网络舆论风险防控机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网络舆情不仅能够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而且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对个人、机构甚至国家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综合治理并建立网络舆论风险防控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一、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舆论效应强烈等特点,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需要全面了解其特点。
首先,在信息传播方面,网络舆情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信等平台传播,速度极快,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
其次,传播范围广泛,无论是个人、机构还是国家,都可能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
最后,网络舆情的舆论效应强烈,其能够引发公众关注、社会热议,从而对事件本身和相关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二、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为了及时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以便能够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其次,企事业单位也应建立自身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网络上与自身相关的舆情动态,以便能够及时制定应对策略。
此外,公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真实媒体等途径来获取多角度的舆情信息,减少信息偏差,增加舆情判断的准确性。
三、加强舆情引导和引导能力培养针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加强舆情引导和引导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舆情引导工作,注重舆情事件的解读和解释,及时回应公众疑问,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
同时,也应加强舆情引导人才培养,提高对舆情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在网络舆情事件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舆情辨别能力,学会理性思考,避免盲从和传播不实信息。
四、加强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在加强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诸如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不仅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渠道,还成为了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微信舆情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对微信舆情治理进行深入探讨。
一、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1.1 舆情传播速度加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微信的即时交流特性,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快如闪电。
一旦有不实信息传播开来,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给舆情治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1.2 舆情事件多元化在微信平台上,舆情事件种类繁多,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舆情事件的多元化不仅使得舆情的治理难度增加,还需要治理者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又要求治理者在处理上具有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这也加大了微信舆情治理的难度。
1.3 舆情信息真假难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谣言不断涌现,对于治理者来说,很难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也为舆情的有效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4 舆情管理技术跟不上在舆情治理方面,科技的发展对于舆情的感知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舆情管理技术仍然滞后于舆情传播速度和舆论导向需求,这也增加了微信舆情治理的难度。
2.1 强化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要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利用先进的舆情监测技术和工具,通过实时监测微信平台上的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地判断舆情态势,预警可能出现的不利舆情,为舆情的及时处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2 提升舆情信息验证技术水平针对虚假信息、谣言等,需要加强舆情信息的验证技术。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微信平台的舆情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及时辨别出不实信息,减少虚假信息对舆情的扰乱和破坏。
社交媒体舆情传播与控制
社交媒体舆情传播与控制社交媒体的崛起和普及,给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也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
然而,与其庞大的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舆情的不可预测性与无限扩散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交媒体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舆情传播的控制策略等方面探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社交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与影响1. 快速传播与扩散:社交媒体的强大实时性和无门槛分享机制,使信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扩散。
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大规模的共识和关注。
2. 社交互动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用户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使得舆情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可以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交互动。
这种互动性使舆情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并且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引导和塑造中。
3. 弱连接传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关系网络一般是弱连接关系。
这种弱连接关系使得信息可以跨越不同社交群体和圈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与之相对的是强连接关系,即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其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有限的群体和渠道。
4. 影响力与操纵性:社交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使其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和导向舆论的有力工具。
