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氓、采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文化背景;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氓》和《采薇》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3.学习并掌握《诗经》两首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2.理解并运用两首诗的基本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带领学生进入《诗经》的世界。
2.讲解《氓》:引导学生朗读《氓》,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情与婚姻的主题,体会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重点讲解第一章和第三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3.讲解《采薇》:引导学生朗读《采薇》,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征兵制度和小农经济下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重点讲解第六章和第七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4.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中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5.分享交流:请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并就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6.课外拓展: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基本表现手法,阅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其他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与提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和提问,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难。
2.合作探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展示与《诗经》有关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教师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教学设想】1.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2.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教案
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相关图 片
求婚
毁坏、倒 连词, 借代,指住在复关的那
塌/乘墙彼垝垣来 ,以望个复人关。不见复关,泣
涕涟涟。既见复关,
财产, 财物
一载笑载言。尔卜尔灾筮祸,介体词无,咎介言词。,以 我边 一尔曾边···车·登··来那,缺以墙我上贿,迁遥。望复用 关盼把情郎。望穿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 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 君子所 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 弭(mǐ)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为千古名句,有什么艺
1、术物魅力中?有我,意中生情,情景交融 2、一语相关,“柳”与“留”谐音 3、美好祝愿,“春常在” 4、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以春风杨柳灿
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哀景写乐情倍增 其乐,以风雪交加严寒酷冬衬托凯旋之乐。
第一章:男子求婚,
风骚
❖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 源头;
❖ 《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 源头。
❖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 “风骚”,后来,“风骚”借代文学才华。
《诗经》是我国诗第歌一部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30的5 诗歌
首汉。以前被称《为诗》《 诗或三百》
。
内容:风 雅 颂 表现手法赋:比 兴
三、整体感知
用于主谓 之间,取
《诗经·卫风·氓》
通“非”,
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
三、教学方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
(板书)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一)过渡:课前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细读《氓》。
1.字音辨识氓之蚩蚩(chī) 匪我愆期(qiān ) 送子涉淇(qí) 乘彼垝垣(ɡuǐ)(yuán)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 以我贿迁(huì) 无食桑葚(shèn)其黄而陨(yǔn) 自我徂尔(cú) 靡室劳矣(mǐ) 夙兴夜寐(sù)(mèi)咥其笑矣(xì) 及尔偕老(xié) 隰则有泮(xí)(pàn) 狁之故(xiǎn)(yǔn)靡使归聘(pìn)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鱼服(mǐ)2.通假举要(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2)于嗟鸠兮(“于”通“吁”)(3)犹可说也(“说”通“脱”)(4)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5)岁亦莫止(“莫”同“暮”)(6)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7) 狁孔棘(“棘”通“急”)3.词类活用(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2)岂不日戒(名词作状语,每天)(3)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落下)(4)三岁食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5)士贰其行(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不专一,有二心)(6)二三其德(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4.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至”为动词,到达;“于”为介词,引出处所。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节《<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卫风•氓》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本单元学的是从《诗经》至唐代以前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它比《诗经》的四言诗增大了容量,节奏更鲜明,更容易上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是唐以前的三种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诗经》的价值,除了在文学和思想艺术领域,也适用于所有的领域。
《诗经》的精华,放于政治、经济、军事之中,也同样博大精深。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经》也成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根本动力。
因此,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半部诗经论天下。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教案2
《诗经》两首(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诗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典范。
诵读这三首诗,我们深深地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而自豪,自然也就想用心去感受这三首诗的魅力。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看看这三首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朗朗上口?几千年了,这些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能不能理解?2.本课中的三首诗都出自《诗经》的精华部分“风”,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读性。
历来“风”骚”并称,“风”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共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民谣,大多是民歌。
《诗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主要是“国风”。
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想一想,《诗经》创作手法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后代诗歌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样借鉴?3.阅读这三首诗,也许你会想起汉代民歌,想起陕北民歌。
请问:民歌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对诗歌创作有什么积极意义?【重点难点讲解】知识存储1.“秋以为期”,就是“以秋为期”。
以,把;为,当作,是。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来,连词。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用,介词。
“载笑载言”,又笑又言,一边笑一边说。
载……载……,又(一边)……又(一边)……3.“静女其姝”,其,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诗经·邶风·北风》中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鉴赏重点(1)了解的重点是有关《诗经》的知识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掌握的重点是①熟悉并掌握《诗经》三首的内容;②熟悉并掌握《诗经》三首的表现手法,即《诗经》“六义”的内容“风”、“雅”、“颂”、“赋”、“比”、“兴”;③按教材要求背诵《氓》、《无衣》和《静女》的前两章。
(3)应用的重点是①积累词汇,以便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②学习三首诗表达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和写作诗歌。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表达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表达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两首》《米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 --------- 现实主义2, -------------------------------------- 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半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 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 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诗经两首的教案(热门19篇)
诗经两首的教案(热门19篇)教学工作计划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是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诗经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 氓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氓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邶:bèi 姝:shū隅:yū见:xiàn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2、第二首《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提示: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课文探究】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拓展提升【基础知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尔,你。
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
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男主人公:女主人公: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②秋以为..期:古义;今义③泣涕.涟涟:古义;今义④渐车帷裳.:古义;今义⑤总角之宴.:古义;今义【阅读提升】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写作训练】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1 略;2、略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
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
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
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
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1 隅:yú踟:chí荑:tí2、蚩:chī罔:wǎng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
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