舆情信息具有情绪化、煽动性等特点,可以引发公众的情绪波动和共鸣。
在某些情况下,舆情也可被有意利用,通过操纵舆情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二、舆情传播的控制与应对策略1. 监测与预警:舆情传播的控制需要及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追踪关注热点事件、敏感话题的舆情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 引导与回应:针对负面舆情,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回应和解释,通过积极引导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方向,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
3. 互动与参与:建立健康的社交互动平台,与用户进行多向的实时互动,加强与用户的连接和沟通,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减少负面舆情的产生和传播。
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1.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信息。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舆论引导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观点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2.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实观点往往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
公众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误导和欺骗。
3.舆论场域扩大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舆论场域。
传统媒体的报道范围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新媒体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
这使得舆论引导的对象更加广泛,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二、应对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1.加强信息监管面对新媒体传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加强信息监管是必要的。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管机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2.提高媒体素质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应提高自身的素质。
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媒体应加强自律,不以迎合公众情绪为目的,而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3.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应对新媒体对舆论引导挑战的重要手段。
公众应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盲从、不传播虚假信息。
同时,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加强跨界合作面对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各方应加强跨界合作。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媒体应提高自身素质,社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公众应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应对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挑战。
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管及管理
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管及管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微信中,公众号是了解新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由于公众号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公众号的管理和舆情监管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管及管理进行探讨。
一、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管为防止虚假信息传播,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微信平台对公众号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管。
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监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内容审查和管理微信平台对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合法合规和不违反社会公德。
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平台会立即将其下架或删除。
2、特别关注和监督对于发布过虚假信息、存在恶意发布等问题的公众号,微信平台会进行筛查和监督,并限制其发布和推广。
同时,平台也会记录该公众号发布的历史信息,以便后期的审查和管理。
3、用户反馈和投诉如果用户发现某个公众号发布虚假信息或存在其他违规行为,可以向微信平台进行举报和投诉。
平台会积极处理和解决问题,并对违规的公众号进行打击和处理。
4、流量维护和实时监控微信平台对公众号的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该公众号的流量动态和趋势,同时也可以及时监控发布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帮助公众号进行合理的内容规划和推广。
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公众号需要经过审核和认证,才能成为合法的、正式的公众号。
同时,公众号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内容更新和管理,才能保持流量和用户粘性。
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账户安全和审核为保障公众账户的安全,微信公众平台会对账户进行定期的身份验证和审核。
此外,公众号还需要绑定手机号,完善账户信息,确保安全可靠。
2、内容创作和更新公众号需要进行定期的内容创作和更新,以吸引用户关注和订阅。
在内容创作方面,公众号需要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创新,以及与用户关注点的契合度。
3、用户互动和回复公众号需要与用户进行及时的互动和回复,以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口碑。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力度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力度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影响力大、舆论造势等特点,既能促进社会进步,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高网络舆论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防范网络谣言、维护网络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首先,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往往以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迅速,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通过权威媒体和机构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谣言,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降低谣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能够提高网络秩序的管理水平。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信息传播快速,难以控制。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对网络恶意攻击、网络谣言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维护网络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网络舆情的热点事件往往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众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很高。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二、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的措施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深入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和研判网络舆情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发布渠道建设。
构建权威媒体和官方机构为主导的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不实言论,引导舆论方向,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舆论判断力。
3.加强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响应机制,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遏制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开展相关的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微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舆情的快速传播速度。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舆情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蔓延开来,给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抑制和引导舆情,就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民意失衡。
信息真实性的难以核实。
在微信上,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个人或组织发布的,难以核实其真实性。
如果恶意传播谣言或虚假信息,就容易引发舆情事件,给舆情治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舆情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舆情事件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政治事件,有的是社会事件,有的是经济事件,有的是文化事件。
而且每个事件的具体情况和背景都不尽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手段,这给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性。
舆情治理的法治化和专业化要求。
舆情治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更是一种有法制基础和专业技术支撑的管理工作。
要想做好舆情治理工作,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需要有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和处理团队,这对于许多地方和单位是一种挑战。
建立健全的舆情治理体系。
要做好微信舆情治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舆情治理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配合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
要想做好微信舆情治理工作,就需要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建立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和处理团队,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到信息追踪和核实的及时准确。
加强信息传播的规范化管理。
要想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对微信信息传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规则,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法治化和专业化建设。
要想做好微信舆情治理工作,就要加强法治化和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完善相应的处理机制,提升舆情治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网络舆论监督情况汇报
网络舆论监督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论,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正、公开、公平。
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报。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外,网络上的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成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的主体更加多样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
传统的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传播,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舆论监督也逐渐兴起。
这种立体化的舆论监督形式,使得监督更加直观、真实,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
再次,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逐渐显现。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得到了及时曝光和舆论引导,一些不法行为也得到了舆论的谴责和制止。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积极回应和处理社会关注的问题,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最后,网络舆论监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给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监管和管理;另一方面,一些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着过度炒作、偏激情绪等问题,需要规范和引导舆论监督的方向。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监督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体多元化、形式立体化、效果显现等特点值得肯定。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发展。
以上就是对网络舆论监督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共同促进网络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微信平台舆情监管的困惑与对策
好 友基 础 上 的 私 人 化 网络 .是 以 个 人 为 中 心 形 成 的 私 密 性 媒 介 场 所 无论 从 手机 通 信 来 看 .还 是 从 微 信
朋 友 圈 来 看 .私 密性 是 微 信 平 台舆
样 一种关系 网络 由于 传播者或 受众 的 多元性 .使得很 难对 舆论主体 框定一
个 明 确 具 体 的 范 围 。导 致给 舆 论 引
情 传 播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点 。微 信 传 播 的私 密 性 .排 除 了 不 相 关 人 员 的干
来追踪 其具体 的传 阅量 的。这种传
播 路径 的 不可 控 性 导 致 没 有 一个 显 式的“ 数 据” 或“ 级别 ” 来说 明 是 否 已
我 们 可 以测 量评 论 和 转 发 的 “ 数 量” 但 是 微信 传 播路 径 主 要 表现 为
性 隐 藏 了舆 论 的 方位 微 信 是 一 个 建 立在 手机 上 的 应 用 软 件 .手 机 通
信 本 身 就 具 有 私 密性 。 同 时微 信平 台 舆 论 传 播 的 主 要 工 具 微 信 朋 友 圈 ,是 建 立 在 手机 通 讯 录 以及 QQ
上 篇 :微 信 平 台 舆 情 监 是 货 真 价 实 的 “ 舆论” . 但 这 种 舆 论
管 的 困 惑
一
又 没有 传 统 意义 上 可 测量 的 “ 行
迹” 例如 . 在 传 统媒 体 主 导 下 的舆
是 微 信 平 台 传 播 方 式 的 私 密
论. 我们可 以判断 是在“ 什 么级别 ” 的媒 体 发 表 、 发表“ 篇 幅” 或“ 时段 ” 如 何 ?而 博 客 、 微博 主 导 下 的 舆 论 ,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也日益严峻,同时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挑战以及政府治理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1.多元化和碎片化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微信等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传播信息。
这种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复杂,一条小道消息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成为一场舆论风暴。
2.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用虚拟身份进行言论表达,这种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难以控制。
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信息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大量传播,给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情绪化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情绪化的表达,网民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会带有情绪化的色彩,这加剧了网络舆情的紧张程度。
由于网络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一些情绪化的言论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舆论聚集,成为政府治理的挑战。
1.信息真实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网络舆情的首要问题。
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和碎片化特点,很多虚假信息和传言被迅速传播,并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政府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和回应虚假信息,成为了面临的挑战。
2.舆情管控新媒体时代,舆情具有快速扩散的特点,政府对于舆情的管控也变得更加困难。
一旦出现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和管理,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对治理造成威胁。
3.监管法律和制度建设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相关的监管法律和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
政府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完善监管法律和制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三、政府治理对策1.加强信息真实性管控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管控,及时辨别和发布真实信息。
微信舆论特点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
微信舆论特点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微信,由于较好地连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通道,在传播模式上对大众传播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在舆论影响上正成为一只举足轻重的“看不见的手”。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符合在全球范围内由信息技术推动而掀起的媒介革命浪潮。
一、微信兴起的背景和特点从20世纪末开始,传统媒体的受众接触率、公信力就开始下滑。
很多学者将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微信的兴起乃是这次媒介革命浪潮中的一部分。
但除了技术原因之外,这次媒介革命中包含了更重要的人文思潮,在媒介革命中具体表现为反抗传统媒体控制的情绪。
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模式的传统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其传播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附加于其上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并与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捆绑销售,这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强制性选择”。
这些附加功能主要体现为传统媒体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灌输”、“商业劝服”及各种“功利行为”。
大众传播附加的“意识形态灌输”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商业劝服”体现为“新闻+广告”的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以及在公关业的推进下的潜性商业劝服的软新闻。
而这些商业模式正在社交媒体时代被颠覆。
各种功利行为包括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市场或某种利益而采取新闻寻租的行为。
新兴的社交媒介正好符合了人们想“逃离”传统媒体控制的愿望。
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媒介能够以“人”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主、充满人情味地交流。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厌倦并不代表对公共信息获取欲望的降低。
从内容生产意义上讲,大众媒体发生的将是“蜕变”而不是“消亡”,这种蜕变体现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媒体充当“把关人”的模式向“人”自己做“把关人”模式的转变,即“媒介控制人”的模式向“人自主”的模式转变。
因此,传统媒体走下神坛后,在微信中其公共账号成为与个人账号地位平等的信息源,其本质上是数字化融合后的媒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舆论特点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
微信,由于较好地连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通
道,在传播模式上对大众传播模式有颠覆性的影响,在舆论影响上正成为一只举足轻重的“看不见的手” 。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符合在全球范围内由信息技术推动而掀起的媒介革命浪潮。
、微信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从20 世纪末开始,传统媒体的受众接触率、公信力就
开始下滑。
很多学者将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微信的兴起乃是这次媒介革命浪潮中的一部分。
但除了技术原因之外,这次媒介革命中包含了更重要的
人文思潮,在媒介革命中具体表现为反抗传统媒体控制的情绪。
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模式的传统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其传播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附加于其上
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并与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捆绑销售,这
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强制性选择” 。
这些附加功能主要体
现为传统媒体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灌输”商业劝服”及各
种“功利行为” 。
大众传播附加的“意识形态灌输”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商业劝服”体现为“新闻+广告”的传统
媒体的盈利模式,以及在公关业的推进下的潜性商业劝服的
软新闻。
而这些商业模式正在社交媒体时代被颠覆。
各种功利行为包括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市场或某种利益而采取新闻寻租的行为。
新兴的社交媒介正好符合了人们想“逃离”传统媒体控
制的愿望。
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媒介能够以“人”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主、充满人情味地交流。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厌倦并不代表对公共信息获取欲望的降低。
从内容生产意义上讲,大众媒体发生的将是“蜕变”而不是“消亡”,这种蜕变体现为大众传播与人际
传播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媒体充当“把关人”的模式向
“人”自己做“把关人”模式的转变,即“媒介控制人”的模式向“人自主”的模式转变。
因此,传统媒体走下神坛后,在微信中其公共账号成为与个人账号地位平等的信息源,其本质上是数字化融合后的媒介内容。
而哪些信息可以传入微信朋友圈则是由人们自己来“把关”决定的,无数个“朋友圈”交叉重叠,又构成了社会网络和公共空间,同时也实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渠道的构建,形成了“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
、微信带来的舆论监管挑战
微信的传播模式对传统的舆论监管方式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挑战。
首先,通过渠道监控内容的传统治理模式已被颠覆。
在
以往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我们只需掌握作为社会公共意见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体,便可通过控制渠道而监管内容。
这是容易实现的,因为媒体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但
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传播渠道上是“私密的”手机渠道)。
而基于“私人关系”(手机通讯录)和“私人空间” (QQ 朋友)发展起来的新媒介场域,政府从一开始就是缺席的。
基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自媒体,仅从数量上说也是无法监控的“大数据”。
其次,舆论内容的监控也更加困难。
微信的传播渠道虽
然是私密的,但其传播内容又具有公共属性,从其传播范围来看,一条微信内容可以短时间内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从其
内容种类来看,政治、经济、文化及健康等公共内容无所不论),但这种舆论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测量的“行迹” 。
例如,在传统媒体主导下的舆论,我们可以判断是在“什么级别”的媒体发表?发表“篇幅”或“时段”是多大?而博客、微博主导下的舆论,我们可以测量评论和转发的“数量” 但是某一条微信的传阅量到底有多大,却是更难监测的,因而对于舆论焦点的研判也变得更加困难。
包。
因此,微信内容可以是货真价实的“舆论”公众的言此外,微信传播的渗透率更高。
微信的“朋友圈”是
种熟人之间的“强关系” ,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态度影响
更为容易。
同时,这种以“同学”、“校友”、“兴趣圈”为主的关系网络,颠覆了现实社会中的以职业分类为主的关系网络。
不同职业群体的信息传播也更为便捷。
如一个公务员,
他以往接触到的可能主要是业务上的相关信息、单位系统中
的信息,但在同学的“朋友圈”中,不同职业同学的信息也
会很容易接触到。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人群的价值观影响及监控主要是基于职业和机构而进行的,但在微信关系中,撕裂了现实社会的职业疆界,重新组织起一种粘性很强的关系网络。
因此,以往政府通过组织的形式进行价值观引导,将在这里失效。
如果说以往媒介渠道上的舆论还是可以测量的,那么微
信传播的舆论则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而对于舆论引导
的工作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不知道舆论在哪”、“舆论是什么样子”、“谁是舆论的主体”。
如果没有对这种新媒介确切的把握,那么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它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将是难以控制的。
三、应对微信舆论的政策建议在这次的媒介革命浪潮中,表面上是
技术突破了以往的
治理模式,但实质上牵涉到社会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讲,应该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解决社会各种问题。
具体来说,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应建立起社会公共讨论的社会结构,使“看不见
的舆论”重新看得见。
微信纵然使舆论成为看不见的意见,但也正是这种私密性的通道使得其在影响公共事务方面存在局限性,其公共组织和协商的效能因其用户彼此隔离而降低。
而在这一点上,微博、博客显然更具公共影响力,更容易形成网络共识。
因此,如何将对公共事件的探讨从以微信为代表的私密媒介引导向以微博、博客,甚至主流媒体等公共媒介上,应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在微信流行之前,在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中,由网络舆
情反馈到政府、政府再做出回应的协商机制正在形成。
因此,应该继续完善在互联网上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舆情反馈机制,完善政务微博的功能。
同时,要注意避免只是将网络空间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的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干预网络意见发表的做法,避免使群众意见逃离到更加私密的媒介渠道中
,应加强主流媒体“批判的武器”的力量,树立媒
介公信力,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数字化的形式、精致的内容将是未来传播的主流,传统主流媒体应尽快融入这场媒
介革命之中。
主流媒体不仅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应尽快融入其
中,即使从生存的角度,也应尽快“蜕变”。
新兴社交媒体
中,无数个“人”自己把关、“互助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
规避了商业主义“星、性、腥”的侵蚀。
未来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碎片化的”,而且是“深度的”,这和人们用来阅读
的“碎片化的”时间是不矛盾的。
在舆论引导的层面来讲,这实际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主流媒体提供符合时代精神的真正精品内容。
第三,应建立科学的基于微信的舆情监测体系,实现对
微信舆情的实时掌握。
从技术上讲,对于微信的舆情监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如可以从内容上监测,监测范围可以涵盖所有公共账号;从终端上监测,可以“以点带面” 同职业、年龄、地区的志愿者,构建对全社会的微信热点问题的监测体系。
以上监测手段在法理上也没有瑕疵。
当然,信息工程的研究者可能还有更高级的监测方法。
第四,应建立政党及政府官员的形象评估、管理团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传播适合新媒介特点的鲜活内容。
亲民、平等的领袖及官员形象往往会成为新媒体中青睐的传播对象,这种形象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对政党、政府官员形象的评估和管理将成为一个长期任务。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